国际货币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货币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国际货币制度演化的过程呈现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彼此轮换的特征。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货币危机;中间汇率制度下,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同时起作用。当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

第一篇:国际货币论文范文

主权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创新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摘要】主权数字货币是金融科技创新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产物,必然成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工具。数字人民币作为大国主权数字货币的代表,能够成为国际贸易、跨国资本流动、跨国产业投资的计价、支付和结算手段并能够在国际社会扮演重要的储备货币角色。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和国际化,能够推动人民币承担起“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货币的职能。构建以区块链为基础技术支持的跨境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流通平台,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主权数字货币体系构建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战略措施。以数字人民币为代表的主权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与国际化有利于改变以美元为代表的少数西方国家货币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促进公平、公正、高效的新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关键词】主权数字货币  金融科技创新  数字人民币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2.003

随着以5G为代表的高速互联网技术、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现代金融科技创新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金融活动方式及国际货币体系并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变革,主权数字货币的构建及其应用则是当代金融科技创新及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的直接结果。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成大国及其盟友体系带来的竞争压力乃至打压挑战,最为典型便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发起的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全球贸易摩擦,美国综合利用其在贸易、金融、产业和科技领域的既有优势,全面遏制中国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充分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及其在当代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话语权不断谋求金融霸权,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及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变革。中国需要充分利用当代金融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推动以人民币为基准的主权数字货币构建,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及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变革,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因此,从理论与政策角度系统研究主权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之间的关联性、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的可能路径及政策措施是中国学术界和决策层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金融科技创新与主权数字货币构建

金融科技创新为主权数字货币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的金融科技创新(Financ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FTI)是指服务于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科学技术创新,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金融科技創新主要表现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速互联网与区块链等现代前沿技术被引入金融市场之中以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引入金融产品之中以提高金融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金融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在于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成本、提高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当前科技金融创新具有五个显著特征:一是大数据及云计算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数据和算法支持。二是高速互联网与区块链技术为分布式金融交易及金融账务管理提供了网络服务工具。三是人工智能及量子计算为超大规模金融市场制度设计创新和复杂金融产品设计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四是高新技术率先被引入金融市场竞争和金融产品设计竞争之中,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和金融产品设计的科技融合。五是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与市场化是金融科技创新的显著特点。金融科技创新是数字货币构建的技术基础和推动力量,更是主权数字货币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部分。

本文的主权数字货币(Sovereign Digital Currency, SDC)是指以国家主权作为最终信用来源和信用基础而发行和流通的数字货币类型,国家主权作为最终信用担保和信用基准是主权数字货币的显著特征。本文的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DIGICCY)是数字化的价值符号与价值工具的统称,是电子货币(Electronic Currency)及其他货币的替代货币,也是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y)的特殊表现类型,主权数字货币与其他数字货币比较,具有五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主权国家的征税权、强制力和国家安全保卫能力构建主权数字货币的信用来源和信用基础,不同信用类型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的信用来源及信用基础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其他数字货币的信用来源与信用基础则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其他数字货币的非国家性和非政府性的特征更为显著。二是分布式数据储存与中心化信用担保共同构建主权数字货币的数字与信用分布特征,分散化、网络化、扁平化的分布式数据网络构建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数据基础。三是大国主权数字货币能够成为跨国金融交易和支付结算的工具,对现存跨国支付结算的非数字货币具有替代效应,能够突破现存非数字货币在跨国结算方面的壁垒,促进跨国债权债务结算的数字化。四是主权数字货币能够打破霸权国家货币对跨国支付、跨国结算、跨国投资的垄断性和歧视性影响,促进各国在跨国支付、跨国结算、跨国投资的公平化、多样化、多元化与去垄断化,促进国际社会资本有序流动,消除金融霸权主义和金融保护主义对跨国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非理性干扰。五是主权数字货币能够弥补主权非数字信用货币的不足,促进支付工具、结算工具和投资工具的多样化,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促进新兴金融交易产品及相关金融衍生交易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动国际社会金融市场发展与创新。

当代金融科技创新不仅为主权数字货币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还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提供日益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条件。当代金融科技发展在大数据(Big Data)及其存储技术、高速互联网、数据传输及物联网技术、超级计算和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及量子通讯技术等领域表现最为显著。金融科技对主权数字货币构建的影响在六个领域表现最为显著。

其一,大数据及数据存储技术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提供了数据信用支持。大数据是指海量存在的制式结构数据与非制式数据,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拥有的数据资源构成该主权国家的重要资源和数据信用来源。数据存储技术为主权国家发行主权数字货币提供了数据信用支持,促进主权国家信用的数字化,而数字化的主权国家信用能够成为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的信用来源和信用基础。

其二,高速互联网、数据传输及物联网技术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提供了高速数据传输通道和服务。高速互联网技术发展特别是5G乃至未来的6G技术的发展,为及时性、连续性、低时延乃至零时延的数据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主权数字货币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乃至全时、全域流通提供数字传输支持,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和物理覆盖面,有利于实现全球化物理空间的无缝隙、全覆盖的数据传输,促进主权数字货币的全球化、全覆盖的流通循环。

其三,超级计算及云计算技术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中的大规模计算提供算法工具支持。超级计算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提供了数据处理与计算基础,打破了传统非数字货币(如金融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发行与流通的计算技术限制,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并节约计算成本,还突破了传统计算技术的限制,使得传统非数字货币不能够实现的货币交易、金融结算和市场投资行为成为可能,促进货币交易与金融市场的创新。

其四,区块链技术为主权数字货币创建提供了高效的公共账本系统和信用管理数据库系统。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的发展,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提供了记账信用及账务管理的技术基础,事实上,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能够众人共享的账本系统及数据库系统,区块链技术则涉及到现代数学、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学及数字防伪等众多应用技术及理论学科领域,借助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创建主权数字货币的全球性公共账本系统及价值流转的数据库系统。

其五,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提供了价值计算及价值流转技术支持。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中的计算、监督和管理行为提供技术支持并提供效率,人工智能能够部分替代货币发行与流通中的部分人力职能,降低货币发行、流通与监管成本,提高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效率。

其六,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ation)与量子通讯技术发展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提供了保密计算与保密通讯的应用技术基础。量子计算效率高于传统经典计算,量子通讯(Quantum Communication)能够解决通讯和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与安全性问题。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据计算、数据传输及数字通讯问题,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提高数据计算效率,而且能够保证数据计算和信息传输及共享过程中的信息及通讯安全问题。

由此可见,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流通及跨国循环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解决了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过程中的主權信用数字化问题、高速数据传输通道及效率问题、大规模的超级计算问题、公共账本系统与财务信用数据管理问题、价值计算及价值流转问题、保密计算与保密通讯问题。

从图1看出,金融科技创新为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提供了金融基础设施保障和技术支持,使得主权数字货币的创建在技术上可行(feasible)且在金融基础设施保障方面可实施(actionability)。当然,主权数字货币的创建过程也是当代金融科技创新及应用于金融实践的过程,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对现存非数字主权信用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分工性和互补性,彼此分工合作且相互补充;二是竞争性和替代性,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能够替代现存非数字主权信用货币的某些功能。

主权数字货币与相关货币的关联性分析

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给传统的国家主权货币特别是在国际社会基于主导地位的大国主导货币带来了挑战,其产生的替代效应对国际货币体系乃至国际金融治理体系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主权数字货币与传统主权信用货币,虽然都以主权国家信用为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础,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当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分工合作关系。主权数字货币与传统主权信用货币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主权数字货币以价值的数字化符号进行交易,主权数字货币的使用者通过价值的数字化符号为媒介进行交易或者流通,而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则是以硬币、钞票、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债券、银行有价证券等为交易或者流通媒介,当然,传统主权信用货币也可以电子介质为媒介,例如,电子货币形式(如信用卡)进入交易与流通,但其仍然以传统主权货币账户为基础。二是主权数字货币流通依托于现代高速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技术限制,能够克服传统地理空间、主权领土空间的物理限制,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主权数字货币的开放式、共享型的账户系统设置与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降低了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成本,而传统主权信用货币的流通成本相对较高。三是主权数字货币发行通过主权国家的货币当局设置的主权数字货币账户调控商业银行的数字货币信用规模,主权数字货币交易者则通过商业银行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钱包进行点对点的数字货币交易,而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则通过主权国家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设置的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调控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四是主权数字货币能够通过中央银行间设立的主权数字货币联盟进行跨境发行和跨境流通,区块链作为开放式、共享型的账户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具有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分散化交易的比较优势,为跨国数字货币支付、数字货币结算、数字货币投资创造了良好的跨国金融基础设施条件,而传统主权信用货币的跨国支付、跨国结算与跨国投资则受到各种政治经济及技术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传统国际储备货币大国如美国还会利用本国货币在国际社会中的主权信用优势限制和打压竞争对手国的货币跨国交易与流通。五是与传统主权信用货币相比,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成本较低且流通速度更快,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并为资源配置优化提供新的货币交易条件,主权数字货币作为一个数字化的价值符号,其流通更容易突破地理限制、物理限制、规则和制度限制、文化与习俗限制,促进经济资源在更广泛的地理空间范围的优化配置,突破据此提高的市场跨时资源配置效率。

从表1看出,主权数字货币与主权非数字货币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以价值的数字化符号的发行和流通为特色,后者则表现为传统物理货币与电子货币的组合。主权数字货币代表了主权信用货币的演化方向,主权信用货币则是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础。

另外,主权数字货币与非主权数字货币虽然具有共同特征,但差异性也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主权数字货币以国家主权为主要信用来源和信用基础,但非主权数字货币则以非主权信用,如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市场信用及其他信用形式为基础,主权信用具有相当稳定性和持久性,而非政府信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波动性与阶段性特点显著。二是主权数字货币特别是大国主权数字货币的币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国家主权信用特别是大国主权信用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性,但非主权数字货币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投机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显著的波动性,如比特币及其他非主权数字货币由于受到投机炒作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高频率、大幅度的波动性。三是政府对主权数字货币的监管程度相对较高,主权数字货币以国家主权及政府信用为担保,为了维护主权国家及其政府的货币信用,政府必然会强化对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的监管活动,防止各种可能的不确定性风险特别是各种类型的投机风险。相对而言,非主权数字货币因为没有政府信用作担保则很容易受到各种投机货币的影响而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性,政府对其的监管活动也表现出时间差异性、空间差异性和手段差异性。四是主权数字货币更容易成为全球跨境支付、结算与投资货币,作为全球跨境债权债务结算、支付和投资货币必须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充分的流动性、价值的稳定性和增值性,非主权数字货币因为没有主权国家作为信用担保,在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相对有限,因为容易受到投机冲击而表现出币值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各国政府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打击地下经济活动会强化对非主权数字货币的金融监管,这些都弱化了非主权数字货币在跨国结算、支付与投资的功能。五是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国之间更容易形成主权数字货币联盟,各国具有推进主权数字货币国际合作和主权数字货币国际化的积极性,主权国家作为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者,能够充分利用主权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乃至政治、外交与军事关系达成跨国货币合作共识,推动主权数字货币合作,促进主权数字货币的国际化。六是主权数字货币不仅受到主权国家的金融监管,还要面对相关国际组织跨国监管问题,由此必然影响到主权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灵活性与效率,但也有利于维护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的规范性和货币信用稳定性。

从表2看出,主权数字货币与非主权数字货币虽然彼此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如两种类型的数字货币都以区块链及高速互联网为技术基础,都是通过价值的数字化符号实现货币的支付、结算与投资功能,主权数字货币是在借鉴非主权数字货币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但区别也较为显著,根本原因在于主权数字货币以国家主权作为信用来源和信用基础,弥补了非主权数字货币信用基础不足导致的投机性、波動性和风险性,主权数字货币信用和币值的稳定性更有利于其发挥国际支付、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

事实上,主权数字货币是在综合了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功能与非主权数字货币功能的基础上构建的新兴货币形态,是人类社会货币形态演化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不仅能够同时吸收传统主权信用货币与非主权数字货币的优点,还能够弥补传统主权信用货币与非主权数字货币的缺陷和不足。主权数字货币对传统主权信用货币与非主权数字货币的扬弃效应可以用图2说明。

从图2看出,主权数字货币继承了非主权数字货币和传统主权信用货币的优点,同时,扬弃了二者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其对非主权数字货币与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具有替代性影响效应,代表了人类社会货币制度创新和货币演化的未来方向。当然,主权数字货币并不是在任何主权国家都能够发行和流通的,需要具备必要的技术、市场和制度条件,技术条件落后、市场规模狭小、金融监管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难于发行和流通主权数字货币,只有区块链和互联网技术发达、市场规模广大、金融监管规范高效的主权国家,才具备发行和流通主权数字货币的技术基础和市场条件。作为全球新兴经济大国,中国具有先进的互联网与区块链技术,特别是5G通讯技术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商品市场与金融交易市场广阔,中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高效有序,具备发行和流通主权数字货币的技术和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相关部门及研究机构提出和研究推进的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方案[1],无疑是朝着主权数字货币构建方向作出的重要努力。

人民币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快速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全球主要储备大国,中国是全球高速互联网技术、大数据、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及量子通讯技术的引领大国,不仅具备发行和流通以人民币为信用基准的主权数字货币的技术与市场条件,而且具备推动以人民币为信用基准的人民币主权数字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现实必要性。

本文将人民币主权数字货币简称为数字人民币(Digital RMB or Digital Renminbi, DRMB),事实上,本文认为,数字人民币的英文简称也可以表述为DPD(Digital People's Dollar),意为“为人民服务的货币”,就是说数字人民币不仅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货币,也是为世界人民服务的货币。构建人民币主权数字货币具备如下五方面的条件和机遇。

第一,中央政府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和高效的金融市场监管能力为数字人民币发行创造了坚实的主权信用基础。主权数字货币的成功发行离不开坚实的主权信用基础,任何一个主权不独立或者主权不完全独立的国家,在发行主权数字货币时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主权信用的缺失或者说主权信用的不完全性,只有主权独立且中央政府具有完全信用能力的大国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才具有完全的主权信用基础。中国是正在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具有独立自主的主权,中央政府具有强大的国际治理能力和高效的行政执行力,在国内金融及货币市场的监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能够有效抵御和防范各种可能的国内外金融及货币风险。因此,中国推动主权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具有坚实而雄厚的主权信用基础。

第二,移动支付、区块链与高速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人民币主权数字货币流通创造了成熟而体系化的技术条件。主权数字货币流通必须具备良好的高速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条件,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所提供的分布式数据储存、点对点交易、共享账户及数据库系统,移动支付、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任何滞后和缺陷都会阻碍主权数字货币的流通,弱化主权数字货币的功能甚至导致难于预防的系统性与非系统性的货币流动及相关金融风险。作为移动支付发展最为迅速的货币流通大国,中国在以5G为代表的高速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具有领先和先发比较优势,为数字人民币的国内流通创造了体系化的技术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为数字人民币创造了市场规模和报酬递增条件。主权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只有依托广阔市场规模和海量的市场交易,才可能充分发挥主权数字货币的网络规模效应,也才可能提高数字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规模。如果没有广阔的市场规模和海量的市场交易,主权数字货币的低成本、高效率流通优势便发挥不出来,在与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和非主权数字货币的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充分显现出来。受消费和货币使用习惯的影响,主权数字货币如果不能够在流通中表现出更快的流通速度和更高的交易效率,则很可能因为竞争不过传统主权信用货币或者非主权数字货币而退出货币市场流通,出现主权数字货币流通领域中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也就是出现数字货币流通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中国有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规模,同时,还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大多数主要工业产品全球生产大国,足以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市场流通并实现主权数字货币流通的规模报酬递增目标。

第四,中国贸易大国和金融大国的崛起,为人民币主权数字货币的国际流通创造了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环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国际社会中以中国为第一货物贸易伙伴大国的国家超过100个,远超以美国为第一货物贸易伙伴的国家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将更进一步得到稳固,与此同时,中国也已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第一推动国,为数字人民币的跨国市场流通创造了广阔的国际贸易市场前景。另外,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储备资产大国,人民币也已成为国际社会主义的交易、结算和投资货币,自2016年10月1日开始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以来,人民币作为全球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并立的五大主要储备货币,其在国际交易计价、结算、支付和投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增加,这些都为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循环创造了良好的国际金融市场条件。

第五,经济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建设为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创造货币循环流通渠道和机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总体趋势,任何国家的货币如果不能够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则必然为历史所淘汰,主权数字货币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通过价值符号的数字化推动全球范圍内的跨国资本流动、债权债务结算、贸易支付与跨国金融投资活动。虽然西方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但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历史演化趋势长河中短暂的非常态化现象。主权数字货币特别是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则是人类社会货币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的产物,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提供了市场准入机会。

当然,数字人民币发行和流通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如何预防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应对各种可能的挑战是数字人民币发行和流通的关键。具体而言,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流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数字人民币与非数字人民币的流通冲突。如何计算和平衡传统主权货币与主权数字货币的关系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一国货币当局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与传统信用货币具有相似的特点,特别是与狭义货币具有相似的某些特征,传统主权信用货币中的狭义货币包括硬币、钞票和活期存款,是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态,主权数字货币流通必然对传统主权信用货币产生替代效应与挤出效应,如果不能够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则可能诱发货币流通秩序的无序和混乱并引发各种货币流通风险,也就是说如何平衡数字人民币与传统人民币之间的流通关系面临着决策和执行风险。

第二,数字人民币与其他数字货币的流通冲突。如何计算和平衡主权数字货币与非主权数字货币的关系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很显然,主权数字货币与非主权数字货币具有相互替代与相互挤出关系,主权数字货币流通也必然对非主权数字货币产生挤出效应,在货币流通领域引发各种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叠加,放大不确定性风险,甚至诱发各种不可控的货币危机政治经济事件,不仅影响货币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还可能冲击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也就是如何平衡数字人民币与其他数字货币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挑战。

第三,数字人民币与美元国际流通冲突。主权数字货币跨境交易与流通可能诱发国际货币矛盾与国际金融动荡风险,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跨境流通与人民币国际化,必然引发人民币与其他国际流通货币,特别是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大国货币竞争与博弈,事实上,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也是数字人民币承担国际货币职能不断替代其他国际货币职能的过程,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首先面临着来自美元霸权的挑战。美元作为全球主导的国际货币,数字人民币国际化必然导致数字人民币对美元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必然引发美国的阻碍和打压,如何应对美国对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将是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流通在较长时间内面临的首要挑战。

第四,数字人民币的监管挑战。相对于传统主权信用货币,主权数字货币流通速度更快、流通规模变化更为迅速、流通范围更为广泛,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是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面临的重要挑战,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监管,则不仅可能诱发金融秩序的混乱,还可能诱发各种类型的货币与金融危机。事实上,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如果不能够有效监管,还可能诱发各种金融犯罪活动,如资本外逃、金融欺诈、地下金融活动、各种洗钱犯罪活动等。然而,针对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监管措施对主权数字货币则可能失效,需要推进金融及货币监管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这也是对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监管提出的挑战。

概言之,作为主权数字货币的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如何抓住各种可能机遇稳妥推进?如何预防和控制各种可能的挑战和风险?是我国中央政府及货币当局面临且需要妥善解决的课题,可以用图3进行概括与总结。

从图3看出,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需要在充分抓住机会的同时,应对各种可能的挑战与风险。机遇与挑战相伴而生,如果不能够抓住机遇,则可能错失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与国际化的机会;如果不能够预防和控制各种可能的风险,则会导致国内外货币乃至金融市场的失序、混乱乃至引发各种货币、金融及经济危机。当然,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与国际化的过程,是中国在国际货币及金融市场的崛起过程,也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治理变革的关键之举。

主权数字货币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的优势与贡献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构建由西方国家主导,主要反映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与金融利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利益受损者,如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关键,主权数字货币的创建与体系构建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世界主权数字货币体系构建方面能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成为国际货币改革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具体而言,在推动世界主权数字货币体系构建与国际货币改革中,我国可以采取如下五方面的战略举措。

第一,发挥中国的全球互联网大国优势,推动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流通。我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多网民,同时,也是全球互联网技术引领大国与推动全球互联网技术进步的主要大国。我国需要发挥利用金融科技创新的技术比较优势,在国际社会率先发行与流通主权数字货币。我国在高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方面已经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与国际化,不仅为中国人民,而且為世界人民提供高效的货币及金融服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启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工作,在前期研究和大量实验测试特别是适时场景测试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时应该适时启动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及流通。我国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随着5G网络在全国的全面启动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地理空间单元的互联互通的高速互联网与物联网体系正日益形成和完善,为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流通创造了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持体系。

第二,发挥中国的全球贸易大国优势,促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在国际货物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领导大国地位,同时,我国也是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乃至第一贸易伙伴。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在双边与多边贸易结算中使用数字人民币,这不仅能够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流通,还能够规避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第三方货币特别是使用美元带来的汇率转换、汇率波动及政策风险,打破西方国家货币特别是美元在国际贸易计价、支付与结算领域的垄断地位,促进国际贸易计价、支付与结算工具的多样化与多元化,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国际市场竞争体系。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贸易领域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流通,还有利于世界经济逐渐摆脱美国发起的以中国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全球贸易战的消极影响,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发挥中国的全球制造业大国优势,促进数字人民币融入全球实体经济。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是全世界具有完全产业链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能够生产联合国发布的所有产品门类的国家。我国具有推动数字人民币融入全球实体经济的天然制造业优势,能够重构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体系,维护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与我国产业链的完整性。我国可以在能源与原材料进口贸易、中间品贸易、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关键产品出口贸易中引入数字人民币作为主要的计价、结算和支付工具,引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动态调整,促进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摆脱以美元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货币驱动下的过度虚拟化发展路径,促进世界制造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第四,发挥中国的全球储备大国与投资大国优势,促进数字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与投资货币。作为全球储备资产大国和全球主要的对外投资大国,中国需要充分发挥储备货币和对外投资大国的比较优势,通过构建主权数字货币国际联盟,促进全球范围内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削弱西方国家主导特别是美国主导的货币霸权体系,推进公平公正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美国主导的美元霸权体系,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流通货币地位,对其他国家进行金融与贸易制裁,严重干扰了国际货币与金融秩序,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所发起的以中国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全球贸易战、金融战和科技战,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而且严重破坏了国际货币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诱发全球性经济衰退及货币金融危机。把数字人民币引入全球实体经济领域有利于世界经济摆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与单边主义的不当影响,重构世界经济增长的货币基础。

第五,发挥中国的治理大国优势,促进全球主权数字货币监管体系及风险治理机制及体系构建及完善。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促进了全球跨境计价、结算、支付与投资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刺激全球地下金融活动,如资本外逃、跨国金融欺诈、跨国洗钱、跨国金融腐败、跨国走私等各种跨国金融犯罪活动的活跃,诱发各种可能的国际货币及金融风险乃至危机,需要构建高效有序的全球主权数字货币监管及风险治理机制作为应对措施。中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预防和控制货币及金融风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国际社会的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监管机制及体系构建等方面作出独特的大国贡献,成为全球金融监管与治理体系变革的推动国和引领国。中国在推进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与国际化过程中,应积极倡导组建全球主权数字货币联盟,为全球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制定相应标准和规则体系,规范全球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秩序,引导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另外,数字人民币发行和全球流通过程中,需要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货币及金融市场的既得利益集团国家的干扰、阻碍乃至破坏行为,中国需要与金砖组织国家、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友好国家结成国际货币与金融合作联盟共同抵抗各种干扰和破坏活动,维护国际货币与金融秩序的稳定运行。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在推动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与国际化过程中,在技术、贸易、金融、产业与监管领域拥有大国综合比较优势和天然的地理区位及市场优势,能够成为全球主权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与监管的引领国家,成为主权数字货币体系构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导大国。可以用图4概括中国在推动主权数字货币体系构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全球大国优势与贡献。

从图4看出,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贸易大国、制造业大国、国际储备与投资大国、货币大国及金融治理大国,中国在全球主权数字货币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大国综合比较优势,能够为推动全球主权数字货币体系构建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作出独特的大国贡献。

研究结论

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是当代金融科技创新的必然产物,必然对国际货币体系及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数字人民币作为大国主权数字货币的代表,能够成为国际贸易、跨国资本流动、国际产业投资的重要计价、支付和结算工具,在国际社会扮演重要的储备货币角色。主权数字货币与相关货币特别是传统主权信用货币、非主权数字货币具有分工合作与互补关系的同时,也具有相互竞争、相互替代与相互挤出效應。数字人民币能够借鉴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和非主权数字货币的功能优势,也必然摒弃相关货币的缺点和局限性,成为国际社会的具有主导替代性功能选择的国际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和国际化,能够促进人民币发挥“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货币职能。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具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需要制定相应战略和对策加以妥善应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全球主要的互联网大国,中国在推动全球主权数字货币合作、全球货币及金融监管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具有独特的大国综合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引领作用,贡献中国智慧并提出中国方案。主权数字货币合作将成为国际货币及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主权数字货币体系构建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应对措施。构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跨境数字人民币合作平台,是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流通与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构建世界主权数字货币体系、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可以在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区块链平台体系建设、数字人民币贸易支付区块链平台体系建设、数字人民币金融投资区块链平台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支付与结算区块链平台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区块链平台建设等方面谋篇布局,通过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作出大国贡献。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大规划项目“国际关系与政治学博弈论及大数据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6XNLG11)

注释

[1]胡艳明:《央行数字货币探索路DCEP如何影响现有支付体系?》,《经济观察报》,http://www.mpaypass.com.cn/news/201911/18105923.html,2019年11月18日。

参考文献

保建云,2019,《分布主义、国家权力与全球治理体系——一个分布学派的理论解释》,《国家治理研究》,第2期。

保建云,2017,《如何应对逆全球化与新兴保护主义——对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风险的分析研判》,《人民论坛·学术前沿》,4月上。

保建云,2018,《国家类型、国际体系与全球公共治理——基于中国天下观理念的分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保建云,2018,《保建云讲座实录:贸易战、危机传染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人大重阳网,http://www.rdcy.org/index.php?s=/Index/news_cont/id/47661,6月22日。

责 编/肖晗题

作者:保建云

第二篇:国际货币制度演化与货币危机机理探索

[摘要]国际货币制度演化的过程呈现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彼此轮换的特征。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货币危机;中间汇率制度下,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同时起作用。当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分析每种货币制度下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将有助于对未来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趋势作出合理预期。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货币危机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合法化的牙买加体系时代。至此,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每一次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无不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货币危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货币危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有效性的再思考。本文分析了每种货币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机理,总结了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内在规律,并对国际货币制度未来的变革趋势进行了预期。

有关汇率制度的安排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很少有完全的固定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IMF将汇率制度分为以下几种:盯住或固定的汇率安排、浮动汇率安排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有限浮动汇率安排。下面分别探讨每种汇率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条件、制度因素等问题。

一、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充当参考物的东西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一种外国货币,也可以是某一组货币…。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历史来看,固定汇率制度主要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前者是纯粹的金本位,后者是以黄金为基础但加入了人为干预的金汇兑本位制。欧洲货币体系(EMS)虽然属于牙买加体系下的波幅盯住汇率制度,但EMS的崩溃仍然是其内部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因此,本文将分别讨论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EMS下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与货币危机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金本位的时期。英国在1816年颁布铸币条例,以法律形式将金铸币本位制确定了下来。到19世纪后期,金本位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具有了国际性。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均规定含金量,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同时,世界各国货币间的兑换率也由此确定。金本位制得以运行的基础是“三自由”原则,即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从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发现,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金本位制度扩散的自然结果,同之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这里没有正式的国际协定。而导致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体制本身过于依赖黄金。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予以说明。

第一,从宏观经济整体层次上看,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需要的货币量,是与经济总量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息息相关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基础——黄金,其数量要受到其客观存量、开采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灵活地根据货币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国际金本位制度难以维系的直接原因。贸易顺差国在不断地积累黄金,贸易逆差国则面临着黄金持续外流的紧张局面。世界各国在维持金平价的过程中,逆差国往往面临着过重的经济负担。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而蠢蠢欲动,为达到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重新划分殖民地的目的,战争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守夜人”的角色显然不适合此时的政府,它们开始积极地为战争筹款,采取各种措施限制黄金流出,并大量发行银行券,使银行券和黄金之间的兑换越来越困难。

总体来看,国际金本位制度仍然属于相对松散的体系,该体系内部缺少国际性金融组织,对于国际间的政策协调也未作出制度性安排,该体制过于依赖黄金,以及缺乏国际间政策协调规则的制定,这些是导致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货币危机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于1944年,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黄金一美元”本位制,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由此,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建立起了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人为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该体系下,还建立了两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SRD—WB)。IMF兼有管理、信贷和协调三方面的功能,是维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ISRD-WB则是全球性的政策银行。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作出解释的比较早的理论主要包括特里芬两难(Triitln Dilemma)及后来使用的格雷欣姆定律(Gresham’s Law)。以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为代表的货币危机理论,通常被称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型的国际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该理论强调,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同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政府间合作基础上的国际性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对外政策的协调基本上有章可循。但从制度弊端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

1)缺少对中心货币——美元的监督。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没有对美元超量发行的制约机制,也正是由于美元的超量发行,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2)缺少灵活性,汇率机制过于僵化。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允许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调整汇率,但由于程序过于复杂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难以按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更难以对美元汇率高估状况及时调整。从而使美元高估的状况不断积累,美元的实际价值同规定的含金量严重背离,最终不得不以危机的形式化解矛盾,结果也将布雷顿森林体系送下了历史舞台。

3,欧洲货币体系与货币危机

(1)欧洲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

欧洲货币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所谓的“汇率平价网”,也称“格子体系”。从体系内部看,这是一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以Ecu为中心,确定本国货币与ECU的比率,进而确定各国的双边货币汇率。各成员国货币汇率围绕中心汇率波动,波幅不得超过±2.25%(意大利里拉属于特例,波幅为

±6%)。成员国货币对外整体浮动。因此,就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成员国而言,这是一个“小型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该体系的基准货币是ECU而不再是美元,从而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

EMS的制度设计兼顾固定和浮动两大特征:内部固定,对外整体浮动。又因为内部不以任何单一国家货币为基准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缺陷(即特里芬两难);对外整体浮动使EMS的汇率调节有了灵活性。当一种汇率制度既有固定又有浮动时,倘若利用得当,固定和浮动的优点可以同时发生作用,这种制度可以称之为有效的;但如果因固定而僵化,因浮动而投机,这两方面负面效应被同时扩大时,这种制度将走向灭亡。

(2)欧洲货币体系的瓦解

对EMS货币危机发生机理的理论解释比较经典的模型是Obsffeld的随机预期模型,该理论讨论了即使一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运行良好,仍然可能因为市场预期的突然转向而发生投机攻击,这种投机攻击使危机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Obsffeld的理论在货币危机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被称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从制度弊端角度看,很容易理解EMS下汇率制度运行规则的缺陷:EMS若要平稳运行,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状况要相对一致,但各国在经济增长速度、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胀率、国际收支状况、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周期进程及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导致区域内各国经济及汇率波动很难协调。因此,尽管EMS成立之初,试图通过固定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从而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发展,以达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目的,但汇率平价网的对称性设计,同区域内部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对称的矛盾,最终引发了EMS危机。另外,在区域内各成员国货币对美元浮动的过程中,汇率调节负担对区域内的弱币国家而言更加严重,这容易导致弱币成员国重新调整对ECU的比率,甚者退出EMS。

二、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本文探讨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率基本上是由市场决定的,但也要不时地受到货币当局某种程度的干预。因此,即使是汇率变动灵活性最大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也不是完全“干净的浮动”,仍然存在货币当局的随机干预。

1,对汇率波动性的考察

浮动汇率制度下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汇率波动性的研究。这里包括解释汇率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定义和检查汇率是否发生过度波动。对汇率波动性的考察,严格来讲,应该分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在解释汇率短期波动的问题上,一种重要现象就是汇率超调,即汇率对于货币波动的即刻反应超过了长期反应;汇率超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汇率的日常波动会如此之大。在解释汇率的长期波动问题上,经济基本因素(如货币供给、政府财政赤字、产出等)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实证方面,很多学者试图在汇率决定理论基础上,对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水平作出准确的预测,但却失望地发现,汇率对经济基本因素并没那么依赖。在对一年之内的短期汇率预测方面,反而是随机游走模型预测的结果更理想;以经济基本变量为基础的汇率预测模型,对一年以上的汇率预测得更好LSJOSR。因此,企图准确预测汇率的变动,就像人们希望预测股票价格一样,很吸引人,但似乎是徒劳的。因此,退而求其次,我们这里转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的诱因上。

2,汇率波动原因之新解

著名的Dornbusch超调理论在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时认为,当经济体面临外部冲击时,是因为商品市场价格调整滞后于汇率和利率的即时调整,才导致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会出现高于它们长期均衡水平的短时期的超调。该理论为浮动汇率的突然变动和理性预期可能的一致性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考虑到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出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规模这一重要特征,将Dornbusch超调模型置于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重新分析汇率波动的特征,会发现超调的结论将发生变化:假如我们考虑短期内政府悄然将政府赤字货币化的情况,在商品市场短期内价格具有粘性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增加,若经济同时满足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价格灵活调整的条件,则容易引发股票、债券等资产的名义价值大幅度上涨,这将刺激国内投资者需求更多本币以购买金融资产;另外,出于利益的吸引,可能引起大量国外热钱进入国内;本国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对本国货币的旺盛需求将导致本币的升值。1997~1998年,泰国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即呈现出汇率看似被“低估”的现象。

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虚拟化程度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应该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汇率冲击的放大作用。一国虚拟经济规模的大小及开放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货币这种特殊的金融资产在被有效配置的同时,也为货币对外币值的过度波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过度波动既是货币危机的原因,也是货币危机的表现。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很难承受自由汇率的冲击。

三、中间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主要包括波幅盯住、爬行盯住、波幅爬行盯住制度。如果仅从固定与浮动两种制度因素共存的角度看,还有区域货币合作的联合浮动制、阶段性调整的管理浮动制、联系浮动的货币局制度等。

中间汇率制度典型的情况主要包括区域美元本位和货币局制度,下面分别讨论这两种制度下货币危机形成的机理。

1,区域美元本位与货币危机

所谓区域美元本位,主要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倾向于盯住某一单一货币(如盯住美元)或货币篮子,在选择盯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中,盯住美元的国家占大多数,这些盯住美元的国家的货币同美元建立了固定比价关系。同时,该国货币同其他货币的比价将随同美元一起自由浮动,因此,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到盯住美元的国家。

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国际间的贸易、投资大部分以美元计价,盯住美元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的汇率风险。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倘若不根据世界形式的变化及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变而适时调整,这种盯住所带来的成本将逐渐超过其所带来的收益,造成的严重后果可能是经济的衰退,而不仅仅是名义汇率的失守。

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充分体现了盯住汇率制度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由于危机前,东亚各国(地区)大多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为该地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融资环境,大量外资流入东亚各国。国外资金的涌入加上国内金融中介机构放松银根,很多东亚国家的股市和楼市异常繁荣,但国内的经济结构同以往相比没有太大调整。事实上,此时东亚很多国家的货币已经严重高估,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阻碍了货币价值的调整。当美元对日元不断升值时,盯住美元的东亚国家的货币也随之升值,这对该地区的出口造成了重创。实体经济受创提醒了人们,东亚地区内的货币金融资产泡沫已经形成,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泡沫始终要破灭,相继而来的各国股市、楼市大跌,以及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最终以金融危

机的形式纠正了不再合适的盯住汇率制度。

2,货币局制度与货币危机

货币局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货币发行当局首先选定某一外币,然后规定本币对此外币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在此汇率水平上无条件地满足任何数量的本币和外币间的兑换;第二,国内基础货币的发行要有完全的外汇储备支持;第三,货币局只能被动地应市场对本币需求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本国货币的供给,不能主动创造国内信贷。货币局制度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在货币局制度下,本国货币同选定的外币间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同选定的外币一起相对其他国家货币浮动;本国货币的发行要有100%的外汇储备作支持。货币局制度剥夺了政治家滥用货币政策的权利,避免了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可能;又由于国内发行的基础货币有着完全比例的外汇储备作支撑,也避免了外汇储备耗尽的可能性。

但货币局制度下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除了高失业,对一个有高通胀传统的国家而言,维持货币局制度也不能保证其货币免于遭受投机攻击。只有当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政治愿望去弥补使它们易于招致投机攻击的经济弱点,例如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脆弱的银行体系和金融系统、不可靠的公共财政等时,货币局制度才能带来信誉。

货币局制度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是更加严格的盯住。因此,该制度面临着和区域美元本位同样的问题,即如何维持汇率稳定,如何保持经济基本面与汇率拟合;但由于货币局制度通常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因此,货币当局若实施放弃货币局制度将面I临着更高的政治和经济成本。

四、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表明,没有哪一种汇率制度是可以永久性维持的。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本位制,到两次世界大战间货币制度的高度无序,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随后到来的牙买加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制度在固定和浮动之间彼此轮换,似乎总是在寻找着某种平衡状态;而一种形态的制度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势必向另一种形态的制度靠近。直至目前出现的多种国际货币合作模式——货币同盟的欧元模式、货币替代的美元模式和10+3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这些都是在对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出现的。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历史告诉我们,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危机;中间汇率制度是固定与浮动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因此,导致固定汇率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于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

通过分析每种国际货币制度下货币危机的形成机理,我们可以预期国际货币制度未来的变革趋势。而目前席卷全球的以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为源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可能加快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变革趋势,近期来看,是国际货币的区域化,包括美元的拉美化、欧元的欧洲化和亚洲货币合作化三大国际区域货币并存;远期将会创建既不依赖于黄金,又不依赖于单一强国货币的统一的世界货币。

作者:王立荣 刘力臻

第三篇:货币国际化与货币互换市场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 要:笔者研究了2000年10月~2011年3月美国货币互换市场的发展与美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货币互换市场价格变动的冲击短期内对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国际化带来的冲击是难以界定的,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货币互换市场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推进了美元国际化。美元的国际化在短期内会扩大美国国内货币互换市场规模,但是,从长期的角度而言,货币国际化的推进不会对货币互换市场带来任何影响。笔者认为中国需要优先发展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抵御海外金融市场的冲击,以达到人民币成为国际经济往来中储备货币的目的。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货币互换市场;Var模型;实证分析

一、对货币互换市场发展带来的货币国际化的回顾

货币互换是金融互换交易的一种主要类型,在上世纪60 年代布林顿森林体系期间,美联储为了防止黄金储备地流失,开始同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的形式,到1967年5月底,美联储已同14家中央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Cooper,2006)。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联储为了保持美元币值稳定和维持其他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不断利用货币互换购入其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截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联储对外签订的货币互换金额已经超过了300 亿美元(杨权,2010)。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东盟与中日韩(10+3)在2000年于泰国清迈签署了《清迈协议》,该协议明确了扩大东盟货币互换的内容。2007年底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提升了美国国内金融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场对美元的需求,这也促使众多中央银行推出了大量的金融互换协议。到2008年年底,全世界所有中央银行之间货币互换的金额达到了6000亿美元(Goldberg et al,2010),这样,提高了各中央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对于抵御金融危机的传递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在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压力下,美联储同日本、英国、加拿大、欧元区、澳大利亚、丹麦、瑞典、挪威、瑞士和新西兰的中央银行陆续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有效地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美元流动性支持,避免了金融危机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传递。同时,货币互换协议还扩展到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巴西、墨西哥和韩国,这些协议有效地为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注入美元流动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会提高各国对美元的需要,加速了美元国际化进程。

二、货币互换对货币国际化造成的影响

(一)货币互换可以弥补国际化货币储备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本国外汇储备在不断地下降、本币出现贬值压力时,一国政府货币互换市场的扩大可以起到稳定国内金融市场的作用。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为了缓解当时恶劣的国际经济气候,在不能通过经常账户出口来获得国际化货币储备的压力下,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600亿美元货币互换交易来处理对国际化货币增加的需求(Park,2009)。在2007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韩国依旧运用多元化的国际化货币储备与货币互换有效地隔绝了危机向自己国家金融系统的蔓延(Aizenman et al,2011)。

(二)货币互换可以完善国际化货币形成的微观金融市场

如果直接进入某国际化货币形成的优惠市场较为困难,投资者可以通过借入以某一种国际化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取得较为低廉的交易成本,然后通过货币互换,调换成另一种国际化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这个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货币的国际化,有效地推进货币成为国际化的投资和储备货币。

(三)货币互换可以完善国际货币的体系

在货币互换协议中,美元在货币的组成方面仍然起到了支柱的作用。但是,随着美元地位的下降以及其他国际化货币的崛起,为了减少对外经济往来中的金融风险,也为了更为有效地避免单一国际化货币储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这些国家对货币互换协议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更多地选择一篮子的国际化货币作为互换的对象。

三、货币互换市场发展与货币国际化Var模型的构建

笔者选择美元以及2000年以来美国推出的货币互换市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货币互换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均衡关系。

关于具体的变量,笔者选择利率掉期率来表示货币互换的推进程度,这是因为掉期率表示货币互换的价格,而价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货币互换市场的发展。至于货币国际化的程度,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货币锚”是最为恰当的衡量指标,以一个单位SDR代表的美元大小来衡量。但是,为了从微观金融市场角度展开分析,笔者采用国际金融市场中商业票据美元发行数额作为代理变量,来表示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个单位SDR表示的美元币值数量与商业票据美元发行数额的相关系数[JB<1|]r[JB>1|]=0.6023927479655795,0.4≤[JB<1|]r[JB>1|]<0.7为显著性相关,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性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选择商业票据美元发行的数额作为一个单位SDR的美元币值的代理变量。也就是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商业票据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元的国际化进程在不断深入。

(一)研究假设及数据说明

假设1:货币互换市场价格(即利率掉期率)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促进了美元的国际化。

关于货币互换中的数据,笔者选择包括1年期掉期率(1SR)、3年期掉期率(3SR)和5年期掉期率(5SR)来反映货币互换市场的变化。数据来源于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库,期间是2000年10月~2011年3月的季度数据。

假设2: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USDCP)发行规模扩大意味着美元的国际化进程在不断深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美国货币互换市场的规模。其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库,期间是2000年10月~2011年3月的季度数据。

(二)Var模型的分析

为了消除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笔者对所有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处理,有:LNUSDCP、LN1SR、LN3SR和LN5SR。另外,采用VAR模型判断系统中变量的平稳性。因此,利用Eviews6.0,对所有变量的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发现所有变量都是不平稳的,所以,需要继续对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对于所有内生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而言,其ADF数值都小于1%临界值,因此,笔者选择时间序列ΔLNUSDCP、ΔLN1SR、ΔLN3SR和ΔLN5SR来建立VAR模型。

经过反复测算VAR模型中的LR、FPE、AIC、SC和HQ值,LR、FPE、AIC和HQ选出来的滞后阶数为3阶,因此,可以将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定义为3阶,回归后各个变量的统计量约有1/3左右是显著的。由于参数是否显著不为零不是VAR模型最关注的,所以笔者运用VAR根图进行检验,如果VAR模型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选取的4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否则是不稳定的。

图1显示,所有的单位根都落于单位根圆内,说明模型是稳定的,选取的4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笔者再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4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由于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货币国际化与货币互换价格之间的关系,所以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集中于研究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与1年期、3年期和5年期掉期率的相互作用,而不再探讨1年期、

3年期和5年期掉期率之间的关系。

图2显示,1年期掉期率的一阶差分序列ΔLN1SR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总体上而言呈现出正向向上的趋势,在前9期波动较为频繁,到第9期从负向变动转为正向的拉动,1年期掉期率ΔLN1SR对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ΔLNUSDCP正向推动响应值正在变得越发明显。一般而言,掉期率是货币互换市场的价格,掉期率的升高意味着其他国家在与美国进行货币互换时的交易成本在增加,这样,会抑制货币互换市场规模的扩大。但是,美元币值的升高,意味着美元日益成为了可靠的储备资产,全球投资者必定会增加对美元资产的储备。这表明短期内1年期掉期率对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带来的冲击是难以界定的;而从长期的角度而言,掉期率的提高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的发行。

图3显示,3年期掉期率的一阶差分序列对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的一阶差分序列与1年期掉期率的标准差扰动响应非常类似,总体上也呈现出正向趋势,前9期波动较为频繁,从第9期开始从负向变动转为正向的拉动,3年期掉期率ΔLN3SR对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ΔLNUSDCP正向推动响应值正在变得越发明显。

图4显示,5年期掉期率的一阶差分序列对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的一阶差分序列与1年期、3年期掉期率的标准差扰动响应非常类似。这表明短期内5年期掉期率的某一冲击给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带来的冲击是难以界定的,而从长期的角度而言,这一冲击具有较长的持续激增效应,掉期率的提高同样促进了美元的国际化进程。分析的结果与假设1完全一致:货币互换市场价格(即利率掉期率)的提高会促进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促进美元的国际化。

图5显示,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ΔLNUSDCP对1年期掉期率ΔLN1SR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总体上为正向,在前5期波动较大,从第5期开始,波动变得较为平缓,ΔLNUSDCP的差分序列呈现出稳定的收敛迹象,响应值在向零靠近。这表明短期内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会给1年期的掉期率带来同方向的冲击,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这一冲击并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长期呈现出收敛的迹象,也就是说,对货币互换市场长期没有任何影响。

图6和图7显示,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ΔLNUSDCP对3年期掉期率ΔLN3SR和5年期掉期率ΔLN5SR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开始的冲击以后,经历一个明显的微调阶段,波动逐渐变得较为平缓,第6期以后,ΔLNUSDCP的差分序列响应程度开始减弱,呈现出稳定的收敛迹象并向零靠近。

这表明短期内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会给3年期、5年期的掉期率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这一冲击并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长期则呈现出收敛的迹象,也就是说,对货币互换市场长期没有任何影响。可见,分析的结果与假设2大致一致: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发行规模扩大,会在短期内扩大美国货币互换市场的规模。

笔者再以方差分解研究模型,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贡献度,从而了解不同结构冲击对模型内生变量的重要性。通过方差分解,可以描述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1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掉期率动态变化中的重要性。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1年期掉期率的波动在第1期只受自身波动的影响,3年期、5年期掉期率和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到了第2期才显现出来,而这种冲击相较于1年期掉期率的影响非常微弱。到第10期的时候,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已经达到了18.25369%,成为了除1年期掉期率自身影响以外的首要贡献力量。

同样,3年期和5年期掉期率的波动在第1期并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的影响,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到了第2期才显现出来,到了第10期,其贡献度已经分别达到了22.29984%和20.13722%,成为了除3年期和5年期掉期率自身影响以外的首要因素。这表明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的冲击对短期和中长期货币互换的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究其原因,来自于美元币值的波动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方式,带来了货币互换市场价格(即掉期率)的升高或是降低,进而影响了国际货币互换市场的发展。

而对于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波动的影响因素,首要的还是1年期的掉期率,虽然影响呈现出一定幅度下降的趋势,但是,最终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达到了60.38925%。3年期掉期率的冲击比较稳定,5年期掉期率的冲击一开始是非常微弱的,但是到第10期为止预测误差的贡献度达到了6.487951%。而关于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受自身波动影响一直都是比较稳定的,长期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都维持在20%左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短期和中期货币互换市场价格波动显著地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货币互换市场中价格的波动造成了国际化货币美元币值的波动,影响了金融投资者对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美元国际化进程的深入。

四、结论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货币互换市场价格变动的冲击短期内对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数额带来的冲击是难以界定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拉动作用。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一冲击呈现出递增的现象,货币互换市场价格的提高抑制了货币市场规模的扩大,却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货币互换市场中价格的波动造成了国际化货币美元币值的波动,影响了金融投资者对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投资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美元国际化进程的深入。

国际金融市场工具中以美元计价的商业票据发行规模在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美元的国际化进程在不断深入,这在短期内会扩大美国国内货币互换市场的规模。究其原因,来自于美元币值的波动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方式,不断增加的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需求,促使美元的汇率值不断升高,这也促使各国投资者增加了美元互换市场的交易。另外,突发性的国际金融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国对国际化货币的需求,提升了货币互换市场的发展。但是,从长期的角度而言,货币国际化的推进不会对货币互换市场带来任何影响。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机制,笔者认为中国需要优先发展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市场。虽然货币互换市场价格的提高短期内对货币国际化的冲击是难以界定的,但从长期来看,货币互换市场中价格的提高会促进货币的国际化。有效的人民币互换市场可以促使人民币成为更多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储备资产,保证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另外,对于偶然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而言,中国可以通过人民币互换市场来抵御金融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杨[ZK(#]权.2010.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东亚地区双边货币互换的发展——东亚金融合作走向及人民币角色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6):30-40.

AIZENMAN J, JINJARAK Y, PARK D.2011.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swap line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1):5-18.

GOLDBERG L S, KENNEDY C, MIU J.2010.Central bank dollar swap lines and overseas dollar funding costs[Z]. NBER Working Paper.

PARK D, ESTRADA G. 2009. Are developing Asi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excessiv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Z]. ADB Working Paper.

COOPER R N.2006.Almost a century of central bank cooperation[Z]. BIS Working Papers.

(编校:薛平)

作者:杨荣海

上一篇:铁路运输论文范文下一篇:动漫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