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论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货币基金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大成基金:二季度资金面大概率“有惊无险”利率短期震荡为主大成基金认为,市场目前对资金面的预期偏悲观,二季度实际资金面情况大概率“有惊无险”,好于市场预期,给杠杆策略提供空间。

第一篇:国际货币基金论文

国际货币制度演化与货币危机机理探索

[摘要]国际货币制度演化的过程呈现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彼此轮换的特征。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货币危机;中间汇率制度下,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同时起作用。当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分析每种货币制度下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将有助于对未来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趋势作出合理预期。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货币危机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合法化的牙买加体系时代。至此,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每一次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无不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货币危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货币危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有效性的再思考。本文分析了每种货币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机理,总结了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内在规律,并对国际货币制度未来的变革趋势进行了预期。

有关汇率制度的安排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很少有完全的固定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IMF将汇率制度分为以下几种:盯住或固定的汇率安排、浮动汇率安排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有限浮动汇率安排。下面分别探讨每种汇率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条件、制度因素等问题。

一、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充当参考物的东西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一种外国货币,也可以是某一组货币…。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历史来看,固定汇率制度主要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前者是纯粹的金本位,后者是以黄金为基础但加入了人为干预的金汇兑本位制。欧洲货币体系(EMS)虽然属于牙买加体系下的波幅盯住汇率制度,但EMS的崩溃仍然是其内部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因此,本文将分别讨论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EMS下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与货币危机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金本位的时期。英国在1816年颁布铸币条例,以法律形式将金铸币本位制确定了下来。到19世纪后期,金本位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具有了国际性。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均规定含金量,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同时,世界各国货币间的兑换率也由此确定。金本位制得以运行的基础是“三自由”原则,即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从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发现,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金本位制度扩散的自然结果,同之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这里没有正式的国际协定。而导致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体制本身过于依赖黄金。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予以说明。

第一,从宏观经济整体层次上看,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需要的货币量,是与经济总量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息息相关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基础——黄金,其数量要受到其客观存量、开采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灵活地根据货币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国际金本位制度难以维系的直接原因。贸易顺差国在不断地积累黄金,贸易逆差国则面临着黄金持续外流的紧张局面。世界各国在维持金平价的过程中,逆差国往往面临着过重的经济负担。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而蠢蠢欲动,为达到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重新划分殖民地的目的,战争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守夜人”的角色显然不适合此时的政府,它们开始积极地为战争筹款,采取各种措施限制黄金流出,并大量发行银行券,使银行券和黄金之间的兑换越来越困难。

总体来看,国际金本位制度仍然属于相对松散的体系,该体系内部缺少国际性金融组织,对于国际间的政策协调也未作出制度性安排,该体制过于依赖黄金,以及缺乏国际间政策协调规则的制定,这些是导致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货币危机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于1944年,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黄金一美元”本位制,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由此,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建立起了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人为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该体系下,还建立了两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SRD—WB)。IMF兼有管理、信贷和协调三方面的功能,是维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ISRD-WB则是全球性的政策银行。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作出解释的比较早的理论主要包括特里芬两难(Triitln Dilemma)及后来使用的格雷欣姆定律(Gresham’s Law)。以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为代表的货币危机理论,通常被称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型的国际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该理论强调,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同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政府间合作基础上的国际性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对外政策的协调基本上有章可循。但从制度弊端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

1)缺少对中心货币——美元的监督。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没有对美元超量发行的制约机制,也正是由于美元的超量发行,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2)缺少灵活性,汇率机制过于僵化。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允许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调整汇率,但由于程序过于复杂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难以按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更难以对美元汇率高估状况及时调整。从而使美元高估的状况不断积累,美元的实际价值同规定的含金量严重背离,最终不得不以危机的形式化解矛盾,结果也将布雷顿森林体系送下了历史舞台。

3,欧洲货币体系与货币危机

(1)欧洲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

欧洲货币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所谓的“汇率平价网”,也称“格子体系”。从体系内部看,这是一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以Ecu为中心,确定本国货币与ECU的比率,进而确定各国的双边货币汇率。各成员国货币汇率围绕中心汇率波动,波幅不得超过±2.25%(意大利里拉属于特例,波幅为

±6%)。成员国货币对外整体浮动。因此,就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成员国而言,这是一个“小型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该体系的基准货币是ECU而不再是美元,从而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

EMS的制度设计兼顾固定和浮动两大特征:内部固定,对外整体浮动。又因为内部不以任何单一国家货币为基准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缺陷(即特里芬两难);对外整体浮动使EMS的汇率调节有了灵活性。当一种汇率制度既有固定又有浮动时,倘若利用得当,固定和浮动的优点可以同时发生作用,这种制度可以称之为有效的;但如果因固定而僵化,因浮动而投机,这两方面负面效应被同时扩大时,这种制度将走向灭亡。

(2)欧洲货币体系的瓦解

对EMS货币危机发生机理的理论解释比较经典的模型是Obsffeld的随机预期模型,该理论讨论了即使一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运行良好,仍然可能因为市场预期的突然转向而发生投机攻击,这种投机攻击使危机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Obsffeld的理论在货币危机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被称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从制度弊端角度看,很容易理解EMS下汇率制度运行规则的缺陷:EMS若要平稳运行,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状况要相对一致,但各国在经济增长速度、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胀率、国际收支状况、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周期进程及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导致区域内各国经济及汇率波动很难协调。因此,尽管EMS成立之初,试图通过固定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从而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发展,以达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目的,但汇率平价网的对称性设计,同区域内部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对称的矛盾,最终引发了EMS危机。另外,在区域内各成员国货币对美元浮动的过程中,汇率调节负担对区域内的弱币国家而言更加严重,这容易导致弱币成员国重新调整对ECU的比率,甚者退出EMS。

二、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本文探讨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率基本上是由市场决定的,但也要不时地受到货币当局某种程度的干预。因此,即使是汇率变动灵活性最大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也不是完全“干净的浮动”,仍然存在货币当局的随机干预。

1,对汇率波动性的考察

浮动汇率制度下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汇率波动性的研究。这里包括解释汇率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定义和检查汇率是否发生过度波动。对汇率波动性的考察,严格来讲,应该分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在解释汇率短期波动的问题上,一种重要现象就是汇率超调,即汇率对于货币波动的即刻反应超过了长期反应;汇率超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汇率的日常波动会如此之大。在解释汇率的长期波动问题上,经济基本因素(如货币供给、政府财政赤字、产出等)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实证方面,很多学者试图在汇率决定理论基础上,对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水平作出准确的预测,但却失望地发现,汇率对经济基本因素并没那么依赖。在对一年之内的短期汇率预测方面,反而是随机游走模型预测的结果更理想;以经济基本变量为基础的汇率预测模型,对一年以上的汇率预测得更好LSJOSR。因此,企图准确预测汇率的变动,就像人们希望预测股票价格一样,很吸引人,但似乎是徒劳的。因此,退而求其次,我们这里转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的诱因上。

2,汇率波动原因之新解

著名的Dornbusch超调理论在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时认为,当经济体面临外部冲击时,是因为商品市场价格调整滞后于汇率和利率的即时调整,才导致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会出现高于它们长期均衡水平的短时期的超调。该理论为浮动汇率的突然变动和理性预期可能的一致性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考虑到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出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规模这一重要特征,将Dornbusch超调模型置于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重新分析汇率波动的特征,会发现超调的结论将发生变化:假如我们考虑短期内政府悄然将政府赤字货币化的情况,在商品市场短期内价格具有粘性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增加,若经济同时满足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价格灵活调整的条件,则容易引发股票、债券等资产的名义价值大幅度上涨,这将刺激国内投资者需求更多本币以购买金融资产;另外,出于利益的吸引,可能引起大量国外热钱进入国内;本国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对本国货币的旺盛需求将导致本币的升值。1997~1998年,泰国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即呈现出汇率看似被“低估”的现象。

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虚拟化程度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应该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汇率冲击的放大作用。一国虚拟经济规模的大小及开放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货币这种特殊的金融资产在被有效配置的同时,也为货币对外币值的过度波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过度波动既是货币危机的原因,也是货币危机的表现。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很难承受自由汇率的冲击。

三、中间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主要包括波幅盯住、爬行盯住、波幅爬行盯住制度。如果仅从固定与浮动两种制度因素共存的角度看,还有区域货币合作的联合浮动制、阶段性调整的管理浮动制、联系浮动的货币局制度等。

中间汇率制度典型的情况主要包括区域美元本位和货币局制度,下面分别讨论这两种制度下货币危机形成的机理。

1,区域美元本位与货币危机

所谓区域美元本位,主要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倾向于盯住某一单一货币(如盯住美元)或货币篮子,在选择盯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中,盯住美元的国家占大多数,这些盯住美元的国家的货币同美元建立了固定比价关系。同时,该国货币同其他货币的比价将随同美元一起自由浮动,因此,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到盯住美元的国家。

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国际间的贸易、投资大部分以美元计价,盯住美元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的汇率风险。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倘若不根据世界形式的变化及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变而适时调整,这种盯住所带来的成本将逐渐超过其所带来的收益,造成的严重后果可能是经济的衰退,而不仅仅是名义汇率的失守。

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充分体现了盯住汇率制度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由于危机前,东亚各国(地区)大多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为该地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融资环境,大量外资流入东亚各国。国外资金的涌入加上国内金融中介机构放松银根,很多东亚国家的股市和楼市异常繁荣,但国内的经济结构同以往相比没有太大调整。事实上,此时东亚很多国家的货币已经严重高估,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阻碍了货币价值的调整。当美元对日元不断升值时,盯住美元的东亚国家的货币也随之升值,这对该地区的出口造成了重创。实体经济受创提醒了人们,东亚地区内的货币金融资产泡沫已经形成,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泡沫始终要破灭,相继而来的各国股市、楼市大跌,以及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最终以金融危

机的形式纠正了不再合适的盯住汇率制度。

2,货币局制度与货币危机

货币局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货币发行当局首先选定某一外币,然后规定本币对此外币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在此汇率水平上无条件地满足任何数量的本币和外币间的兑换;第二,国内基础货币的发行要有完全的外汇储备支持;第三,货币局只能被动地应市场对本币需求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本国货币的供给,不能主动创造国内信贷。货币局制度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在货币局制度下,本国货币同选定的外币间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同选定的外币一起相对其他国家货币浮动;本国货币的发行要有100%的外汇储备作支持。货币局制度剥夺了政治家滥用货币政策的权利,避免了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可能;又由于国内发行的基础货币有着完全比例的外汇储备作支撑,也避免了外汇储备耗尽的可能性。

但货币局制度下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除了高失业,对一个有高通胀传统的国家而言,维持货币局制度也不能保证其货币免于遭受投机攻击。只有当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政治愿望去弥补使它们易于招致投机攻击的经济弱点,例如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脆弱的银行体系和金融系统、不可靠的公共财政等时,货币局制度才能带来信誉。

货币局制度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是更加严格的盯住。因此,该制度面临着和区域美元本位同样的问题,即如何维持汇率稳定,如何保持经济基本面与汇率拟合;但由于货币局制度通常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因此,货币当局若实施放弃货币局制度将面I临着更高的政治和经济成本。

四、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表明,没有哪一种汇率制度是可以永久性维持的。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本位制,到两次世界大战间货币制度的高度无序,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随后到来的牙买加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制度在固定和浮动之间彼此轮换,似乎总是在寻找着某种平衡状态;而一种形态的制度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势必向另一种形态的制度靠近。直至目前出现的多种国际货币合作模式——货币同盟的欧元模式、货币替代的美元模式和10+3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这些都是在对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出现的。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历史告诉我们,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危机;中间汇率制度是固定与浮动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因此,导致固定汇率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于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

通过分析每种国际货币制度下货币危机的形成机理,我们可以预期国际货币制度未来的变革趋势。而目前席卷全球的以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为源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可能加快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变革趋势,近期来看,是国际货币的区域化,包括美元的拉美化、欧元的欧洲化和亚洲货币合作化三大国际区域货币并存;远期将会创建既不依赖于黄金,又不依赖于单一强国货币的统一的世界货币。

作者:王立荣 刘力臻

第二篇:基金动态:大成基金浙商基金

大成基金:

二季度资金面大概率“有惊无险” 利率短期震荡为主

大成基金认为,市场目前对资金面的预期偏悲观,二季度实际资金面情况大概率“有惊无险”,好于市场预期,给杠杆策略提供空间。一方面,两会确定的2021年新增一般债、专项债规模均超市场预期,而前两月新增地方债又有所缺位,二、三季度供给可能明显上升,形成供给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政策对结构性存款的压降措施进入尾声,银行负债压力目前已有所缓解,一季度1-2月结构性存款企稳;同时,今年年后银行大规模发行存单,在流动性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提前“储备”低成本流动性,有利于进一步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

短端利率来看,当前国债1-3年短端所处历史分位接近50%,国开短端所处历史分位45%左右,短端仍然具有一定性价比。不过,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回购成交规模。

浙商证券聘周文超为旗下2只基金基金经理

2021年4月28日,浙江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自2021年4月26日起,公司聘任周文超为浙商汇金中证浙江凤凰行动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浙商汇金中证浙江凤凰行动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根据公告,原负责管理浙商之江凤凰联接、之江凤凰的基金经理马斌博将与周文超共同管理该基金。

简介显示,周文超曾任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量化研究员、套利交易员,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金融衍生品交易员,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经理。2019年8月加入浙江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公募权益投资部高级业务副总监。

公募REITs再现新进展 6只产品同日上报

继此前沪深两所发布受理4单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申报后,4月28日,再有平安广州交投广河高速公路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华安张江光大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富国首创水务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中金普洛斯仓储物流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红土创新盐田港仓储物流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东吴-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等6只公募REITs产品上报,并于同日被證监会接收材料。至此,公募REITs上报项目累计已达10只。

偏股型基金本周净值回报率龙虎榜(2021.4.22-4.28)

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回报率龙虎榜(2021.1.1-4.28)

第三篇:如何推动货币国际使用:国际经验与启示

摘要:尽管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但政府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关联储通过与其他经济体央行建立货币互换安排,来解决国际市场美元流动性不足问题,极大维护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欧盟认为当前的欧元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并不相符,从促进欧洲金融部门深化、扩大欧元在国际金融部门以及关键战略性部门的使用等角度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欧元国际地位的举措。新兴经济体也在本币贸易结算和发展本币债券市场方面努力推动本币的国际使用。这些维护和促进货币国际地位以及推动本币国际使用的经验,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启示:积极推动人民币货币互换网络的发展;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与结算;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等等。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国际使用;人民币国际化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1.01.011

国际货币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被普遍接受且被广泛使用的货币,其在国际层面行使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备三个职能,在私人国际交易和官方国际交易两个层次上使用。尽管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但政府政策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政府通过相关制度完善和改革可提升本国货币对市场参与者的吸引力,这包括降低货币交易成本、维护货币价值稳定、深化本国金融和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直接的政策干预来推动货币国际化,如通过政府间协议或其他政策直接推动本币的国际使用,这包括双边和多边的本币结算协议、货币互换协议、货币直接交易等。政府的“推动”往往以市场的“拉动”为基础,其可以在一定程度加速货币国际化进程,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结构来看,美元仍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欧元则是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国际货币,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如英镑、日元以及新兴经济体货币如人民币等也在国际经济交易中有一定程度的使用,但相比美元和欧元的比例仍然较低。不过,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严重依赖美元的缺陷,美国也不得不通过各种措施来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而欧洲则认为欧元目前的国际地位与欧洲经济的地位并不相匹配,仍有通过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空间。其他各国也在努力促进本币的国际化,以此来促进本币的国际使用。与其他货币国际化进程相比,人民币国际化更是具有鲜明的政府政策推动特征,因此,总结考察其他国家推动和维护货币国际化的政策措施,可以为下一步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借鉴。

一、美国通过货币互换维持美元国际货币地位

尽管美国政府并没有针对美元的国际角色制定明确的政策,但从实际发展的情况来看,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是非常重要的。Eichengreen和Flandreau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此后,美联储的支持对美元超越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伦敦和其他欧洲金融机构对于贸易信贷的供应,使得纽约金融市场开始发挥作用,美联储在纽约银行承兑票据市场中承担做市商的角色,使得美元逐步超过英镑成为贸易信贷的主要来源,推动了美元在贸易领域的国际使用。

当美元占据国际货币支配地位后,美国政府(美联储)更多时间在于如何维持美元的这种地位。文献指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货币的稳定性、金融市场的发展、健全的金融基础设施、资本的自由流动等都是促进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但对于在位国际货币来说,除了要保持以上因素外,还需要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能够向国际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进一步增加各国对国际货币的依赖。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建立的美元互换安排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其在金融动荡时期,通过缓解短期融资市场上的全球美元短缺,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以维持美元地位。1962年,为应对黄金储备不断流失、维持美元价值稳定,美联储首先同法国央行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至1967年,货币互换协议扩展至14家中央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此时的互换安排主要确保美联储有足够外汇资金以及时吸收外汇市场上各国央行出售的美元资产,以此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指示标准,不用再担心他国央行以美元兑换黄金的压力,但美联储同其他国家央行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一直保存下来。到1998年底,除了北美自贸协定下同加拿大央行和墨西哥央行的互换安排外,美联储同其他國家央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货币互换安排被取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的货币互换重新获得发展。但与此前货币互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汇市场干预来稳定美元价值不同,而新发展起来的货币互换重在向有需要国家提供美元流动性,重在解决美元流动性不足。2007年12月,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对美元短期货币市场造成的流动性压力,美联储首先同欧洲中央银行和瑞士国民银行建立了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并不断提高互换规模。2008年9月开始,美联储又分别与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挪威、新西兰、巴西、墨西哥、韩国、新加坡等国中央银行签署了新的货币互换协议。2013年10月,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国中央银行、瑞士中央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以及日本中央银行宣布将原有的临时双边互换协议转变为永久协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2020年3月,以上6家发达经济体央行再次宣布将利用已有的货币互换安排来增强美元流动性供给,同时,美联储还宣布与澳大利亚等9家中央银行再次建立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安排。

如果说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主要为缓解国内流动性不足,货币互换则主要是为了解决美国海外市场美元流动性不足。Fleming和Klagge指出,美联储通过互换渠道为与美国签署货币互换协定的国家央行提供了及时的美元流动性,到2018年12月,美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互换安排规模约占到美联储总资产的1/4,这极大地缓解了这些国家的金融收缩压力。Goldberget等人认为,以美联储为中心的中央银行货币互换为这些国家提供了额外的流动性,成为中央银行管理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工具。以美联储为核心的货币互换网络显著改善了全球美元融资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维持了金融市场稳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Cetorelli等人指出,在全球美元融资市场处于压力高峰时期,货币互换安排是帮助改善市场状况和扩大美元流动性供给渠道的一个重要因素,货币互换安排是支持全球美元融资市场的重要流动性后盾。

美联储与其他央行建立的货币互换对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货币互换体现了美联储对外提供流动性维护全球稳定的意愿,其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联储在缓解美元流动性压力和外汇市场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美元作为交易和投资货币的吸引力。徐明棋(2016)认为,西方六国央行货币互换长期化、不设限额的安排本質是为了维护现存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Goldberg & Lerman指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通过央行间货币互换增强美联储在美元融资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美元的国际使用,支撑了美元的国际地位。ECB也认为货币互换安排可以促进国际货币的使用。

为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美元,美联储需要承担国际最后贷款人角色,通过快速行动并提供无限量的美元以恢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与信心,其中与其他央行建立货币互换就是美联储承担这一角色的重要体现。Cecchetti指出,如果美国希望长期保持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美国应该通过货币互换向更多国家提供美元流动性。但由于涉及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职责受限等原因,美联储只是与其认为系统重要性国家的央行建立货币互换。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并不是每个寻求帮助的外国央行都能与美联储建立货币互换,只有美国重要贸易伙伴或全球金融中心的外国央行才可能与美联储建立货币互换。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英国、加拿大、巴西等经历美元大幅短缺的国家都获得美联储货币互换的支持,而俄罗斯、土耳其、印度、智利、匈牙利、爱尔兰等美元短缺国家则不得不依赖自身外汇储备、与其他国家建立货币互换安排、从基金组织贷款等方面来解决美元流动性问题。因此,美国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对外提供全球金融稳定公共产品仍是不足的,这也成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原因之一。

二、欧盟促进欧元国际使用的政策

欧元发行之初,欧洲中央银行并未将欧元国际化作为其独立政策目标,即既不促进也不阻碍欧元的国际作用,而是纯粹将其视为市场和经济主体的自主决定过程。欧洲央行也未采取任何技术措施来支持欧元区以外的国际使用。但近期,欧盟对欧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2018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向欧洲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指出,“我们必须做更多的工作,以使我们的单一货币(欧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全部作用”。

欧盟之所以要进一步提升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部分是因为当前欧元的地位与欧洲经济的地位不相匹配。例如在能源部门,80%的欧洲能源进口以美元定价或是由美元支付,在原材料(如金属和矿物)和粮食市场,情况与此类似。欧元在部分领域的地位相比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也有所下降。如目前欧元在全球对外债务中的标价比例仅在20%以上,远低于其在金融危机之前的40%的高位。同时,欧盟委员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欧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可以使欧洲经济受益,如有利于降低欧洲企业国际贸易的成本和风险,为欧洲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可靠的融资渠道,为欧洲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更大的自主权。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有利的,欧元地位的提高将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国际货币选择,也有利于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弹性。

基于此,2018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个关于提升欧元国际地位的沟通文件。欧盟认为,应首先完成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为强化欧元国际地位奠定基础。国际货币必须以大规模、稳定和有效运作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为支撑,这样才能吸引国际使用者和投资者。为此,欧洲首先和最为紧要的是完成经济和货币联盟、银行联盟和资本市场联盟,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并增强抵御不利冲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欧盟委员会建议从三个方面促进欧元的国际角色,目的是解决欧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在机制设计上的三个缺陷,也即解决欧元区在国内和国际稳定能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欧元区金融市场缺乏深度和流动性的问题、欧洲在国际事务包括国家安全上没有以一个共同声音发声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促进欧洲金融部门深化合作,这不但可以提高欧元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使得欧元区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更具弹性。这方面建议采取的措施包括:通过强化欧洲市场基础设施的流动性和弹性来扩大欧元的使用范围;通过可靠的政策框架来制定可信赖的利率基准,进一步改善欧元区金融市场的效率;支持建立欧盟层面全面一体化的即时支付体系,降低零售支付系统中的风险和漏洞,提高现有支付解决方案的自主性;探讨进一步发挥欧元在外汇市场中作用的可能性。

二是促进欧元在国际金融部门中的作用。这方面的举措建议包括:逐步扩大欧元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方面所发挥的国际作用;鼓励欧洲机构在债券发行中使用欧元进行标价;通过经济外交政策与全球伙伴合作,促进欧元在全球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上的使用;通过技术援助等手段支持发展中国家使用欧元支付体系。

三是促进欧元在能源、大宗商品、交通(如飞机制造)等关键战略性部门的使用。在能源部门,欧盟委员会建议,应在成员国与第三国之间的国际能源协定中使用欧元订立合同,同时建议欧洲市场参与者与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在能源相关交易上更广泛地使用欧元。在原材料和粮食市场,欧盟委员会将与相关利益者进行广泛磋商,以识别增加欧元交易的方式,特别是在欧洲进行的交易或是欧洲公司之间的直接交易。为促进交通部门制造商对于欧元的使用,欧盟委员会也将进行相关的磋商调查。

沟通文件发布之后,从2018年12月起,欧盟委员会与相关各方进行主动磋商,磋商各方也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促进欧元国际使用的建议。这包括:(1)为了应对网络黏性和改变当前的市场结构,建议利用欧洲经济外交促使第三国和国际市场参与者扩大欧元在交易合同中的使用;(2)进一步扩大以欧元计价金融市场产品的供给,例如石油市场欧元基准的发展将会为空运和航运部门带来正向溢出效应;(3)增加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以欧元计价的可用资产池,这将有利于增加欧元资产的流动性;(4)改善金融市场的机构功能,增强欧元的流动性和可得性;(5)通过激励措施或是降低过度监管,鼓励金融机构(流动性供给者、融资银行和其他大型市场参与者)更广泛地使用欧元。

针对不同的行业,磋商各方也提出了一些促进欧元使用的举措,这包括:(1)在外汇市场,继续改善欧元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以便市场参与者能够有效地进行欧元与其他货币的交易。(2)在金属和矿物部门,建议创建欧元计价报价方式,建立欧盟金属交易所,促进以欧元计价报价和基准的使用,与欧盟伙伴国进行国际对话,增加欧元支付的接受度。(3)在石油部门,继续加强与下游市场参与者使用欧元的讨论,探索在运输和航运企业加强欧元使用的方法,与报价机构(Price Reposing Agencies)和商品交易所进一步合作,讨论为精制石油产品建立欧元计价基准的可能性。在天然气领域,与欧盟报价机构和商品交易所合作,探讨建立欧元计价全球参考标准。(4)在农业和粮食领域,加强市场透明度,支持建立以欧元计价的价格基准。探讨将欧元的使用纳入欧盟经济外交活动和欧盟农产品促销活动中的可能性。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以欧元进行结算的可能性。(5)在飞机制造部门,提供相比美元具有竞争力的欧元计价金融工具,与租赁公司和银行合作,开发欧元金融产品以鼓励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增加欧元的使用。

在欧盟委员会提出新的促进欧元作用计划的基础上,政府官员、学者等又从不同方面强调提升欧元国际地位的建议。除欧盟沟通文件提到的措施外,欧盟前经济和金融事务主任马科·布提(Marco Bu-ti)进一步强调了欧盟机构在促进欧元使用上的作用。他指出,欧盟机构如欧洲投资银行(EIB)、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欧洲稳定机制(ESM)等应在促进欧元使用中发挥示范效应,这其中,欧盟成员国也应为欧洲机构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支持,这包括确保欧盟相关政策和立法(如关于经济和货币联盟、银行联盟、资本市场联盟的)得到批准、实施有助于欧元区最佳政策的财政政策、在日常经济运作中(如发行债务、支付、定价)积极使用欧元等。Papadia和Efstathiou则认为,要提升欧元的国际地位,欧洲中央银行应改变其对待欧元国际化的中性态度,其中重要的一步是欧央行应与其他国家央行建立一系列的互换安排以此来扩大欧元的使用,欧盟也应奉行一个更为统一同时也更为有效的对外和防务政策。

促进欧元的国际化也需要政治上的支持。除建设深化和统一的欧洲资本和银行市场外,Leonard等人提出了另外两个促进欧元国际化的建议:一是建议创建更多欧元安全资产。这是因为与美元安全资产相比,欧元标价的安全资产数量过少。欧元安全资产的增加将极大地提升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但是这需要克服重大的政治障碍;另一个建议是欧央行应与广泛使用欧元国家的央行建立货币互换安排。互换安排对于一个经营外币的银行在面临市场压力时获得流动性支持至关重要,但互换安排可能带来财政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欧央行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没有与其他国家大面积建立互换安排的原因之一,不过建立互换安排同样需要政治上的支持。Klockers和McQuade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欧盟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欧盟复苏基金和与应对疫情有关的欧洲稳定机制、欧洲投资银行、紧急状态下减轻失业风险援助计划(SURE)等短期金融安全机制)也有利于扩大欧元的使用。这一方面展现了其维持和发展欧盟与欧元的政治意愿,提升了欧盟和欧元的信誉度;另一方面这些债务融资项目也为欧元区更多的欧元安全资产提供了渠道。

三、新兴市场国家促进本币使用的政策实践

除了发达经济体外,也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积极推动本币的国际化,如Maziad等人考察了金砖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可能性及其影响。但总体上,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国际化程度并不高,在实践中其更多地在于推进本币在本国经济交往中的使用。

(一)新兴市场国家促进本币在贸易结算当中的使用

鉴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东亚国家认为有必要推动区域内货币作为本区域贸易结算货币。这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区域内货币的使用,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Lee和Park建议在东亚地区建立一个使用东亚本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多边货币体系,以促进东亚地区本币的使用。他们认为,使用区域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有利于解决东亚国家贸易与支付货币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可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保护区域经济免于遭受外部金融溢出的影响。通过这种区域金融安排,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货币的国际化,促进东亚金融一体化的发展。Ogawa认为,东亚货币能否用作区域内的贸易结算货币至少依赖以下条件:一是该种货币的日外汇交易量必须足够大,并且其外汇市场在流动性方面应有足够的深度;二是应该建有对冲该种货币汇率风险的渠道,进出口商可以自由借入或贷出这种货币进行资产负债表调整,也可使用汇率远期、期货、期权、利率掉期等外汇衍生工具进行货币敞口的风险对冲;三是贸易结算货币监管当局应放松外汇和资本管制。

在实践层面,东盟国家也在大力推进本币贸易结算。2016年3月,马来西亚央行和泰国央行决定建立本币结算框架(Local Currency Settlement Framework,LCSF),以促进马来西亚林吉特和泰铢在双边贸易结算领域的使用。在此基础上,2016年12月,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三国两两签署建立鼓励双边贸易结算和本币结算共同框架的双边谅解备忘录,从而将本币结算框架扩展至三国。2017年12月,印度尼西亚央行和马来西亚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和泰国央行分别建立起本币结算框架,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央行和泰国央行还将本币结算扩展到双边直接投资领域。2019年4月,菲律宾央行分别同以上三国央行签署合作意向书,加入三国的本币结算框架。在四国协议的基础上,印度尼西亚央行还向东盟秘書处资本账户自由化工作组提交了《东盟本币结算指导原则(草案)》,希望推动东盟内贸易和投资使用各国本币结算。

为进一步促进东盟国家间的本币使用,Sato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推动其他东盟国家加入本币结算框架,扩大本币交易的范围;二是促进东盟国家间汇率的稳定性,汇率不稳定将增加本币结算成本,反而使得使用美元更有利于促进东盟区域内贸易;三是允许东盟货币间进行套期交易,从而使得进出口商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贸易和投资结算。Chalongphob也认为,本币结算框架的推进需要建立有效的外汇市场,以降低货币兑换成本。

日本也在极力推动日元在东亚地区作为结算货币的使用。Ogawa认为,促进日元国际化更为现实的努力是促进日元在东亚地区的使用,建议日本在与东亚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嵌入双边贸易和金融交易使用本币的条款,这将促进日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使用,与此同时,日本还应与伙伴国家尝试建立日元和相应货币的外汇市场。在实践层面,2018年3月,日本央行和泰国央行签署了关于建立合作框架以促进本币使用的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旨在促进日本和泰国使用本币进行两国的贸易和投资结算,也包括促进日元和泰铢的直接汇率报价和银行间交易。2018年8月,日本和泰国在汤姆森路透撮合平台上还建立了日元与泰铢实时交叉货币的电子交易。

印度也曾积极推动卢比在对外贸易中的使用。Kadayan指出,为了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和卢比汇率的波动性,印度政府也努力增加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本币贸易。印度政府也采取了很多努力:(1)印度商务部拟定了23个本币贸易结算国家名单。这些国家与印度贸易占据了其贸易的绝大部分,这些国家包括安哥拉、阿尔及利亚、阿曼等石油输出国,也包括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2)为了增加卢比计价的比重,如果进出口以卢比计价,则允许非印度出口商和进口商使用远期外汇合约或者期权等工具对冲其货币风险;(3)印度与日本签订紧急货币互换便利,并扩展其规模;(4)和伊朗的石油贸易均以卢比进行。

除亚洲外,巴西和阿根廷也建立有本币结算协议。2008年10月,巴西和阿根廷的本币支付体系协议正式生效,该协议允许两国间贸易可以使用两国货币进行支付结算。Lima & Nascimento(2017)指出,协议实施后,巴西对阿根廷出口中以巴西雷亚尔标价的规模增长迅速,2015年巴西对阿根廷出口中以雷亚尔标价的规模是2009年规模的5倍多。不过,总体来看,巴西对阿根廷出口中以雷亚尔标价的比例仍比较低,最高时(2012年)仅占到美元标价的6.2%。Reiss也研究了本币支付体系对巴西出口中使用本币结算的影响。研究发现,本币支付体系的建立对巴西出口本币计价有显著的正影响,2007年至2011年巴西对阿根廷出口本币结算的规模增长了9倍多。

(二)新兴市场国家促进本币债券市场的努力

大部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不能使用它们的本币进行海外融资,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原罪”说。原罪被定义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备导致一国不能使用本币在国外市场进行融资或者在国内金融市场进行长期融资,这使得国内投资要么产生货币错配,要么产生期限错配,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后来Eichengreen等人则进一步将原罪定义为一国无法以本币进行海外融资。为克服原罪所带来的金融脆弱性,一些新兴经济体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国际市场上本币债券的发行和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Genberg认为,政府公共政策是否可以被用来影响私人部门决策依赖于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的存在。从货币国际化来看,由于货币国际化可以使得国内债务人在国际市场进行本币债券市场发行,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风险,因此通过政府干预推动货币国际化就可以带来促进国内金融稳定的正外部性。于是,政府则采取监管措施来推动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发行本币标价债券。政府也应通过政策干预来促进本币离岸债券市场和外国投资者参与的本币在岸债券市场的发展,可能的政策包括支持建立债券交易平台,或是允许外国投资者发行的本币债券用作央行贴现窗口操作的抵押品。

尽管新兴经济体本币海外融资的能力增长相对较慢,但在一些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仍取得一些进展,如乌拉圭、哥伦比亚、巴西、智利等都曾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过本币债券。Tovar总结了乌拉圭(2003年和2004年)、哥伦比亚(2004年和2005年)、巴西(2005年)在国际债券市场进行本币债券发行的经验,指出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拉美国家货币的持续升值,同时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美元的疲软,以及这些国家经济基本面的改善,都使得这些国家的本币债券更具吸引力。从以上因素来看,这些国家本币债券发行多来自于有利的周期性因素支撑,特别是货币的走强。Cohen也指出,强势货币的国际债券发行总量明显超过弱势货币,货币汇率走强与该种货币被用作国际债券发行货币的规模成正相关关系,其估计的模型显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日元升值10%将会导致日元发行的国际债券在国际债券发行总量中的比例提高2.2个百分点。

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也是影响本币债券发行的因素。Powell以智利为例指出,由于智利拥有相对拉美地区其他货币更为流动的货币市场,这使得智利更容易同时成本更低地以本币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但对于其他货币市场流动性较低的国家,本币发行成本较美元就会更高,鉴于美元以及其他全球货币在货币即期交易、衍生品交易和债券发行中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得其他国家更倾向利用美元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

全球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凸显了促进本币债券市场(LCBM)发展对于增强国家和全球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为此,二十国集团(G20)于2011年推出了促进本币债券市场发展的二十国集团行动计划,从扩大技术援助、改善数据统计、加强监测进展等方面来促进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其他国际组织倡议还包括二十国集团非洲协议、世界银行联合资本市场发展倡议、金融部门改革和强化倡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债务管理工具和双边融资计划等。在这一背景下,新兴市场本币债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一些国家也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鼓励非居民投资者购买本国本币政府债券,例如2017年乌拉圭推出首个本币“全球债券”(Global Bond),2018年5月,该国政府还与世界银行合作,通过发行比索債券,将其与世界银行的存量贷款从美元标价转换为比索标价。部分国家积极鼓励在离岸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亚洲地区货币在债务市场的使用近年来也有很大进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促进本地区的金融稳定,东盟+3加强了区域金融合作,其中促进本币债券市场发展成为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本币债券市场取得外,Meng使用“原罪”指标来测度一国货币在国际债务市场上的使用情况,其观察显示,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在国际债务市场的使用增长迅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这种快速增长与经济规模、制度质量和金融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四、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以上不同国家维持和促进货币国际化的实践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经验。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为进一步维护美元的国际地位,美联储与其他国家央行建立货币互换安排,通过向全球金融体系提供稳定性支持,以进一步增强美元的国际吸引力。欧元诞生20多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货币,但是其与欧盟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符,其国际地位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欧盟近期在欧元国际化上采取的措施就是要弥合这种差距。其他国家包括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努力促进本币的国际使用,其中一些措施也许并不能看作推动货币国际化的措施,但却可以降低由于过度依赖外币而带来的风险,这对于维护本国经济金融稳定至关重要。所有这些都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一些启示:

(一)积极推动人民币货币互换网络的发展

人民币货币互换安排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互换安排有利于便利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维护金融稳定、促进人民币国际的使用。Song和Xia通过对91个国家和地区的SWIFT跨境结算信息研究发现,与中国签署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安排的国家将会在双边跨境贸易中增加人民币结算的数量和比例。通过分析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在2009—2018年建立的38个货币互换安排,Bahaj和Reis估计指出,货币互换使得一国与中国的交易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的可能性提高了13—58%,这使得人民币在支付体系中的份额提高了0.4個百分点。

与此同时,人民币货币互换也可以为互换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相关国家金融稳定。Lin等人认为,人民币互换安排是离岸人民币交易的支持流动性工具,可确保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稳定,不过与美联储的货币互换相比,人民币互换并不仅是为危机爆发时期准备的。以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的货币互换为例,Mehding认为,通过货币互换,澳大利亚联储可以为缺乏人民币资金的澳大利亚银行提供支持,因此,这为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货币互换成为澳大利亚银行人民币计价业务的最后贷款人提供了可能,随着跨境人民币金融活动的逐步活跃,人民币货币互换也将成为稳定性的重要来源。McDowell指出,人民币货币互换可以看作中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外为相关国家提供的短期流动性支持工具,甚至是中国在全球承担国际最后贷款人角色的体现。从人民币互换项目建立至2017年底,至少有阿根廷、蒙古、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使用过人民币短期流动性支持,帮助这些国家支付从中国的进口或将人民币转化为其他国际货币以支付从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

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从范围上看,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币互换网络。为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一是应积极考虑同更多国家建立人民币互换安排,这包括继续扩大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互换网络,特别是积极争取进入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互换网络。目前,中国央行已与欧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等建立有货币互换协议,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同美国建立货币互换的可能性。二是在已有互换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互换协议的使用效率,为国外经济主体使用人民币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鼓励国外企业主体更多的利用人民币进行清算结算。同时,从长期来看,促进人民币货币互换有利于其在全球金融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储备地位的提高。

(二)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与结算

中国是国际大宗商品主要的进口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17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额为3976亿美元,约占世界各国对15类大宗商品进口总额的21.7%,其中原油进口占到全球原油贸易值的19.5%,铁矿石进口占到全球铁矿石贸易值的69.4%、大豆进口占到全球大豆贸易值的68.7%,多类大宗商品进口占据全球进口第一位。但与欧元类似,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与结算的比例要更低。2016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发展报告》指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均未实现,大宗商品的价格均为美元计价,人民币还难以介入。尽管近年来,人民币的定价和结算功能有所增强,但是并未出现根本性的改善。

下一步,应更加注重培育人民币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上的定价与结算功能。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与结算。早在2013年,中国银行就与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联合推出现货商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016年4月,人民币计价黄金期货在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2018年3月,以人民币标价的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中心挂牌交易。2020年3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内银行按照产业原则,探索开展油品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积极推进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

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与结算功能,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通过国别循序推进。考虑到“石油美元”是美元本位制的重要支柱,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特别是在石油贸易领域上定价与结算的职能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构成潜在威胁,可通过分国别的方式逐步扩大人民币大宗商品定价和结算的范围,目前卡塔尔、阿联酋、伊朗、俄罗斯等国已先后决定使用人民币进行对中国的原油贸易结算,下一步可循序渐进,慢慢扩大国家范围。二是加快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开放发展。国际上主要的大宗商品已从传统的生产商和贸易商主导定价,转变为期货市场主导定价,为此促进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就需要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支撑。可在中国消费量和进口量大的产品如能源、农产品、矿产品上设计人民币计价产品,通过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最终将人民币定价机制推向全球。三是做好相关的配套机制设计。例如石油美元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做好流出美元的回流机制。这就要求在人民币结算情况下,做好人民币金融资产的供给,满足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需求。

(三)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人民币储备资产为2 214.8亿美元,占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的比例为2.02%,虽然居全球第五大货币,但总体地位仍然偏低。不过,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民币资产吸引力面临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与机遇。一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独树一帜,为人民币资产保值升值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份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为1.0%,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二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仍保持了一定的定力,这也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资产稳步升值的相对趋势。

為将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提升空间与机遇转化为实际优势,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加大国内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市场开放有利于扩大投资者跨境投融资渠道,提高人民币在海外市场的可获得性。从2016年开始,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了金融开放12个具体举措。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再次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了金融等服务业领域。下一步应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开放过程中的金融监管,在金融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二是继续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增强国内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人民币资产供给,同时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是通过“一带一路”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对外输出。当前,“一带一路”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的增长点。2019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和工程承包规模分别占到整体的13.6%和59.5%。中国可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资金需求的有利契机,积极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提供人民币融资,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大力鼓励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培养境外居民与企业对人民币的真实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越发密切,因此,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跨境经济交往中使用人民币,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空间上的一个“突破口”。三是在条件成熟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随着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范围和数量的不断扩大,逐步完成沿线国家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和布局。通过打造人民币的结算与清算中心、投融资中心、风险监测中心,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便利和保障。

[责任编辑 国胜铁]

作者:丁文丽 胡列曲

上一篇:地理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地理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