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

2022-09-10

学问, 要学必有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 关键在一问。”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要进行探究活动, 也必须提出中肯的问题, 笔者要求学生做到预习,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提问, 有时学生提出的一个“好问题”, 就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那么,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呢?

一、培养勤思善问的首要途径──勇于质疑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勤思善问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教师在课内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促进学生存疑、质疑,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学始于思, 思始于疑”。“善设疑”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必要的疑难问题, 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学生对于物理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不能自觉地产生探究欲望, 或者不能进行严密的科学探究, 或者因故而发生转移、中断。在这个时候, 教师要及时设疑引导, 而不要代替学生探索。形象地说, 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桥梁或阶梯, 诱导学生自己通过它去探索取得知识。

2、设疑启智, 创设问题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通过有目的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 选取一样重的实心铝块和薄铝皮, 把铝块放入水中是下沉的。而把薄铝皮做成碗状放入水中是漂浮的。提出为什么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又例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 教师做魔术表演《水淹蜡烛》:在平放的转盘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 玻璃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玻璃后的某一位置放一只透明的杯子。调节转盘, 使学生透过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杯中倒水, 当水面漫过烛焰时, 发现烛焰居然没有熄灭。这是什么现象?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这时, 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物理问题情境。

3、引导主动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这是学生学会思维之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性和启发性, 重在启发和引导。凡是能通过实验得出答案的, 教师决不直抒己见;凡是学生能做能想的, 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分析得出的, 教师决不给出答案。总之,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启发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 做到适时、适度。例如:在设计“用电流表和已知电阻测未知电阻”的实验中,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以便在启发设计思路时, 根据现场情况给予必要适当的提示: (1) 、要测未知电阻, 最好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2) 、根据提供的器材可以直接测出哪些物理量? (3) 、电流表可否间接测电压?可以间接测量什么元件两端的电压? (4) 、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可否代替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 学生对实验电路怎么设计, 需要直接测量哪些量, 便一清二楚。

二、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 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 可以分为高层次提问和低层次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和运用提问。高层次提问有利于新思维的培养, 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其次, 教师要适当诱导点拨,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 同学们准备测量食用油的密度。选取的实验器材有:量筒、天平 (带砝码) 、烧杯。他们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法。方法一: (1)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 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 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3) 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 测出体积v; (4) 计算食用油的密度ρ= (m2—m1) /v。方法二: (1) 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的食用油的烧杯的质量m1; (2) 将烧杯中一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 记下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 (3) 测出烧杯和烧杯中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 (4) 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m1—m2) /v。有同学提出了哪一种方法较好?这种先由学生设计并比较实验方法哪个较好, 使学生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三、培养学生从物理学角度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的能力

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不仅使探究问题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而且也使别人对该问题的核心有一个初步、大致的了解。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阐述问题”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作口头陈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物理学中经常有“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这

一类问题主要讲的是物理规律, 要从物理学角度表述这类问题时, 应引导学生从所探究的物理规律内容和存在该规律的物理条件两方面去表述物理问题。

3、物理学中还有“是什么”的问题, 这一类问题主要讲

的是物理概念, 要从物理学角度表述这类问题时, 应注意引导学生准确运用适当的物理语言明确地表述问题。

总之,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不断营造氛围、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表述物理问题, 使他们面临某一物理情境时会自发地提出问题并将问题从物理学角度表达出来, 最终使学生把提出问题变成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需要。

上一篇:探索如何创新企业营销渠道管理下一篇: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