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1

第一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分析

摘 要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精髓,是对于农耕生产、人与自然相处方式的思考,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内涵性,且渗透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现实思考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反映了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实现主观行动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反映了历史的和现实实践探索的辨证统一。从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内容体现出发,对于其现实启示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优秀传统,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内涵;现实启示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是对于现实经验的总结,是对于农业生产的规律性揭示。传统的农学思想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讲求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农学思想的同自然观、美学观和伦理观都有一定的思想交叉,呈现了包容发展的思想境界,这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

1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的农学思想发展体现了3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以生产动力和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为特点,在不同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意识形态上进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思想具体体现在自然思想、美学思想和伦理思想3个方面。

1.1 自然思想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相互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就有所体现,天、地、人“三才”理论就是对于自然思想直接呈现。以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构成了对于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规律性揭示,并在农业文明形态的转化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三才”思想强调的是人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创造性的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尊重自然的规律性,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优势互补,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条件。自然思想无论是在古代和现代,都体现了整体性的思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人们的劳动生产实践和自然环境中间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始终作用于传统农学的发展过程,并且产生积极的影响力[3]。

1.2 美学思想体现

中国传统的农学思想体现了形式美,农学和美学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性和审美价值呈现。对于中国传统农学发展审美客体来说,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作用于自然,并且实现对于自然的美学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实践中蕴含着传统美学的基础和条件,以天、地、人的“三才”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技术思想进行了较为丰富的呈现[4]。在儒家思想的论述中就有着“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之说,强调的是四季规律,耕种生产的节奏之美,反应了不同时节的农业生产的美学对称。四个季节的生产应该呈现规律性的美感,把握整体的节奏,如果打破这个美学和谐性,就会造成农业生产实践的环境破坏。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体现表现为和谐均衡的特点,反应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规律。

1.3 伦理思想体现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研究重视对于天人合一哲学思考,反映了传统人际关系中的道理伦理标准。在农学思想中,人们讲求的是以道驭技、以人为本和经世致用的思想,通过人类道德价值的标准呈现,实现技术上的科学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归属。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意识呈现来看,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保持的是重视的态度。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的更加和谐[5]。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下,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是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符合人与自然的伦理标准来提升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

2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现实启示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这些经验都是在反复的实践积累起来的,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农学思想的呈现必然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1 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传统农学思想已经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农业生产要受到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始终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农业文明到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建设始终要协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农学思想包含了农时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种的文化内容,这些思想内容无一不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现代农学的研究更是要实现对于农学思想内容的学科细分,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性,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多的条件,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同步的发展,将自然规律转化为农业发展的优势,实现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2 推崇技术创新,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传统农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上创新动力支撑,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农业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人们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探索中创造性的设计出了新的农业技术,逐渐实现人力的解放,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更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的思想意识活跃起来,从生产实践中寻求最佳的农业生产模式。技术的创新和农学思维方式的创新需要实现协调统一,在整体性的统筹规划中,实现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3 强调精耕细作,重视因地制宜的生产方式

传统农业生产通过实现生产技术的创新,不断追求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模式上满足更多的人的物质供应需求。在生产技术和耕作技术上不断的寻求突破,强调精耕细作,因地制宜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更是要继承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加强生产环节中的管理创新,在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认知关系中形成整体性的统筹兼顾,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保持农业生产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型优势,保证循环农业的持续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实现生态状况的思考,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的研究更是要遵循这些客观规律。

3 总结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继承性,在长久的经验积累中形成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等重要的思想内容,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财富。现代农业生产应该保持可持续性、生态性、多元化经营的发展,以生态农业的多种价值实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带来更多的保障,在继承和创新中实现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黎,陈红兵.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传承及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8.

[3]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4]陈碧.农道双修:道教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之关系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发凡》评介[J].宗教学研究.2013(6).

[5]吴廷宣.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之自然景观[J].北京农业,2014(4).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白洁

第二篇:少年农学院

一、成果档案

成果名称:“少年农学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管国贤、邓向群、王佩军、顾春华、孙妙珺、贾秋红

研究起止时间:2001年9月至今

二、成果简介

我校是国家新课改首批38个实验区的农村小学,如何规范、安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课改难点;来自农村的学生不了解农民、农村和农业,劳动实践能力差;原有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们分三个阶段开展行动研究:

一、理念更新、实践探索阶段(2001.9—2003.7)。尝试以藕小百草园“花、茶、草”为内容实施课程,研制《综合实践主题学习活动记录手册》。

二、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阶段(2003.9—2004.7)。整合省农科院等资源,建设占地15亩包含9大项目的少年农学院实践基地,组建课程实施网络。

三、规范运作,构建模式阶段(2004.9—2009.7)。研制《少年农学院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纲要》和12册教与学参考用书,构建课程开发和课堂实施模式。

自2009年9月起,课程开发进入成果应用阶段,并在实施中完善,在实践中拓展。

少年农学院,创造了农村小学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经验。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江苏省特等奖,并在省内外作经验介绍。多家媒体报道我校课程建设成果,全国50多家单位慕名来校参观交流。原中央军委迟浩田副主席、向守志上将、原团中央张晓兰书记、省教育厅沈健厅长、胡金波副厅长及钟启泉、崔允漷、赵中建、郭思乐等领导、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三、历程回眸

基于“德育核心,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实施要求,基于落实知识性课程和构建实践性课程相统一的需要,我们以“儿童视角 成全成长”为宗旨,以“给学生以选择和尝试,让学生去亲历和体悟,服务于学生成长和成才”为出发点,以“可操作、能达成、有趣味、有意义、有挑战”为衡量标尺,以省市立项课题研究为牵引,按照“更新理念、实践探索——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规范运作、构建模式”的总体思路,坚持边开发研究边调整完善的原则,致力于行动研究,探索多元评价,努力构建适切儿童、方便操作、学生喜欢、家长认同的课程开发实施机制。实践中,我们分三个阶段解决以上问题:

一是理念更新、实践探索阶段(2001.9—2003.7)。尝试以藕小百草园“花、茶、草”为内容实施课程,研制《综合实践主题学习活动记录手册》。

我们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校本培训,学习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我们确立的基本课程理念是:1.重视教师的有效帮助指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相补充,为学生提供较为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3.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真实参与、有效参与和深度参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我们专门组织力量对社区特点、产业优势、学校师资及家长等众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生活的社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勤建茶场、东风苗圃、怡情花卉、藕塘敬老院等是我校的劳动实践和德育基地,镇农技站、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也与我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都是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社会考察、实践体验的优势资源。我们尝试利用周边这些资源,开发以藕小百草园“花、茶、草”为主要内容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制了《综合实践主题学习活动记录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导引师生基于问题课题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手册》以帮助学生从小学会关心自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和关怀自我为宗旨,以“藕小少年农学院”为途径,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为目标,按主题学习活动的过程以文字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编写,细化实施要求和操作规程,规范和支持学生开展以小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帮助师生真实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手册》每学期三年级以上学生人手一本,以取代原来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

二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阶段(2003.9—2004.7)。整合省农科院等资源,建设少年农学院实践基地,组建课程实施网络。

为了让教师和学生能更安全方便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利用学校2002年易地新建契机,通过积极争取和认真策划,在社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与江苏省农科院协调合作,在学校前面征用十五亩地,投资六十万元,规划、建设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藕小少年农学院。我们规划建设了9大实践研究项目:农业科普教育长廊(长约60米,12个宣传橱窗)、红领巾方桌试验田(80块,每块5平方米)、红领巾小桃园(种植了7个品种的186棵桃树)、葡萄种植长廊(约60米长)、红领巾小花房、小小农展馆、红领巾爱心林、红领巾养鱼塘、2个蔬菜大棚等,并成为全省首创的“江苏省农科院无锡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为师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内涵丰富、安全可靠的资源平台。

我们还成立了由分管校长挂帅,教导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等协同工作的组织网络;组建课程实施指导教师队伍和志愿者辅导员队伍(外聘部分家长、桃农、菜农、园艺师等),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以市“十五”规划立项课题《苏南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为抓手,推进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学期签订《少年农学院学期项目工作责任书》,并按项目管理机制规范开展活动。每班每周两课时少年农学院实践研究活动排入课表,保证了课程活动时间。

三是规范运作、构建模式阶段(2004.9—2013.7)。研制《少年农学院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纲要》和12册教与学参考用书,构建课程开发和课堂实施模式。

厘清课程内涵。方向比方法重要,看法比办法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首先,我们根据学校三年内涵发展规划和少年农学院课程开发建设实际,制订了课程建设的三年发展规划。在规划引领下,我们以市级立项课题申领和研究为牵引,在华师大专家指导下,学习并依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 》,研制《少年农学院课程标准》,制定了少年农学院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评价要求和保障举措。依据课程标准、基地实际、时令节气和学生需要,编写各年级学期《课程实施纲要》,明确各年级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实施内容和评价任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编制《全面质量管理教师手册》,研制《少年农学院管理控制程序》,告知了目的意义、适用范围、职责分配、组织网络、运作流程,梳理罗列了各级相关文件,编制了用于相关记录的表格表单。

重视学材建设。为了体现对师生实施特色课程的服务和支撑,需要在理清理念的基础上,编写较为具体和可操作可落实的教与学活动的参考用书。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坚持给师生实施课程以凭借、以设置问题和任务为主、便于学生记录过程体验为基本原则,围绕“花、菜、桃”三大实践研究主题,编印了12册少年农学院实践活动教与学参考用书——《我们的乐园——走进少年农学院》。每册书以“花、菜、桃”三大主题分设三个单元,内容相互关联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序列。每册参考用书都单列学习评价单元,以帮助学生多元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我们还定期修正和完善这套参考用书,具体关注:(1)活动时间与农作物时令是否吻合;(2)活动难度与学生身心等是否匹配;(3)内容要求设计是否具有选择性与开放性;(4)劳动实践与探究性学习任务设计是否充分和恰当;(5)活动中的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和合作互助。从2004年起,这套用书已多次修订,多次再版,逐步完善课程参考用书,提高其实践指导性。

规范课程实施。我们依托少年农学院课程标准和实施计划,明确教学常规工作要求,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以校本教研、校际联动、专家引领、科研支撑等途径,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和专业水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操作模式。我们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少年农学院实践活动实行弹性课时制度,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时协调,采用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方法,给予任课教师自主支配的权利,以保证实践研究活动的充分展开。例如,依托教与学参考用书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记录手册》,以花、菜、桃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向自然,每周两节课中至少有一节课走进少年农学院基地,开展各项实践研究活动。三年级以上各班都有4块方桌田,学生可以自由栽种和管理各种蔬菜,例如韭菜、青菜、萝卜、黄瓜、玉米、番茄、红薯、长豆等,桃树也分到班级,每班5棵,让学生参与管理,收获的劳动成果用于学校食堂、被义卖或送往敬老院。每个班级都有小种植花架,每位学生都参加“种养一盆花”的活动;很多学生还利用塑料盒、方便面盒、蛋糕盒等,在里面种植大蒜、菠菜、辣椒、鸡毛菜等蔬菜。这些体验经历是丰富和有益的,正所谓酸甜苦辣皆是营养,成败得失均为财富。

组建学生社团。在普及的基础上,为满足部分对少年农学院实践探索活动学有兴趣、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学校打破班级和年级的局限,利用中午或放学前等课余自主活动时间,各年级部组织开展以劳动实践和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生社团活动,开放学习时空,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社团项目参加农学院实践研究活动。此外,我们还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进行深度实践活动和深度探究学习。

具体实施中,以年级为单位自愿组建学生社团(包括平时和假期),在老师的带领和农学院师傅的协助下,开展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实践研究活动。学生社团自主确立社团活动主题,制订活动计划方案,按计划实践实施研究,活动阶段成果交流展示和活动总结评价反思成果展评等。如:三年级确定了“青菜的栽种与研究”四年级确定了“桃胶的观察与研究”,五年级确定了“冬季花卉的养护方法的研究”,六年级确定了“桃树修剪的学问”等小课题。孩子们以《手册》为导引,在经历、体悟、调查、采访、探究中逐步产生了研究兴趣,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研究习惯与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实践创新能力和智慧潜能的发展。

创新课程评价。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尝试构建校本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关注实施过程中“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个元素,关注课程的推进和教师、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在课程评价上,依据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按学期课程实施纲要、少年农学院学期项目责任书等规定的评价任务和要求,以学期为单位,以事实为依据,对少年农学院课程开发进行专项管理评审。在教师评价上,依据过程与结果、自评与互评、激励性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按学期绩效考评方案中校本课程建设条目的评价要求,结合《少年农学院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评价表》,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在学生评价上,依据过程与结果、自评与互评、个体与社团、单项与综合、激励性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依托教与学参考用书的评价单元进行多元评价,并参考学生档案袋积累的过程性资料和成果综合评价,适时给予学生班级、年级、校级层面的表彰奖励。

注重校本培训。教师即课程,教学即研究。教师的品质决定着课程的品质,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品位。为此,在少年农学院课程建设中,我们确立了“依靠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工作理念,以制订“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的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托,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控制程序》及相应工作指导书的制定、学习与贯彻,整合内外资源,用足并开发已搭建的教师高位发展平台,用好已有的“教师团队和个人”的校本研训工具,努力从“设置合理的教师成长目标、关怀教师的生命存在状态、创新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三个方面寻找为教师开发实施课程提供服务与支撑的途径。首先,多让教师走出去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让教师在模仿中学,使教师对各课程实施有感性的认识。其次,依托《学校课例研讨实施细则》、班主任工作月例会、专家讲座、骨干引领、观摩研讨等开展日常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强化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自觉性,努力构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相长的“共研共进”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邀请南师大课程专家郝京华教授作《少年农学院课程规划与设计专题》讲座、江苏省教科所王一军所长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讲座,我们还邀请胡惠闵教授对少年农学院课程建设作整体规划。近年来我们承办了无锡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成果展示活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讨会,多位老师围绕农学院课程实施在研讨会上上展示课。我们力图在校本培训中挖掘教师潜质,引领教师追求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和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的眼界、境界和素养,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品质来提升少年农学院课程建设的品质。

依托科研引领。通过无锡市“十五”立项课题“苏南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已结题)和无锡市“十一五”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本开发研究”(已结题)的研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少年农学院课程实施行为,实践与科研密切相连,互助互利,共同提升,使科研真正为教研及日常教育教学服务。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培训方式,多让教师走出去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课例研讨实施细则》,每周五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开展课例研究,同时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了解并掌握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我们倡导每一位少年农学院课程任课教师以学期为单位开展读一本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理论专著、参与一个市级课题子课题下的小课题研究、写一份活动案例、建一个实践活动工作档案袋、指导一个学生社团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经过近15年的研究与实践,少年农学院课程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开发模式,并促进了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本校课程开发和兄弟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启迪。

1.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包括厘清课程理念、开发配套资源、重视学材建设、分享课程领导、依托科研引领、注重校本培训、规范课程实施、组建学生社团、创新课程评价等九大行动策略。

2.提炼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操作范式。(见图一)形成了活动准备、活动展开和活动总结三个阶段的教学范式,导引和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3、建构了课程领导机制。强调课程民主,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让师生分享课程领导。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编制《全面质量管理教师手册》,研制《少年农学院管理控制程序》,设计了课程管理的基本流程(见图二),签订《少年农学院学期项目责任书》,建构基于“计划—执行—查核—评审”的有序改进机制和基于当下问题的及时改进机制。

4.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师生不再囿于课堂教室,能基于校本资源进行实践体验和基于实际问题开展调查探究,学生能依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记录手册》,开展“问题—课题—文献—假设—实证—结论”的小课题研究,能开展“任务驱动、自主实践、协作互助”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活动,学习方式有了明显转变,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5.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能以生为本,普及提高相结合,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坚持基于标准、儿童视角、目标导引、评价先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主张。

四、反思与展望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让师生更充分地分享课程领导,关注农业生态科技,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目前,我们希望通过“少年农学院课程建设”的再提升,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课程内涵,进一步细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一步开发校内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加强教学评一致、普及提高强化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进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的利用与整合,探索“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实施模式,帮助来自农村的少年儿童,有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和体验探究学习,积累劳动和生活的直接经验,涵育爱劳动、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爱探索的素养和情怀。

1.重建藕小“红领巾小桃园”,结合周边桃园资源,带领学生走进桃的世界。

2.用好小种植花架。每个班级配备1个小种植花架,花盆、盆托若干,喷壶,小锄头,小铲子等工具,摆放学生的小种植。建设空中花园,利用学校部分屋顶平台,学生养护花卉、盆景,打造藕小空中花园。高标准建设种培实验室。

3.重建方桌田和添置种植箱,利用校内外空地、花坛角落等开辟蔬菜种植田。用足用好社区、菜场、蔬菜基地等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外出采访、调查,了解当地蔬菜种植的发展情况。打造美食创意工作坊,人人学当烹饪师、烘焙师和美食家。

4.修建农业农村文化科普馆。利用现有300多件珍贵的农村老物件,进一步搜集规整,建设相关的陈列展柜和展台;组织学生对农村老物件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丰富对苏南农村民俗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话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采访调查,撰写日记、论文等途径,开展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学习和研究,激发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热爱。

5.围绕重建工作,我们开发设计了24个主题学习活动方案。例如少年农学院课程设计了“我是小小种桃人,以‘桃’为媒爱家乡;我是小小花艺师,以‘花’为媒爱自然;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为媒爱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员,以‘物’为媒爱探索”四大板块,每个板块下又有“神奇的桃胶、我学会了种花、快乐小菜农、江南农村名俗”等6个主题。我们将以省“十二五”立项课题《小学校本课程生本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的研究为牵引,优化少年农学院课程实施,不断提升少年农学院课程实施品质。

6.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学校教师,大多是80后或90后,他们虽然大都生活在农村,父母也大都是地道的农民,但他们很少走进田间,参加农活劳动,因此,这些教师缺乏基本的农业常识,不懂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农业知识缺乏或空白,势必给农学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要进一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普及农学知识,提高教师农科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是有效推进农学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抓手,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积极的价值追求。

7.进一步健全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农学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它需要人、财、物和场地等基本保障条件,如果在“课堂上种田”,这校本课程的开发、建构、实施就失去了其应用的意义了。农学校本课程实施,需要得到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的支持,如土地资源的调配,专项资金的投入,相关设备设施的配备,师资培训经费的落实等等。在实际工作中,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顾春华,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214101)

责任编辑:颜莹

作者:顾春华

第三篇:朝阳农学院访问报告

最近,我们到辽宁朝阳农学院学习访问了二十多天。这所学校,在农村分散办学,同三大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社来社去”、“几上几下”,为农业院校的革命闯出了一条新路,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朝阳农学院原是沈阳农学院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校址就在沈阳。高楼深院,关门教书,冷冷清清。培养的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对此,贫下中农强烈不满。一九七O年五月,大批革命师生在工人阶级领导下,遵照毛主席关于改革农业大学的教导,把校址迁往朝阳,同朝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朝阳水利学校、朝阳农校合并组成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今年改名为辽宁朝阳农学院),办在离朝阳县城几十里的两处山沟里。设有农学、牧医、果林、农田水利、水工建筑、陆地水文等六个专业。现有学生一千二百人,教职员工三百多人。第一批学员已于今年年初毕业,回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

访问期间,我们不管是到生产队和贫下中农交谈,还是在学校里和师生接触,都感到很受教育,很受鼓舞。我们深深感到,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为搞好教育革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要求教育必须继续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我们认为,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的经验体现了这一点,比较适应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农村三大革命的大好形势,要求教育必须继续革命

朝阳地区是辽宁省比较艰苦的地方。这里,山多,丘陵多,平原少。我们访问了喀左、朝阳、建平几个县的一些公社和生产队。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大跃进的景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批林批孔以来,广大贫下中农革命精神更加焕发,斗志更加高昂,普遍地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很多公社、大队,以及生产队,办起农民政治夜校、读书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不断成长壮大。这里过去有“猫冬”的旧习惯,也就是冬闲,现在冬天成了一个大忙季节。我们到公社、大队、生产队,首先要到办公室找基层于部,可是在办公室找不到人,都在生产第一线。因为这个地区干旱缺水,他们正大兴水利,有的平整土地,有的在山上刨鱼鳞坑。他们提出一个口号:要让禿山戴帽,河水镶边(就是在河的两岸都砌上石头坝),水不下山,土不离原,把过去的乱石滩变成良田。过去这地方根本没种过水稻,现在种上了水稻。从小学生到六、七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娘,都到工地上参加大会战。他们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有时顶着月亮干,有时挑灯夜战。我们到建平县的万寿公社办公室时,一个人也没有,就有一张治河造田的蓝图在墙上挂着。现在他们正在进行第二期治河工程,准备在明年夏季之前,把公社的主要河道都镶上.边,从河滩上争地一万亩。这样大干的革命精神,使我们非常受鼓舞。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正是贫下中农这种大干的精神,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喀左县在朝阳地区是一个中等偏小的县,全县境内山地、坡地、平地各占三分之一,生产水平中等。他们有二十三个公社,每个公社现在都设立了拖拉机站,每个拖拉机站有拖拉机十台左右,有的一个生产大队就有五台。平均每个公社有电井.一百多眼,水浇地已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与贫下中农座谈的过程中,他们谈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懂。例如,他们一开始就跟我们说这儿高梁“花期不遇”怎么解决的,良种有哪些特性,化肥怎么施,都谈出了道道。我们觉得在这样一个山沟里边,科学种田这样深入人心,反映了我国农村大跃进的形势,也反映了广大贫下中农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我们还跟他们县里的一个农业组长进行了座谈,他说,到一九八O年全县大型拖拉机要粼四到五番,这样每个公社要有四、五十台拖拉机。那时排灌设备将增加近十倍,电井都要配成套。他们希望到一九八O年,每个生产队至少要配五名技术员,就是说农一个,林一个,牧一个,水利方面一个,机械、电力方面一个。就是这样一个最低的要求,我们初步计算了一下,在这个县,到一九八O年,需要八千名技术人员。在五年之内,要培养八千人,一年就要培养一千多人。同时他们提出:我们要求的技术员要又红又专、一专多能,不仅懂得生产,而且要懂得路线,要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在这样一个质量高,数量大的要求面前,我们搞教育的同志就要好好想一想怎样才能适应这样一个形势?如果没有一个革命的姿态,还按常规走路,因循守旧,我们的教育就不能适应革命和生产发展的新形势。

毛主席教导我们:“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毛主席又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教育必须适应这个大好形势的要求。这就要求搞教育的同志们,要了解生产,要了解工农业战线的状况,要了解经济基础。只有这样,对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才能领会得更深刻,也才能把教育革命的方向搞正确。这是我们体会较深的一点。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觉得朝阳农学院的经验,十分宝贵,它不仅解决了农学教育“三脱离”的问题,而且使农业大学直接为农村三大革命服务,同经济基础相适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我们的教育革命,要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朝阳农学院在办学上的几个特点

一、在农村分散办学,教育同三大革命紧密结合,使农业大学牢牢扎根农村。

朝阳农学院愈办愈好,在农村扎住了根,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朝阳农学院坚决贯彻毛主席关于改革农业大学的指示。他们从沈阳搬到了离朝阳几十里远的山沟里。开始在朝阳地区六个县设立农业科教基点,后来这些基点和各县的五·七大学结合起来,他们在这个基点上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同农村的三大革命实践紧密相结合。比如说,缺水是于旱地区的一个很重要的矛盾,他们就分散在农村大办水利班,培养水利技术人员,打井、抽水,研究怎么存住洪水;这个地方缺乏优良品种,他们就在这个地区大办制种班,大搞良种田,培育优良品种;农村中小学要增加农业课,或者农业班,需要这方面的师资,他们就招收民办教师,或者是知识青年,办师范班,培训农村需要的教师。他们还总结贫下中农先进的生产经验,推广先进技术。在教学中,他们根据农村的特点,看到有的老贫农文化水平不高,一般地讲道理、讲公式不容易听得懂,他们就把要讲的内容画成图,背着图片,带着实物,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进行教学。这样一来,贫下中农非常高兴,他们激动地说:“多少年来,庄稼院和农学院隔着十万八千里。文化大革命以来,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你们送到了农村,我们庄稼院的人也看到了你们农学院的人,你们把大学办到了我们家门口,办到了我们的炕头上,更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就这样,在几年当中,有六千多人参加了各种短训班学习。有一年的,有半年的,有三个月的。有六万多人听了他们的讲课,看了他们的展览。现在在朝阳地区提起朝阳农学院,贫下中农都满口称赞,他们说:朝阳农学院跟旧大学根本不一样。

二是针对农村的实际特点办学。他们根据当地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办了一种分段教学班。比如棉花班,在播种前,他们就让学员学习播种、施肥、浸种,学完就回去干,等苗长出来,长全了,再来上学。接着就学围间管理,除虫,打药,整枝,学了以后就回去整枝、打药,解决问题。这样,贫下中农既上了学,又不脱离社队生产实际,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老人,都愿意来学习。比如在一九七一年办了一个棉花分段教学班,当时报名的人非常多。在建平县万寿公社有个老贫农叫王贵彬,当时他已经五十二岁了,坚决要报名。人家说他有三条不合格:第一,年龄大,五十多岁了还上大学,没听说过;第二,文化水平低,刚刚是个扫盲班毕业,识点字,这样的水平上大学,也没听说过;第三,有点气管炎,到冬天还咳嗽,身体条件不合格。说他是“三不合格”。他说:“不,我有一条合格,那就是立志改变农村面貌,学大寨,学习目的这一条我合格,我就是靠这一条合格,去上这个大学。”他迫切要求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大队和公社的干部,也感动了贫下中农。贫下中农说:“行!咱们就推荐这么个大学生。”这样就决定让他上这个大学。老王心里很高兴。入学那天,学校派车来接他们。他一路上热情歌颂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感谢毛主席把大学办到农村来。我们访问他时,他说:“这样的大学越多越好!它正对咱们贫下中农的心思。”还有不少贫下中农说:“这事在旧社会咱不敢想,文化大革命前也只能盼,今天大学培养庄稼人,太可咱们的心啦!

三是越办越向下。这个学校不管长期班、短训班,学员学习期间,都要回本生产队学习和实践。这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方向、路线问题。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把自己的社队作为课堂,把周围的贫下中农作为自己的老师。所以,地委负责同志跟我们讲:“要问朝农有多大,你就看我们朝阳地区有多大;要问朝农有多少个老师,你就看我们地区有多少个贫下中农。广大贫下中农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服务对象。”这就使我们联想起有的农业大学,现在还在那里辩论什么离城多远就算搬到了农村?还有的说,我们那个学校本来在郊区,在农村,是城市发展了,把我们扩进去了。他们要是学习一下朝阳农学院的经验,也许会解决他们的“问题”。其实,那些奇谈怪论,提出的所谓种种“问题”,不过是不愿意搬迁,不愿意彻底改造旧农学院的一种幌子而已。看看朝阳农学院的经验,就体会到怎么叫搬到农村去了。就是它办得跟农村不可分!他们的口号是:朝阳农学院越小越大,越办越向下。

二、实行社来社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应当能回到工厂、农村第一线,当工人、当农民,当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工人、农民那里取得“合格证书”,然后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有些可以作技术人员或干部,但不脱离工人、农民。有的大学毕业生,可以继续当农民,继续当工人,不一定作干部。朝阳农学院就是这么做的。他们说,大学毕业生要不要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是能否贯彻落实毛主席“七·二一”指示的大问题。他们说,文化大革命以前,沈阳农学院在大城市里,办了十几年,毕业生有六、七千名。据调查统计,到目前为止,这六、七千人没有一个当农民,更谈不上到朝阳这样艰苦的社队当农民了。学校过去流传一个说法,叫做“远怕边疆,近怕朝阳”。把到朝阳跟到边疆联系起来,说那里艰苦。毕业生就是不想到农村去。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下,从一九六O年到一九六六年,在六年当中,分配到朝阳地区的大学生两千四百人,其中学农的一千三百人,可是一九七三年统计,留在朝阳地区的大学生只剩下四百七十人,剩下五分之一,而这五分之一呢,绝大多数是在县级机关的企、事业单位。我们的农业学校培养的人,到不了农业第一线,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吗?过去沈阳农学院有个毕业生,当时领导下决心,把他分配到一个公社当技术员,结果他坚决不去,后来经过领导说服动员,虽然勉强去了,去了两年,实际上在农村只呆了几个月,最后改行跑掉了。贫下中农对这种现象十分气愤。贫下中农对我们说,每年我们都把一批一批的青年送去上大学,但就是看不见这些青年回来,毕业就走了。这回可盼来一个,但是又和我们不一.条心。还有的贫下中农对我们说:“我们的国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村有广阔的天地,在这地方,难道就不需要大学毕业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照?那么为什么社队送去的大学生就回不到生产第一线呢?”对贫下中农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不好回答。从道理上讲,没有任何理由不回去,但实际上呢?他们就是回不去。这就启发我们,我们办学,要按照一个什么样的路子走,怎样把毛主席的教导落实下去,的确还有一个进一步革命的问题。朝阳农学院的领导、教职工和学员,把培养新型的农民提到完成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的两个划时代的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了两个划时代的任务:一个是改造旧的国家机构,一个是对农民进行文化工作。列宁同志说:“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其经济目的就是合作化。有了完全合作化的条件,我们也就在杜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初期提出来的。他们体会:培养农民,这不仅是个招生、分配的办法问题,它关系到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逐步缩小三大差别的大问题。所以,他们坚持毛主席的办学路线,从社里招生,回到社里去,拿工分,当农民,很坚定。这种风,那种风,他们都不动摇。另外,朝阳农学院的同志把培养新型农民,实行社来社去,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分配办法的改革,或者是在招生简章上作个规定就完了,他们认为这是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要反旧学校的潮流的一件大事,所以他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第一个措施,是对学生从招生开始一直到毕业,都把思想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他们招生时,深入公社进行宣传,说明他们是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七·二一”指示、“七·三O”指示办学的,培养的学生要社来社去,将来毕业后回来就是当农民。宣传要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批判“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等剥削阶级思想。这样就从选苗子时开始,把可靠的、愿意在农村扎根、热爱农村的接班人选来了。这还不够,他们还认为,在进校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他们首先组织学生到大寨式的生产队去参观,然后请老工人、老贫农作忆苦思甜的报告,作对比教育,还向同学们讲共大的两条路线斗争史,讲共大怎样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办学,培养一代新人。同时在学员中宣传柴春泽、吴献忠这些扎根农村知识青年的好典型。他们要求每个学员对毛主席的三个指示:《五·七指示》、“七·二一”指示、“七·三O”指示要会背、会讲,讲它的意义,领会精神,然后研究怎么实践,他們学校怎么办。到朝阳农学院以后,不管在哪儿,一进屋子,首先看到的是毛主席给江西共大的信。在办学过程中,他们把毛主席的有关指示印了几万份,除在学校散发外,还发到全县、全地区,宣传共大的道路。这样既大张旗鼓又深入细致地做学员的思想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员在进校时还抱有一定的幻想,认为:你说是那么说,说不定以后还有什么变化呢,那个时候说不定我还弄上一个什么国家干部,弄上几十块钱的工资。但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变化很大。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个学员叫贾惠珍,她原来是个下乡知识青年,然后在水利局当了两年工人,后来又上了这个学校。在她离开工地的时候,有的说:“小贾,你再也不能和我们并肩战斗了。”她就跟他们说:“将来也许请你们到我亲手设计的大坝上去施工,也许请你们到我亲自指挥施工的大坝去参观。”这里就反映了她的思想,她上学是想当工程师。入学以后的教育,对她触动非常大。她想:这下子当农民,还不如原来当工人。后来学校领导找她淡心,讲朝阳地区的今昔对比,这个青年在朝阳地区插过队,又联系她队里的情况对她进行教育,还讲共大的两条路线斗争,讲应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一年多的教育,这个青年终于认识到,把青春贡献给农村,当个农民是光荣的。她就给省水利局的党委、学校党委和她下乡插队的公社党委写了信,要求毕业后,回她原来下乡的地方,当一个普通的农民。她的愿望得到了党委和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支持,但是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议论,妈妈一时也没有想通。她想,列宁同志曾经说过,要想说服动摇者,自己首先不动摇。她的二哥对她下乡非常支持,她就找她二哥一起商量,在家里开个忆苦会。解放前她家在河北,由于闹水灾,逃荒到辽阳,全家都病了,妈妈领着大哥去要饭,一个姐姐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二哥饿得几次昏死过去。解放了,全家人才得救。这本来是过去他妈妈常讲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又给老人讲。她妈妈很受感动,说:“我通了,你去吧!”她的妹妹也表示:”如果党需要我下乡,我马上高高兴兴地去!”就支持她去了。贾惠珍同志说。“过去的大学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农学院还有个‘四年不愿回家乡’,今天我们就要作反潮流的战士,就是要扎根农村,不仅务农,还要爱农。”这就是学校抓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这种典型,在这个学校里是非常多的。我们一到这个学校,有个突出的感觉就是新的气象、新的思想、新的风俗不断地发扬光大,而那些旧的思想、旧的风俗、旧的习惯受到了抵制,觉得很痛快,也觉得很新鲜,的确看到了方向。

第二个措施,是把学大寨作为他们的一门基础课。朝阳农学院的一个重要基础课是学大寨。他们说,我们的学生要在学校里锻炼学大寨的过硬本领,有了这么一套本领.他就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他们把学大寨作为一项重要科目安排在课程表里,到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去学习,同时要把他们的学校变成一个大寨式的生产队。如学校前边有一.条大凌河,周围有很大一片黄沙滩,滩上尽是鸭蛋大的石头,他们垒起石坝,填上黄土,就种上了水稻。现在连续两年多了,水稻亩产五、六百斤,高产地块达到了八百斤。在山坡上种的粮食作物亩产也达到了四、五百斤。有个学员叫冀永春,他家住在朝阳的北部,是个风口的地方,风比较大。过去这个地方长谷子、高粱,产量都很低,他就在这个地方组织一部分人,搞科学实验,种水稻.取得亩产八百斤的好收成。这个奇迹使大家非常惊讶,有好多贫下中农到水稻地去参观。还有个学员叫孔显亭,家住在山区。他们那里有个问题,就是有一批苹果树,十五、六年了还没结过苹果,就是找不着原因。一些.“专家”说什么,北纬四十二度以北不能长苹果。孔显亭回去以后,带领科学实验队,运用学得的知识,首先整果园的地,然后剪枝,再加上施肥及其它一些措施,当年苹果就获得了丰产。现在这个地方的苹果,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国外。

第三个措施,就是确定了“几上几下”的教学制度。这个几上几下,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是贯彻毛主席教育路线的一个重要措施。所谓“上”,就是在校内学习,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所谓“下”,就是回本队边学习、边实践。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上”、“下”的内容、时间和次数也不同。以农学系为例,一年级学员主要在校学习;二年级学员七个月在校学习,五个月回队实践,实行四上四下。年初下去,同生产队一起制订生产规划,组织科学实验队,制订科研计划,结合学习的东西跟贫下中农一起工作。春播的时候下去,主要是搞春播,跟贫下中农一起播种,研究怎样采用先进技术,怎样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入伏的时候下去,主要是田间管理,搞好制种田授粉,防治病虫害。秋收时再下去,进行考种,参加收割,总结今年的生产经验。三年级学员,七个月回队实践,五个月在校学习,实行三上三下,活动内容和二年级基本相同,只是更深些更广些。通過几上几下,学员在本社队向贫下中农学习,也向实践学习,把学到的理论和本社队的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又从实践中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带着生产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来学校学习,学习目的性就更强了,学习自觉性也比较高,体会比较深。同时通过几上几下,使学员学会怎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锻炼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练出了真本领。这个学院的很多学员在学习期间就为农村做出了贡献。学员杨晓民,所在生产队的地沙土多,小麦产量很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杨回队实践期间,组织了科学试验小组,搞了沙地种麦子的试验,生产队很支持,给了二十七亩地做试验田。他带领了一批知识青年,在贫下中农的热情帮助下搞试验,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五十斤,其中五亩高产田,平均亩产八百八十斤。这个产量对全公社、全县震动很大。县里就在杨晓民所在的生产队开了一个科学种田的现场会,请杨晓民同志介绍怎样改造沙土地,怎样种植小麦的经验。贫下中农和社队领导都非常感谢学校,他们说,朝阳农学院培养的学生真顶用,没有毕业就能为我们服务,而且创出了高产。

又例如,学员刘国样,家住喀左县尤杖子公社。当地主要作物高粲患黑穗病(他们叫“乌米”)非常严重。据县科技办公室主任说,全县由于“乌米”影响的产量,每年达到二千三百万斤左右,相当于全县产量的十分之一。患“乌米”的高粱在有的高粲地里占百分之二十五,威胁相当大。刘国祥感到这个问题衢要解决,就回队和贫下中农一起搞新型的药剂浸种试验。根据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供销社已有的农药,研究怎么配比,进行试验。为了对比起见,他在高粱地里还种了六垄没浸种的高梁。秋收时,浸种的高梁,“乌米”从百分之二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二,六垄没有浸种的,“乌米”还是占百分之二十五。为了推广药剂浸种的先进经验,公社就在这儿开了个现场会,看看不浸种的,再看看浸种的,作了对比。贫下中农看到这个成绩,打心眼里高兴。他们深有体会地说:“不搞科学种田可不行呀!”

据初步统计,现在在校学习的农、林、牧专业二百八十九名学员,在今年“几上几下”期间里,共为社、队办了二百多个技术训练班,和贫下中农一起种了七千多亩试验田、制种田,嫁接果树五十三万多棵,给二万四千多头牲口治好了病。贫下中农说:“这样的学校我们就是欢迎!”

第四个措施,是结合实际组织科学研究。学校根据朝阳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国家交给这个地区的农业科研任务,组成科研课题组。学生进学校后结合本生产队的需要,参加有关的课题组,边教学,边生产,边研究。他们说:“我们这个学校是大学,又是一个研究所,同时又是学大寨的一个生产队,我们就是三位一体。”学校的科研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需要,学校搞成的科研成果,学员又带回自己的生产队试验,同时检验了这些科研成果。学员再把队里的先进经验带回来,充实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新的科研题目。这样,就使学校和三大革命声息相通。

由于他们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把科学种田、学大寨和普及教育、普及技术知识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学员扎根农村的思想比较牢固。今年年初十九名毕业生全部回农村当农民。其中有五名被聘请到学校当了贫下中农教员,但仍然拿工分。

我们在访问过程中深深感到,这个学校培养的人,的确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有点新的精神。比如,学员张跃臣,是喀左县南公营子公社南村大队的青年社员。毕业回去以后,他决心扎根农村,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当有人给他在煤矿上找到工作,劝他离开农村时,他说:“每月能拿几十块钱,的确能使我们一家的生活富裕点,但贫下中农送我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农村的面貌,我就是要在这儿扎根,要使全公社、全大队的贫下中农都富裕起来。”这体现了一种新的精神,新的思想。有这样的思想境界,他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改变农村面貌的决心就大了。我们的农村,就是需要这样的好青年。

许多学员回生产队后,成为农村三大革命中的骨干,主动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前面提到的五十二岁上大学的老贫农王贵彬,他在棉花分段教学班学完第一段后,学校领导要他回去把种棉花的先进技术在社队做试验,同时要在全县推广。他带着改变农村面貌、推广棉花先进技术的任务回去了。他首先向公社、大队领导做了汇报,公社很支持,决定要他带一个科学实验队搞试验。他想学校领导还讲要在全县推广,为了这事,他连着三天跑了三次县革委会。第一次去,找县革委会主任汇报,主任特别忙,他挤了个空就跟主任讲:“我是农大学生,回来要搞科学种棉花,想说说我的想法,在全县怎么搞。”革委会主任说:“你到农技推广站去,跟站长讲一讲,他会帮助你解决。”后来老王就去找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当时站长正忙着,老王说:“我学了种棉花技术,要在县里推广。”站长说:“我没有空,过几天再说。”这样他就回来了。回家后他左寻思右寻思不对味,他想,在全县推广种棉花的新技术还没落实,人家一说忙,没有空,我就这样回来了,不行呀!第二天他又到技术推广站跟站长讲,站长说今天实在没有空,是不是明天再来,他想这下子时间有了个准儿,总算有了前进,于是,他说:“行!我明天再来。”回到家,一进家门,他老伴就说话了:“我的大学生,你还跑个啥?人家有人说你了。”“说啥啦?”他问。“人家说你要巴结个官做,整天往县里跑。”“这是谁说的?”“XXX说的。”老王说:“他这种人说了,明夭我更要去。我们无产阶级非得要和资产阶级对着干不可!”第二天他又去了。他这三次行动感动了站长。站长想,这老王好象着了迷一样,来回跑,就听听吧。结果他一讲就讲了两个钟头,把他学的,连把他们这个学校怎么办学的都讲了。站长一听,真有点儿东西,就说:“行。过两天,就在你们大队开个全县现场会,由你做演讲。”老王很高兴,过了几天就在他们生产队办了一个学习班,把全县公社、大队管生产的干部邀请到他们生产队来听他演讲。这位老贫农演讲了一个上午,讲了种棉花的重要性,又讲了怎么种,同时还讲了教育革命的路线。大家说这老头真行。一个公社书记说:“我的笔头记得不怎么行,能不能把老王借给我们用一天哪?让他到我们那里去讲一讲。”当地的公社书记说:“我们这老王还是学生哩!”那位书记说:“那也得去。”后来就同意他去了。这个公社离那个公社几十里地,本来有公共汽车,可以坐车,由那个公社给报销,但老王没有接受这个报销路费的待遇,他说,明天早晨我保证八点到。第二天他早早起来,在去那个公社的路上,顺便还给两个生产大队做了种棉花的现场指导,然后赶到那个公社,还不到八点钟。他到那儿以后,就给贫下中农讲,一讲又是一上午。饭后突然听到喇叭里头有人说话,好象是他自已说的,也是讲种棉花。公社书记说:“你的报告录音了。”他感动得很。他并不是觉得录了音怎么光荣,而是觉得路子走对了,贫下中农就欢迎。

第二段学习过程中,学除虫、田间管理,学完以后,老王又回到生产队。刚进家门,老伴就冲着他说:“你还乐,砸锅啦!”“怎么砸锅啦?”他问。“你搞的那棉花让蚜虫给吃光了!”他一听,就坐不住了,当时已是晚上十点钟,他顾不上睡觉,就摸了一个小蜡头到地里去了,点着小蜡头,挨棵挨棵地去看,蜡头点光了,他就用手摸。结果就这样在棉花试验田里转游了一宿。等到天发白的时候,他的科学试验小组的人都来了,大家看老王回来了,都很高兴,就跟他讲,我们这儿棉花有了蚜虫,打了三、五遍药都没有起作用。老王说,“那咋办呢?咱们商量商量。”商量过程中,老王说,按照一般经验,给棉花打药时,不能中午打,因为中午人容易中毒。我想,既然,人怕中毒,蚜虫就更怕中毒了,是不是咱们中午打,试验试验看。但是,人中毒也不行呀!后来,他们研究了一个办法,把全大队的劳力都集中起来,采取防毒措施后,一人打两垅,打完就走,时间短,人就中不了毒。第二天中午,他们把所有的男女老少劳力都动员到棉花地头上,照研究好的方法办。这样一打,棉花上的蚜虫的确打下去了。后来就在这个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打虫的方法,叫做“三不打两突击”。“三不打”就是早晨不打,因为棉花有露水,打上药冲稀了不起作用;晚上不打,因为棉花叶耷拉下去,药喷不到虫身上,还有雨天不打,雨天水分比较多,打上药不容易发挥效力。“两突击”就是中午突击,晴天突击,采用大兵团作战,发挥集体生产的威力。原来这个地方的棉花,亩产只有三十来斤皮棉,通过他们的试验,亩产达到一百零七斤,创造了全县的高产纪录。老王被聘请为他们公社的“棉花顾问”。贫下中农说:“老王念大学,学了种棉技术,也念出了无产阶级感情。”现在他被选为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人家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王大学”。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三、在两条路线斗争中,这个学校有一个比较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核心。在他们办学的过程中,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其中较大的尖锐斗争.就有好几个回合。

首先是要不要搬到农村去?在这个问题上,斗争相当激烈。一九七O年底,学校里有少数人要否定农学院在农村办学的方向。学校党委及时抓住这件事,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七·二一”指示和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信,坚定了大家扎根农村的信心。

一九七二年,有人说什么“这样的学校算什么大学”,还有的人去找学校党委的一位负贵同志,要求把学校搬回城去。这位负责同志诚恳地对他们说:“文化大革命以前我没有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把农业大学办在大城市里,路走错了,文化大革命帮助我改正了错误。现在我们学校刚刚按着毛主席的教导迈了几步,怎么能动摇呢!”学校领导的坚定立场,更加增强了广大革命师生继续革命的信心。他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要跟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教育对着干!要彻底批判修正主义!”

一九七三年,学校里又刮起了一阵风,有人揪住办学中的一些枝节问题,否定办学的成绩,阶级敌人也跳出来借机混水摸鱼。这时候,党委就围绕对待文化大革命的态度问题,以这个反革命分子为反面教员,开展了一场对修正主义路线的大批判。今年年初以来,学校深入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彻底批判林彪和孔孟之道,批判“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等谬论,深入开展教育革命,引导广大师生更加坚定地在这条办学路线上前进。在办学过程中,党委还十分注意培养和壮大教育革命的积极分子队伍,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几年来,学校党委始终把“认真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義”放在首位,党委的同志们说,“总绡我们的经验,归结到一条,就是毛主席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广大贫下中农对几个问题的回答

朝阳农学院这所新型的农业大学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引起了人们各种不同的反响。这里,我们谈谈广大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是怎样认识这一新生事物的。

一、农业大学实行“社来社去”,究竟对不对?有没有必要?这是一些人怀疑的问题。朝阳地区的广大贫下中农认为,“社来社去”的办学道路是正确的,必要的。地区的一位领导同志同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提出,朝阳地区包括六个县,共有一百九十个公社,一千三百个大队,一万三千个生产队,如果计划到一九八O年每个生产队配备五名技术人员,每个生产大队配备二十名技术人员,这就需要九万一千人的技术人员队伍。如果我们按照过去的办法培养大学生,他们就下不了社队。因此,实行“社来社去”是完全正确的。朝阳地区的一些同志还认为,对农业大学的改造应当同县办“五.七”大学、公社办“五·七”中学和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考虑,逐步建立地区农业教育网,这样,才能适应农业战线生产跃进形势的需要。

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究竟面向那里?我们邀请了部分贫下中农和各级技术人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座谈。他们普遍认为,现在最需要充实技术力量的是社队,因为社队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是科学实验的最大的课堂。现在国家交给朝阳地区的科研任务,都是下放到公社去搞典型试验。我们县级的科技人员,也要到公社、大队里蹲点去搞科学试验。充实社队的技术人员,不是正符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吗?

同时,大家认为,象朝阳农学院那样实行“杜来社去”,有利于培养宏大的为贫下中农服务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学技术队伍。我们在访问一个大队时,一位老贫农对我们讲了这样一段话:“朝阳农学院毕业的学生,不脱离贫下中农,不脱离生产劳动。他从小在我们农村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都了解他,有事我们找他商量很方便,他有问题有错误,我们也很容易帮助他、教育他。同时,他在本村土生土长,熟悉本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情况,也比较滑楚本地的土质、气候和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学校学几年回来后,和大家一起战天斗地学大寨,那才来劲呢!”这位老贫农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实行“社来社去”,确实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培养一代新人。

二、大学毕业当农民,那末谁还愿意上大学?这种大学还能招到学生吗?这是一些人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广大贫下中农和干部对这样的办学道路表现了极大的热忱。他们把朝阳农学院看作“培养庄稼人”的大学,争先恐后地选送优秀青年入学。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一谈起朝阳农学院这所学校,贫下中农就给我们讲:“朝农在这儿一办学,咱们庄稼人也有大学可上啦!”我们到了喀左县的甘招公社,这个公社为了选送学生,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推荐了四个人,三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共青团员。学校附近有一个生产队,起初对这个学校的办学路子不太了解,没有选送学员。后来听说这个学校的学生是社来社去,毕业以后还回生产队,他们非常满意,就领着三个学员送到学校。可是这时已经开学了,学校说,我们这儿住不下了。他们说,住不下我们就走读,住在自己家里。学校又说,教室也坐满了。他们回答,教室坐满了,我们在窗外边听。就这样,硬把三个人送进了学校。学校开学三四个月了,很多公社还来来往往,往这儿送学生。

当然,有的学员入学以后,对“社来社去”也有思想斗争。个别学员起初不太愿意回农村,但是通过学校的思想教育,路线觉悟提高得很快。例如三年级一个五十七人的班级,思想上不太坚定的只有一、两个人,其他学生都立志务农,都在考虑自己毕业回农村后的建设规划。贫下中农认为,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是能够回到农村,并且扎根农村的,已经毕业的十九名学员全部扎根农村,便是很好的证明。

三、朝阳农学院的办学方向,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大普及,但是会不会影响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呢?这是一些人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在访问过程中,广大贫下中农、基层干部和学校领导对这个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他们考虑的是,农业院校的基点应该放在哪里?应该为谁培养人?毛主席曾对医疗卫生工作指示说,尖端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用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对农业教育,也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把农业大学统统搬到农村去。农业第一线的生产和科学实验搞好了,提高就有了基础。否则,提高就成为空中楼阁。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农业大学面向农业第一线才能够使科研有丰富的源泉,才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人材,学校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当社员,那末,县以上单位需要人员,怎么办?对这个问题,许多县、社干部和技术人员有这样的设想:将来县以上的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需要科技人员时,就从农业第一线选拔。这样选拔最有基础,同时有利于改进科研机关的作风,改进企事业单位的面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也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通过这次访问,深深感到朝阳农学院在办学方向上为改造现有的农业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对各类大学深入开展教育革命也很有启示。当然,彻底改革旧教育是一个大工程。和其它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一样,朝阳农学院的办学经验也需要在继续革命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逐步完善。我们相信,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朝阳农学院在今后教育革命的征途中,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本刊记者)

上一篇:快速发表教育论文下一篇:市政建筑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