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吸收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对文献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总结,简要综述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在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热带土壤肥力区划与管理、热带作物营养诊断及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学吸收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学吸收研究管理论文 篇1:

关于建立研究生学位点自身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研究生管理方式也日趋复杂。本文结合我校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建立学位点自身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 研究生 学位点自身管理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也有了大的变化,由过去的集中管理模式向分级管理模式、一级管理模式向二级管理模式到三级管理模式发展。我校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学位点的直接性(直接面对每个研究生个体)、中间性(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微观性(对研究生管理和培养具体事务进行处理和协调特性)特点,将学位点自身管理纳入研究生管理体系中,既提高了管理效率、保证了研究生的质量,又促进了学位点自身的建设。本文结合我校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建立学位点自身管理的模式,为推进学位点自身管理的规范化,探索和创新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明确学位点的主要职能

1.研究和规范本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招生计划,考试科目。

2.制定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审定教学大纲。

3.负责组织该学科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评审和答辩。

4.负责本学科的研究生教材建设。

5.负责本学科点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上岗资格遴选的初审工作。

建立学位点管理体系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专家咨询,结合对本学位点实际情况的总结,初步提出学位点自身管理的模式。学位点的管理体系由学位点负责人、学位点秘书和学位点导师组成。学位点负责人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群众基础、富有团结奉献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强,能积极引导学位点向前发展。

确定学位点管理的工作重点

1.以导师遴选为契机,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导师队伍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有一流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导师队伍。

2.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抓好每个培养环节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提高研究生竞争能力的关键,而竞争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选择、论文开题的审核、中期检查、论文的评阅与答辩、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 其中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必要环节,是形成质量最关键、最重要的工序,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加强、高水平学位论文的完成等都是通过论文过程来实现的,因此,论文过程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学位点应抓住论文开题和论文评阅答辩两个重要环节,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严把质量关,同时加强质量监管,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3.加强研究生科研群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的培养包括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社交能力及思想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面,而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点一方面通过学科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平台,另一方面学位点应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团结、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鼓励交流的学术氛围,而浓厚的学术氛围能够带动研究生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生经过半年至一年的课程学习,很快进入论文的实验研究阶段,研究生需要广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举办各种学科前沿讲座, 把外界先进的学术思想、科技理论等传播或吸收进来, 推动学术活动的开展, 在学术活动中扩大自己的视野, 增长自己的见识, 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培养自己立足于宽厚基础与学科前沿之上的创新意识。这一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交流平台,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些大学通过改革研究生的班级模式,建设研究生科研群体,初步表明是研究生管理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在研究生的班级模式中,过去研究生的班级主要是按照年级和博、硕类型划分的横向班级(或班集体),研究生群体不同于本科生群体,在过去的横向管理模式中,尽管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一级学科相同,但因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培养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所选专业分散,研究方向不同,共同学习课程的时间较短,研究生之间的了解与接触都受到较多的限制。随着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培养单位以学科点(或教研组、导师)为单位的形成纵向班级(学研集体或科研群体)。在纵向班级中虽然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博硕类型也不同,但却具有较为相近的研究方向、科研环境和工作要求,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也较多。这将有助于增进学术的交流、科研活动的开展,增加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海峰. 略论高等学校基层研究生教育与管理.高教论坛,2008(1):131-133.

[2]曹丽玮. 浅谈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116-117.

[3]何平. 研究生教育中的二级管理模式探讨. 当代经济,2007(9):139-140.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新疆石河子

作者:张 薇 李艳军 孙 杰 魏凌基 李卫华 艾尼瓦尔

农学吸收研究管理论文 篇2:

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展望

摘 要 对文献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总结,简要综述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在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热带土壤肥力区划与管理、热带作物营养诊断及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热带 ;土壤学科 ;土壤资源 ;开发与利用

分类号 S15

Development Course of Tropical Soil Disciplinein the Past 60 Years

and Research Prospects

WANG Dapeng LUO Wei WANG Wenbin

LUO Xuehua ZHANG Yongfa LIN Zhaomu WU Xiaoping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我国热带地区(热区)位于热带北缘,主要包括海南省全部、广东的雷州半岛、云南及台湾的南部地区。由于热区的气候条件独特,水热资源丰富,拥有极其宝贵的热带农业资源。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了以垦殖橡胶为代表的开发热区土壤资源和农业资源的浩大工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在1982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3]。在我国热区农业大开发的历程中,土壤科学在热区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对我国热带土壤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探究了演化机制,对热区土壤肥力特性进行了区划并因地制宜的制定了施肥措施,率先提出了国际上先进的“三保一护”胶园土壤管理和培肥技术,开展了热带多种作物的营养诊断研究,弥补了我国热区作物养分管理的空白,开展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本文简要的综述了近60年来我国热区土壤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1 热带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

1.1 热带土壤的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研究

我国热区多数属于丘陵地带,且土壤较为贫瘠,明确热区土壤的发生机制及土壤类型对于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垦殖橡胶为代表的热作事业从开始就十分注重热区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分类的系统研究,并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土壤普查和相关研究工作。

热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充沛的水热条件和巨大的生产潜能。在这种特殊的湿热气候及特殊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热带土壤具有独特的发生过程与土壤类型。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了对热带土壤发生性质的研究。在50年代,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4-6]。在80至90年代,研究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7-11]。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热带土壤同样具有土层深厚、风化强烈、脱硅富铝化作用明显等特征。赵其国[7-8]对热带地区土壤的发生及分类问题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在热带土壤的发生中,各种成土因素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如热带地区高温潮湿与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是决定土壤发生与形成的重要因素;热带土壤可发育在各种不同母质上,但不同母质对其发生影响很大;热带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是富铝化作用(脱硅富铝化作用)。1981年,赵其国等[8,10]较全面的总结和提出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将热区土壤划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燥红土、紫色土、石灰土和水稻土8个土类,下设35个亚类。海南岛作为我国最为典型的热带地区,多年来研究者也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土壤发生分类研究,参照我国80年代中期制定的土壤分类系统,将海南岛的土壤划分为7个土纲共20个土类或10个土纲34土类[12-15]。这些工作基本明确了海南岛土壤类型,促进了热区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定量化为特点的土壤系统分类,在全球掀起了土壤分类研究的重大变革。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展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建立了定量化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先进的土壤分类系统。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而土壤发生分类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因此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发生分类的参比对发展我国土壤科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积极推动作用[16]。陈志诚等[17]首次对海南岛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进行了参比。该研究利用海南岛237个土壤剖面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阐述了海南岛土壤发生分类体系的28个亚类级土壤类型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初步提出了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该岛土壤分类系统建议,并讨论了其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之间具体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龚子同等[18]编著《海南岛土系概论》,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三稿)对海南岛土壤进行了土壤系统分类,共划分了10个土纲、20个亚纲、40个土类和96个亚类,并对海南发生分类的土壤类型与土壤系统分类进行了参比。该书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海南土壤的特点,是迄今为止海南土壤分类最为详细的研究。

上述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热区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认识,而这些认识是开发热区农业资源和进行热区土壤和作物管理的重要基础。

1.2 热带土壤肥力区划与土壤管理

我国热区土壤比较贫瘠,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土壤普查和肥力调查的相关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热区土壤肥力区划以指导热带作物施肥的一系列工作。而在这些工作中,又以橡胶土壤肥力区划工作最为典型和完整。下文以橡胶树为例,综述了多年来我国植胶区土壤肥力区划和土壤管理的相关工作。

橡胶是热区最为典型的经济作物。我国橡胶树自1904年开始引种,1952年在广东(包括海南)、广西、福建和云南等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并开始大规模的垦植橡胶[1-3]。如上文所述,我国热区多为丘陵,且土壤贫瘠,寻找宜胶之地是早期发展橡胶的工作重点,而这些工作必须依赖于大规模的土壤普查和肥力调查。肖吉珍等和林钊沐等将我国主要植胶区分为8个土壤类型,并分析了其分布和肥力特点[19-20]。这些工作极大的解决了垦殖橡胶工作中寻找宜胶之地的实际困难,具有非常高的指导和实用意义。何向东等[21]人根据海南胶园土壤肥力特点和橡胶树施肥效果,将海南植胶区划分为4大类:Ⅰ类为缺磷钾富氮镁铁粘质土;Ⅱ类缺磷镁富钾硅铝壤质土;Ⅲ缺磷的肥力偏低土;Ⅳ缺氮磷钾镁低肥砂性土。并根据4大肥力分区分别制定了4个配方的海南橡胶树专用复合肥,见表1[22-24]。90年代中后期海南农垦开始全面推广这4种橡胶专用肥,从大规模推广后的结果来看其增产效果明显[25-26],从而表明了上述工作对指导橡胶种植和生产是非常成功的。

热带地区降雨充沛,水土流失量大。因此,胶园中的土壤管理工作是植胶生产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胶园水土保持和培肥土壤等。20世纪70~90年代以来,胶园土壤管理技术日趋成熟,基本形成了围绕“三保一护”(保水、保肥、保土和护根)为主要内容的胶园土壤管理技术,如修筑梯田、挖穴压青施肥和胶园覆盖作物等[1]。研究表明[1,27-29],“三保一护”胶园土壤管理技术对改良胶园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有效养分、促进幼树生长以及开割后胶树的产胶,都起到很好的综合效应。然而经过多年的植胶生产,我国植胶区土壤肥力全面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30-35]。海南植胶区植胶生产近60年后,整个植胶区土壤养分呈现大面积下降趋势。主要土壤养分指标(除有效磷外)下降的幅度均在40%以上(表2),说明目前胶园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胶园土壤管理技术亟待改进。

1.3 热带作物营养诊断与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热带作物多为多年生的经济作物,其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固定和分配不仅存在很大的季节变化,且在不同生长年龄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热带作物的营养诊断具有不同于其他农作物的特点[36]。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就开始了针对橡胶树的土壤诊断和营养诊断指导施肥的研究。经过几代人的积累,热带作物的营养诊断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有力的推动了热带土壤学科和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对于指导热带作物施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36-54]。

寻找具有代表性的诊断部位是作物营养诊断研究的工作重点。国外一般将叶片作为热带作物营养诊断的测定部位[54],我国经过大量研究同样确认了叶片是我国热带作物营养诊断的最佳器官,如橡胶、剑麻、胡椒等[38-39,45-46,50-51]。营养诊断指标是衡量土壤养分和作物养分丰缺程度的标准,制定能准确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正常养分水平的指标是营养诊断研究工作的核心,是指导作物科学施肥的重要参数。确定营养诊断指标的方法,主要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区的土壤和作物进行大量调查分析,以获得大量土壤肥力数据和健康植株叶片养分含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将(平均值±标准差)作为土壤养分和作物养分含量的标准值范围,同时根据养分含量与产量的关系及缺素植株叶片养分含量水平进行调整,从而确定热区土壤和作物营养诊断指标[36]。经过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热带作物中陆续的制定了如橡胶[38]、槟榔[47]、咖啡[48]、胡椒[50]等作物的营养诊断指标,并建立了一整套的以营养诊断为核心的施肥理论和技术指标体系,极大的推动了热区作物施肥工作的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肥科技工作者根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的结果,分土类、分作物开展了主要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参数的研究,建立了适合当时生产条件的作物施肥技术体系。2005年,农业部组织和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与此同时,热区也开展了相应的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和推广工作[55-57]。多年来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表明,热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不健全仍然是当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的难点[55]。为解决这一问题,热区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如采用“3414”试验建立儋州地区水稻的肥料效应模型,并计算最佳施肥量[56];基于WebGIS开发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管理系统等[57]。这些工作有力的推动了热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发展,为热区养分综合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4 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

SOTER是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il and Terrain Digital Databases)的简写。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就开展了全国范围的SOTER研究。1996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联合南京土壤所构建了海南省中比例尺的SOTER数据库及县级区域的数据库[15,58-62]。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我国热区(以海南为例)SOTER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等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HaiSOTER(Hainan Soils and Terrain Digital Databases)于1998年获得UNDP资助,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海南选取代表性区域而构建的1∶2.5万县级SOTER数据库和全岛1∶20万的省级数据库[15,58-62]。这个数据库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SOTER数据库的建库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对于海南土地的管理、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1∶20万HaiSOTER数据库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1∶10万海南岛地区全套地形图;1∶20万海南岛土壤图;1∶50万海南岛地质图;1∶20万海南岛沿海第四纪地质图;1∶10万海南岛土地利用现状图;TM图像;1∶20万海南行政区图;土壤普查资料及野外调查资料等[15,53]。1∶2.5万县级HaiSOTER数据库主要选取了儋州、东方、保亭和琼山等四个县区,每区域面积约22 km×25 km。样区包括了海南岛的主要地貌,也代表了海南几种不同气候,基本涵盖了海南岛的土壤。该数据库主要包括1∶2.5万地形图,1∶2.5万土壤图,1∶2.5万岩性图等[58-59]。

利用上述建成的HaiSOTER数据库,海南地区着重开展了4大方面的应用研究:海南岛土壤质量系统评价[63];热带作物适宜性评价[64];海南岛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65-66];海南岛土壤多样性分析[67]。如张学雷等[63]基于HaiSOTER数据库初步建立了海南省4种热带作物8个土壤质量评价模型,为海南省土壤数据库的应用开创了先例;赵玉国等[64]利用HaiSOTER数据库及自动土地评价模型ALES,对海南岛4种主要母岩上发育的土壤类型、土壤性质及香蕉种植适宜性与母质关系进行了分析。上述的研究工作较为系统的评价了海南省的土壤和土地资源现状,对海南土壤应用前景、利用适宜性及侵蚀危险性等也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信息和相应的评价模型,并给出一定的评价结果,为热区土壤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2 展望

热带地区土壤学科在我国热区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热区农林业迅速发展,且呈现出高度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而相应的养分基础研究和高产技术相对滞后。我国热区土壤资源管理与利用已经面临重大生产和科学问题,热带土壤学科的研究也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2.1 研究热区土壤质量退化机理,建立热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热区土壤普遍退化,直接威胁着作物高产与可持续利用[30-35]。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对土壤质量的研究,着重关注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演化的长期研究工作。因此,研究我国热区土壤质量退化现况,建立我国热区主要作物土壤质量退化评价体系;长期观测和研究土壤质量演变过程,阐明我国热区土壤质量退化的原因机理;运用计算机和遥感等先进技术,研究其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退化程度及区域防退技术措施。这将是热区土壤学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2.2 加强热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转化、吸收利用和损失去向的研究势在必行

对某一生态系统中养分吸收、残留及损失去向的系统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际养分研究的特点。就热区不同作物生态系统中养分的转化、迁移、吸收、损失等过程本身及其内在联系来说,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68-71]。但是研究的系统性还远远不够,尤其缺乏在田间实际条件下,同时同地监测土壤-肥料养分各个过程动态和去向的定量数据,对作物-土壤-肥料养分行为的评价尚缺乏完整性。整体而言,当前我国热区不同种植体系中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尚不明了,限制了相应阻控措施的研究和应用,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应大力解决和重点突破的工作。

2.3 重新建立以热区土壤肥力区划为核心的不同作物区域推荐施肥技术体系

在作物施肥技术体系中,确定适宜施肥量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损失及其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一些研究探索了尽可能避开土壤测试以确定适宜施肥量的方法,如“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与田块微调相结合”的推荐方法[72]。考虑到我国热区的实际情况,应将此方法作为热区推荐施肥的技术指导,重新建立以热区土壤肥力区划为核心的不同作物区域推荐施肥技术体系。这其中包括:①重新开展热区土壤肥力调查工作,建立热区土壤数据库,对热区不同作物进行土壤肥力区划;②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大田试验,确定不同作物的区域推荐施肥量;③基于GIS技术建立区域土壤养分管理及作物区域推荐施肥信息技术体系;④设置长期定位试验,对肥料产量效应与土壤养分进行长期监测,每3~5年进行调整。

2.4 热带作物专用新型肥料的研发工作亟待突破

以缓控释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具有能同步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功能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未来肥料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缓控释肥产业高速发展,已经在多种作物上得到推广和应用。然而我国热带作物专用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见在香蕉、甘蔗等数个热带作物上应用[73]。我国热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高温、高湿和强降雨的气候特征。这种特殊的湿热气候及特殊环境因素是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很高的养分损失风险,缓控释肥在热区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热带作物专用新型肥料的研究工作亟待突破。

参考文献

[1] 何 康,黄宗道. 热带北缘橡胶树栽培[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1-42,142-184.

[2] 黄华孙. 中国橡胶树育种五十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5.

[3] 海南行政区公署农业区划委员会、海南岛热带农业区划综合考察队汇编. 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R]. 1981:2-25.

[4] 李庆逵,张效年. 中国红壤的化学性质[J]. 土壤学报,1957,5(1):78-96.

[5] 张效年,李庆逵. 华南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J]. 土壤学报,1958,6(3):178-192.

[6] C·B·佐恩,李庆逵. 中国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的一些问题[J]. 土壤学报,1958,6(3):193-204.

[7] 赵其国. 热带土壤的发生与分类研究进展[J]. 土壤学进展,1983(1):1-13.

[8] 赵其国. 热带土壤的发生与分类研究进展(续)[J]. 土壤学进展,1983(2):1-18.

[9] 赵其国,王振权,刘兆礼. 我国富铝化土壤发生特性的初步研究[J]. 土壤学报,1983,20(4):333-346.

[10] 赵其国,石华. 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的发生、分类及特点[A]. 李庆逵. 中国红壤[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23.

[11] 张桃林,赵其国. 我国热带、亚热带干热地区土壤发生特性的研究[J]. 土壤学报,1990,27(2):207-218.

[12] 梁继兴. 海南岛主要土壤类型概要[J]. 热带作物学报,1988,9(1):53-72.

[13] 黎天宏. 海南省土壤分类系统初拟[J]. 热带地理,1990,10(4):358-366.

[14] 梁继兴,林 电,张少若. 海南省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1997,18(1):36-41.

[15] 漆智平. 热带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77-199,287-340.

[16] 龚子同,陈志诚,骆国保,等.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J]. 土壤,1999(2):57-63.

[17] 陈志诚,赵文君,龚子同. 海南岛土壤发生分类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J]. 土壤学报,2003,40(2): 170-177.

[18] 龚子同,张甘霖,漆智平. 海南岛土系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9] 肖吉珍,黎仕聪. 粤西、广西植胶区几种土壤类型的肥力特点及其对橡胶树生长、产胶的影响[J]. 热带作物研究,1991(1):33-39.

[20] 林钊沐,黎仕聪,茶正早,等. 我国热带土壤植胶后肥力变化与胶树平衡施肥[A]. 周健民主编.农田养分平衡与管理[C].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407-413.

[21] 何向东,陆行正,吴小平. 海南岛胶园土壤肥力区划及其利用的研究[J]. 热带作物研究,1991(1):40-47.

[22] 陆行正,何向东,吴小平. 海南省主要胶园土壤配比施肥对胶树生长的影响——橡胶小苗盆栽试验报告[J]. 热带作物研究,1990(4):14-18.

[23] 何向东,陆行正,吴小平. 海南省主要胶园土壤配比施肥对胶树生长的影响[J]. 热带作物研究,1990(4):10-13.

[24] 何向东,陆行正,吴小平,等. 海南橡胶树专用复合肥养分配比的研究[J]. 热带作物研究,1992(1):14-25.

[25] 黎仕聪,林钊沐. 橡胶专用复合肥及其施用方法[J]. 中国农村科技,1997(9):15.

[26] 唐群锋. 海南农垦胶园橡胶树营养状况调查初步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09,29(12):4-8.

[27] 陆行正,黎仕聪,吴九月. 覆盖作物对橡胶幼树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热带作物研究,1980(1):31-36.

[28] 杨春霞,李国华,李春丽. 经济绿肥覆盖对西双版纳胶园土壤性状的综合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280-283.

[29] 杨春霞,赵志平,杨丽萍. 不同覆盖绿肥在云南开割胶园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2180-2186.

[30] 何向东,吴小平. 海南垦区胶园肥力演变探研[J]. 热带农业科学,2002,22(1):16-22.

[31] 李春丽,严世孝. 西双版纳橡胶园养分变化[J]. 云南热作科技,2001,24(1):1-6.

[32] 麦全法. 中国主要植胶区胶园生态系统养分变化趋势的研究[D]. 儋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

[33] 华元刚,林钊沐,茶正早,等. 胶园土壤化学肥力演变及与橡胶树营养关系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3):397-401.

[34] 王大鹏,王秀全,成 镜,等. 海南植胶区天然橡胶产量提升的问题及对策[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6):66-70.

[35] 王大鹏,王秀全,成 镜,等. 海南植胶区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9):22-27.

[36] 张少若,梁继兴,余让水,等. 我国热带作物营养诊断研究工作的进展[J]. 热带作物研究,1996(2):60-70.

[37] 康剑光,伍国英,宋教森. 橡胶树矿物营养诊断与定性施肥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1979(4):23-26.

[38] 陆行正,何向东. 橡胶树的营养诊断指导施肥[J]. 热带作物学报,1982,3(1):27-39.

[39] 陆行正,何向东,王国烘,等. 橡胶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开发研究综合报告[J]. 热带作物研究,1986(3):6-10.

[40]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农化研究室. 橡胶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的初步研究[J]. 云南热作科技,1981(2):12-19.

[41] 华元刚,黄 艳,林钊沐,等. 第2代胶园橡胶树营养诊断采样时间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3):32-39.

[42] 王大鹏,吴炳孙,何 鹏,等. 海南橡胶树胶木兼优热垦525营养诊断指标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9):1529-1534.

[43] 许能琨,余让水,林 苾,等. 我国剑麻植区的土壤营养状况和施肥[J]. 中国麻业,1988(2):41-47.

[44] 许能琨,余让水,林 苾,等. 我国剑麻植区的土壤及麻园营养状况和施肥[J]. 热带作物研究,1988(3):31-37.

[45] 余让水,林 苾,许能琨,等. H?11648麻主要矿质营养缺乏症研究[J]. 热带作物研究,1989(4):24-30.

[46] 黄 标,张曼其,陈叶海,等. 剑麻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 热带农业科学,2001(1):10-18.

[47] 张少若,招康赛,杜海群,等. 槟榔的营养特性与营养诊断方法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1990,11(1):69-80.

[48] 张少若,林电,张怡,等. 咖啡的营养特性与营养诊断方法的研究[J]. 热带作物研究,1993(3):36-44.

[49] 张少若,刘康德,蔡胜忠,等. 油梨营养特性与营养诊断方法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1994,15(1):53-63.

[50] 张华昌. 胡椒矿质营养诊断指标的研究[J]. 热带作物研究,1992(1):37-46.

[51] 张华昌. 胡椒营养诊断采样的研究[J]. 热带作物研究,1993(3):52-57.

[52] 张华昌. 结果胡椒养分需求和施肥量的估算[J]. 热带作物研究,1993(2):18-24.

[53] 邱维美. 海南椰树施肥效应与合理施肥[J]. 热带作物研究,1996(2):25-30.

[54] Chan H Y. Soil and leaf nutrient surveys for discriminatory fertilizer use in west Malaysia rubber holding[A]. Proceedings of RRIM 1971 Planter’s Conference[C], 1971.

[55] 潘顺秋. 关于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思考[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52, 63.

[56] 吴曼峰,王永造,王为辉,等. 海南儋州市水稻肥料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280-283.

[57] 庞永青,欧阳欢,闫林,等. 基于WebGIS的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管理系统的设计[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7-119.

[58] 余炜敏,周建南. 建立海南县级1:2.5万SOTER数据库的方法[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2,8(1):18-23.

[59] 余炜敏. 海南县级土壤与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儋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

[60] 吕成文,陈志诚,陈鸿昭,等. 海南岛1:20万SOTER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110-113.

[61] 张黎明,魏志远,漆智平. 1:20万HaiSOTER数据库在海南岛的研究和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397-402.

[62] 邓万刚. 海南岛土壤酸度数据库的建立及土壤酸度变异研究[D]. 儋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

[63] 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 海南岛土壤质量的指标与量化表达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549-552.

[64] 赵玉国,张甘霖,龚子同,等. 海南岛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土壤类型、质量特征和作物适宜性[J]. 第四纪研究,2005,25(3):389-395.

[65] 赵玉国,张甘霖,龚子同. SOTER支持下海南岛土壤侵蚀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J]. 土壤通报,2003,34(3):219-224.

[66] 余炜敏,漆智平. SOTER支持下海南土壤侵蚀量估算[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51-54.

[67] 张学雷,陈杰,张甘霖,等. 海南岛成土母质的地形多样性分析[J]. 土壤学报,2004,41(2):170-175.

[68] 林清火,罗微,林钊沐,等. 砖红壤地区旱地土壤肥料养分淋失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03,23(1):61-66.

[69] 罗 微,林清火,茶正早,等. 氮肥品种对砖红壤中钾素淋溶特征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74-81.

[70] 罗 微,林清火,林钊沐,等. 钾肥在砖红壤中的淋失特征初步模拟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93-96.

[71] 王文斌,郭海超,罗雪华,等. 应用15N尿素研究氮素在幼龄橡胶树中吸收和分配特性[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7-10.

[72] 朱兆良. 推荐氮肥适宜施用量的方法论刍议[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1):1-4.

[73] 丁 文. 缓控释肥料对香蕉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13,28(1):47-50.

作者:王大鹏 罗微 王文斌 罗雪华 张永发 林钊沐 吴小平

农学吸收研究管理论文 篇3:

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实践

摘要:从研究生导师团队的优势与建设理念出发,明确了团队建设的内容与措施,并从团队的完善、交流机制的健全、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夯实、团队文化的打造以及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的健全等方面指出了研究生团队建设优化的路径,旨在为构建水平高、实力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导师团队;工程中心;校企共建;研究生

研究生导师的水平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1]。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这一制度曾起过积极的作用[2]。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联系越来越紧密和频繁,需要导师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理论。同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研究生个性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需要增强导师力量和对研究生的因材施教[3-4]。因此,传统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形势,成为制约研究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导师团队建设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研究生导师团队是由少数知识互补而又相互关联、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小组,它具有目标明确、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绩效显著的鲜明特点。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高等学校人才、科技及实验设备的优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科研能力较强的)企业和高校中设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经黑龙江省教育厅立项资助,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哈尔滨世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集研究、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單位。本研究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平台,构建了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团队,开展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和建设成效。

一、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的优势

(一)有利于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可有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由不同职称、学历、职业层次的人员组成,改变了过去单一导师指导下带来的知识面、专业领域过窄、个人精力有限的缺陷。研究生可以从每位导师那里接触到相关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甚至跨学科的有关知识,拓展知识面,扩大学术视野;研究生还能从学习内容、科研方法等方面吸收每位导师的精华,摆脱导师负责制下的思维定式,开阔学术视野,拓展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中企业导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导师大多是企业的总工程师、技术骨干等,他们熟悉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及专业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拥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经验以及强大的社会关系。因此,研究生可从企业导师那里获取实践技能、社会经验以及开拓精神。导师团队中的某一导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研究时,团队中其他导师仍然可以进行指导,从而保证研究生科研、教学培养的连续性。

(二)有利于提高团队导师的业务水平

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工程师等组成,具有良好的学缘和年龄结构。团队导师之间学术交流频繁,思想沟通及时,知名度高、实力雄厚的学术带头人经验丰富、视野开阔、基础扎实,可以把握科技前沿、产业政策、科研布局、学术方向;中老年导师教学科研经历丰富、熟悉学生情况、善于做学生工作、实践阅历充足,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年轻导师学历层次高、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充满激情、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可以带来科研活力、学术创新。不同层次、年龄的导师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切磋与交流,促进了彼此知识面的扩大、知识的更新、思路的拓展、灵感的激发,最终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可以有效地形成“传、帮、带、导”的良好氛围,使研究生导师团队更加合理和完善。

高校导师和企业的导师紧密协助与配合,实现了教学与实验实践资源的共享,高校导师可以方便地从实验室走向实践生产,将教学理论与科研理论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摸索,从而获得新的启发,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现实支撑;企业导师则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构思在实验室进行小规模的验证,从而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企业的实践生产和技术开发提供重要基础。

(三)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广泛与深入,新的学科方向、技术、方法不断产生,打破了依靠单一学科进行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思路,而以学科交叉为基本点,采用不同视角、手段、层次的系统化立体化的科学研究思路已经成为热点。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工作方向,有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有基于应用基础研究的,有基于应用研究的,有基于工程实践研究的,在纵向上可以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在横向上可以构成宽广的研发平台,从而实现师生思考角度、思维方式、理论知识、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师生的科研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综合大平台与交叉学科体系中进行,可以及时解决在实验思路、方法、仪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以及文章、专利、标准、研究报告的撰写也能快速进行,有力地缩短了科研的研究周期,减少了科研的不必要投入,提高了师生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水平。同时,研究生在团队导师的培养与熏陶下,在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生产实践的锻炼下,可以吸收导师的学术精华、道德素养,有效地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更宽、更深、更精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无形中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

二、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理念

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务实进取、学习创新、协作共赢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导师和研究生为本,不仅要考虑个体的共性,还要充分考虑每个人的个性,使团队的群体管理和个体管理保持和谐统一。目标是要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互尊、互信、互爱和互助,使彼此的物质和心理需求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6]。务实进取就是要求团队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严肃认真、乐于奉献、积极进取、敢于担当、居安思危、高瞻远瞩、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我,做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习创新要求团队导师及时把握科研和教学的前沿和最新成果,加强学习,掌握不断发展的观念、技术、制度、市场和管理方法,力求将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和创新思维融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协作共赢要求团队导师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人格魅力,在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结成生态位互补与合作的利益共同体。

三、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路径与探索

(一)确立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

要完善导师团队的组成结构,导师团队应由不同从业领域、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以及不同年龄大小的人员组成。在从业领域上,要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集中相关的高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以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组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验室与生产基地无缝对接的教学科研团队。团队的成员在学科专业上,既有偏重自然科学领域的人员,又有侧重工程技术领域的人员;在学历层次上强调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相结合;在人才来源上,既要立足自主培养,又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在职称层次上应以高级、副高级和中级等不同层次的教师相结合;在年龄结构上,应该以老中青相结合,中年和青年人员为主。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实行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千方百计吸引包括海外人才在内的人员加盟。导师团队现有成员30人,其中省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校级师德标兵2人,校级优秀教师8人。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人,中级职称教师10人。团队导师60%具有博士学位,全部拥有硕士学位,50岁以上导师1人,40—49岁导师15人,40岁以下导师14人,拥有海外经历的教师5人。成员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学科覆盖了农学、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微生物等。

(二)健全研究生导师团队的交流机制

学术交流是把握科技前沿,启发创新思维,形成新思路、新观点的有效载体。团队坚持每周例会制度和每月学术交流会,周例会由研究生汇报研究进展和讲解相关文献,并展开交流讨论;月学术交流会由相关导师讲解学术前沿与课题进度,同时进行讨论。坚持每年邀请5—l5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定期不定期外出交流。导师及研究生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累计达80余人次,进行会议报告20余人次,发表会议论文40余篇,进行poster展示20余人次,其中1篇poster获第十四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优秀Poster三等奖”。

(三)夯实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实力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科研有利于深化教学,教学也可以成为科研的动力。通过科研活动,导师可以了解科学前沿,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堂教学内容是科研活动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还能为导师带来许多宝贵启发和实践经验。近年来,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根据教学团队创建的理念,构建了包括教学为主和科研为主的创新型教学团队,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高素质研究生的培养。经过建设,形成了由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杰青和教授、博导等组成的高水平“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团队”。该团队2006年成为校级微生物学教学团队,2012年入选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团队共计承担科技支撑、863计划、星火计划、948项目、省攻关、农垦总局攻关等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50余项,10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检索40余篇。团队已成为国内从事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领域教学与科研的一支富有生机的力量。团队积极参与课程与教材建设,打造了包括发酵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在内的校级视频公开课,编写了《发酵工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多部教材。团队以工程中心为依托,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实践要素,建立了发酵工程校内基地和堆肥车间,并在黑龙江省肇东市宋站镇牛粪生物处理及有机肥厂、黑龙江省克山农场奶牛小区牛粪处理及生物有机肥厂、黑龙江鸡西市滴道区兰岭乡多种经营公司大型沼气工程、黑龙江依安县丰林村大型沼气工程设立了实践基地。

(四)打造学术民主创新和传承的团队文化

团队的文化建设包括加强研究生及导师组成的科研师生团队的凝聚力建设,要发挥导师的家长作用和兄长作用,在情感上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倡导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营造学术民主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科研气氛和传承团队的创新精神。通过每周的学术沙龙,进行学术交流,进行思维碰撞,激发科研热情。通过科学研究增加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锤炼健康的学术道德。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都得到提高,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回报社会。

(五)健全研究生导师团队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师生科研团队的有效持续运行。团队成员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要明确导师的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防止管理专断或仅停留在个别决策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失。团队负责人及各导师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积极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此外,要建立导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团队成员的工作执行情况,对优秀的团队成员实行奖励,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对未完成既定任务的成员给予相应的惩罚。

团队先后出台了包括中心管理总则、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条例、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心日常管理制度、中心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制度、中心实验室财产管理制度、中心安全管理制度、中心教学实验学生须知、中心学风建设条例、中心压缩气体(剧毒、易燃、易爆、腐蚀、助燃)钢瓶管理规定、中心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中心业绩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条例,为团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效果分析

基于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中心95%的研究生深入生产实践基地,接受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的指导,积极进行创新创业训练。近3届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篇,申请专利5项,获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项。研究生考博率达20%,学生当年就业率在95%以上。团队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微生物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生物技术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生物学获得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参考文献:

[1]苗青.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研究生,2008,(7).

[2]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侯金才,王滨,张翠香.组建导师团队培養创新型研究生[J].卫生职业教育,2010,(5).

[4]赵海涛等.浅析高校研究生团队导师制的内涵与积极作用[J].职业时空,2010,(6).

[5]杨涤心.发挥工程技术中心优势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

[6]丁政,张光宇.企业软实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与解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收稿日期:2013-04-22

作者简介:晏磊(1981—),男,湖北大悟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微生物发酵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GXM-HLJ-2011094)

作者:晏磊 王伟东 王彦杰

上一篇:急诊护士核心能力论文下一篇:广告创意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