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2023-05-26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中学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中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走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之路等,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用,这种教、研、用一体化、系统性的行动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降低教学基点和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指导学习方法开展校本学习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校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校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力量和教育资源,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期(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期(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教研处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

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 1 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由于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

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参加人员及研究时间 参加人员:学校所有一线教师

研究时间:2010—2011下学期、2011—2012下学期

四、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务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上报结题。

五、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2.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 校长

副组长:教学副校长

员: 部门主任 教研组长 相关人员 具体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加强对研究骨干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层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构想,让各学科组长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点带面,发挥学科组长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增强全体教师研究小课题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并组织同年级教师认真分析本组、本学科中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做好准备。小课题确立后,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计划 , 形 2 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大致包括 :课题名称、参加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 ( 研究进度计划 )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它有别于专家层面上的课题研究。所以,小课题研究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动态修改和论证。为了使小课题的选定更科学,研究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易于操作,每月分别组织召开小课题研究讨论会。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使一个个问题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小课题研究扫清疑惑,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5.开展小课题研究评比竞赛活动。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一是开展上展示课活动。要求每学期各备课组要推选一人上体现小课题研究成效的展示课。二是开展说课竞赛活动。由执教教师紧扣所选定的小课题向评审小组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接受评审小组评价和质疑。三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求执教教师紧扣小课题研究内容,对所执教的研究课从教学流程、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小课题实施策略、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实搞好成果鉴定。为了验证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和有效,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领导小组将对各教研组实验教师研究情况和进程进行考核,并视其效果聘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结集编印。

7,学校规定从2009年开始凡是晋升中,高级职称教师,本必须具有校本小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预期成果

1.提交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份。 2.每学期(年)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3.建立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培养一批在市、州、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

4.结集编印我校小课题研究成果系列文集。

5.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第二篇:22团中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跨越式教学模式在小学低段语文、英语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与研究”

课题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余胜泉教授等主持开展的已经取得成功研究成果的项目。跨越式课题以“基于语觉论的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跨越式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论,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一次跨越,一次升华。跨越式发展理论的提出,对解决我校当前低效课堂、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有着积极地意义。在农二师教育局教研室统一安排下,我校本学年进入跨越式教学实验。

三、确定实验年级和人员

1-2年级语文、一年级英语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础、责任心强、有创造力等原则,在各年级、各学科重点确定以下研究人员:

一年级语文:姜文娟

曹国峰 二年级语文:赵天磊

关秀丽

马丽 一年级英语:李莹 信息教师:王丽

四、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创新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完全不增加课时和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大面积、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跨越式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1、学习跨越式理论基础

掀起头脑风暴,带领实验教师不断的进行跨越式课题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把握好跨越式发展模式下常态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我校本学期刚进入本课题,因此要求实验老师,小学语文严格按照211教学模式、小学英语严格按照111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借助本校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掌握好跨越式课题的教学模式,积累相对丰富的课题教学资源。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10年9月开始实施,我校从2011年9月开始,研究周期为4年。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 参加北师大专家对实验教师进行跨越式教学的相关理论、技能培训,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管理制度。

实施阶段: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集思广益。学校也将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并且将从中选出部分优秀教师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释疑答惑,推进跨越式课堂模式的顺利行。

总结阶段:在实施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将形成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故事、课堂实录、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汇编成集,完成实验结题报告,并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七、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

学校课题研究管理机构分为三个层次:

1、领导小组: 组长:广建伟

副组长:尹光才

常轶群

职责:组长,负责领导、管理人员调配、经费筹措和政策制定等;副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校级立项审批、课题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以及课题研究活动的检查评价。

2、管理小组: 课题主持人:常轶群

课题联络员:姜文娟

由教研主任和“跨越式”课题组长组成,负责各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操作。课题组长要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组织本组教师制定详尽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课题阶段性目标。课题组长严格执行计划,加强协调、监督与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如期完成。

3、实施小组:(1—2年级的语文教师)

实验教师:曹国峰

赵天磊

关秀丽

马丽

李莹 信息技术指导老师:王丽

以上成员是所有课题实验教师,是所承担课题的具体执行人。实验教师应以严谨认真地态度对待课题研究,按实验方案有序地开展实验研究,注意发现和记录教学实践中与课题有关的事物和现象,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认真学习,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实验教师还要总结经验,及时反思,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八、实验条件

1、课题组成员:由校长、副校长、教研主任、年轻的语文、英语教师组成。 他们当中有经验丰富老教师,有年富力强,有一定研究基础、责任心强、有创造力的年轻人。

2、实验条件: 我校教学设备资源充足,实验老师一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实验组单独配备一台打印机。

实验各个班级已经实现班班通,将配备最先进的电脑。

农二师22团中学

2011年9月

第三篇:中学体育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的设计与实践。对于中学生来说,体育研究性学习项目与课题的选择不一定都是高、新、尖的现代科技题材,而应针对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来确定。项目和课题应从简单平常而又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自由发挥的问题入手,着力于“重过程”、“重体验”、“重再发现”,重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到知识、找到乐趣、找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教学思想。基于这一理念,我们从贴近中学生生活的一些简单平常的事物中,设计并实践了一些如《长跑锻炼为什么会增进健康》、《研究投掷铅球》等课题,拓展了教材,达到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以课题《研究投掷铅球》的设计与实验过程为例做简单介绍。

一、课题:《研究投掷铅球》

二、场地:学校操场投掷区

三、器材:3kg、4kg、5kg铅球若干,卷尺等。

四、参加人员:高中一年级二班的全体学生,分成十个活动小组。体育、物理等老师组成课题指导小组,分到各学生活动小组参与实践。

五、活动实践过程

1提出课题与目标任务。

2体育老师和学生代表分别采用原地和滑步两种方法投掷铅球,全体学生观摩、思考。

3分学生活动小组实地投掷,每生须投三种型号的铅球,并测量记录各自的投掷情况。

4针对课题,分小组讨论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自由发问争辩,也可自问自答,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

5学生干部汇集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指导老师再适当增补几个典型问题,整理归纳后再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酝酿讨论。

6师生一起讨论研究典型问题。讨论采用多种方式,一般有:

A 自问自答式。小组代表提出问题,自己又回答论述该问题。

B 挑战式。甲小组提问,请其他小组回答论证。

C 自由式。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答辩。

讨论过程,学生唱主角,老师只作适当的引导。

7师生一起评选“提出问题的最佳奖”、“答辩问题最优奖”的小组或个人。

8对于难度较大,或现有知识尚未涉及的问题,留下让有余力和钻劲的学生完成。

在活动过程中,不少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思考,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现也摘录几点:

A 同一个人,用同一种方法投掷,为什么3kg的铅球比5kg 的铅球投得远?是否物体越轻,投得越远?

B 同一铅球,同一个人为何用滑步比原地投掷要远些?

C 铅球出手速率一定时,怎样的投射角(出手角度)才最远?

D 运动员的投掷成绩,与场地和天气有何关系?

在问题的答辩过程,由于学生们亲身经历体验,熟悉所研究的问题,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对问题研究较深刻,还提出了不少创造性的见解与论述。

上述课题项目与案例,虽然没有像研究《城镇居民健身锻炼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那样宏大,涉及知识那样广泛,也没有像《体育课中的心理拓展训练》研究那样显得“先进”、“前卫”。但是,我们觉得,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常事物为载体,确立体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项目,踏踏实实去观察、分析研究,以小见“大”,以“常”见“异”,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创造就在手中”,这就真实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第四篇: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课题研究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环节,习题教学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习题教学设计仍存在着与当今物理教育改革潮流不和谐的因素:习题教学功能的窄化;习题教学设计策略与操作模式的缺乏;缺乏理论指导的习题教学实践的茫然、习题教学设计理论与习题教学实践融通性的阻碍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探索出提高习题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教师的教学设计预设着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预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将新课程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就必须开展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习题教学设计”的上位概念是“教学设计”,“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指以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这种设计活动所呈现的物化成果通常是一份教学方案,即教案。

“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指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研究关照着新课程的实施这一现实的前提。

三、选题的意义

(1)习题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的深入与完善是物理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基石和前提条件。

(2)习题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教学设计理论与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最优化。这是因为,我国的习题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的脱节:

①、习题教学设计研究主要基于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重点设计“教”,很少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联系,与学生的“学”脱节。

②、在职教师在大学所学宏观层面的教育教学的通识理论没有具体细化到习题教学设计的中观层面,更没有具体到涉及具体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的微观层面,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与茫然。 ③、因缺少从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出发而建立的本土化的、适合教师具体使用的习题教学设计操作规范,使习题教学具有随意性和模糊性。

(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呼唤教师设计能力的更新,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设计。

四、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对教师的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学习 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教学就是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 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构建它的自己知识。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活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②教学系统论认为:要从整体出发,既考虑教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又要考虑系统的层次与特征,立足整体,统揽全局,优选方案。

③教学传播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传播的最终效益是由信息源——教师、信息——教学内容、通道媒体、接受者——学生等存在动态联系的极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决定的。

④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步改革;必须重新建构物理教学评价体系。

五、研究价值

①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实践,构建起沟通教学设计理论和物理教学实践的桥梁;

②通过研究,探索出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和操作模式,为物理教师开展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③一线教师研究的成果和典型案例能为专业科研人员开展习题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鲜活的实例素材,从而促进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④物理习题设计的研究成果的推广能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⑤本课题的实施,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促进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研究目标 ①通过研究,建立起“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物理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水平。

②通过研究,构建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方式策略和操作模式。 ③通过研究,探索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习题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 ④通过研究,促使中学物理教师更新观念,提升素质。

七、研究内容

(1)中学物理教师对习题教学设计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情况调查及归因分析。 (2)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最优化研究。

(3)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习题教学设计水平的措施研究。 研究的重点:

①如何设计物理习题教学目标 A、如何确立目标;

B、如何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

C、怎样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即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兼顾“个性化”目标及“生成性”目标。

②如何创设习题课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A、如何实现学生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的融通;

B、如何将习题教学任务与教学情境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C、如何根据物理学科特点进行多种情境的整合。 ③如何利用教学资源 A、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

B、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C、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④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A、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B、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策略 C、如何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D、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发挥方法的整体功能。 E、如何进行习题教学的反思,以提高教师习题教学的反思能力。 (4)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最优化的研究。 (5)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研究。

八、研究假设

通过运用现代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实践,构建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体系,以及如何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习题教学设计水平的研究,能够提高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习题教学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

九、研究思路

①调查中学物理教师在课改背景下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并进行归因分析。

②组织中学物理教师学习国内外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的文献,以及学习新课改对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要求,为课题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③一线教师运用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作指导,研究重点放在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实践操作层面。教研人员通过实践研究,构建起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

④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教科所将整合各教师的研究成果,汇编写集。 十

一、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

②文献研究法

③经验总结法 ④行动研究法 十

二、实施步骤

①课程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A、子课题负责人的业务培训

B、子课题“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研究”的申报。 C、成立子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

②课题研究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5月)

A、课题组成人员学习新课改对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要求,为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明确研究目标与任务。

B、在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共同探讨在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途径。 C、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 D、收集和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③成果评估阶段(2009年5月——2009年9月) A、汇编研究成果

B、撰写研究报告及填写成果申报表,上送参评。

第五篇: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1、中小学教材具有权威性,具体性,典型性。

2、根据教材分析的范围大小,可将其分为整体分析和章节分析。章节分析:1.分析章节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及作用;2.分析章节内容的知识结构能力;3.分析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4.分析章节内容中具体知识内容的安排和呈现方式。

3、分析中学物理教材要以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物理学科的特征。我国的课程标准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做了规定和描述。

4、物理教科书是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为了完成物理教育的目的、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选择相关内容,经过学科专家和物理教育专家对物理知识结构的再加工,按一定顺序编排,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适当方式呈现的物理知识体系。

5、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面向教学系统,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研究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的活动过程和系统工作方法。其入口就是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共同组成教学设计过程最基本的要素)

6、教学设计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要素,1.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工作的对象;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7、教材结构的论述有三种观点,1.教材的组织构成;2.学科的知识结构;3.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结构。

8、新课程提倡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和资料的收集、猜想和假设、检验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不同版本教材共性有三,1.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强调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学生实验,而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并加强对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发觉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

9、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宗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

10、物理实验不仅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由物理实验和物理理论两部分组成。

11、分析物理教材应该且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物理教材;2.结合学生情感和兴趣特征分析物理教材。初中物理教材分析中,教室要重视观察思考和物理实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以其有趣的故事、现象、实验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插图(尤其是一些漫画)等特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于因果兴趣和逻辑兴趣。

12、教材的风格代表教材的个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

13、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14、教学式是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观点,对教学中的认识活动所安排的程序化操作步骤的系列。

15、教材分析示例: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内容。首先,牛顿运动定律在后续力学如曲线运动等要用到;其次,它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如电学中的受力分析等都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第三,本章的实验是引导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有重要作用;最后,牛顿运动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不难看出,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章节。

16、教材分析示例: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要求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及本质,明确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瞬间对应关系等;3.牛顿第三定律,要求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方面进一步认识;4.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要求掌握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通过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建立解题思路,能够对超重现象、失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等。难点:本章中要从力的角度研究加速度,并且加速度与力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瞬间对应关系,对此学生难以理解形成难点。为此教学中要借助物理场景突破难点,如利用物理情景:竖直上抛的物体,到达最高点,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先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体会从受力情况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从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分析受力情况,在这个基础上为进一步化解难点,将原本应该以知识内容呈现的改为以例题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分析来理解物体的平衡、超重和失重问题。

上一篇:专项经费使用审计方案下一篇:中学挂职学习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