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分析“学”与“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与“术”既不能浑然不清,也不能截然分离,而应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第一篇:体育硕士论文范文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体育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的认识明确;2)选择就业地域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教育系统成为就业意向的首选,对薪资的期待趋于理性;3)就业时考虑的前3项因素是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和单位所在地,影响就业的前3项因素是社会需求、综合素质和国家政策。

关键词:就业意向;研究生;体育

当今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硕士研究生就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体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由于受到专业的局限性及自身因素的影响,面临就业范围狭窄,就业机会少的难题,其就业压力相对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更大。研究生作为社会高层次知识分子,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提高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质量、提高就业率是目前我国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业意向就是个体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初步的、浅层的就业需要,它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本研究意在了解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特征,发现影响浙江省体育硕士就业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出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建立与完善就业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上检索,翻阅期刊等方法,查询并收集了有关“就业压力”和“就业意向”等方面的文献67篇,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2014年9月-12月,随机选取了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的120名面临毕业的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发送邮件、电话联系和邮寄的方式发放,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8份,问卷回收率98.3%,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问卷率为93.3%。

1.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对所获得的有效数据利用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表1),有64.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这认识与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的现实基本一致,就业面窄,专业性强,就业范围局限l生强是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的特点。只有2.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对就业形势不了解的也仅占了3.6%,表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前普遍对就业形势有较明确的认识,盲目乐观及对就业不关注的学生极少。就业形势严峻,势必要求社会、学校及个人共同努力来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率。

调查结果显示(表2),有50.9%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先就业再跳槽也是部分学生的选择,占了22.3%。而打算继续深造及自主创业的学生较少,只占了8.9%和8.1%。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已有规划,也为将来的就业做着积极的准备。这表明他们对毕业后尽快就业的迫切和渴望,这与目前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和不确定性有关。

2.2 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 调查结果显示(表3),有44.6%的学生就业地域意向在沿海发达地区,其次是去户籍所在地,愿意去偏远山区和户籍所在乡镇的都仅有1位学生。由此可见,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求自身发展是学生的普遍选择,而男、女生对到基层就业的意识都较为淡薄,这也是目前发达地区人才饱和,而欠发达地区求贤若渴的现实矛盾,这与谢赞慧的研究较为相似,就业地域不均衡的问题严重。选择户籍所在地工作,一来是考虑社会关系网较多,利于以后事业的发展,二来也考虑父母的意愿,与父母能更好地相互照顾。学生不愿去偏远山区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低、环境差、体育不受重视,发展机会少,工作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在男女对比上,女生对去沿海发达地区和户籍所在地选择率相近,而男生更愿意去沿海发达地区,以寻求将来能够获取更广泛的发展机遇,说明男生较女生更青睐选择有挑战性和机遇较多的发达地区。维护与开拓沿海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引导学生到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就业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途径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有65.2%的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了教育系统,选择去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公安部门的较少。教育系统工作稳定,有着较好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及福利,发展空间及可实现的职业目标明确,这成为毕业生就业意向的首选。而对于国企、外企和公安部门,由于受到专业不对口的限制,选择的学生较少,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显示出了单一性。体育在社会中的功能多样化,体育产业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体育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调整培养模式及课程目标,整合全校的优势资源,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以便培养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在各体育产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在男女的对比上,除学校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外,选择去行政机关工作的女生比男生多,而选择去体育系统工作的男生多于女生。表明女生更愿寻求安稳、轻松地行政机关,而男生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竞争较强的体育系统更有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表5),大部分的学生在就业薪资的意向上选择了每月4000~4999元,占了36.6%,选择3000~3999元的学生占了25.0%,选择6000元以上的学生较少,说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学生都较为理性和务实,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社会价值。在男女对比上,女生对薪资的要求低于男生,能接受每月3000元以下的女生有12.5%,而男生选择相同薪资的仅有2.7%。这与传统观念中,男生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不无关系,渴望通过就业,靠自身的力量来改善经济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2.3 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表6),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前考虑的前3项因素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单位所在地。其中考虑频数最多的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占31.8%,考虑因素排在最后的为婚姻和社会声誉。学生除看重薪资待遇外,发展前景和单位所在地也是考虑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在校学生能以理性的思维方式考虑就业问题,不是一味地追求薪资,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也非常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表7),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影响他们就业的前3项因素是社会需求、综合素质、国家政策。其中影响因素频数最多的是社会需求,有23.2%的学生选择。社会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岗位没有增加,而毕业生的数量却日益增加,这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矛盾。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综合素质的高要求与体育研究生职业素质不足及实践经验缺乏的矛盾这也影响着就业率,而同时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受限,就业的机会更少,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模式和课程目标,扩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口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准备特征:就业形势认识正确,就业意愿强烈,就业方向明确,直接就业成为首选。

2)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特征:就业地域高度集中,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女生对去沿海发达地区和户籍所在地选择率相近,而男生更愿意去沿海发达地区。学校成为就业意向的首选,选择去行政机关工作的女生比男生多,而选择去体育系统工作的男生多于女生。对薪资的期待值趋于理性,在男女生对比上,女生对薪资的要求低于男生。

3)影响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就业时考虑的前3项因素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单位所在地。研究表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能以理性的思维方式考虑就业问题,不是一味地追求薪资,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也非常关注。影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前3项因素是社会需求、综合素质、国家政策。这就要求学校调整培养模式,整合全校的优势资源,以培养多元化的综合性体育人才,去从事新兴的体育产业。

3.2 建议

3.2.1 政府完善就业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宏观调控体育专业招生规模,国家应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淡化户籍、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限制,使就业渠道更趋完善,就业机会更趋多样。完善职能部门,监督相关单位的招聘流程,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原则,建立公平的秩序稳定的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3.2.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信息化服务 学校应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重视起来,成立具有专业化、职业化及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完善就业指导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集中、系统地介绍有关职业的知识和技巧,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使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及国家政策,对就业期望值、就业意向进行合理而务实的定位。学校应向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压力,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广开信息渠道,利用信息网络和广泛的社会联系,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学生推荐工作。组织学生选择性地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类人才招聘会,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成功率。

3.2.3 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及团队协作意识,以便就业时自身具有有较好的竞争力,对工作能尽早地胜任。往往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如担任过学生干部或具有社会活动经历的毕业生。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社会调研、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2.4 改变学生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化就业观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要求体育硕士生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改变不良就业观念。毕业生应该扩大视野,突破传统的求职观念,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公务员的招聘,积极主动到基层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结合社会的发展,结合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契机,自主创业,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综合型的人才,而学校应引导他们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多渠道就业。

责任编辑 杨浪

作者:张艳

第二篇: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与“术”

摘要:分析“学”与“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与“术”既不能浑然不清,也不能截然分离,而应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认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面临“学”与“术”的问题可概括为如何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学习与专项训练的关系。通过资料分析,认为当下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崇术轻学”的倾向而非“技能不足”。还从“大学是什么”的角度反思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与“术”的误区,认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理应着重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过于看重各种现实利益。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与“术”;硕士研究生

On the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of postgraduates pursuing a Master of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gree

LI Kang1,QIN L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Changsha 410205,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knowledge” and “expertise”;postgraduate pursuing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1“學”与“术”释义

现实中,“学”与“术”一般不加以区分,合起来称为“学术。但细究起来,“学”与“术”却是两个概念。梁启超[1]在《学与术》一文中指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治疗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凡百皆准此。”严复[2]则在翻译《原富》一书的按语中写到:“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概而言之,“学”是指学问、科学,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等,是对现象的理论升华,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术”则是指技术、手段、方法,属于实践论的范畴,其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是对现象的实际应用,解决“如何去做”的问题。“学”是发现在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术”则是发明在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学”是提供应用的理论;而“术”则是使可能应用的理论变成现实。同时,二者在社会发展中也不完全同步。“学”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术”是第一流的;而“术”先进的国家,也并不一定“学”是第一流的。例如,中国传统擅长经验技术的总结,如四大发明等,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而非科学理论或原理的推导。再如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其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并没有取得世界性的成就,但战后的日本立足于本国实际需要,积极吸收外来技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就使自己由一个经济上受到极大破坏的战败国变为第一流的世界经济强国。

“学”与“术”虽各有特征,但二者都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成为难解难分的统一体。因此,“学”与“术”既不能浑然不清,也不能截然分离,而应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2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与“术”的困惑

具体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与“术”之分,既有一般学科的共性,也有体育学科的特性,且“二者的含义及关系,尤其是对二者划分的合理性怎样尚缺少深入的研究”[3]。暂且从现实情况出发,将其归纳为两对关系,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二是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对关系,是解决目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2.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有学者指出:“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许多问题,如重获得学位,轻探索未知;重发表论文,轻深化思维;重最后成果,轻阶段劳动;重追逐功利,轻提高素质等。”[4]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也存在类似问题。有研究表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跨学科知识与专业前沿知识是最欠缺的两类知识”[5]。且“调查发现,多数研究生除了教材和少量论文外,读专著的经历很少,理论知识较欠缺”[6]。这从体育研究生硕士论文运用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中就可窥一斑。“在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调查中发现:90%的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法”[5]55。同时马卫平等[7]:描述性调查仍是主要的形式,且体育调查类硕士论文中存在重调查轻理论、重描述轻解释、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重问卷调查轻实地调查等问题。

这正是缺乏思辨意识,不愿做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热衷“短平快”项目的表现。担负开辟体育学新领域、创造新理论、新学说、寻找新方向重要任务的基础研究由于研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对研究者理论知识、探索创新能力要求高而受到了许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冷落。

2.2理论学习与专项训练

有业内人士根据当前一些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或就业之后表现出的专项技能掌握不扎实,技术水平不高的现实认为,目前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在于一味地注重专业理论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专业技术能力的维持和提高。如田雨普[8]指出:“在许多学校体育学研究生的教学中,形成了与其他学科雷同的教学模式,体育学研究生缺乏体育运动实践课。因此,培养出来的一些研究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呼吁各培养单位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呼声频传。而在笔者看来,此观点有待商榷。

按照教学计划,专项基本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习得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基本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只需巩固和提高。因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是专业运动员、不是世界冠军,专项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需求就够了。那为什么近年来会有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专项技能水平较低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某些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技能学习基础不牢,读研期间又疏于巩固与提高;二是非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跨专业考研者与日俱增。其他学科的学子有志于投身于体育科研本是一件值得赞赏的好事。但某些跨专业考研者的动机,看重的是体育专业考研的门槛较低。这部分考研者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对运动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都无法与接受过4年体育本科教育的学生同日而语,即使他们在读研期间花时间学习、训练也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当前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评价。

此外,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既能胜任科研工作,也能承接技术课教学,而由于前者标准较为模糊,且大部分人水平相当,而后者要求明确,便于考核,致使当下许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舍本逐末,花大量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从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种做法短期内也许会有些许成效,但长远来看,将会“两头落空”。

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盲目地拔高了“术科”的学科地位,致使“一度以单个项目为单位的‘学科’林立”[3]。实际上,“专项主要是指体育中的某一技术项目而言,专项的划分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项目划分为依据。专业并不一定等于专项之和,我们不能认为专项学好了,专业就学好了”[9]。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从应用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两种不同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出发,认为定位于应用型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其专项技能是重头戏,其次才是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首先,对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要求,有学者将其确定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0]。其次,教育部在2000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11]中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从文件中不难看出,虽然国家提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类型和模式要多样化,但“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并非不要创造性。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也不等同于职业培训。它对人的创造力是有要求的,这里不仅是说知识的创造力,而且是能力的创造力”[12]。国务院学位办在2009年颁布的《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13]中对理论研究提出了较高要求:“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3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崇术轻学”探因

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崇术轻学”的倾向。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内在的也有外部的。

有研究者对某省5所体育院校(系)的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做了考研动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本科毕业不容易找到理想工作”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48.2%,因为“更换工作环境”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17.5%,有8.8%的研究生为“改变社会地位”而攻读硕士研究生,还有3.6%的研究生因为离开原居住地或其他特殊原因而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单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仅占21.9%[14]。可见,不少体育学研究生当初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还是出于或是逃避就业压力,或是想改变生存现状。正是这样的功利目的,致使其在读研期间急功近利、研究意识淡薄、思考能力不足、缺乏真才实学,把硕士学历当做“敲门砖”,只求找一个好工作,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只对那些能够即学即用的东西感兴趣。一项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科研状况的调查也表明: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发表论文数量偏少,读书期间一篇论文也未发表的比例高达42.60%[15]。这表明其总体科研能力偏低,科研水平与培养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

易剑东[16]在其博客中对类似问题评论到:对于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读书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种倾向并不反感,毕竟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没有基本的依托和支撑。但关键是不少研究生沒有把自身的努力学习与找好工作有机地对接起来,他建议体育学的研究生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而不是其他方面(比如功利地去挣几个打工的钱而荒废学业,影响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某些学校在硕士生的培养上也出现了“本科化”的倾向。其表现在:用标准、统一的教学模式、教育规范、评价指标来管理硕士研究生,过多地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形成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探索精神不够,呈现出同本科生一样只学技能,理论研究水平偏低的现状。求学者自身也抱着“为实用而学”的态度,以能否顺利就业,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标准来选择专业、确定发展方向,缺乏“为学问而学问”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其学习旨趣不是“求真”,而是“求用”。有学者对此就曾尖锐地指出:“有关‘术’的大学专业,十分‘火暴’,入学挤破门,而真正为‘学’的专业,例如哲学,青年中的多数并不问津。今日中国,学子似乎越来越少,而‘术子’也许越来越多。”[17]

4正确处理好“学”与“术”的关系

由于本科阶段担负了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博士阶段承担了培养创新型专业研究人才的任务,这样,硕士阶段的定位就比较尴尬。再加之一些大学压缩学制、盲目扩招等因素,使得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处理“学”与“术”关系问题上显得十分迷茫。

要寻求“学”与“术”适度关系,首先必须厘清高等教育的目标。著名教育家张楚廷[18]曾言:“可培养博士的大学,可培养硕士的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再到专科、高职院校,权且称之为由高到低。在由高到低时,专业受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专科目录,仅与边防有关的专业就有6个:边防检查、边境管理、边防机要、边防指挥、边防船艇指挥、边防通信指挥。这就主要是职业性的,而不具多少学科性了。”而“学哲学专业的、学数学专业的,几乎没有具体职业的考虑。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西方哲学的、研究拓扑学的,更多受学科影响,更少受职业影响了。”这段话表明:人才培养层次越高,其关注的视野也应该越广,思考问题的高度也应该更高,更应该关注理论、学科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技术、职业层面的问题。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也是与本科教育或其他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水平是一所院校办学实力和教育层次以及教学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因此,体育学研究生要处理的“学”与“术”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博’与‘专’、教育与体育的关系,要有基础理论‘学科群’的概念,树立起‘宽基础’的教学理念”[8]。体育研究生要与本科生拉开档次,“不仅是内容在横向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同时还要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其中研究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一个主要方面”[19]。只有以此为基础,然后再进行应用技术、专业技能方面的扩展,而不是陷入了“专业主义”、“职业教育主义”的误区。

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现实的就业压力太大,科研攻关花费时间长、精力多,还不见得能出成果,于是就打算在读研期间练点目前流行、热门的体育项目技术,选个“短平快”的题目做论文,到高校去上点公共体育课,积累点人际关系,这样既能轻松拿到学位,又能赚点外快,还方便今后找工作,何乐而不为呢?这看似获得了眼前的物质利益,其实损失得更多,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从个人定位看,这些人心高气傲;从用人成本看,则高于本科生(至少起薪高一点);从实用技能看,却低于本科生。因此,研究生必须明白自己的竞争优势何在,而不能在迷茫地度过3年硕士教育之后,发现自己与本科生竞争却处于劣势。而那些肯钻研、勤思考的研究生也许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物质利益,但他们在思维方式、科研意识、学习态度方面得到了锻炼与长进。这些宝贵的东西在他们毕业之后,在其工作岗位上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胜任别人无法胜任的工作,得到的回报也远胜那些读书期间只顾四处代课的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 学与术[G]//饮冰室合集. 第3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2] 严复. 原富按语[G]//严复集. 第4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6:885.

[3] 王健. 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J]. 天津体育學院学报,1999,14(4):49-53.

[4] 万建伟,王展. 关于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2):78-80.

[5] 卢亮球,招乐辉.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研究——比较与借鉴[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2.

[6] 田雨普. 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 体育学刊,2008,15(6):49-52.

[7] 马卫平,覃立. 对我国体育学硕士论文中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 体育科学,2007,27(12):71-76.

[8] 田雨普. 体育学研究生教学方式探究[J]. 体育学刊,2010,17(9):54-57.

[9] 马卫平. 关于专业、专项与职业的几点思考[J]. 体育学刊,2008,15(5):93.

[10] 薛天祥. 研究生教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

[11] 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Z].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

[12] 王寻,付碧莲. 研究生教育走向“本科化”?[J]. 中国新闻周刊,2006(36):36-37.

[13] 国务院学位办. 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 学位办[2009]23号.

[14] 蒋萍文. 江苏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问题的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7.

[15] 陈晴. 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状况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3-15,43.

[16] 易剑东.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研究生?——写在又一次考博报名之际[EB/OL]. http://user.qzone.

qq.com/622008260/2010-12-15.

[17] 庞中英. 区别“学”与“术”、“学者”与“术者”——以“术”为规范的对象[J]. 社会科学论坛,2004 (12):79-80.

[18] 张楚廷. 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1-4.

[19] 张文静,田雨普.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结构[J]. 体育学刊,2006,13(1):92-94.

作者:李康,覃立

第三篇: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走上了规模教育轨道。随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部分综合性大学建立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综合性大学整体实力雄厚,各学科齐全,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源更加集中,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但大部分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都是近几年建立起来,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也是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学科已经发展建立起来,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取得了进步,正在努力探寻具有哈工大特色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道路。本文旨在与同行共同研究探讨,对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

作者:于同 冯伟

上一篇:医学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自考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