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质施工技术安全的项目管理思路探索

2023-02-13

1. 前言

“本质安全”词语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的发展和60年代煤矿电气设备的设计, 即操作者在误操作或判断错误的情况下, 即使有不安全行为, 设备、系统仍能自动保证安全, 属于超前控制行为。在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 有必要进一步改变思维, 创新“本质安全”理念, 将其引入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邻域定可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竞争力, 即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制度、环境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 使各种可能的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的理想境界。

2. 项目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工程施工企业, 项目技术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它关系到企业的安全、质量、效益等, 其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人”, 其次是企业对于制度、物、环境等要素的更新匹配不足或缺乏可操作性, 造成本质安全四要素:人、物、制度和环境不够协调统一, 始终处于不断冲突之中, 企业更多时候在扮演“救火员”的角色。

2.1 浮萍现象严重

在计划经济年代, 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是“三驾马车”:技术员、试验员、施工员。技术员负责“放样”, 试验员负责“出配方、检材料”, 施工员负责“现场施工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在工程量小, 人员配备足的条件下还是基本可控的, 不过随着久经磨练, 懂现场施工技术的施工员纷纷退休或转变角色, 项目技术管理工作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施工员岗位由于工作艰苦、相对社会地位较底, 对路桥专业科班毕业的学生缺乏吸引力;“试验员”岗位, 它与施工员岗位性质有异曲同工之处, 造成大部分人员都更愿意流向那个既轻松又能快速“进步”的技术员岗位, 据此, 企业后继新生力量大都被培养成了一帮会按图施工, 会“管理”劳务队伍的技术管理人员, 兼具施工员与技术员“双重”能力。

2.2 项目组织问题

当前, 施工班组与项目技术管理相对独立, 使某些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对具体的施工工艺了解无法深入, 更谈不上熟练掌握, 容易“纸上谈兵”, 从而对效益、安全、质量的控制能力弱, 形成对班组的所谓“技术管理“难度增大。与此同时, 项目科室 (机料、工程、试验、质检、计量) 培养的管理人才技术单一, 知识面窄, 无法彼此进行技术支持, 因此, 易内耗, 出现问题后责任易推诿, 对施工工艺的完成结果----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的学习不系统 (无法进行) , 更谈不上持续改进, 盘盈盘亏只能进行面上的计算, 不能深入, 没有基础。

3.2 机料、试验、施工岗位分离问题

材料员因缺乏材料性能技术, 采购的混凝土原材料轻则性价比低成本高, 重则性能不满足施工与耐久性需要;试验员因缺乏多种材料信息, 不能对材料进行合理选择, 设计的配合比轻则性价比低成本高, 重则性能不满足施工与耐久性需要;因缺乏施工技术, 不掌握结构物、施工工艺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需求, 设计的配合比不能施工要求, 从而影响结构物耐久性;施工员因缺乏混凝土性能技术, 不能对结构物施工的混凝土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导致产品不合格。

3.3 生产方式问题

3.3.1 流水线生产方式定义

交通工程项目部的管理科室设置, 通常是机料→工程→试验→施工→质检, 现在国家对安全特别重视, 加上安全, 因此与工程直接相关的有六个科室, 针对一个施工班组, 是典型的流水线管理模式。但施工应用流水线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⑴工作方法:生产一个结构产品, 要经过机料→工程→试验→施工→安全→质检多个步骤, 每个科室只做其中一个步骤的工作。

⑵工作效率:由于技术互不关联, 犹如“隔行如隔山”, 导致效率不能持续优化, 多人完成一个产品, 效率无法提高。

⑶效益:“工料机”的决定权、控制权分别由多人掌握, 效率低下, 且由于技术壁垒, 没有对比样品, 管理者不能有效督察, 效益无法提升与改善。

⑷员工:不利于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 流水线作业只能将员工培养成为单面手, 只能掌握一道工序, 不能独立制造产品。

流水线生产方式比较适合工厂化, 更确切的说适合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生产单位, 不适合交通工程这种野外施工企业, 人员、环境、等有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 类似ISO9000的质量管理手段应用到施工企业就需要对其进行技术创新了。

4. 本质安全型技术管理主要途径

4.1 一岗三责, 完善责任体系

那么, 怎样转变才能实现“管理升级、队伍建设、做强做优,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与指导思想呢?----进行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我们可以尝试在执行力的源头---技术管理上动手术, 也就是创新项目生产方式上动脑筋。通俗的讲, 将安全、质量、效益这三大要求 (目标) 落实到个人---“一岗三责” (与安全的一岗双职相似) 。

4.2 创新生产方式, 完善技术体系

将现有的流水线科室设置模式转换成细胞型, 使技术管理人员有机会全面系统掌握结构施工相关的工、料、机技术参数、制造工艺, 学而时习之, 必成专才。

4.2.1 细胞型生产方式定义

也称自律分散型生产方式, 它是指多个独立的制造生产线根据生产的产品、环境和人员的不同, 配置不同的顺序进行生产。

4.2.2 细胞型生产方式优点

因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不是工厂化施工, 工作性质流动, 受社会、环境、人员等多因素影响, 细胞型生产方式具有下列优点:

⑴工作方法:实行单件流作业, 一次一件完成整个流程, 而完成的速率则由顾客的需求来决定

⑵工作效率:进行弹性生产, 努力减少进行机种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建立便于各工序转移的作业机制

⑶效益:员工熟悉整个生产流程, 能够充分发展创造力, 持续优化施工流程与节点, 降低“工料机”的组合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⑷员工:有利于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 细胞式生产方式要求员工成为多面手, 掌握多种工序, 成为具有综合技能的劳动者。

4.3. 模式创新

4.3.1 细胞型“双师制”

建立材料工程师与结构工程师的项目“双师制”核心技术体系。

4.3.2 材料工程师职能

原材料选择选购与设备选型, 材料试验检测与配合比设计, 材料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组织与施工监控, 针对的是建筑材料与设备, 施工人员, 比如混凝土原材料, 搅拌机、罐车、泵车等。

4.3.3 结构工程师职能

结构材料选择与设备选型, 结构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组织与施工监控, 针对的是结构施工材料与设备, 施工人员, 比如钢材、支架、钻机, 模版等。

4.3.4 管理架构

4.3.5 实施

(1) 转换

在现阶段, 科室外在组合不变, 内部将分布在各个原有流水线科室的人员,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分成几个工区或工段, 每个工区由材料工程师与结构工程师组合, 分别掌控材料施工的成本、工艺、质量。

(2) 主导者

路面项目:材料工程师主导, 材料施工技术是路面项目质量、效益、安全的创造者;结构工程师从事路面的线形控制, 因此为辅。

桥隧项目:结构工程师主导, 桥梁与隧道施工, 结构关乎安全、线形、效益。材料施工关乎灌注桩等混凝土质量与效益, 因此为辅。

(3) 学习提高

现阶段, 能够全面掌控成本、效益、质量、安全的材料工程师与结构工程师的质量与数量较少, 因此需要进行培养, 方式有:

⑴向下学习:跟班学习, 向施工班组、作业队学习实际操作流程, 动手能力, 管理技术;

⑵向上学习:由公司的业务科室负责相关的技术培训, 将培训成果评价科室工作绩效, 根据培训成绩决定工程师的工作岗位。

5. 成果展望

5.1 培养人才

因为试验员是材料的检验者, 配合比的设计者, 是产品的灵魂所在, 因此可将试验人员的职能进行拓展, 将优选材料能力+合理配合比的设计能力+合格混凝土的施工能力集于一体。改称“材料施工技术员”, 培养成为“材料工程师”。结构工程师也以此类推。

一大批通过这样实践成长以来的工程师可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2 提高效益

不同的施工工艺可以制造相同的产品, 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比较不同工艺情况下的性价比 (质量与效益) , 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 获取最佳效益。

当项目按材料与结构工程师组合的模式进行分工区, 工段进行生产运营时, 就可以“整齐可比” (正交设计的科学方法) 了, 对相同工作内容的多个工区进行效益、质量、安全的评价, 解决了原来流水线模式下, 没有办法进行的效益考核问题。

5.3 保证安全

安全的主要对象是生产人员, 但决定安全的主要是正确的施工工艺与健康的盈利心态, 也就是技术与思想的结合, 这些, 只有在有效掌控劳务队伍的前提下, 才能获得, 因此采用“双师”型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落实。

5.4 质量可控

在真正关心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确保效益实现, 质量才能持续提高,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 不是监督出来的, 检验只是一种事后补救, 不但成本高而且无法保证不出差错。

结束语:通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创新“本质安全”理念, 针对性分析施工项目技术管理本质安全四要素 (人、物、制度、环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 提出建立本质安全型项目技术管理的途径, 为创新项目技术管理理念及交通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

摘要:通过创新“本质安全”理念, 扩展应用于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 在针对性分析施工项目技术管理本质安全四要素 (人、物、制度、环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 提出建立本质安全型项目技术管理的主要途径, 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可能达到的成果, 为创新项目技术管理理念及交通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

关键词:本质安全,技术管理,细胞式生产方式,材料施工技术员

上一篇:新生儿窒息116例复苏及护理下一篇:浅析玻璃幕墙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