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古代货币金融思想

2022-09-11

《史记》内容丰富灿烂, 但涉及经济的篇章不多, 在加之古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 因而在经济著作领域《史记》的价值一直被低估。本文虽不能尽述太史公的所有经济思想, 但会对其核心主旨理念展开分析, 先从货币角度出发考量宏观经济发展, 再从微观角度深入探讨个人投资与成长。

一、宏观篇

(一) 货币起源

从货币起源来讲, 太史公所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 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与政治经济学观点“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不谋而合, 也足以见得司马迁对货币的研究与思考相当深邃, 不仅看到商品交易与货币流通的表象, 而且对其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这也正是《史记》成为卓越经典的原因之一。

(二) 货币制度与演变

货币制度也随着时代前行而不断演变, 分分合合, 终归一统。汉初, “接秦之弊”, 百废待兴, 因而“令民纵得自铸钱”“约法省禁”。然而铸币放任发展也导致了部分诸侯“即山铸钱, 富埒天子, 其后卒以叛逆”, 严重威胁了政权的稳定与统一;而部分大商人“冶铸煮盐, 财或累万金, 而不佐国家之急, 黎民重困”致使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富者物欲横流, 贫者“畜积无有, 皆仰县官”, 因而阶级对立严重, 矛盾深化加剧。之后虽然朝廷下令垄断了货币铸造与发行, 想“摧浮淫并兼之徒”但事实上并不能改变混乱的货币体系, 一方面“民亦间盗铸钱, 不可胜数”, “今半两钱法重四铢, 而奸或盗摩钱里取鋊, 钱益轻薄而物贵”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格雷欣法则远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就已被证实;另一方面汉初有买官制度, 商而优则可为仕, “而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 用益饶矣”官民的差距悬殊也让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由此观之, 司马迁对汉初的货币发行与管理制度是比较失望和无奈的, 桑弘羊领大农事, 垄断盐铁及货币铸造, 虽一时平准天下物价, 但其核心仍为官商勾结“贩物求利”, 并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或许需要一个中央银行的出现来掌控国家货币信用体系, 但这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步伐节奏, 而太史公本人也未能想到能扭转时局的办法, 故而感慨“无异故, 云事势之流, 相激使然, 曷足怪焉”[1]。

(三) 重农抑商与自由竞争

重农抑商在汉代正式定型, 并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也成为了日后封建王朝的正统政治思想。司马迁对此观点则比较理性, “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一针见血指出了儒家思想的不足之处。禁锢的思想也促成了垄断的经济统治, 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 朝廷的打压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抑制了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潜力股。司马迁十分反对这种粗糙自私的干预方式, “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导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 最下者与之争”, 与民争利是太史公眼中最下等最不可取的。太史公主张经济因时因地制宜, 顺应自然规律、时势要求, 全面协调发展, “故待农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既是太史公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抨击, 也暗含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惋惜感叹之情。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 主张社会分工合作, 经济自由竞争, 这一思想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崛起与腾飞。然追本溯源, 早在西汉司马迁就提出了贸易兴国的观点, 只可惜时势所限, 这一思想超越了时代承受范围, 违背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最终只能湮灭于封建农耕文明之中, 直至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 我国才逐渐走上繁荣富强之路[2]。

二、微观篇

《史记》之所以卓绝超群, 不仅在于太史公公正严明的实录记史风格, 更在于他勇于直面人心欲望、理性探索人性本源的唯物主义精神。

(一) 自然之源, 人性之本——财富

首先, 司马迁直言“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坦率承认逐利求富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始欲望, 并不需要隐晦掩饰, “富者, 人之情性, 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夫千乘之王, 万家之侯, 百室之君, 尚犹患贫, 而况夫编户之民乎!”不仅如此, 司马迁还深刻犀利地指出经济基础才是国家社会的根基, 决定了上层建筑, “仓禀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千万年来, 虽世殊事异, 但人作为万物灵长, 人性的原始冲动与本能, 人性在成败之际的考验, 却从未改变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迁才是古代中国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同时, 司马迁还强调了财富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凡富可敌国的大商大贾, 都能与君王平起平坐, 名留青史, “子贡结驷连骑, 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 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 子贡先后之也。”“清, 寡妇也, 能守其业, 用财自卫, 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 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 清穷乡寡妇, 礼抗万乘, 名显天下, 岂非以富邪?”这一观点在两千年后的现代社会亦相契合, 像罗斯柴尔德家族、巴菲特、索罗斯等资本大鳄投资大师不仅享誉全球, 甚至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当然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司马迁承认财富的重要性, 但拒绝做金钱的奴隶, “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 转毂百数, 废居居邑, 封君皆低首仰给”、“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 以致富羡, 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 不可胜听”。对于这些“弄法犯奸而富之徒”司马迁则是横眉冷对, 不屑一提, 他欣赏的是秉直忠贞、智慧聪颖、仁义博爱的富商大贾, “尽椎埋去就, 与时俯仰, 获其赢利, 以末致财, 用本守之, 以武一切, 用文持之, 变化有概, 故足术也”[3]。

(二) 通绎大都, 致富之路

求富虽是人的天性, 但如何求得并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却并不容易, 司马迁对此也展开了研究与论述。 (1) 第一点是因地制宜, 区位优势非常重要,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 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关中土地肥沃, 贸易畅通, 农业与商业都能兴盛发展, 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2) 第二点是文化风俗的传承, 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文化所浸染的经济思维也渗透于每个人的血液里, “齐带山海, 膏壤千里”齐国不仅地理优势好, 而且“其俗宽缓阔达, 而足智, 好议论, 地重, 难动摇, 怯于众斗, 勇于持刺, 故多劫人者, 大国之风也。”齐国原属姜尚封地, 兼有后世齐桓公、威王、宣王等励精图治, 具有大国之风, 正因如此齐地士、农、工、商、贾五民俱全。 (3) 第三点是把握机遇, 适时投资。陶朱公范蠡“能择人而任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白圭“乐观时变, 故人弃我取, 人取我予”。吴楚七国兵起时, “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 其息什之。三月, 吴楚平, 一岁之中, 则无盐氏之息什倍, 用此富埒关中”。 (4) 第四点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就是要有非凡的气量与卓越的冒险家精神, 白圭曾云“吾治生产, 犹伊尹、吕尚之谋, 孙吴用兵, 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 勇不足以决断, 仁不能以取予, 强不能有所守, 虽欲学吾术, 终不告之矣”。

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古代表达, 但这并非常人能做到, 故而太史公感叹道“能试有所长, 非苟而已也”[4]。

三、总结篇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用兵之道, 变化万千”, 这是兵家派兵列阵作战之道;“富无经业, 则货无常主, 能者辐凑, 不肖者瓦解”, 这是《史记》财富资本积聚之理。两千年后的现代社会, 虽然经济活动纷繁复杂, 理论学说百家各异, 但究其核心事理, 亦与千年之前相契合, 正如《易·大传》所述“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涂”。或许这也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虽然历史不会重复, 但相似的故事仍会重演, 以史为鉴, 寻找过去与现在的契合点, 知兴替, 望未来。

摘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伟大的历史名著, 它体制缜密, 记史严谨,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将司马迁看作古代中国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一点也不为过, 他写的《平准书》和《货殖列传》第一次把经济问题载入历史书中。本文将踏着太史公简明精练的历史纹路, 去追寻两千年前的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全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 分别研究太史公的经世济民、修身治国之论, 并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 寻找历史与今日的契合点, 殊途同归之路。

关键词:《史记》,货币思想,宏观制度,微观投资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著.萧枫主编.《史记》[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5.12-18.

[2] 林之满主编.《周易全书》[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5.9-14.

[3] 孙武著.《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22-25.

[4] 亚当·斯密著.郭大力, 王亚楠译.《国富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1.18-24.

上一篇:试论基于精细化导向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策略下一篇:天然气压缩机故障一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