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汉理工大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为更好地培养大学新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日前,江西理工大学西校区正式开设“寒假课堂”并全面启动。该计划要求大一新生全部参加“寒假课堂”的学习,充分利用回家探亲或假期留校等机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篇:武汉理工大学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

摘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在理工科毕业论文撰写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也十分普遍。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具有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提高人文素质,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但目前理工科高校的语文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诸如定位不准,学生不重视,任课教师不重视等等。而这大大影响了大学语文课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下两项改进措施:调动教师和理工科大学生教好学好大学语文的积极性;重建育人而非制器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

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1] 。这五重五轻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当务之急。而要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固然有许多事情要做,这一点,国外的许多知名大学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认为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有一项工作则是当务之急,那就是开展好大学语文教学工作。

一、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

理工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逻辑混乱。已故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感慨说,他每次帮学生修改论文时花在修改语病上的时间比修改内容的时间还多。而著名的理工科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某一年在新生中进行语文水平摸底考试时,大部分的本科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只刚刚及格而已,而那些博士、硕士们的语文水平甚至不及格。这种状况怎么不让有识之士们感到担忧。“就大学生而言,中文接受、表达能力差,会直接影响专业学习和思维锻炼,论文写作乃至社会交往,求职就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祖国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2] 。

(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这与我国建国以来借鉴苏联高校办学模式有关。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偏低的状况,已引起了有识之士们的普遍关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一些学生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欣赏诗歌、绘画、美术、雕塑作品,甚至分不清一些常见的乐器如二胡与小提琴。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失败有关。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关系到人格的高低,人格如何,是高尚、尊严还是低下、鄙耻,这是人文教育的内核,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的本质”[3] 。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告诉学生必要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理性,感性,审美能力,审美追求诸方面和谐发展,拓展视野,启迪智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

(三)建构理工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祸害。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们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进行冷酷的掠夺,各种宝贵的资源被消耗殆尽,人类美丽的生存家园面目全非,精神家园也随之荒芜。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前景。而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尤其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到处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清风朗月,白云蓝天,呈现出的是一派鸢飞鱼跃,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这才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课程更是对自然对天地万物进行审美观照的课程,它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们对大自然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为学生们建构一个诗意栖居的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从而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写的那样: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的栖居大地之上。

二、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是一门工具课程,有的认为大学语文应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是一门人文课程。此外大学语文与语言学、文学史、文化学、思想史、实用写作等课程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区别,但究竟如何避免大學语文被其他课程同化或顾此失彼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层以及广大大学语文教师们深入思考。不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准确,大学语文教学就很难走出当前的困境。

(二)学生和任课教师不重视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中盛行功利主义,于是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受到重视,而人文科学则逐步边缘化。在理工科大学中流行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理科才是有用的课程,而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人文课程则是无用课程,是在浪费时间。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人文课程上,不如学好自己的专业,多考几个证书,也许对自己毕业后找工作更有帮助。很多大学生不明白人文课程看似无用之中无可替代的大用,将使自己终生受益,于是大学语文课逃课严重,另一些学生即使来上课也往往是上甲课做乙事,玩手机甚至睡觉。

与此同时,一些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是一门文化素质的公共课,上这门课的教师既难以申请课题,又难以做出高深的让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果,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也极其困难,因为学术刊物的主编们往往觉得此类论文的学术含量不高,因而专职讲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们晋升职称也极为困难,种种原因导致了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对大学语文课失去了兴趣,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语文课的讲授中去,讲出精彩、讲出风格、讲出内涵。教师的厌教又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厌学,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学语文更加被学生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边缘化课程,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改进措施。

(一)重建教育理念

大学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只重视理工不重视人文,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单向度的、工具化、机器化的人。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反复强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工具,要充分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所以要打破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的思维定式,树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等重要,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不可偏废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具体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人文性应当是其课程定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关于这一点,学界已有人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论证,“当代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要经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在这十多年中,语文作为工具性的第一属性地位确凿无疑,文字掌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乃至一定程度的鉴赏评价能力应当在这十二年中完成,仅凭区区几十课时的大学语文再重复十二年的教学目标无疑是大而无当。换言之,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已经没有必要作为大学语文的重要目标”[4] 。大学语文并不排斥工具性,语文始终是大学生应当娴熟掌握,得心应手的工具,但它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人文维度的弘扬是“育人”这一根本教育目的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重建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让大学语文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以之为契机,引领整个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复兴,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尊、自重、自制、自律、正直、诚信、真诚、友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天地万物的良好品德。

(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好学好大学语文的积极性

从上所述可知,大学语文是一门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提升人、完善人的课程。但它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地位却颇为尴尬,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教师们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由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有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由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任教,这些教师只是将此门课程作为一种过渡,有的学校甚至全部由研究生上课,此种做法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教学质量无法保证”[5] 。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担任大学语文课的老师们在发表论文,职称评定方面所遭遇的困难。试想如果一位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一辈子只是一个讲师,他能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吗?他能不担心自己被同事以及学生瞧不起吗?因此我们建议在职称评审时要多考虑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们的实际困难,每年的高级职称名额中留出一定的名额给这些教师,另外在职称评审时要同等对待专业学术论文和大学语文教学类论文,不要厚此薄彼,以免挫伤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们的积极性。同时笔者还大胆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制度,比如在课时费系数上向大学语文倾斜等,鼓励那些学术成就较高,德高望重且已评上正高职称的教师去担任公共课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由于已评上正高职称无后顾之忧,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中会更投入。

如果担任大学语文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学生们依然对这门课不感兴趣,那也同样达不到预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理工科大学生们普遍错误的认为,在大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语文重要,比语文更有更有用。说白了,学生们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严重地忽视语文的学习,看不到语文在塑造心灵,增强人文素养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6] 。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循循善诱,让理工科大学明白,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课程,所发挥的是一种无用之大用的作用。语文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有用的知识,更是灵魂的滋养,是可以终身受用的。當然仅此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手段,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语言之美、语文之美、文学艺术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沉浸在人文的熏陶之中,从而真正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大学语文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应当借助于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依托新兴的网络媒体,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多将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编进教材中,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7] 。在有了爱岗敬业的高水平教师,优秀的教材,且明白学好大学语文重要意义的前提下,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激情怎能不被充分调动起来呢?

结语

新时代的高校要培养的绝不是机器,不是工具,甚至也不仅仅是掌握了某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的人,而是道德高尚,心地善良,情感丰富,具有与世俗的功利主义相抗衡的超越情怀的人。这一点,不仅高校文科类专业是如此,理工科专业更是如此。在这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提升大学生们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实用课程,更是一门体现人文性,为大学生们建构精神家园的核心课程,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学生们徜徉于人类博大的精神对话的平台,拉开与现实功利世界的距离,看到一个有别于功利世界的更加丰富博大的精神世界,在功利追求的人生中看到一种更为高尚的人生”[6] 。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语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 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4] 徐燕.大学语文教学现实性功能的探讨[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9(9).

[5] 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6] 吴俊,刘佳人.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大学语文教育[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8).

[7] 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

作者:王丽莎 罗琳

第二篇:江西理工大学开设“寒假课堂”帮助大学新生成长

为更好地培养大学新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日前,江西理工大学西校区正式开设“寒假课堂”并全面启动。该计划要求大一新生全部参加“寒假课堂”的学习,充分利用回家探亲或假期留校等机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据了解,“寒假课堂”自2008年1月18日“开课”,2月22日“结课”,原则上要求人人参加。在此“课堂”上,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学习社会调查、情景研究等“社会实践科目”。据反馈信息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贫困地区农村现状调查或脱贫致富对策研究”“某地环境保护工作”“当代年青人假期消费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比较感兴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谢一鸣

第三篇: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

中国大学已走过百年历史,培养了无数人才,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不少高校竞相升级达标。有些高校为争夺生源、人才和科研项目盲目扩招和扩大办学规模等,学校建立实体企业,大搞经济建设。不少高校自觉不自觉偏离了办学方向,更注重学校经济收入,高校教师也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不少教师放弃了把教育和学术作为毕生事业的追求。高校的学术氛围大大减弱,甚至不自觉的向学生灌输为挣钱而读书的观念。一些名校搞校友富豪排行榜,比毕业生中富豪人数,而不是比科研成果,比社会贡献。高等学校似乎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大学精神出现了危机。教授们热衷于行政,对教学工作不热心;热衷于做科研项目,不热心学问。还有一些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也热衷于做行政。大学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心态突出,对科研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粗制乱造,甚至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还有些大学校长在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对学生灌输媚俗的价值观。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甚至贪污腐败时有发生。高校人际关系也不尽人意,圈子主义盛行。大学行政化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待遇偏低,同时应该看到不纯粹是经济问题,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削弱密切相关。没有先进的大学文化和精神,大学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念。大学肩负塑造人的重任,处于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引领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弄清什么是大学精神,搞好大学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世俗化。今天的大学不再是一个象牙塔,不少大学走上了和企业相结合的路子,有自己的企业。为提高教师待遇,提高科研条件和水平,服务社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等学校适当的搞经济建设也是必要的,但是经济建设毕竟不是高校的主要功能。过于偏重于经济建设,就会偏离办学目标。大学精神和文化研究,可以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

大学的功能就是传承和创新文化[1],培养合格公民和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提供社会服务。大学文化的建设就是服务这些功能的。毋庸置疑,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研究,对于充分发挥大学功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和创造者,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和职业地位观,保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理想,成为一名“大学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高等学校良好大学制度和风气的形成也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大学精神和文化滋润着莘莘学子,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翻阅百年高等教育历史文献,发现对于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并少见,但是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不少研究者仅仅研究了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将梳理以往的研究成果,形成相对系统和全面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理论。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1传道精神

培养合格公民,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是大学肩负的使命。我国古籍《四书》中对大学定义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任务就是发扬道德,教化民众,使人心向善。我国古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道德教化的重要意义,给大学正确的定位。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的传道功能。我国历史上从汉代确立儒家的正统学说后,历代的学者都以传播儒学为己任,建立书院,讲述儒学,到宋代理学发展到极盛。近代的中国的大学,都开设了社会政治理论,宣传民主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大学,把传播共产主义,培养接班人作为首要的任务。当代中国的大学,要向大学生传授社会主义理论,培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的传道作用,在他们创立的学园中都要讲伦理学,政治学等为人治国之道[2]。中世纪的大学,不管是专门的神学院,还是设立的神学系,教授神学,其实神学不过是披着神秘外衣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我国古代的佛寺和道观,主持方丈和道长也讲学传道,培养弟子门生!

2创新精神

大学所传之道,要通过学者研究获得的。学者要研究学问,研究就意味着创新。在研究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和新的发展。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时代显示不同的意义。所以任何一种研究和当时的社会结合起来,就是创新。如今,学者们把目光投向社会,针对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创造新的理论。创新越来越成为大学的前进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时代的发展,除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之外,还需要迫切的政治社会理论创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多挑战,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占据知识前沿的大学,对于各种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决,方可引领社会前进。事实上,大学在知识创新领域越来越重要,做出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

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也是大学肩负的使命[3]。大学的创新是有限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全体民众的创新。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

3民主精神

所谓民主,可以理解为多数人的管理。把民主理解为自治也是可以的。就西方大学而言,大学的管理,很多学校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而是有各种管理委员会来决定大学的重要事务。大学各种制度的设立,应由管理委员会来决定[4]。

由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重大问题,提交管理委员会决定。虽然,管理委员会对于整个大学而言,仍然是少数,但是在委员的产生方面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学术问题上,也体现民主精神,以理服人。大学是对话的地方,不是一言堂,不能打棍子。学术上可以广泛争论,不能由哪个权威人物说了算,研究政治社会问题没有禁区。在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方面,要公平公正,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

4独立精神

大学不是政府的附属物,尽管政府可以扶持大学,支付办学经费,甚至可以监督大学,但是大学还是有其独立的地位[5]。最早的大学都不是政府办的,古代的人才也不是政府培养的,往往是私塾和私立书院培养的,一开始就独立于政府。招什么学生,讲什么课程,费用收取,教师任用都由大学自己决定。孔夫子的私塾,没有政府的扶持,据说学徒三千,培养有名门徒七十二人。大学办学不是政府的行为,从一定意义上,大学没有义务接受政府的支配。政府也不宜给大学指定开什么课。

5批判精神

大学是精英的聚集地,是创新知识的机构。对社会提出批评和建议,是学者的任务和使命。学者不能唯政府是从,做政府的代言人或者傀儡。坚持真理是学者的最基本的品格。对于学者的言论,不给予政治上的评价,不用政府的权势来压制。如果该言论不对,自然会有其他的学者站出来反驳。在论争中谬误和真理自然会显现出来,谬误得以纠正,真理得以传播。

批判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是不能压制的[6]。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也会主动树立起社会责任感的。如果教师不敢批评社会,一味媚俗,那么学生也会表现出同样的冷漠态度,成为一名不负责任的公民。可以说,批判精神是一种书生意气。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崇尚理想,坚持真理,以天下为己任。一所大学培养不出书生气,那是很失败的大学。

6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尊重生命和人格的品质[7]。在人类的历史上,因为战争和债务产生了奴隶,作为同类的人,遭到非人的待遇,沦落到动物的境地,这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非人道制度被淘汰,人们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进步,这就是人文精神。人类的发展,向着尊重生命和尊严的方向,也就是文明的方向发展。

各大学中都把人格尊严放在重要位置,尊重美德,弘扬真善美,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促进公平,消除贫困,维护和平,促进和谐,发扬平等自由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使是军校,也讲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员不虐待俘虏,不伤害贫民,不使用使受伤者十分痛苦的武器等品德。

7理性和科学精神

大学从创立之初,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知识就是理性的经验。没有理性的知识,是迷信,不登大学之堂。伦理道德是理性的东西,神学也是具有理性的知识。在大学中,几乎很少有什么神秘的教条,一切知识都会受到质疑,受到理性的检阅。从《道德经》到儒家经典,到《佛经》,再到《圣经》都渗透着理性精神。在古希腊的学院中,很早就开始讲几何、逻辑等课程,随着近代科学的出现,数学理性和实证主义逐渐发展起来,渗透到大学的各个角落。现在教师们讲课或者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理性,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工作[8]。

8自由精神

蔡元培做北大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容纳不同的学派同时存在,不搞清一色。表现大学学术自由的精神。大学毕竟不是政治机构,不能用政治手段来管理大学。因为大学本身的创新,大学经常是思想革命的地方,但是不是政治革命的地方。不过历史上的北大,却独具特色,从五四运动开始,涌现出很多爱国大学生,参与了很多爱国活动。爱国和革命是北大的光荣传统。但是不能由此把北大作为一个政治机构。大学可以容纳不同的学科,人文、科学和宗教的都可以讲授研究。大学生可以换专业,也可以选修第二学位,也是大学自由精神的表现。当然还包括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不受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9]。

9殉道精神

在大学产生的思想,如何实施?这句需要大学师生有种殉道精神。孔夫子的学生毕业后,周游列国,把孔夫子的学说传到四方诸侯,为官辅政,实施孔子的主张。所谓学而优则仕,就包含了殉道精神。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学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拿北大来说吧,李大钊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很多北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或者三民主义,毕业后好多投身革命,坚持真理和正义,为理想而奋斗。还有云南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先生,为民主献身。这些都是大学殉道精神的表现。今天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一项主要职能,大学以及师生都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能坐而论道,要置身于社会活动。

二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的培养,需经过大学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搞好大学文化建设,是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大学文化:

1搞好学校基本设施建设和管理

学校的基本设施主要是教学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馆,宿舍楼,办公楼,食堂,澡堂、超市和道路等生活服务设施。

教学楼不要太高,像个商务大厦似的。以前的教学楼基本在五层左右,现在有的教学楼建得很高,上下要乘电梯。这就不利于学生下楼活动。高大的教学楼造成了一种压迫感和隔离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室不能太大,由于高校扩招,很多学校都建设了大教室,能容纳120人以上,甚至达到200人左右。因为人多,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机会相对就少,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图书馆里的图书要体现学术性,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全套一定要有。这些书大都是西学经典著作,包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容,是做人和学术研究必须了解的书籍。不能为了别的目的购进一些不具有学术性和知识性的低质量、价格昂贵的书。那些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

食堂要卫生,质量要好,经济实惠。

学校大门不要搞得太豪华,培养师生的节俭意识;各种设施坏了要及时维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一草一木都要优美,环境绿化要赏心悦目,校园面积足够大,师生在校园中放松精神,陶冶情操,开阔思维。在校园散步时,就能产生灵感,启发思想和创新。校园周边最好不要有医院(医学院校除外)、工厂。学生宿舍要与外单位隔离,而且与居民区要有些距离。大学校园称为相对封闭的环境。附属中小学也不要接近大学,以免产生不好的影响。

3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身正为师,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廉洁自律,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学校都受到腐败的影响,走到社会也很难廉洁。要坚决反对高校腐败。杜绝招生、工程承包和设备购买等领域的腐败。反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学术腐败。对于不具有学术性的著作,不论是什么层次的项目或者期刊,都不能作为科研成果,只能当做一般著作。反对抄袭和粗制滥造,维护学术的纯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4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这与廉洁文化直接相关,腐败往往利用不诚信的作法来达到目的。学术作弊,既是学术腐败,也是违背诚信的。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多招生,往往虚报就业率;为通过评估,让学生反复地做评估应对演练。为吸引学生,开设就业率不高,不具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专业,华而不实,不关心学生前途命运。这样做都降低了大学声望和信誉。导致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和玩世不恭态度,不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些教师,平时根本没有搞科研,但是职称评审时拿出一大推科研成果,这就要考察一下是本人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笔。有些领导自己从来不搞科研或者写论文,都是别人做的,签自己的名字,职称照样过。这些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做领导的职称比专任教师晋升的快。这直接败坏大学了风气。

5完善大学人事制度

大学是学术型单位,不能作为解决就业的机构,所以政府最好不要把退役军人安排进大学。军人的教育和大学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能用军校的那种管理制度来管理普通大学。教师子弟最好不要进入本校,避免近亲繁殖,影响学校的公正。美国大学对此有严格规定。

在对教师的考评中,要公正合理,客观的对待每一位教师,不能凭关系定等次。教师职级工资不要差别太大,否则一些教师就会为工资去不择手段地晋职称。

6加强大学的民主管理

目前,我国大学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级领导干部都来自行政部门委任,教师们没有选择权。这样一来,教师意愿和利益很难得到表达。学校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屈从政府,动摇大学的自主地位。为维护大学的独立,大学校长最好由大学教师推选后报政府任命。这样既能制约校长的权力,又能维护校长的权威。当然大学的管理还要成立管理委员会,和大学校党委一同管理学校。

7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为了防止学术垃圾,一定要在科研成果结项和晋升职称方面审查论著论文的创新程度,不具有实质创新的东西,坚决否定,杜绝学术腐败。形成下真功夫,作学问的文化氛围。

8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儒学文化中有很多超越越时空的精华,伴随着华夏民族走了几千年,这份宝贵的遗产,我们一定不能丢失。实践证明,儒学文化对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的让师生接受完整的儒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10]。应该把《四书五经》作为选修课,如果有中文系的话,把它作为必修课来开设。

参考文献

[1]张忠华.高等教育专题新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09.

[2]雷通群.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1,33-34

[3]钱学森.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共产党员(下半月),2009(12):54.

[4]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167.

[5]温翠莲.浅论中国大学的自治精神[J].科技致富向导,2012(29):67.[6]禹旭才.社会批判:大学必要的职能[J].2007(6):20-21.[7]解丽霞.近二十年人精神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人文版),2006(6):35.

[8]王丰.现代大学理性精神之反思与回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3):296.

[9]刘爽,赵俊芳.论耶鲁大学的自由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08(3),41.

[10]蔡文鹏.优秀文化传统,大学精神的根[J].政工研究动态,2008(1).

作者:黄传钧

上一篇:新媒体的发展论文下一篇:自考毕业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