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工科本科毕业实习论文

2022-04-22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纠正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弊端,政府大力倡导推行大学生实习制度。中央、地方政府颁布一系列规章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对实习资格、选送方式、选送程序、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评价以及实习期间的相关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理工科本科毕业实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理工科本科毕业实习论文 篇1:

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探析

摘 要: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鉴于此,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性是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必然选择。这种专业实习模式通过社会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利益互惠,实现了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政产学介合作;实习模式;理工科院校

一、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

当前,从我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挑战、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情况来看,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1]。因此,大学联合其他社会创新主体构建政产学介开放式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是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大学知识产权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大学培养专业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本科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工作要求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实践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融贯于一体的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需求[2]。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依托雄厚的理工科办学基础和优势,以“依托理工、法官融合、以工业产权(专利、商标)为主攻方向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实习模式。实践证明,此种专业实习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扬,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双向促进模式——“促进社会对大学知识产权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同时为大学的教育科研提供实践支持”。

二、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实践

知识产权学院成立伊始,即与重庆市相关政府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签订了政产学介联盟合作协议,实现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之用。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实习集中在大三下学期的暑假期间进行,以“校内准备阶段——校外实习阶段——校内总结阶段”的三阶段动态模式为特征,以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目的,在共建专业实习基地、解决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良性互动,开展深度合作,效果显著。

(一)校内准备阶段

每年专业实习前,学院都会邀请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来校座谈,就本届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说明,明确实习要求和人数需求;根据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提出的建议,针对性的制订实习计划和方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

(二)校外实习阶段

校外实习阶段是整个专业实习的核心和重点,决定着实习目的能否达成,实习效果是否显著。因而,该阶段要求针对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严格学生实习管理制度。

1.加强实习单位和学院教师的“双导师”指导。校外实习阶段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知识产权学院派出的实习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正式职员,学生既要严格接受学院实习纪律的约束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又要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纪律的约束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应当认真完成实习单位领导和指导教师交办的各项任务;自觉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专业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训练,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综合表现,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作出实习鉴定。学院指导教师全程跟进学生实习;针对集中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对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听取实习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作出处理和相应调整。

2.严格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生正式开展实习后,必须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严格保守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每周实习结束后,结合该周实习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或心得体会完成实习周记一篇;整个实习结束后,学生对照实习目的和实习效果完成实习报告。

校外实习阶段,也是政产学介各方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共同攻克实务难题的最好时机。实习单位和学院可以就实务中的疑难案件,组织学院的相关教师和实务界专家展开讨论和研究,有助于实务问题与理论研究的无缝对接,有利于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是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的又一积极成果[3]。

(三)校内总结阶段

该阶段通过三项措施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的成熟和完善。首先,学生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结合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估,撰写实习报告。其次,召开实习经验汇报大会,学生汇报实习成果,指导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点评。再次,学院邀请实习单位来校召开实习总结座谈会,政产学介各方交流看法、观点和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提升专业实习质量。

三、完善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专业实习目的

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适应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种实习模式特别强调专业实习目的多元化。

1.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以政产学介合作为鲜明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以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开放式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优化各方资源配置,形成资源互补、利益互惠,构建了更具实效性的开放式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模式[4]。

2.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专业实习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锻炼实务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学生通过对知识产权日常实务和典型案例的观摩、学习和参与,有助于学生熟悉、理解和掌握处理实务问题的流程、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4.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就业方式。以政产学介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内涵的意蕴之一,在于引导学生高度重视专业实习,自觉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实习为桥梁,将专业实习作为就业预演认真对待: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向相应的实习基地通过投递简历、电话联系、面试等方式和环节寻找专业实习岗位,以“正式职员”的身份进入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如果实习基地有就业需求且对实习学生的综合表现和能力素质满意,实习学生可与实习基地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可正式报到上班。这种“绿色通道”式的就业方式是改革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和尝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就业,针对性地满足实习基地对于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之需求。

(二)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1.拓展专业实习基地功能。以政产学介联盟协议为纽带,巩固知识产权学院与实习基地的长效合作机制。学院与联盟单位开展一系列多功能、多样化和开放性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不断拓展和优化实习基地功能。

一是共同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每年,学院通过三阶段动态专业实习模式,派遣学生进驻实习基地开展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真正契合和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二是共享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知识产权学院通过下列措施培养学生实务技能: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庭审;邀请法官进学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庭审等实践课程;聘请实习基地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某一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学院利用LEXIS数据库、专利文献检索数据库、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等各种资源,与实习基地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联合科学研究,为实习基地提供相关实务咨询、业务培训、司法意见等支持和帮助,帮助实习基地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难题。

2.扩大专业实习基地范围。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成熟是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以往,知识产权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成渝两地,特别是重庆本地,今后,要利用知识产权学院积累的良好口碑和社会资源,将实习基地范围扩展到北京、上海、广东等知识产权发达地区,不断提升专业实习的质量和层次。

(三)强化过程管理

专业实习能否达到目的和效果的关键是要加强过程管理。针对集中实习,学生在校内准备阶段须对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习内容作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在校外实习阶段,实行学院和实习基地的“双导师”指导,共同指导和督促学生认真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要返回学校认真总结实习经验。针对分散实习,学生要向学院交回实习接收函,明确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和联系方式,指导教师应当严格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

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从事知识产权事务的专业人才。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导向,以签订政产学介联盟协议为契机,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此种专业实习模式符合大学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内在规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建平.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社会化[J].科

技管理研究,2010,(7).

[2]郑胜利.论我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教育——实

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8,(8).

[3]胡军燕,朱桂龙,马莹莹.开放式创新下产学研合作影响

因素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8).

[4]孟祥娟.谈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作者:曾莉 周全

大学理工科本科毕业实习论文 篇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初探

摘 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纠正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弊端,政府大力倡导推行大学生实习制度。中央、地方政府颁布一系列规章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对实习资格、选送方式、选送程序、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评价以及实习期间的相关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大学生实习制度是国民政府大力发展实科教育的反映,实习对象主要针对实科类学生,而对文科类学生较少顾及,范围有所窄化。但大学生实习制度凸显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缩短了大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之间距离。强调撰写实习日记,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建构和启发创造性思维。倡导实习与职业奖励挂钩,为实习生提供优先就业保障。以上诸多方面,对推进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亦殊多历史启迪。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高校;教学模式; 实习制度;人才培养

所谓实习制度,系指规定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实地练习学习成果或相关课程的制度与规范的总称。大学生实习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理与实践相互印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力。民国成立以来,近代科学虽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得到展现,但以知识灌输为旨归的传统教学方法大行其道,学校教育与社会隔离,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实践经验贫乏,学用分离现象十分普遍。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纠正学用分离弊端,政府大力倡导和推行实习制度,推动大学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的变革。对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产生背景、制度规范、基本内容、基本特征等进行考察,以期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的背景与政策规定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倡导和施行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强调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分离的传统壁垒,消除传统教育弊端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赓续,以此推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产生背景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教育从形式上开始走出经学时代,近代科学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但传统教育在近代学校中的影响亦颇为深厚。受传统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与社会分离弊端影响,新学影响下的学生仍固守书斋,以知识灌输为旨归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影响举足轻重。“学校好像是个特别区域,学生间的一切活动总跳不出这个圈子的范围”[1];学校里所谓的好学生“便是靠着把教授们指定的基本参考书看得好一些,或者做出些合于教授口胃的笔记报告等……他们除了把整个精神应付在几本指定的参考书外,课外的书籍和杂志是一概不去问津……他们对于社会太隔膜,与社会太不发生关系”[2]。就算是理论学习,也存在不重基础、赶时髦等好高骛远倾向,“学哲学的,并不看重哲学概论和哲学史,康德的纯粹理性之批判却非听不可”;“物理方面,普通物理可以不注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管教者学者如何,都非有不可”[3]。由此,学生一旦步入世途,便显得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学术人才“非但不能单独研究,就是进了研究院也没有用”[4];培养的专业人才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同机器制造了无销路的货物一般,出产尽管是多,需要还是感觉不足”[5]。大学生学用分离弊端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声誉和大学生就业,无法满足社會用人机关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以有效满足国家、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事实上,大学生实习制度在我国古已有之,可谓源远流长。明代“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大学生实习制度之肇始,只是监生学习场所、实习场所均属行政机构性质,“监生历事”只在行政系统内运行。国子监学生坐监学习相当年限,便被派往政府部门历事,通过事上磨炼提升实践能力,进而依据历事成绩等第进入国家相当机构任职,为大学生实习制度建立提供了历史示范。晚清时期,西式高等教育学堂在采用西方教育模式,实施和推行与传统教育相异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开始建立实习制度。如洋务运动中一些新学堂就建立有实习制度[6],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国立交通大学前身)在1907年也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实验和实习制度,1909年又设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7]。此一时期大学生实习虽只是极少数高等学堂的个别教学行为,并未受到政府关注,但为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之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二)南京国民政府促进大学生实习的政策规定

为消除学校教育与社会藩篱,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实践能力,国民政府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校外实习的制度规范。

最早提倡大学生实习的当属铁道部、交通部,但其实习对象只针对其所属的交通大学学生。直至1929年教育部《大学规程》颁布,大学生实习对象范围方始扩大。《大学规程》第二十条指出:“农、工、商各学院学生,自第二学年起须于暑假期内,在校外相当场所实习若干时期,无此项实习证书者,不得毕业。实习程序由各该院自定,但须呈经教育部核准”[8]。《大学规程》的这一规定将实习与毕业两大环节紧密结合,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实习制度的推广。20世纪30年代初期,针对公立高校学生外出实习及参观旅行超过实际需要问题,政府又颁发了《公立专科以上各校学生出外实习及参观旅行原则之规定》,对出外实习对象、实习科目、实习管理、实习费用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就实习对象而言,限于公立专科以上学校中确有外出修学需要的高年级学生,“某种科目之必需出外实习者,应由各校明白规定于课程指导书中,出外实习,应即以该科目为限……回校时须呈缴报告……津贴学生出外实习费用,以舟车费之半数为限,膳宿费由学生自备”。[9]

全面抗战时期,为加强高等教育服务抗战事业需要,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9年8月又颁布了《大学理工学院与经济交通及军备工厂合作办法》,提出“学校得聘请工厂技术人员,担任教师、顾问或讲演;学校应分发高年级学生至工厂实地练习,厂方并应派员指导学生参加实际工作。但兵工厂接收实习生,以确具永久性服务兵工事业志愿及具有确实保证者为限。”[10]可以看出,相较抗战以前实习制度更多强调学生个体需要而言,抗战时期的实习规定则更多强调服务抗战需要,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除此之外,教育部于1943年12月6日又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理工科系学生分发经济、交通、军政各部所属工厂实习办法》,规定“实习应在暑假进行,实习项目必须与所学科目相同,实习期满成绩优良的学生毕业后得尽先由实习机关聘派任用”。[11]

通过梳理政府关于大学生校外实习的政策规定发现:其一,大学生实习对象主要限于高年级实科类学生,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重实科、抑文法的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其二,大学生实习是毕业的重要环节,显示了实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三,对大学生实习场所从开放到限制的政策规定表明,大学生实习成为了国民政府储备抗战建国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基本内容

继政府做出大学生实习规定之后,各高校和地方政府亦相继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具体内容,将从实习生资格、选送方式与选送程序、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考核、实习期间的相关管理等方面对政府以及高校颁布的相关细则条分缕析。

(一)实习资格、选送方式与选送程序

通过分析高校、国民政府、地方政府制定的实习规则后发现,实习生资格与选送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由实习机关选拔。如资委会即规定,“各大学应于暑期实习开始前二个月,开送实习学生科系、人数、姓名、成绩,选洽拟往实习厂矿……经实习厂矿选定各生”[12];二是由高校保送。浙江建设厅就规定,“凡各大学保送之毕业生,经本厅查为与录用标准相合者,概免考试,即令实习”[13];三是由政府订定资格。铁道部即为审定交通大学毕业生分发实习资格而设委员会,主要负责“(1)审查毕业生学业成绩事项,(2)审查毕业生党义认识程度事项,(3)审查毕业生操行性情事项,(4)审查毕业生身体检验事项,(5)审查毕业生分发实习事项”[14]。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制定的《国内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实习办法》则规定,“志愿实习人于履行本处登记手续之后应即填具本处制定之介绍实习申请书、履历书及保证书各件”,“志愿实习人应觅具相当之保证人担保一切,于必要时得令加具餔保以示慎重”,“由本处代为酌定者得经为介绍仍以适当机关为限”[15]。

由上可以看出,实习生资格为国内外专科以上学生、毕业生;选送机构与选送方式多种多样,使得选送程序有简单、复杂之分。但总体来讲,资格审查比较严厉,有助于保证实习质量。

(二)实习时间

规定实习时间,即确定学生何时有实习资格、何时去实习、实习多长时间等问题。铁道部规定,“各本科学生修业满期第三学年时,得准于暑假期内呈请派赴各路,实习期间以两月为度”[16]。由于抗战需要,二年级学生亦可外出实习。就应届毕业生而言,则应“按照所学科系于毕业后两月内,由部指定分发各路局从事实地练习”,“实习之期为一年”[17];资委会则规定,“经实习厂矿选定各生,应于暑期开始后两星期内,报到实习”,“实习期间自四星期至八星期,由实习厂矿斟酌增减”[18]。省立广西大学也规定,“农学系学生须于暑期中在农场实地练习十二星期方准毕业……实习期间规定在修毕三年级课程后之暑期内”[19]。对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也进行了不同的规定。如铁道部规定,“成绩不良者得延长其期限半年或一年”[20],国立武汉大学规定“实习不及格者应于次年复习之”[21],广西省则规定“其成绩低下者,得派往他场继续实习,一年仍无进步者,停止实习及委用”[22]。

由此可以看出,实习对象有在校生和毕业生之分,学生赴实习单位实习的时间则大致以暑期为限,实习时数有短有长,有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实习成绩不合格者的相关规定,亦呈现出社会对大学生实习活动相当重视。

(三)实习纪律

为确保大学生实习活动有序进行,对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纪律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首先,实习生必须按时赴实习单位实习,如不能按时到者,须履行请假手续。如国立武汉大学规定,“学生于实习时间开始时,因事不能不到者,应先到注册部请假,出发后因故不能工作者,应向实习教授请假”[23]。对未能按时赴实习单位实习而又未履行请假者,则会遭致严肃处理。铁道部规定,实习生“如听训不到,或听训后未遵限期赴路局报到,除因故呈部核准外,应即注销其实习资格”[24]。其次,实习生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实习纪律,未能遵守实习纪律也应严厉处罚。如铁道部规定,“实习生奉部指派后非有疾病或大故经部特许,不得规避迟到或中途请假”[25]。此外,实习学生在规定实习期间不能随时离开,擅自离开者将受到没收实习生活费处罚。具体而言,“如服务未满半年,应追缴其实习期间已领生活费之全数,未满一年者,追缴四分之三,未满一年半者,追缴四分之二,未满二年者,追缴四分之一。”[26]资委会则规定,擅自离开者应缴还一切费用,“未经缴还即行离去实习厂矿,应即通知所肄业学校,代为追缴,或代为偿还”[27]。作为全国学术工作人才调剂机关,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则提出,志愿实习人员实习期间擅自离开或不遵守实习机关制定之实习规则,“实习机关停止其实习,本处亦不再为介绍”[28]。除此之外,不能泄露或向外发表实习相关内容也成为一些实习单位的规则。

(四)实习内容

所谓实习内容,系指实习生到实习单位之后的学习内容,它是大学生实习制度的主体内容。

就实习内容制定标准而言,国立武汉大学规定“暑期测量实习,系土木工程学系必修科目”[29];交通大学也规定,“实习生到路局报到后,应由路局按照所习学科,编定实习程序、时期及实习项目,分派各处从最低职务开始实习,并呈部备案”[30]。广西省发布的《广西省农林专业毕业生实习规则》第五条則规定,“实习员到场,由场主管人员,就所学种类,于相当范围内,指定工作”[31]。这表明,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内容必须依据其大学所习系科制定,有助于克服学与用分离的弊端。

就实习内容制定主体来看,或由实习单位单独负责、或由实习单位与学校共同商定。如铁道部即规定,交大学生实习程序、实习项目由路局编定,实习工作由最低职务做起;广西省也要求其农林专业毕业生实习工作由场主管人员负责指定。1943年颁布的《专科以上学校理工科系学生分发经济、交通、军政各部所属工厂实习办法》指出,实习项目由厂方与高校共同商定。实习单位单独制定实习项目旨在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能力,强调实践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而共同商定实习项目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融合共生方式,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更好推动学生能力发展,有助于实现学生发展和用人单位发展的双重价值。

实习生在实习活动进行之前须自备实习课程记录簿,撰写实习日记,包括实习情形、实习心得等。如铁道部规定,交通大学“实习生在练习期间应将练习事项及心得随时编为日记”[32];后来又规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应将实习心得,临时编为日记,或按所习事项,分为专题……详叙实习经过情形”[33]。广西省也规定, 其农林专业实习员“应自备日记,将实习事项,逐日记入”[34]。大学生详细记录实习经过,并在实习过程中随时记录实习心得,有助于验证所学、纠正弊端。在强调大学生如实记录实习经过情形的同时,实习心得、实习中的个人感想及见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实习考核

重视大学生实习评价,包括实习过程性评价和实习终结性评价。铁道部规定,交大学生实习心得应“每月交由指导员呈送该管长官核阅,每三个月由局长出具考语”;大学生“实习期满,应由主管教员及实习处所评定成绩,报告院长或校长”,“上项报告及记录簿经院长或校长评定分数后即作为学业成绩之一部”[35];资委会则规定,实习生编制的实习日记须“送交指导人员核阅,评定等级,交由实习厂矿主持人加注考语,送肄业学校参考,并报会备查 ”[36]。广西省也规定“各场主管人员,应就实习事项,制备成绩记载表,将实习员工作成绩,按日填入附加考语”[37]。由上可以看出,成绩评定主要有分数、等级两种形式。

(六)津貼车旅费与膳宿费

其一是实行大学生实习车旅免费或半免费制度。铁道部在1929年发布的《铁道部制定交通大学短期实习规则十一条》中第八条和《公布交大毕业生实习通则》第六条都明确指出要给与学生实习乘车便利,“实习时行经各路线,得由学校先期呈部,饬知路局填给乘车免费证,发给各学生应用”[38];后来在1937年颁布的《交通大学毕业生实习规则》中则发展为以旅费替代免费证做法,“自到部听到之日起,至听训之翌日止,由分发之路局按日支给旅费,其数目临时酌定之”[39],大大加大了学生乘车自由选择力度。国立武汉大学则规定,“测量实习所用旅费应由学生自备,惟所需旅费过多时,得由学校酌量津贴”[40]。

其二是实行膳宿费发放制度。当然,也有部分机构要求学生膳宿费自理,如国立武汉大学要求“出发前学生每名应各缴膳宿费洋六元”[41]。许多学校也明确表示供给实习学生膳宿费。1929年发布的《铁道部制定交通大学短期实习规则》第十条明确规定,“实习期间,各学生之食宿得由路局供给”[42]。就毕业生而言,1929年规定“各生实习期间每月每名一律给予生活费国币六十五元,但遇特别情形时,得酌量增加之”[43];1937年发布的《交通大学毕业生实习规则》则规定,“实习生实习期间,每月由实习机关给予生活费国币八十元”[44]。虽然1937年国币八十元的购买力已远不如1929年六十五元的购买力,但毕竟也为学生生活提供了部分保障。浙江建设厅也指出“在实习期内只给津贴每月四十元至六十元,不支薪俸”[45]。广西省则根据实习学生出身学校制定了津贴等级发放制度,“凡在省内外大学本科毕业者,每月津贴国币五十元”,“凡在省内外大学专门部,或持设专门学校毕业者,每月津贴国币四十元”,“凡在省内外大学专修科毕业者,每月津贴国币三十元”[46]。总之,膳宿费、膳宿津贴的发放,为学生安心实习提供了保障。

(七)奖励职业与发放薪酬

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发生发展反映了政府、高校希冀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提升教育质量的愿望。从客观上来讲,这一切很少体现学生根本利益,但在强调大学生积极参与实习的同时,政府、高校将学生个体切身利益与实习挂钩,提倡给予大学实习生职业、薪酬奖励。

铁道部在《公布交大毕业生实习通则》中规定,“实习期满后,应路局按照成绩照章以相当实职尽先录用,得择其勤劳较著者每半年进薪一级,每级十元 ”[47]。后来《交通大学毕业生实习规则》又规定,若不能及时补受实职,得“暂以相当职务记名,遇有缺出,尽先补授”。同时还指出,成绩优良者得“呈部核准改叙月薪一百元,嗣后每半年考绩一次,加薪十元,至一百二十元为止”[48]。广西省也规定,“实习期间若实习成绩优良,得按事业需要,随时录用”;而在实习期满后,则由省政府核定成绩优良者,给与证明书,分别委用,或派往各县担任职务”[49]。除此之外,留学国外、完成实习且成绩优良之自费生,可在官费生缺额时补为官费生。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对于参与实习之学生也给予了相当之激励,规定“志愿实习人实习期满未有相当工作,经请求登记者,本处代为尽先介绍”[50]。总之,这些保障措施的制定与施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实习热情,对于深处“毕业即失业”旋涡中的大学生而言,也具有精神慰藉和职业保障的双重意义。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基本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之建构、发展与运行,有效地打破了高校与社会之间鸿沟,满足了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利益要求。时至今日,大学生实习制度的一些做法与规定对推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仍不失一些启发意义。

其一,凸显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创生了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改变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联动、合作不足的旧有弊端。人才的养成离不开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协同用力。然而,在强调专业、专门和秩序的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角色清晰、职能分明,分别扮演着人才标准的设计师、人才能力的训练师和人才质量的检验师等角色。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三界限、权责绝对分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助于教育管理的秩序化,却也致使人才成长因囿于特定场域而能力片面。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的产生满足了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各自利益诉求,三者利益的互补与媾和则客观上推动了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联动培养人才模式的形成。在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都超越了固有的职能权限。政府部门除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颁布课程标准和制定大学生实习办法、规章、规则,还以实际行动帮助大学生校外实习。如教育部和全国经济委员会共设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将推动大学生实习作为其重要工作内容,不仅以其既有权力和影响力为有志实习者介绍实习机构,并要求社会人才使用机关遵照办理。高校除负责人才培养之外,也积极联络社会用人机关,并向其提供所需的大学实习生。而社会用人机关,除遵照政府政令接受大学实习生之外,还负责实习生实习教学与管理工作,有利于社会用人机关亲自参与培养、甄选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二,重视大学生实习反思,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建构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不仅是验证知识真伪、转化知识为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源泉。民国时期大学生实习制度特别重视大学生实习反思,要求实习生在实习前必须自备记录簿,详尽记录实习经过情形以及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与感悟。实习心得与实习感悟即是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运用既有知识理论时所产生的方法上的革新与知识上的新发现,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建构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动力。

其三,将实习与职业奖励相结合,缩短了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距离,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国民政府时期施行的大学生实习制度虽然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被提倡的,主观目的在于纠正人才培养学用分离之弊端,但客观上却为人才就业提供了通道。铁道部明确提出给予大学实习生优先录用机会,且对其中优秀者给予职业奖励。地方政府颁布的大学生实习规则当中,也明确提出对大学实习生按需分派各单位使用。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甚至提出为大学实习生优先介绍职业。社会用人机关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作為人才质量之检验师,不断观察、甄别出成绩优良的大学实习生留职任用。可见,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所谓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求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实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凸显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强调实习反思和为大学实习生就业提供优先保障等对当今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

参考文献:

[1][2]程炳华.救济失业大学生中应注意的几点[J].独立评论,1936(219):17.

[3][4][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G].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80-282,282,5.

[5]曹云祥.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与现代教育问题[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1(5):7-8.

[6]孙云龙,张玉阁.中国教育管理思想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306.

[7]章开源,余子侠.工科先驱 国学大师——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49.

[9]公立专科以上各校学生出外实习及参观旅行原则之规定[J].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1935(1):94-95.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708.

[11]王学珍.北京高等教育纪事(1861—1949)[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65.

[12]资委会订大学生实习办法[J].台糖通讯,1947,1(10):28.

[13][45]浙江省政府建设厅录用各大学毕业生为实习员办法[J].浙江省建设月刊,1930,4(1):39-40.

[14]铁道部直辖交通大学毕业生分发实习审查委员会规则[J].铁道公报,1930(79):1-2.

[15][28][50]国内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实习办法[J].中华教育界,1935,22(8):89.

[16][38][42]铁道部制定交通大学短期实习规则十一条[J].铁路公报,1929(319):37-38.

[17][20][25][32][35][43]公布交大毕业生实习通则[J].铁路公报,1929(319):38-39.

[18][27][36]资委会订大学生实习办法[J].台糖通讯,1947,1(10):28.

[19]广西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学生实习规则[J].西大农训,1937(1):4.

[21][23][29][40][41]武大土木工程学系暑期实习测量规则[J].湖北教育厅公报,1931,2(9):72-76.

[22][31][34][37][46][49]广西省农林毕业生实习规则[J].广西农林专刊,1934(1):58-60.

[24][26][30][33][47][48]交通大学毕业生实习规则[J].浙赣月刊,1940,1(8):4-6.

[39][44]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第六十三册)[Z].合肥:黄山书社,1999:368.

(责任编辑 赖佳)

收稿日期:2019-12-30

作者简介:彭泽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燕,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400715)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及其政策重构研究”(编号:SWUI50940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彭泽平 金燕

大学理工科本科毕业实习论文 篇3:

林业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改革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教学条件、学生与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体出发,分析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创设和构建新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教学模式和评定体系,改革和探索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教学模式;评定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好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依据,而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与本科教学质量水平密切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2]。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检验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过程,是评定学生获得毕业资格及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体现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标志[3][4]。

一、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了适应科学与社会的发展,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敏锐的观察与学习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毕业生对已完成学业的梳理和总结,是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展示和检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毕业论文是考评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標体系,是提高和保障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6]。近年来,由于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等建设和发展跟不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严重下滑。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毕业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2.毕业论文课题内容单一,复杂度降低;3.试验设计不合理,数据错误;4.研究不深入,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够;5.毕业论文缺乏独立见解,没有创新性;6.毕业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较差;7.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7][8][9][10]。

(一)教学条件限制

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实践教学场地(实验室)不够、实验设备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和更新等问题出现,从而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以理工科专业为例,毕业论文教学条件存在以下问题。1.无足够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习锻炼的需求。部分学院存在无相关学科实验室,每次开展实验教学都要借用实验室来进行的情况,不能有效保障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2.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要购买实验试剂、实验耗材,在实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对进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每人补助200~300元,对于无课题支撑的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这导致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3.设备陈旧老化,没有及时补充和更新。学生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水平/垂直电泳仪(电泳槽)、PCR仪、计算机等,而这些设备存在陈旧、老化等问题,有的甚至不能使用,这直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执行者和完成者,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都直接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1.认识不够,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学生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就是随便做点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罗列就可以,无须花费太多时间去查阅相关文献。本科毕业论文开展和答辩的时间,前一个学期是部分学生进行公务员、研究生考试冲刺的时间,后一个学期是学生进行研究生复试、找工作、实习的时间,这与开展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冲突,导致学生投入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2.学生没有系统的培训。学校虽然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对文献中的结果进行分析,不知道如何评论和发现论文的优点与不足。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不能熟练操作Word、Excel、SPSS等系统,导致数据分析不够理想。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不知该如何撰写,实验结果该怎样分析及讨论,语句不通顺、不凝练、不专业。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逻辑比较混乱,不能用简洁的语言陈述实验结果,这是思维混乱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导致的。

(三)教师原因

教师监督和指导学生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师的工作态度、时间投入和专业水平直接或间的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11]。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受限制。科研能力较强的教授和副教授,每年需要指导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同时还要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实验操作、论文写作等,这与教师撰写年终总结、课题申报等工作时间冲突,指导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指导学生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由于扩招,一名教师要同时指导15~20名学生,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保障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2.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一方面,由于家庭、健康、进取心不强、无归属感等原因,部分教师不能以严谨、负责任的态度指导学生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及写作。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3.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由于部分教师毕业时间较早,知识结构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在所在专业和学科领域无建树,导致选题内容单一,且较简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探索

(一)创设新的论文指导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创设指导教师团队—毕业生团队指导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指导教师团队—毕业生团队是一种全新的论文指导模式,即以教研室为单位,将所有在职的教学和科研教师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将选择此指导教师团队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毕业生团队,进行有效的对接。在毕业论文实际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对毕业生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与解读、网络资源利用等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可以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对此进行及时的解答和指导。每个月,指导教师团队定期举行实验报告会,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实验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方案,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的顺利开展。创设指导教师团队—毕业生团队论文指导模式一方面可以直接、高效的指导毕业生开展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督促毕业生高质、高效地进行毕业论文,确保毕业生按质、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确保和提升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2.创设优秀研究生帮扶指导模式,帮助和指导学生顺利开展本科毕业论文

研究生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对指导教师相关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有深入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实验原理与方法,可以协助或独立的指导本科毕业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需要进行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中。因而,创设优秀研究生帮扶指导模式,一方面可以指导本科毕业生开展论文检索、论文阅读、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使本科毕业生顺利开展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确保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监管下,优秀研究生帮扶指导模式的创立,能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3.创设在线答疑指导模式,指导学生开展科毕业论文

学生在毕业论文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疑惑,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以指导教师团队为基础,以参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为主体,建立在线答疑QQ群和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群,学生可以将在毕业论文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进行在线提问,指导教师团队中的任何教师都会及时给予讲解和答复。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格式、模板、写作等问题,指导教师都会给予指导和答复,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创设在线答疑指导模式,可以及时解答毕业生在实验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毕业生顺利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提升毕业生的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创设新的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论文教学工作,是本科毕业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基础。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本科生的论文教学工作,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教师进行论文教学工作。以生物学专业学生为例,在生物信息学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在线查找文献的工具与方法,明确阅读外文文献的方法与要领,进而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在论文写作指导教学工作中,通过案例教学与分析,让学生掌握构思和撰写实验结果部分,突出论文的逻辑性;指导学生开展引言和讨论部分的撰写,强调实验结果的创新性、应用性等;指導学生利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对论文进行整体修改和润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Excel、SPSS等软件系统,制作规范的图表及方差分析等。此外,还可以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开设《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领域中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动态,聆听专家们的科研心得与写作经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保障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奠定基础。

(三)构建有效的论文评定体系

论文评定体系是毕业论文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工作态度、实验成果、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和认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学校构建了有效的论文评定体系,即指导教师评阅得分(占比30%)+匿名评阅教师评审得分(占比40%)+毕业答辩得分(占比30%)。根据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的评分,最后核算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进而评定其毕业成绩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通过构建有效的论文评定体系,对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及综合素质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确保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结束语

针对林业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与构建新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教学模式及评定体系,以确保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实践表明,通过创设新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加强论文阅读、写作、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通过改革与实践,形成符合院系发展特色的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保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4-129.

[2] 王红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评价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13):95-96.

[3]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4] 陈琴.本科生参与的师生团队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63-64.

[5] 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6] 赵文珊,陈真真.生物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7):241-242.

[7] 侯晓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监控[J].教育学术月刊,2011(7):62-63.

[8] 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81-83.

[9] 张爱华,王明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1):167-169.

[10] 张洪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12-13.

[11] 杨泽林,耿光华.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有效提高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84-185.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何含杰 闫文德 何功秀 陈丽莉

上一篇:社区发展与社区成人教育论文下一篇: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