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东华理工大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东华三院创办于1870年,是香港历史最久及影响最大的慈善机构,在香港医疗和教育领域均占据重要地位。东华三院长期爱国、爱港,热心公益,具有良好信誉。应东华三院邀请和教育部派遣,我们于2014年1月2日至6日赴港访问。通过对东华三院办学管理和学校工作的深入考察,使我们对香港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篇:东华理工大学论文

江西理工大学开设“寒假课堂”帮助大学新生成长

为更好地培养大学新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日前,江西理工大学西校区正式开设“寒假课堂”并全面启动。该计划要求大一新生全部参加“寒假课堂”的学习,充分利用回家探亲或假期留校等机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据了解,“寒假课堂”自2008年1月18日“开课”,2月22日“结课”,原则上要求人人参加。在此“课堂”上,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学习社会调查、情景研究等“社会实践科目”。据反馈信息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贫困地区农村现状调查或脱贫致富对策研究”“某地环境保护工作”“当代年青人假期消费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比较感兴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谢一鸣

第二篇:香港东华三院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东华三院创办于1870年,是香港历史最久及影响最大的慈善机构,在香港医疗和教育领域均占据重要地位。东华三院长期爱国、爱港,热心公益,具有良好信誉。应东华三院邀请和教育部派遣,我们于2014年1月2日至6日赴港访问。通过对东华三院办学管理和学校工作的深入考察,使我们对香港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参加公务活动情况

1月2日晚抵港后,东华三院董事局主席陈婉贞博士、副主席施荣恒先生设宴接待。根据拟定日程安排,参加了东华三院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和联校专业发展日两项大型公务活动,考察了东华三院礼堂、广福义祠和文物馆,以及属下中小幼4所学校。

1.参加大型公务活动。一是1月3日上午在李润田纪念中学参加东华三院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活动。王定华同志为650名各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作了题为“学校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及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的专题报告,介绍了祖国内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东华三院董事局第四副主席、学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陈家欢女士出席培训活动并致辞。二是1月3日下午参加在湾仔伊利沙伯体育馆举行的东华三院联校专业发展日活动。本次培训活动主题是“服务学习”,共有1800名教师参加,东华三院董事局主席陈婉贞博士和董事局第四副主席、学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陈家欢女士出席并致辞,王定华同志以主礼嘉宾身份致辞,代表国家教育部有关方面对东华三院师生表示了新年祝福,并为两位年度优秀教师颁奖。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教授做了题为“怎样培育具有服务精神的新一代”的专题报告。

2.感受东华三院历史。1月4日,考察东华三院礼堂、广福义祠和文物馆后,在广华医院参加了东华三院文物馆展新装开幕日活动。东华三院的发展和演变占据着香港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发展史的重要章节。1870年成立的东华医院(东华三院前身),是中国第一间西式中用、以现代医院形式提供中医中药诊病治疗的医院,其后东华医院渐次取代文武庙作为华人议事和仲裁机构的地位。东华三院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以香港为中心枢纽,构建起了一个遍及全球的华人慈善网络。目前,东华三院共有超过260个服务单位,员工超过10,000名,经常性总开支达52亿港元。东华医院从1880年起兴办义学,在1920至1930年代逐步迈向现代学校模式,截至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49所涵盖大中小幼及特殊教育机构、共约24000多名学生的社会办学团体。

3.实地考察香港学校。东华三院办有1所大学、18所中学、13所小学、15所幼稚园和2所特殊学校等教育机构,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校训为“勤、俭、忠、信”。我们本次考察了东华三院的李润田纪念中学、吕润财纪念中学、王余家洁纪念小学和力勤幼稚园等4所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东华三院属下的优质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能够代表香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除参观学校的校舍、教室、图书仪器设备和舞蹈、健身、戏剧演艺厅等特色教育场所外,我们还深入考察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架构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现场观摩了小学生英语歌剧和幼儿合唱等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深入小学课堂观摩了音乐和语文教学活动,参观了幼稚园绘本教学、普普艺术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特色教学活动。观摩了王余家洁纪念小学与广东省佛山市罗村小学的一堂远程现场教学示范课,王定华同志通过远程设备向两地教师、学生发表了现场简短讲话。

二、香港基础教育近况

1.基本情况。香港基础教育泛指中学和小学教育,政策目标是为所有6~15岁的儿童提供9年免费普及小学和初中教育。从2008/09学年起,已通过公营学校提供免费高中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学校教育,以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香港学制改革前,中学是七年制(中一至中七),不分初中部和高中部,中七毕业后读一年预科,再升入大学。2009年学制改革后,开始实行“334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同内地接轨。

全港共有中小学校1088所,学生736229人。其中,中学(含初高中)519所,学生317442人;小学569所,学生418787人。学校类型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由社会志愿办学团体根据《资助则例》开办的资助学校、教育局直接管理的官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

2.教育管理与咨询机构。教育局是主要管理机构。1997年回归后,为加快与内地教育体制接轨,香港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2003年起实行“局署合并”,将负责制定政策的教育统筹局与负责执行政策的教育署合并,成立新的教育统筹局,既负责制订、发展和检讨由学前至高等学校的教育政策、计划和法例,同时也负责监察教育计划执行。2007年,教育统筹局更名为教育局。

教育统筹委员会是主要咨询机构,成立于1984年2月,是香港的非法定组织,其组织成员为社会各界人士组成,负责按照香港社会的需要向香港政府提供有关整体教育事务。教统会成立以来已公开发布7个重大教育政策咨询报告。香港历来之教育改革大部份由教统会倡议,因而争议声音极大。随着“局署合并”和教育局职能的强化,教育统筹委员会的政策咨询功能有被弱化之趋势。

三、香港基础教育管理特色

香港基础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团体办学占据主要位置,有90%以上的中小学校是由宗教团体、慈善机构、街坊组织、社团等社会团体举办。特区政府与社会团体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一种伙伴关系。香港通过 “赋权问责”的管理方式,给予办学团体和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社会团体办学类型包括资助学校、直资学校(民办公助)、社团办学、法人机构办学等,其中,资助学校是最主要的社会团体办学形式,约占香港中小学总数的70%。东华三院所办31所中小学校和2所特殊学校均属此类学校。

1.独特的治理结构。资助学校是我国乡绅办学传统和现代教育治理手段相结合的产物。政府和办学团体之间是一种法定契约关系,即两者在遵照《资助则例》规定下共同签订服务合约。政府履行完善政策、经费资助和监督评价的管理责任,办学团体则通过法团校董会履行办学责任。办学团体的办学动力主要来自于传承慈善传统、承担社会责任和树立企业形象。2004年特区政府修订《教育条例》(第279章),为所有公营及资助学校的管治架构提供法理依据,明确要求学校成立法团校董会,以履行法律赋予的学校管理权责。以东华三院为例,法团校董会由校监(应届董事局副主席或前主席)、办学团体校董5至6名(应届总理、总部高级职员及东华他校校长)和校长、教员校董、家长校董、校友校董及独立校董各1名共同组成。在法团校董会协调下,家长教师会、校友会等独立组织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1999年,当时的教育统筹局推出“校本管理”,在人事管理、财务及课程等事宜上,下放更多权责给学校,围绕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质素为主,让办学团体校董、校长、教师、家长、校友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管理,藉此提高学校在运用公帑和营运上的透明度和问责性。

2.严格的举办程序。举办资助学校要通过严格的审核程序。政府兴建的校舍及建校用地经由竞争的方式分配予办学团体。申请办学的团体(必须是认可的慈善机构或属于公共性质的信托机构)向校舍分配委员会(成员包括熟悉香港教育制度的政府及非政府人员,数目各占一半)提交办学申请,接受严格的资质审核。新资助学校的办学团体须与政府签订服务合约。在服务合约的期限届满时,政府会按照合约规定的办学表现指标和评估准则对学校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续订服务合约。服务合约一旦终止,政府会把该学校拨予一个新的办学团体,或在未选出新的办学团体前,暂时接管该学校。

3.完善的资助政策。一旦通过资质审核,政府将根据《资助则例》每年向资助学校提供资助。资助主要包括按核准编制发放工资、公用经费和其他专项经费。政府向每所资助中学年均拨款额约为3500万至4000万元,向每所资助小学年均拨款额约为2500万至3000万元。资助中学生均拨款为49,230元,资助小学生均拨款为44,590元。办学团体不能挪用政府资助经费,同时,为确保教育质量,每年还需要专门募款用于所举办学校。东华三院每年都需要募款3000万港币左右,用以投入所办学校。

4.科学的质量评价。香港在2003/04学年开始推行“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强调学校自我评估(自评)为优化教育工作的核心,辅以校外评核(外评)推动学校反思本身来互相配合。港府制定了《香港学校表现指标2008》,作为支持“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促进学校自评的一套重要工具。教育局每年都要对每一所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评估,评估等级分为“优异、良好、尚可、欠佳”,评估报告作为提升学校教育工作的参考,不向社会公布。另外,每6年专门对资助学校进行一次资质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办学团体要终止服务合约。

5.鲜明的办学特色。通过本次考察活动,我们发现东华三院所属资助学校具有以下办学特色:一是体现了中西文明的高度融合和鲜明的本土化特色。香港中小学一方面在校训校规、日常规范和道德教育等方面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烙印,另一方面,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师结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又具有很强的国际化程度。二是注重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香港正在开展的高中课程改革将10%~15%的课程比例分配给“其他学习经历”部分。东华三院2013年中小幼和特殊学校共约18080人参与了社区义工服务,总服务时数达1496138小时。三是注重发挥家长教师会作用。香港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发挥家长教师会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除了利用家长教师会平台定期收集家长意见和建议外,还经常请家长以义工身份参与学校活动,以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四是注重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工作。五是注重开展音乐、艺术和体育等特色教育。六是注重加强与内地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普通话教育受到关注。

四、几点启示

第一,香港基础教育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考察,我们了解到香港基础教育具有经费充足、体制灵活、管理科学、理念先进和质量较高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困境:一是由于香港高校资源严重短缺和内地生源赴港抢占学位,导致基础教育竞争激烈和部分学段学位不足,部分家长对此表现不满意。二是由于办学多元化导致办学标准不统一,进而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不均衡,择校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由于香港土地资源稀缺、地价较高,学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校舍和场地等资源普遍紧张。四是香港多数中小学校不开展校际教研交流。东华三院是为数不多的注重加强属下学校内部教研交流活动的办学团体之一。五是香港一些青少年学生由于在过度受保护环境中成长,存在自私、狭隘、不关心他人和国家、性格脆弱、不能面对逆境和自杀倾向等问题,成为困扰中小学校的一个难题。

第二,社会团体是基础教育办学的重要力量,完善的法制是推动社会团体参与办学的重要保障。政府是公共事业的主要举办者,但不是唯一举办者。社会团体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是世界普遍做法,香港尤为突出。香港完备的法制体系为社会慈善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香港通过《教育条例》、《资助则例》、《慈善法》和《税务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在学校举办、政府资助、组织机构、学校管理和企业免税等方面为社会团体办学提供了完备的法理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我们应积极借鉴香港经验,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与自下而上的试点探索相结合,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基础教育学校。政府在经费投入、教师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应平等对待公办学校和非营利民办学校。

第三,完善的教育治理结构是实现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保障。通过考察,我们发现香港基础教育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学校外部与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是指管理以政府为主,办学以社会团体为主,评价以学校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在法团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行政管理,家长教师会和校友会高度参与学校管理。法团校董会是学校内外治理结构的协调枢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构建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的学校外部与内部治理结构。结合内地实际,香港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协同推进学校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在加快转变政府转变职能、释放学校办学活力的同时,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注重发挥学校董事会、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校友会等多方协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责任编辑 甘 璐)

作者:王定华 李静波

第三篇:音乐教育在理工大学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普通高等理工科院校中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一直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科学关系。因此,对理工科院校的公共音乐方面的选修课程的学科研究与进一步发展已成为教育部,各级教育委员会以及各高校公共艺术部门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的课题。在最近几年,我国理工科院校中的音乐教育总体上来说已经相较于发展初期的前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处于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很难满足理工科大学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路径。本文站在较为客观的视角,在对国内外各大院校中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工作,试图对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与探讨,为了改善中国理工科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推动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行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结构与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并尽量从客观的角度提出了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则提出了我国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些建议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育;现状与思考;建议措施

一、国内外科技大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国外理工科大学音乐教育现状

国外的一些学校在基于“普通学校教育涉及全人教育,影响人们的体育,审美教育,智力教育(包括数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教育),”的这种認识之下,目标往往在于“培养理解社会现象和美学的能力,并通过敏感的感受加强个人意识”来使得教育内容得到充分扩展,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迭代。他们的音乐和艺术教育旨在以“引进音乐文化”的方向发展,以“导向艺术作品”为出发点。除小学,初中和高中外,音乐是普通学校的必修课。它还通过对音乐教师的资格的提高以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保证了音乐教学的质量。因此,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充分与国际接轨,切实地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围绕着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一清晰地主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和实用资源。例如在杜克大学中,学生想要获得学士学位则必须完成除必修基础课程以外的文学、艺术、文化,外语,自然科学,定量推理以及社会科学六个领域当中的学习,并且需要达到“一般”的学习要求。并且针对一些程度比较高的学生,国外的部分学校还设置了专门的更具有针对性的高级课程,特别是开设的一些多学科融合的音乐课程,如“媒体音乐设计”课程,结合了计算机和音乐创作,结合了音乐和文学。“音乐论文写作”课程,“音乐剧艺术”等课程将音乐与艺术相结合。

(二)国内理工科大学音乐教育现状

国内的理工科高校大多是通过挂配相应的课程课程,组织艺术团活动以及开展科研项目三个方面来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下属的学生艺术团中有多个以音乐教育与素质提升为目的的学生组织,广泛覆盖全校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走上舞台的机会,以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科研方面,学校在提供了合理的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将多个科研项目如“少数民族歌舞赏析”等多个科研项目交付师生共同完成,以及以“让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为主旨,探讨音乐教育与其它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

在我国,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较早开展了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因此目前该学校中音乐教育发展较为完善。首先,这所学校作为我国国内最早开设音乐课的几所学校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己经对学生开展了针对音乐教育的培养,在享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美誉的同时,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也往往受到其他高校的效仿和学习;其次,这所学校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为充足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音乐教育特色,为其它院校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学校最初认识到“本科教育应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文艺知识。努力使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在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后,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和前提,学校成立了音乐研究室,由著名作曲家瞿维担任音乐研究室的主任。教学研究部门成立之初,开设了“外国音乐杰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钢琴音乐”“音乐与名歌赏析”等课程。随着教研室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的实力逐年增强,课程规模也逐年扩大,今天又更名为艺术教育中心。

(三)中国理工科高校在公共音乐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在音乐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对国内部分理工科高校开展的音乐教育课程我们发现,课程设置范围大多侧重于五个方面,包括音乐欣赏,基础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音乐美学等。各类理工科院校提供的音乐艺术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与欧洲同类大学的音乐教育相比,课程中世界上其他民族音乐占整体课程的比例较低;第二,以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类型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也很小;第三,涉及现代音乐方面的课程也较少。因此,高校音乐课程设置方面还广泛存在着课程类型不够多样化,课程设置多侧重于欧洲、古典音乐方面,而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方面的课程设置则较少的情况。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管理和评估方法方面,国内大多数大学没有按照国家普通大学艺术课程的管理标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评估。而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安排课程评价方式,因此往往出现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把关不严等现象。很少有高校对公共艺术选修课有一个良好的评估方式,评价方式单一,比如大多数课程只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写一份心得体会或者课程小论文。在成绩评定方面,因为大多数音乐课程在理工科高校内几乎都是选修课程,因此在成绩评定方面也降低了许多要求,成绩评定的角度一般都是平时的课程考勤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由于中国的艺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前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长期地处于薄弱发展不良的状态。中国大学的音乐教育问题并不是独立的。受此因素影响,在加上许多学生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历了重视智育而轻视艺术教育的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艺术成就和知识基础差,甚至认为音乐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科学与工程院校参与公共艺术教育所表现出的漠不关心,暴露出科学与工程理工科学生缺乏知识基础,以及非常被动的现状。

二、建议与措施

以上作了陈述,列出了当前科学和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所暴露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对我国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和针对性措施。具体包括建立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适合理工科院校,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音乐教育机构等等。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

音乐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加强音乐教育不能简单地保持在传授音乐知识的水平上,而应该注重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目的。在许多理工科院校,音乐只针对少数具有音乐专长的“特殊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音乐教育逐渐陷入“可有可无”“没有用处”等误解之中。应该将音乐概念作为“非精英”教育充分扩展到音乐教育中,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权接受音乐教育。正确建立音乐教育思想是否是音乐教育成功的前提,学校的领导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它决定了组织和管理,教学和研究,教师和设施等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如果领导者对大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或缺乏理解,音乐教育很难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因此,领导者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直接影响着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开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适合理工科院校的音乐艺术课程

民族音乐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我们还是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因為只有从本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出的情感和精神才能滋养这个民族的灵魂。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民族性格,忘记了民族传统,失去了灵魂。它将不可避免地被疏远,并将为历史而自发地埋葬。”在设置具有科学和工科院校特色的音乐课程时,不仅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转移,还要从传统音乐艺术价值的再创造和重塑的角度出发。比如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紧紧扣住四川本土音乐文化这一切入点,以“博巴森根”“川江号子”“川剧”等独具四川特色的文化遗产为内容,以“快闪”和现场舞台演出等形式为载体,让全校师生与这些独特的文化艺术亲密接触相互交融,让古老的艺术作品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最终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家国情怀的目的。

(三)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使得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相应的,在公共音乐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它应结合音乐学科本身的教育教学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避免照本宣科的说教,让学生与音乐艺术亲密接触,了解音乐艺术的历史和学科分类,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加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学校在师资方面的配备需要尽量做到科学有效地安排,尽可能做到人尽其用,避免人浮于事等现象。

三、结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相较于前几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发展理工高校音乐教育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当前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只要国家从制度层面开展工作,高校师生在基层共同努力,中国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将在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周长征(1963—),女,四川荣县,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杨成浩(1996—),男,四川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

作者:周长征 杨成浩

上一篇:中国的佛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家庭走访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