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沈阳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且对影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为沈阳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第一篇:沈阳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沈阳建筑大学长廊与庭院的空间美感

摘 要:沈阳建筑大学的空间美感主要通过长廊与庭院的创新风格体现出来,表现为校园环境的“功能美”、“形式美”、“育人美”这三个方面的一致性。长廊空间美感可概括为“净”,即纯净、洁净、整洁有序,具有积极的育人内涵;庭院空间美感可概括为“静”,即静谧、沉静、恬静,承载着安静的教学场所激励人感染人的功能,有闹中取静的独特之美;校园环境的整体空间美感可概括为“境”,即心境、情境、意境,蕴含着环境影响人塑造人的设计理念,长廊与庭院的设计形式共同赋予沈阳建筑大学“育人美”的理想境界即踏实、创新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长廊 庭院 空间美感 净 静 境

校园建筑为教学服务,同时也是育人空间。校园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育人美”在内涵上相一致,沈阳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建大”)的校园设计创新表明了这一要求。建大校园长廊(以下简称“长廊”)与庭院汲取了中外建筑之优长和精华,尤其凸显了东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元素,其空间设计表征着现代大学以强化环境美来育人的根本要求。该文对建大长廊与庭院的空间美感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引起人们对校园建筑设计如何达到创新这一问题的重视。

1 净:长廊所具有的空间美感

建大长廊(详见图1),被人们称为“亚洲第一建筑长廊”,长756.31 m,宽8 m。

长廊极具建筑特色:集建筑节能、人行通道、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展览展示于一体。建筑节能,这是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一个功能,长达半年的供暖需求需要采用绿色环保设计。长廊二层封闭,冬天起到保暖作用,方便师生生活。人行通道,这是学子们认为最受用的功能,利用率很高,尤其上课下课期间。学习交流,简约的桌椅以及挂壁图书为学生探讨问题、切磋学习提供了方便。资源共享,布局其间的网络、电视、海报等信息载体让学生随时了解天下。展览展示,校园文化活动、学术讲座通知、学生作品汇展等得到及时发布。

在长廊的上述功能中,最大的亮点是穿行空间功能。长廊横跨于中心景观中央水系上,校园春夏秋冬的景观格局一览眼底。长廊的美感意境通过特有的空间形式为人们所感知和把握,那就是,“净”。

净,纯净、洁净、整洁有序。长廊透明、宽敞、前行的火车车厢式设计风格对学子的人生追求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大学校园是教书育人之处,是提升人生理想的场所。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养性贵在志存高远、心无旁骛。学子最好的时光在这里始终如一地穿行,为了不留遗憾,必须严于律己。

首先,直线式的穿行长廊隐含着始终如“一”的纯净学风。横卧于中央水系之上的长廊如正直的天平,容不得虚假与戏弄。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也来不得弄虚作假,为了学有所得、学有所值,必须坚持做真人、做实事。

其次,直线式的穿行长廊预示着始终如“一”的洁净斗志。人生就是穿行的过程,一节节车厢犹如一段段人生。偶尔倚窗观景,偶尔放飞思绪,偶尔娱乐休闲,但是,为了不改初心,必须勇往直前。

最后,直线式的穿行长廊意味着始终如“一”的有序成长。变化无常,生活有规。身临长廊之中,严谨的学习、积极的实践、热烈的研讨激励着莘莘学子主动规划人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人人不是自己的路人,而是自己的主人。

一句话,尽管长廊对于教学区也有明确的指向,但长廊的学习空间是次要空间,穿行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始终如“一”的穿行功能有着积极的育人内涵。

2 静:庭院所具有的空间美感

庭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庭院是指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楼、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即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狭义的庭院是指房屋前面的寬阔地带,也称为屋院。

建大庭院(详见图2)位于教学区,网格式的布局将庭院分割成九个空间,每个庭院由教学楼围合而成。教学楼与庭院空间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观景视角。庭院平面设计丰富,层次清晰。庭院中的铺装形式多样,与绿化的分割形式体现了教学区特有的建筑设计特色,即简约精致、整洁美观。

尽管目前国内不少学者撰文指出,建大的庭院未能很好发挥大学文化功能。但笔者不这么认为,庭院与长廊连接成为一体,相应的需要从整体上看待庭院的空间美感和育人内涵。庭院的设计风格展现了大学校园所遵循的一个意境,即“静”,即静谧、沉静、恬静,承载着安静的教学场所激励人感染人的功能,拥有闹中取静的独特之美。

其一,庭院作为教学区的延伸部分,有着肃静、规范的内在要求。庭院内张贴教学公告、文化活动等内容直接与育人相关,因此庭院的空间有着不同寻常家庭的庭院空间那样自由随意,因而设计格调较为单一也是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

其二,庭院作为师生交流的公共空间,有着知性、人文的基本特征。庭院是师生进入教室的必经之处,其设计格调注重安全与典雅,材料考究、装修精细、设施实用,少了一份家庭庭院的喧嚣,多了一份校园庭院的静美。

其三,庭院作为学校个性的展示空间,具有另类、独特的重要含义。庭院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物,往往要体现使用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基本理念。北方庭院的高大气场不同于南方庭院的小家碧玉,豪爽、大气、不拘一格,有着“保持自我就是最好的气质”那般沉静。

可见,庭院担负着安静与稳重的学习空间功能,这里很适合思考与学习,有着浓厚的研究氛围;是知性与智慧的塑造空间,很有设计技巧和人文境界。

3 境:建大所具有的空间美感

长廊的“净”与庭院的“静”相互映照、相得益彰,共同承载大学建筑的“境”,即心境、情境、意境,蕴含着环境影响人塑造人的设计理念。也就是,长廊与庭院的创新风格共同赋予建大“育人美”的理想境界,一起生动诠释了建大的校训,追求人的踏实作风、创新精神与全面发展。

一方面,景觀建筑所反映的建大校训本身就是一种理想情境。

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由四组词构成,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三部典籍。博学源于孔子《礼记·学记》篇,原文为“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善建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善建者不拔”;厚德源于《易经》坤卦中的《大象》篇,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成源于老子《道德经》,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博学善建,即全校师生应当博学多才,在治学上不仅要专,而且要博,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要善于创建完美,为国家建功立业;厚德大成,即在博学的基础上,师生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志存高远,厚道宽容,虚怀若谷,成为集大成者,成就大业。校训中的前后两句,更是有意识地嵌入了“建”和“大”两个字,寓意明确,反映出建大是以建筑为优势和特色的学校,建大人应当成为具有广博学识和高尚品德的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长廊和庭院共同映现建大人的理想境界:踏实、创新与全面发展。

踏实,即脚踏实地,认真努力求知求学、做人做事。创新,即面向未来,不断革新思维、转换思路、寻找新路径、解决新问题。全面发展,即身心健康、知行合一、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相和谐,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展示、才能得到发挥、需要得到满足、生活获得幸福。

总之,景观建筑与人文精神相互呼应,环境建设与育人工作融会贯通。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能够突出“功能美”、“形式美”、“育人美”的一致性。只有从东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才能理解建大长廊和庭院所具有的独特意境:长廊的“净”具有积极的育人内涵;庭院的“静”承载着激励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园的整体空间之“境”蕴含着环境影响人塑造人的设计理念。建大长廊与庭院的空间设计融合了人的主体元素与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在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之间找到了恰当的联系机制,因而能够实现风格创新与环境育人的双重价值,这一点给景观建筑设计领域以深刻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田学哲,郭逊.建筑初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王任炜.文脉,校园亲和力的源泉——解析沈阳建筑大学浑南新校区设计理念和手法[J].浙江建筑,2009,26(8):

24-26.

[4] 李玉康.人工之美 调节之匙——论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化景观在校园规划中的作用[J].城市建筑,2013(8):191.

作者:江宇凡

第二篇:影响沈阳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且对影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为沈阳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沈阳市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 因素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入正式专业。此后,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底,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近几年,我沈阳市的一些大学也相继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办出精品,办出特色,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为满足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服务。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沈阳市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这三所大学2003届、2004届、2005届这三届的社会体育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文章以及就业指导方面的文章,以及图书馆各类相关的报刊杂志。

2访谈法:对已经毕业的社会体育毕业生和体育指导员进行访谈,了解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影响就业的因素并进行数据统计。

3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在2011年9月—11月期间对所调查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和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收回问卷195份,问卷收回率97.5%,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率97%。

4数据统计法:运用常规的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培养目标规定人才培养规格,也决定着人才的就业去向。国家高等教育司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

(二)就业率

就业率是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适应程度,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衡量本专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三)毕业生去向

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是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程度的初次检验。从沈阳市这三所大学就业总体去向我们可以了解,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学校工作的占30%,进入企业的占18%,进入俱乐部工作的占14%,读研的占13%,从事其他工作的占有10%,当公务员的占8%,当然也有未就业的占有7%。这些数据反映了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比例分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学校工作的占有最大的比例,其次是进入起了企业和俱乐部的。

(四)影响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我们知道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整体的就业率还行,但是大部分就业岗位都与本专业不符合,基本都是另谋他路。但是现今社会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也就是说社会上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理论需求量很大。综上分析我们得出了:虽然理论上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但是实际上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非产有限。

2.高校培养因素

(1)培养目标定位。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规定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3]目标定位的雷同使多数新增院校的毕业生处于不利地位;目标定位的偏差,导致了培养的人才在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

(2)培养模式。学校相对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社会体育专业定位大致有三类,即社会体育指导和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营销、社会体育管理等。但是,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侧重于体育教育。首先,从教育方法来看,仍采取传统的灌输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追求卓越与创新的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目前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处于一个中等水平。

2.我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与自身专业有关的岗位比较少,改行易业现象比较严重。

3.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实际的需求量小,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相对过剩。

(二)建议

1.严格抓好生源质量。高校在招生时应秉承宁缺毋滥原则,对生源的文化成绩和运动能力严格把关,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在运动能力和文化知识上的先天不足[5]。

2.开放办学,面向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转变。社会体育专业的兴办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的发展又与市场的需求密不可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把社会体育专业推向社会,改变办学思路,“开放”办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荣俊杰,赵先卿,张仁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 王燕.河南省普通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N].河南体育学报.2006(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荣俊杰,赵先卿,张仁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作者:鞠晓明

第三篇:沈阳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摘 要: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特殊群体,融入了旅游的大潮中,旅游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沈阳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一手调查资料,运用列联表分析法分析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提出开发沈阳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沈阳市;大学生;消费行为;旅游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特殊群体,也融入了旅游的大潮中,旅游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旅游市场数量庞大,大学生旅游消费正在成为大学生的消费热点。随着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其旅游行为越来越受到旅游经营者和研究者的关注[2]。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孕育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其消费行为对整个社会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3]。

一、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采取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设计共包括三部分:第一,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它包括大学生的性别、来自地区和就读专业;第二,大学生的旅游需求认知和资料搜集;第三,大学生的旅游购买决策。调查时间为2011年9月,研究选取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医学院等沈阳市内的六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方式是将300份问卷随机发放到大学生手中,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34份,回收率78%。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结构分析

本次调查的样本选取了沈阳市六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该样本包括了不同性别(男43.6%、女56.4%)、不同专业(文法23.5%、理工38.5%、管理经济23.1%、医科生物5.1%、艺术及其他9.8%)和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城镇56.8%、农村43.2%),随机性较强,因而保证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二)不同细分市场条件下的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以列联表分析法检定,按照专业、性别和来自地区分组的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有无显著差异,并分析其旅游消费行为差异的规律(下列分析中大部分为多选题,样本百分数之和大于100%)。

1.基于人口统计变量细分的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显著差异分析。(1)动机。大学生的旅游动机主要集中于观光休闲(50.4%)、缓解压力(45.3%)和增长知识(37.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男生选择探险(16.7%)、交友(18.8%)的比例也较高,而女性更倾向于观光休闲(59.5%)。从专业角度看,艺术体育(30.4%)、医科生物(33.3%)专业大学生选择探险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可见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更具有挑战意识。从地区角度看,农村地区(48.6%)大学生选择增长知识的比例高于城镇(33.6%),可见农村地区学生由于过去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求知欲更强。(2)获取信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集中于网络(48.7%)和亲朋好友的介绍(44.4%)。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大学生(7.6%、11.8%)选择电视电台和旅行社的比例低于女性(28.2%、19.8%),可见女性更喜欢和外界沟通。从专业看,文法和经管选择旅行社和电视电台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专业,这主要源于文法和经管类学生女生偏多,同时也证明文科专业学生更喜欢和外界沟通。(3)出游方式。大学生出游方式主要集中于自主安排(54.1%)。从性别角度看,女性(28%)选择旅行社的比例要高于男性(10.8%)。从专业角度看,文法和经管选择旅行社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专业,这同样源于文科专业学生女生偏多。(4)结伴方式。大学生结伴方式主要集中于同学朋友(52%),其次为家庭成员(30.3%)和情侣(29.9%)。从地区角度看,农村地区的学生(16.8%)选择家庭成员的比例大大低于城镇(40.6%),更倾向于选择同学、朋友(59.3%)和情侣(31.7%),这主要因为农村生活水平低于城镇,因而全家出游的可能性较低。从专业角度看,艺术体育专业大学生(17.4%)选择与家庭成员出游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专业,其他专业均在30%以上,可以看出该专业学生个性较强,不愿与家人同行。(5)交通方式。大学生出游所选择的交通方式主要集中于旅行团包车(47.4%)和利用公共交通自行安排(45.3%)。从性别角度看,男生(13.7%)徒步旅行的比例要远高于女孩(1.5%),这一方面是因为男孩体力更适合徒步旅行,另一方面是男孩的性格更喜欢挑战。(6)出游天数。大学生的出游时间集中于2~6天。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大学生(60.1%)选择出游时间在四天以上的比例高于女性(25.5%),“一日游”、“二日游”女生的出游率要高于男生。从来自地区看,城镇大学生(64.3%)选择出游时间在四天以上的比例高于农村(21.3%),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7)旅游项目。在出游项目的选择中,大学生的选择各有不同。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大学生选择爬山登高(63.1%)和野餐露营(46.7%)高于女性。从专业角度看,文法和经管专业学生比较喜欢风景类(60.3%),理工科学生喜欢爬山(58.1%)等运动性强、刺激性强的活动,这主要源于文法的学生大部分为女性。

2.基于人口统计变量细分的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无显著差异分析。 (1)出游范围。大学生的出游范围主要集中于省内(53%),其次省外游(32.9%),学校所在城市周边的出游比例仅占11.5%,国外游的比例则更低。可见,不是距离越近出游率越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喜欢中长途旅游,到外地去走走看看,换一个全新的环境放松自己。(2)出游时间。大学生出游时间主要集中于暑假(53.8%)和“五一”、“十一”小假期(44.4%),周末占20.1%。主要原因在于暑假时间长,且气候适宜出游。“五一”、“十一”期间天气较好,适宜出游,且属于在校期间,方便结伴旅游。(3)餐饮类型。餐饮方面以经济实惠为主,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地方美食(68.8%)和风味小吃(47.4)。可见,价格便宜是大学生追求之一,但是特色不能少,这体现了“90后”大学生是最有个性的一代。(4)住宿类型。住宿方面以经济实惠为主,其中旅馆、招待所占60.7%,星级酒店和宾馆占26.7%。这反映了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住宿要求并不高,但很向往舒适生活。(5)纪念品类型。大学生购买的纪念品主要集中于名优特产(50.2%)、工艺品(30.7)和风味食品(22.7%)。这和其他的消费群体差异较小,这三类纪念品是旅游者购买频率最高的,主要是因为它们经济实用。

三、开发沈阳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出游范围以省内为主,喜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所以,在产品设计上,旅行社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以省内游为主,突出灵活性。调查显示沈阳市大学生出游范围以省内为主,而且喜欢自行安排旅游活动。因此,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线路时要以省内为主,同时为他们提供多样的产品组合供其选择,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旅游行程的安排,适应大学生旅游需求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第二,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树立个性化品牌。不同群体旅游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各自在旅游活动中的偏好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崇尚个性、崇尚自由、崇尚独立的一代,喜欢表现出自己的特立独行。调查表明从大学生性别、专业和来自地区三个角度出发推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旅游产品是非常必要的。

2.价格策略。调查表明,经济是限制学生旅游消费的较大因素。企业要在大学生旅游市场的上赢得优势,必须在保障旅游产品质量的同时,使产品的价格定位符合大学生的旅游需求。所以,旅行社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选择经济实惠的交通方式、住宿设施和餐饮类型。旅行社应尽量节省成本,使大学生花尽可能少的钱,享受超值的服务。如住宿可选择青年旅舍,设施齐备简朴,即可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还便于大学生之间交流 [5]。第二,做好淡季旅游产品的低价格促销。寒暑假及非假日的空闲时间是学生们特有的时间,旅游企业应好好加以利用,推出优惠的旅游线路,刺激大学生购买,引导大学生消费,使旅行社和大学生双赢。

3.渠道策略。调查表明,大学生出游方式主要集中于自主安排,喜欢自己参与旅游行程的安排。所以,渠道安排方式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设立校园代理。目前很多旅行社在各高校采用这种形式,但是大多数旅行社采取简单的低价策略,服务跟不上去,很多是“一锤子”买卖,旅行社应采取措施,留住客户群。一方面,赋予校园代理一定程度的决定权和自主权,让他们参与旅游项目的策划。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旅游市场,在降低价格的同时,不能降低服务质量,企业重在培育市场,留住长期顾客群体 [6]。第二,建构高校旅游网络。调查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网络。将来的旅游产品的预订方式将是手机、互联网、呼叫中心三者并存,但是手机和互联网将会占主导地位。鉴于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高利用率和高依赖性,旅行社应与高校合作建立旅游网站。

4.促销策略。调查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集中于网络和亲朋好友的介绍。因此,旅行社除了要建设好网站之外,还有注意在校园内做好宣传,通过同学间的口碑宣传,打开旅行社的知名度。具体方式如下:第一,消费者教育。旅行社可通过举办一些专门的培训和宣讲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旅游消费知识、旅游常识和旅游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增加他们对旅行社的好感,培养其忠诚度,提高旅行社的认知度。第二,赞助校园活动。旅行社可以赞助或举办校园内一些有新闻价值的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第三,推出奖励旅游。奖励旅游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旅行社可以每年可拿出一部分利润用来奖励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这种方式对于培养潜在顾客的偏好和忠诚度很有好处;另一种是赠送免费产品和服务,在淡季时提供一些免费的游览项目,促进大学生的重复购买。 第四,差别化促销。调查表明女大学生选择电视电台和旅行社的来获取信息的比例也较高。

参考文献:

[1] 邢昊.大学生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68-69.

[2] 陈顺明,王兆燕.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及市场开发建议——以长沙市高校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41-144.

[3] 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297-300.

[4] 柳静,赵敏燕.昆明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与开发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2):67-71.

[5] 蒙睿,赵文丽,刘嘉纬.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4,(2):15-19.

[6] 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4):20-22.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刘英杰

上一篇:关于小班体育活动论文下一篇: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