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

2022-09-11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也是一种进行性发生发展的过程, 主要包括心功能障碍、运动耐力降低、肺、体循环充血和后期的心律失常, 而且还可伴有神经和体液激素的改变[1]。多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心排血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 导致机体血液灌注不足, 无法满足正常代谢所致。CHF虽未被列入急症病症, 但若救治不及时同样危及患者的生命。由于动态血压 (ABP) 能够反映出血压的变化特征, 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 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我院通过对老年CHF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初步掌握其特点, 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 按其心功能分级分为1组 (心功能Ⅱ级) 、2组 (心功能Ⅲ) 、3组 (心功能Ⅳ) , 各30例。1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60~79岁, 平均 (68.5±5.5) 岁, 其中原发疾病高血压17例, 冠心病6例, 扩张型心肌病4例,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例;2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62~78岁, 平均 (68.1±7.8) 岁, 其中原发疾病高血压18例, 冠心病6例, 扩张型心肌病3例,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例;3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60~80岁, 平均 (69.2±6.0) 岁, 其中原发疾病高血压17例, 冠心病7例, 扩张型心肌病3例,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急性症状控制后, 继续给予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 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3d以上。监测仪器选用无创性携带式全自动血压监测仪, 监测时间为1d, 每隔30min监测1次, 监测期间其他日常生活不进行调整, 保持原样。有效血压数据在85%以上, 未达到时重测。

1.3 观察项目

1.3.1 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

1d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 (22:00~06:00) 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

1.3.2 血压昼夜节律

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方法按以下公式[2]。夜间血压下降率= (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 /白昼平均血压×100%, 通过比值进行比较, 若下降率在5%以下或倒置, 则为血压昼夜节律失常, 5%~0%为节律消失或较弱, 负值为节律倒置。

1.3.3 血压变异性

1d内、白昼和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

1.3.4 低血压负荷

各组中平均动脉压低于90mmHg的次数百分比。

1.4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χ2及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心功能级别越高, 平均舒张压和收缩压下降越明显, 1组和3组各项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2组和3组1d内和夜间各项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白昼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组和2组1d内和夜间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白昼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2 3组血压昼夜节律结果比较

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升高, 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低血压发生率逐渐升高, 其中1组17例 (56.67%) , 其中节律较弱或消失14例, 倒置3例;2组26例 (86.67%) , 其中节律较弱或消失19例, 倒置7例、3组28例 (93.33%) , 其中节律较弱或消失16例, 倒置12例。3组发生率及倒置率呈增高趋势,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3 3组血压变异性比较

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升高, 血压变异性也随着升高, 1组和2组各项血压变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2组与3组各项血压变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1组和2组夜间血压变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1d内和白昼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脏收缩压和舒张压因某种原因导致功能障碍, 从而造成心排血量不足, 满足不了机体代谢所导致, 加上老年人心血管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加功能减弱, 使心肌的顺应性和收缩力下降, 代偿能力降低, 生理储备衰减, 因此老年人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更为普遍[3], 据有关报道, 65岁以上发病率比64岁以下高4~10倍。

由于老年人脏器逐步退化, 常伴有全身其他疾病, 因此当心力衰竭时, 身体的其他病症容易掩盖心力衰竭的症状, 因此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不典型, 此为与青年患者的差异性。因此, 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态监测, 全面掌握其变化去向有利于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 对血压的动态监测已成为预测高血压病靶器官损伤和判断的重要依据, 其中的动态血压均值、昼夜节律紊乱、血压变异性和血压负荷值最具代表[4]。从本组中可以看出, 动态血压参数随心功能级别不同而表现为差异, 心功能衰竭越严重, 其晚期心衰患者血压波动更明显, 发生低血压的几率越高。血压的过度降低则可能引起肝、脑、肾等的损伤, 增加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 提示平均血压的降低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加重的信号。

有文献指出, 心功能Ⅰ、Ⅱ、Ⅲ级的患者平均血压较Ⅳ级降低幅度慢, 低血压发生率也低, 与本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 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对评估预后, 指导临床用药, 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控制低血压有重要意义。

本组研究还发现, 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随着心衰的不断推进, 血压变异不断上升, 此特点与一般患者的表现一致。也有学者认为, 不同因素导致的CHF血压变异性无差异, 而与心功能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 心功能损伤越严重, 血压变异系数越大[5], 因此血压变异性也是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正常人动态血压曲线为双峰一谷, 夜间血压下降10%~20%, 一旦曲线异常, 则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高。本组研究还发现, 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越高, 此种特征也和一般患者相类似, 提示此种节律和病情有密切关系, 此也为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昼夜动态血压变化, 探讨其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 按其心功能分级分为1组 (心功能Ⅱ级) 、2组 (心功能Ⅲ) 、3组 (心功能Ⅳ) , 各30例,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 分析每组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结果 心力衰竭越重, 收缩压、舒张压均值呈下降趋势 (3组<2组<1组) , 而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低血压发生率逐渐升高, 1组17例 (56.67%) 、2组26例 (86.67%) 、3组28例 (93.33%) , 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加重其平均血压下降、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低血压的发生率逐步升高, 对其血压的动态监控有助于预后和指导治疗。

关键词: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动态血压,特点

参考文献

[1] 黄小芳, 方永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异常特点及临床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 2008, 13 (2) :81~84.

[2] 朱平先.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J].心脏杂志, 2001, 13 (1) :41.

[3] 杨静, 杨爱祥.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 9 (5) :357~358.

[4] 许丽娃.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80例昼夜动态血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 (11) :2077~2088.

[5] 唐继志, 李忠杰.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临床相关关系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3) :241.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下一篇:国标舞的艺术审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