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路径研究

2022-09-11

一、公益创业的涵义

公益创业可以拆成“公益+创业”两部分来理解。从创业的角度可见, 公益创业紧跟当代社会组织发展潮流, 高举“创新”和“价值”两面大旗猛势开进。公益创业又可以说是跨界的社会创新。一直以来, 市场部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 (non-profit orgnization, NP0) 这三大社会支柱在传统社会体制下坚守着自己的领地。而当今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现代经济的喷涌, 使得三大部门之间的界限越发地模糊。再说概念划分, 公益创业既具有可以归于NPO部门的社会价值——公益性, 也具有归于市场部门的创业的商业本质。

亚当·斯密曾表示, 市场的沸腾并不一定能够促增社会价值, 百花齐放的市场经济在不断角逐撞击的过程中, 更应牢牢封守道德价值的标准。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为中国铺展了一条条灿烂鲜亮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花路, 与此同时, 却沿路埋下了未知的眠种, 使得贫富差距加剧, 各种各样的隐患逐渐显露头角。公益创业应运而生, 提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更强调社会利益, 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和缺陷。公益创业就是把“公益”和“创业”两面镜子用转杆连接, 要想真正把握和理解其含义, 需将它展开到合适的角度, 进行综合观察。如上所述, 创业属于一种社会行为, 公益创业属于创业的一种, 那么自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二、公益创业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角声清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蓄力蓬勃, 公益创业正开辟着新轨道, 翻滚着车轮提速冲刺。公益创业的必然出世, 其出现与发展定能成为助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幢强力战车。“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上的要求。

(一) 公益创业的公益性, 引导大学生的远大志向

公益创业避免了当前志愿服务的不可持续性的弊端, 并延续了其公益性和服务性。公益创业可以引导大学生采取商业的模式和方法组织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益精神, 强调公民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二) 公益创业的专业性,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公益创业要求学生以与时俱进的心态, 突破传统、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更快更好的办法。将公益创业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创业过程的问题, 在不断实践中实现真正的知识内化。公益创业重要的前期调研部分, 将由大学生自主组队, 积极探索当今社会现状和民生问题。

(三) 公益创业的服务性, 促进大学生的修身明理

由当代部分大学生无谓与散漫的态度和频频令人咋舌的行为可以见得, 整体基本优越舒适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盛行的浮躁之气终究是造成了恶果。

而宽松的学校管理制度, 也使得大学生可以用较低成本去抵消掉犯错留下的代价, 以至于部分大学生摒弃了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 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公益创业要求项目执行人必须亲自开展项目, 以执行服务性为基准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 就是要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并从公益创业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法, 根本上就是为他人提供服务。

公益创业是个团队项目, 要求每个成员亲力亲为, 要求其责任感、进取心充分发挥作用并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同时, 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处理微妙的人际关系, 增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 充分了解父母的辛劳, 浇灌感恩之心, 从而促进大学生修行律己, 文明垂范。

(四) 公益创业的实践性, 推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公益创业成功与否, 基本有这几个评判标准:第一, 其公益性:受益群众的范围和大小, 社会服务得到了怎样的保障, 多少社会问题得到良好地解决;第二, 其商业性:组织是否具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撬动的社会资源数量多少, 一定公益目标的完成度;第三, 其实践性:大学生团队是否能够成功完成公益实践, 对公益创业项目来说是一块敲门砖。

所以, 公益创业在一般创业大赛的创意或计划中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公益创业的本质是“创业”, 它离不开创业实践。

团队必须考虑其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内部因素例如团队的团结程度、执行力:外部因素例如是否有保障组织的运营的收入, 是否拥有可开展和在开展的盈利项目, 创业的可持续性等。没有了师长与父母的事无巨细的叮嘱, 每个决定的判断都是个既独立又该协作的成长过程。这般的只行汪洋, 舟单客拥, 是每个大学生心中期待的场景, 由此大学生能够感悟到创业团队只有不断披荆斩棘、精益求精, 才能划破虚幻的泡沫, 劈出一道千帆挤过压过也荡不散的航线。公益创业的过程时刻都在提出问题, 创业的运作流程、团队运作的不易等带给大学生真实的磨砺, 这样的历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懂得和体验“精益求精”的必要性和过程。

三、公益创业的现状

(一) 社会层面

1. 扶持度

由于公益创业在强调商业性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公益性和社会性, 所以创业团体往往能够获得相对多的社会支持。其一, 政府支持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日益发展壮大的保障, 政府的某些公共服务需要向非营利性组织购买, 这本身促进了公益创业的发展;非营利性众创空间等政府扶持的创业平台也为公益创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法律法规方面也日趋完善。其二, 企业的帮扶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扶持的有益补充, 目前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出于社会责任感, 通过技能培训、资金帮扶等帮助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其三, 高校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创业教育在高校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 作为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公益创业, 已经在高校逐渐与专业、与课程体系密切结合。其四, 社会文化催生了公益创业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使公益创业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2. 关注度

公益慈善领域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 导致人们对公益慈善活动的普遍不信任。社会对公益服务的这种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公益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使得公益企业的筹资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有效反馈。加之我国传统慈善和社会道德都比较强调“无私奉献”的一面, 公益创业既有社会性又有市场性, 在当今社会公益领域的发展现状下, 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其低风险和高成功率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获得成功, 研究显示, 公益创业的投入热情与成功是成正比的, 公益创业是传统创业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探索出了公益助学——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社会关注度正在进一步提升。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 公益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经常与经济性活动相结合, 或者服务项目本身就是收费的, 这与传统的免费慈善大不相同,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对象对公益创业的接纳。

3. 企业或组织的存活率

国内的于本世纪初兴起, 其中北京公益发展中心于2003年初成立是具有标志性的事件。随后, 全国各个领域逐步开创起创业教育的新天地, 政府、社会、NG0组织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为公益创业提供平台, 致使公益创业从21世纪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中国社会公益领域就业潜力巨大, 公益创业组织是大学生创业市场的“蓝海”。但是, 与商业创业相比较, 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天然基因缺陷, 就是公益领域几乎都是经济效益低下的领域, 资本投入周期长, 回报率低。所以如果仅从市场角度来考量, 大学生公益创业成功概率非常低。

4. 主要集中的行业或领域

公益创业可以从动机、渠道、方式、主体和周期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不同的分类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各有不同, 在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社区服务、养老医疗等领域较为集中。

(二) 高校层面

1. 师生对于公益创业的认知程度

目前, 大学生对于公益创业的关注度较高, 在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方面需求明显。调研显示, 近六成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公益创业类活动, 但是仅有不足一成的学生能后明确区分志愿服务和公益创业, 30%左右的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有过相关信息和知识的了解, 但是了解不深入。仅25.6%的学校开设过与既有公益性又有创业性的讲座、培训、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 在众多赛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 公益创业项目和团队相对来讲仍属于“微众”, 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最为活跃的群体。在高校创业教育领域, 公益创业教育并没有跟上公益创业的脚步。总的来说, 当前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还属于起步阶段, 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平台设置、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孵化场所倾斜等方面的系统投入还略显不足。

2. 人才培养方面的引导现状

在中国公益创业教育起步阶段, 很多大学在公益创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探索建立了的“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公益创业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成体系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实践的高校极少, 仅有极个别高校, 如湖南大学、北京大学将公益创业纳入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 而多数高校尚未将公益创业人才的培养引导提上日程;对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比较零散, 尚未成为创业教育研究的主流。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路径

(一) 理论指导, 树立科学育人理念

高校可以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 加上公益创业部分, 开设相关课程, 整合师资队伍, 保障教育资源, 深入科学研究, 组建相关机构, 同时, 加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模块, 依托学校专业特色, 开展专业实践, 探究公益项目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 也强化了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了实践能力。以育人为目标对公益创业进行定位, 贯穿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育人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把握机会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人际关系能力。

(二) 项目化指导,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育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公益创业”培育项目立项活动。在学生中采用项目化运作的方式, 学校给予指导和资助, 在保护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热情的同时提升创业活动的水平。其中, 应当注意, 第一, 人群分类。通过团队、小组、宿舍、社团组织等集合学生, 扩大覆盖面。通过项目类别, 进行目标指导分类。第二, 精细指导。项目的申报、调研、初创、培育、管理的全过程需要教师的精细指导, 保障学生能力的提升。第三, 项目示范。抓好项目申报培育过程中的规范, 对于优秀项目, 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三) 活动提升, 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公益创业的项目通过立项培育和教师指导下开展, 其运营支持获得学校的专项经费资助, 推进公益创业实践的培育。高校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应的创新创业竞赛, 对在实践运营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项目给予奖励和表彰, 鼓励学生用商业模式运作公益项目, 增强公益创业项目的自我持续发展的可能。

(四) 平台孵化, 巩固创新创业成果

通过立项培育、实践运营、竞赛评比脱颖而出的学生团队、优秀公益创业项目,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固化前期成果, 转向创业项目的入园孵化。特别做好入驻企业的后期跟踪服务, 打通创业教育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摘要:公益创业是一种将商业模式或者方法引入公益领域或者慈善领域, 从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型创业理念和创业方式。本文通过梳理公益创业的现状, 探索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公益创业实践,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曾建国.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现状与思考[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2, (04) :37.

[2] 邓白君.浅谈高职如何开展公益创业教育[J].现代商业, 2010, (10) :59-60.

[3] 苏海泉, 周志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探究[J].青年索, 2012, (05) :25.

上一篇:基于存储双活技术实现高校数据中心本地高可用下一篇:流离颠沛的新闻守望者——浅论新媒体时代把关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