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案

2024-05-13

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案(精选8篇)

篇1: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案

小古文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江山市四都小学

韩雪峰

教学目标:

1、正确读懂小古文的内容,看懂非连续性文本。

2、掌握小古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

3、了解题目的规范回答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做小古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掌握方法。难点是牢记做阅读题的规范回答。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上一节复习课。内容是小古文练习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小古文练习题,请大家拿出资料。

小古文阅读

一、通读全文

问:当你拿到阅读题时,你先会怎么做? 对,就是通读全文。(板书:通读全文)

那现在我们把短文通读一遍,看看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所谓通读全文,就是大概了解一下短文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看清题型

同学们,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马上开始做题目么?

是的,不能马上开始做题,我们要看清楚都有什么题。(板书:看清题型)那现在请你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小古文里都有哪些题型呢?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内容理解

阅读感悟 这几年的小升初考试中,也就是这几种类型的题目。

小结:这样读一遍题目的好处是什么呢?不仅可以防止漏题,有时还能发现前后题之间存在的联系。

三、认真答题

接下来大家就开始认真答题吧。(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成果吧。

1、词语解释 课件出示题目。

让学生回答,再说说做题时用了什么方法?

整理并出示:组词法

利用原有知识

联系上下文

2、句子翻译

涓(juān)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你们认为这句话中,哪里最难翻译?

出示例子:梁国杨氏子。引出第一种方法。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这句话是谁说的? 出示例子:《杨氏之子》的例子。把省略的部分补充上去。出示《两小儿辩日》,问:这句话里什么可以去掉。再让学生翻译。

3、内容理解

这道题是基于我们通读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样的题目最能检验我们是否对原文理解了。用原文回答这样的题型,这几年的考试中经常出现,也是比较容易的方法。

出示:去年的试题“我们经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意思类似?

4、感悟阅读

刚才的题目我们找到原文,但有时就不能用原文来回答,这时我们就要用自己的话来组织了。

出示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道理。小结:我们今天用了这三个步骤就完成了这篇小古文,希望你们以后再做小古文的时候,也用这三个步骤。

非连续性文本

一、介绍非连的三种类型

二、做题目

1、你是怎么得到第一题的答案的? 对,就是直接提取信息。(板书:提取信息)

有的答案不能直接在文中提取出来,需要我们将几个信息整合起来。板书:整合信息

3、比较归纳

4、第三题就需要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推论,也是不能直接得到信息的。板书:分析推论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做小古文时,要按照这三个步骤来进行。在做非连续文本阅读时,我们要采取这四种方法。这样我们遇到这两种阅读时,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篇2: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药品说明书》的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大宅门》音乐视频导入。

同仁堂,百年老店百年情;集百草让这世界都馨香。同学们,中医,中草药,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走近中草药的世界,领略中华中医的神奇与奥妙。

二、新课

1、出示中药名称,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读,正音。

2、你听说过这些药的名字吗?你了解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出示药品图片及性能。

3、出示活动一:小组读准中药名。

学生读要求,代表开火车读。

4、你还知道哪些中草药的名称? 学生补充,教师补充。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你能代小芳替奶奶解决问题吗?(认识了这么多的中草药,我们来代小芳替奶奶解决问题好吗?)(1)出示:奶奶的话及药品说明书。【主要成分】大黄、黄芩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泻火。用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服法与用量】一日三次,一次两粒,儿童减半。饭后用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个别患者服药后会出现轻微腹泻、腹痛,可减量服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食物。【有效期】至2016年12月。(2)思考

⒈ 自己读一读“清热解毒胶囊”的说明书,试着回答奶奶的问题。⒉ 小组交流,分角色表演。⒊ 全班汇报。

5、以一代一。(刚才同学们代小芳替奶奶解决了问题,那么现在请你继续帮忙吧!)

出示另外一种药品说明书,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取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葵花牌小儿化痰止咳颗粒”说明书》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岁一次1/2 袋,二至五岁一次1 袋,六至十岁一次1~2袋,一岁以内依次递减或遵医嘱;一日3 次。

【功能主治】祛痰镇咳。用于小儿咳嗽,支气管炎。

⒈ 这种药治什么病?

2.八岁的孩子一次应该服用多少?

四、拓展延伸

1、小组合作探索。(我知道同学们今天都是有备而来的,那么现在请出你自己准备的药品说明书,咱们试着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解决问题吧!)

每组选择一种“药品说明书”进行自学,从而提取信息并试着解决问题,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

2、总结,布置作业:

读懂药品说明书,我们可以祛病养身,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生活中的说明书,当然不仅仅只是药品说明书这一大种类。聪明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请大家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说明书,帮助家人解决更多的问题吧!

非连续性文本——《药品说明书》教案

师院附小

篇3: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案

一、培养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因此,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 非连续性文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阅读说明书、指示牌等非连续性的内容, 在上网学习或查找资料时需要从成千上万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 使学生从小就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能够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所以, 无论是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教学的标准, 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培养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都十分有必要。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由于在内容上的衔接性不强, 且内容较为零散, 因此阅读这方面的文本能有效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会辨别真伪、剔除无用信息, 从而能形成基本的判断能力。 首先, 在教授低年级的学生时,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较为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 将十分明显的有效信息分散在其中, 培养学生基本的筛选辨别能力。 其次, 在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判别方法后, 教师可以选择稍有难度的阅读材料, 并将有效信息设计得更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 同时可增加一些图形、表格的阅读练习, 使学生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材料, 扩大知识面。 最后, 在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熟练的能力后, 教师可以将文字材料与图形、表格等结合起来, 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其能从学习中受益。

2.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之后, 就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教学, 教授学生如何比较、归纳这些有效信息, 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并能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归纳整合, 帮助学生增加对社会生活的认知, 能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不同种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 教会学生应当如何进行比较、分类, 以及如何进行更深入地分析, 领会作者的意图, 然后教师在通过布置相关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认真讲解学生做过的练习、习题等, 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以便在今后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 促进能力的不断提高。 例如, 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 老师就可以把课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抽取出来, 划为非连续性的阅读文本拿给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已经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前再阅读, 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前先阅读这个非连续性文本版的《埃及金字塔》, 从中归纳信息, 再进入到正式学习之后, 对比自己之前的归纳和学习, 验证和反思, 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课文, 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方法。

3.在教学中强化练习训练及实际运用

知识的巩固离不开练习, 因此, 要想使学生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还需强化其练习训练及实际运用, 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应用知识,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在讲解每一课后, 都应根据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练习,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同时, 也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阅读非连续性的文本材料, 体会其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例如阅读药品说明书, 了解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 或者进行一项小调查, 了解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情况, 并进行整理分类, 锻炼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结语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此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润柳.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及其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01:52-53.

篇4: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5-02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非连续性文本”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的价值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一、选好文本,开发课程资源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现行教材,在单元开始有“导语“,在一些文后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大都以篇或段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直观的图标、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培养阅读能力。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比如写景类文章,像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文章时,可以增补相应的导览图,和文章介绍的写作顺序相配合,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和应用性。再如说明性文章,像在学习《鲸》《太阳》这类文章时,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事物的特点。在综合性学习单元,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编制独立思考题,引发学生阅读思考。比如五上《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增加了这样的思考题:读了这些材料,你发现汉字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你知道汉字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2.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并不陌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早已接触。比如,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文本大都是以图、文字、表格等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也可以对这些文本加以改编,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六上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为了加深对“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类应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人文主题的理解,我们可以借用六上科学“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章节,在课堂中让学生快速阅读图和两段非连续性文本,并思考: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读了这些文字,你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有什么新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只是动物王国150多万种动物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信息提取的能力。

3.活用生活资源。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被广泛应用,这些资源可以被我们充分利用。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例如人教版六下“综合复习”的第八课是《看说明书做台灯》,结合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上家里的一份“药品说明书”,进行这样的训练:药品的名称是什么?这种药主要治疗什么病?如果有一个病人服了这种药有不良反应,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以生为本,把握非连续性

什么是非连续文本的“非连续”?张年东、荣维东认为是文本“意流”的非连续”。意流的不连续,就是文本意思存在跳跃性,这与意流连续的连续性文本比较,须有不同的阅读策略。

1.提取核心信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就在于提取关键信息。比如图中的表面意思以及隐喻,表格中的关键数字,或者文中的关键词。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找出老师希望他找出来的信息,而是要让学生逐步学会从文本中筛选提取有用的信息、关键信息、核心信息。比如上面的漫画,学生要自己从“家——冢”的比较中,提取关键信息:“家”头上的“一滴水”没了,就变成了“冢”,从而体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2.理清信息关联。碎片式的信息之间、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清它们之间的关联,整体把握文本?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又一个关键点。小学阶段特别要注意图文结合的文本,图和文之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联系的,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理清楚信息之间的关联,进而准确理解文本。比如上面的《某班学生1-8月份课外阅读量折线统计图》,六月份读书最少,二、八月份读书最多,三四五月份比较稳定,个中原因到底是什么?会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从而找到比较合理的课外阅读建议。

三、借助插图,渗透有效学法

低年段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和儿童视角的转换”,文本的呈现给学生以新、奇、美的艺术感受,给学生以情感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学应特别注重课文插图的运用,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图文对照,图文结合,在这样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懂得“利用课文中的图画”也能帮我们学习。那么到了高年级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图片,突出“图片”的地位和作用。《乌鸦喝水》一课,在呈现课文第一幅插图后,我随机让学生就图质疑,“乌鸦为什么找水喝?”“乌鸦找到水为什么喝不着?”“乌鸦想出什么办法?”……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解疑的同时就是对文本的渗透;还有在依据书本文字的描述时“帮”作者配上自己喜爱的插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乌鸦喝水》一课故事环节一环扣一环,多媒体随机配上一幅幅画面,既连贯了文本,又不失故事的生动性;还有我们在一上的《雪孩子》、《小熊住山洞》,一下《小壁虎找尾巴》、《小蝌蚪找妈妈》、二上《酸的和甜的》这些连环画的教学中,让低段孩子就学习借助连环画来读懂课文、想象图画背后的事物、感受语言的秘妙、复述故事等等。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在让学生猜想故事的主人公,并想象故事内容,从图中找寻可知的信息;让学生想象描述故事的内容等等都能体现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5: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探究

本次网上课程学习我选了李硕棠老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虽然李老师讲的内容是初中的,但对高考的复习指导还是有帮助的。通过学习,受益颇多,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自2011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与检测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综观2013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图表、漫画、相关链接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进入高考试题。据顾之川先生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现状与改革》(《中国考试》2014 年第1期)中所说: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今年的高考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笔者展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成为阅读与考试的常态。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及阅读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PISA测试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进行设计,界定了四种文本类型: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其中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是阅读材料的两种基本形式。通常,语文阅读教材是通过句子形成段落章节等文本材料构成语文教材记叙、议论、说明等基本形式呈现的连续性文本。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一线教师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尚缺少成熟的经验。

从阅读现状来看,我国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明显不足。据PISA2009评估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首位,其中连续性文本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而非连续性文本平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成绩差异为25分,是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另有媒体报道,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中出现一道带有图表的阅读题,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这道题得了零分。巢宗祺先生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上的欠缺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省,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修订时,大家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顾之川先生认为采用哪类文本进行阅读测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展现真实的阅读能力,以及日常阅读什么类型的文本。依据促进学习、真实性、能力导向等评估理念,审视当前国际最新测试实践,除目前试卷中的论述类、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外,还可以尝试引入非连续性与混合性文本,采用多篇组合类文本。这样可以全面地考查考生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多样文本,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或混合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见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指向现代公民终身发展的时代诉求。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性与任务要求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密不可分。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时代性。现代社会高度重视信息的整合和应用,生活节奏加快,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在数以万计的信息中,有像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完整的课文这样的连续性文本,但更多的是体现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比如经常看到的博客和论坛,那一段段、一句句或一字字相互之间的讨论或者回复,就是非连续性文本,而且他们在聊天、论坛中已经不自觉地在运用这样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时代性。

(二)实用性。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离不开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到电影院看电影时,看到售票窗口的一块告示牌上写着“票价二十元”,我们就明白今天的电影票是每张二十元人民币,正好解决了我们此时需要知道的电影票价问题。而告示牌上的文字就是一段“非连续性文本”。因此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三)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最显著的特性是生活化,学生在生活中随处都能碰到它。比如学生患了感冒,去药店买回一盒治疗感冒的药。看到药盒上写着“每日三次,每次两片”的文字,就明白了这种药的服用方法,按照这样的要求服用,就会治疗感冒,使身体尽早恢复健康。这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非常强的生活化的特点。

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往往不是由逻辑或语意严密的段落结构层次构成,而是呈现多样化,如曲线图、凭证单、说明书、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时间表、通知、广告、清单、索引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都有可能进入检测视野。试题既要求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概括与推断,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比如有这样一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题,题目主要列举了美林药品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药品名称、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相互作用等。随后针对这个文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美林注意事项第九条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阅读整篇说明书,说出其中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此段文本,找出重要信息(“本药味甜,有芳香,小孩会喜爱喝”“本药用量上有限定”“有较多禁忌和副作用”),然后对这些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避免孩子误喝,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药品要放到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这充分体现出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要求考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指导 信息时代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报刊、街头、电视、网络中随处可见,能够从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是语文教师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拓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出现于语文教材与试题,但还没有独立的体系,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其中只有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图片两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图片阅读的策略知之不多,对如何读图、如何实现图文转换、如何让学生自主建构从一个文本的阅读到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等不是很清楚,教学实施中自然难以有大的突破,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没有形成全面的理解,造成阅读方法缺失。

基于阅读教材与生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必须挖掘各种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让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互为补充,拓宽学生的认知角度与视野。在进行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时,可以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将两种文本有机整合,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简洁、直观性强的优势,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图式,提高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效率。很多课文可以利用鱼骨图梳理文章框架,利用结构示意图梳理文中主要信息,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同时,对目前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等板块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也要积极关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进行阅读教学,转换选取阅读材料的视角,以多元化的阅读材料类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此外,还可在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从研究性学习活动来看,我们有很多传统的做法比如重视报刊资源的阅读,尝试开展媒体热点话题的讨论等都很值得提倡。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应利用这一活动方式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重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根据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任务要求,其策略关键当抓住三点。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非连续性材料的核心。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编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第三,建构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篇6: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一、走近它、认识它——了解文本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基本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文本类型。

随着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非连续文本运用有增长趋势。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日常的说明书、研究报告、物品清单财务报表、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大量的资料等大都是以非连续文本或混合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它们承载信息的媒介就不止文字或符号,还有图像甚至音响。

平时教学使用的材料和教材中的课文基本是以连续性文本呈现的,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够。

从内容而言,非连续性文本表述的是以事实为依凭的(艺术创作图文除外)客观存在;

从结构形式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不是很紧密,一般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从语言表达形式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多数采用陈述性语句,一般不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这些特点,给考生们阅读这类文本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有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成也它,败也它——了解考查的层次

温儒敏先生说:所谓“非连续文本”,是与通常我们多见的相对完整的文本不同的,可能就是一组材料,彼此观点还可能相左,然后要求考生阅读之后进行比较、辨识、分析、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作文或者阅读题都可能出这样的题。

高考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载体,考查考生筛选、概括的能力:

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从一组文本中获得关联性信息;

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的事实、价值作出判断。

而教学现状则是“三无”:无教材,无教参,无培训;阅读教学自然基本没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席之地。据报道,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阅读的图表题中,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在这道题上得了零分,占总考生数的20.19%。

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我国大部分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短板。2017年全国课标卷的三套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都选用了非连续性文本(或者称之为混合型文本),都是选择现在社会中的一种现象为话题,有很强的时代感,紧扣“实用”两个字。

甲卷的新闻材料是垃圾分类问题,两则材料,材料一有图表;

乙卷的新闻材料关乎记录频道节目,四则材料,材料二有图表;

丙卷的新闻材料与博物馆相关,三则材料,材料二有图表。

虽然三套试卷新闻材料话题不一,长短有别,但是都嵌入了图表;虽说材料的数量与难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都不同程度考查了概括与归纳的能力;虽说三套试题的阅读难度不同,设题的角度不同,但考查的阅读量基本相同,考查层次基本一致。

三走近它、辨识它——落实阅读的过程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比如课标乙卷的一组文本,四则材料陈述的角度不同:

材料一介绍央视纪录频道的特点;

材料二用图表显示央视纪录频道在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材料三介绍央视纪录频道运营的模式; 材料四介绍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的特点、运营模式。

把握了基本事实,就可形成一定的关联: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可以有多方面的对比,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回回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比如课标甲卷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材料,文段中提到“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原因何在呢?需要进一步的细读材料,抓住核心性语句进行细读。

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发现问题的提出在材料而答案在材料二:“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本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二是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两层意思是并列关系,不能互相包容。

有了这样的语句分析过程,7小题很自然就可以选出要求的答案D。7小题的D项“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只关注了一个方面,就确定为“主要原因”气了一个方面,就确定为“主要原因”,与原文的信息不对称,认定语义夸大或者以偏概全就很容易了。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课标丙卷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交代了博物馆作为重要载体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地区的文史中心,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材料二以图表的方式呈现了博物馆事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材料三介绍了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式。综合三则材料,这组非连续性文本着重表现的是博物馆的积极意义,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范围逐渐扩大,作用由具体到抽象。第9小题要求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题旨范围很明确,只要求在科研方面”,很快就能判断材料一与题旨一致,“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前句关乎科研的对象及成果,后一句涉及科研团队,组合在一起就是问题的答案。

四、敬畏它,熟识它——落实规范训练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规范的步骤不是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在选材时,不仅要关注其实用性,还要关注其趣味性,以便考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还能用于生活实践,并激发对某个领域的兴趣。相比较而言,2017年甲乙丙三组非连续性文本,“垃圾分类”话题可能更容易获得考生的认同感。

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勾画关键语句,有助于迅速概括重要信息;

快速区分详略处理,有利于选择略读或详读,留出时间精读,挖掘深层次的信息;

尽可能做一些批注,对于梳理层次与关系至关重要。

在阅读训练中,要对文本的阅读速度提出具体要求,更要实时监测阅读的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对比和分析阅读收获的信息,并上升到思维训练的层面。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之间、语段之间、语句之间、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存同求异,在对比过程中留主删次,在梳理过程中条分缕析。

个体阅读结束,要盘点阅读的收获,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给他们自我修正与取长补短的时机,以便及时纠正个人的观点或弥补不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这个环节也是检验阅读效果的环节,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们的汇报,做好指导、调控与提升,之后再要求答题,这样才是真正的落实。

答题时,要快速审阅题干,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知悉答题的方向与范围,以准确回归文本;圈定信息区间确定核个语白或者关键词语分析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区分主次信息,便于取舍并分条作答。组织语言作答,要保证语句通顺达意,书写完毕要回视自己的答案,再次确保答即所问,确保语句表达符合规范要求。高考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不再给考生选做空间,实则是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考生的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及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和综合的考生脱颖而出,符合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师,作为考生,必须足够重视,一定充分备考,才能优质高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填空题和选择题时有出现,开放性试题成为亮点。考查内容主要为:

①理解概括文本内容; ②提取整合有效信息; ③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在内容上,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易于比较等特点,概括性强、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查看标题。

文本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可以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查看标题,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在文体上,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的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应用文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当今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大量信息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考生的重要能力之一。

2.通读材料: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3.提取信息: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要善于从字而隐含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而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4.读懂图表: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

①表头。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②分类、图例。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③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

④注释性文字。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5.注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其他呈现形式。

四、常考考点、题型和方法指导 1.整体感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题型:综合上述文本,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答题方法:首先查看标题,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其次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意,提取、整合信息 题型:(1)“××”一词是什么意思?(或:请简要谈谈对“××”词语的理解)(2)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3)请概括某则材料的主要信息。(4)阅读文本,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

(5)概括或推断这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6)有关部门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题方法:

①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②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③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具体可参考说明文专题相关内容)3.品味文本的语言 题型:(1)文中的加点词有什么含义?

(2)画线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里面包含了若干个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这些材料多采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所以赏析文本语言时可以从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角度入手。

4.结合文本内容,解决具体问题

题型:(1)就“××”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3)请根据材料,提出几点建议。答题方法:

①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②启示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

篇7: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案

自2011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与检测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综观2013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图表、漫画、相关链接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进入高考试题。据顾之川先生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现状与改革》(《中国考试》2014 年第1期)中所说: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笔者展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成为阅读与考试的常态。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及阅读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PISA测试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进行设计,界定了四种文本类型: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其中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是阅读材料的两种基本形式。通常,语文阅读教材是通过句子形成段落章节等文本材料构成语文教材记叙、议论、说明等基本形式呈现的连续性文本。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一线教师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尚缺少成熟的经验。

从阅读现状来看,我国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明显不足。据PISA2009评估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首位,其中连续性文本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而非连续性文本平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成绩差异为25分,是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另有媒体报道,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中出现一道带有图表的阅读题,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这道题得了零分。巢宗祺先生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上的欠缺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省,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修订时,大家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顾之川先生认为采用哪类文本进行阅读测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展现真实的阅读能力,以及日常阅读什么类型的文本。依据促进学习、真实性、能力导向等评估理念,审视当前国际最新测试实践,除目前试卷中的论述类、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外,还可以尝试引入非连续性与混合性文本,采用多篇组合类文本。这样可以全面地考查考生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多样文本,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或混合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见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指向现代公民终身发展的时代诉求。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性与任务要求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密不可分。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时代性。现代社会高度重视信息的整合和应用,生活节奏加快,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在数以万计的信息中,有像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完整的课文这样的连续性文本,但更多的是体现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比如经常看到的博客和论坛,那一段段、一句句或一字字相互之间的讨论或者回复,就是非连续性文本,而且他们在聊天、论坛中已经不自觉地在运用这样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时代性。

(二)实用性。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离不开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到电影院看电影时,看到售票窗口的一块告示牌上写着“票价二十元”,我们就明白今天的电影票是每张二十元人民币,正好解决了我们此时需要知道的电影票价问题。而告示牌上的文字就是一段“非连续性文本”。因此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三)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最显著的特性是生活化,学生在生活中随处都能碰到它。比如学生患了感冒,去药店买回一盒治疗感冒的药。看到药盒上写着“每日三次,每次两片”的文字,就明白了这种药的服用方法,按照这样的要求服用,就会治疗感冒,使身体尽早恢复健康。这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非常强的生活化的特点。

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往往不是由逻辑或语意严密的段落结构层次构成,而是呈现多样化,如曲线图、凭证单、说明书、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时间表、通知、广告、清单、索引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都有可能进入检测视野。试题既要求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概括与推断,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比如有这样一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题,题目主要列举了美林药品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药品名称、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相互作用等。随后针对这个文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美林注意事项第九条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阅读整篇说明书,说出其中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此段文本,找出重要信息(“本药味甜,有芳香,小孩会喜爱喝”“本药用量上有限定”“有较多禁忌和副作用”),然后对这些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避免孩子误喝,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药品要放到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这充分体现出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要求考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指导 信息时代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报刊、街头、电视、网络中随处可见,能够从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是语文教师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拓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出现于语文教材与试题,但还没有独立的体系,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其中只有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图片两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图片阅读的策略知之不多,对如何读图、如何实现图文转换、如何让学生自主建构从一个文本的阅读到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等不是很清楚,教学实施中自然难以有大的突破,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没有形成全面的理解,造成阅读方法缺失。

基于阅读教材与生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必须挖掘各种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让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互为补充,拓宽学生的认知角度与视野。在进行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时,可以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将两种文本有机整合,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简洁、直观性强的优势,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图式,提高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效率。很多课文可以利用鱼骨图梳理文章框架,利用结构示意图梳理文中主要信息,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同时,对目前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等板块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也要积极关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进行阅读教学,转换选取阅读材料的视角,以多元化的阅读材料类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此外,还可在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从研究性学习活动来看,我们有很多传统的做法比如重视报刊资源的阅读,尝试开展媒体热点话题的讨论等都很值得提倡。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应利用这一活动方式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重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根据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任务要求,其策略关键当抓住三点。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非连续性材料的核心。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编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第三,建构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1)图文转化策略

图表、图形等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检测学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学生可以运用图文转化策略,全面了解文本包含的主要栏目、项目、类别、数据等信息。例如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需经过以下流程: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以图解文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几步:正确领悟文字材料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建构起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准确描绘图表中要反映的内容→分析总结图表中的规律,与文字内容加以对照。图文并茂整合信息是对信息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与提炼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的结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与评价。

例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 80 字。

图画题往往以独特的线条语言形象地展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知识与能力于图画之中,体现了语文实用性的特点。学生应该通过对标题、构图、画中的人物关系,将其中表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相关的部分,把握深层含义。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巷口》,画面上的老人和孙子立在巷口盼望着什么。在正确理解图画语言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主要解释和发掘图像的隐含意义,使用文学性语言评价图像的形式和内容之美。解答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 ― 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2)分类阅读策略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多、形式多样,要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分类阅读。例如文本类的要理清结构层次,抓住每个层次的中心词,归纳主旨大意;图形类的重点阅读标题和简要的文字提示;表格类的通常要关注表头中的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等等;清单、目录、索引、说明书等条款型宜采用快速阅读策略,抓住关键信息;材料探究型的要进行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篇8: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案

什么叫连续性文本?学界通常把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及以上学段中的“以段落组成的文章”称为“连续性文本”;而这些“以段落组成的文章”实际上又是以每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形式呈现的。所以说所谓“连续性文本”就是指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主要由数据表格、图文解字,调查报告,凭证单,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保修单据,地图,广告,目录,索引等等组成。勿用说,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普遍具有简明性、直观性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直观性的图文比理解性的文本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对于需要了解时代背景的课文来说,这些形象生动的直观性图文比起教师的语言魅力来,也更能让小学生身临其境。例如,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1课“天上的星星”,这篇课文的题目边上就有一副插图,图片上展示了满天的星空下,两个孩子正抬头仰望着夜空,从这幅图中就可初步感知学生对星星的热爱之情。整篇课文的文字背景都采用夏天夜晚的星星月亮来填充,让学生在学这篇课文的整个过程中都能身临其境。再如第23课“胡杨赞”,文中穿插了两幅胡杨的图片,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胡杨的高尚品质。这一系列的插图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其情感。

过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常规的三步法教学进行:首先,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其次,精读课文,从头梳理到结尾;最后,总结课文,升华主旨。这种阅读教学方法纯属于“教书匠”的一种手段。整个过程围绕着全篇课文来教学,而每篇课文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图片、表格、数字等等,作为阅读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则往往被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因为他们大都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图文信息来辅助阅读教学。比如,西师版五年级下册中的第五课“生命的药方”,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上提到的常规教学法:首先导入课题,对课文标题进行质疑启发后,就进入教学三步法:第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找出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情。当学生对课文的主要脉络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第二、细读课文,逐层理解。在进行这个环节的同时,教师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如德诺患上艾滋病以后,他的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德诺患病后的难过心情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等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体会课文中有关艾迪与德诺的友情以及对艾滋病人的关爱的内容;第三、总结课文,沉淀情感。在这个环节中,则让学生谈谈应该如何对待艾滋病人,做到学以致用。表面看来,整个阅读教学设计好像天衣无缝,实际上教师完全忽略了文中的插图,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辅作用。课文中的插图展现的是黑夜中的河面上漂泊着一艘孤单的船儿,船上只有两个小男孩相依为命。教师完全可以从这里的插图入手,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用环境来衬托情感,进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个课例就充分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即图文)对"连续性文本"(即课文)的重要教学辅助作用。

毫无疑问,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需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第七单元里有一篇课文《看戏》,就很好的运用了这种教辅作用。教材在这篇课文的下方穿插了好几幅图片,图片里展示了各种戏剧场面;虽然课文中也有文字形象地描述了每种戏剧的各种表情,绘声绘色的介绍了各种戏剧的特征,但都不如这几幅图片来得形象、直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如果紧密结合这些图片来讲解戏剧的特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就更加容易了。因为如此,所以在小学各年级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里,都有教材编撰者添加的图片和作者介绍,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能把这些辅助材料,即“非连续性文本”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来,就一定会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加有成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步骤

(一)摸清儿童该学段的心理特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拟定一个符合我们教学对象的阅读教学目标,而拟定这个目标的最根本原则就是符合该学段(如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由于这个学段的小学生正处于童年的思维发展期,他们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这些儿童的概括能力也正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变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因此,对于一些图片的理解,学生已经在向图片背后的本质属性挖掘了,因为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接近童年期的尾声了。

(二)确立阅读教学知识目标

根据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规定:“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据此,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已不仅仅是单纯地理解课文,还增加了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目标了。可惜,有很多教师甚至是许多一线的教师都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虽然,老师们都要向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诸如做习题,抄生字词等等,但这已经与课堂教学脱节了,老师们注重课后训练,却完全忽略了课堂上的随堂练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老师们普遍忽略了或者说不懂得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关系。

(三)处理好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关系

非连续性文本应该怎样与连续性文本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好两者间的主次之分。非连续性文本只是阅读教学时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材中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往往是以数据、表格、漫画图文之类的具体形式表达的,但它们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图表或者数据,它们与教材课文的知识是一种有机的联系。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在急流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急流中奋力划桨,逆流前行的情景,赞扬了年轻母亲的勇敢、坚强。同时也启发学生应在生活的急流中,像那位年轻母亲一样,不畏艰难,勇敢沉着地前进。因此,这篇课文(即连续性文本)的人文性教学目标就是要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者的感动和作者的赞美之情。与此同时,从工具性教学目标讲,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比如“挣扎“一词。文中的”挣扎“指的是江中的小筏子漂浮在水中就像图片显示的那只小蜻蜓一样,以不停地尽力拼搏来摆脱危险困境。这就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划竹筏者,即这位年轻母亲的勇敢无畏、坚强沉着。如果教师单纯的讲解“挣扎”一词,可能会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抽象空洞,以至于不容易理解。但如果在讲解这个关键词之后,呈现出母亲划竹筏的场景,那同学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适时、适当地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阅读教学中的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间的相互转化

连续与非连续文本之间是需要也是可以相互渗透转化的。文本间的互相转化和渗透,相当于为我们搭起了一座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互为往来的教学桥梁。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有一篇课文《狼群》,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以由图片“狼“导入,以此来引出课题。从而顺其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文本中。其实,文本中就插有两幅狼的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即非连续文本)。这种教学策略就属于由非连续性文本转化为了连续性文本,这就形成了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连续性文本(即课文)中。在这篇课文《狼群》讲完之后,就基本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就应再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全遍课文。须知,回顾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这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具体。但是回顾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再一次回到课文文本中去感受。这时,教师就应通过整堂课的板书来让学生回顾,即让学生看着板书回到文本中去,亦即让学生看着板书回顾出全篇课文的内容或者大致情节来。这里也必须明确,所谓“板书”,其实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看着教师的板书回顾课文的内容或情节,就是把非连续性文本转化为了连续性文本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学会连续与非连续文本之间的互相转化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将非连续性文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任何阶段的学习都少不了要求学生学以致用。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机会去实践历练。比如,家长或教师带孩子去游乐园玩耍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看游乐园的介绍以及一些游戏的规则,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游乐园的一些情况。如果是去大商场或者公园,则应先指导孩子看懂商场或公园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其布局,知道出口、进口,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再确定下一个目的地;又如在坐轻轨时,应教会学生看懂每一个站点的路线图,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迷路了……,总而言之,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彼彼皆是,而且简单明了,只是需要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将许许多多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广告、告示、通知等)转化为“连续性文本”(如课文、日记、作文等)而已。

三、结语

必须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应该具有时代气息,这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新命题。它引发我们思考,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管是大学、中学或者小学,都需要集结各类资源,增加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抓住教学的直观依据;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而且要重视日常生活中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探究。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的空间,是值得不断探究的新课题。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为例,着重探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让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全方位的阅读,从阅读中自主构建意义,有效地做好“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之间的互相转化。

上一篇:俄语经济词汇下一篇:不会变的是什么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