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课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3-02-21

走近新课程, 感悟新课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 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 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更关注学生的尊严。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致的。因此, 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 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 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 民主的育人氛围, 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逐步让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习潜力, 培养学生敏捷思维、主动学习、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 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 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 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 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 使他们在学校里, 心情愉快, 精神放松, 以增强其信心, 激发其求知欲, 鼓舞其勇气, 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 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 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二) 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 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 心灵得到沟通, 理念得到认同, 情绪得到调节, 行为得到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 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 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 共同探究的精神。

(三)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懂也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 特别是心里的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 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 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 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 设置“悄悄话”信箱, 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此外, 还可以结合雏鹰争章的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和心理调节能力, 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锻炼。

二、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 应该准确地把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和专业素养。无论是从心理健康教师自身, 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心理健康教师都有必要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每个人都存在不同层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只是有些时候大家忽视了它的存在, 或者是有意识地否认它的存在。所以,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更何况我们教师呢?心理健康教师在人格特征和个性修养方面必须有严格要求。“我国心理辅导与咨询专家樊富岷教授提出成功心理活动辅导者必须具备:①良好的人格特质 (有勇气和自信心, 关心他人, 有幽默感等) 。②对心理辅导理论有充分理解。③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对学生信任、接纳每个人) 。④掌握基本的领导才能与专业技巧 (善于运用支持、指导、鼓励等技巧参与、影响团体发展, 接受到专业训练) 。⑤丰富的咨询经验。⑥遵守职业道德。”

(二) 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 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 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 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因此, 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 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 人格不健全, 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 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

三、倾注真诚的师爱, 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 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 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 而且不易读懂的书, 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 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 用真诚的爱去感化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一) 平等相待, 跨越“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 要求教师转变心态, 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 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 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 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 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 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 真诚相对, 角色转换。在人际交往中, 真诚是最重要的, 要做到能理解别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 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老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 不是靠威严, 更不能靠训斥, 最靠得住的是老师和学生坦诚相对。教学中, 有的老师怕让学生提问。我倒认为学生提问是好事, 因为学生的问题是很有探索价值的。虽然老师不是万能的, 但是也不要不懂装懂, 而应告诉学生实情, 老师不会, 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甚至向学生请教, 让学生当“老师”来教老师。这样,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师生间的“角色互换”。通过师生的真诚相处、角色互换, 学生也会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 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说真话、掏真劲、办真事, 自觉、积极、大胆、主动地去做, 把事做得更好。

(三) 倾注真爱, 促进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 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 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心理上受到压抑, 失去平衡, 性格比较孤僻, 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 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善于与学生沟通, 进行谈心、交流, 进而开导学生, 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 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 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 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 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 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 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 注重心理沟通, 同龄共振

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现状, 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当然, 这不是绝对的, 但这种趋向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他周围的许多同龄人。当然,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会有传染性, 这足以令教育工作者三思。

班集体是学生的基层组织, 是学生经常共同学习、生活的群体。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 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途径。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脆弱、自制力差等现象而开设的《向挫折挑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不幸儿”的遭遇 (表演) 催人泪下, “如何帮助‘不幸儿’”、“如果你是‘不幸儿’, 你该怎么办?”的激烈讨论后,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进一步强化同伴互助的观念, 诱导类似的行为美德;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直面挫折, 做生活的强者。接着以<<名人传>>中爱因斯坦、贝多芬……的事迹, 激起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

班级是师生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 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征各异的少年儿童组合在一起, 唯有用“灵魂去拨动学生的心灵”, 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 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因此, 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供不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 “全面唤起学生的心灵”。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的问题, 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 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教师要从营造健康心理环境、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倾注真诚的师爱和注重同龄人的沟通这几个方面, 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且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主要从营造健康心理环境、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倾注真诚的师爱和注重同龄人的沟通几方面, 探索了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参考文献

【1】杨肖.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改研究, 2012, 6:179-180。

【2】康静梅, 杨光辉, 程利.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 6:179-180。

【3】贾晓波, 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使用教程[M].天津:天津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开阔视野,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第一学段萌芽下一篇: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