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1世纪图书馆进入信息时代的全新标志,具体展示了以原子(atom)形式存储的传统方式向以比特(bit)形式存储的电子方式转变的一般趋势。信息资源管理的诞生和发展处于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开创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全新局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某种崭新范式的作用。国内图书学界对信息资源这一课题研究正方兴未艾。

第一篇: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论传统档案信息管理与电子档案信息管理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都迅速顺应潮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子档案逐渐代替传统档案,以其信息量大、共享性高且方便快捷的优势在档案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和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整体角度出发,论述了其各自在档案管理这一过程中的优势及特点,并从客观角度出发浅谈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档案信息管理而言,其也在这次浪潮中抓住机遇,不断革新工作的方式方法,逐渐从传统的信息档案管理转变为电子档案信息管理,这个全新的变革的过程,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各个基层台站中,如何高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在缩短工作时间的过程中保证工作质量,是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应当改进的。

1 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简介

1.1 传统档案信息管理概述

所谓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就是通过人工收集、整理、统计、保管等手段对某些重要的信息进行规整管理,储存到固定的文件柜中以便日后在工作中对某部分信息进行查阅。

1.2 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的优势

档案信息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工作。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从数量上保证了档案的齐全性,收集各类资料进行规整实现档案信息的系统管理。在档案之间建立联系是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的一大特点,能够有效保护档案免受外界破坏,保证档案保持原始状态,不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私自篡改,大大增加了档案的安全性。传统档案信息的规整,能够有效的保留历史原貌,实现信息管理的真实性。

2 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简介

2.1 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概述

所谓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就是紧随科技信息时代,通过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的一种电子化信息统计,记录备案形成档案编制管理。

2.2 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优势

从快捷程度来说,电子档案信息管理颇为高效,具有极大的快捷性。从经济环保角度来讲,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大大减少了对纸张的使用,一切信息均记录编制在电子计算机中,节约了大量的纸张。从信息共享的角度来讲,科技信息下讲究的是资源共享信息互用。

3 浅谈传统档案信息管理与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差异性

3.1 从“归档时间”洞悉差别

传统档案信息管理一般会涉及到多方面的资料且纸质版较多,繁琐戎杂的信息导致对其归档处理非常不易,很多时候都不能及时的进行文件归档。但是,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则不然。它可以及时的利用局域网进行信息归类处理,整理到一个文件夹中进行统一归档处理。时间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在归类和保存方面颇为省时省力。

3.2 从“鉴定方法”洞悉差别

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在进行鉴定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规定,通过资格审核、确定生存期、价值复审这三个阶段才能鉴定出結果,时间上是最为浪费的,不可囫囵吞枣,亦不可粗制滥造,必须进行分页审核方可。而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一系列功能,即可完成大规模的审核,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鉴定的时间。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编制管理时,应当尽量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利用信息加密技术等来确保档案的原始性。

3.3 从“存储空间”洞悉差别

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的以纸质档案存储形式为主,随着信息量的加大,纸质档案越发显得力量不足,不仅信息容量小,而且占用的空间还比较大,导致越来越多的纸质版文件积压,不利于文件档案迅速查找。而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则高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容纳图片、音频、ppt、视频、文档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不仅解决了传统档案存储信息容量大的缺陷,还占用了极小的空间,优势极为明显。

3.4 从“保管形式”洞悉差别

传统档案信息管理通过档案盒及档案柜的载体进行保管,而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则通过计算机媒介进行信息保管。

4 浅谈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和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共同点

从某种角度来讲,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是由传统档案信息管理演变而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首先,两者都是实体档案。传统档案信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质性纸张档案,他们以其特定的规整要求排列在文件柜中,而电子档案信息则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加密技术后利用计算机显现出来的信息管理。其次,传统档案信息和电子档案信息都具有原生性。不管是哪一种档案信息管理,都必须保持档案信息的原生性,不可以随意更改信息。再者,从价值角度分析两种档案信息管理,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都能够为社会管理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方便其他行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5 当下我国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应用

我国致力于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试图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争创新高。在档案信息管理领域,引入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譬如,我国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人员的信息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医院、教育部门等也通过电子档案对其发生的事件或者其他方面的有意义的事件进行管理,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6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档案信息管理远远没有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更能够得到社会发展的青睐。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紧随时代的脚步,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促进各方面进步,致力于使用电子档案进行信息管理,是正确的选择。

[1] 闻国权,曹义.对检察机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档案,2011(06).

[2] 安小辉.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24台)

作者:王玲玲

第二篇: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

21世纪图书馆进入信息时代的全新标志,具体展示了以原子(atom)形式存储的传统方式向以比特(bit)形式存储的电子方式转变的一般趋势。信息资源管理的诞生和发展处于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开创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全新局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某种崭新范式的作用。国内图书学界对信息资源这一课题研究正方兴未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信息资源的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在对信息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培植起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信息思维方式。正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认同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提法似乎不能适应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需要,且缺乏对信息资源共享这一概念的解释力,于是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信息资源建设是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重心从管理信息资源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变化过程。在图书情报界,人们对于两者的认识有些模糊,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是同一事物,相互混淆使用。但笔者认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本文旨在对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做些理性的思考,期望能对今后图书情报界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源起与理解. 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国内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发现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资源管理的展开。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实际上是研究在给定的信息资源状态下,如何对现有组织机构或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供有效利用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以如何提高生产率与增值服务这一目的为出发点的。在英语中,作为单数的resource意为信息内容本身,作为复数的resources意为信息财产,既包括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设备和处理此信息的工作者。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而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内容的管理。

2. 关于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如前所述,信息资源管理起始于西方国家,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积极吸收西方学者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根据(草案,1987年)《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的定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传递和使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提高其数字化、数据库化、网络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实现高度共享,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直到2000年底,一些作者对这一新的理论概念展开讨论,其中高波,吴慰慈在《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一文中专题论述了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并认为信息资源建设应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该文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义为:“是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信息资源建设的结果形成信息资源。”这个定义表明,信息资源建设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活动,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就是形成信息资源 。

最近,肖希明先生在“信息资源建设:概念、内容体系”一文中,阐述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体系规划,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馆藏资源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确切地说,该文所界定的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均来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本文在分析不同学者所作信息资源建设定义的基础上,以及参考1997年《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则》相关文件认为,图书馆界有关信息资源建设的提出是在科技情报领域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科技情报领域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探索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形成以及方兴之势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价值功能研究带来了图书馆信息的综合应用阶段。根据信息资源的定义,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凡是未被组织开发的信息都不是信息资源。我们认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正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所在。两者为同义词,也是对等物。

3. 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据分析 .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众所周知,信息不等于资源,只有当信息成为社会活动中的生产要素,同时产生劳动价值才被称为信息资源。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讲的。生活中存在着过时的信息,不真实的信息,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中不在构成资源,相反,它构成垃圾信息,信息污染。从信息可利用的角度讲,信息要成为资源必须通过重组,二次开发,即要对信息进行挑选、分类、组织、编码、存储、传递、分析、积累、识别,才能使其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信息必须经过人类的管理与建设开发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信息资源建设除了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信息形成可资利用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可建设性。信息资源同无序状态存在的信息并不相同,它更大的程度上是人们创造的再生性信息产品,虽然它的生产和分布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其生成更取决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主观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建设性”是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信息集合化、资源化的过程。

第二,可共享性。同自然资源不可复用的特征相比,信息资源是可以同时使用、异地使用、反复使用的共享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转录、缩微等加工和开发,而不会影响信息价值。这是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使用整体性,效益的间接性和利用效果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4. 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毋庸置疑,管理不等于建设。建设的目的是使信息获得可增值效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条件下,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提高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自然资源。没有建设,即不开发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乃至有效利用就无从谈起。信息资源建设倚重于信息资源管理是不言而喻的。信息资源建设依赖于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从内涵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机构的使命而管理信息资源的过程,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而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本身的开发利用。从性质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手段,更多的是针对某一机构组织本身。同时,突出标准化和规范化与信息的保存,信息资源建设则更像是一种策略或称行为方案,更注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从侧重点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侧重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强调其管理职能。而信息资源建设的焦点在于利用自动化,网络化手段获得更多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存取服务。

当然,它们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基础与应用的关系,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和最终实现,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从而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的外部环境与未来变化相一致。而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化会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相互依存,彼此协调发展。

作者:赵向峰

第三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录入的信息规划

摘 要: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复信息进行分析、规划,以减少各个部门对教职工信息的重复录入,减少系统中的冗余信息,避免信息重复,减少录入错误。

关键词:信息冗余;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一般按照工作职能和工作规划划分的部门进行。根据工作需要,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理的信息,是以教师自然状况、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的形式采集,这种形式割裂了信息的完整性,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容易出现工作重复、信息重复录入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在信息系统中的流动来规划人力资源信息的结构,减少信息在系统中的冗余。

一、高校人力资源

高校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今高校重要的资源,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与管理,才能使学校在同行中具有竞争力。高校人力资源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工的活动,即高校中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工劳动能力的总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高校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征以外,还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现为高校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群体,因此,高校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及其教书育人活动和科研创新活动。

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

为了记录、管理高校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被信息化,为了反映高校教师的情况,高校各个部门在录入数据时,数据库中高校教职工的信息主要包括:

1.教师自然状况信息集(N):固定码、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

2.社会状况信息集(S):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编制、党派、最后学历、从事专业、聘任资格、职称等级、工作时间、工资类别、工龄、行政职务、出国情况、培训情况。

3.科研情况信息集(I):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发表的论文数、科研兼职情况、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4.工资情况信息集(L):固定工资、活工资、岗酬、月标、工资补贴、粮贴、回补、地方补贴、合工补贴、驾驶补贴、政特、审计津贴 。

5.教学信息集(T):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所任课目、课时、学生评价。

三、人力资源信息生成过程

为全面反映教师的情况,各部门收集了尽可能准确全面的信息,从上面的信息集合可以得出N=S∩L∩I∩T,这4个集合中都包含子集N,由于各部门为了尽可能全面掌握教职工信息,使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出现了冗余。把信息的输入过程表示成一个有向图,如图1所示,教职工的自然情况信息被其余4个子系统重复录入。因为集合N包含在其他集合中,自然情况信息在系统中就可能存在5份冗余,使数据库中存在大量冗余。为了减少冗余,需要重新规划信息流,并设计子系统(见图1)。

四、信息图的树化

把信息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图,为了减少信息的重复,把图的虚拟边删除,就形成一棵有向树,使信息沿着树的边流入,减少重复。每个子系统是树的节点,信息在节点得到完善和修改。自然信息通过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子系统共享,不会在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子系统中存在冗余数据。规划后的信息流树见图2。

五、规划后的子系统

图1显示通常的数据录入,存在重复录入的现象,经过树化后,子系统S、L、I和T可以利用N录入的信息,不再需要重复录入教职工的自然信息,这样就可以减少系统中的重复,信息节省存储空间,也避免了信息重复录入的不一致和错误录入。工作顺序则如图3所示。

通过对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合理规划,改变信息的流入顺序,协调各个部门的信息录入和使用顺序,就能合理减少信息的冗余,达到高效利用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也平.基于校园网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J].微机发展,2002,(2).

[2] 深志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03.

[3] 晋松亭.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9).

[责任编辑 李 楠]

作者:吕鸿略

上一篇:网络营销渠道论文下一篇:毕业论文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