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英语》课程的行动研究

2022-09-11

1 背景介绍

反思性教学方式就是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教学、教与学的态度、对教学的认识和教学实践等一系列的数据进行研究 (Richards&Lockhart, 2000:1) 。对于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必须客观地观察教学, 并对所发现的现象进行评判性的反思。所以反思能帮助教师将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以便更加有效地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Knezevic&Scholl, 2002:79)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它可作为自我评估的基础,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Richards&Lockhart, 2000:2) 。它的调查方式主要有:教学日志、教学报告、调查与问卷、现场录音录像、听课、行动研究 (ibid:6) 。如果说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行动研究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蔷, 2002:14) 。因此教师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模式正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教学反思的一种特殊策略。它要求教师收集和分析从每天的教学实践中得来的数据, 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实践” (Wallace, 2000:4) 。行动研究的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并不断循环往复 (Richards&Lockhart, 2000:12) 。可见, 行动研究与反思教学有必然的联系。行动研究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更新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这种探索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教授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 这有助于缩短外语教学研究理论和课堂实践者的距离 (Hawkins, 1996, 见郑敏等, 2000) 。作为实践者, 一名英语专业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不断进行反思性行动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然而它又是一门很难教授的课程, 教师面临挑战: (1) 学生往往因其课量多、延续时间长而无新鲜感, 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专业学生正在对课程提出越来越多不同以往的要求, 如:方法要多样、气氛要活跃、教材要新颖等等; (3) 综英课教师往往只关注听说读写等技能培养, 忽略教学方法的研究、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等。因此, 作为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性教学的实践 (贾爱武, 2004:2) 。所以我们在综英课程中开展了行动研究,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

2 反思性行动研究

研究课程:二年级《综合英语》课程, 教材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 1 9 9 9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研究对象: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来自02级两个平行班的54名同学) 。

研究数据:1.两个学期中教师在每堂课后所撰写的教学札记;2.两个学期中学生对于师资水平、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的若干次评价 (主要为问卷调查法) ;3.学生对于亲自实践授课《新概念》第三册的反思日记。

研究方案:计划 (在发现教学问题以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行动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研究计划)

观察 (分析研究数据)

反思 (评价研究结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收获)

研究步骤:分两个学期进行。

2.1 第一学期的行动研究

2.1.1 计划

Woods (1991, 见Richards, 2000:88) 发现教师的评价性决策往往与他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性一致。研究表明 (Richards, 2000:89) 教师通过教学获得经验, 同时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他们用来评估教学的标准使他们反思自己新的理解、认识和意识水平。另外, 他还发现 (1992) 评估决策会影响随后的对课程的计划决策和互动决策。因此, 计划、互动和评估决策是互相关联的。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只有教师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教好课。基于这样的教学认识, 我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排在前六位的分别为:“专业水平高;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及其他们的想法;耐心、宽容、有同情心;对工作满腔热情;能有效管理班级”。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第一) 和“控班能力” (并列第五) 以外, 其余四项都是关于教师的情感和人格方面的。因此, 我在随后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有意识地反思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言行。一个月后教师针对自身课堂教学效果作了评估, 同时让学生写出对此门课程“最满意”和“最不满意”之处。调查结果如下。

对这门课程“最满意之处”是:

—教师和蔼可亲, 有亲和力;教态自信, 笑容既亲切又有威严;

—平等地对待学生, 给每个同学均等机会;

—耐心、细致地讲解难点和细节;

—思路清晰、条理性强;

—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最不满意之处”是:

—学生的参与机会不够多;

—课堂气氛因教师讲得过多而显得沉闷;

—课外知识面拓展不够。

由于教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最满意处最多集中在教态和人格因素上, 取得了良好的回馈。而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因此我计划在教学方式上做出调整, 增加展示学生自我, 提高参与度的环节。研究时间为三个月。在学期末再对教师素质、课堂总体教学效果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等问题进行教学综合测评和问卷调查。

2.1.2 行动

首先将全班随机分组, 每组4人, 增加讨论合作机会;第二, 每位同学轮流上一课《新概念》第三册的课文, 每次15~20分钟, 要求有讨论、提问、讲解、答疑等环节。

2.1.3 观察

在课后的教学札记中我这样写道:

“今天的课基本令人满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分析第6课 (Atomic Cars) 的组织结构时着重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意图, 使他们明确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在词汇的讲解中做到了详略得当。但是做role-play的时间未能保证, 下次要控制好时间。”

“今天只匆匆地进行了小组讨论, 随后我自己总结了一下, 并未展开全班讨论, 失去了高潮。”

“给学生补充的两篇摘自最新《中国日报》的文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但时间关系没有安排讨论。”

“对于课文总体理解上依然采取的是启发式, 师生有互动, 但仍以我讲为主。活跃的学生机会就多些, 那么如何调动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的积极性呢?”

2.1.4 反思

从教学札记中反映出自己的教学经不断改进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不太稳定。活动的设计不够到位, 时间一紧, 讨论就首当其冲地被删除和忽略。另外, 一个月后所改变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式比较仓促, 带有功利的心态, 虽然有学生参与的一些活动, 但未涉及教学理念的根本改变, 因此时不时会由以往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同时表1明确地显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太低了, 而帮助学生提高参与度的先决条件之一“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够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在我的课堂内教师和学生究竟谁是主体和中心?

—教师苦心孤诣地提高自身素质又是为了什么?

—管理和控制班级的目的是什么?该怎么控制才算有效?

—我们在陶醉于自我讲解的时候是否真正想到过学生的需要?

—学生之所以参与性不强仅仅是因为他不愿意参与吗?

—为什么由学生轮流上《新概念》课文的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呢?

当一个教师在满腔热情、流畅自如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时, 是否想过其实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应该表现的是在组织各种活动时的穿针引线的作用?语言学习是一种实践的过程, 既然是学生需要提高语言水平, 那就应该让学生而不是教师成为这一实践的主体。认知过程有其规律性, 教学内容和手段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进行, 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定是与他参与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率成正比的。教师的优雅表现对于自身的提高无异于锦上添花, 可让学生使用目的语完成各种任务却是雪中送炭, 两者孰轻孰重?有时候我们似乎也提供了机会可我们是否考虑过“学生能完成吗?愿意完成吗?该如何去完成?”是否考虑他们的兴趣、心理特征、给予帮助的程度?事实上教师的素质应以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和对语言的运用作为载体的。从这个角度来说, 其实教师不必刻意去管理和控制班级。所谓“功夫在诗外”。如果将学生引领到他们想表达的问题上, 把他们送到课堂中央, 让他们与同伴相合作, 就自然而然地管理了课堂, 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就更凸显其知识的渊博, 应变能力的不俗以及为学生所需要时的主导作用。由学生自己上《新概念》课文, 他们可以从备课、讲解、答疑一系列的活动中体会到真正参与其中的乐趣和迎接挑战的意义。所以他们才会在课后的反思日记中这样写道:

“每一件事情只有你去做了才知道你能否成功, 每一种能力也只有你锻炼了才可以断定自己是否能行, 而且也只有你真正经历了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缺陷与长处。‘新概念’让我着实经历了一回……以学生上课的形式学习‘新概念’不愧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S a n d i e

“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很好, 它给了我们这么好的锻炼机会。”—B l a n c h

“教学过程实在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这让我有机会站到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以后在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 这不仅对学生有很大帮助, 对老师则是一种莫大的支持。”—Carol

“上课使许多分散的知识被聚集到一起, 资源共享体现得淋漓尽致。”—Salie

“这对培养教师技能是有帮助的。如眼神的交流, 声音的掌握, 调动课堂气氛等。”—Helen

“这次备课最大的收获是在查字典的过程中……一点点查开去, 好像食物链一样, 越查越多, 越积越多, 感觉很有成就感。”—Pamela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了足够的底气, 上课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一种表露, 这也是我最欠缺的。”—S u m m e r

“暴露出来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时间的控制和教学节奏……‘吃一堑, 长一智’。要不断地从经历中分析问题, 总结经验, 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M a r y

“准备短短十五分钟课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 尽管不是很完美, 但所获得的满足感和自信心也是非同一般的。”—S u n n y

2.2 第二学期的行动研究

2.2.1 计划

通过深刻反思, 终于明确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针对“学生参与机会少, 活动设计不够合理”的问题, 我就第四册教材制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行动计划, 对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 增加相应的课外链接和补充材料。坚持撰写教学札记, 并将在学期末进行问卷调查以收集反馈意见。

2.2.2 行动

首先, 设计并实施了围绕课文主题的各项参与活动。现以该学期所上的后六课为例说明。

其次, 在每堂课的课前课后增加一些小环节。

1) 合作授课:从《新概念》第三册中选出若干文章让学生合作教学, 包括讨论、提问、讲解、答疑等环节, 以培养他们集体备课、共同授课的合作精神。

2) 发布新闻:收集新闻并以各种方式发布最新新闻, 不仅提高自身关注时事的意识, 还训练语音语调以及提高全班同学的听力 (必须在之前呈现主要词汇, 之后就重要信息提问并讲解等, 不走过场) 。

3) 格言明志:每堂课前给出两句格言, 除增加英译中训练外, 给予时间讨论并就某一句格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后改为由学生轮流以自选格言为主题作五分钟演讲) 。

4) 补充美文:几乎每一单元均补充一篇结合主题的美文, 培养语感, 提高鉴赏能力。但并不全文直接印发, 而是先改编成习题, 如:选词填空, 根据首字母填空, 不给任何提示的填空, 补充标题, 续写句子, 翻译等。完成练习校对后再作为佳作进行背诵和仿写。

第三, 结合以往教学经验, 摸索出一套组织学生直接参与语言运用的形式:

a授课型:自主备课授课, 体验未来教师的感受。

b播音型:收集发布新闻, 提高听力口语能力。

c演讲型:撰写讲稿, 大胆演讲, 培养胆识和口才。

d讨论型:深入挖掘一个主题, 大脑风暴, 使人生走向成熟。

e辩论型:讨论思考, 针锋相对, 锻炼逻辑思辨能力和大胆交际能力。

f表演型:亲历表演, 体会角色扮演的快乐。

g翻译型:对原文翻译的回翻, 体会两种语言的差异,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2.2.3 观察

整个学期我更加注重观察和反思自己对课堂的组织情况和学生参与种种活动时的反映等。在教学札记中有这样一些描述:

“新闻环节的安排可以配合对时事的了解, 有现实意义, 学生准备也较好。并且将一些实用的词汇派上了用场。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课, 对新闻要加倍关注了。”

“今天, ‘Life of Animals (Discovery) ’节目使学生的兴趣非常大, 他们完全被生动翔实的内容所吸引。这一节目的确很有特色, 大大地开阔了眼界;而来自英语国家纯正的语言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家。”

“当堂讨论是热烈而多样化的。同学们无论对文中 (Unit 9) 意象的感知和深思, 还是对结局的想象, 都各有千秋。而在这其中老师正起了穿针引线的主持人作用。同时又是一名很好的启发者, 不引领学生直接走, 而只是顺着他们的思路不断发掘下去, 使他们的思想的触角探得更深, 闪出的智慧火花更绚丽。对于有些疑问则抓住了及时询问大家, 于是又迂回包抄。这一切需要教师具有强有力的洞察力, 对内容背景的把握和对语言驾轻就熟的能力。于是这就是挑战了。在这些挑战面前我总有干不完的事。”

“今天批改了学生的作文, 眼前为之一亮。令人欣喜。为小说续尾的内容很出彩, 二十几个人居然为主人公和珍珠的命运设计出五、六种不同版本。他们的想象力一点都不差, 平时为何没看出来呢?从他们的讨论和笔触中我深受启发, 再一次感慨:教学真不愧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啊!”

(1) “将这一课 (Unit 11) 变成舞台剧表演是成功的。学生准备认真, 将此看成锻炼自身能力的大好机会, 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水平, 令人刮目相看。我还从中选出了八位学生重新组成两组‘梦之队’, 下周给大家以更为正式成功的表演。我想通过这样的表演, 学生的胆量和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好锻炼,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作品本身将会有深刻的理解。从某些学生的表演中分明已看到了Burton的老奸巨滑, ‘我’的于心不忍和Lenny可怜又可悲的性格。”

第二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选择式问答, 另一部分是开放式问答, 调查结果如下:

针对另一部分开放式问题, 学生给予了比较中肯的反馈。

问1:对于本学期所上的全部单元,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课?原因是什么?

问2: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你的“最大收获”是:

—学习知识和学会做人;

—懂得英语学习的科学方法;

—学会深入思考, 学会从作者的角度看待文章。

问3:对于这门课程, 你认为“应改进之处”是:

—鼓励学生更积极热烈地讨论, 各抒己见, 让学生发表意见的余地更大些;

—增强师生互动, 课堂气氛还需进一步合作提高;

—形式再多样化些;

—多分组讨论以提高效率;

—适当地增加与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多讲一些关于人性方面的话题。

2.2.4 反思

第一, 教师是行动研究的受益者。表3显示学生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不太满意”率已降至零。除了《新概念》的合作教学效果反不如单独完成效果好外, 其余项目的“很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的总和均在80%以上;尤其是对该门课的总体评价更是高达100% (上学期末为83.0%, 其中“很满意率”从34%上升为52.9%) 。这说明教师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外必须增进师生的互动, 提供学生参与的平台, 两者需平衡, 关系要和谐,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否则纵然是教师的水平再高, 学生依然会离你而去。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在行动研究中, 教师既是行动者, 也是研究者, 更是研究的受益者 (吴一安等, 2004) 。如果没有调查、反思和行动的改进, 依然故我地教学只能是简单地克隆自身, 专业化发展又从何而来呢?

第二, 学生须全方位地参与教学。纵观表2和表4可以发现学生之所以对那些课文印象深刻的原因。形式上:有参与有体验, 印象深刻, 如:续写结尾、表演话剧、参与讨论等。内容上:能引起学生共鸣, 且给予人生启迪。手段上:分析课文越透彻, 印象就越深刻;认知方式上:运用多种方式刺激感知觉, 如:看录像, 读材料, 听音乐, 写感受, 续想象等, 便于最大限度调动认知能力。而所有这些都基于学生的参与, 从感官到心灵。这可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原则。

第三, 学生具备一定的评价水准。从学生对该课程的各方面评价尤其是“需改进之处”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作为大学二年级的师范生已具备了相当的评价能力, 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完全围绕课堂教学的手段、形式和内容, 是比较公正客观且一针见血的。这些诊断对教师的反思和行动起到正确的指示作用。我们以往可能会怀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水准来评价课堂教学, 现在看来可以不必过于担忧。

第四, 面对新挑战。教学中“需改进之处”带来的启示是: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积极性, 又要对教学内容不断挖掘, 引起深入思考, 涉及人文素养, 给予生活启迪。教师必须起到高层次的指导者作用, 不能留于表面。其次, 教师既要有筛选有益材料和主题的鉴赏力又要具备倾听学生, 给予他们充足空间发表见解的民主精神和开阔胸襟。所以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 挑战还很多。但是唯有这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有可能,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才不是一句空话。

第五, 须改进之处。此次行动研究主要是在师生之间开展的, 尚未涉及教师之间的观摩与评价。这对解析问题和索求理论带来一定困难, 也就需要在同课程的教师之间建立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另外, 因没有进行课堂教学录像, 有些仅凭教师自身回忆所撰写的内容带有主观性。而学生的评估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些有待改进的地方都将成为今后研究的新课题。

3 结语

本文通过一学年来对课堂教学问题不断地观察、反思以及对问卷调查和教学札记的分析, 明确了反思性教学和积极的行动研究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 提高教学效果并有力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在反思性教学模式中发展起来的教学行动研究正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所进行的为期一个学年的行动研究, 认真反思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角色定位, 认识到基于反思性教学的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 提高教学效果并有力推动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综合英语,行动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1]  Knezevic,  Anne & Scholl,  Mary.Learning to teach together: Teaching to learn together in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Freeman, D and Richards, J.C. (ed.)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  Richards,  J. C. & Lockhart, Charles.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讨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非日语专业日语口语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