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2024-04-29

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通用8篇)

篇1: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医学论文/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摘 要】 目的 探讨改善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措施。方法 以数字法抽选行妇科手术的96 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根据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和数字分级法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36h观察分析,观察组有效率93.75%(45/48),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58%(31/48)要高,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妇产科患者术后的疼痛。

【关键词】 妇产科;术后疼痛;评估;护理措施

疼痛是妇产科医务人员在术后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护理工作中常见症状之一,有效的镇痛已成为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妇产科患者术后的疼痛可使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烦躁不安以及血压升高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健康的恢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质量[1-2]。妇产科是一个常见的手术科室,为探讨术后疼痛评估及疼痛护理的作用,本文分析返我院96 例妇产科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抽选自返本乡镇卫生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返本院收治的96 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23~59岁,平均(41.4±4.62)岁,其中剖宫产37例,附件切除术31 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9例,子宫切除术9 例,所有患者手术的麻醉方式均为持续性硬膜外麻醉。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

1.2 疼痛评估方法与护理措施

1.2.1 疼痛评估方法

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 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0级无疼痛: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

1.2.2 护理措施

1.2.2.1 术前宣教,将手术的过程、目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之后的注意事项,或者术中用药的副作用以及麻醉药等一系列问题对患者进行教育。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平静地接受各种因手术带来的不适感,避免了情绪波动所带来的不良刺激;

1.2.2.2 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进行给药,按时给药可使疼痛及时得到控制,并保持患者体内有效血药浓度;个体化给药;

1.2.2.3 缓解疼痛方法,如听轻缓音乐、缓慢呼吸法,等有助于机体放松、肌张力减少,减轻疼痛;

1.2.2.4 护士应用疼痛测量工具,按时测量疼痛,形成常规,并采取措施去缓解疼痛。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应用镇痛药,即在患者手术开始之前为患者提供阿片类的镇痛药,在患者手术后疼痛感强烈的时候,要为患者提供肌肉注射哌替啶或者硬膜外的自控镇痛泵治疗。

1.3 评定疗效标准

无效:患者在手术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依然疼痛不止,同时伴有呻吟声; 有效:患者在手术一段时间内仍伴有轻微的疼痛与动作;显效:患者在手术一段时间内有轻微的疼痛感,尚能耐受。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x2检验(%)和t检测(x±s),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过36h观察分析,观察组显效24例(52.08%),有效21例(43.75%),总有效率93.75%(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58%(31/48),显效13例(27.08%),有效18例(37.50%),p<0.05。讨论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评估就是基于对疼痛本质的相信,使用可靠有效的工具加强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从而提升妇产科患者术后身体健康恢复,同时也是提升手术质量。严重的疼痛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及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心理、身体等方面,甚至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由此可见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对术后疼痛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疼痛评估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估和定向评估,有根据研究显示,相对于定向评估定量评估更能反映患者的疼痛程度[3]。本研究中选用定量评估方法,我们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进行了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结果,经过36h观察分析,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医学信息》、《健康之路》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

护理人员在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主意:

①严格遵医嘱执行镇痛药的使用,科学合理地镇痛,预防性的镇痛药的剂量与患者的疼痛感有着直接的联系[4];

②护理人员要在护理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方面的护理,减轻患者悲观失望的情绪,从而达到提高了患者的痛阈的作用[5];

③可以采取补充疗法、替代疗法以及冷疗法等一些非传统的疼痛护理方法来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与心理压力[6];

④强患者伤口的护理,降低感染率,以减少患者疼痛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临床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质量要求及有关制度和操作程序,评估检查疼痛控制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妇产科术后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参考文献:

[1]纵瑞杰.关于妇产科病人术后疼痛护理的思考[J].健康之路,2014,2(1):299-299.[2]徐亚红.术前疼痛宣教对妇产科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6):136-137.[3] 魏智慧.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08.[4]赵文彬.70例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2):5139-5139.[5]解红珍,崔俐.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276-277.[6]王朝霞.有关当前妇产科病人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07):58-58.

篇2: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本文将我院外科2011年8月至12月,对63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9-72岁。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29例,骨科手术15例,其它手术19例,术后疼痛1-3天减轻者60例,占95.2%,4天以上减轻者3例,占4.7% 。

2结果。

通过对疼痛正确的评估,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措施,使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得到了较好的休息。

护 理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程度的评估

1.1.1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1]﹙VRS) 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剧烈疼痛。

每级一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此法最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1.1.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VAS) 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直线,两端分别标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表示),即为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的方法,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使护士能较确切地掌握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1.3监测病人的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体位等可间接了解疼痛程度。

1.2疼痛时间评估

1.2.1与手术时间有关: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疼痛持续时间短。

1.2.2与手术大小有关: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

1.2.3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同种大小手术,手术所用时间相同,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不同。

1.3疼痛因素的评估

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体位限制、各类管道的刺激、排尿及排便异常、炎症及感染、咳嗽及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也可引起疼痛。

1.4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

疼痛的心理反应受个体因素、既往经验、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疼痛的感受。

2护理措施

2.1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害怕药物成瘾: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从而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对术后疼痛评估未引起护士的重视,不能正确地使用上述疼痛评估方法。

2.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记忆力减退;医务人员害怕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2.1.4 病人的自闭心理:病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愿将疼痛告知他人,不愿过多地麻烦护士,坚持自己忍耐。

2.2实施

2.2.1非药物方法

2.2.1.1解除病人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

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治疗都应告知病人,让其有思想准备,嘱其精神放松;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交谈、看电视、听音乐、轻轻按摩病人皮肤、深呼吸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治疗时间集中,动作轻,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保证病人休息。

2.2.1.2 舒适的体位: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部张力;脊柱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放置各种管道者,体位在感觉舒适的同时,还应保持引流管正确放置,防止脱出、扭曲。

胸腹部术后应佩戴胸腹带,保护切口,术后为预防不适及并发症,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渣屑,也有助于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

2.2.1.3严密观察病人,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引起疼痛的原因:如排尿不畅引起的尿储留,因卧床肠蠕动减慢引起的腹胀、腹痛,四肢术后肢体制动、体位不当引起的胀痛,未及时更换体位引起的压迫痛,引流管放置不妥随翻身引起的疼痛等,对这类疼痛,及时解除引起不适的原因,疼痛就会缓解。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逐渐加剧;全麻病人在术后2-6小时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小时最明显,24-72小时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应早期配合医生治疗。

2.2.2药物方法

2.2.2.1更新观念,提倡预防性用药,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内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2]。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痛、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注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2.2.2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进行止痛。

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

PCA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2.2.2.3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疼痛减轻程度,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

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维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0. ?

★ 核医学科护理工作总结

★ 护理工作总结

★ 信息科工作总结

★ 行政科年度工作总结

★ 科护士长工作总结

★ 医务科年终工作总结

★ 设备科工作总结

★ 品德科工作总结

★ 老年科护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

篇3:产科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663例, 首次剖宫产604例, 二次剖宫产59例;采用腰部麻醉234例, 连续硬膜外麻醉68例, 腰硬联合麻醉361例;均无镇痛药过敏及成瘾史, 肝功能正常。

2疼痛的原因及类型[1]

2.1 手术切口疼痛

手术切口疼痛是引起手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 是人体对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 表现为心理和行为方面一系列反应及情感的一种不愉快经历, 影响伤口的愈合及产妇康复。产妇术后回病房, 由于麻醉的作用, 一般2h不会感到疼痛, 术后24h内切口疼痛最为剧烈。

2.2 宫缩痛

宫缩痛是引起术后疼痛的又一重要原因, 妊娠分娩使缩宫素、前列腺素分泌增加, 这些激素作用于子宫, 引起持续而强烈的宫缩, 导致子宫肌肉缺血缺氧而出现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的疼痛, 同时剖宫产术后产妇常规静脉滴注缩宫素以加强宫缩, 减少产后出血, 规律强烈的宫缩又加强了宫缩痛, 使产妇疼痛加剧。宫缩痛在产后3d内较重。

2.3 乳房疼痛

产后泌乳使乳房胀大疼痛, 加之喂哺姿势不正确, 致乳汁排出不畅, 出现乳头疼痛、皲裂和乳房胀痛加剧, 造成乳房红肿疼痛。

2.4 其他

如膀胱痛、胃痛、耻骨联合痛等, 由于术后留置导尿管、精神压力大、禁食等多种原因造成。

3影响疼痛的因素

3.1 病室的环境因素

如噪音、强烈的光线刺激和过高或过低的室内温、湿度, 均可使疼痛感受增强。

3.2 生理因素

手术器械的物理性刺激, 影响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筋膜的高阈值, 使疼痛感受增强。

3.3 心理因素

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及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可使疼痛的痛阈降低, 加上精神高度集中致使其对疼痛的感受增强, 加剧疼痛。

3.4 自身因素

不同的文化层次对疼痛的耐受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生活经历、既往对疼痛的体验、精神和情感也影响对疼痛的感受。

3.5 对疼痛认识的误区

护士对疼痛认识的不足, 部分护士认为手术损伤造成疼痛是必然的, 只有在疼痛难以忍受时才可给予镇痛, 连续使用镇痛药可成瘾、抑制呼吸, 而且会影响伤口的愈合, 从而要求患者忍耐疼痛。术前也不向患者讲解疼痛的知识及应对方法, 会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患者自身对疼痛的认识也是造成术后疼痛加重的因素, 如患者认为镇痛药应在疼痛时应用, 早用、持续用、多用会有许多不良反应发生, 害怕成瘾, 害怕延缓伤口愈合与术后的恢复。

4疼痛的评估

剖宫产术后的疼痛主要是切口痛、宫缩痛, 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与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准确判断产妇的疼痛类型, 正确评估疼痛。我院采用数字评定量表 (NRS) 标尺, 用0~10让患者描述现在疼痛的强度, 0为无痛、1~4为轻度疼痛、5~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高度疼痛, 此法简单易学易掌握, 但分度不够精确, 主观随意性强。还有一种面部表情疼痛评定量表, 此法不要求读、写或表达能力, 易于掌握, 用卡片制成从微笑至悲伤至哭泣面部表情, 让患者来表达此刻疼痛的程度。

5疼痛的护理措施

5.1 一般护理

产妇术后回病房, 给予去枕平卧6~8h, 腰部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者去枕平卧时间应稍长以防头痛, 6~8h后可改变体位, 采取半坐卧位, 利于肌肉松弛, 降低切口张力, 缓解腹部切口疼痛[2]。保持病室安静、舒适、调节适宜温湿度, 光线适中, 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母婴同室, 做好早接触、早吸吮, 帮助产妇按需哺乳, 讲解母乳喂养知识, 既增强了母婴感情, 又分散了产妇的注意力, 减轻了术后切口的疼痛, 减少了产后出血。指导产妇术后侧身喂奶, 可减少伤口因动作拉扯而产生的疼痛不适[3]。

5.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以端庄稳重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娴熟准确的操作技能取得产妇的信任, 关心、体贴、尊重产妇, 同产妇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与产妇沟通交流, 掌握产妇的疼痛信息, 正确评估疼痛的类型及程度, 和产妇一起制定最好的镇痛措施。

5.3 术前向产妇做好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应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有关知识、手术部位的疼痛性质、宫缩的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镇痛药物的作用和可采取的镇痛方法等, 使其对镇痛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打破按需给药的旧观念, 理解预防性用药的新知识, 告知产妇及家属现代术后镇痛的宗旨是尽可能完善地控制术后疼痛, 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的痛苦[4]。

5.4 合理使用镇痛药

准确的疼痛评估是合理使用药物镇痛的依据, 根据产妇的主诉、疼痛的评估表, 合理选择和使用镇痛药物。我院产科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有单次肌内注射、静脉自控持续镇痛 (CA) 。单次肌内注射一般于术后麻醉效果消失后, 肌内注射哌替啶50~75mg, 为传统的镇痛法, 镇痛效果不及时, 用药量不灵活, 血药浓度波动大, 浓度低时效果差, 高时易出现呼吸抑制的并发症。CA以镇痛泵持续泵入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 该法为适合患者个体需要而设计的可塑性止痛法, 患者按动按钮即可启动系统, 有一种主动参与感, 而且以小剂量持续给药, 减少了镇痛药的总量。

5.5 心理护理

药物镇痛是术后疼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心理护理与镇痛药物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 护士应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 表示理解产妇的疼痛感受, 说明术后伤口疼痛是正常的生理过程。生活上尽量关心体贴产妇, 使其感受到温暖, 减轻紧张恐惧的心理, 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有关知识、疼痛的反应规律、镇痛药的作用, 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恐惧感[5]。

5.6 对症护理

注意由于产妇术后体位的改变而引起的疼痛, 协助其翻身;宫缩痛时按摩子宫的手法要均匀、力度大小应据产妇的感受而定;同时请产妇一起按摩, 转移其注意力, 减轻疼痛。对于乳房疼痛可用局部热敷, 由肿胀处向乳头方向按摩;对乳汁排出不畅者, 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 以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后疼痛是一切负性情绪的基础, 影响产后、术后的康复, 因此产科术后疼痛护理非常重要, 通过对疼痛的干预, 以减轻产妇术后疼痛, 为产妇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顺利渡过产后、术后这一关键时期。

关键词:产科手术,疼痛,评估,护理

参考文献

[1]张锦琼.影响手术后疼痛评估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2, 8 (10) :783-785.

[2]潘丽.外科手术后疼痛护理新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 2004, 6 (3) :117.

[3]于婷.对妇产科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10) :64-65.

[4]张丽红.谈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9) :317-318.

篇4: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75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是每一位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术后疼痛主要集中在术后24~48小时,属于急性疼痛[1]。目前疼痛已成为继T、P、R、Bp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被日益受到重视[2]。而护士在疼痛护理中所具有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可是人们普遍存在对疼痛认识的误区,临床上对疼痛的控制还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观念陈旧,认为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医院根本就没有测量疼痛的工具,也不能对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鉴于此,查阅了大量关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术后疼痛引起内脏反应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其主要是由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苯酚胺升高。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增快、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的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伤口愈合[3]。

疼痛的评估

对疼痛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疼痛的程度及是否达到止痛的目的。人类对疼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个体又因环境、情绪、时间的不同而对疼痛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不能比较两个人的疼痛轻重,而只能评估个体的疼痛变化。

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该方法由日本学者发明,是应用最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线性视觉模拟尺为1条10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当数字,当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代表轻微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位于标尺的哪个位置[5]。虽然VA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方法,但需要抽象思维,用笔标记线时需要必要的感觉、运动及知觉能力,应用于老年人时不成功应答率较高。因此VAS不适合于文化程度较低或认知损害者。当用于抽象思维能力轻度受损时,垂直型较水平型更好。

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由患者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自评。0级为无痛,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10级为重度疼痛。

口述分级评分法:由一系列描绘疼痛的形容词组成。最轻度疼痛的描述常被评为0分,以后每级增加1分,使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便于定量分析疼痛。

“长海痛尺”评估法:“长海痛尺”是将NRS和VAS有机结合的一种疼痛评估方法,在VAS的基础上,对疼痛标尺作现具体解释。使患者更易接受,结果相对准确,减少疼痛评估误差。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该方法用六种面部表情丛微笑到悲伤甚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于任何年龄,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

疼痛的护理

改变对疼痛的观念,加强疼痛护理的教育:①护理教育:教育是提高疼痛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疼痛教育应列入护理继续教育的内容,护士有责任及时评估疼痛、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士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和信念,防止不良的态度和想法造成对疼痛处理的障碍;在任何情况下,对忍受疼痛的患者给予充分治疗是必须的而不是随意的,决不能忽视其中的道德责任。②患者教育: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表达所感受的疼痛,而不应该鼓励患者忍耐,改变过去“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患者愿不愿意向医护人员报告疼痛以及是否按时服药是疼痛能否得到有效缓解的关键。患者对用药的顾虑来自对疼痛的错误认识,如担心麻醉性止痛药会成瘾,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及担心药物逐渐耐受等。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如何应对止痛药物不良反应、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了解止痛药物成瘾、躯体依赖性和耐受性的区别,同时教会患者如何与医护人员保持开放性沟通。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从而有效的控制疼痛以利于机体康复。

疼痛控制技术:①药物止痛:患者术后疼痛常持续24~48小时,药物止痛仍然是目前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可按照WHO推荐的三阶梯的原则给药。轻度疼痛,首选第一阶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等;中度疼痛,首选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达宁等,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度疼痛,可使用强阿片类镇痛剂,如吗啡、美施康啶等。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止痛药物的药理、药性并正确使用,术后疼痛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使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②止痛泵或静脉自控镇痛(PCA):向接受PCA治疗的患者讲述给药方式和时机,PCA可明显减少术后疼痛,也不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无成瘾[6]。

护理干预:⑴非药物止痛:①放松疗法,指导患者听音乐、看电视分散注意力;②呼吸法,指导患者有节律的深呼吸;③意念法,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想象一个美好的意境;④松弛法,按摩患者的躯体肌肉;⑤催眠法,在清醒状态下进行诱导,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⑵心理护理:手术均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术后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更重要的是会对机体各个系统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增加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患者术后很容易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机体的康复,从而降低了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加了其疼痛程度[7]。因此,术后及时的心理护理是降低疼痛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心理状态进行耐心的疏导,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及疼痛情况,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减轻疼痛,帮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康复。

总之,术后疼痛已成为外科患者术后的一个主要护理问题,不利于术后恢复,只有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来抓,把术后患者止痛当作一项常规基础护理工作来抓,使每名护士都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给予个体化的止痛措施,才能使患者安全、轻松的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刘莉莉,李晓玲.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现状[J].现代护理,2005,11(6):441-443.

2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现状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6-228.

3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5-437.

4张中军,刘占立,夏利刚,等.术后疼痛应激及术后镇痛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7,14(6):882.

5文梅,李晓玲.术前疼痛知识教育对腹部术后疼痛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3-16.

6万月枝.98例子宫切除术后疼痛护理体会[J].医学研究杂志,2008,25(5):954-955.

7彭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1,9(4):874-875.

篇5: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吴红芳.疼痛心理学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J].中国肛肠病杂志,,28(3):56-57.

[2]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39.

篇6: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2年7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50例,所有患者不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疾病,不存在手术禁忌,排除精神疾病患者。依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75例,综合组年龄44.7±3.6岁,子宫切除术22例,剖宫产术18例,盆腔手术13例,附件清除术22例;对照组年龄46.7±2.9岁,子宫切除术17例,剖宫产术22例,盆腔手术15例,附件清除术21例,两组患者一般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并发症护理工作等。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术前护理工作中,加强术前健康宣传工作,根据患者性格和文化层次制定个体宣传方案,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存在的疼痛情况、原因及处理措施等,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识,为正确预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可以通过口头宣传工作及视频等方式进行疼痛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心理耐受力。在疼痛护理中做好护理工作,术后告知患者疼痛原因,指导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减少疼痛,在术后护理中协助患者尽量放松腹部肌肉,减少切口的疼痛刺激。叮嘱患者做好局部护理工作,遵照医嘱按摩患者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对组织胺等物质的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疼痛物质的产生,达到消肿止痛目的。术后疼痛护理工作需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工作,可以通过精神放松法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在患者无法忍受情况下给予镇痛药。疼痛多集中在切口,因此需要及时清理药物和辅料,注意创口清洁工作。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患者术后可能存在消极、低落等情绪,在护理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心理开展工作,对患者保持亲切的语气,让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保证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术后疼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切口愈合时间等。疼痛情况分为4个等级,无痛为0级,轻度疼痛能够忍受为I级,中毒疼痛,难以忍受需要采用镇痛剂为II级,存在持续性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睡眠为III级。患者护理满意根据我院设计调查问卷表,分为满意、较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其中满意率和较为满意率为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综合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情况比较

综合组疼痛药物使用时间为4.15±1.24d,切口愈合时间为22.34±3.61d,对照组疼痛药物使用时间为7.62±1.28d,切口愈合时间为31.67±2.96d,综合组疼痛药物使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综合组护理满意度(94.7%)明显高于对照组(65.3%,P<0.05)。

3讨论

妇产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术后疼痛情况,这是临床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综合护理能够更加全面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在不少研究中表明,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能够明显改善术后疼痛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在综合护理工作的开展中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告知患者疼痛产生的原因,缓解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教导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的措施,鼓励患者尽快下床活动,提高肢体灵活度。总之,在妇产科手术患者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术后疼痛情况,具有使用价值。

★ 牙齿矫正术后的护理方法

★ 护理论文

★ 混合偏油性皮肤的护理方法

★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

★ 护理中职论文

★ 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护理论文怎么写

★ 护理专业论文

★ 案例分析论文

篇7: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术后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是增加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肺部并发症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肺部并发症较心脏并发症更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远期死亡率。因此熟悉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

与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肺疾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ASA分级、肥胖、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1.1年龄

近期研究指出高龄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例如:60~6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09,70-7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则高达3.04)。

1.2慢性肺疾病

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但是目前尚无可*证据证明慢性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胸廓畸形(脊柱后凸侧弯)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3吸烟

有研究指出,和不吸烟者相比,现时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5.5。但有趣的是,术前戒烟的现时吸烟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可能高于不戒烟者,这可能与病人戒烟1~2个月后咳嗽、咳痰增多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术前应戒烟2个月以减少术中分泌物。故临床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有吸烟史并评估现时的吸烟情况,而且非急诊手术病人应尽早戒烟。

1.4充血性心力衰竭

多变量风险因素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93。

1.5功能相关性

有证据指出功能相关性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完全依赖指病人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部分依赖则指病人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对于完全依赖的病人其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51,而部分依赖的病人则为1.65。

1.6 ASA分级

ASA分级不但能预测围术期死亡率还能预示术后肺部、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ASA分级越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越大。与I级相比Ⅱ级或更高级别的危险比率为4.87,Ⅲ级及其以上的危险比率>2.25。

表1.ASA分级和PPCs发生率

ASA分级 PPCs发生率(%)

I

1.2 Ⅱ

5.4 Ⅲ 11.4 Ⅳ 10.9 Ⅴ 未知

1.7肥胖

研究表明肥胖甚至病态肥胖(体重指数>25kg/m2)均不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且据单变量研究报道肥胖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而非肥胖病人则为7.0%,两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1.8哮喘

哮喘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约3%,但研究指出哮喘并非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1.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术后呼吸道管理困难。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和正常病人相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人其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及重新插管的发生率却并不增加。但也有研究结果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但其可*性仍有待证实。

1.10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

有证据表明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感觉中枢受损(除外慢性精神疾病、痴呆)即:1.无法对语言或轻度触觉刺激作出反应的急性思维混乱或谵妄。2.病人有精神症状/谵妄或两者均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出现。

1.11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运动能力、糖尿病及HIV感染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表2.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

风险因素 推荐分级 危险比率

高龄 A 2.09-3.04 ASA分级≥Ⅱ A 2.55-4.87 充血性心力衰竭 A 2.93 功能相关性 A 1.65-2.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A 1.79 体重减轻 B 1.62 感觉中枢损伤 B 1.39 吸烟 B 1.26

饮酒 B 1.21 胸部检查异常 B 未知

糖尿病 C 肥胖 D 哮喘 D 睡眠呼吸暂停 I 使用皮质类固醇 I HIV感染 I 心律失常 I 运动能力差 I 推荐:A= 有可*证据证明其为特殊的风险因素,B= 至少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为危险因素,C= 至少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为特殊因素而非风险因素,I=

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为风险因素。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

在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的评估上,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部位,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技术及急诊手术。

2.1手术部位

主动脉瘤修补术、胸腔手术、腹部手术、上腹部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持续很长时间的手术,头、颈部手术、急诊手术和血管手术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手术持续时间

研究表明长时间手术(3~4h)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2.3麻醉技术

研究证明全麻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1.83。近期研究认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可*性仍有待证实。2.4急诊手术

多因素分析指出急诊手术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21。

3.实验室检查

与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是:呼吸量测定法、胸片、血尿素氮、口咽部细菌培养及血清白蛋白。

3.1肺量测定法

研究指出虽然肺量测定法可用于诊断阻塞性肺疾病,但却并未能比病史与体格检查提供更多的危险参考资料,故目前并不把肺量测定作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常规检测。因此肺量测定法现多用于诊断阻塞性肺疾病。

3.2胸片

临床上常将胸片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一部分。虽然许多研究认为术前检查胸片是有必要的,但是还没有研究证实胸片是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或仅仅只是一个用于发现肺部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同时也有证据表明临床医生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就能猜测到胸片可能存在异常,而且胸片检查也很少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难以预料的并为术前治疗提供参考的信息。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对于已知心肺疾病和即将进行上腹部手术、胸或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年龄大于50岁的病人,胸片检查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3.3血液尿素氮

当血液尿素氮水平为7.5mmol或≥21mg/dl时可作为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然而7.5mmol或≥21mg/dl的血液尿素氮似乎比较低水平的血液尿素氮风险性要低。

3.4血清白蛋白测定

多因素分析表明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30-39g/l)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全国性的心室动脉瘤风险研究报道: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是预测围术期30天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该报道指出当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时病人的死亡率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另一大样本研究也指出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有效地并且是和病人相关性最大的指标。

3.5口咽部细菌培养

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评估了术前口咽部细菌培养的价值,且其真实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3.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危险比率(%)手术部位

主动脉 6.09 胸腔 4.24 腹部 3.09

上腹部 2.96

神经外科 2.53 头、颈 2.21 血管 2.10 急诊手术 2.52 长时间手术 2.26 全麻 2.35 输血(>4单位)1.47 4.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方法

可以在围术期的任何时间采取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许多研究都从对病人采取特殊的肺部治疗、麻醉及镇痛方法、手术技术和围术期护理进行了回顾。

4.1肺部的特殊策略

术前戒烟 一项大样本研究表明目前仍无充分证据证明术前戒烟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有研究者指出和未戒烟的病人相比,戒烟2个月内拟行非心脏手术的病人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纤毛活动瞬间增强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加以及支气管刺激降低引起咳嗽减少有关,而且吸烟病人要在戒烟2周后其呼吸道功能才能恢复正常。因此术前戒烟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而且今后也将着重于对戒烟时间长短的研究。

肺膨胀疗法

肺膨胀技术包括:刺激性肺量测定法、胸部理疗(深呼吸、咳嗽、体位性引流、背部叩击和振动疗法)、吸痰、间歇性正压呼吸以及连续正压通气。研究表明肺膨胀技术有助于降低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没有一种治疗模式是明显优越的,同时也没有大量的研究来说明临床医生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的。也没有研究能够证明联合使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好的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可能是无法进行刺激性肺定量测定或深呼吸病人的最佳选择。

4.2麻醉药和镇痛方法

神经肌肉阻滞

使用泮库溴铵的病人术后神经肌肉阻滞的时间明显延长,而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无残余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病人的3

倍。相反使用中效神经肌肉阻滞剂的病人(阿曲库铵或维库溴铵)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无残余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病人相似。这些数据直接表明和短效的神经肌肉阻滞剂相比,泮库溴铵引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性更高。目前还无研究明确指出术中、术后使用镇痛药能够降低术后肺部疾病的发病率。

4.3麻醉和镇痛

有研究指出全麻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1.83。近期研究认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或单纯椎管内麻醉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可*性仍有待证实。两项meta-分析指出术后硬膜外镇痛以及病人自控镇痛(静脉)在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上要优于按需式镇痛,而且硬膜外镇痛还将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镇痛措施中,术后硬膜外镇痛要优于通过其他途径给予芬太尼进行镇痛。然而,当病人使用了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硬膜外出血;而且硬膜外导管可能会影响其他镇痛方法的选择并且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近期研究表明短效的神经肌肉阻滞剂可能可以用于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

4.4手术方式

Meta-分析指出目前仍无充分的证据说明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4.5围术期护理

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许多研究致力于证实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目前仍无证据支持完全胃肠外营养要比不补充营养或胃肠内营养更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免疫营养学上,即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肺动脉导管插入术

作为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一种措施,肺动脉导管插入并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腹部手术后鼻胃管胃肠减压

鼻胃管仅选择性用于术后恶心、呕吐、无法耐受经口置入胃管或已出现腹胀症状的病人。临床上普遍认为术后常规胃肠减压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误吸风险。最近的meta-分析表明使用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的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低于未使用鼻胃管的病人。因此对于行腹部择期手术的病人选择性使用鼻胃管减压既不影响呼吸还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肺炎、肺膨胀不全)的发生率。

结语

篇8: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1 疼痛的评估

就是基于对疼痛本质的相信,使用可靠方法对病人的疼痛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1.1 影响正确评估的因素

1.1.1 病人因素

一般来说,年长者较年幼者更能耐受疼痛,性格外向者对疼痛的主诉会更多一些;文化程度越高越能清楚地表达疼痛的程度;病人情绪以及过去经历等对疼痛的评估均会产生影响。

1.1.2 护士因素

很多医院对疼痛的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只在病人提出疼痛或要求镇痛时才被动地予以处理,导致病人主诉和护士评估不一致。

1.2 疼痛程度评估

1.2.1 口述分级评分法(VRS)

临床外科术后疼痛程度分级:(1)无痛:病人咳嗽时,切口无痛;(2)轻度疼痛:轻度可忍受的疼痛,睡眠基本不受干扰,咳嗽时感到切口轻度疼痛;(3)中度疼痛:疼痛持续,睡眠受干扰,需用镇痛药,不敢咳嗽;(4)重度疼痛:持续剧烈疼痛,睡眠受到严重干扰,需用镇痛药物治疗。

1.2.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在纸上划一条长度为10cm直线,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长度,然后用直尺量出距离长度,即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1.2.3 监测病人的变化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等。

1.3 疼痛时间评估

1.3.1 与手术时间有关

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受紧张、饥饿的刺激小,疼痛持续时间短。如急性阑尾炎手术时间在1h以内,术后仅出现轻度疼痛或未出现疼痛。手术时间延长至3h的病人,疼痛持续时间有时可达3天。

1.3.2 与手术大小有关

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如胃肠道手术、急腹症、坏死性胰腺炎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达3天以上。

1.3.3 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

2 疼痛的护理

2.1 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 临床中,一些护士混淆了麻醉药的成瘾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的概念,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阻碍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 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

2.1.3 病人害怕麻醉药引起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则害怕麻醉药引起呼吸抑制。

2.1.4 医院护士缺编,医院不能对每个病人的疼痛进行持续性评估。

2.2 护理对策

2.2.1 改变“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观

念,并落实到实践中,病人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询问病人、评估疼痛并给予治疗。

2.2.2 麻醉药止痛会使病人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但住院病人极少

发生,我院外科每月做500多台手术,从没有发生过麻醉止痛药物成瘾现象。因此,不要将某些病人因疼痛加剧加大药物用量的病人当作成瘾。

2.2.3 应提高护士对病人疼痛治疗与护理的认识,提高评估技能。

2.2.4 做好术前、术后病人的教育,让病人了解并消除恐惧、焦虑和无助感,能及时报告疼痛,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2.2.5 重视各种疼痛的辅助疗法

(1)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看电视、读小说、听音乐、听故事;(2)慢节律呼吸;(3)给病人按摩,通过物理刺激增加血液循环;(4)让病人保持半卧位,减轻腹部肌肉的张力和伤口的疼痛。

2.2.6 重视心理护理,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如:(1)病室保持安

静、整洁,调节病室温度,创造舒适环境。(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病人,有的放矢地解除病人的困扰,使其情绪稳定,坚定信心。(3)创造良好的氛围:让病友们多交流,相互鼓励,还要争取家属的配合,以提高病人的痛阈。

2.2.7 进行持续性评估和及时治疗

从病人入院开始,对病人的疾病和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对病人术后的疼痛进行预评估,制订疼痛治疗和护理初步方案。

综上所述,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护理方法对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疼痛是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护理中要改变对疼痛的观念,重视对疼痛的评估并做好护理对策,有效减轻病人疼痛。

关键词:疼痛,评估,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武平.外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上一篇:好家训创造好家庭作文下一篇:阮成发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