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讨

2023-03-20

第一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讨

关于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摘要:在美术教改中,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补充和拓展美术选修内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评价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鉴赏能力、技法的掌握、学生作品展示等促进其美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校本课程;美术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反思

在美术教改中,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成为美术教改的新视点。目前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主要是根据学校资源通过课程补充和拓展的方式,针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进行补充,可能是内容的广度拓宽,也可能是内容的深度加深。下面简要介绍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美术校本课程的编制与教材

课程开发是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所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首先要考虑校本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现有的高中美术课,课型单一,以欣赏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体验不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根据这种现状,我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补充和拓展美术选修内容,给学生多创造美术实践的机会,对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及时补偿,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增强学生艺术创造的信心,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开发美术校本课程首先要考虑的是美术校本课程的编制,即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我在从事高中美术校本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紧紧扣住美术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激发人的潜在审美意识的重要教育内容,增加了一定的南通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和必要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学,如中国画的技法等,让每位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经典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关注,达到艺术教育的良好效果。

我校高二美术教学采用的就是校本教材。美术校本课程的教材不是单一的版本,是我自己编写编绘的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的美术教材“养心斋系列”:《工笔禽鸟》、《工笔草虫》、《工笔百花》、《写意牡丹》、《写意荷花》、《写意竹子》、《白描百花》、《白描禽鸟》和我参编的《南通美术乡土教材》,根据学生的喜好从中进行选择,力求个性化发展。教材的内容包括:中国画赏析、南通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的探析、工笔花鸟、写意花鸟的描摹与创作等。

二、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评价

1、学生的兴趣与艺术审美愿望是开设美术校本课程的根本动力

根据学生需求,首先开设写意花鸟和工笔花鸟课。高一阶段全部是美术鉴赏,学生了解了一批优秀的国画作品,对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如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等有所了解,但对其用笔和用墨方面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等却毫无感性认识。所以在高二阶段的美术欣赏是重点学习画家用笔用墨的技法并让学生尝试体验笔墨的情趣。因为学生对国画的技法表现认识还较浅,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识进行白描练习(熟悉毛笔的性能),再临摹大师的优秀作品(吸取大师们的艺术精华)进行比较,自己总结出“骨法用笔”的含义,然后通过创造性地改线练习,充分体验线条的疏密节奏与韵律感。最后再对工笔花鸟的染色和写意花鸟的用笔进行技法上的指导和演示。学生最初比较畏惧,认为国画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迟疑的神情初试着用毛笔勾线,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情况变化了,当一幅幅流畅的线描、清新典雅的工笔、淋漓酣畅的水墨通过他们的手再次诞生,同学们的兴趣随之高涨起来,自信心也增强了。当学生充分体验到艺术实践的快乐,开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

2、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是美术校本课程发展的保障

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必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使之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当技能学习和美术鉴赏相结合,欣赏古今优秀作品,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是真正地变为主动学习。因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看不懂画法的,看不懂就无法去体会,更无法进行表现。鉴赏时教师不仅要讲解,最好能演示一些相关的技法,或启发学生在实际绘画的时候可如何具体的表现。例如在欣赏陈之佛的工笔花鸟作品时,我除了和同学们一同分析它的用笔和着色外,还让学生上网了解陈之佛的生平经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因早年就读日本,并且把日本版画和装饰画风格融进了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技法之中,他的作品就带有强烈的装饰性。我还演示了画面中的特殊技法“水渍法”给学生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理解了作品的艺术风格。

3、学生技法的掌握是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技法是画好作品的关键,这也是学生们起初畏惧工笔画的原因,所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是最重要的。我在课件里以录像的形式,用两支毛笔示范了叶子的分染并耐心做了讲解。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染色,画出渐变效果。第一次拿毛笔画很新鲜,更何况是同时两支,学生很感兴趣,但真正画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比如分染时对水分的掌握很重要,太干马上会留有水渍,太湿又会染色不均。还有花朵、枝干、羽毛等不同质感该如何表现。开始会有些生疏,随着绘画阶段的深入,学生一点点地开始熟悉掌握,并能进行应用。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期间要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一旦得心应手,简直是欲罢不能。

4、作品展示是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有效评价方法

现在的学生表现欲很强,适时举办画展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对学生来说就是自身能力的体现,也是最好的学习评价方式之一。看到自己能把大师的作品临摹或改创并且展出,那种愉悦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那是一种无尚的荣誉。通过画展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使部分学生的艺术特长得到很好表现,培养自信心。一些从前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喜欢上了美术,你只要求每位学生画一幅工笔画的,结果画了两幅三幅。

我还以“任务驱动,学程导航”教学策略为实现路径,布置有关课题让学生收集南通地方书画名家的信息、作品和相关资料,写出小评论,并适当予以点拨。再以小组为合作单位制作成PPT幻灯片格式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分工,如撰写讲稿、图片处理、生动讲演等,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通力合作,在各班的课题成果汇报中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充分地调动全班每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学生制作的富有个性的精美的课件我都保留下来,又成为我今后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开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创造美术实践的机会,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学生们经过校本学习,收获是很大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真正学到了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培养了自己的兴趣,锻炼了自己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且从美术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

三、美术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所以它体现了以下几方面好处:一是教师的积极参与,二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三是根据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四是凸现出学校自身特色。同时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力上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不过在实践中,我也感觉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也是一个问题,还存在着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给教师都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第二篇:园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思考与实践

“园艺校行设计的一门课。开创该课程,先要弄清该课程应如何定位,本课程”是我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从本校和学生实际出发自有何特点。作为农村小学,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但经过调研分析,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可利用开设“校本园艺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园资源、家庭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本文介绍了利用这些资源开设“校本园艺课程”的一些具体经验和做法,包括如何设法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如何让课堂具有开放性和让学生在“做中学”等问题,还谈到了一些具体的课题。本文还介绍了《水仙水养》一课题的教学过程,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谈了一些具体做法。

词关键

校本课程

园艺

资源

校园

“园艺”课,是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于2013年下半年推出的自创新课程。

作为学校指定负责开创这门校本新课程的唯一教师,我是在自己并无专业特长的情况下,投入“园艺校本”新课程的开发探索工作的。现在我校的园艺课程已在全校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我对园艺校本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见解,特作简单介绍,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学习校本新理念,开发好园艺校本课程

设计一门新课程,先要弄清这门课在整个教学中该如何定位。 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等同于以前不少学校搞过的自编教材。新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多元化教育的需要,要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科学地评估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应该“为了学校并立足于学校实际”。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要有明显不同与其他课程的特点。同其他许多以教师授课为主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不同,园艺校本课应该侧重于实践探索。应该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去接触花草树木与泥土,让学生以某些园艺活动为线索,围绕问题开展学习与探索。园艺课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有的知识,融知识了解、实践探索、研究学习为一体,成为一门充满惊喜和乐趣的综合实践性的课程。在上课过程,学生们经常要走出教室去亲近自然、触摸生命,要在观察、探索和操作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能。新课程要使学生体会种种滋味„„。

定位明确了,也就有了清晰的目标、方向,事情才好办。

二、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发园艺校本课程

在我接受园艺课程的开创任务时,曾一度陷入困惑。

我了解到:国内中小学几乎还没有学校将园艺作为一门正式课程来开设。虽然也有些地方,在劳技课的选学教材中有点花卉树木种植、农作物栽培等教学内容,但它们侧重的是农业栽培技术的学习和劳动观念的培养。而且选择开设此类课的,大多是农村或城郊中学。也有的城市设有劳技教育的学农基地,在基地中开设种植养殖等劳技课。一些农村中学开设的劳技园艺课,会有面积相当大的种植田地或园艺活动场所。而我校作为城市重点中学,却没有这样的条件。我校,相对面积较小,几乎没有闲地。我们的园艺课如果不打破框框另辟蹊径,就不可能作为一门课程设立。

不过,经过反复的调研之后,我发现: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许多可利用的园艺资源。这是由于——

1.我们学校虽然不大,但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还不错:花坛、花盆将教学楼前后、校园各处的墙角墙边都布置得郁郁葱葱;校园里有不少花卉树木,一些木本植物还立有标牌。

2.街道居民在庭园、阳台、窗台种养盆花的很多。许多学生家庭常还用室内植物和插花来美化、绿化家庭环境。

3.我校是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计算机在我校学生家庭也已非常普遍,网上有大量的园艺资源。

总之,尽管我校有许多条件不足处,但还是可以借助上述的园艺资源来设计园艺教学,让学生学习身边和家庭实用的园艺。

怎样利用校园与家庭环境资源设计园艺教学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利用校园现成的环境资源,我设计了多个园艺学习课题与实践项目。比如“校园花卉分类、识别”,“校园花卉分布调查”,“校园绿化设计”,“校园花坛艺术设计、布置”,“校园花卉标本制作”,“校园花坛整理”,“校园花卉修剪”等等。利用学校绿化资源,学生们有时在教室中学习、讨论,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探究和操作实践。校园中就有那么多的知识与学问,这是许多学生平时没有留意的,在园艺活动中他们常常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 利用社区与家庭园艺资源,我设计了“家庭花卉调查” 、“家庭环境与养花”、“家庭盆栽花卉的管理”、“温州传统花卉”、“花饰我家”等园艺学习课题。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家或亲戚、朋友、邻居家的花卉,在家庭花卉上进行花卉的养护管理实践。我还让学生把在学校播种的花卉移回家养育,让学生通过从小苗开始的花卉培育活动,养成爱心、责任心;同时通过对小苗成长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利用学生的家庭环境开展园艺实践活动,不但使学校园艺场地紧张问题得到缓解,还克服了园艺课课节相距远带来的不便。

我设法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开拓园艺教学新天地。

围绕学生最容易接近的家庭园艺,有许多值得在课内探索实践的课题,但这需要场地和设施等。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园艺划出一片足够大小且不影响周边的场地,我只得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利用校园边角位置,利用各个可能的临时用地。我要了学校的角落处一较大的花坛,要了学校办公楼后的边角弄堂,购置了塑料花盆、种子、花苗等。我带领学生在花盆里搞实验,在校园边角摆阵脚,将备用苗木安插到校园各处。为此,我创造条件组织实践活动,设计开展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园艺课题。如“花卉的盆播”、“小苗的养护”、 “花卉的移栽、换盆”、等等课题。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把操作后需要遮荫的花盆搬进教室养护,让学生自带花盆将花苗移回家培育。

同时,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园艺活动课题可以在教室开展,如“插花”、“”等。还有一些课题活动可以室内外结合开展,我有时会在课前让学生帮忙将一些园艺物品搬到教室里来,有时会派出小组代表到外面取一些东西。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这该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可以更方便地欣赏和了解大量的园艺杰作。如我设置的“中国名花”、“插花”等课题项目,就利用了网络资源。现在的学生,家中大多有电脑,可以让学生在家利用网络资源指导自己的园艺活动。让学生播种和将小花苗带回家管理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花卉品种,查找相应的管理养护要求,让他们制作“花卉管理卡片”,按要求进行肥水等管理。

这样一来,不少同志认为“没法搞”的“校本园艺课程”,已成为学生们常盼望上的一门课程。

三、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选择园艺教学方式

对于园艺课,我以为教师先要认清一个问题。

开设园艺校本课程主要不是在于培养学生园艺方面的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教给学生很多园艺理论知识。我们的目的在于以园艺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更具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环境、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更具有探究精神。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园艺、对美好的事物更具有感悟。以上也就是通过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基于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我们的园艺课堂经常是一个开放性课堂。

在学习园艺知识时,我很少直接告诉学生这样那样。我通常要带着花卉或其他园艺物品到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传看观察,请学生们认出特点。有时我会让学生带着任务外出几分钟,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然后回答问题;让他们采集一些样本、搬一些花盆、拔一些草到教室,带回来研究。学生们的许多园艺知识都是经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分析、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经过大家的脑力激荡而获得的。我做的往往只是点一点、拨一拨,作出归纳。如学习“中国十大名花”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校园里就有其中的“迎春花”、“梅花”、、“桂花”,让学生们根据花卉的标牌去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它们枝叶的形态,回来后请学生上台进行画图说明。这样让学生结合着活动进行学习,学生们学得就特别积极。

其次是,我们的园艺课中更多进行的是“做中学”。

学生们经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开展设计制作和操作实践。有些学生已经在一些学科课程里学习了不少植物知识,但平时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很少,缺乏实际经验。园艺的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让许多学生受益非浅。上学期推出园艺课已时是秋季,在学习了一些初步知识后,我带领学生们进行秋播实践。学生们在花盆里播下花卉种子,给花盆盖上了保湿用的保鲜膜。此后学生们把花盆放在教室后面,每天给花卉透气几分钟,留意其中的动静,等待着出苗。其间各班都发生了一些好笑的事。学生们中,有经常把种子拨弄出来观察的;有不时地给花盆浇水的;有捉来蚯蚓放到花盆里的;有给花盆浇牛奶、可乐或其它饮料的。各班各组的学生都盼着自己的花盆早出苗、出好苗,结果第二周园艺课时,各小组同学捧着自己的花盆,有喜有乐、还有愁眉苦脸的。一些花盆小苗长得多又齐,一片繁荣;一些花盆出苗稀稀拉拉,可怜巴巴。也有个别组的花盆里一片寂静,有的种子甚至发了霉。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不但使学生们对种子发芽的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许多学生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此后,一些小组进行补救播种,就不再闹大笑话了。

四、搞好园艺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给以评价。评价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学生平时的园艺课的学习评价,我采取的有显性与隐性的一些方式:

1.填写自评与互评表。每节课后各小组都会拿到一张评价表,小组成员先要为自己作一句话的评定,再由组内相互评议,产生小组评价等级。

2.课内作品展评。让学生在课内将园艺作品搬上讲台,作简单说明,让全体同学欣赏评价。

3.用我自备的数码相机记录下各班学生的优秀成果或园艺活动中的美好瞬间,在下一堂课里展示给各个班级,让学生们欣赏与评价。

4.校园展览。将学生的一些园艺作品直接运用于布置美化校园,同时又作为成果展览,让全校帅生欣赏评价。

少年儿童都是喜欢受表扬的。由于适时的评价和好作品的展示,学生们常常兴高采烈,这就大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积累经验,使园艺校本课程走向更大的成功

我校的园艺校本课程刚刚起步。由于这工作是属于首创性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虽然也获得一些成功,但离教育改革的要求尚远,我决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探索,从中积累经验。 不过,一个人的能力究竟有限。我除了不断的加强自学,还需要向周围其他搞校本课程的同仁学习,向有园艺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我要设法通过种种途径的交流、学习与积累,使自己在园艺校本开发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郑金洲. 走向“校本”[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6)

崔允漷.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J],

中国教育报, 2002—10—8 郑晓梅. 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J],

教育探索, 2003, (1)

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第三篇: 书法校本课程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书法校本课程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目录

摘要

一、课题构思

(一)课题的提出

1、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小学书法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学校初见成效的书法教育特色

2、传承和延续书法艺术的精髓,创建浓厚的书学氛围

3、提高师生的书法文化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对象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二、实践探索

(一)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1、构建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系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保障

(二)营造浓厚书法氛围的校园环境

1、静态的校园特色环境建设

2、动态的校园特色环境建设

(三)编写符合我校实际的书法校本教材

1、基于书法文化知识的《文墨飘香》

2、基于生字练习的《午间练字范本》

3、基于学校书法特色的《小学书法教育》

(四)设置较为科学完合理的教学常规活动。

1、“必修课”

2、“午间练字”课

3、“五步式”书法特长生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样的书法课外活动

1、毛笔书法现场赛

2、“人人写好字”班集体硬笔字比赛

3、大型书画展览

4、“春联进万家”

5、“书法家进校园”

(五)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和专业提高进行评价

2、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三、实践成效(一)丰富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 (二)促进了书法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打造了学校品牌的形象

四、研究反思

五、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一直以来受到国人的青睐。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书法这朵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正焕发着无限的青春和魅力。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往往要通过一代代地传授与学习得以实现,中小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承的主要对象。但遗憾的是,由于学校对书法教育的不够重视、师资队伍的良莠不齐、家庭教育认识的片面性等原因,书法教育现状不尽满意,学生的书法意识较薄弱,整体书写水平亟待提高。因此,构建完整的中小学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书法水平迫在眉睫。以校本课程的理念构建和完善我校书法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深化我校书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理念在我校具体实施的体现。为此,我校申报了课题《小学书法校本课程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

1、构建小学书法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学校初见成效的书法教育特色。

2、创建浓厚的书学氛围,传承和延续书法艺术的精髓。

3、提高师生的书法文化素养。具体的策略为:

1、加强校园书法文化建设。完成孔圣殿内名家匾额和对联的更新工作;建成“历代法书碑刻”、“历代名家名作选文化墙”;

2、编写《文墨飘香》、《小学书法教育》、《午间练字范本》等校本教材。

3、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书法鉴赏、书法史等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教师书写培训、三笔字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实际书写能力。

4、继续完善书法必修课、“午间练字”、“特长生班”等校本课程设置,开展形式多样的“凤麓林”书法社团活动和每年一度的“孔圣杯”毛笔书法现场赛、“人人写好字’班集体硬笔字比赛和“优秀书法班集体”评比活动。

5、开展“春联进万家”、“ 迎春书画展”、“书法家进校园”等课外活动,让书法走向社会,进一步拓展我校的书法教育。几年来研究和实践初见成效:

1、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位,丰富了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

2、促进了专职书法教师的快速成长,不管在自身书写水平还是在教学能力上有着较快的提高。其它任课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书写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能积极应用于教学当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3、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不断提高,书写坐姿和握笔方法正确率大大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听课习惯和临写习惯。

4、打造了学校品牌的形象,学校的声誉不断提高。

一、课题构思

(一)课题的提出

1、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文化积淀深厚,社会声誉较高。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重视和开展书法教育,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书法校本教材。如何深化和完善小学书法教育,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本课题主攻的目标定位在对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完善上,旨在提炼规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

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结合,其用意是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指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所在小区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分析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且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开发校本课程体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课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切合学校教育实践,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成为当前顺应课程改革发展潮流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以校本课程的理念构建和完善我校书法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我校深化书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理念在我校具体实施的体现。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小学书法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是以学校已有的书法校本教材为依托,以小学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和教材建设作为研究问题,一方面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书法教育为研究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成熟和教师队伍的成长,并通过对校本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和实施,为现有书法教育成果增砖添瓦,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小学书法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学校初见成效的书法教育特色。以校本课程的意识规范学校的书法教育,使书法教育成为一种系统的、常规的、有保障的学校教育。

2、创建浓厚的书学氛围,传承和延续书法艺术的精髓。通过书法教育,让学生了解和领悟书法博大精深的魅力。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能,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毅力以及书法艺术的兴趣爱好,大面积提高学生书法欣赏能力和书写水平。

3、提高师生的书法文化素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书法修养决定者实施的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书法素养是重中之重。书法专职教师依托学术交流、外出培训、学历进修等途径,促进其专业成长与提高。语文教师和书法兼职教师的提高则依托校本培训,名家名师辅导,书法作品展览、三笔字竞赛等途径。校本培训内容包括书法鉴赏、书法史论、三笔字技法等,形成全面系统的学习网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通过继续完善书法必修课、“午间练字”、“特长生班”等校本课程设置,开展形式多样的“凤麓林”书法社团活动和每年一度的“孔圣杯”毛笔书法现场赛、“人人写好字’班集体硬笔字比赛和“优秀书法班集体”评比活动,开展“春联进万家”、“ 迎春书画展”、“书法家进校园”等课外活动,保证我校学生人人能写一手好书法,让学生在写一手好字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书法文化的教育功能,丰厚学生的民族文化根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对象

我们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2、营造浓厚书法氛围的校园环境;

3、编写符合我校实际的书法校本教材;

4、设置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常规活动;

5、开展丰富多样的书法课外活动;

6、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研究对象则是全校师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掌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2、个案研究法:以学生个体为研究对象,为书法校本课题组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支持。

3、通过“经验总结法”对课题进行梳理总结。

二、实践探索

(一)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这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该课程的保障体系。

1、构建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我们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管理网络,校级领导参与制定校《书法教育五年工作规划》和每学期的书法教育工作计划,以及各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教导处和教研组做好协调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书法专职教师:我校现有127位教师,44个班级,2258名学生,学校配备了3位书法专职教师,全校的书法课由书法专职教师任教。书法专职教师专业水平不凡。(2)书法兼职教师:书法兼职教师的主要阵地是“午间练字”和校内书法常规竞赛的指导。为了提高其它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和写字教育水平,促进学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师书写培训”则成为学校的常规校本活动。培训教师由专职书法教师担任,培训对象是全校教师,时间为每月集中辅导一次。培训内容有行、楷书的书写技法和结构规律、章法安排和书法鉴赏、写字教育教学等,并不定期地开展教师三笔字比赛。通过这些校本活动加深了教师们对书法的理解,提高了书写技能和执教水平,为深入有效地提高书法教育质量又加强了一项重要保障。

3、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保障。学校每学期将书法教育的经费纳入预算之内,并设有一定的成果奖励经费。

(二)营造浓厚书法氛围的校园环境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但校园生态系统又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教育功能。校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校园环境有其独特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着校园环境的熏陶、暗示、感染。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校园文化坏境的建设,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耳闻目染地感受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1、静态的校园特色环境建设

(1)校园特色景观的完善和拓展

我们对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了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大胆探索、创新,挖掘新的文化资源,将学生培养成为“文化的人”。我们在泮池的东侧增设了一道“历代法书碑刻”。碑刻共10幅,高2米,长18米。内容上,我们选取了汉字演变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碑帖,其中有商代的甲骨文《牛胛骨卜辞》、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盂鼎》局部、秦代的小篆《峄山碑》局部、东汉时期的隶书《曹全碑》局部、北魏时期的《张猛龙碑》局部、唐代书家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局部、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宋代苏轼的《寒食帖》和唐代怀素的《自叙帖》局部。材料上,我们选取了古朴的梅园石。制作方法为纯手工翻刻、嵌入式上墙。远观,粉墙缘瓦,绿树掩映;近观,古朴典雅而秀丽灵巧。碑刻自策划、镌刻和上墙历时一年,凝聚着学校领导和书法教师的心血和汗水 “历代法书碑刻”建成后,原本寂静无人的东墙边时常聚满了学生,他们专心致志、心慕手追、流连忘返?? (2)校园墙壁文化的创设和利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墙壁、宣传窗、黑板、走廊都可以成为教师,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我校的教学楼走廊上设有“学生书画长廊”,长廊内的书法作品都是由书法特长生书写,书体不一,风格各异。作品定期更换,择优上墙,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去年,我们又在教学楼西侧墙面增设了一道文化墙——“历代名家名作选”。“历代名家名作选”选录了从晋代到现代近三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经典作品,作品旁注有书家的生平介绍、风格特点等。装帧采用长卷卷轴样式,古雅大方。学校的宣传窗则定期刊出学生优秀书法展,或有关书法史等内容。教室内的墙壁也成为环境建设的主要阵地,教室内开辟有“小小书法家”、“书法知多少”、“书法一角”等栏目,为学生的展示和学习提供了舞台。

(3)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充实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普及,网络在这个信息时代已成为重要的传播工具,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时效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为知识的传播与获取起着重要的作用。书法网络平台的应用拓展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提供了便捷。

2、动态的校园特色环境建设 动态校园文化的构建能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具有社会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征。动态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二是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可以形成校园文化的特色。动态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展开的。如我校定期开展的“凤麓林”书法社团活动、教师书写培训、每周三次的“午间练字”短课、一年一度的“孔圣杯”毛笔书法现场赛、“人人写好字”班集体硬笔字比赛和书法先进班集体评选、“春联进万家”、“迎春书画展”、“书法家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形式多样、点面结合。

(三)编写符合我校实际的书法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指合乎学校实际的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的省市规定的教学用书之外的小学、初高中各学科配套教学用书、选修课教材及其相关资料等。为确保研究目标的具体落实,我们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同时必须具备教材的开发意义,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的要求下,编写了三本校本教材。

1、基于书法文化知识的《文墨飘香》

对于书法教育,仅仅以写好书法作为教学内容是偏颇的。我们在书法教学内容上进行突破,让书法教育不仅能给学生留下一手漂亮的字,还要懂得一定的书法文化知识,促进其健康成长。目前,我校每周一节的书法必修课教材采用的是义务教科书《写字》教材,此教材的特点是强化了技法训练,而书法文化知识尚欠丰富。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文墨飘香》一书,本教材的内容有汉字的产生及其书体演变、历代书法名家名帖选录、古代书法家故事、文房四宝常识等。本教材拓展了省编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提供了保障。

2、基于生字练习的《午间练字范本》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怎样执笔、运笔,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笔划、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根据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我校书法教育现状我们编写了“午间练字”的教材。“午间练字”的学习内容为各年级现用语文课本中的生字。由于语文课本中的生字模板为印刷体楷书,笔划形态固定,构件组合紧密,字体相对平稳,但缺少书写性,缺少书写的节奏、气韵、意趣。因此,我们编写了新的生字范本,范字由书法专职教师书写,书写中注重提按、轻重、粗细等变化,体现书写性,为学生提供正确直观的技法指向。

3、基于学校书法特色的《小学书法教育》

2008年11月,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小学书法教育》一书,此书内容有学校概况、书法教育概况、书法教师简介、书法活动简介、学生优秀书法作品选等部分组成。这本校本教材既是对过去几年书法教育的总结和回顾,也是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我校书法教育工作的良好传媒和载体。

(四)设置较为科学完合理的教学常规活动。

1、“必修课”

我校坚持开设每个班级每周一节的书法必修课。书法必修课是书法教育的主要阵地,书法专职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能贯彻新课程理念,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好书法教材,重视感受书法文化与培养民族情感的相互结合、培养审美鉴赏能力与提高书写能力的相互促进、培养良好书写习惯与提高书写水平并重。以书法育人,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完美人格的逐渐养成。各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

2、“午间练字”课

设时二十分钟,学习内容为临写由书法教师范写的各年级现用语文课本中的生字,一至四年级为硬笔楷书,

五、六年级为行书。每班具体由语文教师进行辅导,书法专职教师提供书写技法指导,辅以针对性的闭路电视教学。为了促进“午间练字”的规范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书法室制定了详细的“‘午间练字’检查记录评比标准”,检查记录评比标准包括教师辅导情况、学生书写质 量、“双姿”情况等。三位书法专职教师对各班每次“午间练字”的开展情况作巡视记录,并及时回馈。(附:“午间练字”检查记录标准:检查记录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优——教师认真辅导,全体学生书写认真专心,“双姿”正确率为95%以上。良——纪律良好,绝大多数学生书写认真专心,“双姿”正确率为85%以上。合格——纪律一般,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专心,“双姿”正确率为70%以上。不合格——没有进行书写训练。)

3、“五步式”书法特长生教育

书法特长生是学校书法尖子,是学校向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是学校书法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室组织学生在每周星期二至星期五中午开设书法特长生班课程,参加对象为全校书法特长生,分硬笔班和软笔班,培训内容为书法临摹和创作以及各级比赛的赛前辅导。书法特长生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生的教学,应有一套相对独立和系统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认为书法特长生教育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欣赏——拓展——临摹——创作——展示。欣赏是开启书法艺术审美的窗户。每一个知识点,技能点的教学都应该注重欣赏领先,以审美体验去把握技法要领,“眼高才能手高”。欣赏包含感悟作品的整体气息、分析作品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抓住局部的细节特征等。拓展则要懂得一定的书法史常识、懂得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懂得书品与人品的关系、重视书法艺术与相关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临摹是创作的基础,书法特长生教育要重视经典碑帖的临摹,以打好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对于特长生的作品创作,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年龄较小的只要在作品中体现基本的笔墨技巧,反映所学碑帖的一两点典型特征,并可适当夸张,既要天真烂漫,又不能信手涂鸦。作品的字数也不宜过多,并以大字为主。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要求能较好地传达出某一碑帖的风格特征,碰到碑帖中没有的字时,引导他们分析帖中类似的写法,用心揣摩,写出帖中没有但风格又很吻合的字,整体一看,有自然协调之意无牵强别扭之态,这样就能不断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作品的章法要做到布局完整,构图大方匀称符合所学碑帖的风格特征。展示则要求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的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会书法的韵味,激发学习的兴趣。

(五)开展丰富多样的书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直以来,我校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书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定期开展的“孔圣杯”毛笔书法现场赛、“人人写好字”班集体硬笔字比赛、“春联进万家”、“书画展”、“书法家进校园”等活动。

1、毛笔书法现场赛:是我校的一项大型传统比赛,每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是第十四届。前身名为“新苗杯”,为了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后更名为“孔圣杯”。参赛对象为一至六年级每班推选出的五名学生,书写内容选自《论语》,比赛形式为现场命题,选手独立创作。赛后评出班级集体等第奖和个人等第奖若干名。比赛旨在提高学生的现场创作能力,并渗以儒文化教育。每届比赛规模较大,全校近220余位学子参加现场比赛。多年的现场比赛得到了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人人写好字”班集体硬笔字比赛:是我校的一项常规性比赛,参加对象为全校学生。比赛内容选自语文课本中的生字表。书法室对每个学生的作品按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评定,分别以得

9、

7、

6、4分计入班级总分。根据总分的高低和各个班级的“双姿”情况,各年级段评选出团体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并评出学生个人

一、

二、三等奖若干名。“人人写好字” 班集体硬笔字比赛是我校学生 “双姿”和整体书写水平的一次大检阅。

3、大型书画展览:书画展览是学生体现价值、促进交流、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书画展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法作品意识,而且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每次展览规模较大, 150余幅学生书画作品展挂在四周,书画作品与古建筑相互映衬,接受着全体师生、学生家长和周边市民的检阅。

4、开展“春联进万家”活动:每逢年末,我校组织书法特长书写春联,免费赠送过往的群众。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明白艺术“学以致用”,“为社会大众服务”,对于打造和谐社会,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也有着积极意义。

5、 “书法家进校园”:我们邀请当地具有一定造诣和知名度的书法家来到校园,座谈交流,出谋划策。并通过为学生上课,现场书写指导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我校的书法教育发展。

(六)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建立了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和专业提高进行评价。

(1)书法专职教师的评价:a、教学过程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评价侧重于过程,评比后进行反思和再评价。b、教学成果评价,主要针对自身提高和学生成绩两大块。通过教坛新秀评比、教案设计比赛、评课比赛、艺术教师基本功竞赛、骨干教师评比、辅导学生比赛等途径进行评价,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书法兼职教师的评价:a、教学过程的评价。语文教师的评价内容为教育态度和方法,实行动态评价,通过“午间练字”巡查和学生实际书写水平抽测等途径来实施。班主任评价内容为是否重视书法教育,是否将写字教学纳入班主任工作计划,是否经常在班上总结一次这方面的工作等。b、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孔圣杯”毛笔书法现场赛、“人人写好字”班集体硬笔字比赛和校年度“书法先进班集体”的评比等途径来实施。(附:“书法先进班集体”评选办法:

1、开展“午间练字”所得的优秀率乘以100,计入总分(来源:“午间练字”巡查记录)。

2、各班特长生在本学年各级书法比赛中的获奖情况根据以下计算办法计入总分:校级比赛

一、

二、

三、优秀奖分别得

9、

7、

6、4分;奉化市级比赛

一、

二、

三、优秀奖分别得

18、

14、

12、8分;宁波市级比赛

一、

二、

三、优秀奖分别得

27、

21、

18、12分;浙江省级比赛

一、

二、

三、优秀奖分别得

36、

28、

24、16分;全国级比赛

一、

二、

三、优秀奖分别得

45、

35、30、20分。

3、各班的“双姿”正确率乘以100计入总分。

4、根据所得总分的高低,各年级段评选出“书法先进班集体” 1名。)

2、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评价的目光放在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习惯、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教师综合评价,对学习的客观效果由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外,我们还为每一位学生都设立了一个形成性的书法小档案,将不同时段的作业和作品放到记录袋中,旨在考察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评价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突出书法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书法素养。重视良好书写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收集能反映学生训练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的兴趣、潜能记录、教师、同学的评价等。

(3)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地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是他们对练好书法充满信心。

(4)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是指对班级的评价,在考核个体合格的基础上,统计班级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从而促进班级整体写字水平的提升。

三、实践成效

通过几年来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 (一)丰富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编写的校本教材——《文墨飘香》和《午间练字范本》内容详整,既有书法文化知识,又有具体技法,不仅拓展了省编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更为语文课的生字书写提供有效保障。教材《小学书法教育》内容有学校概况、书法教育概况、书法教师简介、书法活动简介、学生优秀书法作品选等部分组成。这本校本教材既是对过去几年书法教育的总结和回顾,也是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我校书法教育工作的良好传媒和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午间练字”、“特长生班”、“凤麓林”书法社团、每年一度的“孔圣杯”毛笔书法现场赛、“人人写好字’班集体硬笔字比赛、“优秀书法班集体”评比、“春联进万家”、“ 迎春书画展”、“书法家进校园”等,丰富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 (二)促进了书法教师的快速成长。不管在自身书写水平还是在教学能力上有着较快的提高。专职书法教师不断在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评课比赛等竞赛中获奖,教师的论文不断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在各级竞赛中屡屡获奖。其它任课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书写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能积极应用于教学当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1、普通生的书法素养: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不断提高,书写坐姿和握笔方法正确率大大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听课习惯和临写习惯。学习中养成了戒骄戒躁、细心、耐心、用心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文化修养、身体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质发展。我们进行了随机的抽样和统计,在写字优秀的200名学生中,学业成绩优秀的有186名,占93%,操行表现优秀的有177名,占88.5%。学校整体书写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选取了一个年级段的“人人写好字”硬笔字比赛成绩,每班平均合格率为98.2%,优秀率为57.81%。

2、书法特长生的书法成就:通过书法特长生的培养,使他们的艺术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艺术素质的发展。近两年来,我校共有百余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书法竞赛中获奖。

(四)打造了学校品牌的形象,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位。几年来的书法教育工作不仅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在社会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四、研究反思

我校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直致力于书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两年的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了,但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并没有结束,最大的受益是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书法校本课程,教师们成长了,孩子们进步了,还寻找了书法教育的宝贵经验。但是,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教师参与的广度和力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如何全员参与,调动教师积极性,促其投入到校本研究中去,使老师们有种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

究中予以探索。(二)教师的综合素质制约着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审美情趣、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所有教师的书法素养,是我们接下去要着重努力的一个方面。

(三)“应试教育”严重制约着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如何切实转变学生、教师、家长的观念,不断改进和完善我校的书法教育工作,使校本课程建设不断深化,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书法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需全员重视、常抓不懈。我们将在上级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更深入地全面分析,扬长补短,深化特色,不断为推进我校的书法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王治平 摘要:

书法教育的功用概括的说主要有育德、启智、审美、健身四大功能。其育德功能是通过书法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同时,书法也可以对学生的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练习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其启智功能主要是模仿学习可以培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开发学生右脑。美育功能除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审美知识。书法教育的健身功能是它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硬笔书法

校本课程

育德

启智

健体

审美

正文:

随着校本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从2010年9月就开设了硬笔书法训练课程,2011年将其列为学校的特色项目。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及研究地深入,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自发、分散、浅表性的硬笔书法研究状态,是无法实现硬笔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开拓,无法实现硬笔书法育人价值的肯定与宏扬。在深入的反思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硬笔书法这种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育德功能的开发

硬笔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艺术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着汉字的形体美。况且,不管是硬笔书法本身,还是其书写的内容载体,都承载着几千年积淀的民族人文精神。因而,硬笔书法所肩负的极大的育德功能是硬笔书法课程体系构建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硬笔书法教育组织实施的出发点。

(一)育德——硬笔书法校本课程构建的核心。

所谓‚笔正须心正,心正则笔正。‛书法与德育,书艺与人品,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必须追求高度的和谐与完美的统一。书法,这一中华文明的精粹,是历经五千年文明才得于锻造出的境美绝伦的‚龙的文化‛,必然承担着育德的职责。

1.把爱国情感的培育融入书法课程体系。

汉字以其线条曲直适宜、纵横有度,结构间架疏密自如、整散天然。而书法正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他把汉字的形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我们应把硬笔书法的巨大思想价值的解析与熏陶编入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书法艺术实践中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无比崇拜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

2.把品德情操的哲理精髓的领悟融入书法课程体系。

所谓‚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在课程体系中,我们应收编历代书法名家的典故,增强书法艺术对品德情操的导引功能。

3.把良好行为习惯与意志力的养成融入课程体系。

书法艺术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双姿的养成及运笔的灵动变化都需在反复的训练之中得于形成。应而,我们试图把硬笔书法与写字结合,不仅做到提笔便是练时,更增强其实用价值。

4.把‚真、善、美‛的体验融入课程体系。

作为书法作业,作品内容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也大多言简意赅地体现了真、善、美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滋润。因而,硬笔书法的教材内容必须精心选择:关于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向上的经典诗词;名人名言、智人睿语;有教人求真求实、有深厚文化内涵、能正心养品等具有育人价值的文本。这样,学生在练书法的同时,既丰富文化知识,又升华了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

(二)育德——硬笔书法教育组织实施的出发点。 1.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开辟全方位的硬笔书法宣传阵地,形成教室、楼道、宣传橱窗和校牌题字等多种文化板块,构成生生不息的文化长廊。这种育人环境,不但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艺术品位,而且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

2.练笔与养性相结合。

硬笔书法教学不应只把艺术涵养作为终极目标,更应关注学生其平淡、荣辱不惊等品性的养成。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沉浸于书法训练之中,在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的同时,推动其心平气和、敏锐思维、善解人意等性情的养成。

3.练笔与书法名家的典故交流相结合。

在书法教学时,有意识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介绍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坚贞不屈、英勇顽强、勇于抗争外辱,敢于为民请命、解困,且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英雄人物、著名政治家、知名学者,如颜真卿、岳飞等的故事,激发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4.练笔与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书法艺术是高雅的超越表象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在练习与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与书法艺术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精神得以升华,情感得到愉悦,性灵得以陶冶,情操得以培养。而那一笔一画的书写也让学生获得了韧劲与耐力,形成了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启智功能的开发

研究发现,书写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性,从而促使右脑反应能力提高,进而影响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书写水平越高,其大脑右半球的反应灵敏则更为明显。因为书法是线条艺术,是千变万化的线条组合艺术。书法教育通过临摹、创作等实际活动,对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书法教育离不开对范本的模仿学习。

一个优秀的范本,是书法家意形之于态的作品。这种作品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书法本质及美的原理,又展现出书法家的修养、情思和谋略的光华。范本中,内涵着情思与技法、线条与布白、个体与整体、继承与创新等不胜罗列的诸多关系。指导学生解释人中的‚关系学‛,其教学的功效就不仅局限于使学生理解书法,学习书法,而且还作用于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书写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性。 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半球,左脑管‚语言中枢‛,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鉴赏、绘画等,管形象思维。而学校教育对左脑开发多,右脑则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一个人的左右脑如能得到协调有效地开发,人就更具有创造性、开拓精神。东北师范心理系副教授郭可教先生研究发现,书写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性,从而促使右脑反应能力提高,进而影响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书写水平越高,其大脑右半球的反应灵敏则更为明显。原因是书法是线条艺术,是千变万化的线条组合艺术。

长期心摹手追,便能掌握运笔结体的规律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发学生右脑的潜能。

(三)书法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1.对学生细微的观察力的培养。

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生通过观察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征,从而心摹手追,训练既久,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帮助和提高。 2.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书法里面充满着辩证法,含蕴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朴素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范本的结林、章法的观察和揣摩、想象,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思维的敏锐。天长日久,使之能体会出每一点画用笔的精到之处,感悟到间架的精巧之法,领悟出通篇书法的气韵。

笔画长短、精细、曲直,用笔的中锋、倒锋、涩疾、提按,用墨的浓枯,结构的高低、大小、整齐与错落、匀称与布白、虚与实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乃至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运用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的过程。对这些原理的解释,毫无疑问,可以开发人的智力,使思维更有灵活性。

3.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书法是人们在创造性的动态中孕育、形成、发展而来的一种精神文化,饱含着作者的创造热情。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感受、领悟已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修养,具有再创造性。

其次,从书法教育过程看,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书法教师绝不会把书法当作僵固化的字模,而力图学生写成范本的翻版。事实证明,任何书写者多次书写同一字体、同一风格的几个字,不可能绝对相似,也没有必要绝对相似。学生在师承范本,包括对临、背临、意临时,在于领悟、掌握、记忆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的基本内涵和规律的特征,关在笔墨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认识、理解与创意。只要能写得切近范本中技法特点、结构原则、篇章风调,可谓足矣。

如能将范本‚大而化之‛,写得既蕴来历,又有新意,堪称优秀。学生笔下细微点、点滴的新意,是其创造才能的先兆,是其将来自己书法风格的成因。即使将来不从事专业书法工作,但经常的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就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4.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书法,有着惊人的艺术魅力。那古雅朴厚的篆书、沉雄遒劲的隶书、严整瑰丽的楷书、奔放奇逸的草书、秀娟活泼的行书,陶冶了东方,熏陶了世界。鲁迅先生说得妙:‚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俗取雅,却粗取精,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

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美、探求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的构建过程。在学生的练习、欣赏中,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健体功能的开发

古人云:‚书法静以修身,俭以养性,身性具养,内外兼修,身自强健‛。因此让小学生进行硬笔书法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充分活动,协调发育。

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正确得体,能使腕、指、臂的骨胳、神经、肌肉等各部分者得到充分活动和协调发育。

(二)排除杂念,增进健康。

习字时,举止舒展,呼吸均匀,手眼协调,讲究运动节律,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可排除一切杂念,收到‚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毛泽东)的作用。

(三)调节情绪,释放感情。

书法练习时,笔画或浓或淡,或疾或缓,尤其是书写内容随心情高涨,使人之情绪得到表露和渲泄,能促进学生调节情绪,释放感情,缓解学习精神疲劳。周星莲《临池管见》曰:‚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四、审美功能的开发 著名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书法艺术以其优美的形体和精深的内涵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它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

人们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面上的舞蹈‛,是‚人类情感的心电图‛。书法艺术以其抽象、灵动、丰富的线条给人以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它通过大量有意识的实践,让学生在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将这种美的感受逐渐提升到美的臆想、美的创造的境界。

(一)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

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学习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的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的美丑可以通过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孩子们来说,把他们带到书法美的意境中去,让他们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则必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久而久之,也就会有闪光的自我,这些在电脑娱乐中又如何能显现呢?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练习、创作、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悟美、创造美和酝酿美的过程。因此,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途径、好方法。

(二)书法艺术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审美知识。 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懂得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豪放是美,婉约也是美;外露是美,含蓄也是美。书法的练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过程。在懂得了什么是美,就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用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美的组合,每一字书法家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审美的基本立场,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以文字为媒介对世界万物进行独特的概括和精凝的提取,从中领悟到整个民族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所在。

在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凸显和新课程标准大力推广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硬笔书法教育功能,把育人之‚道‛寓于新课程理念下硬笔书法教育之中,使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硬笔书法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弘扬光大,以便很好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与资源利用

—— “三农调查”主题实践活动有感 寨子明德小学-刘凤艳 邮编:061501电话:0317-8712676

21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由此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我校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载体,吸纳本土知识进课程,突破学科单一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延伸、综合、提升和重组,优化了学科知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总结学校开展的以“三农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认为“三农调查”活动为学生跨越书本、走出校门,尝试以独立自主的小主人翁姿态走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世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教育活力,丰富新的教育内容。更为可喜的是,可实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四大领域有机整合并开发利用,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取得最明显的成效,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一、精心策划组织,确保“三农调查”活动顺利开展 这里所指的“三农调查”,实质是一次连续的系列活动,其简要流程为:步行参观我镇麦田——考察调研三农问题——成果展示。该活动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参观农耕田为主要内容,以农村社会调查、考察为体验,通过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实践,深度体验。活动具体过程:从学校出发,走到田间地头亲身体会,并分小组进村入户考察调研,然后到田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返校后总结交流,写出相关的一句话,画出一副农耕图。

在活动中通过体验农家生活、课题研究、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考察调研、多媒体制作交流展示、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迎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了他们理性的认识,使他们学会了勇敢自信,团结合作,人际交流,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及怎样撰写调查报告,懂得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增长了社会经验。可见“三农调查”综合实践活动有着诸多优势,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范例。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务必要做细做好,应先制定出相关的方案,学习相关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书,进行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的培训,完成研究性学习选题工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工合作,制订班级、小组、个人活动计划,同时将考察调研的课题融入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如何采访,如何调查、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摄影摄像,如何安排好整个活动过程。

除此,还一定要考虑安全保障:如交通安全、场地安全、采访考察安全等。而加强纪律是安全的前提保证,特别要进行强化教育,同时还要配好校医、生活车,获得当地政府、乡村领导、村民以及家长的支持。

二、四大领域整合,突显活动教育功能

(一)“三农调查”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品位较高。 几公里的路程,是砥砺意志的“长征”,既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次考验,又能锻炼学生的毅力,磨炼学生的意志。途中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领略大自然的奇异风光,陶冶情操的同时又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战胜惰性和娇气,真正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威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摄影、摄像,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项易实施而又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与实践的快乐。

(二)三农问题的考察调研富有时代意义,是研究性学习的好题材

考察、调研地点在农村,农民在中国是占大多数人口的弱势群体,温家宝总理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三农问题。通过此项活动,学生深入农村,深切感受农村的状况,调查农村的种养业以及农民生活需求等状况,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大事,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看到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更加体会珍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粮食,养成勤劳、勤俭的良好习惯。

(三)发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获得两个提高

多媒体汇报课件全部由学生自行制作,把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每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用多媒体汇报展示三农问题的考察调研情况和整个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凸显,而且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同时应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师生观念转变,“三农调查”活动功不可没

(一)对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较大促进作用

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实践,为教师拓宽教学视野,释放教学潜力,凸现个人鲜明教学风格,提升自身发展品位,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明显转变,沟通了师生的联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增强了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

(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活动征文由师生共同点评,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加强了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让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的育人理念是正确而坚定的,那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一位家长这样说:“学校举办这一活动使我的孩子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她以前从未参加过此类活动,我们家长建议学校多组织类似的活动。”随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学校,更要思索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做人的道理从简单的说教转化为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四、实现多方整合,达成综合实践活动最佳目标

我校自05年以来就将“三农调查”活动作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曾四次组织每

五、六年级学生共620人次开展了“三农调查”活动。我们充分感觉到选择“三农调查”主题活动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资金投入少,时间紧凑,效果好且又安全,不仅符合学校的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可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完全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人类经验的现成堆积,它已成为师生双方共同构建课程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则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程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内在统一,为学生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出广阔的空间,促进对教育理念更多的思考。“三农调查”是 浸润在本土文化清泉里的学校特色活动,目标达成多且好、层次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本土的、地域的文化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交际有机整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开展有效的活动,亲历有效的实践,自主生成有效的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髓。

上一篇:先部分后整体写作方法下一篇:小班科学区域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