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2024-05-07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精选6篇)

篇1: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背景

2000年上半年,我校被镇江市教育局定为“综合活动教学实验学校”。“综合活动教学”是教育部重点课题。我校的“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便成为国家级子课题。受镇江教科所“综合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组和句容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课题资料已送往镇江教科所备审,即将结题。

“综合活动教学”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为载体,是一种以学生的实践为核心的生活课程。

我校确立的这一子课题,在积极探索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都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教改新路子、积极探索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合活动课程之所以没有教材,是为了不束缚教师的手脚,让学生获取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但是教师在准备实施方案时,不能毫无目的与方向,心中应该有教材,否则其盲目性必然会影响学生探究过程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如何确定主题,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考虑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确实煞费苦心。

农村乡镇中心校虽然硬件设施较以前先进,但毕竟不能与城市相比,条件的限制使一些课程资源配置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整理、分析信息源,也没有更广阔的遨游知识的海洋的“空间”,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整合信息源就受到了限制。

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学校资源的可用程度,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之一,这套教材是我们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当作“种子”种在实践的“土壤”中而萌发的一株“新芽”,教材分为中年级、高年级两个分册,每个分册都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发展自我,健康成长“、”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到五课,一册教材有十六课左右。这套教材密切联系我校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留给了学生较大的活动和思考的余地,这今后其它领域的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借鉴。

(二)开发过程

在这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边实验边总结,力求课题研究更趋于实践性和科学性。我们在“实验方案”中“成果形式”阐述中并没有提及编写教材之事,但在实验接近结束准备结题材料时,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意义了,决定编写一套适合中、高年级的校本教材。我们成立了编写委员会,从课题组积累的教案中,筛选出实践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

趣的若干篇,同时重视注重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教材目录及各章节的编写老师。经过编写老师的艰苦努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终于拿出了教材的手写稿。并于通过了学校验收。

在整个实验和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认为,上好每一节综合活动课是编好教材的前提。我们把每一课的内容都有分为三部分,一是课前准备部分,即布置学生搜集相关材料;二是活动课程部分,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课后拓展部分,即更大范围地搜集相关资料,并有自己的观点产生。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渊博的知识积累是编好教材的基础。在每节课都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教材就会“得心应手”,由于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编写时还要查阅大量资料,力求资料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这样,我们的校本教材才会有特色。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编好教材的关键。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上就没有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势必会造成课堂上了无生趣,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注重课前的指导,尽量多列出几条搜寻材料的“线索”供学生参考,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准备。

3、新颖的教学设计是编写好教材的条件。新颖的设计有时并不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准备,如《两个地球?》一课,教师可出示课题后也装作不解的样子,这时,两个头戴“地球”头饰的学生从门口跑来:“我们来啦!”然后讲开了相声。

甲:我是地球,你是谁?

乙:我也是地球,我平时躲在太阳后面,你们看不见。

甲:那我是地球大哥,你是地球小弟吧!

乙:好啊!我看到人类把你破坏得千疮百孔,把你污染得一塌糊涂,心里急呀!特来帮帮你!

甲:谢谢!咦?不是说太阳系里没有第二个地球吗?你是谁?(撕开乙的头饰)啊?冒牌货!(乙吓得溜走了)

……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认真,认识也很深刻,拓展部分让学生讨论:如果真有两个地球,人类会怎么做?激起了学生无尽的遐想和深刻的思考。课后学生都自愿参加“环保小分队”,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告。

(三)框架结构

小学综合活动课程“校本教材”

中年级分册目录高年级分册目录

第一单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第一单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1、两个地球?

1、动植物是我们的朋友

2、水的污染

2、黄河之水为何黄

3、美丽的大自然

3、我们的校园

4、考察中河、参观自来水厂

4、环保小卫士

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第二单元: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6、认识标志

5、集镇建设设计师

7、遵守交通规则

6、学会采访

8、学会合理用钱

7、礼貌待人

9、帮助残疾人

8、保护自己,懂得急救第三单元:发展自我,身心健康第三单元:发展自我,身心健康

10、合作心理

9、我们长大啦

11、人际心理

10、审美心理

12、学习心理

11、个性培养

13、创造心理

12、体验成功第四单元: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第四单元:玩中有学,学中有玩

14、畅游标点王国

13、祖国名山游

15、夸妈妈,做贺卡

14、设计我的小房间

16、水果联欢会

15、二十四点速算游戏

17、玩种子

16、学会创造

(四)组织与实施

2003年9月,我校开始新的课程改革,三至六年级都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完成与进入新课程在时间上衔接非常紧密,新教材在新课改中有了“用武之地”

1、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学习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

我们首先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制度,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借书、多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教会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学习渠道。其次是对校内外德育基地的整合。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陈列室、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基地,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做到“知为本,德为先”,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再次是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带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送去温暖;走进工厂,了解生产销售情况,了解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走向街头,进行法制、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第四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学校创建“镇江市绿色学校”的契机,教育学生爱护绿色、保护绿色、欣赏绿色。并用名人警句牌点缀花木草坪之间,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我们还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考察水域是否污染,考察基础建设侵占农田的严重形势。总之,用一切可用资源,使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

2、重总结实践经验,构建综合课程教学的发展模式。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那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自然、社会,通过探究再带着不能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然后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会。构建了综合实践课程良性的发展模式。为校本教材的使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四)评价方法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教材进行质的认定和量的分析。教材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只是学生探索的拐杖,好的教材应注重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有利于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否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如果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综合实践课程就好象没有灵魂。好的教材应让学生追求一种过程性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才不至于违背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

教材是否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过程体验是重要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难题也同样重要。好的教材应注重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辨析主要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教材是否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既然强调学生合作中的过程性体验,那这种活动必然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好的教材应该以人为本、观点正确、说理透彻、图文并茂。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小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为载体,是一种以学生的实践为核心的生活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校在积极探索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方面都有教改新路子,对于积极探索在综合活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合活动课程之所以没有教材,是为了不束缚教师的手脚,让学生获取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但是教师在准备实施方案时,不能毫无目的与方向,心中应该有教材,否则其盲目性必然会影响学生探究过程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如何确定主题,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考虑学习资源的可用性。

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学校资源的可用程度,准备编写一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套教材是我们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当作“种子”种在实践的“土壤”中即将萌发的一株“新芽”。初步设想教材分为中年级、高年级两个分册,一册教材有十六课左右。这套教材的编写要密切联系我校实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留给了学生较大的活动和思考的余地。

三、课题名称及承担者

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课题组织结构:

组长:张爽。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研究的全面领导,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的主报告;

副组长:吴晓东、田晓芬。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各子课题组的培训、协调工作;

成员:王玉玲。负责课程的实施与教材的撰写。

四、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作机制,将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校本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有综合素质能力,善于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教学——航模、泥塑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历史与文化、社会生活等资源,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学习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发掘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

2、调查法。在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前,对学生、家长、3、行动研究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各地的实践经验,增强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引导教师编写出高水平的校本教材。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3月上旬)

(1)制订活动方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小组。(2)宣传发动及全员培训,学习课程开发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

(3)征求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2、实施阶段:(3月中旬至11月底)

课题组成员分工实施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研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便寻求出最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3、总结阶段:(12月)

全面整理研究资料、数据,进行资料整理并最终成书。撰写结题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我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航模、泥塑等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我校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老师,他们大多具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近几年一直着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了泥塑制作、民间工艺,以及结合寒暑假、节假日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市里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评比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受到家长、社会人士的好评。

八、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篇3: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作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设置的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需要,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开发课程。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这为农村中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资源分析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在目前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立足本土,充分开发当地农村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整合本地区有利的社会资源,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增城市农村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且现阶段农村各地的特色经济又发展迅速,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乡镇里的图书馆、工厂、民办企业、文化站以及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等,只要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涉及的,都是课程资源的范畴。

二、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新一代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非常强,农村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希望主导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个性,提高能力。因此,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应充分满足中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多样化。

1. 组织形式多样化

学校要组织形式多样且切实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课题调研、劳技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选择实践活动类型,多方位接触综合实践。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要多样,实现教育方式多元化。

2. 时间安排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时间安排合理化,如寒暑假,周末、节假日、课余时间等,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3. 实践内容多样化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安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应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注重层次性和探究性,如自护自理能力教育、种养业调查、农村志愿者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实现实践内容多样化。

三、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计划详细周密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做到人人目标明确、任务明白、时限明了,保证逐步实施,层层落实。

2. 指导实践探索

(1)组织。理论指导课以班级为单位,便于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户外实践探究活动,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分组,路程短,不需要交通工具,可避免许多路途上的安全问题,便于周六组织开展活动和小组监控;以村为单位,学生所接触的都是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降低了活动难度,便于组织实施,体现了实践探究的可行性。

(2)指导。在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适当地指导学生选择实践探究的方法、步骤和途径,使他们心中有想法,口中有说法,做中有方法。保证在实践活动中活而不乱、动而有序、有条不紊,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始终保持疏而不漏,密而有格,步步跟踪,环环紧扣,层层落实的良好态势,体现了指导老师的引导性。

(3)实施。采取组长负责、组员分工的运作机制。从组长到组员人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探究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参与、有实践、有探究、有收获、有发展,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如《走进白水寨——乡村旅游发展前景与对策》的调查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历史追溯组查阅客家文化的历史演变,采访景点传说,整编景点故事;市场调查组调查开发价值,调查游客来源及数量,预测旅游收入;设计规划组设计旅游规划图,进行投资的估价;广告宣传组动手制作宣传海报,并身体力行进行宣传活动。这些都体现了组织的严密性和分工的明确性。

3. 组织成果交流

成果交流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既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小结,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它对促进学生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必须重视成果交流这一环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应根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针对活动主题、活动主体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采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辩论会、实物展览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交流活动过程的体验,交流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交流探究的方法和途径,使成果交流得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价值。

四、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

1. 评价的原则

(1)参与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学生的活动参与过程,肯定学生的参与价值,不过分强调结果。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2)过程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在评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使评价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3)激励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以激励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品质的提升,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纵向评价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教师要有意识地放大实践中的体验,淡化最终结果,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体会到收获,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2. 评价的内容与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内容与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内容应从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内容,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方法掌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取得的成果等,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人士评价等,具体内容见下表。

3. 评价的方法

(1)档案袋评价。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如活动过程的材料、应用资料、自我反思的材料、成果展示的材料,等等。利用这种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档案袋中的每一份资料都很清楚地反映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所取得的各种成果,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发展轨迹和活动的全程性。

(2)实时性评价。教师、同学、家长等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实践证明,采用实时性评价其操作方法便捷且非常有效。

(3)描述性评价。描述性评价是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反思等,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可描绘活动过程、兴趣特长、方法能力……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建议”“精彩亮点”“我的观点”等表现出来,以便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反映学生实践活动的结果。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加强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规范课程管理,丰富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5.

[2]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多元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感恩活动“系列化”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因此,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他们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经历综合实践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

同样,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熏陶感染上,还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推进。教给学生感恩的方法,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我们开发了以下感恩实践活动的内容。

1.“感恩亲人  情暖万家”系列活动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是最基础的。如我们举行“一日护蛋” 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一天时间呵护一只鸡蛋,以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妇女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假日,我们给学生布置“我让亲人露笑脸”的感恩作业,让学生以“做一天小管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陪爷爷奶奶散步”等行动回报亲人。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增强,也使家庭亲情的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2.“感恩学校  情满校园” 系列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也是他们学习感恩的重要场所。我们利用“教师节”,开展了“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教师一天的工作,体会教师的辛苦。让学生在开展“感谢同学帮助我”“在爱的海洋中奉献爱”的演讲活动中懂得感恩同学,让学生在济困送温暖行动中感受同伴友情,学会关爱同学。校大队部发起的爱校卫生活动“弯弯腰我把垃圾送回家”,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看到垃圾就主动捡起送进垃圾筒,很快治愈了校园卫生保持不好的顽症。校园环境好了,大家生活舒畅了,这就是对学校的最好感恩。

3.“感恩他人  感谢挫折” 系列活动

在爱校、爱家活动基础上,我们拓宽感恩领域,开展了“感恩他人”的系列活动,适时将学生的感恩由身边人延伸到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交警、清洁工等,从小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指导学生采访这些行业的人,邀请他们中间的代表来校作报告,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组织学生到消防队、水厂参观慰问,以实际行动向他们感恩。另外,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开展了“感谢挫折”活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考的角度,感激挫折的磨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行走”能力。

4.“感恩自然  保护环境”系列活动

随着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对感恩的内涵也有了新的理解。心存感恩的人应该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未来世界公民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也是时代的呼唤。为此,学校以“植树节”“世界水日”为契机,开展了“我为地球添绿色”“保护母亲河”等系列环保活动。各班通过中队活动明白地球母亲的伟大和无私,从而产生感恩自然的情怀。护绿小组在苗木专家的指导下种植“红叶石楠”“日本冬青”等小树苗。在对小树苗一天天的呵护中,学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为自己亲手给地球增添一分绿色感到无比自豪。保护母亲河的同学以实际行动关爱生命、感恩自然,他们定期对衢江和灵山江沿江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发布“母亲河水质监测报告”,向社会发出“让我们的家园再现碧水蓝天”的倡议,使灵山江水域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减少,污染物、悬浮物指数大大降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四大系列活动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设置的“认识自我、尊重自然、关注社会、探究世界”四个维度。感恩活动形成系列化后,使实践活动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品牌,对已有的资源加以优选和整合,并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整体、有序的开发和享用,使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校特色。

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感恩教育“基地化”

综合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特殊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践的重要平台。综合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

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更大的课堂在社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与县少儿图书馆、敬老院、环卫所、龙洲街道等机构共同建立了一批感恩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有了这些平台,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感恩实践,在图书馆做小小导读员,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跟环卫所的清洁工人一起打扫街道,为龙洲公园美化出谋划策,从感恩于心到感恩于行,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另外,我们策划实施了“成长路上手拉手”系列活动,把那些在家备受溺爱的学生带到大力山等乡村小学去,与农村孩子同学习同生活,让他们体验到山村贫困的生活后才懂得了自己生活的美好,才懂得了要感恩自己的父母。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社会态度。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恩家乡回报社会,将感恩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如:到龙洲公园春游和秋游,感受龙游的龙文化;参观龙游民居苑,体验龙游商帮曾经的辉煌;探究龙游石窟之谜,了解龙游悠久的历史,到余绍宋和华岗纪念馆寻找家乡名人等。

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这就是说,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到感恩教育基地参加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后,学生深刻理解了感恩的意义所在,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三、学生自主实践,遵循综合活动“主题化”

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总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实践和探究活动的,在相当程度上活动主题规定了活动内容,也影响活动方案的制定。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选好活动的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活动主题的选择,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选题的方向。二要学生感兴趣。活动和平时的学习一样,其积极性来自于兴趣,要使活动获得成功,所选主题必须是能吸引学生去研究的。如“废弃电池对环境污染的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是可行的。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其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活动所选的主题必须是恰当的、适合学生去做的。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实践,主动探究。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引领学生通过参观、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认真撰写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征集环保金点子,向班级同学发放环保小袋,用影像记录身边的环保文明行为。开展“家庭节水途径的研究”“龙游城区洗车浪费水资源的调查”“灵山江母亲河水质受污染成因的调查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添上一点绿色,用实际行动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关注家乡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强调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方式上,注重把观察、体验、探究、访问、手工制作、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可走“传统活动课程化,依托资源特色化,整体设计载体化”的“三化”之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恩教育变得不再空洞、枯燥、乏味。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内化感恩。实践证明,通过感恩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校本化和特色化。

篇5: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认真落实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并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我校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伸进试点项目提出的目标的落实,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结合我校实际,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情况如下总结。

一、课程管理工作保障

领导重视、教师投入、学生热情,是我校课程建设不竭的动力和生命之源。学校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将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都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纳入我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学校、教师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质量,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学校成立了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全体行政领导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运行畅通无阻。

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并实施、管理好校本课程。我们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并重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逐步落实和完善。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经费上的支持,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具有校本特色的乒乓球、艺术等课程的投入上更是大手笔、高投入。

二、课程管理工作

我校的基本理念就是要突出“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性教育”,让学生接受真的科学、善的道德、美的艺术,形成人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办学氛围。

1、课程开发

(1)开展学情调查。学校通过发放调查表,访谈,座谈会,深入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社区及校本的条件性资源、课程开发方向、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摸底与调研。通过梳理与诊断,形成国光中学开发具有农村特色课程的报告。(2)精心选择课程。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扎实必修课程,优化选修课程,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中实现有特色发展的核心和载体。目前,我校已开发107个校本课目,每学期初选择20个左右比较精细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修习。

(3)拓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式和渠道。为了进一步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方针,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拓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式和渠道。近三年来,学校每周末都组织“校园周末讲坛”和“校园周末赛场”,鼓励老师把自己所长在讲坛上与全校学生分享。

(4)采取有力措施。为了促进课程建设、开发的进一步落实,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成立改革项目领导组,子项目攻关小组;②深化办学特色规划,提升特色内涵;③编制校本课程纲要,开发特色课程;④实施行动研究,立足课堂内外并兼;⑤加强条件性资源建设,保障改革项目实施。

2、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课时量的设定应符合新课程计划的要求,课程的实施时间(《课程表》)安排科学合理。我校按照有关要求开设校本课程,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同等对待,并将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任何人不得挤占和挪用。教师必须按照课时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进度,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课。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抽查教师的教案,深入班级听课,以便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和教案。学期末,我们向老师们征集了校本课程案例,并集结出版。

我们还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研究。为了让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和平时的教研组活动时间,把校本课程的研讨提上议程,使广大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

3、课程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明确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程度,更是为了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及综合性:我们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我们还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及灵活性: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等,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课改动力不足,是限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瓶颈。学校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校本培训和外出研修相结合的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解决“校本课程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

2、课程开发的条件性资源不足,加上乡镇、农村也处在急剧转型期,不稳定的因素多,不利于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学校应积极争取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为课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四、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1、学思结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思考改革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加强课堂教学“有效”反思,只学不思,难以解决教育教学的真问题。

2、学研结合: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化“问题教学法应用研究”,这是学校立项教研总课题。坚持以“校本小课题”研究带动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6: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十字绣是古典、时尚与美的结合,一切着眼于自己的美丽和自己所追求的美丽,亲身体验刺绣艺术的迷人魅力,以及给现代家居装饰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2、通过缝制“十字绣”,来锻炼手的灵活性,同时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品位。

3、了解“十字绣”不仅可以悦性怡情,还可以大大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绣品作为亲手制作的礼物送人是最佳的传情达意的方法,也是最值得珍藏的。

二、课程内容

1、了解“十字绣”的起源十字绣起源于欧洲,最初是在宫廷中风行,后来传入民间。18世纪中期逐渐产生了一些商业组织对它进行不断加工和完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在国外已经演变为一项涉及多行业的产业。十字绣可以用于很多场合,如:工艺品、家居、装饰等,同时也可以自娱自乐,体现出个人风格。

2、熟悉十字绣的基本材料。十字绣的基本材料是刺绣线和特殊工艺制作的网格面料,只要有设计图稿并掌握基本的刺绣方法就可以进行。

3、掌握十字绣的基本方法。十字绣的绣法非常简单,只需根据设计图稿在网格面料上将线通过十字交叉的方式穿过网格即可。由于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各种颜色的刺绣线被人们编上了号码,每幅图案都被设计师作了特殊处理,每张设计图稿都是按照线号来制作的。即使是很复杂的图案,只要按照设计图稿的位置选用适当的线进行刺绣即可完成。

4、引导学生在欣赏各种“十字绣”作品的同时对十字绣进行创新设计。十字绣可分:卡通类、人物类、风景类、花卉类、动物类等……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师在辅导学生实际制作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品的构思和制作上,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科学合理。

2、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协作的关系。

3、在讲授技巧时,要熟练演示,步骤清晰,讲解透彻,点拨精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完成。

4、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传授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这些方法要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要学以致用,尽可能地把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

5、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积极参与,在创造过程中他们合作是否成功,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6、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十字绣”作品,是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你有职场年龄恐慌症吗?下一篇:抒情散文《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