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论文范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心理医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江苏南京210012)摘要:抓好心理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班主任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

第一篇:心理医生论文范文

心理资本,积极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管理学心理学新概念

随着校园里秋意渐浓,又一年的招聘季拉开了帷幕。大四生们忙着投简历的时候,常常会盯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在学生们海投简历的招聘网站上,会发布诸如每年度的最佳雇主这样的排行榜,不少同学在这些名单上圈圈画画。这里,我想谈谈这些与企业相关的排名,比如最令人敬仰的企业、最佳工作场所、最佳雇主,反映出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在企业管理学中,重视财力、物力、技术、市场、利润之外,越来越重视人的力量。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专家的研究中,对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了很多的讨论和分析,2005年,国际管理协会的主席Luthans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观点为思考框架,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他主张的心理资本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个方面。

心理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什么不同?可以这样来解释:人力资本就是what yow know。如果你有拥有某种技能,企业会雇用你;如果你有某种知识和理念,那么你对企业来讲是有价值的。社会资本讲的是你认识谁、有什么关系网络、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子,也就是人脉。心理资本讲的是who you are,你是谁。你是有自信力量的人吗?你是充满希望和乐观的人吗?你是面对压力和竞争面对种种挫折和困境却有很强的反弹能力的人吗?

虽然,心理资本的概念是从管理学出发提出的,但是跟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20 世纪以来,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对积极心理现象,如复原力、原谅、感恩、道德性的情感成分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系统研究。一项有5000 多人通过网络参与的研究发现,希望、热情、感恩、爱、好奇心等是与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的。在心理资本中关注的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正符合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发现。

拥有积极心理资源也就是拥有了良好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具有更多的“潜在性”,但是它们是可以测量、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有良好的心理资本的员工会取得更加有效的业绩,会让团队有更好地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心理资本。

大学四年,是大学生在知识、沟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成长期,很多的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理合理应对,也是提升心理资本的积累期。测试心理资本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资本优点的强弱、分布情况,并且在大学及以后的职场中发展和运用自己的显著优点。

作者:肖晶

第二篇:班主任慎当“心理医生”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2)

摘 要: 抓好心理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班主任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针对当下班主任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心理教育的科学性”、“慎当‘心理医生’,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合理审视学生,落实心理教育的常态化”等措施,能够为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心理教育 适度性

育人是教育的固有属性,不仅包含知识和道德上的教育,而且承担着学生心理教育的重任[1]。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除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外,班主任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极易受到影响,容易导致心理发展不平衡,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無论是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抑或是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中,都时刻紧抓学生的心理教育,并将之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有着明显强化。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以“班主任”、“心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此类学术论文达上百篇,且作者多为一线教师,研究内容主要以阐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心理教育的实施策略为主,而对于班主任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提及甚少,同时对班主任实施心理教育的有效评估未曾涉及。基于此,我们发现,正确、理性地审视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是确保其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一、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已被纳入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班主任不容推卸的责任,这种意识早已深入班主任心中[2]。长久以来,班主任都把自己定位为“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医生”。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基本素养技巧的匮乏,教师并不能准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评估,以致出现心理教育适得其反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让问题隐藏得更深,潜伏的时间更长。笔者就自身的心理教育经历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案例一:小王同学是内向还是自闭?

窗外阳光格外明媚,同学们都去参加体育活动了,小王一个人在教室里蜷缩在座位上发呆。他平时在班级中默默无闻,几乎和同学老师都没什么交流。家长说小王从小到大都非常内向,不喜欢说话。我想改变一下小王的现状,把他的座位调到了几个性格开朗的学生周围,希望“近朱者赤”。未曾想到,一段时间后,小王反映:每次放学有人跟踪他,要打他。我以为小王和其他同学发生了矛盾,调查后发现此事纯属虚构。小王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我只能建议他去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断,小王有较严重的“自闭症”。

案例二:小汪同学是顿悟还是狂躁?

那年春天,小汪同学高三了,他学习还算勤奋,但是成绩始终没有取得进步。突然有一天,他向学校提出申请回家自学。回家后,我经常电话联系了解学习状况。在一次通话中,小汪讲:“老师,我已经领悟到高中学习的最佳方法,最近的效率奇高。”可在学校的模考中,他的成绩却到了班级倒数。作为班主任,我只能给他更大的鼓励。他却依旧充满信心,扬言可以考取南大。高考中,他只考了语文一门就放弃了。后经医生诊断为“狂躁症”。

案例三:小崔同学是后进还是抑郁?

小崔同学是高一时大家公认的“后进生”。他行为习惯差,没有自控力,言语上经常冲撞老师。经过和他的几次交流,我发现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外界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学校不满,对社会不满,和老师无法正常交流。从小崔脸上写满阴郁,我感觉到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并不是坏习惯让他成为后进生,原因可能是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心魔。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诊断为“抑郁症”。

三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亲历的问题,其共同点在于教师仅依靠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经验型的判断,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以致出现“无效判断”“避重就轻”的现象,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心理问题,反而将其隐藏了起来。而在案例三中,与前两个案例不同的是,笔者意识到了该同学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并没有以“心理医生”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建议找真正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这一举措下,小崔同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并勇于参加学校的各种比赛。在此案例中,笔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在自身心理学知识浅薄、不专业的情况下,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度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只能适得其反,延误学生的心理治疗时间,同时,也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班主任如何适度把握心理教育是当下教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班主任心理教育的适度性策略分析

在上述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当下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看似全面,实则过度;看似一切为了学生,实则在学生心中已然埋下了“隐患”。但是,心理教育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3]。从当下心理教育开展的情况来看,如何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最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心理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匮乏是导致班主任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无效判断”的重要原因,且由于专业及教学压力的限制,一些教师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有学习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意识,而且学校对此并未有相关规定,可见,班主任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是多种因素导致的[4]。然而,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确保其有效性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师心理教育工作科学性的必要路径,班主任可在日常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同时,学校需要组织开展心理学知识及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培训活动,在实际培训中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能够推动教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让班主任有更加完备的能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心理教育的科学路径。此外,班主任还应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多加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在沟通中增加心理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就班级的相关案例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研讨,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慎当“心理医生”,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

在出现心理教育过度的现象中,班主任的“全能”心理占据上风,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心理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极乐于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而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班主任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做到“知己”,给予自己准确的定位,班主任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班主任无法科学地做出判定,此时所需要的是班主任及家长理性地与学生沟通,并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而不是戴上“心理医生”的面具,堂而皇之地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认知掩藏学生重要的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用理智的思维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慎当“心理医生”,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合理审视学生,落实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它贯穿于整个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与每位同学紧密相关,因此具有常态化、整体性特征[5]。然而,在当下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其教育范围往往只集中于个别学生,且教育时间往往因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而定,如学生在班级中出现特殊的行为习惯,教师即将心理教育的目标集中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并未主动深入学生整体中,极易忽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因此,班主任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应打破被动的教育状态,将心理教育常态化,主动关注每位同学的心理发展情况。同时,可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檔案,于日常教育中记录每位同学的心理发展状况,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防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同时,能够使班主任更系统地了解学生,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心理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当下过度进行心理教育的问题时,班主任基于实际情况,慎当“心理医生”,理性把控心理教育的适度性,将确保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焦向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3]舒桂仙.心理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J].文教资料,2006(7):184-185.

[4]李萍,汪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4):55-57.

[5]刘本剑.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6(7):86-88.

作者:方云

第三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摘 要 心理咨询是在协商与帮助患者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心理治疗则是按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治和矫正,本文阐述适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人群以及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咨客中心疗法、家庭治疗和森田治疗。

关键词 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从广义来说就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所谓要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行为问题,而不包括除此之外的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心理治疗是治疗师对求助者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1]。两者区别在于心理咨询是“帮助解决”,心理治疗是“矫治”,前者是在协商与帮助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后者则是按治疗方法进行调治和矫正,其目的是激发潜能并且调动被治者改善现状的动机,最终消除或缓解其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发展[2]。从操作上来说,相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例如,有位先生因工作不顺利、压力大、情绪差去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可能经过1、2次的咨询能够基本理清线索,并逐步调节自我,以后能更好地处理类似问题;但如果在咨询中发现其自身人格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他就可能进一步接受定时、定期、有规律的心理治疗,疗程不定,可能为6个月、1年或更长。与心理咨询相比,心理治疗更加专业化,着眼于深层的人格或行为困难。两者的从业人员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心理咨询师要求具备心理学资质,心理治疗师则需要具备医学和心理学双重背景。在临床干预中,两者是交替使用的措施,但其目的则是一致的。

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及相关的行为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职责不是无限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任务只是解决心理问题本身,不包括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事件,即不直接介入、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1]。例如,面对某位离婚女士,咨询师可以帮助其解决由此产生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但不能直接为其解决再婚择偶的问题;又比如,咨询师可以帮助家长认识到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促使其及时调整亲子关系,但不能直接替家长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适合人群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对象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精神正常,但是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如面临择业求学需要做出理想选择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求助的人群,如某位因灾难创伤迟迟无法走出阴影并长期焦虑、恐惧的求助者,虽然他的精神仍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三是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们经过治疗,心理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这时心理咨询和治疗具备了可以介入和干预的条件,也具有了真正的治疗价值,有利于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减低复发可能[1]。通常,对于第一类来访者,给予心理咨询即可;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来访者,在心理评估后常需介入心理治疗。当感觉无法靠自己或其他一般途径解决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时,就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帮助。

许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抱有疑问。在这里,有一点至关重要,无论是解决心理问题还是相关的行为问题,责任都在于咨询师/治疗师与求助者双方,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双方的努力才能达到。如果求助者本身不愿意努力和尝试,只是被动地等待咨询师/治疗师替他“决定”、替他“改变”,那么其自身状况是不可能有改进的。相反,如果求助者依从性好,主动性强,改变的动机非常充分,其效果也会较好。此外,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和成功的应对经验的求助者一般疗效较好,还有智力因素、自我审视能力也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在国外,许多人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去心理医生处进行咨询,这非常有助于保持自身心理健康,而在国内,人们尚未广泛接受借助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寻求帮助这一途径。事实上,对于自己难以解决、处理的心理“亚健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有益无害的。

心理治疗的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psychoanalytic therapy)

精神分析治疗通过特殊的治疗设置,根据精神分析理论,采用精神分析技术,如治疗联盟、自由联想、移情、反移情、分析阻抗、梦的解析等,对患者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和不成熟防御方式的理解和调整,达到缓解症状,完善人格的治疗目标。精神分析治疗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广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的临床观察基础上提出并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法[2]。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同辈、学生及后人等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主要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等)和后精神分析学派(主要包括自我心理学、自身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等)。精神分析治疗适合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如焦虑障碍、强迫症、神经症性抑郁、分离性障碍、躯体化障碍、人格障碍等[3]。

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一定程序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治疗技术。行为治疗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为主要实践手段。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程序开始应用于治疗领域。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使行为治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2]。行为治疗的不同技术都有相应的适合患者,如厌恶疗法对于露阴症、恋物症和酒精依赖等有一定的效果,阳性强化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和神经性厌食症等有效,系统脱敏疗法对于各种恐惧症患者有效,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对强迫症患者有效。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

认知治疗是认知心理学应用发展的一部分,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干预技术,从改变患者的不合理想法和观念入手,改变认知结构,逐步达到缓解症状目的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认知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专业术语由贝克于1976年首次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欧美等国的精神病学界和心理学界开始掀起了认知治疗应用和研究的热潮[2]。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进食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成瘾行为、心身疾病、儿童品行及情绪障碍等[3]。

咨客中心疗法(client center therapy)

咨客中心疗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以咨客(即就诊者或患者)为中心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3],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常用技术包括主动倾听、共情的回应、观察和对质等。咨客中心疗法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否有心理障碍,但不适用于无法进行口语沟通的患者。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是以整个家庭为对象规划和进行治疗,把焦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过分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构造和心理状态,属于广义集体心理治疗的范畴。家庭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个别心理治疗和某些集体心理治疗发展而来[2]。家庭治疗的流派主要包括Bowen式家庭系统治疗、经验式家庭治疗、策略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精神动力性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叙事家庭治疗等。家庭治疗适用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各种心理障碍、各种心身障碍、夫妻与婚姻冲突等。

森田治疗(Morita therapy)

森田治疗是由日本著名的精神医学家森田正马于1920年创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是专门针对神经性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2]。森田治疗疗程定为绝对卧床期(1周)、轻作业期(约1周)、重作业期(约2周)和社会康复期(1~2周)4个阶段。

心理治疗促进患者心身康复的成功案例

来访者是27岁的外企管理人员,对电梯和其他封闭空间感到恐惧,因为她的办公室刚搬到一座新写字楼的35层,乘电梯成了她每天生活中必须经历的事,每次乘电梯她都感到紧张、恐惧,并出现心慌、出汗、口感、眩晕等不适,已明显影响了她的生活,于是她选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经过第1次面谈,发现患者的问题并非通过1、2次的理解、支持、鼓励、建议等基本咨询技术而能改变,心理咨询师向她解释问题属于“幽闭恐惧症”的心理疾病,需要较长时间的系统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并将她转给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师对患者先进行了3次访谈,完成治疗前评估,诊断为“幽闭恐惧症”的神经症,认知行为治疗是首选的有循证证据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师向患者介绍了该疗法的原理、过程,与她共同商讨,制订治疗目标为“高峰时段能在最高40层的电梯里呆20 min而无明显的紧张害怕与身体不适”。在第1次治疗中,治疗师向患者详细介绍“分级暴露等级表”和“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合理反应和结果”5栏表,确定了每一步治疗的具体目标,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完成2个表格。在第2次治疗中,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并要求患者回家继续练习,直至能信手拈来、快速放松为止。在第3次治疗中,根据建立的暴露等级表,首选最轻的恐惧等级,让患者多次练习站在壁橱里,然后把门反锁,指导她在紧张、恐惧时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减轻焦虑。开始患者觉得非常恐惧,重复练习后,恐惧感逐渐降低到轻微水平。治疗师要求患者继续完成“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合理反应和结果”5栏表。第4次治疗时,治疗师引导患者识别和修正自动思维中的认知曲解,应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进行真实性检验和去灾难化,并根据暴露等级表,开展第二等级的治疗计划,即要求她在锁着的楼梯间里进行反复的暴露练习,紧张恐惧时进行放松训练和呼吸训练。第5次治疗时,经过封闭空间练习后,患者发现尽管电梯仍然很高,但她对电梯的恐惧已经明显减轻。治疗师陪同她练习乘电梯,从底层开始乘到第2层,逐步到第40层,直到恐惧感完全缓解,然后要求她独自走进无人使用的电梯中,做到不按任何按钮(电梯保持静止,好像被卡住一样)。刚开始时,患者感到心跳明显加快,但经反复练习后,紧张感很快降低,要求她继续练习乘坐电梯1周。在第6次治疗中,治疗师指导患者将内感性暴露练习与在电梯中的训练结合起来,特别是当她站在电梯里的时候,通过练习更快更深的呼吸来引发呼吸困难的感觉(旁边无人时),这个练习会引起轻微的焦虑感,随后很快消失。在这次治疗结束时,患者达到了治疗目标,在随后1个月的随访中,患者又不断有所收获,并且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傅安球. 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江开达. 精神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收稿日期:2014-09-11)

作者:范青 陈涵 陈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理医生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心理论文范文05-08

医生论文范文05-08

写作心理论文范文05-09

外科医生论文范文05-09

审美心理论文范文05-09

心理疏导论文范文05-09

心理调控论文范文05-09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05-09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05-09

就业心理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基础教育论坛论文下一篇:恐怖主义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