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医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卫生保健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但是,目前乡村医生正面临待遇不高、执业资格缺乏、培训与需求失衡、新农合冲击、养老保险缺失和“后继乏人”等困境。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关爱保障机制,努力筑牢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基础性防线。

第一篇:乡村医生论文范文

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研究

摘要:乡村医生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社会公益活动,更是保障农民健康、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从乡村医生职业道德建设角度,探讨了这一职业怎样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以便更好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研究

一、乡村医生及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界定

在中国历史现代卫生事业发展史上,乡村医生曾立过赫赫战功。乡村医生都是全科医生,许多人既懂中医又懂西医。医生对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情况等了如指掌,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初始病情资料。他们工作在农村第一线,除了医疗,还担负着辖区内的预防保健任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卫生防疫、除害灭病、初级合作医疗、两管五改、地方病普查、疟疾歼灭战,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卫生宣教、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等,乡村医生几乎把初级合作医疗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农村卫生网络。

乡村医生,又叫“赤脚医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在严重缺少药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赤脚医生”半农半医,一根针、一把草治疗,曾和农村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我国农村三大支柱。这部分人当时由三大部分成员组成: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之人;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现在的乡村医生基本还是靠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等“老三件”诊治疾病。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基本上没有投入,地方政府也不重视农村医疗,因而乡村医生收入非常微薄,这也限制了他们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预存”在乡村养老,更没能力购置仪器改善就医环境。

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公德在医疗行业中的特殊表现。乡村医生作为村卫生室的主体,处于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终端,他们直接承担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预防及保健任务。乡村医生的医德水准及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加强乡村医生的医德教育,引导乡村医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思想上重视医德修养,将有利于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广大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健康发展。对推动农村卫生事业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及其成因

有关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20%的城市人口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80%,而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20%的卫生资源。农民是弱势群体,乡村医生也是弱势群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还会非常依赖“乡村医生”这一群体。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数量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年龄结构偏大、分布不均、知识老化、职业素质低等,未能充分发挥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网底的作用,乡村医生队伍急需整顿,等等。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国家没有把乡村医生的门槛提高,乡村医生无法和乡村教师相比较,更不用说公务员等。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乡村医生医德教育重视不够,乡村医生培训从内容到形式都跟不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跟不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在培训中只重视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而轻视医德医风教育,没有将医德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乡村医生的观念中来,在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下,一些医德修养淡薄的医生把从事医疗工作看作赚钱谋生的手段,以致出现乱收费、卖假药和过期变质药品、小病大治、开大处方药、拿回扣和差错事故频发等现象。乡村医生受所处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很多人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得过且过,不懂得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不注重自身的医德修养,这也是医德滑坡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举措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并保证各项经费的落实和投入,从制度上解决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问题。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就是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村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指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发展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并明确规定了“乡村医生的补偿和养老政策”,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乡村医生的重视。

乡村医生应加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并要兼顾以能力为本的学历教育和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要制定符合乡村医生的教学大纲,加大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乡村医生医德教育体系的建立,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新农村卫生工作和乡村医生的特点出发,完善乡村医生教育的规划。要把医德教育作为乡村医生培训中的必修课,重视医学知识的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找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侧重点,帮助他们提高医德认识,形成医德情感,磨练医德意识,坚定医德信念,指导医德行为,养成医德习惯。使乡村医生们真正做到敬业、乐业、精业、清正廉洁、尊重和关心病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较好地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加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课程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医德教育。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其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乡村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所以,在乡村医生的培训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设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和卫生法学等课程,还要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提升乡村医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对乡村医生的要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下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构建和实施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向乡村医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平台。为增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乡村医生来说,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空洞理论和单纯的说教,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医德教育。寓医德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医学专业课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德教育资源,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同时,要积极建立乡村医生绩效考评制度,逐步形成良性竞争,以提高乡村医生整体队伍的素质。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选择典型的医德标兵介绍个人的先进事迹或用报告的形式介绍我国历代涌现出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使其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发挥培训教师主渠道的作用,培训教师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在关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前提下,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增设符合乡村医生的特殊专业,加大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有针对性地进行职后培训。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应新形势的乡村医生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这也是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立监督投诉电话、意见箱、聘请社会监督员、召开患者及其家属座谈会等形式,构建群众、患者、社会监督制约体系。

参考文献:

[1]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Z].http://www.law-lib.com/

law/law_view.asp?id=79062.

[2] 杨静.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汪小云,钟初森.在医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

育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

意见[Z].2011.

作者:王巧玲

第二篇: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关爱保障机制

[摘要]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卫生保健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但是,目前乡村医生正面临待遇不高、执业资格缺乏、培训与需求失衡、新农合冲击、养老保险缺失和“后继乏人”等困境。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关爱保障机制,努力筑牢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基础性防线。

[关键词]乡村医生;关爱保障机制;思考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新医改方案关系到中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建和完善,牵动着长期被遗忘、被边缘化的乡村医生群体。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保健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我国9亿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乡村医生的待遇和养老问题,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乡村医生队伍再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民生课题。

一、乡村医生的由来及其发展

乡村医生最早称之为赤脚医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随后,全国各地农村涌现出了大批赤脚医生,并且普遍形成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20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进入鼎盛时期,人数达500多万人,其中赤脚医生180万人,卫生员350万人,还有接生员70多万人。此时,赤脚医生半农半医,不改变原有的社队体制,身背药箱,脚穿草鞋,行走于田间地头,服务于广大农民。他们生活在群众中间,熟悉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情况等,医疗设备和条件虽然简陋,但随时上门热情服务,还开展辖区内的预防保健工作,担负起了保护亿万农民健康的重担。这是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雏形,而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的忠实实践者。赤脚医生对改变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对开展预防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赤脚医生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农村集体合作医疗逐渐解体。“工分计酬”方式的瓦解,使赤脚医生体制遭受了沉重打击。很多赤脚医生考虑到生计问题,只好放下药箱,拿起锄头。加上知青返城、高考恢复,大量知识青年赤脚医生流失,这更加加速了整个赤脚医生队伍解体的步伐。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乡村医生总数降为240万人,其中一半为“赤脚医生”,一半为卫生员。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对原来的赤脚医生进行考核,合格的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乡村医生证书后可以继续行医,没有通过考试的,可成为卫生员,在乡村医生的指导下工作。到1986年有64万人被授予乡村医生证书,另有65万卫生员未通过乡村医生资格考试,两者合计129万人,总数比1985年的240万人减少大约一半口]。至此,“赤脚医生”的历史也就结束了,而乡村卫生室也取代了原来的保健站。卫生室名义上是村级集体卫生服务单位,但实际上大多还是交给了原来的赤脚医生个体经营。从保健站到卫生室,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从集体经营到个体经营,但无论形式如何变迁,称谓如何变换,乡村医生所承担的大量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却没有变。他们依然承担着地方病普查、疫苗注射、妇幼保健以及计划生育宣传等所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他们依然是三级保障网网底的守望者。

二、乡村医生再发展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乡村医生遍布于全国各地,植根于农村基层,用最贴近、最及时、最便捷的服务,传递着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怀,为村民提供便捷、廉价、高效的医疗服务,支撑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当前乡村医生的现状却不免让人感动尴尬。乡村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境,成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1 村医待遇普遍不高。乡村医生没有固定工资,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医疗卫生服务所得。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价格低廉,药品差价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药品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0%以上。但是,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零差价政策在农村地区的逐步推行,这对于以药品差价为主要收入的乡村医生来说,无疑是端掉了他们的“饭碗”。而且乡村医生在承担各种无偿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助。有些地区虽已在机制上开始解决承担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问题,但由于补偿水平较低,不足以激励乡村医生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职能。补偿激励机制的缺乏,不仅挫伤了乡村医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得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执业资格缺乏造成身份尴尬。我国现有乡村医生80多万人,但真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者仅7.4万人,不足乡村医务人员的9%。《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条例》出台的初衷是很好的,但也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按照《执业医师法》,到2011年,全国将有80万名村医注定拿不到医师执业资格,那么到时候他们继续行医就是非法,而如果取消了他们的行医资格,谁又能来代替他们呢?谁来给亿万村民看病呢?事实上,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还必须依靠这些村医。

3 专业化培训与实际需求失衡。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我国乡村医生基本上承担着“全科医生”的职责,无论内科外科,一般性疾病都是由他们负责。但是,现阶段的村医培训主要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集中在县卫校和县级卫生机构,是以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以学校培训为主、函授和临床培训为辅的~种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以传统的临床教学为主,与村医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事实上,目前在岗的乡村医生更倾向于获得实际的诊疗技能和临床指导而非学历。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冲击。当前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以大病统筹为主,许多地区村卫生室就医即乡村医生提供的服务并未完全纳入合作医疗的补偿范畴。新农合的基本保障是“保大病”,提供的补偿主要是村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甚至省、市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无形中引导农民就医流向高层次。因此,一些地区新农合实施后,乡镇卫生院和县医疗机构的作用得到了强化和放大。相比之下,村卫生所的功能逐步弱化,作用萎缩。而引发农民大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些年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网络不健全,尤其是网底和枢纽功能的弱化,面向农民的预防保健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没有得到有效诊治。很多小病拖成了大病。

5 养老保险缺失引发顾虑重重。乡村医生从诞生起,其性质便定位为半农半医。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覆盖,半医半农的乡村医生也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养老保险的缺失仍然是乡村医生的一块心病。当年,与赤脚医生一起吃工分、拿补贴的民办教师和民办兽医现在大多数已转正,退休后国家发放退休工资,享受医疗保险。而乡村医生至今没有正式编制,没有工资,没有养老保险,只能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来养家糊口,没有最基本的收入保障。目前,只有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初步确定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地方的乡村医生养老还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

6 村医工作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培养“养得起、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员,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农村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现在,对于乡村卫生人力资源而言,不仅适应岗位执业要求的乡村医生短缺,而且在岗的乡村医生也面临年龄和知识老化、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一些地区老村医退了,年轻村医补充不进来,乡村医生队伍已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严重地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健全。根据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的统计,全国乡村医生总数已减少到80万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网底”已出现了25%左右的破裂,面临着“人走网破”的威胁,仅剩的村医也是人心思动,年轻些的一有机会就马上弃医改行,一些地区村级卫生所面临关门停办的局面,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一些村医“空白村”,这不仅增加村民看病难题,而且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安全。

三、构建乡村医生关爱保障机制的对策与思考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面对现实,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关爱保障机制,努力促进乡村医生稳步再发展,继续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医疗保健服务。

1 建立引入培养机制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首先就要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这是打造农村基本医疗的重要一环。一要优化在岗乡村医生队伍结构。在政策上、体制上、运行机制上解决在岗乡村医生的结构性矛盾,通过业务培训、资格认证、岗位考核、职称晋升等引导在岗村医逐步向执业医生过渡,并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人才,稳定队伍;二要建立定向免费培养机制。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免费培养大专层次全科医学专业人才,造就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乡村医生,并纳入财政预算;三要返聘城镇医院退休医生服务农村。充分发挥城镇老医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同时,鼓励老医师以老带新,培养接班人,使乡村医生队伍不至于出现“断层”。

2 加大村卫生室的投人与管理力度。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最基本的单位。要保证9亿农民人人公平享有廉价、便利、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不能破。一方面,政府要把村级公共卫生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发展项目,公共财政支持卫生室建设,购置常用医疗设备,提高乡村医生诊疗水平,逐步将村卫生室向公办性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变;另一方面,着眼未来城乡一体、镇村一体的发展战略,将村卫生室纳入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编制统一管理,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等实现一体化管理,规范村卫生室的医务行为,提高乡村卫生组织综合服务质量和卫生资源利用率。

3 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乡村医生肩负着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乡村医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才能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卫生保健服务。一要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卫生部门要采取有效手段,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对乡村医生进行以农村适宜技术、中医药和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的免费轮流培训;二要鼓励乡村医生进行学历进修。对乡村医生实行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对参加学历教育取得高一级学历并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三要为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创造良好条件。在免费提供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合理性补助,为乡村医生创建“无经济负担”的培养环境,确保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

4 开设单独的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体系。按照卫生部文件要求,到2010年,绝大多数乡村医生需要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事实上,目前真正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数量还不足10%。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由卫生部在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基础上,单独开设针对乡村医生而有别于普通职业医师的考试和认证,以改善目前多数乡村医生无照行医的状况。凡有意愿参与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考试的,不管什么学历都可以参与考试,成绩合格发给执业资格证书。对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的乡村医师,严格规定其职业地点和范围。

5 把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机构中。从2003年试点以来,“新农合”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广大参合农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新农合”以大病统筹为主,补偿的主要是村以上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村卫生室提供的医疗服务未完全纳入补偿范围,这无形中造成参合农民向高层次医疗机构就医,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在“新农合”中的功能也相对萎缩,从而可能导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及时有效诊治,小病拖成了大病。为此,应将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范畴,把村卫生室定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医保定点单位,其报销比例与乡镇卫生院相同。这是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根本措施,也为今后合作医疗降低报销门坎,扩大受益面,乃至将来的“全民免费医疗”打下扎实的基础。

6 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待遇及养老问题。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基本待遇和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9亿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及质量,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一方面,要妥善解决好乡村医生的报酬问题。根据新医改方案,人事、卫生、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乡村医生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的工资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补助标准,并建立绩效考核工作机制,保证乡村医生得到应有的报酬,让更多的农村卫生人才扎根乡村。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于年龄较大符合“前补后延”条件的乡村医生补偿时限不应低于15年;对于超过规定年龄的乡村医生及已离岗的乡村医生,不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于年轻的乡村医生直接按缴费年限给予补助。

作者:夏益俊 赵 伟

第三篇:乡村医生培训模式研究:现状、反思与前瞻

【摘 要】 目前乡村医生的学历、职称普遍偏低,农村的医疗水平较为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吉林省、河北省、浙江省、海南省的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对部分省份的乡村医生培训模式进行了反思,并主要从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培训教学和培训方式等方面对乡村医生培训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 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反思与前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有关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的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组织制定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乡村医生教育和培训的政策及落实措施,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对乡村医生教育和培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培训模式。

一、部分省市乡村医生培训现状及模式

(一)吉林省乡村医生培训模式——网络教育+临床实习

从2006年以来,吉林省颁布并实施了吉林省医药卫生人才支援乡村医疗卫生项目、吉林省村级医疗、医药及卫生相关技术人才培养战略等乡村医生人才战略项目。确定了5所医学高校作为培训基地,用5年时间培养大专学历乡村医生1万多名。

1.“网络教育+临床实习”乡村医生培训模式的建立

由于乡村医生分布地域广泛而分散,工作与休息时间不规律,开展集中培训实施起来不太可行。经过不断探索,吉林省逐步形成了“网络教育+临床实习”的乡村医生培训模式。一方面构建乡村医生网络资源体系,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安排临床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了乡村医生培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2.乡村医生网络资源体系的实施

为了使高校的师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网络资源等得到充分利用,实施了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将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到乡村卫生医疗机构项目,构建了资源丰富、涵盖面广,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乡村医生网络资源体系。该医学资源体系采用Visua Studio.NET技术,结合后台数据库服务,开发出一套数据驱动、面向对象、支持三层应用模式、实时在线式的医学应用资源平台。

乡村医生资源网的内容体系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各类处方药禁忌、医疗卫生法规政策、图书文献等20多个子系统组成。

(二)河北省乡村医生培训模式——主抓在岗培训,强化学历教育

2002年,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联合颁布了《河北省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01—2010年)》,确立了“主抓在岗培训,强化学历教育”的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实施了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开展了普及中专学历教育,启动了成人大专学历教育,提高乡村医生学历层次。

2015年5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乡村医生教育力度

第一,加强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河北省卫生厅制定了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指南,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明确了上级医师现场指导的频次和要求、集中学习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和使用等。

第二,继续实施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筛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实用性、应用性强、致力于服务乡村医疗队伍建设的省内医疗卫生院校承担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的工作。

第三,探索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河北省致力于建立健全吸引人才到农村、下基层、进村庄的有关经济、人事和卫生管理政策,从医疗卫生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定向培养,毕业后分配、基层选拔等多环节、多渠道做好乡村医生的后备人才培养。

2.加強乡村医生培训网络建设

在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依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建立并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基层实践基地的乡村医生培训网络体系,扩大乡村医生培训的覆盖面。

3.积极开展乡村医生教育研究

大力支持乡村医生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绩效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制定高效而可行的培训方案,不断提升培训效果。

(三)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强化技能,构建立体式学习培训模式

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开展了乡村医生第二轮注册培训,遵循“强化技能技术,更新知识体系,注重分步提升,不以淘汰为主”的定位,在提高乡村医生操作技能、构建立体式学习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6年,对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政策进行调整,根据乡村医生年龄实际状况,采取分层次实施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培训考试、考核更加人性化。

1.科学设计,完善培训方案

在浙江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下,确定了第二轮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的指导思想与培训总体要求,这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乡村医生培训工作经验,注重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效性,进一步强化乡村医生从事农村卫生服务的技能与技术,更好地为满足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新需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与培训总体要求,形成《浙江省第二轮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实施方案》。

2.构建立体式学习培训模式

改革以辅导站面授为主、纸质教材为主、理论讲解为主的传统培训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技能技术这一核心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纸质教材、教学光盘、专家实时网上授课、网络媒体自主学习、集中辅导答疑、技能和技术实践实训相结合的集成化立体式学习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

3.改革培训考核模式

依据“强化技能技术,更新知识体系,注重分步提升,不以淘汰为主”的培训定位,为进一步调动乡村医生参加培训、提高技能技术的积极性,改革了传统的培训考核模式。对培训的出勤情况,操作技能、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出勤情况占20%,每次培训都进行严格的出勤考核和记录;操作技能的考核占30%;知识掌握程度考核占50%。最后以加权合计总分为培训考核总成绩。

(四)海南省实行在岗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促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2015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乡村医生的选拔和考核、培养培训、薪资福利等做了具体的规定,使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培训工作更具有操作性。

1.做好乡村医生学历提升工程

海南省乡村医生学历提升工程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乡村医生“中专升大专学历”提高教育,培训对象为具有中专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另一个层面是乡村医生“初中起点升中专、大专学历”提高教育,主要对象是仅有初中学历,不具有参加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资格的在岗人员学历问题。

2.认真实施乡村医生毕业后教育

新进入乡村医生队伍的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毕业生,要到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2年助理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提高实践技能,取得合格证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方可注册助理全科医生资格。

3.建立并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定期在岗培训制度

海南省卫生厅通过集中面授、现场示范、上门指导、网络学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乡村医务工作者定期开展在岗专项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力争用5年时间,45岁以下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4.优化培训内容

乡村医生培训内容体系要突出三性:一是科学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医疗卫生知识体系和疾病发展变化的科学规律,结合乡村医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二是系统性。注重与乡村医生经受过的基础教育相衔接、与经往参加的短期培训相融合,既有专业理论、医德要求,也有技能操作,体现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连贯性。三是实用性。突出糖尿病、冠心病、支气管炎、小儿腹泻,以及农药中毒、一般外伤等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员掌握常规医疗仪器使用和合理用药要求。

二、乡村医生培训模式的反思

经过十余年的乡村医生培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乡村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民的医疗需求不断增长,对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新的问题出现在乡医队伍的建设中,通过培训的加强,乡医的业务水平和学历都得到显著提升。但是还需要看到现在的乡医培训模式还有不少问题,培训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培训目标与实际脱节。目前的乡村医生培训,主要集中于资格证书培训和学历提升培训。但乡村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自负盈亏,他们更看重的是当前的经济效益。虽然培训是免费的,但参与培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大一部分乡村医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把培训当作任务去应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二是培训教材老化,不适应区域卫生服务的需要。尽管培训教材版本多样,但大多只是简单的重复,只是大中专课程的节选,不能体现乡村医生的岗位特色。

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的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知识,很少涉及到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比如信息技术、文献学等内容;课程也缺少临床操作等内容,大多集中在理论上。

四是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网络培训还是现场培训,大多数培训仍采用传统授受式教学方法,培训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培训内容,缺乏交流与互动。

五是考试考核方式不灵活。卷面形式是考试考核的主要方式,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只能考核乡村医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不能对培训效果综合评价。

三、新时期乡村医生培训的前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健康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农民健康工程的推进,乡村医生的职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和为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职能存在较大的矛盾[1]。通过乡村医生培养的新模式的创新,提高乡村医生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以提高乡医素质和能力,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医生培训目标要进一步明确

对乡村医生从业现状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既要适应农村医疗卫生需求,又要考虑乡村医生复杂性、多样化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和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二)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安排要突出基础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培训计划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上,严格按照国务院体改办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卫生部《2011-202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文件要求,目标是适应农村医疗卫生需求,重点为强化基础理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突出基础性、实用性和针对性。[1]把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作为基本,以农村常见病的治疗作为内容,中西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融合,增强操作能力。

(三)乡村医生培训教学安排要体现乡村医生工作的特殊性

由于乡村医生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基本上是24小时服务模式,很难有时间参加全脱产学习。因此,对乡村医生培训的教学安排要尽量缩减全脱产培训的时间,短期集中面授与自学相结合。发挥各市、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学院校在师资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增加培训网点,方便乡村医生就近学习。

(四)乡村医生培训方式要更加灵活

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年龄差异较大。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乡村医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亦有很大差异。多样化的乡村医生培训方式更为有效,如综合采取定期讲座、函授刊授、以会代训、脱产学习或进修、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2]

综上所述,对乡村医生队伍的规范化培养工作会是长期的工程,并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持续。各级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合作,不断完善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案,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注释:

[1]巢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5.

[1][2]盛振文,王素琴.新時期乡村医生培训模式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134-134.

参考文献:

[1]王晓波.北京某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调查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

[2]徐庆锋.广东省乡镇卫生院医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李若冰.甘肃省乡村医生的现状调查[D].兰州大学,2011.

[5]戴伟娟,颜世霞.乡村医生培训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2):12-14.

[6]盛振文,王素琴.新时期乡村医生培训模式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148-148.

[7]裴彬.邯郸市城乡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比较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作者:盛振文 陈淑英

上一篇:正科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科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