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

2022-11-27

1 传统榜样教育的局限性

1.1 传统的榜样形象“高大全”, 远离公民教育的现实

当代教育习惯于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英雄人物, 使青少年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行认同这些榜样, 相反的, 作为青少年成长目标的社会公民并没有进入榜样的行列, 那些生活在青少年身边, 其言行又能体现人类基本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对公民要求的普通人没有在榜样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使榜样在某中程度上缺乏现实性、亲切感, 甚至真实性。

1.2 传统的榜样教育忽视个体的自主性, 抛弃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榜样的学习要求整齐划一, 不从青少年各自的经历、家庭状况、理想、信念等具体情况出发, 从而, 使青少年在榜样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 对以产生对榜样的认同感。

1.3 传统的榜样教育方法简单化, 激不起青少年心灵的共鸣

对于榜样的学习简化成知识的灌输, 流于一般的口号和艰深的道德理论说教, 使青少年敬而远之, 更谈不上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去实践榜样的精神。

2 在实践中探索榜样教育的新途径

针对传统榜样教育的局限性, 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摸索创新。2004年3月, 我校策划组织了重庆工商大学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该活动旨在加强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在校园中倡导青年学子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把校园文化活动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 通过对同学们身边的, 日常生活中的, 最朴实、最真实、最令人感动的人或事的挖掘和评比, 从而树立起同学们身边的光荣榜样, 让榜样的力量, 震撼师生们的心灵, 并使同学们从中汲取高贵的精神力量。在这次有益的尝试中, 我们总结出一些关于榜样教育的新途径。

2.1 注重榜样教育的现实性, 寻找身边的榜样

认同对象与认同主体的主客观条件的相似性对能否作为榜样具有影响。故认同蕴涵的对榜样的要求是:与个体具有相似性。受教育者所认同的道德榜样应是其生存空间、时代背景、心理状态、个体特征都与受教育者相似的人。越是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年龄、性别、与社会、与时代背景相近, 越有可能被认同接受, 成为榜样。正是基于这一点是, 感动人物的评选一开始就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关注。他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仅第一届感动人物的评选活动就收了推 (自) 荐材料140余份。推荐的都是同学们从身边,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的最朴实、最真实、最令人感动的人或事。因此, 最后我们选评选出来的感动人物也是同学们身边看得见, 模得着的鲜活英武榜样。2002级会计学院财务管理的学生王秦, 2003级商务策划学院的学生魏泽洋, 2004级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智军……这些榜样来自于学生周围, 是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的同窗好友, 这样的榜样没有了距离感, 更显真实。因此, 我们评选出来的感动人物也得到了在校师生的充分认可, 感动人物已经成为学生心目中新的学习坐标。同学在学习了感动事迹之后, 都会扪心自问, 为什么就在咫尺的同学, 却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在不断的反省中, 实现自我的成长。

2.2 注重榜样教育的自主性, 突出个性化教育

在感动人物评选过程中, 我们首先制定了评选标准, 即人物事件发生在当年度, 或者人物在当年度引起了全校的广泛关注, 且须具备以下特点: (1) 在推动学校进步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获得重大荣誉; (2) 在学习、科研、文娱、体育等方面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 (3)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 个人的经历或行为, 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 (5) 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表现特别感人。这样使它与传统意义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的评选有了极大的区别, 我们是从全新的角度寻找我们身边的英雄。因此, 我们在评选出的感动人物中看到了身残志坚的魏泽洋、见义勇为的李智军、无私奉献的刘亚丹等, 这些感动人物从不同侧面诠释着作为新时期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 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学生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 他们需要寻找不同的精神支柱。例如当前高校管理共同面临的学费拖欠问题。我们在感动人物的评选中发现了张土明, 一位家境贫寒的大学生, 在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时, 他选择了休学一年打工挣取了学费按时复学。虽然张土明从学习成绩上讲, 不能算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但他却在诚信求学的路上为无数面对同样问题的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由此可见, 榜样没有统一的标准, 应该根据每一名青少年的具体情况, 确定他应该选择榜样的行业、品质, 在实践中找到榜样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结合点。

3 创新榜样教育的模式, 在广泛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

创新精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榜样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摒弃了传统榜样教育的僵化的说教模式, 让同学们在广泛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感动人物”评选, 完完全全是一个群众广泛参与、群众自我教育的活动。每年我们都在全校范围内, 通过广大师生的自荐与推荐, 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经过专家推选委员会的认真评议后, 拟定出20至30位候选人, 最后经广大师生现场和网上的投票评选出年度“感动人物”。据不完全统计, 3年来, 参与“感动校园”评选和师生超过4万人次。这种由师生投票评选方式, 既增加了评选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也更容易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评选活动中来。除此之外, 我们在活动中还设计了事迹图片展和宣讲团的教育模式。在事迹宣讲的过程中, 我们感受着最朴实的感动。没有什么大道理,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只是平凡的、普通的, 但却是感人的。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也没有什么丰富的肢体动作, 感动人物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着同学们:人生不会一路平坦, 它有波折, 会挑战。在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学会坚强、勇敢地去面对, 去接受命运的挑战。只有经历了暴风雨洗礼, 我们才能成长为最坚韧的勇者。这样, 每年的“感动人物”的推荐、评选、宣讲过程, 成为了我校师生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过程。

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三届, 并在校园内外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2006年,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入围奖”授予了我校2004年“感动校园”人物“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的魏泽洋和2005年“感动校园”人物“将爱心传递”的刘亚丹两位同学。2007年4月6日, 中央电视二台“第一时间”栏目又在“温暖2007”栏目中专题报道了2006的“感动校园”人物郑峰的先进事迹.除此之外, 众多媒体也给予了该活动高度的关注。

当然, 在此必须说明, 我们并不认为应该完全抛弃榜样教育的传统做法, 只是榜样的精神内涵需要与时俱进, 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实效, 榜样教育必须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 不断拓展其新途径。

摘要:榜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 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随着目前我国由传统走向现代, 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时代, 从封闭走向开放进程的深入, 社会发展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必然要进行全面的更新, 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要求, 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榜样教育,实践中,运用

参考文献

[1] 崔华.新时期榜样教育的反思[M].法制与社会, 2008 (11) .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下一篇:0-1背包问题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