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会

2023-04-06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乃至课外的教与学活动中。

一、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学习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技术能力的熟练运用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成了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来决定。

三、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受益非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总之,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所学到和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更好地应用到教学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第二篇: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有对原理方法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纸笔测验可以对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种学习任务进行测量,但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及与其他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相关学习结果的评价,纸笔测验难以胜任,而必须借助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概述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点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评价的是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及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利用纸笔测验是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的,而必须借助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以下的优点:

1. 能评估传统纸笔测验无法评价的复杂学习结果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目前,笔纸测验在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而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恰当的真实性评价任务,能综合地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2. 能对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技能提供更自然、更直接和更完整的评价。

学生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需要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进行分析、搜集和表达,而表现性评价可以记录这一过程并能自然的、及时的给予更完整的评价。

3. 能通过明确学习和使学习更具意义性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表现性评价中,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详细的界定,在确定了需要评价的表现性学习结果后,再对这些结果用操作性的术语进行更具体的界定。从而来明确学习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意义。

4. 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真实面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

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更利于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三、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步骤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主要分为四步: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设计表现性评价等级。

(一)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详细的界定,那么可以从中直接选择需要使用表现性评价的学习结果。据此对表现性的评价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例如:如果要求学生经过文献查阅,选定某一名人或英雄人物进行研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制作一份关于该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则确定评价目标时,不仅应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还应对作品中体现出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情况甚至口头报告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依据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要以真实世界的情境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实际表现,所以在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除了要明确采用何种评价形式、包括哪些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可以有纸笔测试、识别型测验、结构化、模拟型、任务样本、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六种。一般情况下,纸笔型表现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应用知识技能的评价,区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鉴别型测验包含真实程度不同的各类情境:最简单的可能仅仅要求学生识别某种工具、设备、软件并说明其功能;稍微复杂一点的可能是呈现给学生某个具体的操作任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以及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步骤;更复杂一点的可能是让学生识别或测试一个有问题的程序、软件,分析出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是在标准的、有控制的条件下,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同一系列的任务进行操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多用于职业教育中对受训者某种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评价,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只有少数对操作的熟练性、精确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模拟型表现性评价力图使评价任务总体上或部分地与现实情境中的任务匹配。例如,在不具备上网条件或上网会导致很多负面影响时,教师设置虚拟的网络环境

并以此评价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操作或利用各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在真实的设备非常昂贵或容易损伤时,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模拟的各种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各种仿真性的操作等。(真实)任务样本要求学生完成要测量的完整真实任务中的代表性任务样本。真实任务样本包括完整的真实任务中最关键的部分,并要求在控制的条件下完成有关操作。例如,考察学生“利用某个已有数据库辅助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的能力时,就应要求学生经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环节,包括就某个专题检索、甄别和筛选有价值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排序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或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利用数据支持或驳斥某种观点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是表现性评价最复杂的类型之一,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解决非结构性的现实问题,或制作独特的作品,或两者兼有的任务,其中涉及学业能力、交流技能和思维能力的结合。

评价的内容可根据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及本校的条件而定,但要选择代表重要学习结果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概念的任务的内容。

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注意:(1)科学性。设计的问题情境在文字表述上要清晰、明确,不能带有歧义,表述的内容要准确。(2)目的性。不同的评价目的,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完全吻合评价目的。(3)难易适当。设计的问题情境不能难度太大,也不能过于容易。只有难易适当,才能有利于评价目标的实现。(4)真实性。设计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对于纸笔测试中出现的虚拟问题情境,也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将评价置于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才能真正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迁移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是真实的。

(三)依据表现性评价目标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教师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保持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如果是多位教师对同一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增加信度。对于学生而言,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使他们反省自己的学习,并为提高学习能力制定计划。可见,评价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为有效,在制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可观察的术语详细界定学生的预期表现,并对评价结果的使用进行

描述。

(2)将操作的观察维度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为过程或结果的评价提供清晰、明确的标准。

(4)尽量选择最相关、最真实的任务情境。

(5)当使用结构化的操作情境时,应提供清晰、全面的指导语。

(6)在观察、评价和记录被评价者的表现时应尽量客观。

(7)在各种情况下观察被评价者的表现并尽可能使用多种观察方法。

(8)在观察后要尽快做记录。

(9)使用清晰、相关和易于使用的评定方式。

(10)根据评价结果的使用目的选用合适的计分程序,例如,使用整体性评价来对表现和结果进行整体评定;用分析性计分为教学提供诊诊断信息。

(11)告知学生用以评价其表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12)用其他成就证据来补充和检验表现性评价。

(四)设计评价等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目标评价等级的确定首先要明确采用何种评价形式。评价形式不同,所设计的评价等级也应不同。如纸笔型表现性评价等级一般有标准答案,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则一般可分为优秀、良好、可接受、不合格等等级。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或学业成果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仅为学生展示和证明自己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进步提供了机会,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作为当今教育评价的潮流,它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但是,表现性评价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诸如效度与信度低、花费时间长、过程烦琐等劣势,而且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设计技术不成熟等缺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表现性评价替代其它一切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要配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妥善灵活地运用它,最好能将其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建构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苗逢春

[2]《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为教育教学的更大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的挑战,我们如何采取对策应战,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为主体的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手段,是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有利的手段;是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自身进修学习,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得力手段,认识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特点,它具有:

现在,我们的知识每天都不断更新和扩充、提高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为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提供了来源。以前的报纸、广播逐渐被网络所代替,并且具有即时性、实时性,互动性、可视可见性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多

媒体技术信息传输量大大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再生和利用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能够将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工和处理多种媒体加载的信息。由于采用多功能媒体技术,改善了信息单一的表示方法,并且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对人体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技术"这一个语已经风靡全球。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形成"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它包括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压缩、转换以及综合处理等。我们可以认为,电视技术、可视电话技术、视频会议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光纤通讯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都是多媒体技术研制成果的应用。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学生从视、听等各个感官全方位刺激,使知识更容易接受。

超文本和超媒体是近年来提出的信息存储和检索方式,超文本是一种非线性地组织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超文本中包含了其他媒体加载的信息,就成为超媒体。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的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各个教学资源组成一个整体;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相关的信息组合成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

强化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科学作为教学手段,传播知识信息,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将使得教学方式发生变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育功能。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与传统的电教设备功能融为一体,将有关的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能使学生获得多重信息刺激。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仅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可以保持70%,三天后就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仍可保持信息量的65%。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向学生说明一个概念或一种技能,使一些特别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解释说明变得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得知识所花费的时间将大大地缩短,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育理论以及为学生创造更多更精的接受知识的机会,有的教师将从教学前线转向后方,去建构更具特色的

教育平台,成为信息技术的管理者、服务者。信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学内容,主线索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

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如何获取信息,知道自己需要哪些信息,学会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评价信息和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具体问题。这就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会借助于各种媒体进行学习,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对学习资源做出正确评价。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将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教师,每个人都有可以享受终身教育。由于有了网络教育,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可以通过网上向世界上的最"权威"专家请教,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高质量的教育。这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资源。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融合到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

1、激发了学生主动探讨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过去、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景。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利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课件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继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让语文课成为“真实”的语文课。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求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通过文字录入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最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是“奠定人的精神根底”的教育。现代教育媒体的强大优势已勿庸置疑,它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培养人的精神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善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所长,防止负面效应,方能优化语文教学。

二、善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1、利用现代媒体的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突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充分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突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2、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体验,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

三、发挥教学网络的优势,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现代技术兴起,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教学氛围,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有趣的游戏中完成练习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革新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上变“学会”为“会学”,教学策略上变“知识重现”为“意义建构”,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创新,而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前景。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当堂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误差。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老师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此外由于计算机处理快速,考后即可批改,信息立即反馈给学生,学生立即进行考后小结,找出不足,再加上教师的点评,这样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考评方法根本无法达到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恰当运用,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改之路越走越宽。我愿愿意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探讨、实践。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规律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活动、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

1

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知识,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

2

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学习数学知识,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上一篇:小学禁毒教育活动计划下一篇:小学均衡发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