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与邻接权衔接机制的完善

2022-09-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互联网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互联网也由最初的军事、学术研究等用途不断拓展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网络文化的繁荣, 移动互联的诞生与发展更促使了网络环境的极速改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 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生,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侵犯著作权和邻接权的行为。探讨对于网络环境下这两种权利的保护, 我们先厘清这两种权利的区别与联系。

一、著作权与邻接权的联系

邻接权是指作品的传播者就其传播的作品的过程中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和投资所享有的权利。“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了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权和广播组织者权等三项邻接权, 还特别将图书出版者纳入邻接权的保护范围。”[1]邻接权与著作权之间联系紧密, 但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第一, 邻接权的产生来源于著作权。邻接权产生的前提是对著作权的再利用, 与著作权的产生和发展亦步亦趋。18世纪初, 全世界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娜法令》诞生于英国, 这也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著作权的诞生。同时, 《安娜法令》中还有对于出版者权利的相关规定, 这应该是最早的关于邻接权的法律规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著作权保护范围也随之扩大、信息化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邻接权除了最基本的出版者权外, 著作权立法先后确认了表演者权、录制者权和广播电视组织权等作品传播者的权益。第二, 邻接权和著作权, 都是著作权法的调整对象。纵观各个国家的著作权法, 著作权问题和邻接权问题, 绝大多数国家都归在著作权法中调整。各国立法实践证明, 主张把邻接权纳入其它法律范围调整的, 很多都不能很好地保护邻接权。第三, 就立法目的而言, 著作权立法与邻接权立法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创造性劳动以及传播者的传播劳动, 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著作权与邻接权区别

邻接权与著作权虽然联系紧密, 但同时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 权利主体有所不同。著作权的权利主体是作者等著作权人, 著作权权利主体的产生可以是作者付出的具有独创性的创造劳动, 也可以是合法继承等等。而邻接权的主体则是作品的传播者, 包括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视节目播放者等, 以及付出独创性程度达不到称为“作品”的创造性劳动的有权人等等。其权利的产生是不同于著作权作者所付出的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劳动。第二, 权利类型有所不同。著作权属于直接权利, 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有绝对的独自占有的权利, 是鲜明排他的;对于作品的改编等再利用行为, 只有在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后才能进行;而邻接权则是一种间接权利。“表演者、录制者或者广播组织在向公众传播著作权作品的过程中, 提供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或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投资, 使得原作品以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一定新的创造性。”[2]可以看出, 邻接权的权利类型属于在作品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间接权利。第三, 邻接权的相对独立。邻接权的权利产生虽然来源于著作权, 但是邻接权的行使却又是独立的。简言之, 在著作权法允许的范畴之内, 著作权人也无权干扰邻接权人行使其合法权利, 否则, 一样可能有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网络环境下完善著作权与邻接权衔接机制的必要性

从上文可以看出, 著作权与邻接权虽然在保护主体、权利主体、保护客体等方面有所不同, 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衔接协调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新时代下网络发展的今天, 两者之间的衔接机制的完善与发展, 对于保持我国著作权制度的完整性、应对新形势下的司法实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指出, 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应当具有独创性。然而, 在真正的司法实践中, 对独创性的把握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因而难以控制。英美法系的国家将版权作品视作为一种财产, 奉行一种“额头流汗”的原则, 对于独创性的要求很低。而大陆法系的国家则奉行“作品应当体现作者人格”作为把握作品独创性的标准, 具体到法律实践中, 又成了法官独立选择和判断的问题。因此, 邻接权作为独立于著作权之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正补充了著作权对于独创性的严格严格要求。因现代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些不能构成作品的文化产物, 就需要纳入到邻接权制度中来保护。

然而, 大陆法系的观点深深影响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的著作权法也跟大陆法系国家一样, 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加以分别保护。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利用增加邻接权保护客体的方式来维护著作权法的完整统一。而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只有传统的表演者权、录制者权、广播组织权及图书出版等四类邻接权。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们国家的邻接权保护客体要少得多。这也给著作权制度和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困难。对于很多类似于网络中传播的摄影图片、生活视频或者当下自媒体发表的一些文化作品等不符合著作权保护范畴的劳动成果, 他们不能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又不能以邻接权的法律机制加以保护。这就容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真空地带的存在[4]。

可见, 在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今天, 如若要力求完善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 搭建著作权与邻接权的机制桥梁, 拓展邻接权的保护范畴, 势在必行[5]。

四、网络时代下完善著作权与邻接权机制的措施

第一, 坚持鼓励创新创造和健康传播的原则, 助力网络文化发展大繁荣。著作权与邻接权虽然同为保护著作权人以及传播者的“私权”, 但是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两种权利的保护会影响到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所以, “处理著作权和邻接权的关系, 既要考虑到有利于作品的创造, 又要考虑到有利于作品的传播。”[3]这也契合了著作权与邻接权的立法原则与立法基础[6]。第二, 坚持相互尊重、公平合理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的权利是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维护自身权利的基础。法律对于著作权与邻接权给予的是平等的保护, 著作权所有者和邻接权行使人都不应随意干涉对方行使权利, 这是处理好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基本思想基础和基本行为准则。另外, 在电视媒体和网络文化大力发展的今天, 邻接权往往能够转化为极大的物质回报, 邻接权人在获得利益的同时, 应当充分保护和保障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利益[7]。第三, 充实和完善邻接权保护的客体, 合理扩大邻接权的保护范围。著作权保护著作权人的独创性作品、邻接权保护传播者的权利。两者虽然保护对象不同, 但在质的规定性一致的。对于著作权与邻接权的衔接, 应当在坚保护著作权的独创性的要求之上, 充分发挥邻接权的制度优势, 使得不受著作权保护但受邻接权保护的作品, 技能发挥其价值, 但又不降低著作权的独创性要求, 力求著作权与邻接权相辅相成[8]。第四, 顺应信息网络时代下文化发展需要, 根据网络发展特点, 不断完善著作权与邻接权的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网络传播权成为著作权下的一项权能,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迅速性、时效性等特点也对著作权与邻接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完善充实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才能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者的权益, 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五、总结

在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绝不能忽视这虚拟环境中对公民现实权利的保护。著作权和邻接权的协调衔接发展, 为的就是更好地维护知识产权。目前, 虽然我国在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网络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并正在努力促进法制跟上网络时代发展的步伐。相信思想的改变会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更加健全,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会更加完备。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繁荣, 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侵犯著作权与邻接权的新形式、新问题。本文从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区别联系切入, 探讨在当下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与邻接权衔接的必要性与措施, 力求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完善建言献策。

关键词:著作权,邻接权,衔接机制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刑法保护[D].吉林大学, 2016.[1]王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刑法保护[D].吉林大学, 2016.

[2] 张春艳.视听作品著作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4.[2]张春艳.视听作品著作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4.

[3] 陈锦川.关于著作权法“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一章修改的几点考虑[J].中国版权, 2011, (05) :30-32+49.[3]陈锦川.关于著作权法“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一章修改的几点考虑[J].中国版权, 2011, (05) :30-32+49.

[4] 李小侠.邻接权和著作权的衔接与协调发展——以独创性为视角[J].科技与法律, 2010, (03) :47-50.[4]李小侠.邻接权和著作权的衔接与协调发展——以独创性为视角[J].科技与法律, 2010, (03) :47-50.

[5] 王丽娜.网络播放相关著作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08.[5]王丽娜.网络播放相关著作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08.

[6] 胡建新.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2.[6]胡建新.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2.

[7] 陈军.著作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D].西南政法大学, 2002.[7]陈军.著作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D].西南政法大学, 2002.

[8] 史春燕.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问题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 2001.[8]史春燕.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问题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 2001.

上一篇:微电极测井曲线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下一篇:浅谈道路桥梁排水管道施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