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探究

2022-09-10

在网络数字时代, 网络对我们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是网络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 降低成本、加快信息传输速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新挑战, 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加强网路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是实现网络著作保护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网络环境下的有关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侵权行为的基本概念

不经著作权人同意, 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 擅自行使著作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以著作权人的身份在网络上进行著作上传、下载等网络传输行为就是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侵权行为。

(二)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侵权行为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侵权行为进行归纳分析, 可以得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侵权行为具有技术性,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主要是通过数字形式进行传输, 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 最终得以窃取著作。在这过程中, 通常使用的是P2P侵权、链接等非法的网络工具。二是侵权行为具有虚拟性, 因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都是以无纸化和数字化呈现出来的, 因而侵权行为也呈现出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 即侵权行为是虚拟的, 主体也是虚拟的, 手段也是虚拟的。三是侵权行为具有不确定性, 在网络环境下, 网络是没有地域、没有空间和时间的, 因而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是可以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任意进行的行为。四是侵权行为具有复杂性, 因为网络环境具有独特的之处, 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也要考虑其自身的特点, 因而更加复杂。

二、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民事法律保护的存在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 主要通过擅自下载他人作品、擅自上传他人作品以及以其他不正当方式侵犯著作权等方式发生的著作权侵权行为。由于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 目前, 我国在对网络用户著作权的民事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管辖权不明确导致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难度加大。法院在审理网络争议案件时, 首先需要界定管辖权问题, 这也是处理著作权民事侵权案件的基本出发点[1]。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智能性、流动性以及高性能等特点, 在进行司法管辖权界定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以被告人的住所区域进行管辖界定, 但是由于被告人的住所难以确定, 因而在确定管辖权时就会降低诉讼效率, 同时给当事人双方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负担;如果以侵权行为发生地进行管辖界定, 由于在获取网络著作上方便快捷, 因而终端行为地不确定, 导致诉讼难度较大, 不利于进行诉讼行为。

二是由著作权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难度大。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表现为侵权人数众多、侵权速度快, 分布范围广, 形式多样等, 当著作权人依据法律进行自身权益维护时, 著作权人维护成本大。同时, 由于著作权人进行著作权益保护时, 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知识水平难以维护自身权益。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它对保护著作权人权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 著作权集体管理因其专业全面, 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降低维权成本;此外, 降低了维权人的监督难度。但是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在集体管理的模式涉及的内容不具体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许多缺陷, 难以有效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的意见建议

(一) 从立法方面加强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管辖权确定, 以传统管辖规则为基础进行适当修当改进

在社会上, 人们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的侵权行为传统管辖已经具有相对稳定的观念, 形成了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管辖作为法律保护管辖的观念。随着法院审理网络环境下有关案件的增多, 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民事诉讼法》管辖原则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补充以适用于网络案件, 法院在实践中也不断丰富“侵权行为地”和“侵权结果地”的解释, 从而使传统管辖原则“侵权之诉由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地管辖”适用于网络案件, 因此, 我国在立法方面加强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管辖界定也积累一定的经验。

为了实现现有管辖规定更好适用于网络案件, 需要充分考虑到网络侵权行为的特点, 以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被告住所地和侵权所在地管辖原则进行补充和调整, 从而形成既符合传统实践经验同时又可以针对性地对网络侵权进行管辖。因此, 在今后立法中, 一方面要以被告住所地为基本原则, 进行丰富和补充。

虽然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行为中被告所在地的确认有一定的难度, 但并不表示被告所在地这一原则已没有存在价值。这是因为“原告就被告”在国际上具有普遍性, 对被告出庭应诉、解决问题、法院送达法律文书、进行生效判决的执行以及限制原告滥用诉讼权具有积极意义, 可以避免给被告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同时, 我国《民事诉讼法》108条也对有明确的被告是起诉条件之一进行规定。在具体实践中, 原告在进行起诉时, 根据对被告的基本信息的掌握情况, 获得了包括其住所所在地在内的基本信息, 会进行综合考虑选择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从而便于实现法律判决行为的执行。因此, 在今后立法中, 以侵权行为地进行管辖也是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案件进行管辖的基本原则之一, 结合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多重被告的特点, 一般以侵权行为实施地管辖为主, 在特殊情况下以侵权结果发生地管辖进行补充, 方便网络著作权的民事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 以侵权行为地作为基础原则进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律保护。因为以侵权行为地与侵权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对法院查清案情具有积极意义。虽然网络环境具有无边界、不可视等不确定性,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中, 明确“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即为侵权行为所在地, 所以通过作用相关技术可以对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的物理空间进行查证, 可以确定侵权行为所在地。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5条也对网路查证进行规定, 明确权利人提供初步的权利证明, 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把有关侵权人的网络注册资料提供给权利人。当前随着网络实名制的推广, 侵权行为地作为网络侵权管辖地的原则也就更具有指导意义, 具有更广阔的适用[2]性。因此, 结合网络的特殊性和分布广泛性的特点, 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 要把侵权行为地管辖作为基本原则, 在具体操作中一般以侵权行为实施地进行管辖, 以侵权结果发生地进行管辖为补充。

此外, 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法院通过实行“不方便原则”防止原告滥诉。也就是说, 当原告选择对自己有利但对被告不利的法院时, 法院可以自身属不方便法院为由, 即与诉讼关系密切, 有可替代的进行案件依据自身职权或者结合被告的请求进行自由裁量, 拒绝行使管辖权。

(二) 加快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 改进网络服务商归责机制

目前, 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具有垄断性, 不能有效发挥集体管理制度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作用。因此, 要充分发挥集体管理制度对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 要首先解决我国现有的垄断性模式, 在著作权集体管理立法模式上引入竞争机制。

我国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由行政机关负责, 缺乏市场调节和竞争, 行政色彩浓厚[3]。

借鉴发达国家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 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管理, 改变组织管理方法和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此外, 还应该积极改进网络服务商归责机制, 综合考虑网络服务商的多重身份, 明确归责原则, 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服务商的权利和义务, 为著作权侵权行为做好事前防范工作。

此外, 加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民事法律保护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法律宣传, 不断强化著作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民事法律保护提供良好的基础。

摘要:网络数字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含义和基本表现、特点入手, 探索加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民事法律保护途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 权威.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民事法律保护[J].法制博览, 2014, (3) :245-245.

[2] 廖秀环.论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以间接侵权为视角[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14.

[3] 张玉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3.

上一篇:多级离心泵定位轴承温度超标的原因分析与处理下一篇:数字电路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