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课程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结合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其社会对植保人才的需求,从实习教学内容、时间和形式三方面对杂草学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改革。

第一篇:实习课程论文范文

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的舞蹈编导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契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并将实践课程的开设重任落于实习基地。为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从实习基地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两方面出发,以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为例,旨在为实习基地构建专业實践课程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舞蹈编导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

自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来,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正是校企合作模式下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实践平台。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虽已是实习基地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但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却一直未成体系。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实践教学质量,构建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应有之义。

1 实习基地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应用型人才质量水平的保障。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本科教育从2013年办学至今,为学生搭建多处省内外实习基地,并在4年学制中集中实习一学年,通过实习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多年来的探索经验表明,实习基地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是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更是学生家长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

1.1 行业岗位需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行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相关,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在“锦秀丹寨”实习基地为例,进行分析。“锦秀丹寨”是由万达集团携手贵州著名演艺文化企业“多彩贵州风”团队合作推出的国家级苗族史诗驻场秀,是万达集团扶贫丹寨的二期重点项目之一。剧作以了解丹寨、推广丹寨、扶贫丹寨为目的,以苗族历史为背景,以丹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为主要舞蹈元素,传达苗族人“以美丽回敬苦难、以付出回报生命”的精神。[1]学生在实习基地的艺术实践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作用,这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认识舞蹈艺术和岗位职能,理解行业中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而有了更多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学习所需知识浇灌的时候,正是开设专业实践课程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实习基地开设相关课程,结合实践项目学习苗族历史文化,学会苗族舞蹈,加强对当地民间文化的了解和对民间舞蹈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艺术实践。

1.2 专业培养目标

舞蹈编导专业是研究关于舞蹈编导的教学理论与人体动作编创技巧的学问,是对舞蹈编导教学、人才培养、剧目创作、舞台导演、科研创新等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学科。[2]实践性是舞蹈编导专业的核心属性,将专业知识技能转换为艺术实践,创造艺术价值,是高层次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应该追求的价值取向。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教育是为服务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习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延续,是以实践为核心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其专业基础教育到专业实践教育过渡的桥梁。学生在此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项目实践,进而转化为符合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因此,实习过程中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需要从多元化的实习实践项目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储备,辅以剧本创作、舞台表演与舞美设计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体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

1.3 学生家长期待

学生作为实习的主体,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应该注重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最终成效。相较于学生在校学习而言,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是直接面对社会的实践,学生对实习基地的环境适应、项目价值的认同、行业要求规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的心理转变、不同岗位角色对身体表现力和表演能力专业要求,是需要从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得到提升的。因为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课程学习,是对舞蹈行业、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的再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专业学习的状态。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我调整,主动提升专业能力;但是也会出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学生终身发展,这关系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可能性都可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及时发现、引导。此外,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专业实践的知识结构,从项目实践到行业岗位专业学习,都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良性循环。面对日趋多样化的舞蹈行业发展,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应对行业多变的舞蹈产业思维,培养能够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人才,亦是社会和学生家长共同的期待。

实习基地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基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基础上开展的,承担了学生校内学习到校外学习的衔接作用,改进了以演促学、以演代教、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单一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因此,强调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构建明确的实践课程体系,既有利于满足行业岗位需求,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还有益于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校企合作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促进实习基地教育的有序开展,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共赢的思维来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更优质的有机土壤。

2 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构建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弥合学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基地项目实际需求间的鸿沟;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明确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学的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现实世界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3]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编创表演能力和导演排练能力。在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过程中达到这种能力,需要有相关课程辅助和支撑。以实践课程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及教学实施为基本思路,重组专业实践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2.1 课程设置

舞蹈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以院团项目为主,一直以来都有与其岗位要求相符的专业实训,然而,大多是针对就业人才的实践训练,很少有实习基地设置与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能力相符的实践课程。如今,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接轨,迫切需要把专业实践训练上升到专業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层面,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以实践为核心,依据舞蹈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实习基地的实践项目要求,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是校内专业教学的延续,是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其中包括“基本功训练”“剧目排练”“剧目编创”等专业实训课程。“基本功训练”课程需要在学生原有专业基础训练的前提下,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加强肢体语言表现力的专业能力训练。“剧目排练”和“剧目编创”则需要根据项目实践的内容及剧目的要求设计教学。除上述专业基础课程外,根据不同实习基地的实践项目,可开设具有项目特色的专业实践课程,如“舞台化妆”“情景剧表演”“民间舞”“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文化产业”等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共同构成交叉、互补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在实习岗位上的综合能力,这既符合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又兼顾实习基地实践项目的需求。以上所开设的课程要贯穿实习基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学时可结合学校学时和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当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还需要结合行业需求与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优化。

2.2 教材建设

以往实践项目中的专业实训,很少有明确适用的实践教材,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需要突出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实践教材的建设显然不可或缺。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有些课程有可供参考的教材,而有些特色课程需要在实习基地的实践课程教学中不断总结,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层面的教学规律。实践教材的建设需要紧密结合项目要求和教学实际,形成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教材建设模式。实习基地的实践教材建设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师资团队资源,以项目推动实践教材的建设,可根据项目需要的专业要求,编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开发具有训练、指导意义的教材。实践教材的建设需要兼具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具体方案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充分利用项目资源,优先建立特色课程教材;二是根据实践项目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三是教材的编写形式可多样化。建设适用于实习基地实践项目的实用教材,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益于学生的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总结理论性的实践经验并运用于今后的实践项目中,以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让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教材为依据,进而实现更多舞蹈专业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3 教学实施

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也是围绕实践展开的,教学实施根本是为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不同于学校的教学模式,虽然继承了以往口传身教的传、帮、带的实训形式,但是面对更具丰富性、灵活性和多变性的实践项目,缺乏规范性的专业教学实施,无疑为实践教学的质量埋下隐患。在实践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保障教学质量,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这需要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和院校教师协同发力,各展所长,充分利用好授课学时,设计符合实践要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在教、学、练、演、创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校内课程学习到校外职业实践转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艺术实践中实现二度创作。此外,以实践能力水平建立符合专业实践评价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方主体,多角度评价和反馈。

实习基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配套的课程、教材以及规范的教学,艺术实践到行业实践能力的转化并非一日之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课程为依托来实现。由此,提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完善行业需求能力与学生知识体系的对接,建立符合项目需求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知识技能的实践转化,又有利于在实践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3 结语

实习基地开设专业实践课程是将专业教育与实习教育深度融合成为体系的构建,这既是学校教育到企业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互利共惠,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多重意义。从学生到从业者的心理转变,从实践能力到综合素养的提升,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艺术实践经历,确保学生学有所获;使得学生对塑造自身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有益尝试,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舞蹈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锦秀丹寨[DB/OL].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

doc/28344405-29767481.html.

[2] 李仁顺.舞蹈编导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 龚本刚.基于成效为本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学刊,2018(4).

[4] 刘广娜,杨祥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类教材建设及发展思路[J].现代交际,2019(6).

[5] 许崴.关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李莹(1989—),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

作者:李莹

第二篇:杂草学课程教学实习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其社会对植保人才的需求,从实习教学内容、时间和形式三方面对杂草学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改革。通过优化实习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合理调整实习教学时间—实习先于理论课进行,体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实习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合理安排实习教学形式,将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生产实践的机会。实践表明,杂草学教学实习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杂草学;教学实习

杂草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以农田杂草防治技术及除草剂应用技术为主要授课内容,也是东北农业大学讲授杂草学课程的特色。东北农业大学是在全国率先开设杂草学课程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受地域性气候特点的影响,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病虫害发生较少,且年度间变化较大;无需预测预报、年年需要防除的杂草却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有害生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对杂草防治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病虫。东北农业大学开设的杂草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东北农业大学,该课程由三个教学环节组成:理论、实验和实习。

正如韩相春等所提议的,重视教学实习、研究教学实习、加强教学实习、创新教学实习是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1]。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可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水平[2]。作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杂草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也一直受到课程建设小组全体教师的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

一、优化实习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

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受益程度——即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匹配[3]。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能力[4-5]。

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杂草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工作能力,而杂草学教学实习又是该专业学生接触化学除草实践、了解化学除草现状、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发生变化,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约十年前,植保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农业院校、各级植保部门与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而如今,农药销售、生产企业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约80%的毕业生从事与农药生产与销售相关的职业。因此,十年前的主要以农田杂草识别及其杂草标本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掌握主要农田杂草的基本特征及其杂草蜡叶标本的制作方法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杂草学教学实习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农药生产与销售企业要求毕业生上岗后,除能够识别主要农田杂草外,还需要了解农田化学除草现状,掌握除草剂的使用技术及其除草剂药效、药害特征等。因此,为提高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及在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杂草学教学实习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满足人才市场对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杂草学教学实习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识别主要农田杂草,了解农田化学除草现状,在杂草防除及其除草剂应用技术方面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由此,经过课程建设小组集体讨论和反复论证,将杂草学教学实习的教学内容更新为:农田杂草识别、主要作物田杂草危害情况调查、除草剂药效药害症状调查及杂草种子采集与识别四部分内容。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使杂草学的实习内容更加丰富;实习内容与生产实践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的有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杂草学知识的兴趣及其主动性;深入农田,实际调查、观察除草剂的药效、药害症状,印象深刻,记忆扎实,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植物保护专业要求的农田杂草化学防除方面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二、合理安排实习教学时间,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

实习教学时间的改革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课程体系安排上由理论课授课后变为授课前;二是实习学时数由1周增加为2周,这是实习内容增加的需要。增加主要作物田杂草危害情况调查、除草剂药效药害症状调查及杂草种子采集与识别三部分内容后,原来1周的实习时间已不能完成所有教学实习内容,因此,根据需要将杂草学教学实习的学时数增加为2周。

杂草学教学实习提前至理论课授课之前进行是由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其培养方案决定的,同时受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及其当地气候条件的制约。首先,涉农专业的生产实习必须保证从事生产实习的学生能够经历作物的一个生长季。对黑龙江省来说,作物的一个生长季即是春种秋收(大致五一开始,十一结

束)。其次,开展生产实习的基础是本专业学生已经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第三,在四年制植物保护专业学生8个学期的学习中,第1至4学期被安排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由此可见,在黑龙江省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期间,所经历的从种到收的整个生长季仅有三次:第2学期至第3学期、第4学期至第5学期、第6学期至第7学期。那么,受前两个因素的制约,植物保护专业的生产实习仅能安排于第6学期至第7学期。综合考虑上述三个因素,为了在生产实习前安排学生学习到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的杂草学理论课只能被安排于第5学期(大三学年的第1学期),即秋季学期。在理论课授课时间固定的情况下,杂草学教学实习的时间就基本固定。

(一)将杂草学教学实习排在理论课后

为完成杂草学实习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黑龙江气候条件,杂草学教学实习只能被安排在第6学期(大三学年的春季学期)的5月份之后。此种安排方式有两个弊端。

1.理论课与教学实习的间隔时间长达4个月之久,所学理论知识难免有些已被遗忘。对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安排方式——先讲授理论课再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即通过教学实习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课堂授课效果[6]。如果将杂草学教学实习安排于第6学期,很难实现通过教学实习检验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也很难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

2.植物保护专业的生产实习必须被安排在第6学

期,如再将杂草学教学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二者之间发生冲突。

(二)将杂草学教学实习提前至理论课授课之前进行——第4学期至第5学期间

如此安排体现出诸多益处。

1.学生能够在杂草学教学实习中充分认识到学习

杂草学的必要性。在杂草学教学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对农田杂草化学防除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杂草的防除效果如何、是否发生作物药害等问题都一目了然。如此一来,摆在面前的事实能充分证明杂草学课程的实用性和有用性,及其学好这本课程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潜能。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没有任何杂草学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在接触农田化学除草实践时,不受已学知识的限制,更易于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探索新的除草方式和除草方法。

3.建立对杂草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为理论课学习奠定基础。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有近1/3为城镇生源,他们对农作物尚且不能认识几种,再让他们识别主要农田杂草就更不可能。在理论课授课中讲授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某类杂草的防治技术时,如果学生脑海中没有一点关于杂草的基础知识,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课,在想“解惑”的促动下学习理论课,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提高授课效果。无论农村生源还是城镇生源的考生,几乎都没有从事农事活动的经历,更谈不上对农田化学除草有所认识。因此,将教学实习安排于理论课授课之前,学生对农业生产实践中农田化学除草的药效、药害等问题已有初步了解,带着这些农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相当于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迫切想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压力变成刻苦学习杂草学理论知识的动力,促使学生在理论课课堂上专注听讲、热烈探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大大提高理论课授课效果;同时,迫切解决实践问题的压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杂草学相关知识,譬如网络、图书、期刊等,既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又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5.将教学实习安排于理论课之前,在杂草学系列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发现农田化学除草的异常现象,诸如作物、杂草表现出不正常的生长发育状态,不同时期、不同方法、不同药量导致药效、药害状态不同,是属于发现问题的过程;探究药害产生及其造成药效降低原因的过程,即理论课的授课过程是属于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理论课所学知识解释药害、药效等问题的过程,是属于解决问题的过程。

6.教学实习安排于理论课之前,体现在杂草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是采取“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式。植物保护专业在第6学期(大三第2学期)开设的生产实习,也属于实践过程,且学生需在生产实习中运用杂草学知识完成实习内容和任务。因此,“教学实习—理论课—生产实习”的课程安排方式就是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式。

三、合理调整实习教学形式,使实习教学效果和学生收获最大化

改革之前,杂草学教学实习一直采用集中实习的教学形式,实习时间在7月上中旬,学生期末考试后的1周内完成。这种集中实习的方式——实习指导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有利于实习的管理,实习指导教师的负担少。但从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角度分析,却存在诸多问题。

同一时间实习,仅能观察到杂草的某一个或几个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在7月上中旬实习,已错过观察一些杂草幼苗阶段的最佳时期,而杂草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在幼苗阶段,如能掌握杂草幼苗阶段的主要特征,能够识别幼苗阶段的杂草,是安全高效防治杂草的关键。7月上中旬实习,仅能观察到茎叶处理除草剂的药效和药害情况,土壤处理除草剂于5月上中旬施药,此时已错过最佳时期,观察不到任何症状。不同地区杂草种类不同,在同一地点实习识别的杂草种类相对较少。同一地区,作物种类和用药习惯相同,不能观察到足够多的除草剂药效与药害实例。

针对上述问题,对杂草学的实习形式进行改革,由集中实习变为分散实习。分散实习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实习时间由集中变为分散,整个实习过程分4个时间段进行: 5月上中旬、5月末6月初、7月上中旬、9月末,每个时间段完成不同的实习任务。5月上中旬主要进行农田杂草调查与识别,观察主要杂草幼苗期形态特征;还能在田间实际观察到农民土壤处理施药,了解农民的用药种类、施药习惯、施药器械等。5月末6月初调查土壤处理除草剂药效与药害情况及进行水田杂草的幼苗期形态观察。7月上中旬,进行主要农田杂草成株期识别及其形态观察,茎叶处理除草剂药效与药害观察。9月末,进行杂草种子采集及其杂草成熟特点观察。(2)实习地点由一个变为多个。上述的4个实习时间段分别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杂草种类、农民用药种类与用药习惯等。

近5年杂草学教学实习的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习形式虽然增加了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但却大大提高了实习效果,使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农业生产实践知识。

在杂草学教学实习改革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其社会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和实习形式,以提高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改革目标。实践证明,杂草学教学实习改革效果良好。在教学方面,改革后的杂草学课程教学实习的确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它不仅提高杂草学教学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收获最大化,且对杂草学理论课的授课效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满足社会对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及其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需求。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不仅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且激发了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潜能,培养使其受益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杂草学教学实习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题,如实习经费充足与否直接限制实习地点的选择,经费充足可以多选择几个实习地点,也可以选择相对较远的实习地点,否则只能在哈尔滨周边选择。在时间上分散的实习方式,使杂草学教学实习从5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份,在正常教学周内的实习任务只能安排在周末,占用实习指导教师的休息时间。如此看来,课程指导小组需与教务处、安排教学计划的系主任等做好沟通,以保障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此外,每个实习地点都需要预先踩点,实习地点越多,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就越大。加强与实习地点的联系及建立实习基地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相春,李雷鹏.教学实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

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都沁军,周文香.基于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研究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

[3]殷爱荪,朱永新.论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理

科教育,1997,(4).

[4]陈汉忠.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

量[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1,(1).

[5]赵海超,赵海香.论高校教学实习在当代大学生培养中

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

[6]魏凤娟.当前我国农业院校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安徽农业科学,2006,(18).

作者:何付丽 赵长山 闫春秀

第三篇:航海专业学生认识实习的课程优化分析

【摘 要】 以“育锋”轮原有的教学方式为基础,以航海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在船期影响下学生在船实习周期的变化情况,根据分组、排课、排班原则进行排课、排班设计,解决在排课、排班过程中的冲突问题。实践证明,优化后的实船教学方案为今后航海专业学生有效完成实习提供参考依据,培养出的学生能符合国际公约的履约标准。

【关键词】 航海教育;实船教学;课程设计;船期

0 引 言

《1978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各缔约国政府在海员培训、发证、持证工作方面作了强制性规定。实船教学实习是航海类专业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前的一个重要海上实践。

有研究指出,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应借鉴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示范课程[1],在构建海上实习模式时,以实船教学为主,船舶模拟器训练为辅,完成实船教学实习大纲。[2] 国外航海院校的实习时间安排取决于学校性质和学年制长短,而对将来需要直接从事航海任务的院校学生应延长海上实习时间[3],但在船期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有限的实习周期内无法完成实习任务。在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通常使用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的方式,同时结合学生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进行考核。有些研究主张在征求航海院校及航运专家后,构建以思想作风、专业素质、实习效果为基础的成绩评价体系,弥补我国航海院校学生航行实习成绩评定方面的不足。[4]

上海海事大学现有“育锋”轮和“育明”轮两艘教学实习船,承担着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水上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两艘教学实习船均兼顾生产营运和教学实习。“育明”轮为散货船型,因其目前港口、船期不固定,学生的实习周期必须根据船期进行变化。因此,本文以“育锋”轮原有的课程和排课为研究基础,以航海专业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实习周期的变化情况,解决排课、排班过程中的冲突问题,对实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为今后航海专业学生有效完成实习提供参考依据,使培养出的学生符合国际公约的履约标准。

1 “育锋”轮原教学计划

“育锋”轮为固定船期和港口的集装箱班轮,1周内往返于中国与韩国之间,共停靠4个港口,停靠的先后顺序为张家港、釜山、光阳、南京,最后再回到张家港开始下一个航次。“育锋”轮1周在航4天,其中,在长江内狭水道航行达40个小时,公海航行48个小时左右,均实行夜航,靠泊装卸作业3天。因此,从各方面条件看,都有利于实船教学实习。

1.1 课程设置

在“育锋”轮上安排两类实习,第一类是本科三年级学生的航行实习,为期3周,1周安排上课,1周安排走班实习,最后1周安排理论、实操考试和报告撰写(见表1)。

第二类是本科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实习,为期2周,1周安排上课,1周安排走班实习(见表2)。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可初步了解船舶进出港航行、靠离码头、货物装卸、船体保养、助导航设施的操作使用等专业知识,有助于今后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专业课,并对航海事业有直观的认识。由于一年级学生未学过航海类专业课程,因此,所排课程大多为在教室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初步讲授,实船教学着重于跟班学习。

1.2 值班安排

“育锋”轮上的值班班种除了三副、二副、大副等驾驶台航行班外,还设置了甲板白班、机舱班,可学习船舶的日常保养工作以及机舱工作的基本原理;此外,由于生活区较大,船上人数较多,还设置了卫生班和帮厨班。

1.3 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育锋”轮的课程设置和排班安排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主要基于本科生教学计划,缺乏系统的实船教学理论支持;(2)上课与跟班实习相对独立,缺乏良好的联系和衔接;(3)无法满足船期、实习周期变化时的教学要求。

2 船期和实习周期影响下的实船教学课程设计

针对“育锋”轮原有的实船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航海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船期和实习周期的变化为主要因素,对实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船期的变化会严重影响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目前主要发生以下几种情况:(1)船期变化导致学生临时换船实习,需临时制订教学计划;(2)上一批学生实习周期过长,影响到下一批学生的实习周期;(3)实习周期的过长或过短均会对整个学期其他课程的教学计划造成影响。

因此,根据不同的船期变化,不仅需要适当调整实习周期,上船实习的课程和排班也需作相应的调整。

2.1 分组原则

为方便上课与走班实习同时进行,考虑到同一个实习场地人数越少达到的实习效果越好,首先将所有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7~10人,共分8组。

2.2 排课设计

2.2.1 排课原则

(1)每个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只排1门课程。航海专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上船实习,则处于上课周中的班级下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安排1门课程。

(2)不同课程使用不同教室或场地。从容量和硬件设施上应满足该门课程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实操课程。航海类一些实操课程对当时天气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例如,能见度是否良好、水天线是否清晰等天气环境,都会对陆标定位、天测罗经差等实操课程的讲授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3)与船期相结合。船舶在狭水道中航行时,学生应注重学习如何使用甚高频(VHF)通信设备及时与其他船舶保持联系及如何操纵船舶与他船避碰;船舶在驶离港和抵港时,教师应注重结合船舶实际靠离泊过程,讲授船舶靠离泊操纵要领和船舶原理;船舶在码头靠泊时,学生应注重学习装卸货安全作业以及船舶保安等内容。船舶在不同水域中航行时,其所处情况各不相同,课程设计应尽量满足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要求。

(4)随实习周期变化。为了不影响该学期中其他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船期缩短的程度越大,学生在船实习的时间也会随之大幅缩短。“育明”轮船期一般在30~45天不等,这是导致下一批学生实习周期缩短的直接原因。“育锋”轮一个航次时间为1周,认识实习周期为2周。当实习周期临时改为1周时,课程和值班时间安排压缩程度较大会使教学任务的安排十分困难,合理分配1周的时间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2.2.2 课程设计

根据不同的船期,船舶分别在不同的水域进行狭水道航行、公海航行、靠离码头等航次任务,因此,课程的安排(见表3)必须结合船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船实习的意义。

2.3 排班设计

2.3.1 实习值班类型

首先对航海专业实习学生在船上实习中的值班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专业型、实践型、体验型等3种类型,值班项目和值班时间等设计见表4。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针对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开展了代号为“Z01”的过渡期基本安全补差等考证科目,这些均为国际公约履约的强制性适任标准。因此,专业型值班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将书本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值班类型。

《1976年商船(最低标准)公约》强调了海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对海员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体验型值班可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3.2 排班原则

排班的基本原则必须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对于船员休息时间的强制性规定,即最短休息时间在任何24小时时段内不得少于10小时,在任何7天时间内不得少于77小时。因此,以“1天”为单位,排班原则如下:(1)专业型、实践型、体验型等3种值班类型只可选择1种;(2)在进行专业型排班时,大副班、二副班、三副班等3个班种只可选择其中之一;(3)保证每个学生在整个教学实习中均能被安排到专业型的3个班均能值到;(4)同一个学生所值的大副班、二副班和三副班不可排在连续的3天内,且3个班种之间必须存在至少1天或1天以上的间隔;(5)甲板班、机舱白班和机舱航行班等3个班种只可选择1个;(6)卫生班和帮厨班2个班种只可选择1个;(7)值班学生当天不排课。

在这1周7天中,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课堂听课和走班实习的学习任务。因此,优化后的排班原则如下:(1)至少安排2个不同的专业型班;(2)至少安排1个甲板的实践型班;(3)至少安排1个机舱的实践型班;(4)至少安排1个帮厨班;(5)至少安排1个卫生班;(6)由于在1天当中,学生可能即要上课又要上班,因此在排专业型班时,0000―0800时间段不安排值班,只有三副班的两个时间段可以进行排班。

3 实例分析

2013年10月初,上海海事大学2012级航海专业及轮机专业的4个“卓越班”学生均面临临时上“育锋”轮实习的情况。由于船期的临时变化导致实习周期仅为1周,本文以2个航海专业“卓越班”共64名学生为例,对实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

3.1 分组、排课、排班实例

2012年航海专业“卓越班”实习分组、实习课程和实习排班等安排情况见表5、表6、表7。

根据表7的走班实习安排,每组同学在1周内至少能够在2个不同时段的专业型班、1个甲板班、1个机舱班以及1个帮厨班和1个卫生班进行学习,同时不影响课堂教学。

3.2 分析结果

实践证明,2012级航海专业“卓越班”在10月4―8日期间每个同学都能学习到所有安排的专业课程,所有学生均井然有序地按照排班表进行听课和跟班实习,完成为期1周的实习任务。因此,优化后的课程、排班设计在实践中切实可行,而且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4 结 语

优化后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船舶实际航行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使用船舶设备,学习管理级和操作级的领导及团队工作技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磨练其在条件艰苦的海上工作环境中吃苦耐劳的意志,有助于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欧阳军.IMO示范课程及对我国航海教育的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07(1):65-66.

[2] 王忠明.海上实习:问题及模式构建――以浙江省航海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57-59.

[3] 郭军武,许乐平.中日航海类专业海上实践教学的比较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9(1):49-50.

[4] 蒋更红.航海专业学生毕业航行实习成绩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0(2):68-71.

作者:侯彦琳 郑剑 肖英杰

上一篇:作业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多种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