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煤炭企业发展的新思考——以甘能化投为例

2022-09-10

一、选题背景

(一) 国内煤炭生产整体背景

随着2017年各项统计数据的落实, 我国煤炭市场已经完成了原有去产能的整体全年目标。从2016年以来, 我国年产值30万吨及以下小型煤炭矿井数量锐减近大半, 其中1.5亿吨的煤炭去产能目标其实早在2017年十月已经完成, 而截至17年年底时, 全国煤炭矿井数量也从1.08万处直线下降到7100多处。面对整体2016年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减产5亿吨煤炭产量的目标有望在今年实现。

煤炭减产适应于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也适应于环境保护的客观需求。但是我国煤炭行业常常代表了人员密集型产业, 所以去产能带来的大量人员失业问题, 以及国家为加速去产能良性循环而不断放开的海外进口煤数量直接压低了企业利润。

(二) 甘肃省省内煤炭行业整体分析

甘肃省省内煤炭主要集中于三大矿区, 分别为华亭、靖远、窑街矿区。而区域内煤炭整体需求并不能由本省自身煤炭产量满足, 往往需要新疆和内蒙煤炭进行补偿。所以在甘肃当地, 时常还是表现出煤炭资源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尽管甘肃河西走廊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储备丰富并且邻省丰富的油气资源可以作为煤炭资源的有效替代品, 但是面对煤炭的整体的需求当量而言还是无法短时间改变本省能源需求结构。其次, 省内煤炭开采成本较高, 露天及浅层煤田并不多见, 面对2015年进口煤的整体冲击, 各个煤炭企业常常还心有余悸。目前经过国家两年来煤炭开采去产能的努力, 一方面, 产量5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田基本关停, 另一方面祁连山环境保护地区的煤田开采基本全面叫停。综上省内煤炭资源整体来讲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三) “甘能化投”发展背景

各个能源大省相继成立自己的煤化投公司, 面对这一整体趋势甘肃省也不例外, 于2017年9月底由省委牵头整合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和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甘能化投集团) 。并且之后发改委在2017年年底继续发文指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意见。

其中靖远煤电公司以及窑街煤电公司同属国家早期五年规划的甘肃重点煤炭生产企业, 生产规模随煤炭开采技术发展逐年攀升。其中靖煤集团是甘肃主要的动力煤生产基地, 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靖远矿务局, 之后2001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立靖远煤业有限公司, 2012年作为“西北第一煤炭股”在深证交易所主板上市。目前公司在职员工20000与人, 注册资本金18.87亿元。2013年12月因产业发展需要全资收购刘化集团。窑街煤电公司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窑街矿务局是煤炭部所属的国有重点煤炭企业, 1998年受国家整体趋势发展, 企业管理下放给甘肃省省政府, 并且在国家批准下于债转股后于2001年9月由省人民政府、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公司共同出资, 重组为股份制企业。从此窑煤由工厂制企业成功发展成为现代股份制企业。上述两个煤炭公司都是全国百强煤炭生产企业, 同样它们也是甘肃最主要的煤炭生产企业。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由省政府牵头由甘肃煤田地质、庆阳市政府、平凉市政府、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酒钢集团公司、甘肃省国投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经营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煤炭资源勘查开发转化利用业务。无疑三者的结合给予市场参与者以及整个甘肃省能源结构的发展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 问题的提出

在煤炭市场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 一方面煤炭去产能的大势不会改, 也注定使得煤炭企业很难再有蓬勃发展的面貌。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的规模以及发展前景良莠不齐, 既要调节企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瓶颈也要疏导企业内部的主要矛盾。这也使得文章选题的设定主要集中于内外两方面展开。

其中对于企业甘能化投来讲;在外部而言煤炭企业的合并重组是大的趋势, 那么这一政策来源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未来企业在进行重组之后如何精确市场定位, 改变市场颓势。另外, 在企业内部, 这些中型国有企业往往都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点, 如何实现企业改革转型与外部环境良好接轨也成了目前企业的重要议题。笔者希望通过基本经济学分析寻找这一项合并重组政策的逻辑, 并且结合国家整体的大环境和甘肃这一小环境能为甘肃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的政策建议。

(五) 研究意义

具体包括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通过对甘肃煤炭国企营销的分析, 以及深刻探究大宗能源类产品经营上的优点和缺点, 根据研究结果, 调整甘肃三大煤企的发展方向和实际策略, 通过更多元化的经营策略让甘肃三大国有煤炭企业提高利润, 为日后顺利转型提供基础。

理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 根据文献资料及个人分析, 甘肃煤炭国企虽是个例, 但是对企业内部分析的过程中却具有一定共性, 因为这类企业普遍具有两种特征: (1) 相比私营企业制度束缚较大, 人员冗余严重; (2) 相比大型国企, 这类企业又不具有绝对垄断的控制能力, 盈利模式单一, 抗风险能力不足。所以通过这类煤企外部和内部的探讨不仅对于个体而言有提升盈利额的作用, 而且对于国企改革更是有积累经验之妙。

二、“甘能化投”问题剖析

(一) “甘能化投”定位分析

正如上文背景介绍所言, “去产能”这一传统第二产业改革升级的自发现象为何在短时间内对于煤炭类国企造成如此大的冲击。这还要结合具体运营单位来分析。

开篇之前笔者希望对于“甘能化投”这类企业有一个合适的名词定位, 那就是“省属中型国企”。之所以这样说, 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 从规模方面考虑, 省属煤炭国企无论在人员还是在资金辐射面上都不及央企。因为资金实力的限制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设置, 这也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因为产品销售的单一而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神华或者华能而言, 即使说因为“四万亿”的原因, 企业生产规模短时间迅速膨胀, 一旦国外廉价煤炭进入中国市场再加上去产能的社会压力同时到来时, 可能企业的确有困难, 但是央企拥有自己的电厂和多样的煤炭产品, 完全可以化解系统性风险。只要保证发电上网利润或者煤化工产品销售畅通即可。

其次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来讲, 90年代末我们国家许多的部属企业很大一部分将企业的管理权利下放到地方。国资委和省委一跃成为地方国有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者, 而这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民生工作直接挂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地方政府需要企业的利润来驱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很多国有企业当年产生的利润受上级政府的引导将资金投向很多难以牟利的项目, 企业不再是逐利的经营者反而成为促就业拉经济的政治人物。而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两方面结果, 一是企业不具有多元化布局的能力, 大部分投资项目不具有盈利能力, 完全是出于政府考虑。二是企业运营资金能力不足, 并没有形成专业的财务公司, 在遇到财务风险时融资渠道单一, 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最后一点就是从这类企业往往又是当地经济的命脉来讲。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但是国企和政府之间往往又存在着某种默契。在资金优势时, 国企是政府投资立项的功臣;而在经营颓势时, 政府又不得不倾尽全力挽救这些省属国企,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国企背后都是多达数万的职工规模, 一旦有了资金拮据必然导致区域恐慌, 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因为甘能化投这类企业的特殊情况, 所以在问题分析时需要更为仔细地考虑来展开下面问题的讨论。

(二) “甘能化投”兼并逻辑

对于这次省属煤炭企业的兼并来讲, 我们可以根据上文得出它的具体逻辑考虑。

第一, 甘能化投的合并来自企业发展的切实需要。

对于甘肃煤炭市场而言, 在经历了2015、2016年的寒冬之后。企业确实需要抱团取暖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对于靖煤和窑煤而言, 因为产品投放市场的重叠, 二者之间的竞争无疑增加了额外的费用。而对于当地百姓以及当地银行而言, 一旦企业进入破产清算, 本地经济必然首先崩盘, 其次能源开采企业多是以固定资产为主, 银行抵押难以清算交割, 逾期或者坏账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政府作为重要的最后贷款人必须站出来, 保证企业仍然能维持下去。

第二, 企业未来的长期打算。

首先甘能化投的合并整合了甘肃大部分煤炭的产量有助于煤炭生产的专业性和高质量要求。窑煤靖煤的诸多矿区均为高瓦斯矿井, 而这些矿区常年有私人小型煤窑的存在, 所以私人煤窑作为矿区的首要合并对象有效降低了盲目开采、巷道重叠等的高成本现象出现, 保证了企业的矿区维护成本降低以及大矿区规模化效用的特点。

其次企业的兼并重组有效利用了三方各自的比较优势, 窑煤作为最早的煤炭部直属矿务局, 具有先进的高瓦斯矿井开采技术以及煤炭救援技术;而靖煤作为煤炭股上市企业, 拥有较为成熟的资本运作能力, 对于企业在未来避免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有很大帮助;而煤投拥有较为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科考找矿队伍, 为企业能成功走出去铺垫基础。

另外我们回顾历史, 在煤炭黄金十年内。窑煤和靖煤作为充沛的流动资金单位, 在发展过程中其实将大量资金投入了很多难以产生利润的地方, 项目考察上马明显不具有成熟性。这一问题既是中国国企“政企不分”的原罪外, 其次更多是因为这类企业根本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财务公司, 在山西五大矿的合并中可以看到财务公司的横向合并遇到很多瓶颈。甘能化投的成立目的也在于此, 三家煤企的资金可以统一利用, 统一规划, 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才能使企业具有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为企业向产业链下端以及煤化工深加工孕育基础。

最后不得不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境内三条重要母亲河穿过, 重要的区位因素不言而喻, 但是长期的工业城市定位严重破坏了当地已有的生态资源。去年年底窑街矿区的天祝煤矿关停, 而天祝煤矿就是位于祁连山生态保护带末端。随着国家对于环境政策的进一步从严, 煤炭企业更需要大量资金实现自我转型。在甘肃化石资源巨大的开采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单单是甘能化投的明天也是甘肃大部分工业体系的明天。企业的合并能充分降低交易成本的存在, 而本地发展的明天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尽快实现改革换代, 以下笔者将致力于具体操作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三) (水泥) “甘能化投”转型路径

一个好的企业规划既来自未来的长远规划, 也来自短期可操作的实际行动。前文在对于甘能化投成立的必然性论证后, 笔者想提出自己关于甘能化投未来发展转型的实际远景。具体行动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企业转型合并后当期工作重点

类似于甘能化投的这类大型煤炭国企, 常年存在的问题首要便是“企业办社会”的现状。而这往往在现代市场经济为主的大环境下给企业无形带来很大的非经营压力, 所以笔者建议将企业附带的医院、水厂等公共服务类项目能统一上交给地方政府类部门。

其次对于非煤炭主营类经营项目的处理应该完全以现金流量为判断标准;在煤炭蓬勃发展的若干时期, 很多煤炭企业布局于非煤炭生产相关行业。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即使资产投资项目发生亏损, 对于企业的整体利润表而言其实并没有多大影响, 但是在经历15、16年的煤炭危机后, 面对本来已经并不充裕的资金流, 再加上煤炭生产销售是重资产经营项目, 必然使煤企难以承受往期投资项目的额外亏损。所以笔者建议中断一切非煤炭相关产业的未盈利项目 (具体判断标准可以定为是否有净流动资产收入) 。对于这项政策建议需要对其期限设置一个宏观的标准, 因为在16年左右, 类似于甘能化投的这类国企确实因为去产能的压力, 企业在破产重组的危机边缘, 而此时面对企业的生存与否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措施。但是一旦克服了这一时期, 企业往往不能随意处理这些前期资产, 具体是因为我们国家长期遗留的政策问题, 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判断标准一直存在有争议。

2、企业销售及人员设置改革

“煤炭黄金十年”时期, 因其特殊分布结构造成“西煤东送”的局面, 东部城市因为大量火力发电的需求, 煤炭销售根本不成问题, 时常会形成煤炭提货单因为价格的上涨而变成二级市场的紧俏商品。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遍会形成煤炭销售人员对于客户并不具有完善的数据库信息。而这也必然催生了另一煤炭牟利个体, 那便是煤炭外贸性企业。作为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之间很好的桥梁, 笔者认为随着市场发育的健全, 以及煤炭企业合并重组后更低的交易成本, 首先需要淘汰这些外贸型企业。

建立健全详细的客户信息后, 煤炭原产企业完全可以自己联系对口需求的火力发电企业, 实现延长供应链的目的;其次完善的客户信息, 对于企业找准客户需求个体及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非常有帮助。作为大宗能源产品, 我国主要火力发电厂的原材料供货商相对变动程度较大, 这也间接反映了我们很多煤炭销售工作并没有做足。尤其在今天, 窑街矿区的原煤因其煤炭含硫量较低以及热值较高的特点普遍受到南方热电厂的青睐, 而运输成本的降低更加保证了甘能化投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的可能性。而对于外贸型煤炭销售个体而言, 其实笔者认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企业兼并重组之后, 除了需要加强煤炭销售工作之外, 甘能化投更应该着重解决大型国企普遍具有的人员冗余问题。在国家前期对于去产能国企人员内部退养政策的帮扶下, 确实可以清退很多大龄人员。但是对于很多业务顶尖人员有主动内部退养后返聘到其他单位从而取得双工资的激励, 在这里笔者希望除了在遵循基本的国家帮扶政策外, 企业应切实根据人才需求变动特点提出相应对策。例如以上现象可以通过签订内退人员不得在退养后三至五年内从事相关职业为要求。其次类似于甘能化投的此类煤炭国企普遍存在有人员平均年龄过大, 年龄断层问题严重的现象, 至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更多是寄希望于企业整体经营能力的提高, 而外在很多户籍或者政策性补贴措施很难有实质性帮助。

3、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公司

如果就第一步本身而言, 首先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具有自身能力的新型国有企业, 但是究其实质而言它并没有解决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资本运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第二步我们寄希望于建立一套合理的资本运作体系, 也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公司。三家煤炭相关企业必然会产生一个更为庞大资金池, 而对于具体货币资金的使用及其保值策略在很多时候, 我们的国有企业在这样的体量下明显是不具有操作经验的。以往的资金盈余很大一部分是跟随当地政府投资意向用于完成当年GDP目标的使用, 而伴随着政府考核方法的变更, 国有企业其实拥有了更大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利。并且在未来的资金来源方面, 地方银行的整体趋势还是因为目前泡沫较高的原因会进一步收紧对于大型国企的贷款, 所以对于甘能化投自身来讲, 企业间接融资能力的下降无疑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这也客观要求企业建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在针对投资盈利方面上, 专业的财务公司很大程度上会提高以往国有企业对于资金使用效率不足的现状。

财务公司主要强调解决如下两个最为重要的工作, 首先是财务公司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应该具有更大的方向性, 这里的方向性可以理解为投资产业应该更为强调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对于甘能化投来讲亦是如此, 更多的投资领域应该进入煤化工产业, 并且此类煤炭绿色产业在前期国家往往会有许多优惠政策, 并不会因为短期难以盈利造成过多的资金缺口压力。而专业财务公司的能力是对于投资项目未来产品竞争力的把控, 避免原有国企在新背景下继续投资的盲目性。其次是对于企业资产的合理控制, 就甘能化投来讲, 主要的资产大部分集中于固定资产, 恰当的折旧和摊销对于产品更新和提高竞争力尤为重要。以往各个生产单位都有自己的会计部门, 他们主要的工作上到资产盘盈盘亏、下到企业员工工资清算, 一旦遇到企业需要清欠账款时往往都是生产单位和运销部门合作办公, 这种混乱的局面对于企业在更大的体量情况下就更加难以解决了。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统一设置与生产单位平行的综合财务办公室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财务公司) , 各司其职, 提高企业专业分工程度。在新的财务公司, 设置具体的工资科室、资产管理科室、企业货币资金投资科室以及清欠科室等等。这样生产单位负责人主管生产和安全工作, 避免以往大权总揽的局面, 同时集团公司也牢牢把握住企业的财权,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

4、企业远景规划

如前文所述, 甘能化投在甘肃这一大的地域背景下决定了其发展的整体前景其实是受到制约的。一方面是环境和水文的脆弱性, 另一方面又是旅游城市的定位。所以上文的整体逻辑应该是积累企业整体资金实力, 丰富和发展企业煤矿生产专业化能力, 生产机构随企业逐步变好不断向西拓展, 最终成功实现走出甘肃。

以上前期步骤准是为企业能实现成功转型为现代化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而准备,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煤炭作为化石能源始终是不可持续的, 并且是在甘肃未来的发展中逐渐被取代的。所以如何实现煤炭资源生产的外向型企业才是未来出路的不二法门。对于企业未来资金使用中, 必须要拿出相当一部分作为未来资源枯竭后的生态安置费用, 而这部分资金可以作为每年摊销费用间接代表了一定的运营成本考虑抵免相当的税费。随着17年发改委对于进口煤炭数量的调整, 其实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煤炭企业的亏损状况。未来相当长一个周期, 我相信煤炭市场整体利润率还是回暖的。所以积累丰富的资金池后, 企业可以尝试向西进军新疆煤炭市场, 南疆煤炭资源丰富、多属浅层煤田, 开采成本较低并且高瓦斯矿井较少、安全程度普遍较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实施的落地, 南疆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好, 企业招生可以更多朝向大中专院校的技术工人, 一方面改变企业旧有工作人员平均年龄老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年轻人更愿意会因为待遇福利的提高走向南疆地区。而国有企业正规化生产的合理标准以及过硬的矿山救援素质也是新疆很多煤炭企业渴望获得的软实力。对于当期政府而言, 甘肃煤炭国企只要能保证一定的盈利能力并且解决部分的就业人口, 那么对于省政府而言也不会有太大的政策阻力。标准化、专业化的煤投队伍才是未来煤炭企业的明天。并且笔者认为对于甘肃而言在未来很长时间随着这些大型国企的“西迁”, 未来仍然在一段时间还是人口净流出。

三、结论与思考

第一, 通过上述分析, 甘肃这次进行煤企兼并重组改革既不是以往大型煤企拓展业务的吞并业务, 也不是央企全国布局的产业整合, 但是他仍然符合企业客观发展规律。同样这也绝不是“逆”市场化的计划经济行为,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将这种市场性的调节行为意识形态化。

第二, 煤炭资源的整合往往会涉及许多国有重点煤矿、地方私营煤矿、地方私营煤化工企业以及民营煤炭外贸企业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调整, 这不仅是私营资本和国有资本之间的利益博弈, 也是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关于财政税收权利重新分配。它涉及的利益主体越多, 改革阻力也一定越大。尤其在政策初期, 面对很对私营煤炭外贸企业的利益诉求, 一旦国家支持建立国企煤场与国企电厂的精确连接, 是否会导致舆论媒体一致认为“国家队”的出手破坏了市场公平性, 在这里还是希望考虑具体各省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对待。

第三, 煤改的目标是要治理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矿难频发、环境污染等乱象。治理的目的是维护煤炭业所承担的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公共价值。而目前对于甘肃省整体的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由粗放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创新的现代化发展方式转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何违反客观规律的阻力我们必须要克服, 而改革的实质是对利益的再分配, 很多以往靠资源“坐地吃饭”的局面必然会被打破。

第四, 企业兼并重组是一种有效的治标之策,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然而, 从根本和长远看, 煤炭业的健康发展还是需要在第一时间止损的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区域内政府牵头的煤化工企业整合、资金池整合, 最终尝试寻找适合本区域的未来企业发展愿景。

摘要:随着煤炭生产开采成本增加, 许多省属国有煤炭企业既要面对外国进口煤炭的市场挤压又要面对自身经营不善的压力。本文立足行业整体背景以甘能化投为例分析论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并且针对企业发展远景设计具体规划。最终力求总结出一套对于省属煤炭国企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兼并重组,煤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 梅清豪.营销管理 (第十一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 李亮子."解救"煤炭业[J].国企管理, 2015 (21) :56-59.

[3] 周敏, 刘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非合作, 合作与合并对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 17 (12) :54-56.

[4] 王玉江.冀中能源集团重组兼并后的财务整合实践[J].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 2010 (6) :24-25.

[5] 张庆彩.浅谈煤炭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J].现代商业, 2011 (9) :200-200.

[6] 闫冰.浅谈煤炭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25) :41-42.

[7] 童培国.对煤炭运输企业的销售现状与提高销售增长力的措施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4) :99-101.

[8] 王全英.我国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展望[J].中外企业家, 2013 (1) :75-75.

[9] 刘辉, 范志伟, 冯文生.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 (8) :8-9.

[10] 李正.山西煤炭企业并购方案的策略管理[J].煤炭技术, 2014, 33 (3) :283-285.

[11] 徐芳.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科学评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6 (3) :33-35.

[12] 郭玉亮.“国进民退”现象:双赢博弈还是逆市场化——以中粮控股蒙牛、山钢重组日钢和山西煤炭兼并重组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3) :79-82.

[13] 宋燕, 丁文芬.我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规模经济研究[J].中国煤炭, 2011, 37 (4) :32-35.

[14] 方奕.论新经济时代兼并重组煤炭企业的文化整合[J].煤炭工程, 2012, 07 (7) :134-135.

[15] 张复明, 陈国伟.加速煤矿重组整合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情况调研报告[J].前进, 2010 (1) :15-18.

[16] 李强.兼并重组背景下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构建[J].中国煤炭, 2012, 38 (4) :9-12.

[17] 王宏英, 高峰.山西煤矿兼并重组整合跟踪研究与对策建议[J].中国煤炭, 2010, 36 (11) :5-8.

上一篇:曲安奈德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探讨下一篇: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引导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