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2022-08-26

第一篇: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大学生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思考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大学生就应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我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看的过于重要,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作弊,剽窃等事情时有发生。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有所收获。大学生应该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陶冶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于鉴别中学习,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我们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种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做到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这对面对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的当代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通过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点,并在分析与比较中,选择和确立唯有中国特色社会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学会分辨社会中的善恶,会站在法律的角度看问题,并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问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培养法律素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同时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大学生也应注重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大学生都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要抵制那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就要求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知法守法的称职大学生。

第二篇:如何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修养

如何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素质修养

学生姓名: 张 欢

学号: 0914101153

院系: 信 息 系

年级: 09 信 息

要: 既然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对

他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时就不能仍停留在简单说教的水平上,而是要从安邦治国的高度来使大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道德理想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这就说明理解德治观念已成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必要条件。理解德治观念,就是理解“以德治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何以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 思想 教育 法律基础 正文:

在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快速提升的今天,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当代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新事物、新思想、新理念接受最敏捷、最迅速的一个群体,又将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会有更深刻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综观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思想状况表现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目光远大、积极向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他们高度重视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希望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和人民,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赋予为人民服务以新的内涵,并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他们也高度注意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关注自我价值,追求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他们还深刻的认识到,为了将来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注重提高道德修养,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人在逐渐增多。

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其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热情。在某些大学生中,表现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知道是为谁来学习的,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甚至有的是认为到学校来学习是父母逼来的。不是我要学,而是父母要我学,到学校后是老师要我学。因而,经常出现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睡觉,甚至出现随便逃课现象。其二,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诚信和法律意识。有的考试时违纪作弊,打小抄、打手机、找人替考等,已不是个别现象。还有的做“枪手”替别人考试等,助学贷款欠款不还,也屡见不鲜。其三,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文化知识层次越高,社会公德意识越强,这是社会的公识。作为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应该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是有些大学生却不是这样,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重视不够,缺乏检点,不爱护公共财物,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损坏公共图书,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服饰打扮不得体等,都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其四,互联网信息传媒影响。当前,网络正在极大的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无限开放的虚拟空间及其互动性,常常成为大学生交流真实思想情感的场所。信息的超载,常使学生对信息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控制不住,甚至脱离现实,沉溺网络,晚上彻夜上网,白天蒙头睡觉,整天精神恍惚,结果荒废学业。其五,不善于交往和不正常交往。大学生在校除了学习,与他们最密切相关的就是人际关系。大学生的性格日趋成熟和稳定,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因而,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去,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故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心理素质问题较为突出,出现各种交往不适症,造成社交恐惧、抑郁症等。也有的同学在社交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当某些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找班主任或学校解决,而是召集一些知己朋友或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来为自己助威私了,甚至出现双方斗殴伤害事件。其六,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老一代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些淡化,有些大学生生活不够节俭,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在校吸烟酗酒,穿名牌服饰,配豪华手机,组织豪华生日宴会派对等。大学生自立自强,乐于助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众观其中,大多是由各种各样的压力造成的,主要是学习的压力。我国自1997年实行高等教育改革,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自费上学,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自谋职业。致使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出现了竞争激烈的局面,有些用人单位抬高用人标准,强调高学历、高学位、高能力,再加上高校普遍实行奖学金制度,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未来能否获得优厚待遇的基础。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大学生努力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成绩的竞争压力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主要的压力之一。其次,升学与就业的压力。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因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竞争激烈的严峻局面。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和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能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就业单位更不容易,就业对他们的压力更大。这就促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走考研和“专生本”的道路,但考研和“专生本”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同样也出现竞争激烈的局面。这就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再次,家庭困难的经济压力。有些来自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大学生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比较困难。虽然,国家、学校和社会采取多种措施,救助特困学生,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但他们和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在心理上总有些自卑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最后,情感压力。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人们的尊重,社会的认可,期望值也较高。一旦毕业后不能很快就业,找不到一个理想的职业,认为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甚至连一个理想的对象都难以找到。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缺陷。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环境,深刻的影响着青年人的成长,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包括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个性上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不希望依附于他人,迫切要求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很多事物敢于持批评态度。但他们尚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较弱,一旦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针对以上后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形势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三要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四要加强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五要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再建设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然后要创建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是一个学术重镇,要有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最后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 学校要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优化、美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至关重要,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

由于学校里有某些学习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一 法律知识不足或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二法律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严重;三强调权利,忽视义务、责任;四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对法治没有信心。

而这些都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强烈性与脆弱性。强烈性表现在:情感容易激动,反映强烈,常因一点小事动辄振奋不已,豪情万丈,敢于标新立异。脆弱性表现在:经不起挫折,容易为不良情绪所左右,情感可能跌落至低谷,意志消沉,悲观丧气。这种心理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包括:第一,认知障碍。比如“德主刑辅”、“法律虚无主义、工具主义”、“有权就有钱,钱大于法”等错误认识,影响着对当代法律制度的实质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正确认识,自觉不自觉地对现代法律意识的导入形成了心理上的抵触。第二,情绪障碍。大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也容易走向极端或处于低迷状态。对待法律知识的学习时冷时热,凭一时的兴趣,实用主义思想较重,对于法律原则和基本精神、法治理想就明显表示出冷漠的心理,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心态。有些学生因违法乱纪受到了处罚,还可能产生对抗情绪,一错再错,甚至犯罪。这些情绪障碍直接影响着现代法律意识内化为人的心理品质的效果。第三,行为障碍。并非任何正确的法律认知都可以转化为自觉的守法行为。大学生的“知”与“行”往往脱节,表里不一。有些学生对有关法律条文背得滚瓜烂熟,重要意义说得头头是道,看到别人违法犯罪也异常愤慨,可轮到自己就言不由衷,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能不能真正知法、尚法、信法、护法、守法就要看时间、地点、事情、人物等具体情况而定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行为障碍,既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结果,又是把现代法律意识灌输到其心灵深处,固定成为指导其法律行为的精神动力的最大障碍。

虽然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低,但是有了优良的方法还是可以大大改善的。例如:

第一,进行法律道德教育。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法律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和免疫力,规范行为。第二,传播法律先进文化。最后,完善普及法律的体系。为有效的普法提供依据。

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全面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从而与时惧进,走在社会的前沿,一展天之骄子的风采。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知识点归纳

本资料是由老师划重点,杨强精心整理而成

    

大学生活的特点: 学习要求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 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

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优良学风重点在于:

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

社会活动的变化;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的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两者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注重联系实际; 注重知行统一;

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 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划分:从性质和层次上:理想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从时序上划分: 理想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从对象上划分: 理想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从内容上划分: 理想分为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  

 

   想;

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意义:

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  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确立理想信念: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使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  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家;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祖国的主权和尊严;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促进民族团结; 

 做忠诚的爱国者:

  

维护国家统一;

增强国防观念;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 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马克揭示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但是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     样的人生 才有意义;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态度: 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 意愿;

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需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反对拜金主义: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 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一种把享乐主义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 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价值观; 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  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 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

 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 我价值 就没法存在;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评价人生价值的四个坚持:  坚持能力有大小和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资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人生环境: 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总和; 科学对待人 生环境,主要就是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合理调控情绪; 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坚持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 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在道德要求上,不应把享受个人的权利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先决条件,承担社会的责任,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仰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起源:  

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的社会意识形态;

  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认识功能:

是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  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主义科学辨析,自觉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强调个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               

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信建设;

诚信: 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全面发展的前提;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道德修养: 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得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学思并重; 省察克制; 慎慎独自律; 积善成德; 知行统一; 公共秩序: 是有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有序的公共生活 :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共财 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种类: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20日) 处罚程序;

调查、决定和执行程序;(询问查证时间不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的不超过24小时)

集会游行示威基本原则; 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和平进行原则; (文娱、体育活动,正常的和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适用《集会游行  示威法》,此外,负责人应在举行日期的前5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基本原则;

依法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 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 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其适用范围是除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劳动农业者、现役军人等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适用于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法官和检察官; 《劳动法》基本原则: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按劳动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协商、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 申诉、控告、仲裁、诉讼; 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   

               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爱情的本质: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性爱、理想和责任; 恋爱中的道德: 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婚姻: 是指由法律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 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社会属性是婚姻和家庭的本质;

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结婚: 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结婚的必备条件: 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22,女20) 结婚的禁止条件: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结婚登记是婚姻关系成立的法定标志;

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个方面;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离婚的两种方式: 协议离婚(男女双方自愿);

诉讼离婚;

法律: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识的规范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

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大体包括四个环节: 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案的表决;

法律的公布;

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       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党的15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路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新的国家安全观:

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

   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   的习惯与取向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1787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四次修正案;

宪法的特征: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其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   

  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依法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

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等; 民法: 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                  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实守信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两大类;主要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主要包括配偶权、亲权等;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或者行政法治原则,可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和理性原则;

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犯罪: 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构成包括: 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排除犯罪的事由: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故意犯罪形态: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刑罚体系: 主刑 + 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人:陈一鸣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地点:河南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河南师范大学学生

调查结果报告: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在致力于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道德素质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而为祖国提供各种各样人才的大学校园就成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我国在各高校推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事物最迅速的、思维最活跃的知识群体,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应该努力地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在将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抓住机遇、取得有利的地位。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缺乏道德和违反法律规则的现象频频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之内,这令部分的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近日,我在大学生这群体里展开了一次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64份,具体的调查情况以及我对此的思考观点如下:

先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方面谈起,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思维活跃、目光远大、乐于助人,廉洁自爱的,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努力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现状的主流是好的,例如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当中,就有62%的大学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经常让座位给老,弱,病,残人士;在守时和遵守承诺方面,44.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能做到,1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做不到,其余的则表示自己偶尔做不到;在他人的道德修养状况对自身影响方面,3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影响,相比之下,54.7%的大学生表示同学、朋友和老师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影响,这表明大学生受身边同学的

道德修养状况影响更大。调查中,1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道德修养很高,1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道德修养很低,52%的大学生表示自身道德修养一般。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这样的例子:某部分大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不专心听课,睡觉,敷衍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出现随便逃课现象,这对任课老师极不尊重,不识尊师重道之礼。还有部分人在公共场所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产,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不雅信息,在公众场合行为举止不得体。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情侣,他们毫无顾忌地在大街小巷里亲热,一幅幅异常令人肉麻的画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种种行为,都直接破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淡化,攀比意识与拜金主义盛行,穿名牌衣服,买高档手机,生日宴会花费过万元,根本就把他们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机。而且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诚信,在考试时作弊,传纸条、发短信等,这些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学贷款等违反国家法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

在这次调查中,只有8%大学生认为法律跟生活、学习没多大关系。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48%的大学生表示在遭到权益侵害时不敢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而选择“自认倒霉”。另外有12%的大学生在遇到侵权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事靠武力解决问题。这说明针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和敢于跟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合实际生活可以知道,由于当前学校里有存在着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当今社会上某些法律制度的不明朗化,致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着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2、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忽视义务和责任,形成“只要有权就有势,有势就有钱”的错误价值观念,对法治没有充分的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掌握法律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善于、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同时,还应该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促使人们多一点了解、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观看优秀影视剧等,去培养良好的人品。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四周发生的一切现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一群思想活跃分子,他们的思想意识如何,或许在将来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人际交往秩序。所以在大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的训练,这样才能适应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育人”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道德修养—“德”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它包括了:

1、 适应转变,确定目标!

“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等 这些都是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正确渠道!

2、 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3、 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4、 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

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基础—“法”

现在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中。

首先,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法律是这样促进道德建设的:法律通过确认或吸收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法定标准而直接促进道德目标;或者借助于自身机制和内在准则,以间接方式促进道德目标。我们在高校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低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

其次,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律精神需要道德观念在价值内容上进行不断充实,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并引导着法律进步和发展。但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必须立足于二者价值内容上的相互交融和区别。既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合一,不分彼此;也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充分发挥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在二者的价值内容上以道德融入法律的指导性和先进性,引导和推进法律的完善与发展。现代法律精神首先应确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在二者价值内容上的融合上,把理想的道德通过立法表现为宪法中的原则性、指导性和倡导性规范,从宪法这一根本法角度来确认和宣告理想道德的地位、性质和目标;同时,通过道德的导入来完善法律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完成理想道德从应然到实然的跃进。

再次,中国古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与行为,就是法与德在价值内容上的融合。理想道德所主张和倡导的价值观,往往会融合为法律价值所追求的内容。

最后,现代法律精神不仅表现于外在的司法审判制度的运行,而且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判。现代法律精神主导下的法院公平审判是以法律和诉讼制度来扶植正气、压制邪气,使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国家法律以具体审判活动的形式对高尚道德的推崇和推行,从而弘扬理想道德观念。

三、“德”与“法”的结合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而且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道德与法律的产生到德与法融合治国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这种“德与法融合”的治国理念体现出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融相长,相得益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我们将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通过加强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来保障其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先进的道德精神来引导社会成员遵循法律义务,自觉养成守法习惯。

第二,从人才培养高度看,在教育理念上奉行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法律,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而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把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德与法两种作用,融两种作用于一体,对于实现人的道德追求、塑造高尚人格、约束人的不良陋习、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方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高度看,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对于学科建设和创新课程体系,整合知识结构,以科学的理论架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从德法认知与社会德行现象的关系看,一种社会德行现象的出现,往往包含着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诱发原因,仅仅从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解决都会遇到困难,因此,只有将二者相融合起来,综合考虑,发挥两种手段各自效果优势,互相辅佐,问题才可能解决得比较圆满。

总上所言:“德“育人心,“法”育人品!在当今社会里,只有“德”“法”兼容,才能共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在社会上要讲道德明法律;作为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努力钻研;感恩家人;自我反省,学会做人,做事。

上一篇:实习工作总结张山龙下一篇:生物易错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