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馆解决方案

2022-08-27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字档案馆解决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数字档案馆解决方案

档案数字化方案研究

课题组

《档案数字化方案研究》项目对档案数字化优化策略与原则、技术路线与支持、流程重组与再造、操作方法与步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达到了档案数字化全过程优化和管理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形成了完整的档案数字化方案和成功的实践案例。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结论是:“该项目基于长春市档案馆以档案利用为导向、渐进性的档案数字化实践,提出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优化原则和优化策略,符合国情,符合现代管理理念,对全国各档案馆的相关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注重档案数字化工作与档案数据库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开发的有机衔接,提出了系统优化的技术路线,规划设计了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档案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多种档案数据库建设同步的流程,并成功地付诸实践,实现了档案数字化与上网利用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同时,运用CA认证、数字水印、电子签章等技术,为网上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准确利用提供了技术保证,也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模式”。该项目获国家档案局2006年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的同时,长春市档案馆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档案局确定为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试点单位。

一.档案数字化的指导思想

以优化理论为指导,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利用档案为目的,充分应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兼顾保护档案原件的要求,保证数字化档案的真实可靠,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二、档案数字化的优化原则

实用性原则:针对馆藏档案具备重复利用和紧急利用两大特点,急用、常用档案优先数字化是档案数字化的首选。

开放性原则:互联网给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超越时空的条件,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催促档案解密和开放,开放档案及时数字化是实现其社会共享的前提。

价值性原则: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具有档案利用和档案保护双重意义,是网络时代更好实现档案价值的客观需要。

抢救性原则:计算机存储给档案抢救开辟了了新的途径,档案数字化是保护濒危档案原件最经济和便捷的方法。

时效性原则:档案数字化加工与数字化档案利用同步实现,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更快地实现档案数字化效益的最佳途径。

三、档案数字化的优化策略

需求导向策略:社会需求是制定和调整档案数字化工作策略的“风向标”。汇集多年档案利用情况统计,把利用频繁档案的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地圈定优先档案数字化的范围。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执行常用档案继续做与急用档案突击做的计划,达到数字化档案利用即时见效的目的。

本级为主策略:地方档案馆保存的本级永久档案是数字化的重点。进入信息时代,馆际间重复的上级档案文件,与其分头进行数字化及开放鉴定,不如发挥中国特色档案管理体制的优势,由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向馆际共建、共享数字化、开放鉴定成果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档案馆多层的重复劳动。

分步实施策略:馆藏档案数字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室进馆范围的档案将陆续移交到档案馆,这些档案采取馆室共建、共赢、共享的数字化策略非常有意义。

剔除无用策略:馆藏现行档案是否进馆往往由立卷人员决定,加之保管期限表比较笼统,馆藏不该归档、不该进馆、重复档案颇多。特别是建国超过50年以后,市以下档案馆长期保管的档案逐年超过保管期的上限。因此,开展档案价值鉴定,剔除无用,以免再造数字化垃圾,避免资源浪费应是长久的策略。

四、技术路线的优化选择

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从利用上讲,解决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瓶颈---档案开放鉴定问题是当务之急;从成本上讲,档案价值鉴定是避免失效档案数字化的最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档案数字化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数量很大共享很少的问题。

多种档案数据库建设同步:一是首先建立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满足一次检索需要,建好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目前,绝大多数档案馆,因没实现全部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机检,查档不快、不准、不全的问题不可避免。所以,把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档案查全率、查准率必经之路。二是适时建立专题数据库。随着社会发展,对某一专题档案集中需求时有发生,突击建立专题数据库,满足社会需求是发挥档案作用的最佳时机。三是优选建设全文数据库。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优选建设全文数据库。按照国家档案局提出的

利用频繁档案首先数字化的要求,遵循“二八”定律(即以20%的努力达到80%的效果),同步开展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

档案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档案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档案数字化与局域网上利用同步,开放档案数字化与互联网上利用同步。

五.重组和再造的优化流程

为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重组和再造优化流程的实质,就是对档案数字化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分析,不但要打破原有业务规程,还要改变行政管理分工,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档案数字化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轻者降低效率,重者决定成败。长春市档案馆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再造和优化了上百个流程和内部标准,保证优化技术路线的顺利执行。

六.档案数字化示范案例----长春模式

从2004年开始,长春市档案馆以科研课题为先导,以项目管理为手段,以效益实现为检验标准,组建并成功运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数字化加工、上网利用“一站式”流水作业线,探索档案数字化和网上利用服务工程优化模式,终于闯出一条独特的档案数字化之路。

(一)实施三个工程,建立一个团队

长春市档案馆把信息化带动作为首位战略,视为一把手工程、班子工程、全员工程突出抓,并创新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分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建立了行政领导、指导专家(技术业务总负责)、专业人员、外聘技工20人的长期流程团队,并与现有计算机和扫描设备进行合理搭配。该团队由局(馆)党组直接领导,馆技术部门提供支持,管理部门提供档案,专家提供指导,创立了高效的组织体系,搭建了投入小产出大机制框架。

(二)集中四个环节,坚持流水作业

文件级目录数据录入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档案鉴定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全文数字化是提升档案服务水平的途径,整理是档案文件实体管理主要环节,把上述四个环节集中,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最佳选择。长春市档案馆四集中流水线上,目录数据录入岗位安排业务和技工7名、档案鉴定岗位安排5人、档案数字化加工4人、档案实体整理4人,在网络环境下实行集中办公和流水作业。

(三)数字化成本降低,数字化速度加快

由于采用高效的组织体系和优化的技术路线,已有20万件档案走下流水线。 低成本主要体现在:20万件档案缓销剔出占24.7%,留存档案占75.3%;留存的75.3%档案,全文数字化占25.6%,现用现扫占49.7%,比全部扫描节省费用40%以上。同时,三年时间建成数据库50个,文件级数据库120万条(包括20万件全文);专题数据库120万条;照片数据库2000张;资料数据库5000条,案卷级目录数据库23万条;现行文件和政府公开信息1万余件(条)。局域网运行档案目录数据260万余条,20万件全文;互联网运行档案目录数据120万条,8万件全文。完成这样规模的数据库建设,全部人工费只有58.4万元(包括流程团队档案干部的工资),经济成本很低,时间成本很少。

高效率主要体现在:价值鉴定、开放鉴定、数字化筛选、原件扫描、实体整理同步完成,比各项分步做效率高数倍,同时有现用现扫的方法配套,投入少量设备,相当于将20万件(200万页)档案全部扫描的效果。

(四)利用方式变革,社会效益显著

为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长春市档案馆采取了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法提供利用。

1、直接提供利用:对数字化档案全文,在局域网内,接待人员利用网络检索后直接打印,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档案打印件。在互联网上提供数字化档案全文下载、打印服务。并通过CA认证、电子签名等安全技术,对特定的用户直接提供加盖电子签章的数字化档案打印件,已有案例。

2.间接提供利用:对目录数字化档案,在局域网内,接待人员机检到档案后通知档案库管人员,档案库管人员调出原件全文扫描后,通过网络打印机直接传输打印件,由接待人员提供给用户。

目前,长春市档案馆基本实现了三个替代:网络检索替代手工目录检索,查看数字化档案替代查看纸质档案,网络打印替代手工复印。

高效益体现在:档案全文数字化占馆藏档案的10%,提供数字化档案占利用率的70%。为上万人提供了档案证明,公众成为档案数字化的最大受益者。档案数字化成果得到社会公众,上级档案和信息化部门,当地党委、政府,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赞誉,数以百计的留言、锦旗、感谢信、奖励证书、媒体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篇: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细则方案

档案的接收

档案接收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的领取。接收档案时一定要和客户对好档案接收单(包括档案的批号,页次,本数)。与客户在交接单上签字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1、档案整理

1、1目录数据准备

按照《档案著录规则》(DA/T18)等的要求,规范档案中的目录内容。包括确定档案目录的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如有错误或不规范的案卷题名、文件名、 责任者、起止页号和页数等,应进行修改。

1、2拆除装订

在不去除装订物情况下,影响扫描工作进行的档案,应拆除装订物。拆除装订物时应注意保护档案不受损害。

1、

2、1去掉资料中所有金属物,如订书针、大头针和回形针等;对已装订的档案进行拆除。

1、

2、2要注意保持资料的整齐,不能出现资料内容混乱、页面折皱不平、漏页、倒页的现象。

1、

2、3拆除完的档案要进行页码编号,使用数字在客户要求的地方编号,一定要做到不漏编。字迹要清晰工整。

1、

2、4对于己经编好的页码要查看是否正确,档案的纸张是否有破损,如果破损严重的,无法进行直接扫描的档案,及时与管理人员沟通进行处理。

1、3区分扫描件和非扫描件

按要求把同一案卷中的扫描件和非扫描件区分开。普发性文件区分的原则是:无关和重份的文件要剔除,有正式件的文件可以不扫描原稿。 确保扫描时不出现混乱现象。

1、4页面修整

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档案,应先进行技术修复,折皱不平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应先进行相应处理(压平或熨平等)后再进行扫描。

1、5档案整理登记

制作并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交接登记表单,详细记录档案整理后每份文件的起始页号和页数。

1、

5、1整理好的档案要按照档案号放置。要及时的流给下一个环节。

2、档案扫描

2.1扫描方式

2.1.1根据档案幅面的大小(A

4、A

3、A0等)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或专业扫描仪(如工程图纸可采用0号图纸扫描仪)进行扫描。大幅面档案可采用大幅面数码平台,或者缩微拍摄后的胶片数字化转换设备等进行扫描,也可以采用小幅面扫描后的图像拼接方式处理。 2.1.2纸张状况较差,以及过薄、过软或超厚的档案,应案,以及页面为多色文字的档案,可采用灰度模式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2.2扫描色彩模式

2.2.1扫描色彩模式一般有黑白二值、灰度、彩色等。通常采用黑白二值。

2.2.2页面为黑白两色,并且字迹清晰、不带插图的档案.可采用黑白二值模式进行扫描。 2.2.3页面为黑白两色,但字迹清晰度差或带有插图的档案,以及页面为多色文字的档案,可以采用灰度模式扫描。

2.2.4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彩色插图的档案,可视需要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

2.3扫描分辨率

2.3.1扫描分辨率参数大小的选择,原则上以扫描后的图像清晰、完整、不影响图像的利用效果为准。

2.3.2采用黑白二值、灰度、彩色几种模式对档案进行扫描时,其分辨率一般均建议选择大于或等于100dpi。特殊情况下,如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等,可适当提高分辨率。 2.3.3需要进行OCR汉字识别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选择大于或等于200dpi。 2.4扫描登记

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交接登记表单,登记扫描的页数,核对每份文件的实际扫描页数与档案整理时填写的文件页数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应注明具体原因和处理方法。

2、5扫描中的文件保护

2、

5、1认真对好流程单,依照目录数据库中案卷的编号在扫描系统中建立同样的案卷编号,然后导入目录数据库中的著录的数据。

2、

5、2核对系统中的案卷信息是否与原件一致,如果发现差错,要在著录系统中更改。

2、

5、3核对实际扫描的页数和档案整理时填写的页数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应注明具体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

2、6扫描仪常出的故障以及处理

2、

6、1扫描时图像有时会出现黑线,或图像不应该出现的污点,和大面积的黑边。说明扫描仪有污渍或纸屑粘在镜头上。

2、

6、2打开扫描仪镜头用干净的海绵,或者专业的镜头布,擦除镜头上的污渍即可。

3、档案的录入

3、1录入的规则

3、

1、1根据客户的要求对整理好的档案进行录入,按照《档案著录规则》的要求,规范档案中的目录内容。

3、

1、2录入档案案卷的基本信息(编号,题名,目录号等)。

3、

1、3建成案卷目录后按照卷内的目录顺序对文件级数据进行录入,要祥细的录入每一份文件的题名,时间,文号等。

3、

1、4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录入时要先检查档案,看档案有没有破损的,查看档案的页码是否正确,同时根据客户的要求区分什么需要录入的,什么不需要录入 。

3、

1、5录入时要依照档案原件录入,不得私自更改档案的原件,录入完成后要进行检查,核对录入项目是否完整,内容是否规范准确,对于不合格的数据要进行修改或是重录。

3、

1、6录入可以采用OCR识别,可提高录入的工作效率。

4、图像处理

4、1图像核对

4、

1、1扫描完的图像要进行图像的优化处理,首先应核对扫描的图像数量是否和导入的目录数据库中文件的页数一致,

4、

1、2如出现不一致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录入原档案有错,可依照原档案更改,二是扫描出错可能出现漏扫,要进行补扫。 4.2图像数据质量检查

4.

2、1对图像偏斜度、清晰度、失真度等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图像质量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图像的处理。

4.

2、2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扫描的图像文件不完整或无法清晰识别时,应重新扫描。 4.

2、3发现文件漏扫时,应及时补扫并正确插入图像。

4.2.、 4发现扫描图像的排列顺序与档案原件不一致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4.1.5认真填写相关表单,记录质检结果和处理意见。

4.3纠偏

对出现偏斜的图像应进行纠偏处理,以达到视觉上基本不感觉偏斜为准。对方向不正确的图像应进行旋转还原,以符合阅读习惯。

4.4去污

对图像页面中出现的影响图像质量的杂质,如黑点、黑线、黑框、黑边等应进行去污处理。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在不影响可懂度的前提下展现档案原貌的原则。

4.5图像拼接

对大幅面档案进行分区扫描形成的多幅图像,应进行拼接处理,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以保证档案数字化图像的整体性。

4.6裁边处理

采用彩色模式扫描的图像应进行裁边处理,去除多余的白边,以有效缩小图像文件的容量,节省存储空间。

4、7图像的补扫

4、

7、1补扫主要处理由优化操作不当,造成的图像不完整,误删的情况。 4.、

7、2高速扫描造成的漏扫,重张进纸。图像不清晰以及高速扫描仪不能处理的特别文件。

5、图像存储

5、1存储格式

5、

1、1采用黑白二值模式扫描的图像文件,一般采用TIFF(G4)格式存储。采用灰度模式和彩色模式扫描的文件,一般采用JPEG格式存储。存储时的压缩率的选择,应以保证扫描的图像清晰可读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存储容量为准则。

5、

1、2提供网络查询的扫描图像,也可存储为CEB、PDF或其他格式。

5、2图像文件的命名

5、

2、1纸质档案目录数据库中的每一份文件,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唯一档号,以该档号为这份文件扫描后的图像文件命名。

5、

2、2多页文件可采用该档号建立相应文件夹,按页码顺序对图像文件命名。

6、图像的挂机与关联

6、1图像质检合格后的图像数据要进行图像数据的压缩和转换格式,上传到总数据服务器,通过软件可以实现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对相关数字图像的挂接.

6、2将每一份纸质档案文件扫描所得的图像存储到相应的文件夹,要认真的核对每一份的图像文件的名称是否与目录数据库中该份纸质文件的档号是否一致,图像的页数是否与目录数据库中该份纸质文件的页数一致,图像文件的总数是否与目录数据库中文件的总数一致,

6、3认真的填写数字化转换后的交接单,记录关联后的页数,核对每一份关联后的页数与档案整理,扫描填写的页数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应注明具体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

7、档案的装订

7、1扫描,校对工作完成后,拆除过装订的档案应按照档案的保管要求进行重新的装订。

7、2在装订过程中要检查档案的排列顺序不变,不错页,不漏页,要保证装订完档案的整齐性和完整性。

7、3擦除在档案上的个别注记和与档案保存无关的信息。

8、完整性检查

8、1公司在提交客户验证之前,会按照业务系统数据对数据库索引文件和扫描影像进行检查,察看是否漏扫页和是否漏扫件,保证影像的完整性。

8、2检查实物档案是否有顺序错误,错页,漏页和档案的整齐性完整性。

8、3认真的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的验收登记表。

9、档案的归还

9、1扫描并建立索引后的档案影像在光盘刻录前可先由客户派人进行检查。以检查图像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有漏扫、索引信息录入是否正确等。针对每种检查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处理。

9、2图像是否符合标准可通过专用浏览软件抽检方式进行,也可通过扫描系统软件中自带的查询软件进行,可检查图像格式是否正确、是否清晰、是否有倾斜、是否有黑块等;

9、3是否漏扫则在扫描系统自带的查询软件中可列出每份档案的完整目录,通过抽检是否有与原档案目录不一致。

10、数据的备份

10、1通过刻录的光盘或者通过数据直接导入。数据导入程序可按照客户的接口要求进行开发,测试认可后可以直接将扫描系统中的影像和索引数据一起导入到影像系统中,对于验收合格后的数据要及时的进行数据备份,以便查阅。备份后的数据要进行查看,看数据能否打开,数据是否完整,备份好的数据要做好标签,以便进行查找与管理。

10、2当数据和影像导入完成客户的影像系统后,客户就可以在自己的影像系统内调阅、查询和管理已扫描的影像和数据了。

11、交接单与流程单的保存

11、1各种交接单上不能出现手写内容,打错和漏打的内容不能手写记录,打错的交接单如果与接收人签字,则另打一份,错误的交接单在签收人面前销毁。重签一份。

11、2每个月的流程单,提卷单,还卷单,都要装订成册保存,写上年份月份。以便日后查找。

第三篇:档案数字化方案制定与实施

馆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的问题,许多地方档案馆进行了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全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总结以前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不足和失误,往往不是信息技术支持不够,而是绝大多数都知道搞数字化,但档案数字化目的是利用的主题不突出,忽略档案开放鉴定与数字化档案利用的逻辑关系,对先剔除无用档案后开展数字化的思路不明确,没很好研究档案数字化的整体效果就大张旗鼓地做起来了。进而出现数字化目录数据和全文数据不对应、找不着或不好用等问题不少,档案数字化的量虽多,但能上网利用或者说能上互联网利用的很少,数字化返工的现象比较突出,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并没有体现在数字化档案的利用效益上,这一点已引起档案系统管理和技术高层领导的重视,许多实践工作者已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

面对网络时代公众迫切需要远程、公开、快捷的档案信息,面对馆藏浩瀚如海的案卷,面对当前我国档案数字化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长春市档案馆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共同承担了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数字化方案研究》。该项目经过课题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对档案数字化方案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大家交流和讨论。

一、确定档案数字化指导思想与原则

档案数字化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馆藏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档案数字化原则是:遵循重要档案数字化的价值性原则、常用档案数字化的实用性原则、开放档案数字化的开放性原则、褪迹档案数字化的抢救性原则,解密档案数字化的及时性原则,目录数字化与全文数字化分步的时效性原则,档案数字化加工与利用同步的一致性原则。

二、明确档案数字化策略

(一)需求导向,急用先上策略

1.需求导向策略

社会需求对档案利用的影响应该是档案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用统计数字加以分析。

(1)随着编史修志工作纳入各地工作规划,1986年全国省(区、市)综合档案馆接待编史修志查档卷数占利用总卷数的69%。随着编史修志阶段性高潮过去,2003年全国省(区、市)综合档案馆接待编史修志查档卷数占利用总卷数的28%。下降41个百分点。(此数据来自国家档案局法规司保存的档案统计年) (2)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长春市档案馆查阅工人调配档案卷数占利用总卷数的百分比,由2002年的1%增加到2004年的占利用总卷数的68%。(此数据来自长春市档案馆利用统计数据库) 由此看出,国家、地方新政策的出台和工作部署对档案利用的影响程度。从宏观上讲,档案利用已实现了两个转变,服务重点由政治领域转变为经济领域,服务对象由机关干部扩展到公众百姓,特别是为百姓提供凭证案例急剧上升。用动态观念研究当前与长远社会对档案的需求,并指导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服务工程实践应该是档案部门的必然选择。

2.急用先上策略

地方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众多。但并不是所有档案都在现实中利用,有相当大一部分多年不用。2004年全国省(区、市)综合档案馆档案平均利用率仅为1.6%。虽然档案馆众多全宗中当地党委、政府全宗利用率高是一般规律,但其他全宗利用情况往往和政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影响更大。所以,各级地方档案馆按照近期利用统计情况和发展趋势确定数字化的先后顺序是科学的选择,利用优化理论进行档案数字化筛选,快速反应,突击完成急用档案数字化任务,能够达到更好地发挥档案作用的目的,实现即时投入使用的预期。(此数据来自国家档案局法规司保存的档案统计年报)

(二)本级为主,分步实施策略

(1)本级为主策略

根据档案馆职能分工和档案来源原则,各级地方档案馆永久档案绝大多数是本级机关形成的,一般都占50%以上,这部分档案自然是当地档案馆数字化的重点。同时,地方档案馆都保管着大量的上级档案文件,馆际之间上级档案文件重复是必要的,这些纸质文件来源一般都是上级机关统一印制的。进入信息时代,地方档案馆都面临着保管的上级档案文件全文数字化问题,特别是上级档案文件的开放鉴定审查问题,与其各地分头审查上级档案文件开放和进行数字化,不如国家档案局着手进行档案全文数字化和开放鉴定分工、协作,向馆际共建、共享已有鉴定和数字化成果的方向发展。地方档案馆坚持本级为主的原则,根据需要和可能适时、适量地进行利用频繁政策性上级档案文件的全文数字化,以满足当前工作的急需,尽量减少档案馆多层的重复劳动。

(2)分步实施策略

馆藏档案数字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档案室进馆范围档案陆续进馆,进馆范围档案实施档案数字化馆室共建、共赢、共享的策略非常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是第一位需要建全的,但并一定是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成后再建其它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建设是根据现实需要而适时建立。全文数据库建设是满足信息检索需要而必须加快建设的数据库。

(三)剔除无用,避免浪费策略

1.剔除无用策略

地方档案馆馆藏现行档案主要来自于机关各个立档单位,其档案文件进馆的决定权掌握在立档单位文档人员手里,加之国家档案保管期限表几经修改和许多条款至今还比较笼统,所以,不该归档的、不该进馆的、文件重复的档案进馆颇多。特别是建国超过50年以后,半数左右长期保管的档案逐年超过保管期的最上限,这些档案实际上绝大多数已失去保存和利用的价值,但它们仍占据着档案管理的各种资源。

2.避免浪费策略

面对数字化方法的选择,剔除无用,避免浪费应该是一种长久策略,把大量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先剔除,避免把无用档案数字化,再造数字化垃圾。

三、优选档案数字化技术与业务路线

档案数字化建设周期长,信息技术又处在快速发展之中,各个档案馆数字化基础和条件不同。从本馆实际出发,优选档案数字化技术与业务路线特别重要。

(一)计算机新技术与档案数字化业务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档案数字化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带来深刻的影响,本着技术为需求服务的理念,无论是利用哪一种档案管理系统,都要适应档案数字化流程重组和再造需要,适时进行软件升级,通过软件升级固化技术与流程重组与创新,使档案数字化的效果更好。同时,设计符合国家标准与适应自身需要的数据库结构,使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优化,数字化档案的利用快捷。

(二)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

鉴定与数字化同步的目的是加快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同步进行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工作是发展趋势。这种档案鉴定是以剔除无用档案为前提,以鉴定档案开放为主,按需求筛选全文数字化档案,为适时提供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打基础的过程。

(三)档案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

数字化档案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在确定档案开放与不开放的同时,开放档案即上互联网。开放与不开放档案数据在局域网中即时使用。

档案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不可能一次到位,它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地变化的过程,适时把新技术和新理念纳入进去是非常重要的。

四、细化档案数字化操作方法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档案数字化和利用服务工程以建立流水作业线,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为最佳方式。

(一)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地方档案馆在具备一定档案数字化条件的基础上,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理论,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档案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工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搭配,优化档案数字化各种资源配置,提高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构建档案数字化投入小产出大的新模式。

1.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服务工程流水线资源配置案例

(二)首先建立文件级目录数据库

满足一般检索和管理的需要,建好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目前,绝大多数综合档案馆,由于没有实现全部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机检,查找档案不快、不准、不全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档案的统计单位主要是卷和延长米,而档案的最小单位是文件的件数,以件为单位的底数不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把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提高档案的查全率、查准率的同时,利用计算机实现档案以件数为基本单位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高度重视文件级目录数据录入的前期处理。档案馆的案卷来自各个立档单位,案卷是由文档人员在档案局业务人员指导下形成的。但是,由于文档人员变动频繁、档案业务指导面多线长,案卷质量难以适应计算机精确管理的需要,加之个别文件形成时的先天不足,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带来许多麻烦。实践证明,进行文件级目录录入的前期处理,抛开原有的文件目录,按卷内实有文件一一录入,把题名不反映主题、目录与实体不符等一系列问题一并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2.科学合理地设计数据库结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包含三方面功能为最佳。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及实际情况,文件题名、责任者等满足文件检索需要的字段。二是存毁、开放、扫描等数字化加工阶段利用的字段。三是数据录入、校对、鉴定、审查等标明责任的字段。

3.数据质量是数据库的生命。建立在计算机环境下,以上网公开利用为根本目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与纸质文件目录有本质的区别。纸质文件目录有问题只有档案馆内部少数人知道,利用者并不清楚。但是,文件级目录数据库进入网络,特别是向社会公开的部分,对数据库的质量要求是相当高的,数据质量也是当前制约许多数据上网利用的瓶颈之一。

(三)适时建立专题数据库

满足特殊检索需要,适时建立档案专题数据库。馆藏档案仅靠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是不可能解决全部检索问题的。随着客观需要的变化,对某一专题档案有集中利用的需求是经常发生的,突击建立专题数据库,满足社会需求,是档案馆与时俱进的突破口,也是充分发挥档案作用的最佳时机。主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馆藏档案内容确定专题数据库的总体布局。二是按需求分期建立专题数据库。三是根据文件内容和检索需要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题数据库结构。

(四)优选建立全文数据库

满足信息检索的需要,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按照国家档案局提出的重点的、利用频繁的档案首先实现全文数字化的要求,按照“二八”定律,即以20%的努力达到80%的效果,通过多年档案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优先全文数字化档案的全宗、年代。在网络中、在文件级目录的基础上同步进行档案存毁、开放、数字化鉴定与筛选,进而形成与文件级目录一一对应的全文数据库,并确保数字化档案的真实、准确。

(五)档案数据库的管理

为了档案数字化与利用同步和数据安全管理的需要,档案数据库分在建数据库和成果数据库两大类。

1.在建数据库的设立。在建数据库是为了数字化加工所设立的动态库,是数据不断变化的数据库。例如,设立文件级目录数据录入库,它是每个录入人员都分配给操作权限的动态库,属于在建数据库。而完成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则是成果库。但是,在鉴定及全文数字化加工过程中它又成为全文数字化加工在建数据库。

2.成果数据库的使用。成果数据库只分配使用权限,只有特殊需要时经批准才分配数据改变的操作权限。

3.数据的管理与监督

建立技术负责人、超级管理员、数据管理员连锁责任制,实行审批者没有数据操作权,超级管理员只允许分配权限不允许使用数据操作权,数据管理员只有需要时经批准使用数据操作权,用后即刻收回。给予单位领导和相关中层干部全部数据的查看权,每天24小时可以时时对数据质量进行监督,形成数据管理监督新机制。

(六)数字化档案利用服务工程

数字化档案利用服务工程是以搞活数字化档案利用的目的,以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运行制度和具有法律责任的网管、数据管理员、数字化加工人员、提供利用人员连锁责任制,环环相扣,从措施上保证数字化档案的准确。通过防火墙、CA认证、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权限控制等计算机新技术,从技术上保证数据的安全,利用网络实现档案的法律效力,实现远程为利用者提供快捷、准确数字化档案的目标。

1.在局域网上应用

在局域网内,档案在建和成果数据库所有接待人员都有检索权限,对只进行目录数字化的档案实行现用现扫描全文的方法使之达到已全文数字化的档案一样效果,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利用替代档案原件利用、计算机打印件替代复印机复印件、电子签章替代手工盖章、接待人员和利用者不接触档案原件的目标。从而起到了运用数字档案高效利用、保护原件的作用。并积累了利用者凭加盖电子签章的数字档案打印件办理社会保险的成功案例,其数字化档案的法律效力得到认可,为档案馆参与电子政务开辟了新途径。

2.在互联网上应用

利用档案网站,通过CA证书等安全手段,不但实现了领导远程数据上传的审批,主要是开展开放档案远程查询、下载、打印。特别是把CA证书发给立档单位或使用单位档案室,为CA用户远程提供档案证明和数字化档案法律效力的体现,减少异地现场查询的不便,使档案馆参与电子政务成为现实。

五、加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行政管理

档案数字化涉及档案馆内部许多部门,加强组织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同样适合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服务工程。各个档案馆涉及档案数字化加工和利用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尽相同,但应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在计算机环境下,把数据录入、鉴定、数字化加工、整理、数字化档案利用形成一个流水线,打破内部行政分工界限是发展趋势。无论是采取那种组织形式,优化人员组合重新分工在所难免,各个档案馆在组织实施方面有所不同是必然的。

1.加强计划管理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针对实际的调研和论证,运用科学方法预测,制定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进行档案数字化的总体规划和年度专项计划,通过计划谋求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决策目标三者在动态上的平衡,实现管理决策所制定的各项目标。

2.强化组织实施

实施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档案数字化建设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技术含量高,涉及到许多因素,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实施特别强调解决问题的及时性。通过创新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相互作用的新机制,实施有效的组织、指挥、协调、激励工作,保证档案数字化的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3.增强管理的技术含量

档案数字化的建设过程贵在控制,重在管理。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数字化,任何一个逻辑错误,都会给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带来麻烦或隐患。在互联网上公开不真实、不准确的档案,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流水作业,上一道工序一定要为下一道工序负责,各道工序工作量的对等与匹配同样重要,这必然要求行政、技术、质量管理的网络化。实践证明,建立数字化进度数据库、数字化质量反馈库、档案利用登记数据库,给局馆领导和相关人员分配使用权限,通过技术手段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全程管理、适时控制,达到强化数字化档案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 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服务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也不少,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与实践。

第四篇:房产档案数字化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随着房产档案的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纸质档案扫描转化为电子档案提供利用,实现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使档案利用效果更高效更便捷。由于对数字化档案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对房产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的网络环境的安全相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维护数字化档案数据的真实完整有效已成为新时期房产档案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由于投入不足和传统管理观念的局限,房产数字化档案的管理现状滞后于实际管理的需求,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这就需要加大投入,搞好调查研究,逐步满足现代化房产管理的需要。

一、在房产档案查询中存在的问题

1、登记簿中因身份证号码升位而造成身份证信息前后差异无法互查。一代身份证换二代身份证升位后加数字和字符的变化计算机系统不能有效自动增位,只能用新身份证推断旧身份证号码,如老档案中身份证信息不完全,有些档案内容缺项,使用现行电子登记簿无法全面反映个人信息,造成查询困难。

2、个人身份多元化造成身份信息不唯一,给查询带来难度。如产权人以军官证等证件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后用身份证号码就查询不到对应信息。

3、姓名中有生僻字出现时,受理人员往往用空格或符号代替,而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依个人习惯操作随意性很大,也造成查询页面有许多个王空格、许多个李?,信息混乱难以区分。

4、由于街道名称更改,房屋座落信息发生较大变化,街道名称多一字少一字、前后顺序变更都使得房屋座落信息产生差异。如南建国路改为建国南路,胜利路改为胜利大道等等,往往一条路的名称变化了,沿路居民的房产证信息就都要被动地做更正登记。

5、电子登记簿信息输入时全角和半角没有从程序上做严格限定,使得操作者在输入完文字后输入数字时仍然能用全角状态输入数字或字符,造成相关项目被调用时字符混乱,甚至查询不到,给查询工作带来难度。

6、在程序设计时没有严格规范空格的使用,使得不该出现空格的连续信息如人名或身份证号码中间有空格,给查询造成困难。

二、改进数字化房产档案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制定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针对电子登记簿落后于管理需要的实际情况,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任何环节严格按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发现问题及时退卷,杜绝差错的产生。

2、加大房产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力度,完善数据库的建设,从软件开发制作方面着手,规避不规范的操作对数据安全带来的冲击,用技术手段迫使工作人员认真仔细地完成电子登记簿的准确输入。

3、完善查档流程。查询档案流程要充分考虑有可能的情形,如遇利用人办完产权证后又改名即有曾用名的情况,查询档案时应出具更名过程的户口本方可查询。

4、关注新兴技术,借鉴并应用到档案工作管理中来。目前出具的查询结果证明仅仅是普通复印纸上打印的扫描图像,档案的安全性没有保障,应该采用先进的水印技术解决这一难题,在输出结果的同时在相应的位置设置水印防伪标志,并且每个有查询、打印权限的工作人员电脑中都有后台统计工作流量的电子日志。

5、档案管理软件要统一,不能因不同业务而用不同的软件。由于历史原因,有些新增业务不能在已有的程序中添加而另外新设计一个软件,这使得业务衔接不紧密,数据分散,同一个业务办完得需要在两个软件来回切换,甚至造成超时,因此在研发软件时应充分考虑登记部门的所有业务,提高权属档案的管理水平。

6、因房屋权属档案涉及产权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因此要尊重产权人及保护信息的保密问题,不得以姓名为搜索条件查房,这在程序中就应严格控制。

7、从事档案查询工作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并且人员流动频繁,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工作成效,因此必须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术知识、管理能力,提升工作人员规范、保密意识,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8、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追踪收集反馈信息,避免关起门来搞信息化,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为更广范围的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作好准备。

无可置疑,目前房产档案数字化正以飞快的速度融入现代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必将迎来房产档案工作的巨大进步。房产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任重路远,作为房产档案的管理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精益求精的态度,科学合理的手段把房产档案工作作细作好。有效加强档案管理职能,坚持做好房产档案管理的各项基本工作。加强主动服务意识,使房产档案工作有序开展,为房产登记服务,发挥房产档案的作用。

管理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档案,数字化档案是房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数字化给房产档案管理锦上添花,是高效利用档案的前提。要想档案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利用还需要房产登记管理机构各个环节工作人员通力合作,规范和强化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房产数字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安全,为发挥房产档案社会价值奠定基础,更好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

第五篇:数字档案馆调研报告

档案馆“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报告

1 对档案馆工作性质的认识

1.1 部门职能

高等学校档案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也是衡量高教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记载过去,服务现在,昭启未来。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和知识传播地,其各类档案尤其是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档案的科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是社会信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档案,可以再现历史的面貌和发展变化的轨迹,为领导决策和日后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依据。

近年来在档案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校档案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传递、开发利用也成为高校发展一项重要工作,使档案成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日常管理等的基础和依据。为了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高校科研、教学、管理服务, 确保各门类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要完善档案管理,严格把好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关,把好案卷质量关,采用高校统一规范的分类法,统一标准化管理档案,这样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效率,又可为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为学校内部行政管理的重要部门, 档案馆具有双重性, 作为职能部门,它负有“监督和指导”的职能,要“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作为业务部门,还要“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具有“保管”的职责。

1.2 部门工作特点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管理活动。作为专门负责管理各部门档案的一种独立的业务工作,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针对特定的部门来说,档案管理又是该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如干部档案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科技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档案作为一种文献,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档案管理是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社会对档案需求的提高,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对档案的简单保管,而是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来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档案管理活动与其他文献管理活动一样,包含了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是一种信息控制系统。但由于档案原始记录性的特点,又使得档案管理活动区别于图书、情报等其它文献信息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第一,档案资源积累过程的缓慢性。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档案大多数是“孤本”,不能随意复制,尤其是历史档案,能够流传至今的很少。因此,档案较之于一般的图书资料而言更显珍贵,在其保管和利用过程中不得不重视对它的保护,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他的利用率。

第二,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就档案的流转程序而言,档案管理过程可分为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两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所起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价值,服务对象不同,档案管理方式也有不少差异。档案室管理阶段,档案具有凭证价值,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为本单位日常工作经常查考,具有过渡性;档案馆阶段,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作用降低,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进入永久保存时期。这个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某个单位服务,而是要有意识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地提供档案为整个社会各项工作服务。

第三,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档案是在其形成者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档案历来为形成者所有与控制,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关系。目前普遍采用的在档案整理中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的作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档案对形成者的依附性,使得档案难以像图书资料那样广为传递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活动的范围。

第四,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涉及到学校的政治、经济与技术机密。所以,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对外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封闭期,过了这段封闭期后才能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并由此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 本部门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主要工作成绩

自2007年12月14日成立以来,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立足国家标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档案收集、整理方式的改革,在全校推广应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力量积极开展档案数据库和网站建设,以期使档案检索利用更加贴近学校发展需要、贴近教职员工研究查考的需要。馆内目前设有馆长室、综合档案科、干部档案科、保密室及3间库房,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共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人,另有退休返聘人员1人。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包括文书、教学、科研、基建、声像、学报、设备、财会八大类。

2008年12月31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努力,我校试卷保密室获得贵州省国家统一考试试卷保密室合格证,是继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之后的贵州省第三家获得试卷保密室合格证的高校。

2009年1月9日,在省直机关保密工作第十一协作组、省直国家安全工作第三协作组 2008总结表彰暨移交工作会议上,我校荣获了省教育厅、第十一协作组组长单位贵阳中医学院颁发的“2008先进单位”称号。我校院办副主任、档案馆副馆长黄竹慧、档案馆工作人员朱青荣获贵州省直机关工作保密论文征文竞赛一等奖;我校部分档案工作者分获二等奖、优秀奖。

2009年4月8日,经贵州省档案局决定,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尹新黔、贵州省档案局局长王传福以及贵州省档案局经科处、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各成员单位院校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既是对我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我校档案事业继续稳步推进的一种鼓励,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妥善解决问题的契机。

2.2省内外高校同类部门工作经验借鉴

2.2.1 本部门与省内高校同类部门对比分析

贵州省内高校目前仅有三家设立档案馆,分别是贵州大学档案馆、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我校档案馆。

贵州大学档案馆成立于2004年11月,即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合并时,由两校的干部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合并组建而成。贵州大学档案馆为正处级建制单位,下设办公室、人事档案科、综合档案科。现有在编工作人员11人,其学历结构是:大学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6人;职称结构是: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人。全馆总面积977平方米,馆藏有人事档案9339卷、综合档案(含党群、行政、教学、科研、财会、基建、出版、外事、实物等类档案)29878卷,配置有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档案装订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空调等设备。

1991年初,贵州师范大学根据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理顺了领导体制,成立了综合档案室,隶属校长办公室领导,由校长分管。除原有的党政管理类档案外,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了学校党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声像等九大类档案。2005年初学校成立档案馆,在原有综合档案的基础上,将人事档案并入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2004年初,省政府决定将贵州省理工职业学校并入我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档案馆接收了该校的全部档案并按不同的全宗实行统一管理。档案馆现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7人,其中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档案馆现有办公室、档案库房、阅览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有适应工作需要的规范的各种档案装具,另配有服务器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照片打印机、数码相机、复印机、装订机、吸尘器等现代化管理设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我校情况比较接近,我校也接收了贵州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的全部档案并按不同的全宗实行统一管理。从档案馆机构设立来看,我校设立较为齐全,但缺少公开阅览室,档案的利用开发受到一定局限。

2.2.2 本部门与省外先进院校同类部门对比分析

我们选取了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综合档案室成立于1984年12月,2002年12月建立校档案馆,内设收集科、管理科、编研科和人事档案室。现有在编人员11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2000年建成学校专用档案楼,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投影仪等设备;其中库房520平方米,库内安装有354节密集架、8组24台空调机及防火、防盗、去湿等现代化设施。1978年复校以来的档案均按《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进行分类、编号、编目、排架,共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校产、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人物、声像、字画等十三大类。档案馆从2001年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2005年开始引进“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并于2007年在全校推广使用,目前全校所有院(系、所)、部门均已使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归档工作,为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迈出了重要一步。除计算机检索外,档案馆编制了案卷目录、专题目录、部门移交目录等检索工具;编制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通知汇编、干部任免通知汇编、学校基础数据统计资料汇编、校级发文汇编;编写了文书档案、学籍档案的查阅指南;建立了学生档案查询、出国人员检索表等辅助数据库。 从以上情况分析,作为国内设立较早的财经类高校档案馆之一的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无论是从档案馆的功能、档案馆管理的档案种类,还是档案馆开发利用的程度,都远远领先。尤其是对于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应用,应该是我校今后一段时期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2.3 存在主要问题

2.3.1 重管理轻宣传

近年来,随着我校档案馆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档案的价值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和认可。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化、现代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与此同时,却也忽略了档案宣传工作的开展。这里所说的档案宣传,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宣传之外,主要是指对馆藏档案内容的宣传。由于高校档案部门不注意馆藏内容的宣传,使大多数师生员工不知道档案部门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因此不能结合工作需要去档案室查找有关材料。人们不知道档案馆里有什么,能不能为自己所用,怎么用等等,致使大多数教职工始终对档案馆望而却步,认为那是神秘、不可接近的地方,当然更没有什么自己需要的东西,导致档案利用者较少,利用率较低。

2.3.2重收集轻鉴定

档案收集活动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没有档案收集就没有档案,更谈不上档案的开发利用。由于我校档案馆新近成立,为了搞好档案收集工作,我校档案部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指定了各单位、各部门提交档案的规范格式并定期对了各单位、各部门的专兼职档案员进行业务指导。我校档案馆馆藏正日益丰富,归档率也逐月递增。但我们在关注档案数量的同时却忽略了档案质量的控制,忽略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忽略了档案的“优化”,其结果是给档案整理编目工作增加了负担,浪费了人力、物力和库房空间,也影响了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档案被及时有效地利用。

2.3.3重整理轻编研

档案整理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中最为耗时费力的一个环节。档案人员要对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卷,要注意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分类正确,问题突出,要拟写案卷标题,最后还要“三孔一线”将案卷装订的结实美观。遇有卷内纸张大小不一的,还要裁裁剪剪,补补贴贴,有时为了强调整齐,甚至把有用的文件内容也切掉了。过于繁琐的整理工作流程,耗费了档案人员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无暇顾及档案编研工作,缺乏高质量的编研材料,导致档案利用工作始终停留在你来我查,只能提供单一的原件或复印件的低层次水平上。

2.3.4重部门轻个人

只重视为校内单位、各部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忽略了对个体档案用户的宣传和服务。以本校档案利用登记为例,90%的借阅利用都是部门工作查考以及学校编史修志之用,而极少有个人用户查阅与己有关的诸如工资改革、职务任免、职称聘任、体制改革等文件,即使偶有一二,也是半遮半掩,试试探探,不知自己到底有无权利查阅。过去,由于档案部门过于强调档案工作的政治性和机要性,把档案工作神秘化,实行自我封闭,把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限制在党政机关或红头文件上,使得大部分教职员工对档案有一种神秘感,认为档案馆就是保管人事档案的地方,不可涉足、分不清人事档案和文书档案的界线。在他们的印象中,档案馆只是校方的档案保管和服务机构,个人无权利用。狭隘的服务面使馆藏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并最终成为阻碍档案馆发展的瓶颈。

2.3.5重查借阅登记,轻利用效果反馈。

查借阅登记是档案提供利用必做的功课。在档案利用服务中,档案人员往往很注重借阅情况登记,但在档案提供利用之后,利用效果如何,利用者是否达到目的,对利用服务是否满意,或者对服务态度、服务方式及需求的档案内容有无意见、建议等等,却往往不加考虑,无从知晓。也就是说,服务方与利用方缺乏沟通,利用方的需求和意愿服务方无从了解,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在利用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利用者需求。

3 影响本部门工作的“十二五”环境因素变化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当前,高校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内外环境的鲜明对比,与社会其他行业人员经济收入和物质分配差距的拉大,打破了档案人员的心理平衡,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情绪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悲观情绪。因此,一部分同志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跳槽”了,造成了档案部门队伍不稳定的状况,这是造成高校档案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同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应用,使信息资源存贮与传递向数字化、电子化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档案方面的应用,使电子文件在信息采集、管理及利用各方面与传统纸质档案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带来管理模式、运作程序、技术方法等诸方面的变革。数字档案馆、网站的建设,网上提供利用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这给档案馆今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3.2 微观环境分析

档案产生于不同的地点,由各单位、各部门的档案员整理和管理,在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一系列业务环节中,其中包括了档号设置、着录规则、实体排架、档案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实践性操作。由于档案实体保管在物理条件上的分散性以及各单位、各部门习惯于各自管理模式的差异性所致,要改变原有做法并统一按一个全宗的标准管理,工作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4 本部门“十二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具体思路 4.1 总体思路

档案馆“十二五”期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发展和服务师生主题,继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资源建设、法制建设、环境建设、队伍建设,抓好馆室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规范化管理等。

一是全面推进馆室基础业务精细化管理。在档案馆基础业务精细化管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带动全校档案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二是夯实馆室功能建设和基础业务建设。抓住我校“十二五规划” 的有利契机,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将档案事业发展、档案馆库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以创建为目标,大力推进档案馆功能建设和馆库基础业务工作。

三是全面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制订2010-2015年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同步启动数字档案馆与数字档案室建设,努力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各类基础数据库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把档案信息安全作为重点,从设备、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

四是切实加强档案业务的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各单位、各部门档案业务建设,提高各单位、各部门档案管理水平。

4.2 发展目标

档案是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档案,只有通过档案工作才能得以保存和流传后世,才能起到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作为一种知识资源,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档案工作被视为知识管理工作。作为档案信息搜集、整理、记忆、传播的基地,档案馆不仅可以向利用者提供文本服务,也可以进行超文本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和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尽管我校档案馆刚刚成立,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档案馆上下在档案馆副馆长的带领下,一直积极主动开发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档案馆“十二五”期间工作的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创新”为主题,以人员素质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根本,以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努力把我校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把我校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

4.3 重点任务

4.3.1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档案人员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手段,大力推行“五个一样”的服务,即:对来馆人员做到百姓领导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来人来函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难查易查一个样。以周到、热情、细致、严谨的服务态度,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档案馆成为领导的助手、师生的朋友。

4.3.2 启动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建设

建设档案馆网站,把档案馆网站建设成为档案工作者的家园,档案利用者的乐园,各级领导的智力源;起草《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以及《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需求意见书》,配合学校确定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对文书档案和学生成绩等利用较高的档案的电子化。 4.3.3 做好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

起草并下发《贵州财经学院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4.3.4 健全学校档案工作网络。

进一步明确各单位档案负责人和兼职档案员,并做好业务培训工作,以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档案兼职队伍建设,积极向学校呼吁,兼职档案员可以参与档案系列职称的评定和考核。

4.3.5加强档案的收集和业务指导

督促有关单位将2009年以前的档案及时移交档案馆,确保档案完整入库。

5 实现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对策措施

5.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前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档案,学校工作离不开档案,要坚定档案工作者的信心,深刻认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工作中的差距,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封闭保守、求稳怕险转变成改革开放、积极创新的观念;把坐等上门、按部就班的观念转变成为主动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千方百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观念;把档案行政管理仅仅看做业务指导的观念,转变成依法管理、宏观指导、全面服务的观念;把传统手工式管理的观念,转变成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观念;把不太重视经济效益的观念,转变成重视社会效益又重视经济效益的观念。

5.2 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理

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高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所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搞好高校档案工作,就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加强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档案的法规体系,用法规引导、推进和保障高校档案工作的持续发展。《档案法》的颁布与实施,使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得以保障。只有通过法制监督,才能使高校档案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更好地促进高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5.3加强宣传,开展用户教育 这里所说的档案宣传,首先是指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档案法》以及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师生员工能了解、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其次,也是着重要强调的,就是加强自我宣传,开展档案用户教育。档案利用者要顺利获取档案,必须知道:一是何处有档案;二是这些档案都包括什么内容;三是如何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档案。然而这三点在目前来讲多数利用者并不知晓。所以,档案馆必须重视做好自我宣传,向全院师生员工介绍馆藏档案内容、类别,介绍档案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手续,介绍检索工具及使用方法等等。可采取在全院范围内举办档案检索与利用讲座,利用校园网与宣传栏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外界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馆藏内容及所能提供的服务,这样才能激发各部门及个体用户对利用档案的愿望与热情,消除人们对档案工作的神秘感,引导更多的人利用档案。

5.4开展现行文件服务

通常档案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过时的文件”,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实际上就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前移。所谓现行文件,就是指已经产生,正在进行运转、传递、执行的文件。一般来说现行文件在其形成的前五年利用率最高,以后就逐年递减。除了党和国家机密、法律规定,学校按规定需要保密的事项和科技、商业秘密,凡是涉及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事关师生员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政策规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公开的事项如体制改革、房改、养老、医疗、灾情、疫情、突发事件等不涉密文件都是老百姓急于了解的,都可提供查阅。服务方式一是可采用阅览服务,即设置阅文室,提供文件原件阅读及复制服务;二是依托高校局域网将可以开放的文件内容挂在网上,开展网络服务;三是咨询服务,即以现行文件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以解答问题的形式向利用者提供服务。

开展现行文件服务不仅拓展了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档案利用率,促进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开展现行文件服务必须高度重视安全与保密问题。

5.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稳定专兼职档案人员、提高其整体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配备档案专职人员时,既要注重人员的素质,又要注重业务水平。

一是要注重档案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在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使其在掌握档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不断扩大知识面,及时调整和完美自己的知识结构。要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参加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应加强针对性、实用性,重点加强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档案工作者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不断提高档案专业阶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在职的档案人员从思想上和业务水平上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要积极引进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既注重引进具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面实践经验、精通业务的中高级研究人才,又注重引进相关学科特别是理工科专门人才,合理调整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5.6加强馆藏建设,大力丰富、优化馆藏

首先,丰富馆藏,打好基础。丰富的馆藏是开展利用工作的前提,但这并不是片面强调档案越多越好,而是要求档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当前各大高校档案馆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低价值档案较多,公务性档案多,纸质档案多;价值大的档案少,特色档案少,非纸质档案少。档案部门在进行馆藏建设时要注意完善馆藏结构,从档案门类看,不仅要有党群、行政等公务性档案,还要有突出高校特色的教学档案、科研档案。从档案载体形式上看,不仅有纸质档案,还要有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另外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及早起步,加强对电子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其次,在丰富馆藏的同时必须重视优化馆藏,即以最低限度的费用消耗保存最大限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档案价值鉴定,是优化馆藏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成立档案鉴定小组,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此项工作,把好文件材料的归档鉴定关及到期档案鉴定关,以达到优化馆藏,方便利用的目的。

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笔者认为,丰富、优化馆藏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增加馆藏数量。档案馆自开始运作以来,一直积极地接收各单位、各部门档案,征集档案史料,充实馆藏各类资料。

第二,提高馆藏质量。要“清源截流”地把好档案进馆关,同时丰富档案载体,使纸质、木质、磁带,甚至现代机读档案都具有。

第三,克服馆藏臃肿现象。大量重复的档案和无价值档案的存在,占据了档案馆库存有限的空间,使馆库无法最大限度地容纳有效档案的进馆。所以,消肿精档也是丰富馆藏的一个内容。

5.7加快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以网络为依托开展档案利用工作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化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与信息的全社会共享。对于高校档案工作来讲,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更是势在必行。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库存的传统纸质档案进行必要的数字化处理,使之转换成可联机上网的数字信息。在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中,可以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分步实施的具体步骤,选择在两个不同层次上分别进行: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其目标是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开展网络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档案馆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此项工作,夯实基础,实现档案管理、检索利用的现代化,并最终以此为依托,借助高校局域网开展网上档案查询服务,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但据《高等学校业务档案工作规范》,“已建馆的学校,对馆藏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的,除未解密或需要控制使用的部分外,均应按国家规定,报校长批准后,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未建馆的不向社会开放。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利用时,应持单位介绍信,经室主任或校办主任同意后,方可查阅”。可见,高校档案的利用绝非完全的开放,利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密,如人事档案要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的隐私问题,科研档案要注意个人成果的保护问题等。

5.8增强服务意识,热情周到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档案工作是项服务性的工作,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利用工作的好坏。要改变目前档案部门被动服务的状况,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在服务思想上,由过去为政治服务为主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主;第二,在服务形式上,由过去“坐等调卷”的被动服务转向“面向社会,多方联系”的主动服务;第三,在服务工具上,由过去检索工具单一,不系统、不配套、平行重复,转向逐步建立一个形式统一,内容稳定,功能健全的检索体系,以满足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利用检索的需要。

做好高校档案工作,其目的就是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离开这一点,高校档案就变成死档案,档案工作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应注意抓好高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以便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和教学服务。一是可以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二是可以利用教学档案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可以利用教师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领导掌握教师各方面情况提供档案资料,为职务晋升和业务考评提供重要依据;四是可以利用学籍档案资源,满足社会和各方面对毕业生有关情况的了解,为毕业生工作后的提干,工资晋升以及出国提供原始的学历证明等。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永恒的话题。信息时代的巨大变革,为档案利用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和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开创档案信息服务的新局面,更好地为高校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和公众服务。总之,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作用,就应进一步深化高校档案的改革,切实加强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使其能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十二五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档案馆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全体档案工作者一定要齐心协力,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为把我馆建设成为在国内财经院校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馆而奋斗。

[1] 周景伟,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贵州财经学院 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

Copyright © 2008 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一篇:实验室人员培训程序下一篇:摄影照片展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