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存在重大区别也存在紧密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产生背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价值指向、价值原则以及各个核心价值范畴的具体内涵和践行现状等方面。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超越,在批判中吸纳,在解构中建构,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并存状态的复杂关系。

第一篇: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把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都有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及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相当部分教师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后,能自觉地把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精神要求渗透到教学中去,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两者是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一個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更加精炼,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八大要求,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外围”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作者:王龙和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辨析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存在重大区别也存在紧密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产生背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价值指向、价值原则以及各个核心价值范畴的具体内涵和践行现状等方面。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超越,在批判中吸纳,在解构中建构,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并存状态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联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10

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人提出一种困惑: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否表明我们接受了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理念?这种困惑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比较价值哲学论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比较价值哲学看来,任何时代、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之间都不是孤立分割而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也一样,我们应该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科学地分析二者的关系,纠正在这一问题上的诸多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存在重大区别也存在紧密联系。

一、二者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产生背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价值指向、价值原则等等方面不尽相同,各个核心价值范畴的具体内涵和践行现状等方面更是似同而异。

1.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西欧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以自由对抗神权和王权束缚,以民主对抗王权专制,以平等对抗封建等级尊卑特权等等,最终解构了封建社会的价值秩序,摧毁了腐朽的社会制度。相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它理所当然是一种进步;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在思想观念、价值意识上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同时问世,但是其甫一诞生剑指其天敌,就是为了批判并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最终慢慢形成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

2.社会制度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决定观念上层建筑。这一原理表明两种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区别更本质地表现为其背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属性。正是“社会主义”,这一表领属性质的定语,“体现了这一集合概念内所有价值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向度的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1]。在这里,“社会主义”首先意味着价值观的社会制度属性,意味着这些价值观是“中国人自己”的,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阶段”的[2]。

3.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属性还意味着这些价值观的社会形态属性。从唯物史观看,作为社会历史形态逻辑,“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文明性、先进性、正义性的社会形态,源于却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高阶性逻辑地规定了“社会主义”是最大、最高的政治价值、神圣价值。同时,这种高阶特性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要求,在充满冲突和竞争的古今中外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应该具有社会历史形态上的超越性与人类共识价值的继承性,是三大传统价值体系的集大成者:中国优秀价值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人类文明的优秀价值成果尤其是现代西方价值理念精华。[3]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是普适价值(universally adaptable values)又是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

4.价值理想

所谓价值理想就是引导社会全体的奋斗目标、发展图景和前进方向的价值远景。“自我实现”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价值理想;超越了“自我实现”的“自由个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价值理想。

“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一资本主义最高价值理想,崇尚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理想社会。但是,这种价值理想具有很强的虚假性——在最根本的资本逻辑的强大作用下,这种“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其自主性并没有消除自发性,其独立性并没有摆脱对他人和物的依赖性,其自决性并没有融合自律性。所谓“自我价值实现的个人”实际上不过是“异化”个性、“偶然的个人”。个体实现的其实不是自我的价值,往往是资本的价值,使人的价值从属于物的价值,标记个人价值的往往不过是金钱、地位、权力,是被外在的“物”(金钱、地位、权力)、虚假的“自由”“民主”“平等”所异化的“单向度的人”。

“自由个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价值理想。广义的“自由个性”是指每一个个体在自由劳动、自主活动、自我批判基础上最终达到全面自我实现和个性自由的主体存在形态,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狭义的“自由个性”是指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个性,是相当于“异化”个性、“偶然的个人”而言的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特殊)个性”“丰富的全面的个性”“有个性的人”“个性自由”等等。他们做真正依赖自己的人,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其他外物(如其地位、财产)的人。构成人的个性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才能、情感、兴趣、品质、审美等等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人的个性极其丰富。[4]

5.价值信念(the belief of value)

所谓价值信念就是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状态、功能和变化等方面坚信不移的价值断定或确信。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念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最大优越性,奉行个人主义价值指向,推行遵循资本逻辑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是自由民主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这种价值信念具有极大的唯心性和欺骗性,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严重阶级对立和利益差别,远不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念就是信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坚信人类终将消灭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奴役人的现象,社会主义必将在全球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按照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集体主义逻辑建立真正理想的社会,并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的自由发展,过着有道德的幸福生活。

6.价值信仰(the faith of value)

所谓价值信仰是指特定文化共同体和生活于其中的个体一以贯之的共同选择的最高价值承诺。[5]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仰是尊奉资本逻辑的功利主义。英国功利主义者将功利主义经济地表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崇尚“算计理性”的功利主义本身并非罪恶。但其在现实中往往异化为尊奉资本逻辑的具有拜物性的功利主义,往往成为信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和其他各种拜物教包括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信仰权力至上的权力拜物教。恩格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个方面都是领头的。”[6]资本主义的这种拜物性的信仰先天地决定了其反自然、反人道、反自由的特性,造成了人与自我之间的恶性冲突尤其是价值虚无主义;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尤其是导致劳动力异化为商品最终导致社会关系的普遍物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尤其是生态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仰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科学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这种世俗化的现实的科学的崇高的健全的信仰[7],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为终极关怀,从而以确信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共产主义必然从理想转化为现实为基本内容的。

7.价值指向(the orientation of value)

二者的区别还表现在各自的价值指向上。价值指向是一定价值主体处理各种价值关系时所持的行为取向。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是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资本主义”最大特色是私人拥有资本财产,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其名称本身即表明其价值指向是个人主义。所以罗伯特·贝拉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8]实际上,个人主义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指向。所谓个人主义是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权利、价值与自由,崇尚个人竞争意识,推崇个人奋斗精神的理念,特别崇尚“依靠自我”的“自立成功者”。作为西方文化共同体的一种价值指向,它像DNA一样早已复制到资本主义哲学人性论、宗教信仰、价值体系、政治理念、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理想形态的“个人主义”指“每个人都是自我约束、自我包容,并且理论上自足的实体,社会只是个人的集合体。”[9]如果丢弃“自我约束”这一内核,极端追求“个体本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本身就蜕变成了“极端个人主义”“原子式的个人主义”,甚至是完全背离自身本质的“利己主义”或“唯我主义”,这就会出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彻底分裂的危局,就从根本上瓦解了社会的合作关系,最终处于溃败的边缘。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则超越了资本主义个体主义。“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10]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真正做到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和“有个性的个人”的价值,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筹兼顾原则,真正协调了社会整体和个体成员的关系,这是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个体主义无法比拟的。

8.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分为根本价值原则、核心价值原则。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维护少数资本家的利益为根本价值原则,所以它以自由与民主为核心价值原则。这种根本价值原则具有较强的狭隘性,最终导致其自由与民主核心价值原则的强烈的欺骗性。这是因为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自由权利最终维护的却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少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那部分“民”的民主——有人说美国民主的实质就是“1%所有、1%统治、1%享用(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11],民主不过是资本和官府之间的钱权“旋转门”的“钱主”游戏。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广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原则,所以它以公正和平等为核心价值原则。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价值原则与“社会主义”是直接的统一,直接体现在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公正原则中。它力求在形式、内容和实质上坚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以公正和平等超越资本主义自由与民主,因为“公正高于仅仅从个人角度讲的自由”[12]。

9.核心价值范畴的具体内涵和践行现状不尽相同

卡尔·曼海姆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样的词或同样的概念,当处境不同的人使用它时,就指很不相同的东西。”[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吸收了反映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范畴形式,同时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和道路模式必然赋予其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尽管概念术语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相同,但其外延和内涵却根本不同。”[12]但是,就些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而言,中西方之间存巨大的政治、文化以及道路、模式的区别。

例如,所谓资本主义“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商品交换和贸易的自由[14]乃至劳动力的买卖自由的基础上的,最终资产者“合法地”占有无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自由,这是一种“最彻底地取消任何个人自由”[15]的以至于“自由得一无所有”[16]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践行现状是“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17]。社会主义自由倡导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政治、经济、文化自由权利;是更为广泛的、彻底的自由,是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对立统一。

资本主义“平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根本不平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是形式平等而事实不平等,是富人之间的平等和穷人之间的不平等,“平等原则由于被限制为仅仅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一笔勾消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18]在资本主义社会,财产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在社会生产中和产品分配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是不平等的。所以,平等不过是资产阶级平等雇佣工人的权利,正如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的:“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19]

就社会主义平等相当于资本主义“平等”而言,首先既强调起点的平等,又强调过程的平等,还强调结果的平等。因为社会主义平等强调要消灭一切不平等的社会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平等维护的是以劳动量为基础的社会产品的分配,即按劳分配。”[20]正是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平等超越了资本主义“平等”。其次,社会主义平等继承了“资产阶级的法权的平等的权利”[21]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承认劳动者的“天然特权”(劳动者的不同个人天赋即体力、脑力)和婚姻、家庭上的差别,但是社会主义平等已经不再仅仅是法权的抽象平等,“此时的不平等仅仅是一般程度上的财富不平等,其不平等的程度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财富不平等程度要低得多。”[22]再次,在更大范围、更加彻底地实现了平等。恩格斯指出:“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23]当然,社会主义平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最终会被共产主义平等所超越。

二、二者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不仅存在重大区别,还存在紧密联系。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超越,在批判中吸纳,在解构中建构,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并存状态的复杂关系。

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核心价值观更是这样的。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24]价值观发展史证明这一点:更高社会形态的价值观必须继承和超越历史上的优秀价值。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的等级贵贱价值观进行猛烈的批判,同时在批判中吸纳了其关于自由、民主、理性、科学、节制、私有财产、法治、权利、公正、共和等重要观念,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法治”等等核心价值[25]。所以列宁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 ‘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26]最具先进性和进步性的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发展成果的吸收是一种积极扬弃和批判,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①。

那么,如何在继承中超越呢?这主要是通过在批判中吸纳,在解构中建构的方式来实现。首先是在批判中吸纳,“必须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27],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彻底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是一种扬弃,所谓“扬”是指继承和发扬暂时作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式存在的人类共同文明成果诸如“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等范畴本身;所谓“弃”是指大力批判这些成果身上所附着的资本主义性质,批判其资本主义前提假设,包括理论前提、逻辑前提、物质前提、制度前提等等,揭穿其把自身少数人的根本利益冒充为人类普遍利益的虚伪性;剔除其披在身上“普世性”的欺骗性;识破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唯心性;超越其价值观哲学根基的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抽象性;打破其对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如“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的话语霸权性和解释垄断性,赋之以社会主义性质和人类文明的真实面目。其次是在解构中建构。最重要的是超越其理念性,在现实中践行这些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但是它必须表现出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步一步地建构其具体内涵。一方面,我们要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伪性、唯心性、欺骗性”;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唯物性和现实性” [28]。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并存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会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真正实实在在地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毫无疑问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和艰巨的过程,我们要学会“在斗争中借鉴”,在竞争中融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自由个性的价值理想、社会主义必胜的价值信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信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指向、维护广大人民的核心利益的根本价值原则与公正和平等的核心价值原则,超越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制度上的不正当性、社会形态上低阶性、价值理想上的虚伪性、价值信念上的唯心性、价值信仰上的拜物性、价值指向上的冲突性、价值原则上的狭隘性,因此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和超越。

三、结语

虽然在本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践行和证“实”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如果没有在理论上辨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势必导致其社会实践上的矛盾、混乱,所以有必要首先运用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比较价值哲学深入分析并辨清二者的关系,尤其是十二大核心价值范畴的具体内涵和践行现状,例如社会主义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与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的异同和联系,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清认知障碍,从而提高国家价值整合能力和国家价值治理能力,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达至“富者福存,法者尊存,德者善存,美者良存,信者敬存,思者慧存,合之则优存全存”[29]的境界。

注释

①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的文末引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中一段“对文明时代的评断”作为结语,其中指出“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参考文献

[1][3]操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重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6):180.

[2]陈曙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元理论问题[J].学习与实践,2013(8):63.

[4]操奇,等.马克思“自由个性”说辨正[C]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94-195.

[5]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2.

[6][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66,648.

[7]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24-25.

[8][美]罗伯特·N·贝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 北京:三联书店,1991:1.

[9]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Vol.6)[M].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1993:2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4.

[11]Joseph E. Stiglitz.Of the 1%, by the 1%,for the 1%[EB/OL].(2011-05-06)[2016-04-15].http://www.vanityfair.com/news/2011/05/top-one-percent-201105.

[12]韩震.必须区分核心价值观与道德生活价值观——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管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46.

[13][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8.

[14][15][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9,161,159.

[16][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2,324.

[20]徐作辉.马克思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文本解读[J].党政干部学刊,2014(9):19.

[21][23][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448,306.

[22]俞德鹏.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内涵是机会平等[J].社会主义研究,2001(6):28.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86.

[25]袁银传,等.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35-38.

[26]列宁.论资本主义[C]//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8.

[28]黄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习月刊,2012(4):7.

[29]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218.

[责任编辑:张学玲]

作者:操奇彭浩晟

第三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仁。仁作为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内核”,支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仁者爱人”是其基本含义,进而衍生出“忠恕、克己、孝悌、自爱”等规范和品德。

(二)义。义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展现出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人的价值和品质问题的伦理思考和本质揭示。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

(三)礼。它作为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被称为“国之干”。“德以叙位、礼以定伦”(《苟子·致士》)要求人们要“明礼”,即要有恭敬、谦虚、礼让的精神和行为,“礼仪之邦”也就是其外显的价值评价。

(四)智。智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变通与升华。我国先哲把“智”看作是心灵通向人的内在价值本性和道德本性的烛照,认为道德和“仁爱”精神是人首要的、根本的智慧,强调智慧是一种“善恶是非之和”与“德性之知”。

(五)信。信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保障。“立人之道”“立政之基”和“立国之本”都离不开“信”,而其核心内涵,则是“真实无妄”,指对某种信念、原则和语言出自内心的忠诚。《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强调“信”是人立足于世之本和人开拓图强之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批判与继承

(一)价值主体:对重群传统的批判、继承及创新

马克思说道:“‘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关系中产生的。”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决定了人们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生存,而是要凭借群体的力量来获得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决定了重群传统的诞生和延续。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被历史和现实甄选出来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必定是以社会“大整体”为理论与实践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理论家在书斋里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实践的“土地上”继承和创新传统重群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价值主体定位于能动的人民群众,从历史与整体的角度去发掘他们的特殊价值,追寻“所有人”的大和谐。

(二)价值取向:对重德和民本传统的批判、继承及创新

价值取向在价值观中处于中心地位,因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的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基点,抛弃了“抽象的人性论”这一传统价值取向,同时继承了重德和民本的思想。在德治的基础上,彰显法治的意义,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得以有机互动、相得益彰。并且致力于国家“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落脚点就是“幸福中国”的打造,让每个中国人过有意义的“优雅生活”。

(三)价值标准:對重义轻利传统的批判、继承及创新

古代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义”和“利”分裂开来,重义而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导向性的价值判定,影响了后继者义利观的“固化”和“异化”。董仲舒提出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计其功”进一步把“义”的重要性强调到了不计功利的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义轻利的传统,但是又与传统核心价值观轻视物质生活、贬斥物质需求不同,提出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要以集体为重,只有这样,利益最大化流动的最终获得者才是每一个“奉献的人”。

(四)实现途径:对自强奋斗传统的批判、继承及创新

价值实现途径的选择是由特定的历史环境因素来决定的,“历史的合力”决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都以“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途径和箴言。孔子说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苟子认为:“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苟子·天论》)两位先哲为后世的千万代国人发愤图强的实践定下了前奏和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些名言警句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穿越浩瀚的历史,经受历史的洗刷,愈加体现出其内在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取向有其缺陷,即将人们的自强奋斗看作单个人的“单打独斗”,缺少整体性和连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单个人的自强奋斗与全体人的自强奋斗联系起来:把单个人的自强奋斗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每个人的奋斗成果成为全体人共享的果实,而社会的进步则依靠每个个体有机结合的凝聚力向前迈进。

三、弘扬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认真挖掘,辩证对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方法,事物依靠两面性得以在互动和平衡中生存,人为地抛弃其存在的客观辩证性只会让认识的道路陷入迷茫。历史具有丰富性和多变性,如何在“无限”的历史内涵中寻求“有限”的历史价值,如何在“多变”的历史回旋中探求“不变”的历史精华,决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与行为取向。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性,使得我们得以在多元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稳固根基,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了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传统价值观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新世纪的今天应该有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我们应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在“器物”和“制度”上积极推进,而且应该在思想本“源”上推陈出新,使得历史的价值在新世纪得以发挥出其厚重感和时代感。

(二)与时俱进,讲究方法

“信仰缺失”“看客心态”“道德滑坡”“社会焦虑症”等现象,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发展“变异”的产物,但是其产生又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这种“必然性”的发生,而是要关注“怎样取”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产生的“附加物”,正是这种“附加物”充当了历史这架马车的“鞭子”。“鞭子”怎么样使用?是急躁疯狂地挥舞还是对其置之不理?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能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在确定的“土地”上播上合适的“种子”,不能认为传统的价值观是糟粕而全盘否定,也不能不顾历史的进步而愚昧接受,我们要用全新的方法去施展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历史的“现实化”的最好方法。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凝练为‘人义法自信’。“这是对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时代化与现实化最好的体现,也是与时俱进精神运用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展示。

(三)丰富载体,创新形式

传统核心价值观,简言之即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而已,但是它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的结晶,它更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当代的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是应该加强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设,这种“添砖加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研究,而更应该是“大众化”的阐述,让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时,更有通俗易懂的表达,更能走向“民间”、走向“生活”。构建弘扬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和氛围必须依托各类展馆、讲堂、民间组织,借助纪念日、传统节日,运用新兴媒体等手段,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其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两者在实践中得以统一和融合。“生活世界”不是空洞的哲学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走进人们的“生活世界”,才能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

作者:邹贵波

上一篇:形式与政策相关论文下一篇: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