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生活价值观论文

2022-04-29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以先进思想掌握群众的内在要求,也是以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建认同的现实需要。优良家风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传承优良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有独特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会主义核心生活价值观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生活价值观论文 篇1:

简述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对策

◆摘  要:当前,自媒体强势渗入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使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陷入不同困境。新时代要有效推进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必须以自媒体为助力,全面增强价值观传播主体的主导性、传播内容的实践性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性。

◆关键词:自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进一步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而当前,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生活化带来巨大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的课堂理论灌输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话语表达不够新颖,这些势必会影响政治课堂的实效性,影响中学生群体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自主践行。

一、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要求注重人的生活经验、生活态度、生活需求、生活体验,要求我们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而借由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手机客户端的强势席卷,自媒体已与我国当代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据此我们认为,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是在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媒介时代之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以中学生自身为主体、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他们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嵌入他们生活背景里的每一个层面。

二、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对策

自媒体时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带来困境的同时提供了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增强教育者权威与树立学生身边榜样互为补充来提升传播主体的主导能力,以网络话语表达与中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融合来增强传播内容的实践动力,以常规培育方式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来加快传播方式的发展创新。

(一)加强传播主体的培育与建设

1.增强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提升主导能力

首先,充分认识自媒体,拉近与中学生的距离。教育者应对自媒体这一媒介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主动展现出对于这一新兴事物的学习感与参与感,打造一个更加年轻、亲和的官方形象,拉近与中学生群体的距离,便于后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开展;

其次,熟练使用自媒体,加强与中学生的对话。掌握丰富的表现形式便于及时将中学生中的热点话题与价值观培育内容相结合。同时,积极关注与追踪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表现出的思想动态,适时予以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育中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树立身边榜样

榜样示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要途径,而身边榜样的树立更是对中学生价值观生活化最好的引导。对于中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育,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真正从学生群体中发掘此类榜样人物,增加他们自主将其生活化的动力与培养自身成为榜样的信心;二是要对中学生“意见领袖”进行思想和理论的指导,让他们能在现实生活里以言行感染身边同学,引导他们的价值判断,以自身的影响力激发更多的情感认同。

(二)提升传播内容的深度与水平

1.理论传播要融入自媒体话语体系

第一,理论阐述要注重通俗性。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阐述时,我们不能直接将平时的“官话”、“套话”或者政治课本搬上网络,而要格外注重它的通俗性。像“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这些以接地气的口语化表达为特征的“习式语言”,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二,热点解读要注重生动性。日常生活是由具体事件构成的,因而需要借助这些经验性的存在塑造典型,引导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自媒体上能迅速汇聚目光、引起讨论的热点话题,它的即时性、真实性等本身就已经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对其解读更应关注事件本身,将核心价值观以情感倾向渗透于字里行间。

2.内容选取要贴近中学生实际生活

第一,嵌入中学生群体的现实诉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針对中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培育时,要深入了解中学生群体的现实诉求以恰当选取培育内容。例如对自身价值体系的诉求、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诉求……这些诉求提醒我们不应盲目拔高价值标准和理想信念,而应从中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

第二,重视与线下实践活动的对应。网络的局限性经常让自媒体上出现“线上热闹,线下冷漠”的现象,因此要格外二者联动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效果。例如在线上发布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内容,在线下对应开展先进人物进学校的宣讲活动等。

(三)加快传播方式的发展与创新

1.用隐性传播来替代显性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传播就是将培育内容融入各种载体中,做到如空气一般“看不见的宣传”。在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取的载体要适合自媒体平台,二是选取的载体要契合中学生的兴趣。

2.用传统媒体来助力自媒体传播

虽然快速发展的自媒体在近几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总体来说,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拥有着自媒体等新媒体还不可取代的优势。因此,我们可用传统媒体来助力自媒体传播,利用二者的有机互动来有效推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以弥补其目前受众面单一、深刻性不足等缺陷,让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培育环境更为全面、深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原鸣霞,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教13年,任教于本溪市第四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

作者:原鸣霞

社会主义核心生活价值观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家风路径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以先进思想掌握群众的内在要求,也是以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建认同的现实需要。优良家风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传承优良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有独特作用。落实在实践中,就要弘扬优良传统家风,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与生活化;塑造新时代好家风,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借鉴家风的代际传承方式,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关键词: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作者简介:赵子林,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E-mail:zhaozilin2001@sina.com;湖南 长沙 410081);陈丽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4CKS0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5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效衔接起来,使其融入并引领人们的生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家庭作为每个人成长的初始环境,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场域,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首先要借助并结合家庭文化,使之融入家风之中。家风是家庭文化、家庭精神风貌的集中表达,是家族或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彰显,一般通过家规、家训等形式表现出来。家风作为一种影响力持久、润物无声的力量,发挥着滋养心灵,铸魂育德的作用。正是千千万万家庭的优良家风,才涵养和支撑起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要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基础性作用,以家风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一 传承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双重契合

(一)优良家风的精神要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相呼应

传统优良家风倡导家国一体、愛国爱家,倡导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倡导诚以待人、信以立身,倡导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这与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存在内在契合;传统优良家风倡导惩恶扬善、舍生取义,倡导尊德守法、隆礼重法,这与核心价值观“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遥相呼应;传统优良家风倡导恭俭持家、兼济天下,倡导以德传家、谦和礼让,倡导和衷共济、和而不同,这与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有内在精神的共通之处。优良家风在千百年的岁月传承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的精神样貌,成为中华儿女世代承袭的价值操守与道德圭臬。当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客观审视传统家风,我们必须承认,传统家风“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能够形成核心价值观依托的文化土壤”(陈晋:《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4期,第6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凝结精华,要使其生活化,需要深入挖掘家风的优秀价值,找准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借助与之呼应的现时代优良家风精神,从对家庭理想发展状态的追求到实现对中国现代化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自觉奋斗的行动之中,使之生活化。

(二)家风传承的基本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手段相契合

家风是生活化的典范,作为家庭文化的生活化表达,它落细、落小、落实于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们的待人接物、明理处事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亦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中方能实现,两者存有契合。

在《颜氏家训》和朱子的《治家格言》中,家风精神在日常生活细微之处尽显,其中既明确要求待人接物的行为礼节又提及洒水扫地等生活细节。而核心价值观要生活化,就需要在落细上下功夫,要将宏大的“理论说法”转化为细致的“生活做法”,将抽象的理论原则细化为具体的生活准则,将之融入家风的行为准则中,化巨为细,让核心价值观在形象化、具体化的日常行为上得以显现。

[JP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传统家风文化中对晚辈着眼小事、积微、慎微的提醒,家风对人品性的培育着手于一件件生活小事。社会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要落小,家庭是其理想的承接载体之一,作为社会的组织细胞和个人成长的第一场所,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家风孝悌观凸显了优良价值观在生活小处的养成,同时又体现了幼小时期培育良好美德的重要性。“小”是“大”之始,塑造“小我”是以成就“大我”。小微之处暴露的问题要在初始阶段加以重视,及时处理解决,否则就可能成为重大的隐患。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要落到小处,要关注家庭这一微小且基础的初始场域,以发挥关注个体的优势特征来强固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根基。

落细、落小都是落实的基本手段和内在要求,落实既需要依托外在载体,又要坚固内在信念。福泉史志中记载,道光年间时任嘉兴知县的杨裕深,虽屡处膏腴,不以自润,只因其以祖上“清白家风”家训律已。优良家风精神在个人的嘉言懿行中尽显,知行合一正是价值精神“落实”的关键一着。家风精神以家规、家训等外在形式为价值依托,为家庭成员明确了共同的价值观,并以此对其自身的操守和行为形成内在指引和约束。因此,核心价值观要落实,需以规则、规约的建立加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正确践行。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对主流价值观造成的冲击以及提升国民道德水平的要求,要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指引的社会制度的落实中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大众所能共同接受的价值“公约数”。当代家庭的精神风貌要彰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精神,就要使家庭的行为守则契合现代社会的精神要求,在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意识强有力的指导下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武装群众头脑、扎根于群众的实际行动,让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落到实处。

二 优良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独特作用

(一)优良家风的价值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涵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3—164页。)家风积淀着传统文化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优良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实践体现,是衔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纽带。中国历来重视家教家风,以家为天下之本,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形成了讲仁爱、尚和合、守诚信、崇正义等优良传统,体现为家国一体、济世救民的爱国情怀,崇德明礼、立志自省的修身之道,睦亲和善、忠厚勤俭的持家之方,仁善和乐、谨言慎择的处世之则。这些优良传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已经浸润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之源。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红色家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生活作风在家庭生活中的彰显。主要体现为忠诚于党、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公仆本色,修身律己、廉洁奉公的品格修养,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生活作风等。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家风精神的有机结合的成果,红色家风不仅凝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而且超越了一般传统家风,能以其特有的养分和优势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优良家风的传承延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要依托

“生活化要求注重人的生活经验、生活态度、生活需求、生活体验,要求我们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吴静,颜吾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红旗文稿》2017年第7期,第27页。)。家风正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环境,家风以家训家规家教等形式代代传承,其影响上通庙堂,下达江湖,成为民风、国风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古语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孟祥国:《中华好家风》,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70页。)。传承优良家风,是以其深入人心、润物无声的无形力量,用最接地氣,最融入生活的方式,使核心价值观念如水润枯地,熏陶和感染着人们的道德情感、价值追求。

首先,传承优良家风为价值观回归生活落实培育场所。家庭是每个人经历的第一所学校,是人们接受价值观教育的最直接、最经常和最有效的场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生活化,首先得落小落实到家庭这一社会细胞上,这是最接地气,最有效的生活化载体。“传承优秀家风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上‘深入’,具体行动上‘浅出’,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践行。”(张琳,陈延斌:《传承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探索》2016年第1期,第169页。)

其次,传承优良家风为价值观回归生活提供日常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表达精炼,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社会层面的一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可谓浓缩了人类数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与价值追求,又内在地蕴含了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其话语背后的内涵深邃而抽象,在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需要使之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核心价值观思想与家风理念的文化共通这一特性,使得借助平实的家风话语能通俗化地表述出高度凝结的核心价值观思想,使其真正落地。

因此,以优良家风的传承方式承载核心价值观精神,能有效避免理论本身的抽象晦涩所带来的认同困难以及“只见理论不见人”的传统教育弊端,有助于让人们在优良家风的潜移默化和渗透熏染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三)优良家风的传承理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实践参照

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其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始终符合家庭成员的认知规律从而获得深度认同。研究表明,人的认知形成过程是信息接触、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首先,信息的呈现要能引起接触对象的注意,而这取决于接触对象与信息存在的关联度。家庭作为与个人关系最为紧密的场所,家风与个人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家庭中的血缘纽带让晚辈自动对长辈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其次,信息要被对象所理解,取决于呈现信息的手段是否有效,信息表述的语言是否贴近对象的认知图式。家风作用于家庭成员的过程,是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来指出问题、解答疑惑的教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双向的沟通交流将教育观念清楚地诠释给了受教育者,从而增强了家庭成员对家风的理解能力。再次,从信息的理解到接受,需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将观念有效地融入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之中。各不相同的家风气质在于长辈根据子女的实际提出了与之对应的要求,使其从“晓理”到“服理”。最后,家风的实践属性使其经历了由理论化的生成到实践化的落实,最终又转化为经验性的总结,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家风教化中使个体实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目的就在于实现群众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并付诸践行,而这正恰与家风传承的认同过程不谋而合,因此家风认知形成的机理对核心价值观生活的实践开展具有启示性的指导作用。

三 以优良家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具体路径

(一)建设优良传统家风,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与生活化

对优良传统家风的建设,既需要注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传统家风,继承并且挖掘其优良特质,不断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之处,又要在具有特色性的红色家风上下功夫,利用红色家风中蕴含的群众特性,为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孕育良好的实践条件。

1.提取传统家风的优良特质,增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批判性继承,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为此,要积极保留传统家风中的优秀成分,深度发掘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有益资源。孝亲敬长、尊老爱幼、睦邻友好、自强不息……这些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元素,历经岁月淬煉却世代传承,经历时光冲刷依然熠熠生辉,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优良家风的沐浴下获取文化滋养,培育道德情感,磨砺进取精神。优良家风作为中国人精神成长的源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第2版。)。传承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养分和重要依托。要积极挖掘优良家风的精神价值,打通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不仅要广泛宣传那些代表中华美德的脍炙人口的家风家训,而且要进行旧物翻新,从中挖掘、提炼出新的家风特质。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加强家风建设,明确家风建设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引导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优良传统,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应在各地区深入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培育活动,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要义的典型家风予以宣传推广,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还可开展征集家训家风的活动,收集各地乡贤名士的家书家训,提取有益的精神养分,以丰富家风资源,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以其特有的本土化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2.发挥红色家风的价值优势,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红色家风承载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彰显和展示。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扎根人民、代表人民,初心笃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红色家风蕴含着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耦合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红色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上高度契合,二者同根同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为此,要加大对红色家风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故事,如毛泽东的家风,习近平的家风等等,充分发挥红色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引领和涵育作用;要践行全媒体理念,在媒体融合中加强和改进红色家风的宣传工作,打造全媒体、全方位、全覆盖的红色家风宣传体系,让红色家风处处可知、人人可为;要利用红色家风与人民群众革命实践历史的关联优势来凝聚社会共识,抵御错误思潮,将红色家风精神融入到城市、社区、乡村的文化建设之中,让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要实现红色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融合,充分开发利用红色家风资源,发挥红色家风的立德育人功能,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与生活化。

(二)塑造新时代好家风,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当今中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各项工作都要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使命服务。家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要与此相适应。传统的家风精神延续发展到今天,势必会与现代主流精神产生碰撞,出现一定的价值矛盾。解决此矛盾的方式正是以新的时代精神对其进行塑造,使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家风的内核是价值观,塑造新时代好家风,实质上是以新的价值观改造旧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为价值指引,对其进行现代转化。

1.在现代性诠释中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所谓现代转化,就是赋予传统家风以新的时代内涵,融汇新的价值追求。有学者将“现代转化”概括为“现代性诠释和创造性转化”(欧阳康:《民族精神》,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92页。)。现代性诠释即是用现代价值理念、现当代话语表达赋予传统家风以新的内涵,创造性转化则是针对传统家风中已经过时的成分进行改造。尽管传统优良家风中保有其合理的道德价值,但溯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传统社会的家风大都浸染了宗法等级观念。因此,推进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需要梳理和萃取其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第1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等日益增强。与此相适应,家风应注重培育健全的公民人格和公民精神,既享受法治社会下的自由、平等权利,同时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公民义务。

2.在创造性转化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一些被传统社会所容纳认可但却具有鲜明专制性、等级性的家风内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如传统家风下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和家长制等有违个性自由发展的陈腐观念要予以清理,但对于那些良莠并存,却又对现实社会尚能发挥一定积极影响的传统家风则要合理进行转化,剔除其糟粕成分,保留其合理内核,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孝道为例,中国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为家风之本。孝道几乎是传统家训家风始终一贯的基本内容,父慈子孝、孝亲敬长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礼仪的一张名片,影响极其深远。但传统的孝道乃是生长于专制统治的土壤上,其内涵着名分等级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平等精神存在背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孝道观念的改造,就要使其回归子女、晚辈感恩和关爱父母、长辈的伦理本质,去除其封建性糟粕。而且,“现代孝文化应该是强调‘孝’与‘慈’相辅相成,义务对称;强调两代人平等、自由、民主相处”(肖波:《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光明日报》2015年2月9日,第16版。)。

在这一转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到家风中,借助优良家风的深层文化积淀和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生活化形态,培育良善道德,塑造健全人格,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转化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过程。

(三)借鉴家风代际传承方式,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家风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优良家风的挖掘与传承,以及传统家风的改造与创新上,而且体现在家风代际传承的方式上。换言之,家风之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生生不息,其代际传承有赖于一整套切实有效、可行性強的熏染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有机融入群众生活的过程中,也需要借鉴这套“情、身、易、重”的表达方式。

1.注重情感沟通,营造生活化氛围。

优良家风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血缘亲情这一情感纽带,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信任感与亲密感。优良家风体现了家庭乃至家族中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怀与爱护,家风家教指向家庭成员的成长,使整个家庭散发积极向上的气息,也让优良家风容易被家庭成员认同并得以代际传承。借鉴这一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植根于群众中,实现生活化,应以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创设为前提,拉近社会成员之间关系、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社会转型所逐渐形成的“半陌生人社会”,使得邻里乡亲的信任感、家庭成员的亲密感逐渐淡化,而维系陌生人社会的法治与契约精神仍未充分形成。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的紧密结合中发挥情感疏导与道德熏陶的作用,以非强制性的手段来塑造群众认知,搭建起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桥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多种媒体合力广泛弘扬好人好事等正能量,在全社会创造友爱和谐的氛围。注重公益行动开展和公益组织的建设,深度进行采访调查,及时帮扶困难弱势群体,使其感受到友善与平等的温暖力量。

2.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风传承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普通劳动人民家庭来说,许多家庭并没有名门望族那样成文的家书家训,而主要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生活化的目的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因此可借鉴优良家风的言传身教方式,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树立小范围内的行业模范和群体榜样,感染其他成员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让价值观念外化于行。典范的树立不仅是告诉群众“我们要去做”,而且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树立的典范不能仅停留在道德模范的宣导层面,而要更加注重方法指导,要以核心价值观精神为行动准则,根据群众行动出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优良家风利用父母与孩子亲密关系这一天然纽带,借助父母的权威引导这一优势发挥出家风独特的功能。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也可实施榜样力量的“就近原则”。例如挖掘宣传个体所在的社区、学校、单位的模范,以身边人的行动督促个人行动;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作用,党员干部、公众人物、教师群体等要以身作则,积极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榜样;“由大变小”,抛开榜样行动被赋予的过于“高大上”的外表,将其转变成群众力所能及的普通行为,在榜样行动中树立自信、形成行为自觉,让群众主动行公平正义,讲诚信友爱,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精神的认同。

3.注重生活化的话语表达,拉近沟通距离。

优良教训家风的话语表达一般都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人们还常以戏曲说唱、故事演绎等方式进行家庭美德的弘扬,采用了具有大众性、趣味性的传播方式来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借助表达语言的平实性潜移默化地传导家庭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抽象性的价值理念,言简意丰。但群众的认知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词汇识记层面,不少人都是只知价值理论之言,未解理论之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首先应创新语言表达、注重宣传的生活化,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给以深入浅出的解读。要侧重情境创设而不是传统的理论说教,理论的生活化要用生活化的理论达成,生活化的理论必然产生于生活之中。例如,以创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生动形象、贴切生活的群众语言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再借以微博、微信等媒体力量合力宣导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要多创作及时反应群众生活题材的作品,抓住当下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利用公益广告、主旋律影视剧的演绎进行价值观引导,以价值语言的魅力营造价值观生活化的氛围。

4.注重实际需求,关切利益以达成共识。

家庭之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坦荡无私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王志刚:《战国策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19页。)。正是这种对子女无私的关爱和为其前途殚精竭虑的情感为家庭教育及家风传承奠定了情感基础,也铸就了坚实的利益根基。好的家风家教要做到关心家庭成员成长的实际需求,家长期盼孩子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进而关注到孩子当下应是怎样的人,家长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难题,引导其向上、向善,使得子女逐渐认可父母的教育,这种有效的互动使得家庭达成一致的共识,优良家风也可有效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凝聚共识的需要,而凝聚社会共识需要着眼于群众的现实诉求,契合他们的实际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领社会思潮发展,凝聚和培育社会共识,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在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等方面全力以赴,积极作为,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能为他们生活创造利益与幸福,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自觉践行。

The Way of Family Styl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ntegrated into Daily Life

ZHAO Zi-lin, CHEN Li-ying

【责任编辑 龚桂明】

作者:赵子林 陈丽莹

社会主义核心生活价值观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

摘要: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人们的脑子里,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理论文本中走出来,与民众的生活紧密连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体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把它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三个方面为抓手,把握着力方向,拓宽内容维度,创新表现形式,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被民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践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活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理论文本中走出来,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来自群众、来自实践的认识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只有融入贯穿于日常生活行为准则中,才能切实可行的指导、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实际的支配和影响,才会避免沦为无所依附的观念漂浮物,获得扎根生活、持续推进的有力保障。

一、把握着力方向,从生活点滴入手

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握着力点,从生活的各方面融入,加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可。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且突出强调了“现实生活过程”之于一切的优先权。因此,对意识形态的认识要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对接,从生活点滴入手,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行动中。

1.从生活点滴入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要民众只是从一些宣传报道中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众会很难感觉到其中的意义,不利于民众接受。本调研组围绕调查课题设计调查问卷,组织15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调查问卷318份。调查范围涉及全国17个省,调查人群有五类:学生、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公职人员。调查得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熟悉的有13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2%;说不全的有12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0%;不清楚的有5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7%;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在理论宣传的有6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9%;在具体实践的有21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1%。

从调查数据得出,要达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点应从民众生活点滴入手,同时还应运用新媒体,利用微信、微视、微博、短信等新媒体平台作为充足和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路线,用健康网络流行语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用影音、漫画、图片等直观方式描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生动朴素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传播手段和途径,拉近了理论与人们的距离,实现从形式上的喜欢到内容上的接纳再到精神层面的共鸣,达到了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效果。

2.从生活点滴入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调查组在调查中得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赞同“学习就行了”的人数是3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赞同“知行合一”的人数是28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9%。

将核心价值观透彻地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点滴中,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努力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把价值认同和践行实践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努力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拓宽内容维度,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来自于群众,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闪烁着一定社会核心價值观的理性光辉。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榜样能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力、人格感召力和行为带动力,并引发人们产生尊崇心理,进而学习和仿效。

1.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总是会使民众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疏离和隔膜,而拉近距离和消除隔膜的桥梁和纽带就是不断从他们身边涌现出来的各种模范典型人物,能够引发社会成员的崇敬心理和情感共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以无所畏惧、先人后己、安分守己、兢兢业业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示范性效应。

2.凸显小人物诠释大道理。“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等模范榜样,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不同角度诠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在全社会激发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正是因为身边这些模范典型的积极实践,使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化、抽象化变得生动、具体,让核心价值观走近了民众的生活,接上了“地气”,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三、创新表现形式,拓展传播路径

1.多种媒体共同发声。媒体是宣传和推广理论的重要渠道。各类新闻媒体、优秀文化作品、网络等是打开核心价值观通俗化渠道,实现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重要载体。在弘扬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既有传统纸质媒体发声,又有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充分发挥众媒体的引导功能,作用于人们的内和外,体现与人们的心和行,强化认同的传播效果。

2.依托于新媒体引导。当前,媒体传播已全面进入“微时代”。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大众传播媒体快速涌现、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的内在结构和总体布局,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成为传播思想文化、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阵地。与其他媒体相比,微博与微信具有用户多、发布信息快等特点,使得微博和微信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媒体传播途径不仅要固守好传统的报纸、广播电台和社区橱窗板报等传统媒体形式,更要抢占新兴媒体,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扩大阵地。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国家、社会、个人的追求目标,外化为全体中华儿女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社区利用开设传统文化讲座、开办道德讲坛等方式,以古喻今,以史启智,帮助人们将爱国、民主、诚信、文明四大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理论文本中走出来,把它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

[2]潘玉腾,陈赵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65-68.

[3]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

作者:田华 杜自明

上一篇:农户收入医疗与粮食生产论文下一篇:手术室护理查房形式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