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信贷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笔者利用张家港市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和Logit模型实证风险态度与信贷配给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户风险态度与信贷配给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农户的风险规避意识越强产生的需求型信贷配给越强烈。农户的风险态度决定了风险成本与风险溢金,进而影响了信贷行为及其信贷配给程度。缓解农户信贷配给应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户三方面着手。

第一篇: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内控建设和信贷退出视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讨

【摘 要】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关键环节。笔者陈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第一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第二是完善信贷市场退出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制度;退出途径

1 前言

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风险分析和管理活动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全部业务和管理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把银行活动比喻为一种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游戏。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随着金融市场日趋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暴露开始成倍增长,性质也更为复杂。银行业迫切需要一种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自由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贷款仍占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因此商业银行面临最大的风险便是信贷风险。从令人瞠目的巨额不良资产到屡见不鲜的金融丑闻,无不根源于信贷风险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問题

2.1 增量贷款风险不断增加

由于贷款存量结构制约,银行贷款资金在增量配置上难以做到优化和按效益原则进行。再加上体制不合理,无序竞争和规则约束不健全,贷款的增量配置扭曲,又转化为存量风险,日渐累积,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方面,贷款大量向交通、能源、电力、电信等垄断性行业或大项目以及集团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等大企业集中,存在着风险集聚和形成新的不良贷款的可能。一旦这些家企业面临经营风险,而不得不破产时,很可能蚀空银行资本金,进而引发银行危机。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加剧了银行增量风险。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开放,一大批有实力、有效益的外资银行己经来华抢滩设点,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的危险。新增贷款质量的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不断加大。

2.2 贷款流动性较差

商业银行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贷款集中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贷“大”,即贷款向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集中,大量资金集中于少量项目。二是贷“长”,就是投放贷款的期限与企业实际用款周期不匹配,这样就隐藏了贷款的短期风险,将风险暴露的时间延长。三是贷“上”,贷给上市公司或准上市公司,也使得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离开生产领域,从而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总体不足,大量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被长期占用,周转缓慢。由于商业银行信贷客户大部份是国有工业客户,近年来国有工业客户整体效益不佳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3 原不良资产生成机制仍在不断催生着新的不良资产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虽有所下降,但不良资产绝对额却在不断上升。1994年国有商业银行(原工、农、中、建)不良贷款总额5323亿,至2006年底不良贷款总额还有10557.6亿(这其中需要剔除1999年不良资产剥离的1.4万亿和中行、建行、工行上市前财务重组时的政策性剥离和核销的数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长并没有被有效遏制住,原不良资产生成机制仍旧不断地催生着新的信贷不良资产,这还不包括一部分隐性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就像一个恶性肿瘤困扰着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3 完善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措施

3.1 建设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3.1.1 授权审批与内部稽核制度的相互补充

商业银行业务授权审批制度是确保银行稳健运营、抑制风险发生与扩大的重要制度。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做到以下三点:①设立三人信贷委员会批准制度。②坚持有限授权原则。③内部组织授权要与职责分离相结合。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制度要做到:①保证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对原有稽核部门进行重组,在董事会下设立总稽核部,中心分行与城市分行实行派驻制,派驻地稽核部门由上级行直接管理。②完善非现场稽核制度。只有改进稽核的手段,实现非现场稽核,才能够有效解决稽核任务与稽核力量的矛盾。在具体的操作中,一是采用制度基础稽核的方法。对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根据内部控制系统的优点与缺点确定稽核的范围。

3.1.2 规范信贷业务操作制度

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审查、贷中控制、贷后管理三个部分。贷前调查及贷款评审工作是防范贷款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贷中控制主要贷款审批时控制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时有一个特点就是贷款审查委员会以及信贷审批人员往往由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信贷业务的审批中,在这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向西方先进商业银行学习,将信贷审批工作交由专职人员担任。信贷风险防范的贷后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控制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3.2 完善信贷市场退出途径

首先:选择合适的信贷退出时机信贷退出时机是信贷退出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来说,信贷退出的最佳点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交接处,这一时期的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形态常处于关注类,此时借款企业能够寻找到新的信贷资源,退出成本较低。其次:设立行业与区域的信贷退出机制在区域信贷资金的配置上,可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进行改进。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到期的固定资产全部贷款和AA级以下的流动资金贷款按一定比例上收集中到一级分行,同时改革现行的考核机制,按主要业务建立以条为主,以块为辅的效益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世清.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3(07):25-32.

[2] 陈正.信贷资金使用环节风险及其控制[J].安徽农村金融,2005(12):35.

[3] 崔胜实.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04(12):31-33.

[4] 何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J].金融与保险,2003 (9): 73-74.

[5] 姜建清,银行信贷退出理论和实践研究[J].金融研究,2004(01).

作者:张斯文

第二篇:风险态度、农户信贷与信贷配给

摘要:笔者利用张家港市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和Logit模型实证风险态度与信贷配给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户风险态度与信贷配给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农户的风险规避意识越强产生的需求型信贷配给越强烈。农户的风险态度决定了风险成本与风险溢金,进而影响了信贷行为及其信贷配给程度。缓解农户信贷配给应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户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风险态度;信贷配给;风险成本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1XJC790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WU1309229)。

作者简介:庞新军(1975-),男,江苏徐州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西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创业农户金融研究;冉光和(1955-),男,重庆潼南人,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一、文献综述

信贷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农户是否存在着信贷配给?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程郁等(2010)认为中国农户中有借贷需求的比例超过70%,农户的信贷需求缺口占其贷款需求的56.72%。已得到贷款的农户中绝大部分也面临着严重的“服务配给”和“数量配给”(杨俊,2010)。朱喜等(2010)研究发现信贷配给是否存在与信贷用途有很大的关系,农户信贷用于农业投资时不存在信贷配给,若用于非农投资时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配给。钟春平等(2010)通过对安徽省的研究也表明了农户不存在着明显的信贷约束,绝大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可以得到满足。Subhash 等(1995)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农户获得的供给信贷充足,农户获得借贷少的原因在于需求不足。另外,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关系的研究(霍学喜 等,2010),对于发达地区农户信贷关系的研究甚少。发达地区农户的信贷问题明显异于欠发达地区,农户风险态度会对信贷配给程度以及信贷用途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农户的信贷行为。马小勇等(2011)认为农户风险规避特征对正规信贷余额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对非正规信贷约束产生负的影响;程郁等(2009)也认为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提高了农户感知的信贷成本导致其信贷获取预期的下降,从而产生了需求型信贷约束。

二、风险态度、农户信贷与信贷约束的理论假设农户风险规避的特征决定了其偏好保留确定性收入,而尽量回避信贷带来的风险成本,信贷约束表现为需求风险型信贷约束,当通过制度化的信贷约束与农户风险规避偏好联合作用,形成了收敛信贷需求的机制,加强了农户信贷需求的压抑性选择偏好(程郁 等,2009)。

假设1:农户风险态度规避性越强,对风险成本的补偿要求越高,越容易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对于风险爱好的农户来说,可能受到的需求型信贷约束较小。

三、农户风险态度与信贷描述性分析对于农户风险态度的度量,主要有基于N-M模型的直接法和间接方法(等价物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利用等价物(ELCE)和风险产出(ELRO)通过访谈法或者实验法引出调查对象的风险态度。考虑被调查者回答问卷能力、风险态度分布以及国内外学者普遍使用的方法基础上,本文采用ELCE方法获取农户的风险态度。

在ELCE方法中,等价物是利用风险产出与效用价值匹配得到。假定农户如果出现最好的风险产出其效用值是1,出现最坏产出的效用值是0,二者出现的概率都是0.5。离散支付的风险前景用(x1,x2,…,xn;p1,p2,…,pn)来表示,其中xi表示第i个支出,pi表示第i个支出的概率,且∑ni=1pi=1。首先询问农户在一个最好的风险产出与最坏的风险产出之间确定一个无风险产出(确定等价物)与两种风险产出的组合效用价值相等。然后再次询问农户在前一个无风险产出与最坏风险产出(或最好的风险产出)之间确定一个无风险产出使得其效用价值与前一个无风险产出与最坏风险产出(或最好的风险产出)的组合效用价值相等。这个过程一直到所获得数据足以能够引出该农户的风险态度为止。

对于信贷约束的测度,本文通过设计问题:“是否需要信贷”、“若需要信贷,是否得到了全部金额”以及“是否主动申请、申请后放弃、申请被拒绝”。如果农户选择不需要信贷或者需要信贷且得到全部金额定义为不受信贷约束;如果农户需要信贷且没有主动申请或者申请后自动放弃定义为需求型信贷约束。

本文研究地区是中国比较发达的张家港市,其在农业方面存在着规模经济与个体农户经济并存的特征,存在融资需求的强烈动机。首先确定样本总量,再根据各镇农业人口总量确定各镇应调查的农户数量。然后采用二阶段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第一阶段在各镇随机抽取村庄,第二阶段随机抽取已抽中村庄的农户。调查是在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协助下,由西南大学学生于2011年7~8月份进行的。调查问卷涉及农户特征、农户风险、农业特征、地理因素以及农村金融等。共调查244位农户,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37份。

1.样本农户风险态度分布

样本农户中,农户风险态度为风险规避、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者分别为32.06%、35.44%、32.50%。以往的研究认为农户是风险规避者,但调查表明三种风险态度的农户比重趋于一致。农户的风险态度与财富有着密切关系,样本农户所处的发达地区总体上经济状况比较好。

2.样本农户特征

从农户的年龄、最高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经营收入分析发现,农户平均年龄41.46岁, 30~50岁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82.70%。农户总体教育水平较高,平均教育水平高中及高中以上农户81.01%。家庭经营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到2.53%,农户家庭经营平均收入7.23万元,10万元以上的农户家庭23.63%。以上数据说明,张家港市农户受到的教育水平比较高,家庭经营收入比较富裕。

3.农户信贷行为分析

调查表明农户信贷主要来源民间资本,亲戚或朋友是其资金的第一来源,达到99户。选择金融机构58.88%,高利贷5.92%,其他信贷来源4.36%。说明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友情借贷,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交易的成本较高、手续复杂,以及信贷风险较高导致了信贷需求供给双方强化了农户信贷渠道的选择。从信贷期限看,主要集中在6~12个月和1~3年,即中短期贷款(51.79%)。信贷期限在三个月以内的7.18%,信贷期限在5年以上的7.18%。样本农户信贷额度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61.42%。其中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18.78%,信贷额度在5000元以下的只有17.26%。

4.农户信贷配给类型

参考赵丙奇(2010)的需求型信贷配给分析,表1显示了样本农户的需求型信贷配给分布状况。

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为55.70%。其中,影响农户信贷配给的主要是由于害怕失去抵押物以及对投资机会前景的不乐观而导致的风险配给50.75%;其次是由于利率太高而产生的未借贷配给程度达到44.69%。

5.不同风险态度下农户信贷用途与信贷配给

调查表明,当农户为厌恶风险者时,农户信贷的主要用途是供子女上学、看病和建房子,其次是婚嫁丧葬、日常开支。从信贷配给程度看,分别是供子女上学11.39%、建房子10.54%、看病10.12%。可见,对于风险厌恶的农户来说,生活性信贷受到的配给程度相对较大。但是我们也发现虽然做生意、购买农机、买车等投资性信贷和改善性信贷的需求绝对数量不多,但配给程度比较严重,说明农户有着强烈需要利用投资改善生活状态的需要。从风险偏好者来看,信贷用途主要是做生意、买车和建房子。总体上,风险偏好农户信贷配给相对较低,信贷配给主要是投资性信贷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性信贷。对于风险态度中性的农户来说,信贷的主要用途是建房子14.34%、做生意11.81%、买车10.12%;从信贷配给的绝对数量看,买车6.32%、做生意5.90%、建房子5%;从信贷配给程度看,饲养种植77.78%、农产品加工75%、购买农机66.67%、买车62.5%等用途受到的配给比重较大。对于此类农户,信贷配给主要表现在投资性信贷用途上。这进一步佐证了前文的假设2。

四、农户风险态度与信贷配给的计量模型

(一)模型选择及相关说明

(二)农户风险态度与信贷配给计量结果

(三)不同风险态度下信贷用途与信贷配给

从信贷用途与信贷配给关系看,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型农户的信贷用途对信贷配给的影响分别在10%和5%水平是显著的;风险规避型农户的信贷用途中基本生活型信贷对农户的信贷配给影响最大,达到0.8785;风险偏好型农户的信贷用途是投资型时,信贷配给达到0.2106;风险中性农户趋向投资时其配给程度达到0.0699,但是这种影响不显著。可见,不同风险态度下农户的信贷用途对其信贷配给的影响程度不同,与理论假设2相符。这主要是由于风险态度与农户的财富有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财富越多的农户其风险态度更多表现为风险偏好型,此时农户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市场机会获得较高的投资利润率和规模收益,以及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性生活的信贷需求。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农户风险态度对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户风险态度与信贷配给有高度的显著正向关系,风险态度决定了风险成本与风险溢金,农户的风险规避越强产生的需求型信贷配给越严重,进而对农户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不同风险态度下农户信贷用途与信贷配给密切相关。风险规避型农户基本生活型信贷配给较大;风险偏好农户投资型信贷和改善性信贷的配给

参考文献:

程郁,罗丹.2010.信贷约束下中国农户信贷缺口的估计[J].世界经济文汇(2):69-80.

程郁,韩俊,罗丹.2009.供给配给与需求压抑交互影响下的正规信贷约束:来自1874户农户金融需求行为考察[J].世界经济(3):73-82.

霍学喜,王静.2010.西部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以陕西泾阳、洛川县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33-37.

马小勇,白永秀.2011.农户个体特征与信贷约束:对两类信贷市场的比较分析[J].软科学(2):94-98.

杨俊.2010.覆盖率: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基于“20000户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的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3):121-135.

赵丙奇.2010.农户民间借贷信贷配给:来自600农户融资的实证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4):65-71.

钟春平,徐长生,孙焕民.2010.信贷约束、信贷需求与农户借贷行为:安徽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11):88-100.

KIM Taehun.2011.The Measurement of farmer’s risk attitudes using a non-structural approach[J].Journal of Rural Development,31(2):63-80.

(编校:少卿)

作者:庞新军 冉光和

第三篇: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分析

摘 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而在保证就业率的约束下,货币政策一度宽松,信贷规模急剧扩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不断累积。本文探讨了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信贷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自2008年底就进入了下行趋势。在保证就业率的政策约束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积极政策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4万亿投资。最近的央行货币政策信号更是表明,除定向宽松外,还将创新金融调控工具,实施常备借贷便利操作(SLF)。种种迹象表明,一定程度的放松信贷管制是极有可能的。事实上,自2009年开始,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过剩的超额储备金,流动性严重过剩,从而推动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经济下行速度,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毋庸置疑,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全,风控水平的低下都将在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推动信贷风险的累积。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

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银行信贷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出口拉动和投资推动,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来维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很快就波及了全球,世界经济大幅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外出口大幅下滑,在丧失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中央政府不得不将目标对准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上,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由此导致信贷规模不断飞增。尽管这样做,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宏观经济发展,但也成为今后进行结构转型,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2.政治压力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我国银行不仅要以盈利为目标,为国家扩大税源,但也要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完成一定的政治目标,特别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失业率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要配合政府,增加信贷投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金融业务同质化造成了较大的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业务创新方面做的很不够,利润来源较为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较大,特别是中小银行在面对金融资源日益流向大中型银行的情况下,开展信贷业务就显得更为被动,加之利率尚未完全自由化,无法通过市场行为,获取竞争优势,为保证稳定的业务利润来源,信贷规模扩张就成为银行不得不选择的经营方式。

二、信贷激增造成了信贷风险的积累

1.大客户管理的不规范

为保证贷款投放的安全和回款的及时,商业银行投放的信贷除了按照政府要求投向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外,主要选择一些经营稳定的大中型优质企业。但部分集团客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资本运作给贷款的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对此,银行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追踪监控机制。

2.贷款结构的不合理

全国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贷款结构存在失调,长期贷款比重过高,且有进一步加速提高的趋势,这容易造成资产的时间错配风险。而票据融资的过快增长,也进一步累积了银行业内部的系统性风险。

3.地方政府的压力

GDP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干预本地区银行的信贷决策,要求银行为本地区上马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信用担保。

4.借新债还旧债

有些企业没有能力按时还贷,便想尽办法通过向银行借新债来归还到期债务。有的银行管理者为了避免上级部门对其追责,也会帮助企业发放新的贷款,来保全资产,从而使得原有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以此规避监管。

三、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不仅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更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顺利完成。大量流动性被投放市场,实际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从而推动了房地产和股票等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引发了大量资本入市投机博傻,在巨量资金的推动下,房产企业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拿地,进一步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不断攀升的房价引起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当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促使通货膨胀的萌发,市场价格机制受到一定的扭曲,经济波动加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的积累反过来又会促使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损失率的提高,由此导致商业银行风险进一步积累发展。

因此,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极有可能突发的后危机时代,强化金融监管,合理引导信贷投向,改善信贷结构,积极化解信贷风险成为当下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间接融资仍旧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利率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以便能够让资金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进而让社会富余资金进入生产环节补充产业资本的不足,同时又能让中小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保证其生产安全,助其加快科技创新,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其次,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无序扩张。最后,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完善其盈利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遏制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兵.银行监管边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大卫·G·梅斯,丽莎·海尔姆,阿诺·柳克西拉.改进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吴冲,吕静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4(1)172—173.

作者简介:梅玉(1993.09- ),女,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专业

作者:梅玉

上一篇:网络学校论文范文下一篇:院校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