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 篇1:

民间资金与区域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本文为江西省2007年社科规划课题“区域金融支持江西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6YJ29,也是宜春市社科“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激活民间资金,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对民间资金的认识颇有偏见。本文就民间资金偏听偏信问题与如何有效引导和利用民间资金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以便端正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资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

早在20年前,民间资金作为“地下资金”活动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今,地下资金以“民间资本”的身份登上了中国的经济舞台。

一、目前社会对民间资金的偏见综述

根据中国金融网报道,目前中国民间资金的规模大约是9000亿元人民币(大约是11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6.5%。目前国有和民间的信贷总和增长率在19%左右。面对民间金融发展强势,决策部门担心如果民间金融的增长缺乏适当的监管,将会对银行体系构成威胁,并且会降低国家紧缩政策的效力。担心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间信贷的发展降低了国家金融紧缩政策的效力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民间信贷是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家户部门和公司部门的资金直接借贷,它是处在国家政策之外的。近几年来,我国固定资产增长速度过快,为了放慢投资增长的步伐,政府曾出台了一套行政性紧缩政策,包括控制信贷扩张、出售土地的禁令和对投资项目进行合并。民间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意味着紧缩信贷并不能限制投资的快速增长。

(二)民间金融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会带来金融风险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管理的条件下,如果民间金融再继续发展下去,民间金融市场可能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初期,由民间金融风险问题导致的一些地方的社会和政治不稳定就是一个教训,因此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

(三)民间金融市场会扰乱银行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行

一方面,它削弱了国有股份制银行体系筹集资金的功能。民间金融市场和国有股份制银行部门争夺存款,使国有股份制银行体系受到攻击;另一方面,它降低了国有股份制银行信贷杠杆的引导作用,同时加重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由于国家对民间资金的监管问题尚在试点当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监管体系,因此,民间资金的放贷率高出了国有股份制银行的2-4倍。据了解,温洲地区民间资金一年期贷款利率最低在20%,可想而知,一般的企业哪里承受得了。

(四)民间金融容易发生债务纠纷,易滋生社会安全风险,不利于社会安定

1.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法律法规支持,具有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容易引起借贷双方的纠纷;2.民间借贷金额小,涉及人员广泛,且多发生于社会基层,一旦发生纠纷,将对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响;3.民间借贷一旦发生欠债不还,部分通过暴力收回借款,借贷双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民间也因此出现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追债公司;4.有的民间贷款用于赌博、吸毒等严重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们对民间资金的认识只看到了它的表面现象,没有从本质上看清民间资金的作用——引擎作用。笔者将着重阐述如何有效引导利用民间资金加快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问题。

二、有效引导和利用民间资金加快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有效引导民间资金促进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完善商业银行支持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

(1)要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在修改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准则》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放宽办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同时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特别是扩大支行一级的贷款权限。(2)改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功能。首先,银行应制定一个符合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引导企业朝着“信用”方向发展;其次,银行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对一些资质好、信誉高的企业,可签发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但目前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还存在相互排斥行为,人为造成企业融资难问题。

2.发展、规范为区域民营经济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中介机构

地方性中小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它是利用民间资金促进企业发展的主渠道,应当重点发展。(1)要拓宽城市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城市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机构新、机制灵活的优势,将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2)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农村信用社大都分布在乡镇一级或地域较广的村级,它应该成为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资金供应链。(3)有条件地建立区域性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经营较好、更适合商业化运作的农村信用社可通过吸收合并形式,吸收民间资本,将其改造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着力解决农村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3.建立健全为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

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主要是解决民营科技型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问题。应从四个方面着手:(1)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构成体系。风险投资之所以能够比普通投资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方面更具效率,是因为风险投资在资本内部构成上的先进性。(2)大力发展区域性的风险投资基金。基金具有面额小、投资主体多样化、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风险基金的发展可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资金支撑作用,是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率的专项投资基金。(3)积极发展地方性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一般是带有政策性的特定类型的创业投资公司,具有半官方性质,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对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体系是否具有通畅的退出通道是关系到风险投资资本能否实现价值回报与进一步良性发展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影响风险投资对其投资者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4.拓宽区域中小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1)要大力发展以股票融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企业开辟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从而推进中小企业发展。(2)为中小企业开辟债券融资渠道。要进一步修改我国的《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使之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3)有条件地规范发展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在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下,股权流动与股份转让是股份制企业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为股权流动和转让而设立的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场外交易市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进入标准、发行和交易制度,加强监管,为经营条件和经营状况差异较大的各类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二)有效引导民间资金,加快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

1.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一般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在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状况下,一个设计良好的存款保险体系有助于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在处理少数银行倒闭事件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安全网的功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邓迟,2006)。相对于银行交易,民间金融贷款期限灵活、手续简便,民间金融提供的多为信用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物,也无须担保,风险防范多以亲朋好友获取的信息为保证。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由政府出资负责设立政策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公司,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实现民间金融的正规化与合法化。

2.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制度

在资金市场上,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那里得到贷款。虽然各地政府也纷纷成立担保公司,但因其规模小、资金有限,民营企业获得信用担保的条件较为严格,政府担保机构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基于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态,民间担保公司出现了。他们相当于中间商,收取一定费用,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承担了贷款不能归还的风险,为民营企业融资搭桥铺路。这种民间担保公司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和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是自发产生的,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

3.培育和建立区域民营企业征信制度

信用制度是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征信制度的建立是金融机构降低风险和民间资本进入民间资本市场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健全企业投融资的信息制度,方便金融机构了解企业以及企业之间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行业投资信息、地域投资信息等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收集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资金持有者牵线搭桥,使民营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资金来源。(2)培育条件创建征信体系。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上述要求,建立一个由中央银行牵头、由各金融机构参与、相关部门(如工商管理、税务、保险、资产管理等部门)配合组成的征信体系,建立包括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自然人在内的信用数据库,随时向客户提供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黑名单,以保证金融交易中有关当事人的利益。

(三)有效引导民间资金,加快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1.产业政策支持

产业政策是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服务的。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方面,应当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的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有不同程度限制的金融保险业、进出口贸易、通讯网络建设、邮政网点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医疗机构等行业,同时加紧清理和制定有关的政策或法规,确保民间资金有序地进入这些行业。政府在产权改革上还应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重组,对企业兼并、联合、收购所引起的土地转让、房屋不动产和水电等生产要素的过户费用,应予以政策扶持。此外,政府还应当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过渡,强化企业治理,使之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是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的支持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投资补贴、加速折旧、减免税等措施加速发展薄弱产业,扶持新兴产业,补贴亏损产业,促进企业投资,从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目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发展合理化。财政政策的运用应公平合理、大企业和小企业一视同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样对待。在政策的运用上应遵循如下原则:财政拨款应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财政补贴应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税收优惠应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投资于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先导产业。此外,在某些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投资领域,财政还可以对民营企业风险投资给予担保,以解决其融入民间资金的后顾之忧,同时又更好地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

3.金融政策支持

一方面,中央银行要大力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服务,在吸收民间资金和放贷方面应给予地方性金融机构一些特殊政策;另一方面,构建民营经济金融支持体系。一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总、分行设置民营企业信贷管理部门,研究支持民营企业计划,制定支持民营企业的信贷管理政策及措施;二是商业银行要不断探索、实施方便民营企业和城镇居民的担保、抵押、结算金融服务措施,比如贷款限时服务、业务公开和收费公开等;三是商业银行要实行金融创新,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大胆设想,可开展股票、国债、产业投资基金、保险和信托产品等创新业务;四是城市商业银行要转轨定向,以支持民营经济为主,并逐步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的份额;五是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同时,加大对涉农民营企业的支持;六是县域农业发展银行适时转轨,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作者:熊泽森 刘日星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多次的重大改革,目前逐步形成了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越发复杂,农村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与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不断突出,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以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着巨大支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得到初步发展,民间资金互通有无的状况已不能满足现实的农业发展需要,于是,高利贷在许多地方出现。为了抑制高利贷,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管理,1951年3月,央行召开了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农村金融工作和积极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的任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又引来了发展新机,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下,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也同步展开着。具体来说,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形成阶段(1949~1957年)

在此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农村金融管理部门,然后建立了农业合作银行,接着中国农业银行成立,指導和扶助农信社,农村金融体系初具雏形。1951年5月,第一届农村金融会议确立了农村金融工作的基础地位。第二届全国金融会议提出了筹设农业合作银行(农业银行的前身)的提案。农业合作银行于1951年7月建立后,并没有在全国建立各级分支机构,于1952年被撤消。中国农业银行于1955年3月再次成立。1957年2月,人民银行总行认为:两行的工作很难划分,特别是县级以下工作更难划分;两行分别设立,需要大量增加机构干部、增加基本建设和费用开支。1957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撤销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农村信贷工作由人民银行统一负责办理。1954年2月全国第一次农村信用合作社会议对农村信用工作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当时信用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信用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为此,1955年对信用社进行整顿巩固。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1958年,人民银行总行先后三次召开重要会议,组织发动了银行工作的“大跃进”。1958年8月,金融工作全国第一次现场会议肯定了对商业收购资金采取充分供应和“实物存款”方式。1958年10月,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拟订了“两放、三统、一包”的财贸管理体制,将农村财贸机构下放给人民公社。

1963年11月12日,农业银行在北京成立。第三次成立后,在安排支农资金、建立贫下中农无息专项贷款、对农贷资金实行基金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当时的农业银行并没有以真正的金融中介形式存在,经营范围十分狭窄,1965年12月2日又不得不与人民银行合并。1966年开始的“文革”使农村金融事业遭到了巨大损失,1973年全国有盈余社4.9万个,盈余7300万元;亏损社4.1万个,亏损2300万元。公社化大跃进和“文革”均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信用社业务经营曾一度陷入停顿与衰退。

3、全面改革阶段(1979~1996年8月)

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正式成立。1982年底,信用合作社“既是、又是”的双重管理体制被否定,合作金融组织性质得以重申。1984年6月,农业银行总行并经国务院批转的报告指出:必须把信用合作社真正办成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

1989年,农村金融开始治理整顿。1993年12月,《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1994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后,农业银行向其转让了政策性业务。

4、深化改革阶段(1996年至今)

以1996年8月《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为标志,农村金融体系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农信社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再受农业银行管理。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1997年6月,在人民银行系统建立了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机构,具体负责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工作。1997年农业银行向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不良资产。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及三类新型金融机构的职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冲突,具体表现在:①农业发展银行在功能定位和资金来源上受到局限,业务范围非常狭窄。②尽管目前农业银行还承担着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但为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源和回报,几年来实行商业化改革,其信贷重心正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商业。因此,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③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目前惟一的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存在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权益不明确,信贷管理运作不规范,风险责任未落实等问题。

2、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民间金融是指官方金融以外的金融形式与活动,主要有民间借贷、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基金会、民间集资等形式。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多元化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发展迅速,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运转和调节,但政府一直未把民间金融视为合法,加上其自身规模的限制,大大限制了民间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组织和借贷活动,建立在个人信用和关系网的基础上,在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此外,民间金融是在体制外和政府监管之外进行的,其融资活动可能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相抵触,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3、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我国农民率高,具有较强的储蓄能力,这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吸收大量存款的根本原因,为农村资金外流奠定了基础。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主要表现为贷款,从农业得到的贷款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不相称。虽然我国农村贷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其他产业的到的贷款相比,支持率偏低。

三、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

为建立多样化、有序分层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必要创新监管模式,实施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监管。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仍由银监会负责。并要适当放松金融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通过立法使民间借贷走向法制化,并将其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2、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积极探索完善金融服务“三农”的区域合作模式;完善信息技术服务,保障网络的稳定性;拓展服务手段,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咨询等业务。其次是金融产品创新。一是设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及租赁业务;二是探索发展定单农业;三是开发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的贷款,以外贸和新兴领域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仓储、配送、分销等为主要内容的物流服务贷款品种。

3、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

4、发展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成竞争机制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缺乏竞争,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有效配置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缺陷。2007年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已经扩大到全国的31个省份。截止2009年,我国已经有11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4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1家。目前,民间非正规金融事实上已经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为此,对其要规范发展,而不能一味地放任或取缔,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使亲友之间的借贷、农户之间的资金融通从地下转到地上。政府应积极因地制宜的制定未来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结合现代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基本实现全国县市及村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随着将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各个金融机构也将会形成竞争机制,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一片繁荣。

【参考文献】

[1] 张世明. 四起三落话农行[J]. 中国金融家, 2004(5).

[2] 徐唐龄. 中国农村金融史略[M]. 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6(7).

[3] 程漱兰.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J].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 王晓云.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J]. 农村经济, 2005,(2):63-65.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J]. 新华文摘, 2006,(8).

[6] 张 杰, 主编.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 结构、变迁与政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杨洋(1990—),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1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医疗信息传播。

作者:杨洋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 篇3: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促使个体经营与小型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然而一方面是银行对于这部分群体贷款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资金急需要寻找投资渠道,小额贷款公司的存在是必然的。以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立足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现状和特点,阐述对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问题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原因;风险控制

市场经济促使个体经营与小型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然而,融资渠道不畅成为限制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经济组织进一步的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银行出于资金安全与企业经营不透明的考虑,对于这部分群体贷款需求,无法一一满足,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资金急需要寻找投资渠道,需要开放一部分金融投资领域。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

1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分析

目前,河南省小型微型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3%以上,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促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生力军,它的作用是任何大型企业不可替代的。但是,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影响,目前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和税费偏重等问题突出。尽管小额贷款公司利率相对较高,但对企业的一些短期融资,小额贷款公司还是要比银行灵活很多。

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为进一步控制风险,变相提高资金利率,往往预先向企业收取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际获得资金减少,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隐性成本,制约了小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负担。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河南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81家,从业人员数量2,425人,贷款余额64.87亿元,河南省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全国排名第九位。从2003年开展工作以来,全省累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6亿元,还款率达99.3%,累计扶持45万人成功创业,带就业和小企业吸纳就业154万人。2012年河南省将强力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争当年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00亿元,计发放总量突破300亿元。截至2011年9月底,全省当年新增担保贷款6亿元,是上年同期新增量的2.5倍;当年新发放贷款74亿元,同比增长185%;全省累计到位担保贷款22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在增强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以及有效缓解创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階段:酝酿破局(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第二阶段:鼓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阶段(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第三阶段: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蕴含危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状况,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使小额贷款公司稳步走上了轨道。能够得到社会大众、投资者的认同,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给资本市场注入活力与新鲜的血液,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增长迅速,后劲不足。小贷公司除了资本金外,后续资金基本没有支撑。目前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后续资金支撑。即使能够从银行融资,成本也太高。比如从国家开发银行融资,要通过河南省担保集团进行担保,担保费较高。从工商银行融资,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到30%。高成本融资的后果是,对外放贷利率低了保不住本,放高了增加客户负担。新乡市大约有1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市场需求很大。但是由于资金来源问题,发展水平不齐。一类是资金实力雄厚,注册资本金较多或后续追加资本多者,业务发展较好,反则发展状况一般。第二,贷款规模较小。从机构数量上,河南省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全国排名第九位;不过从贷款余额来说,河南省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为64.87亿元,比机构数量184家的山东省少了157亿多元。第三,社会定位模糊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另一个制约是社会定位问题。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同属货币经营单位,一方面容易被后者歧视,另一方面在经营业务方面具备同质性。第四,管理上不够规范。有借鉴信用社的,也有借鉴村镇银行的,在管理考核上尚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全省小贷公司的统一管理和规范发展。

3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风险

河南的小额贷款公司虽然数量较多,但是贷款的数额与数量相比不大,说明我省的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小,业务量更小,面临的风险更高。

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借款者主观违约风险。能否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不仅取决于对借款人信用程度的了解,还取决于对贷款担保品和抵押品的处置。目前,我国诚信评估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身份特殊,现行的银行法不能覆盖小额贷款公司,而且对于担保物设置、处置、质押、抵押等问题都没有具体规定。在目前不允许吸收存款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渠道较少,资金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经营。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即经营风险对公司的发展影响也很大。在其发展初期经营风险较大,因为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操作风险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是呈“U”型态势的,小额贷款公司初创时期,较欠合理的治理结构、没有经过培训的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员、单一的经营业务、比较低效率的版式效率、不足的经营管理经验,都会造成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效益相对较低,容易引发投资者撤资的问题,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引发风险。

从小额贷款公司的外部环境来看,也存在着风险,具体的包括:一是政府对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不够,二是经营范围受限,三是对小额贷款的产业无政策支持,四是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五是不完善利率带来的风险。

4小额信贷或者微型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

为了能够更好控制小额贷款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应从两个角度进行风险的分析。一是从小额贷款的对象这个角度来进行风险的分析(表1);二是从小额贷款公司的角度研究了其风险影响因素(表2)。

1.无信贷管理软件

2.无客户评级系统

3.风险准备金较低

4.内部控制薄弱11.监管体系不完善

2.公司治理效率不高

3.人员素质欠缺

4.解散、破产程序不合理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小额信贷或者微型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上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本地优势,采取灵活的信贷技术,从而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小额贷款公司应结利用在当地的优势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市场细分,加强机构内部建建设,并将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设计作为小额贷款公司机构内部建设的入手点;从监管、融资渠道等几个方面来控制目前小型金融公司面临的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应转变身份如村镇银行、金融机构等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健康发展,即转化为正规的金融机构模式;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评价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进行量化的计算,从而帮助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风险识别和预警,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俊岭.小额贷款公司遇成长瓶颈 融资渠道受阻加风险控制短板[N].上海证券报,20110818(3).

[2]汪合黔,吴敬.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商界,2010,(6).

[3]贾瑞,刘总理,李敏.小额贷款公司筹资与风险控制[J].经济视角(下),2011,(11).

[4]张学源.小额信贷公司的乡土化质治理[J].金融与经济,2011,(3).

[5]向子仪,吴玉宇.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8).

作者简介:孔德源(1988-),男,安徽亳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郭超 高真

上一篇:书法艺术大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超声医师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