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院校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公众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学生也不能正确自我评价。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是“灵性被抑制者”、“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高职教育提高质量的关键。

第一篇:院校学生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为国民经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问题。本文根据自己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实践,对在校学生特点与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研究,表现了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 特点现状

近年來,以工业经济为龙头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支持,为此,专门培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我国如雨后春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侧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担负培养为国民经济建设一线人才的使命。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的不断扩大,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不断降低,大学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学生在校人数大增,学生素质、基础知识、实际生活能力、人生价值观等下降明显。学生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在对学生管理的实践中暴露了许多缺陷,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十分紧迫和必要。

1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特点

1.1 思维活跃、操作能力较强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文化基础比较差,但常常表现出更活跃的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制有清醒的认知,渴望就业成才,经常感到肩上的压力大。一般乐于交往,富于情感,社会活动参与意识强,对于高职院校各种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班级管理和社会活动热衷于参加。

1.2 心智未熟、自卑心理较强

由于高职学生生理、心理成长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自我独立性要求强烈,思想认识水平较低,思想、行为逆反强烈,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乐意接受西方资本主义腐朽、堕落文化,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利益,注重脱离社会、损人利己的自我价值和利益的获得。不少学生进入高职是无奈选择,经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对自己学习、生活经常有自卑感的外露,对前途、未来有利于多地感到迷茫。

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基于高职院校学业过于宽松,检测、考试形式主义严重,专业知识学习如同放羊,学校学习风气日差,反而,互联网、游戏和群体交友等娱乐、消费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1.3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鉴于高职院校作为新事物,在我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教育目的、宗旨、手段和方式正在研究、探索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既不为人所知,也尚未被社会认可,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毕业所面临严的就业趋势与压力,表现出了十分的忧虑。学生们则大都担心毕业后找不到自己比较对口、比较理想的单位,多数学生深知企业人才市场就业形势复杂,企业用人并不一定看学生的学习知识、成绩等,因此,在校学习动力自然不强,态度不需要过于端正,目标不需要过于明确,学习行为可有可无。

2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2.1 学生教育管理成效明显

2.1.1 学生教育管理高度重视

各学校普遍意识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固然很重要,但对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更重要。因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与服务等,从根本上不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教育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时,能够较好地、有针对性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来进行。

2.1.2 以人为本深入人心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其根本做法是把人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出发点,顺应每个学生特殊的禀赋,提升其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此理念已深入各个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2.2 学生管理中的困难与挑战

2.2.1 高职校方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从思想意识到组织构架一向重学识,轻人事。认为大学学生生理、心理已经成熟,不能也不需要再管,有学生处、辅导员等人员就行,不需要高职院校的其他教学、行政、后勤人员及教师参与。校领导只要管好学校、管好教师,勿需过问学生管理与学生培养,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教材、授课计划,在课堂上将专业内容讲完即可。讲课很少互动,更少考虑效果。如果学生存在什么问题,让辅导员去处理。

2.2.2 学生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

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有校、系、班三个主体的管理网络,项目内容较为丰富,但专门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少,且管理网络中的老师、辅导员,每日陷于大量事务性工作,还有不少自己的研究课题需要完成,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时间、学习问题等从不过问,对于学生工作新规律、经验、教训,没有兴趣去调查、研究和总结,对于当代高职学生学习、性格特征、生活动态等,常常是不出问题,不了解,出了问题大吃一惊。常常出现远离学生,甚至数月见不到学生。面对学习习惯和自控意识较差的高职生,从而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过程,被表面化。

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重要问题一抓到底,也很难有精力认真研究

2.2.3 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采用的是与学年制相适应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学校层面设有专职的党委副书记一职,分管学生工作。组织上专设置有学工部专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还有团委,分管学校社团组织工作。各院系设置有党委总支副书记,直接负责学生工作,各年级配备有辅导员或班主任专职负责学生工作,而学生则以辅导员或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为核心,以各自班级为单位,参与集体学习和生活。

这种普通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看似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稳固、结构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层次清楚,在环境相对封闭、学校风气良好、学生知识基础、素质条件较好下,仅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管理模式尚可,但是在高职学生知识、能力、道德意识、价值观等下降明显,学校环境无法封闭的新情况、新条件下,就显得过于单一、幼稚乏力。

2.2.4 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差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既单一,漏洞较多,且形式主义作法严重。学生自习按学期衰减严重,学生作业拖拉、抄袭现象严重,教室、操场、学生宿舍等场所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学生晚间就寝男女混穿、彻夜不归,拉帮结派、欺负外地弱生,管理紊乱。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既是脱离学生实际,又当做单项任务,片面、孤立流于形式地完成,无法呈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系统、连续和协调性。

2.2.5 学生管理和教育脱节

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上内容也不少,例如,有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党团组织生活教育、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日常组织管理教育等。但这些活动无论是从组织上,还是目的上基本是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统筹性造成了学生文化知识、技能教育与学生组织、生活管理工作的彼此相互分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学生日常组织管理严重缺乏有趣的丰富内容。究其原由,主要是校方不仅对教育与管理间的新形势、新特点及其内部联系缺乏一定的认识,对一些相关机构的合理设置、有效合作问题没有处理。

2.2.6 辅导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员不稳定

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基本借鉴普通高校的辅导员管理模式,一般由学生处老师、系部辅导员担任,但是,由于配备数量严重不足,导致辅导员事物性工作繁重、工作角色和职责不明确。进入辅导员队伍的人多数知识结构较单一,教育学、思想政治学、心理学等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很少,对高职高专学生及特点的热爱、认知、把握较差。而辅导员无论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社会学知识及实践运用好坏,一般带班都比较多。由于辅导员负责的学生人数多、工作时间长,按学生教育管理考核要求工作难度有较大,而且辅导员待遇普遍较低,不少輔导员身在曹营心在汉随时准备“跳槽”。

2.2.7 教育管理手段缺乏智慧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经验管理上,基本上也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按照制度和规章的管理方法,这种缺少情感教育、以惩罚为手段、后果恶劣的钢性高压管理方法,在当今新时代、高职院校里,学生的尊严、情感、个性受到严重摧残和压制,学生容易产生对学校管理产生严重不满,而这种不满多次、长期压抑在学生的心里,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显著下降。

由于很多的社会、企业中专、技校等扩大上升为的高职院校,而中专、技校学校无法注重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亦无有效节制手段,多是带学生到教师办公室进行训话,闭门思过。对于特别不听话的学生,只能是用没有实质内容的威胁恐吓与无原则迁求为主要方式。故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潜移默化地沿用了原来的管理制度,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差别较大,为了维护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往往无法顾忌学生的感受,也不可能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规章制度只能严格刻薄。而且无论遇到什么事,学校都只能按制度来解决。

在解决学生具体实际问题时,往往是严厉呵斥,训罚结合,否者很难有实际长效,因此,教师们很少采用情感服人,以情动人,更无法采用各种激励学生自我反省的方式,因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校文化专业知识学习、班级活动参与等方面比较消沉,从而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被动。

3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与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实际生活能力、人生价值观等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可以建立在学生自我觉悟、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之上,而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实际特点、研究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

学生是主体、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障、制度是约束。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学生教育管理现状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创出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朱思.我国高职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 罗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3] 易思含.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1:15.

[4] 董婷婷.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5] 张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0:21.

作者:许静

第二篇:如何看待高职院校学生

摘要:公众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学生也不能正确自我评价。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是“灵性被抑制者”、“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高职教育提高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观;评价;灵性;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徐平利(1967-),男,陕西泾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然而它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仍然不高。从各省份的高考录取批次来看,高职类院校都排在最后:从高考生入学志愿看,高职院校的投档率和报到率均不足。有人会问:不是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吗?为什么“高分学生”(姑且不论是否“高分低能”)不愿意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呢?为什么公众将入读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无奈之选?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高职院校学生?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高职教育的学生观”问题。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公众的偏见

很多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超过了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成为很多高职院校大肆宣传自己的最好证据。但是,“就业率高”与“就业质量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事实上,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背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低专业对口率”和“高就业流失率”现象。如果毕业生对就业状况不满意,也难以获得工作的愉悦感和事业的成就感。

如今,很多单位仍然实行隐性的身份制管理制度,即一个人获得身份高低与其曾经就读的学校层次、所学的专业类别都很有关系。从报纸招聘广告中,我们可以很明显读出很多单位对不同学校和工作经验背景人才的需求情况。应当承认,看重“出身”,这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与其埋怨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出身”的偏见,不如让毕业生的质量变好一些。这就是说,高职教育质量不高是公众对于高职教育产生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数决定论”也影响公众的高职教育学生观。实践证明,分数不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在高考中没有取得高分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他在职场中不能取得“高分”。重要的是,教育要发现和启迪每个人的禀赋特长,“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①。高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找到每个学生的职业志趣,然后使这种职业志趣和专业选择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应相信自己,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评价

社会关于高职学生“差”的错误判断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从小就被告知:必须取得高分,只有进入名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院……才会有前途,才能成名成家等等,由此,哪一个人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敢说自己成功呢?撰写本文之前,我们曾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做过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自我评价在“社会看法”当中的犹豫和抗争(见表1)。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大部分学生所学专业与他们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相同和相关,但仍有20%的学生并未学习他们曾经填报的专业志愿,现在所学专业是由学校根据他们的考分而安排的。虽然有的学生表达了想自主选择专业的想法,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接受了目前的现实。

2 学生对他们所学专业有兴趣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学生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内心世界在“社会看法”和“自我认知”之间有矛盾斗争。有48%的人回答“很有兴趣”和“较有兴趣”,有37%的人回答“兴趣一般”。兴趣是学习的钥匙,但是学生在这里却不能鲜明地表达他们的立场,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学习的被动性。

3 对于“你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要求是否符合”这个问题,学生也无法进行自我判断,他们既想抗争又有所犹豫。选择“完全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占到了85%,也有15%的学生选择了“不符合”。无论他们选择怎样的答案,他们的判断都是模糊的。

4 关于“教学模式促进专业学习”这个问题,有52.5%的学生回答“一般”,这个评价也很模糊,说明学生对他们的教学模式没有清晰的认知。

调查问卷还有一栏供学生提意见和建议。从学生所提意见来看,要么是激动的情绪发泄,要么是无奈的接受现实。学生仍然不能清晰地评价自己。他们一方面试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不敢大声承认自己的观点。总之,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也不能总结出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不同于高中学生、中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的独特性到底在哪里呢?这个问题,高职学生自己也无法做出清晰的判断。

三、市场导向和职业志趣:和毕业生的深度访谈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怎样?他们如何看待所学专业和职业岗位?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我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访谈,我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非公众所评价的“质量差”,相反,他们的人生可以很辉煌。只要积极承认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目标,他们就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下面是我和一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部分谈话内容:

访问者:你对于“专业不对口”、“毕业后就转行”、“坚持在本专业工作”这些问题怎么看?

毕业生: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有兴趣就做得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前途。比如说。你考上了重点大学。学的专业自己很不喜欢,还不如我考上高职院校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呢。

访问者:那么你坚持在酒店里干,肯定是对这个工作很有兴趣了。

毕业生:没错,我喜欢这种工作。现在我是吧台的调酒师,这个工作专业性很强,我干这种工作有成就感。我刚毕业的时候每月只有900元工资,9个月后升到1100元,又过了9个月,我的工资就增加到了3300元。现在,我跳槽到了澳门这家酒店。月薪12000元。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比过去难多了,僧多粥少嘛!但是就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而言,我认为并不一定说读普通高校就好过读高职院校,一个人的专业兴趣、工作机遇和自身努力都非常重要。我更看重“专业兴趣”这种说法,一个人不喜欢读这个专业,你硬让他读,结果他为了拿到文凭就在大学混到毕业,毕业后也就与所学专业拜拜了。当然,也有学生眼高手低,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合适。

从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学生“职业志趣”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一个核心要素,却被很多高职院校在“市场本位”的指导思想中忽视了。

应当指出,由于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自己的职业志趣,他们关于职业的“好坏”受社会文化影响很大。现实情况往往是,某

几个专业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好”、“好找工作”,于是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试图报这几个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好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调整专业。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我国高职教育生源单一的弊端有关。如果高职教育有完善的开放体系,像美国社区学院那样,我国的高职院校敞开入学大门,学校的“市场导向”和学生的“职业志趣”就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四、灵性被抑制者、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学生群体?综合前面的分析,本研究认为,目前入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灵性被抑制者”、“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是“灵性被抑制者”。教育在本质意义上是启迪学生灵性的艺术,然而当下的应试教育实施知识训练而非灵性启迪。在为了获得考试高分而强化知识训练的学校环境中,一部分学生的灵性被抑制了,他们在学校里得不到表扬,因为他们的考试分数不高。长期以来,他们变得“不爱学习”、“能力较差”、“品德不好”……被排斥在只有高分才能进入的重点大学之外,似乎只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由此可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并非“质量低”的群体,而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灵性被抑制”的群体。在长期被否定的文化氛围中,这部分学生也无法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了。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在一般公众心目中,“大学生”是指那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最多只是个“大专生”。现实情况是,如果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说自己是大学几年级学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可能会有些看不起:即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声称自己是“大学教师”,似乎也不那么理直气壮。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中,强调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更有实际意义。当下的高职教育实践,强调“职业性”有余,而重视“高等性”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只顾着完成“工学结合”任务,而忽视了“工学结合”意义。比如,片面化理解“工学结合”,当学生还不理解工作技能的所以然,甚至还不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时,就匆匆“下企业顶岗实践”,毕业时也许是个“熟练工”,但也仅此而已。有些高职院校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由。不断降低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已经没有“高”字可言。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将是“高技能人才”。按照教育逻辑,只有当我们明确一个人的灵性类型的时候,才能实施教育。换言之,我们不能仅仅根据社会目标训练人,而要因着每个人的灵性教育人。在启迪每个高职学生被抑制的灵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此而言,高等教育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是灵性启迪的必然要求,符合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需要,而不是由“学制”安排的。高职教育选择了“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同样需要做好学生的灵性启迪工作。现代企业面对的是高难度产品加工、复杂设备的调整维修、工艺难题的分析解决和精细化的管理,一个工具化的“高技能人才”是无法应对的。

五、建立高职教育学生观的理论基础

(一)进化认识论

进化认识论试图通过进化理论来说明人的知识存在的先验结构,并力图使这些结构“动态化”,其基本假设是:所有有机体都备有一种先天判断系统,没有一个个体的生存系统生来为“白板”;整个外部世界以及观察主体自身都是自然选择性的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外部世界的结构与主体思维结构之间为什么能够一致的问题,可以通过进化和选择的概念加以说明。②从进化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前文所述“学生灵性”就是指学生的先天认知结构,只有与外界的客观环境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正如皮亚杰所强调的:“在所有认识水平上,都存在一个在不同程度上知道自己的能力(即使这些能力被归结为只是对客体的知觉)的主体:存在着对主体而言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即使这些客体被归结为现象);而首先是存在着主体到客体、客体到主体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一些中介物(知觉或概念)。”③为什么说高职院校学生是“灵性被抑制者”?因为这些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客体之间没有发生作用,没有形成他们新的知觉和概念,换言之,他们的认知结构并没有得到启迪。《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承认教育的灵魂源于自然,因而上古圣神顺承天意继承之。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灵性,每个灵性都有其独立的禀赋。以认识进化论而言,“应试教育”所利用的知觉和概念并不适合某些学生。那么,高职院校学生有怎样的灵性(认知结构)?又是如何被抑制的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能以果推因,即不能因为他们是高职学生了而说他们有什么认知结构,我们只能推测,这些学生之所以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就是因为他们的主体认知结构不适合应试教育的客体。比如,应试教育借用的是“概念记忆”和“公式推理”,那么这类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可能就不属于“概念”、“公式”类型,而属于动手操作型(各个个体之间又有所不同)。如果这个推理正确,那么高职教育就要用一种适应于动手操作的客体作为启迪学生灵性的中介物,这涉及到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和进化认识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与人之间在智能上的差别不是考试卷子决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高考中失败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智力低下、智能欠缺,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那种独特的智能没有发挥出来,换言之,他们的灵性被抑制了。爱因斯坦是个科学家、康德是个哲学家、爱迪生是个发明家,他们之间谁更聪明呢?如果用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爱迪生可能是一个失败者。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爱迪生就是灵性被抑制者,即使他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被培养成“高技能人才”,仍旧属于灵性未被启迪的工具化人才,不可能为人类做出那么多创造性的贡献。陶行知曾经警告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也许,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就有瓦特、爱迪生。关键在于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开启这些学生的多元智能。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应该大量创设多元智能展示的空间和平台,让那些心理自卑的学生有证明自己智能的机会,让他们对于自己的主体认知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见证。

(三)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指出:“目前有意识地强调职业教育,要把过去默认的职业含义显示出来,审慎地实施,这里有几个明显的原因的。1,在民主主义的社会,凡关于体力劳动、商业工作以及对社会所做的明确的服务逐渐受人尊重。……2,属于工业的职业已经获得极其重要的地位。……3,现在工业主要已经不再是习惯传下来的以经验为根据的、比较粗糙的程序了。……4,在科学方面,知识的研究已更属实验性质,更少依靠传统的书本,更少和推理的辩证方法相连,更少和符号相连了。……5,学习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进展,与工业生活上愈益增长的重要性是一致的。”④根据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观,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剥夺了统治阶级的教育特权,特别是当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时候。高等教育就被大众所享有。但是,高职院校不是专门为被统治者设置的院校,不是培养“劳动阶级”的专门场所,不是“为了适应现有工业制度”的“所谓职业训练的运动”。⑤高职院校培养技兼于道的快乐工作的人,他们不是只会计算利益的工具。不是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者”,而是民主社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他们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和能力”、“主宰工业命运的主人翁的能力”,同时,他们还“了解机器生产和分配制度所特有的技术和机械的特点和意义。”

六、结束语

毫无疑问,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就没有正确的高职教育行为。如果我们忽视了高职学生的职业志趣和天赋灵性,而仅仅着眼于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把岗位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开发的唯一标准,那么高职教育表面看是工学结合、紧跟市场,但是我们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只能是工具型的,他们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宏观把握职业的能力,而只有亦步亦趋地做好眼前工作。杜威指出:“除非工人懂得他们所做的工作所包含的技术的、理智的社会的种种关系,并且由于这种认识所提供的动机而从事他们的工作,否则,这种工作就变成机械的呆板的行为。”在以信息消费为表征的新财富体系时代,高职教育更应以审美的态度审视生活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学生的“高技能”必然是创造审美生活的高技能。

作者:徐平利

第三篇: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浅析

【摘要】职业院校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发生心理冲突。作为职业院校,需要特别关注,倾心爱护,正确引导,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教育为技术人员培训、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诸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前进,社会对职业人才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让职业教育继续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努力提高学生在校所受教育的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是我们应关注的主要方面,而其中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辅导是整个职业院校教育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常见表现

概括而言,当今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独立意识增强,自我表现欲强,行为依赖性也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对过多的教诲或关照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充分地表现自我,幻想自己无所不能,渴望自己的一切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而由于综合素质不高,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問题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导与帮助,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仍然强烈。

2、自我意识强,正确处理与集体、他人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有些能形成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职业院校中的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嫉妒心理,心胸狭隘。不能正确处理与集体、他人关系。不少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

3、就业的希望与悲观并存

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他们都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向往和幻想,希望能尽快地完成学业,实现就业的抱负,出人头地,为自己、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和地位。但因对职业院校性质、地位的顾虑,以及一些传统思想、落后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怀疑他们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方向,认为毕业后主要还是打工,到工作第一线做苦力。也正是因为对就业的悲观情绪,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学无动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甚至染上一些恶习和不良癖好,严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学校的形象。

4、其他不良心理现象

职业院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剧烈的身心发展,在心理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良现象。比如逆反心理,崇尚主体,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惰性心理,贪图享受,不尊重他人,自私任性,厌学旷课;厌学旷课,从众心理;爱交际,但交际能力有待提高;攀比心理,在生活上相互攀比,为在同学特别是异性面前炫耀,不顾家庭实际条件而花钱如流水,而为满足虚荣心,不惜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自尊与自卑同存;入学适应心理障碍等等。

二、应对策略

要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除了家庭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外,最为主要的还需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心理取向的消极因素,展开经常性的“四个加强”教育。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

面对现实,树立崭新的德育观和正确的育人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学校教育方面尤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应该把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等主要教育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专题,落实到每一个学期的教育计划中。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

在校学生有相同的学习生活条件,有年轻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有相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但也面对着共同的发展课题,如成长的困扰,主要是他们在学习、交友、人际关系、就业和恋爱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良好气氛下展开交互作用,使他们认识自我不断调整。团体心理辅导正是为了培养人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助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鼓励分享最终实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

3、加强对学生的正面自信教育,激励学生的发展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各种途径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增加其动力,让他们始终对成功保持强烈的期待。这就要求教师和父母对学生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不自觉地把这种期待暗示给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期望,从而增加自信和动力。除此而外,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优点。

4、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自我提升,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前青年学生的重要特征是思想活跃不保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教育者只有自己知之甚多,才能避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范围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和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从学生的情感、兴趣和需要出发,给学生指明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造精神。同时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达到优化师生之间的合作的目的。特别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多倾注爱心,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并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做出良好反应。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职业院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

作者:石琛琛 李韶宏

上一篇:信贷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法学博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