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信贷风险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信贷档案是银行业务发展业绩的呈现,是出现信贷资产风险时的有力证据,加强信贷管理有利于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作用。因此银行业务人员必须持有积极的观念、高度的责任感,必须要重视绩效考核、重视服务意识,共同提高信贷档案管理水平。

第一篇:信贷风险论文范文

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分析

摘 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而在保证就业率的约束下,货币政策一度宽松,信贷规模急剧扩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不断累积。本文探讨了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信贷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自2008年底就进入了下行趋势。在保证就业率的政策约束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积极政策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4万亿投资。最近的央行货币政策信号更是表明,除定向宽松外,还将创新金融调控工具,实施常备借贷便利操作(SLF)。种种迹象表明,一定程度的放松信贷管制是极有可能的。事实上,自2009年开始,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过剩的超额储备金,流动性严重过剩,从而推动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经济下行速度,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毋庸置疑,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全,风控水平的低下都将在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推动信贷风险的累积。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

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银行信贷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出口拉动和投资推动,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来维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很快就波及了全球,世界经济大幅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外出口大幅下滑,在丧失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中央政府不得不将目标对准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上,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由此导致信贷规模不断飞增。尽管这样做,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宏观经济发展,但也成为今后进行结构转型,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2.政治压力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我国银行不仅要以盈利为目标,为国家扩大税源,但也要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完成一定的政治目标,特别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失业率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要配合政府,增加信贷投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金融业务同质化造成了较大的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业务创新方面做的很不够,利润来源较为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较大,特别是中小银行在面对金融资源日益流向大中型银行的情况下,开展信贷业务就显得更为被动,加之利率尚未完全自由化,无法通过市场行为,获取竞争优势,为保证稳定的业务利润来源,信贷规模扩张就成为银行不得不选择的经营方式。

二、信贷激增造成了信贷风险的积累

1.大客户管理的不规范

为保证贷款投放的安全和回款的及时,商业银行投放的信贷除了按照政府要求投向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外,主要选择一些经营稳定的大中型优质企业。但部分集团客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资本运作给贷款的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对此,银行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追踪监控机制。

2.贷款结构的不合理

全国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贷款结构存在失调,长期贷款比重过高,且有进一步加速提高的趋势,这容易造成资产的时间错配风险。而票据融资的过快增长,也进一步累积了银行业内部的系统性风险。

3.地方政府的压力

GDP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干预本地区银行的信贷决策,要求银行为本地区上马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信用担保。

4.借新债还旧债

有些企业没有能力按时还贷,便想尽办法通过向银行借新债来归还到期债务。有的银行管理者为了避免上级部门对其追责,也会帮助企业发放新的贷款,来保全资产,从而使得原有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以此规避监管。

三、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不仅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更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顺利完成。大量流动性被投放市场,实际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从而推动了房地产和股票等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引发了大量资本入市投机博傻,在巨量资金的推动下,房产企业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拿地,进一步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不断攀升的房价引起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当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促使通货膨胀的萌发,市场价格机制受到一定的扭曲,经济波动加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的积累反过来又会促使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损失率的提高,由此导致商业银行风险进一步积累发展。

因此,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极有可能突发的后危机时代,强化金融监管,合理引导信贷投向,改善信贷结构,积极化解信贷风险成为当下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间接融资仍旧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利率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以便能够让资金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进而让社会富余资金进入生产环节补充产业资本的不足,同时又能让中小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保证其生产安全,助其加快科技创新,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其次,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无序扩张。最后,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完善其盈利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遏制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兵.银行监管边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大卫·G·梅斯,丽莎·海尔姆,阿诺·柳克西拉.改进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吴冲,吕静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4(1)172—173.

作者简介:梅玉(1993.09- ),女,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专业

作者:梅玉

第二篇:加强信贷档案管理 防范信贷资产风险

【摘要】信贷档案是银行业务发展业绩的呈现,是出现信贷资产风险时的有力证据,加强信贷管理有利于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作用。因此银行业务人员必须持有积极的观念、高度的责任感,必须要重视绩效考核、重视服务意识,共同提高信贷档案管理水平。

【关键词】信贷 档案 风险 管理

信贷档案是指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应信贷业务的重要文件和凭据,主要由相关契约及凭据、借款人的基本材料、借款人的信贷业务资料、银行综合管理资料等组成。信贷档案是银行业务发展业绩的呈现,是出现信贷资产风险时的有力证据,加强信贷管理有利于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作用。随着贷款风险分类及信贷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信贷档案立卷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银行业务人员必须持有积极的观念、高度的责任感,必须要重视绩效考核、重视服务意识,共同提高信贷档案管理水平。

一、信贷档案管理的模式

信贷档案管理模式不同银行单位采取的模式不尽相同,但大概主要采取分段管理、专人负责、按时交接、定期检查的管理模式。首先分段管理主要是将每一个信贷项目的文件资料根据信贷的执行状态分为执行中的文件(简称新卷、增补卷统称为信贷文件)和结清后的信贷档案(简称结清档案),相关信贷文件与结清档案应该分开存放管理。其次专人负责是指银行各级行的业务经办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信贷文件的日常立卷归档及审核等工作。再者按时交接是指业务经办人员及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按要求完成信贷文件的立卷、审核及移交工作。最后定期检查是指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由办公室及风险管理部门共同监督与指导,将检查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和档案工作综合管理考评,最后将结果检查报送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主管行领导。[1]

二、信贷档案管理的作用

信贷档案是银行金融各种业务的历史记录,反映了银行业务运行的真实状况。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严肃性工作,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借贷过程,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是检验信贷员办理贷款的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合格、操作是否逆向、信贷风险是否人为等现象。通过归档移交前的检查,可以矫正信贷员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有效推动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的提高。

(一)建立健全的信贷档案管理,是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决策参考的核心信息资源,是银行减少损失的必要条件

每家银行的业务都是从无到有,而信贷档案也是随着业务的量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加大了项目的贷前、贷后检查的力度,也形成了大量的客户资料、用款材料证明、贷后报告等信贷档案材料。加强对贷款人第一手资料的信贷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贷款人的信誉及资产情况,在信贷管理中把好贷款关、掌握客户综合信贷与单笔信贷风险的程度,合理掌握信贷投放量、降堵住信贷风险源头,确保贷款的安全回收,有效预防信贷风险。

(二)建立健全的信贷档案管理,可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规避企业改制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

及时对企业资金用途所涉及到的合同、发票等材料的收集,促进企业“以销订购,以效订购”,减少盲目采购引起的经营风险。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能够保证银行积极与企业改革,坚持“债随资产走,资产与负债相统一”的原则,及时有效落实贷款债务,制止企业人员挤占信贷资金,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三)建立健全的信贷档案管理,是银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管贷的依据

银行档案信息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凭证。大量信贷档案信息真实的记载和反应了在开展业务以及管理工作内容,它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及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法律效力,有很强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对到期贷款及时通知,对不良贷款及时催收,并收回回执,有利于保证诉讼时效。通过对信贷资料的分析,并以借贷资料为依据,对不良贷款及时实行依法诉讼,对资不抵债、通过陪同诉讼程序无法回收的,及时提出破产申请,对依法破产的及时申报债权,积极参与和监督借款人资产的清算、评估、变现和分配,最大限度减少信贷资产的损失,利用档案调解贷款纠纷、解决经济纠纷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信贷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信贷档案管理认识存在偏差,重业务发展,轻档案管理

有些信贷员认为只要业务提高就行了,而忽视规范整理档案材料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来得及应付检查就行了,而忽视整理档案材料的及时性,而造成有些资料不能弥补而缺失,认为档案管理是档案员的事,于是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以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对待,最后很有可能深埋了一颗隐形的炸弹而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二)信贷档案管理中资料收集不够严谨

有些信贷员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不够严谨表现在有的企业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有效期过期却没有发现,有的复印件中由于油墨变质,纸张粘贴,造成自己重叠甚至模糊不清,有的没有签字盖章,有的合同复印件断了序号,缺页,一旦贷款出现风险,这将在诉讼时处于不利地位。

(三)信贷档案管理中资料收集存在漏收和多收等现象

例如在土地贷款项目中,由于各地标准不统一,出现了缺少规划的、施工许可证,有缺少环保测评的材料。有的把不必要的企业质地探勘材料全部归档等。这些都有可能影响未来档案的法律效力。

(四)信贷档案管理的操作不规范

虽然各银行都对信贷档案管理制定了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不够规范,存在着大量的漏洞。例如签订合同的日期比合同审查日期要早,合同审查表信息少填或多填,放款通知单日期在审批时间之前,企业信用记录查询不及时,信贷员岗位变动时,没有根据制度执行相关移交手续,而造成管理上的脱节等,这些不规范操作将会造成操作风险,从而引发各种信贷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四、信贷档案管理的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加强信贷档案管理,发挥信贷档案的作用,防范各类信贷风险。各级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不断健全和完善信贷档案管理。

(一)加强信贷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明确责任与操作流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好信贷档案管理,务必加强信贷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根据业务发展及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明细工作要求,细化操作流程。要求每位信贷员在做业务之前,必须加强信贷管理制度的培训,履行责任义务,熟悉操作流程,必须加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律意识,确定办事准则,在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及跟踪等各项环节中做到材料齐全、合规,并建立相应的信贷档案,定期关注贷款本息安期回收和逾期贷款问题的材料的收集,及时立卷归档,提高信贷档案管理水平。

(二)加强信贷档案审核力度,提高归档质量

信贷档案在审核环节中,要求审核人员必须严格把关,在审核过程中特别留意整个档案的材料是否齐全、字迹是否清晰、资金用途材料证明是否合法合规、企业提供材料是否有盖企业公章、贷款审批时间与签订合同的时间、放款时间是否存在逆向操作、信贷员是否按要求做相关的贷后检查报告等等。

(三)加强信贷档案资源无纸化利用管理,优化借阅流程,便于审查

信贷档案在审核通过后应及时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为了便于借阅及内外部门的审核,银行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体系,改进信贷档案传统的“坐等查阅”服务方式。通过扫描上传到相关系统,授权于借阅人及审查机构。银行机构同时要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防范信息泄露而造成相关操作风险。

(四)加强信贷档案管理的绩效考核,促进信贷档案管理的有效开展

信贷档案管理应纳入日常业务考核范围内,应制定信贷档案规范化考核标准及办法,与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奖罚挂钩,激励主管部门负责人对该部门信贷档案工作的积极性。要根据考核办法建立惩戒机制。对被查出问题的档案应按要求整改并根据问题严重性程度执行相应的通报批评和惩罚金额,同时对档案立卷没有问题的信贷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编.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辅导教材—公司信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9.

作者简介:李秀英(1986-),女,汉族,福建厦门人,现就职于中国进出口银行厦门分行,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信贷业务档案。

作者:李秀英

第三篇: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摘 要:信贷风险在银行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本文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初步研究,包括目前行业的定义和广泛应用的分类,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最后介绍信贷风险管理程序及适合中国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定义;分类;信贷风险管理

银行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在经营各种业务的同时,也在经营各种风险。作为金融中介组织,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四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而信贷风险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这是由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未发生根本转变,存贷款业务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资产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也是收益的主要来源。信贷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进行相关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一、信贷风险定义及分类

1、信贷风险定义

信贷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不同的时期,信贷风险具有不同的涵义。起初,信贷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从而引起银行损失的可能性。随着现代风险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定义已经不能够反映现代信贷风险及其管理的本质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履约能力的下降、违约或者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因子变化而对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

2、信贷风险分类

在银行实务操作及风险管理中,根据信贷风险的程度,可以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五类。

(1)正常:借款人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的把握,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的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会遭受损失。

(2)关注:尽管借款人当前有能力偿还贷款,但存在可能影响其清偿力的不利因素。

(3)次级:借款人还款能力有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及时足额还本付息。

(4)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担保也肯定会有损失。

(5)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后,贷款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我国目前信贷风险现状

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这对有效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无参考意义。

1、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渠道单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信贷风险中

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资产投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贷款。中间业务相比国外仍显滞后。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占比大多都在90%以上,这部分收入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信贷风险增大

我国短期贷款主要是工业贷款及商业贷款,而投向私营及个体和三资企业的贷款比重过低,二者加起来还不足5%,投向乡镇企业的贷款也不足10%。信贷过度投向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私营和个体、三资、乡镇企业的贷款比重很低。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不甚合理,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一些行业,信贷风险增大。

3、贷款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部分都流向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获得的贷款较少。据统计,目前,我国约80%的贷款资金向占经济总量约36%的国有重点企业发放。其他经济类型仅占20%左右。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倾向和历史观念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宁可将贷款贷给绩效不佳的国有企业或政府主导的基础项目,原因就是政府为这些贷款提供隐性担保。这一来,各商业银行有大量的资金无法转化为社会所需的投资,还使自己成为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者。

三、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是指对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频率与其可能形成损失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的信贷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费达到分散、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信贷风险管理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信贷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风险识别是在各种信贷风险发生之前,对风险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判别分析,以便实行对信贷风险的计量、控制和处理。它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正确识别贷款风险将为成功的信贷风险管理奠定基础。信贷风险识别有两大任务:一是判断银行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什么风险;二是找出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

2、信贷风险的控制

信贷风险控制是指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规模的贷款风险,选择与实施各不相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或方法,使贷款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处理的方法一般为风险规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与风险转移.

3、信贷风险的处理

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虽然通过风险的识别,可以建立起风险的预警系统或预测预报机制,通过风险规避、抑制、分散和转移可以构建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机制,从而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风险并不会完全被控制;风险的客观性,意味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应包括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事后风险补偿,即商业银行利用资本、利润、抵(质)押品拍卖收入等资金补偿其在信贷风险上遭受的损失。

四、我国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企业信用评级、授信制度

信贷业务的评估调查、审查、审议、审批、贷款经营管理是信贷风险管理主要环节。规范每个环节的操作行为,对于贷款风险控制都至关重要。将评级授信、客户分类、五级分类和贷款监测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多个单项工作变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合力,从整体上、不同角度对客户的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相互衔接的把握和控制。

2、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现实情况,将信贷风险管理体现在贷款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信贷业务审查、审批分级授权和客户授信额度控制双线制约下的贷款管理制度。截然分开的两条管理主线,将真正体现审贷分离,这样的体制使得风险控制人员能够公正客观地对所在业务部门的信贷资产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不受权力和利益的驱使。

3、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通常是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立足局部分析多,站在全局分析少。创建和应用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个新突破。

五、结论

商业银行作为一種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在经办各种业务的同时,也在经营风险,风险不可能被消灭,只能被控制、降低和化解。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贷风险仍是主要风险。本文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初步研究,包括目前行业的定义和广泛应用的分类,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最后介绍信贷风险管理程序及适合中国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1]高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4).

[2]何五星.银行风险与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产涪砷.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 ,(15).

[4]李国庆,张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4).

[5]张同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经济导刊,2008 ,(5).

作者简介:包薇薇(1988-),女,河南洛阳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硕士。

作者:包薇薇

上一篇:电影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社区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