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探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因其贷款额度小,所以利润空间不大;由于小额贷款的目标人群贷款实力比较差,信用评级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具有一定的风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贷风险探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贷风险探究论文 篇1: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究

[摘 要]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除了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之外,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信贷风险来讲,更是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怎样在现阶段中合理的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文章中,主要从供给侧改革方面入手,分析了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完善措施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20.045

在供给侧改革工作深入落实的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从以往的偏重需求逐渐转移为了偏重供给侧调控,换而言之,便是在满足总需求的基础上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得信贷风险加剧,当没有全面了解到该种现象以后,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就会降低,难以正常运行。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業银行信贷面临的风险问题

供给侧改革工作的实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极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面临着较高的盈利压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运行期间是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主,主要是采取存货利差的方式,可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商业银行盈利随之降低,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工作实施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压力提高。其二,对于业务和产品创新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商业银行运行期间,包含了存款和贷款业务,可是这两项业务已经难以满足社会要求。自从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要求,便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三,金融供给问题较多。长时间以来,银行资金供给结构的合理性缺失,在大中型企业内,包含的金融资源特别多,这就使得诸多小型企业资源缺乏,不利于合理的分配效益,难以提升经济水平,导致金融供给侧问题突出。其四,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对综合经营能力提出的要求非常高,金融市场内包含了多项金融体系,如此便加剧了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性,社会融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另外,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方面的管理难度升高。其五,伴随着商业银行信贷压力的增加,银行信贷风险事件逐渐增多,一些潜在的风险逐渐积累。长时间通过规避信贷风险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当前信贷风险的管理要求,虽然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防控上逐渐和国际相联系,可是问题依旧较多,其中表现为贷款资源投放行业和企业比较集中,难以有效预计出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

2 基于供给侧风险预防中商业银行具备的责任

2.1 应及时预防银行内的系统风险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区域债务机构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现象日益突出,而大力控制系统性的风险是支持供给侧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包含了两点:分别是各个区域政府债务危机以及违规融资方式,要想解决此种现象,就需要将商业银行的职能效果体现出来,为其提供有关的信贷支持,让政府快速置换债务,优化债券发行模式。另外一点,则是制定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增强融资方式的规范性,结合实际情况预防金融风险问题的出现,落实风险预警制度,及时解决金融违法案件,从根本上降低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

2.2 始终坚持市场的主导意义

从目前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宽松式货币政策已经无法将刺激经济的效果体现出来,各项产能剩余明显现象出现于各个企业内,政府部门应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逐渐降低,基于此,从供给侧角度发展商业银行是基本途径。但是,我国供给结构和需求不相符,所以需要将发展重点转变成产业,始终坚持市场的主导意义,提升投资的合理性,防止为产能过剩的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策略的制定

3.1 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

商业银行属于企业信贷融资渠道的提供单位,基于供给侧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的信贷方案,依照商业银行转型来引导企业信贷需求,优化供给侧结构,将其作用体现出来。

基于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逐渐成为了金融市场内的一项稀有资源,基于此,就需要积极遵循我国供给侧改革方面的要求,从负债比较多且投资收益不高的企业入手,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提高效率。面对生产指标不相符以及在整改不到位的企业来讲,不进行授信。而产能过剩可是未来潜力发展极高的企业,则提供多项信贷选择,制订相关的兼并重组方案,调整企业存量,落实贷款业务,为企业重组资源以及合理配置提供良好的帮助,有效解决企业升级期间的融资问题。除此之外,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信贷资源还需要把自身的指挥效果体现出来,将重点目光放在新兴产业身上,为创新驱动类型的产业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撑。另外,市场调研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商业银行需要摒弃以往单一的信贷营销方式,密切关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情况,帮助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稳定运行。

3.2 增强信贷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健全风险防控制度

在信贷业务流程管理期间,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其一,在进行贷款的前期阶段,应遵循真实性和全面性的理念开展调查工作,获取准确的借款人员资料以及信贷 担保情况,禁止出现调查人员协助用户弄虚作假的行为。其二,相关风险评估人员应当从借款人员的资产征信担保情况入手,进行有效的评价,做到贷款专项专用,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其三,在审批贷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权责分明以及分级审批的基本原则,待完成审核以后进行风险评估,防止发生情绪化的审核现象,对于不同资信情况的用户采取差异化服务。其四,在管理贷后环节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控制好贷款的具体应用,由客户经理确认资金提取。

3.3 增强信贷风险预防能力,健全管理体系

日益严峻和复杂的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全面覆盖市场环境和操作等影响信贷情况的资源,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落实各个环节人员自身的职责,清晰的划分分享风险,保证风险管理和控制专业性。结合商业银行客户档案情况来掌握存有风险隐患的客户,提前预警,制订完善的风险预防计划。

3.4 严格处置不良贷款,减少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逐渐提升,不过银行对其的处理速度比较缓慢,基于此,要想减少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就要求强化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力度。基于此,商业银行做好不良贷款的清收以及抵债资金处理工作,使不良贷款能够尽快结清,寻找处理不良贷款的最佳方式拓展和延伸不良贷款处理途径,以此降低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除此之外,还应增强商业银行本身的识别与不良资金处理能力,实施不良资金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工作,从而减少资金归集引起的各项风险。

3.5 借助互联网金融资源,创建新的发展局面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金融行业发展思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应当满足时代基本发展要求,和互联网金融相互结合到一起,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优化和整顿产业结构,全面发挥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提升银行的满意程度。

4 结语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运行的关键,商业银行在改革期间也需要进行转型,将服务优势体现出来,采取合理方式处理不良资产,拓展新型渠道,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戴文芳.供给侧改革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0):21

[2]周令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方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9):172.173.

[3]吴雨婷.试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9):179.180.

作者:张恒滔

信贷风险探究论文 篇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探究及对策构想

[摘要]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因其贷款额度小,所以利润空间不大;由于小额贷款的目标人群贷款实力比较差,信用评级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具有一定的风险。

作者:刘霄飞

信贷风险探究论文 篇3:

项目管理思路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

摘要:项目管理指企业通过项目发展情况制定规范条例,采用合理的管理方式实现项目发展资源的优化分析,使项目实现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信贷风险管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衍生的新兴管理方式,主要是指企业在信贷过程中有效规避发展风险,实现利益的最优化。因而基于项目管理思路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分析研究对银行发展具有坚定的现实意义,同样能够为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分析项目管理理论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项目管理思想下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的现状和不足,从而对症下药采取科学的对策推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项目管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现如今我国企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在此经济形势下,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银行也逐渐进入到市场经济活动中,采取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推动自身发展,信用风险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挑战,因此,在项目管理的推动之下,实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探究对银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项目管理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应用及意义

(一)项目管理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一门管理学科,在最初,项目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不具有发展的空间。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的商业银行实现了信贷项目管理,同时引进了信贷风险管理也实现了项目管理的发展形式。首先银行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引进到信贷风险管理中,使信贷风险管理过程有了明确的导向目标;其次项目管理指导下的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科学性、目标性的特点,并能够统筹信贷业务的发展流程,及时发现该业务的风险,同时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最终实现银行业务达到战略目标,使银行能够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二)项目管理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金融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不断增加,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成为在复杂关系中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银行利用项目管理理念将银行各类交易业务当作一个个项目,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创新思路,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在激励的竞争关系中实现创新发展[1]。

二、项目管理思路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挑战

(一)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银行具有多重性质特点,导致其管理层和执行层存在不同的管理模式,因而导致银行相关业务的组织结构不健全,各部门的职责不清,管理上出现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化不明确。另一方面,当前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环节薄弱,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力度较低,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关审批、核算制度缺少全面性、系统性。最终是信贷业务发展缺少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保证,无法确定贷款的安全性[2]。

(二)银行信贷业务信息管理不完善

项目管理思路下,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实现了项目化管理,但总体上,由于信贷活动需要客户复杂的信息资源,同时需要信息的鉴定和识别,对客户开展预测贷款风险。所以所收集的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准确性都是影响信贷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中未能实现体制规定,导致信息收集不全面,影响风险识别的效果。

(三)银行信贷业务中信用风险机制不完善

信贷风险管理中主要是依托于信用评估体制,预测客户的还款能力。当前银行根据客户的历史信用程度来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但未能对历史发展中的各个因素事项标准量化、并且未对这些因素进行风险指标设置、权重设置等。另一方面,银行信贷人员对于客户的信用管理缺少重视,即未能对客户提供的信用证明进行跟踪证实,对于客户的财务发展情况未能及时跟踪报道,总体上缺少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整体控制[3]。

三、项目管理思路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探究

(一)建立银行信贷业务的项目管理小组,实现权责统一

项目管理思路下要求银行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小组,为信贷业务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一措施将使信贷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任务下发的各个部门手上,并且提高项目经理人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供对信贷风险控制的效果[4]。

(二)建立健全银行内控监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

当前,银行信贷业务缺少信息管理制度,银行内部的监管管理机制差,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效果差,因而可以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内控监督机制,加强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制定完整的风险评估标准来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客户的资产风险状况;另一方面,要求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加强信贷业务在银行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中的有机结合,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性,同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在银行内部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观念,从而发挥全行人员参与到信贷风险监督预测中。

(三)建立信贷负责制度,实现责任到人管理制度

银行信贷信用机制不完善,导致对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可以通过设立信贷负责岗位,实现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加强银行从业人员对信贷业务中客户信用状况的跟踪管理,同时发挥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及时跟踪了解借贷人的财务发展状况,制作各个客户的风险分析报告,及时发展贷款业务中的不良情况,使银行相关部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是目前乃至未来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管理方式。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在金融大环境下,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因而在项目管理思路下进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首先要从项目管理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重要地位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对项目管理思路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达到保护银行经营管理安全的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丽.基于项目管理思路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

[2]沈全芳.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娄馨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董云腾.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

[5]王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究[J].中国外资,2012,11:8.

作者:刘洋

上一篇:物流企业研究论文下一篇:职业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