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提问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也是“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教学而言,提问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第一篇:提问设计论文范文

课堂提问设计的“直”与“曲”

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提问“穿针引线”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导他们生疑、质疑、释疑,创设性地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达成,进而促使学生个人素养和知识的提升。无疑,课堂提问设计乃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1]

提问由“提”和“问”构成。在课堂提问设计中,众多的研究成果纷纷指向“问”的内涵,而失去对“提”的探求。“问”直接关注问题的内容,凸显学生应掌握教材内容和知识深度与广度;而“提”则是将知识与学生怎么结合,反映出这种结合的程度。一方视知识(教材)与学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一方将他们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方向,充分地拓宽这种关系的接触面与融洽度。显然,提问的设计,这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笔者从“提”的角度,以提问的直接与曲折探讨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2]

一、 两种不同意义的课堂提问:“直问”和“曲问”

课堂提问设计是教材、学生、教学情节三者的有机融合,其提问的意义和目的也是这三者的反映。

(一) “直问”:直射知识,平中见奇

课堂提问的“直问”是指提问目的直接通过核心问题与学生对接,让学生思考、探究与解决问题,直接地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1. 激发学生成功的愉悦感

直问,有时显得多此一举,但是一些简单的提问,不需要学生思维的反复绕转,直接用“一条思维”将知识与学生连接,让学生直接地掌握知识,完成个体修养提升。而这一目的的成功,显然会得到学生的愉悦认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3]此时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2. “化复杂为简单”的教材理解

用直问的方法理解教材是教学常见手段之一。但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深浅不一,教学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出相应理解程度的取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抛开教材艰涩难懂的意思,“化复杂为简单”,直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对接,完成提问的任务。正因为如此,“直问”未逃离教材的框架,立足教材视野理解教材内容,局限在教材内思考问题,获得知识。

3. 积聚“抑”的课堂效能

一张一弛,抑扬顿挫,乃天道也。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调控教学的节奏,调节学生的心情,缓和教学的气氛,让课堂教学彰显张弛之道。[4]当课堂过于活跃或者教材本身非常活跃,宜采用直问的形式,直接将严肃的科学探求问题堆砌在学生身上,抑制发散的课堂,同时找回学生“断了线”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扬”中停顿。比如,课文《背影》,习以为常的亲情容易让学生走神,为了掌握作者笔下的亲情,教师一开始便设定“背影”与亲情的关系,压制喧宾夺主的学生亲情体验,直接谈它们精神上的联系。

(二) “曲问”:曲折离奇,饶有雅致

“曲问”是指隐藏于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提出相关的暗示性问题,曲折地让学生“跳几跳”,多维地思考、探究问题,达到知识深化、理解加深、能力提高的目的。

1. 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曲问”不像“直问”直截了当,而是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一个“最近发展区”的距离,留有想象的余地,做到适时而变。因此,“曲问”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而另一方面则隐藏知识“玄机”,不尽然告知学生知识,留有空白,仿佛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2. 突破课本的窠臼

“曲问”遵从课本的意图,但是它更钟情于学生的思想。如果说课本不是“死的”,有着强而有力的生命力,那么就不应该用课本的知识来约束学生思想的流动。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希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学生自我出发去建构知识。因此,“曲问”不再将课堂知识直接驾驭在学生的心头,而是摆脱课本知识将人生框架化的窠臼,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挖掘课本之外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3. 让课堂气氛洋溢起来

“曲问”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逐渐地让知识接近学生,或者是引导学生感悟知识,这样,“曲问”与问题解决之间建立了两个知识。一个是应然知识,即学生应该学习的课本知识,一个是实然知识,即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两者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思想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空间。由此,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缄默知识,走向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与内化,而这一种自由内化的学习,本身蕴涵着思想的活跃。在课堂上,融洽的讨论氛围、畅游的学生思想、弹性的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世界,让课堂洋溢着学习的乐趣。

二、 课堂提问“直”与“曲”的方法

“直问”和“曲问”本身具有多种提问方法。各种方法各具特色,在教学情境中按需设计,能发挥高效的教学效益,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 “直问”的几种方法

1. 直言述问

教师不用过多的装饰语,直接把问题嫁接在学生身上,让其感受到问题的实质。比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并与荷塘月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一开头便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简单明了的提问,旨在观察学生探究此句的对比意义,清晰地了解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情感。

2. 以“兴”作问

“兴”是一种“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广到教学中,为学生的启发性学习奠定准确的基调。以“兴”作问,通过对其他事物的了解提出相关性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思想更为集中,并有的放矢地探索与解决问题。如《阿Q正传》一文,为了从阿Q语言中分析其性格特征,教师可先抛出阿Q行为的弱势,引出他语言中的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从而感悟阿Q的性格。

3. 字句调换设问

一个完整的句子,通过字句的调换引起学生的疑惑。其实句子的意思没有变化,只是强调某些字句,却能让学生深入感知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这是直问的常见方法之一。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提到的通感手法。针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把渺茫的歌声作为缕缕清香来形容?”达到突出“歌声”与“清香”之间联系的目的,以此探讨通感的妙处。

(二) “曲问”的几种方法

1. 正话反问

教师为了让学生达到对事实的正确理解和行为的深刻反思,往往通过反问,表露教师的真实意图,并伴随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事实判断,明晰知识建构的方向,而且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2. “含沙射影”设问

提问要达到让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跳几跳”的目的,教师不应采用教材知识与学生直接对接的“填鸭”式方法,而应把隐含的知识通过“含沙射影”的形式辐射到学生身上,基于问题的答案,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探索。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与危险,人们应该怎么处理?课堂提问:“父亲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促使‘我’发生哪些心理变化?”这一提问的目的不是最终旨向学生对“我”的心理变化的理解,而是引出“面对困难,人的心理应该沉着冷静”的深刻反思。

3. 在“对照”中生疑

教师借助“对照”进行教学是常见方法之一。课堂提问可采用这种方法,从差别中感知事物的困惑,引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可对照已学过的课文《春》,分析新课文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内容描绘等。

4. “入情入境”的创问

抽象的课堂提问难以刺激学生的感性思维,学习的兴趣自然不强烈。创设辅助性的教学情境,旨在把学生带入情境化的教学中。这一设计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采用物质性的情境,比如,设置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另一种是采用身临其境的角色转化,把学生带入“他者”的世界,通过他者的思维、行为进行一系列的知识探求,充分地实现“我与你”的对话,完成知识的顺应与同化。例如《羚羊木雕》一文,设定父母与孩子角色互换的情境,“假如你是父母,面对孩子赠送羚羊木雕之事,你该如何处理?”“处理”不是教师提问的初衷,而是让学生从父母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通过角色互换,理解父母,达到两代人之间的沟通。

三、 基于“直”与“曲”的有效课堂提问设计的构建

(一) 前提:提问价值取向的经验性假设

教学是一种科学的经验性假设,课堂提问也是如此。教学未发生之前,教师基于自身的学习与教学经验作出提问的设想。而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考虑教材对学生关键性知识的构成,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另外,情境性教学的多变因素影响学生的思维反应,教学进展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也作为有效提问的参考。教学设计中,采用“直问”或“曲问”将教材、学生、教学情境统一,有效地达到课堂提问目的的价值彰显。具体而言,“直问”直接将教材嫁接在学生身上,往往牺牲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与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但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曲问”不完全遵从教材内容,它从学生的“自我”出发,充分地、富有个性地探究教材。[5]当然两者也不是全然如此对应,提问“直”与“曲”的关键应该放在教师对课堂的充分把握上,知晓学生与教材,这样才能有一个科学的假设性提问。

(二) 要求:保持“直”与“曲”的张力

“直问”与“曲问”关注学生和教材等方面,明显表现出不一样的意蕴,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但是两者并不是截然的对立与分开,而是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在提问设计之时,教师应避免“直问”或“曲问”对学生思维的单面影响,保持两者的联系,辨识两者的提问效果,深思再三,选择其一,以做到问题的精当,减少问题本身的负面作用。由此,提问的设计保持“直”与“曲”的张力,让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在作出“直问”的选择时,用“曲问”牵引着直问的效果;而当“曲问”设计时,“直问”也可印证曲问的内蕴。

(三) 原则:以启发为提问的核心

不管是“直问”,还是“曲问”,都以学生的知识获得、修养提升为目标。但是作为教学中的提问,它们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并不能仅通过几个问题就能促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只有在有限的目的内,完成对学生心智的开启,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与探索,启迪他们思考得更深、更细、更多。由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在侧重提问的意义时,应该把重心放在启发学生的心智、敞开他们的心怀、习得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知识上。

(四) 途径:重点突出与适时而变相结合

课堂提问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每个提问的重点,突出问题与答题之间的关联性,达到知识传承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适时改变提问的内容与策略,在发展中完成知识与学生的对接。只有两者的结合,才可提高提问设计的有效性。

1. 突显教材与学生的倾向性和关联意义

“提”作为提问的形式,连接“问”的内容,并对“问”做出合理的保障。“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问,折射“问题”内容的价值取向。[6]“直问”和“曲问”连接并服务于教材与学生。“直问”关注课本知识的有效传递,倾向于“教材”;而“曲问”则以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为目的,注重“学生”的知识内化。由此,在教学设计中突显“教材”和“学生”的价值倾向性。

提问的“提”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性内容,但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提问的“直”与“曲”应明确对“问题”的反作用,加强两者之间的对话,实施优劣互补,促使“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和“问”与“答”的最佳的契合,以此完成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

2. 在提问预设中进行必要的提问生成

课堂提问并非全然预设,情境性的教学不会完全按照教师所假设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注重临场的教学发挥,随时变化提问内容或形式以应付难以预料的教学事件。因此,教师应在分析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在提问预设中进行必要的提升生成、换言之,教师既要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自身最关切的目的预设提问,又要在课堂教学情节中,充分考虑学生与课堂的交互走势,进行生成性提问。

3. 审时度势地设定“直”与“曲”的转换

课堂的关键时刻,教师通过提问加强教材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只有将“直问”和“曲问”有机地结合,才可完成教材的解构与知识的建构。但是“直”与“曲”之间巧妙的转换,并非那么简单。一个知识点上,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问,是“直”前,还是“曲”前?并没有统一的定论,更多的是教师缄默知识的外露。适时抓住学生课前与课中对教材的理解变化,审时度势地设定两者的转换。

课堂提问不仅是“问”的设计过程,更是一种彰显内容、实施“教材与学生”的联通交涉的“提”的构思过程。把握住“提”,才能更好地掌握“问”。“直问”和“曲问”以对“教材”和“学生”倾向性的提问风格,实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耀奇. 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条件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10(6):91-93.

[2] 葛德均. 课堂提问的辩证艺术与逆反处理[J].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0(13):19-20.

[3] 田广增.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47-48.

[4] 丁兆梅. 张弛有“度”,提问得法——浅议窦桂梅的课堂提问艺术[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2):43-45.

[5] 黄伟. 实现沟通与交流:课堂提问教学价值新解[J]. 教育科学研究,2010(1):54-58.

[6] 罗超. “教材”与“学生”的整合——“以教材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提问之思考[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0(12):24-26.

作者:罗超

第二篇: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也是“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教学而言,提问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

一、提问要预设

教师的提问,实际上不是教师有疑问,而是一种“问题预期”,也就是在学生可能有思维难度的地方设计问题,让学生解答。所以提问哪些问题,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应考虑好,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对答问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且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其次,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难度过大,学生思考不着边际,天马行空,不易达到目的。因此,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可以采用剥竹笋的办法,一步一步的达到目的。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太容易,也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设计的提问应是学生在课文 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又与课文、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有效的提问应使学生处于如下心理状态之中。第一,有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还没有找到答案;第二,虽然找到了部分答案,但不完整,有待进一步补充深化;第三,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信心,也具有回答问题的一些基本知识。再次,考虑是否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可谓是课堂有效提问的第一要素。提问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

二、提问要目的明确

课堂有效提问要紧扣教学任务,紧扣教学重点,所提问题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所以,不能笼统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所设计。只有教师“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概括介绍苏州的总体特征之后,可以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对象的整体框架,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迅速深化和完善。

三、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课堂提问如果直来直去,启发性会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比如,教学《老山界》一文,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亮今早起来晚了,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亮的“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内涵理解得会更加清楚。

四、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孔乙己》时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使学生进入“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加速思维。

五、提问要有层次性

有效的提问能把教学推向高潮,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一般来说,开始的问题设计要有趣,要让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欲望。当然,有很多方法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但设置一个好的问题是我们常用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我们要把学生往正题上引领,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最后要引导学生做深入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延伸。

六、提问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怎样一种情感?文章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轨迹和灵感火花?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从中汲取哪些精华?这些都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提出具有导向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强化理解能力。

七、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比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永远眷恋着祖国》,对钱学森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了解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的思想结晶,它具有预设性强、内涵深厚、激发力大等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引领、激发、牵动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总结、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213127)

作者:徐辉

第三篇:探究性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的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探究性

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国民素质与国民创造精神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的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种基本形式的手段,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具体地推进探究性学习呢?勿庸置疑,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基本内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并把它们与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摸索经验,其中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点,也是联结已知与未知的思维桥梁。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探究性学习法是通常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中心议题,通过教师的设问或启发同学的询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并通过听讲、讨论、反思。最后推导出结论,即经历寻疑—质疑—议疑—解疑等环节。以上环节中,作为指导者的老师所设计的提问和议题显然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取代的作用。

要使设计的问题能真正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时,若总是“老生常谈”地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环节平铺直述讲下来,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乏味,难以发散他们的思维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若把这一问题进行思路分析和设计,提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但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爆发在英国呢?”这样一问,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前提下,会积极思考,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并且会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跳板”,这样,不仅仅需要记忆力,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这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那么,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对教学来说就毫无意义了,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新中国成立的一段历史时,若问题设计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南京是什么时候解放的?’’这类一般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毫不费力,因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很少有或没有启发性了。相对来说,教师若把问题设计成:“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做了那些准备?”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放开思路,积极思考,到教材的若干章节上去归纳,经过积极主动的思考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等诸方面去总结从而得到答案。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太容易固然不好,但是若过难也不适当。因为若设计的问题过难非但不能跳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会使学生感到问题高不可攀,从而无处下手,毫无思路,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下去,会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乏味、枯燥、遥不可及,以至于影响历史教学质量和成绩的提高。

3.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课堂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节中,“美国内战”这一目,教材的线索是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知识点有序的罗列。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丰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完整的历史概念,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这条主线,否则,毫无目的的问上一两个问题,为问而问,既不能给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又不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一般可把几个问题设成如下这样:

(1)你怎样理解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的原因?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宅地法》与《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的公布,激 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3)美国内战北方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 命?

(5)你怎样看待林肯?

以上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脉络清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其 创新思维的培养。

4.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同时也是课堂提问的一种技巧。教师所设计好的问题应让全体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和吃透,因此,如何发问就是一种很有学问的艺术。最常见、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发问,即先给学生以情景及问题的背景,然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设计问题的优点是:第一,可使全体学生都注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倘若教师先指定学生,然后发问,那么只有被指定的学生注意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其余同学则可能不太注意。第二。这种先提出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做法,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在心中拟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有个可以表现发展的机会而主动去准备,并努力使自己的答案更具体、更详尽、更完美。第三。这种方法可使全体学生对某个或某些学生的作答加以评析,可引起同学之间的思维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齐健,魏效冰.新课程教学设计主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雪虹)

作者:刘华军  

上一篇:职成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就业心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