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道教信仰与书法艺术

2022-10-31

王羲之的离世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其“登峰造极”的书法艺术令后人望尘莫及, 究其原因, 与王羲之的家族背景、道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书道合一造就了其“冠古绝今”的书法地位。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是在古代崇拜鬼神的观念基础上, 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 承袭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发展而来, 自称是按照神的启示制造文书。因此如果需要抄写经书, 必须是精于研习书法的净胜手抄, 在抄写经书的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潜移默化, 从而出现了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同时也是著名书法家的现象, 通过研究道教修身养性, 又能够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背景深厚, 是东晋屈指可数的豪门士族和文化士族, 这样的名门望族向来非常重视家族成员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的培植。道教经书中记载的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墟, 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 (即今嵊州金庭) 第27洞天 (道界36洞天之一) 的世事;《潜夫论》中也指出了王氏家世的向道传统:“因氏王氏, 其后子孙, 世喜养性、神仙之术。”从上到下, 无论其祖上、子孙、亲戚朋友, 都是道教虔诚的信仰者。王羲之置身其中, 耳濡目染, 专一修身养性, 追求艺术人生, 创作出空前绝后的书法作品。王羲之的成就与其本身的天赋有很大关系, 7岁时便擅长书法。相传晋帝去北郊祭祀时, 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派人雕刻, 刻字者削木板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 其书法墨迹印在了木板深处, 足以见他的笔力之雄劲、技艺炉火纯青, 即所谓的笔锋力度“入木三分”。

道教的对王羲之价值观的影响甚大, 致力于人生境界的自我提高, 不追求名利与虚华的实物, “东床快婿”就是很好的体现。与王羲之世家通婚的是东晋著名的奉道世家高平郗氏。历史上郗鉴命心腹管家带重礼到王丞相府觅婿, 王府子弟各个精心打扮后与管家相见, 唯独少了一人, 后在东跨院书房靠东墙的床上看到了袒腹仰卧的王羲之, 对郗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太尉听闻此事亲自考察, 见其文雅而豁达, 才貌具备, 不争不抢, 当场则为快婿, 即“东床快婿”。王羲之夫人的弟弟郗愔、郗昙均奉五斗米道。《晋书·郗鉴传》称:“郗愔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恂并有迈世之风, 俱栖心绝谷, 修黄老之术。”历史上记载郗愔的隶书与王羲之不相上下, 后有百余卷道经传世。

二、道家精神的深刻影响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 讲究的是自然之美, 道教推崇的是右手四海、尘垢之外, 王羲之在道家精神的熏陶下, 自然形成了自然秀美、潇洒飘逸、端庄稳静的书法风格, 达到了一种超逸世俗的宁静与朦胧的境界。“凡书贵乎沉静, 令意在笔前, 字居心后, 未作之始, 结思成矣。”是其在《笔势论》中表达的书法讲究结构自然, 不应有人工雕琢之痕, 创作须凝神静思、意在笔先, 这与道教中的清静无为、法天真贵、一切回归自然一脉相承。

“静”与“虚”是道家精神的核心, 一件伟大的艺术创作必然是经历了创作者创作前充分的感情酝酿, 在“静”与“虚”的心理境界中寻求作品的构思和细节。王羲之不好名利, 只醉心于自然的山水林泉, 故与清淡名士彼此引为同道, 隐遁山林, 服食养性, 才有了惊世骇俗的作品《兰亭集序》, 历代书法人争相模仿, 但都无法超越。

浙江嵊州金庭道教胜地“第二十七洞天”是王羲之晚年隐居的地方, 他与道士共修服食, 不远千里去采药石, 曾慨叹“我卒当乐死”。他无欲无求, 情趣和寄托全部保留在了山林之中, 造就了他超出常人的情操和境界。

三、鹅池与墨池

白鹅对于道教人士而言, 性格孤傲、超凡脱俗, 不与其他动物同流合污, 其洁白的羽毛象征的是清雅天真、纤尘不染;白鹅出没于树林草丛, 游逛于溪边池中, 象征着追求幽静无尘的境界。

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对王羲之人生修养和书法艺术的最佳证明便是鹅池和墨池。鹅池是其修身养性的体现, 墨池是其书法创作的象征。历史上绍兴兰亭--王羲之与众友聚会修禊之处有鹅池, 绍兴戒珠寺--修性之处有墨池;嵊州金庭--晚年隐居之地有鹅池、墨池;揽胜之处嵊州独秀山乡主庙又有鹅池、墨池......白鹅是王羲之解脱孤独的精神寄托, 鹅的身躯庞大, 走路昂首阔步, 正是王羲之憨直豪爽, 虚怀若谷, 不与昏庸之辈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相衬托。鹅在满足其精神同伴的情况下, 也为王羲之带来了书法的创作灵感。鹅在行走时鹅项一伸一缩, 一提一撅, 正像一支长长的笔在灵动书写, 鹅的灵感驱使他神笔的运动, 鹅项舒, 笔妙徐;鹅项转, 笔妙展;鹅项鸣, 笔妙情;鹅项曲, 笔妙独;鹅掌游, 墨韵流;鹅掌步, 墨韵度。王羲之把鹅的神韵融合在书法创作中, 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结语:

道教精神熏陶令王羲之达到了忘怀尘世、虚极静笃的至高境界, 精神的自由引领其在书法创作时能够挥洒自如, 不会给观赏者拘谨的感受。王羲之的言传身教使其后代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 其儿子王献之更是与之被称为“二王”。虽然道教中通过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已被证实服食的是一些重金属, 过多食用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但道教中的自由精神无疑促进了其书法的创作。

摘要:书法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传统艺术。中国书法以汉字为依托, 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有别于其他种类的书法。我国历史上书法名家倍出, 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 引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渊源流传。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造诣深受家族影响, 修道与书法相互契合, 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休的名作。本文就王羲之的道教信仰和书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进行阐述, 希望能够为研习书法的艺术家们提供借鉴。

关键词:王羲之,道教信仰,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荣法.书圣王羲之的道教信仰与书法艺术[J].中国道教, 2009, 06:45-46.

[2] 连超.王羲之道教修身及其书法之气探析[J].书法赏评, 2012, 01:8-15.

[3] 高秀英.“书圣”王羲之与临沂旅游开发[J].兰台世界, 2006, 19:50-51.

[4] 张长江, 李娟, 张林艳.中华书圣王羲之[J].档案记忆, 2016, 06:2.

[5] 钟丕瑜.中国古代圣贤图书圣——王羲之[J].书屋, 2010, 08:81.

上一篇:论小学生不良心理及其矫正下一篇:优化计算教学方法,培养聋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