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信仰:一种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契合途径

2022-12-15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 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 具有规范性、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1]然而国家法并不是万能的, 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国家法显得相对萎缩。相反, 国家法之外的所谓习惯、伦理、道德等习惯法却倍受民众青睐。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习惯法的一种, 是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在千百年来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 世代相袭, 不断发展并为本民族成员所信守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背景、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 是“活的法律”。在外界眼中, 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社会宛如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 真正维系民族发展的是一种内在的社会秩序, 而这种社会秩序的生成主要依赖对“宗教”和“习惯”的信仰。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动力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它的产生并不仅依赖于宗教, 同样可以作用于法律。法律信仰的培养不仅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 也有助于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的契合。

二、法律信仰定义之解读

伯尔曼曾说 过: “法律必须 被信仰, 否则将形 同虚设”, [2]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也进行了一些定义: 法律信仰是对法的“神圣崇尚”; 法律信仰是对法的“神圣体验”;[3]“法律信仰从主体之心理因素观察, 应当和宗教信仰的心理状态相同”, “是主体对法律的行为拜从; ”[4]法律信仰“是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情怀。”以上观点都具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将法律信仰主体的信仰程度扩大化, 类似于宗教信仰的热衷。二是把“法律信仰”等同于“信仰法律”, 即信仰的对象为“法律”或“法”。卢梭曾说过: “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可见, “法律信仰是关于人类世俗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的信仰”, 实质在于对法所具有的普遍性与最高价值的认同与期待。因此, 法律信仰应当同时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主体对法律的认同, 二是法律本身应当呈现的内在价值。这就要求法律必须顺应民族的文化、贴合民众的生活, 不能与民众一贯导行的价值相悖。同时, 法律应当具备公平正义的内涵, 值得公众追求。

三、法律信仰对契合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作用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形成具有“封闭性”和“人性”, 这与国家法秉承的“开放性”和“理性”势必产生摩擦, 此外, 少数民族习惯法“自下而上”的产生与国家法“自上而下”的实行更是加剧了二者间的冲突。如何使二者有效契合, 法律信仰的树立为我们提供了方法。

( 一) 法律信仰的树立有助于国家法对民族习惯法的吸收

首先, 民族习惯法生存的客观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生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是共存共荣。因此, 土地、草场、水域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民族习惯法中早有体现, 如:藏族的“放生”习惯、蒙古族的“轮牧”制度以及宗教对“神山”、“神水”、“神兽”等自然物神性的赋予都为地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贡献。其次, 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处理纠纷时注重调解, 调解是以群众之间的亲善和睦、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 以礼俗和习惯法规则来处理问题。这使得习惯法这种自生秩序方式不仅效率较高而且成本较低, 同时在方式上有其更符合民族心理。再次,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环境艰苦, 部落与族群的发展离不开彼此的互助, 故而, 民族习惯法中多有关于“尊老爱幼、救助孤寡、生产生活互助”的规定。这些都是民族习惯法精华所在, 国家法对其应当承认并尊重。对民族习惯法良性因素的吸收不仅使国家法更容易被本民族成员接受, 也是国家法增强内在动力的最佳途径。

( 二) 法律信仰的培养有助于国家法对民族习惯法的修正

民族习惯法必然有它的“有限性”与“落后性”。习惯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有些纠纷甚至依靠“神判”来解决, 惩罚手段野蛮落后, 判决不公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藏族习惯法中的“赔命价”, 苗族的“包办婚”等规定都表现出父母包办、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观念, 与我国的民主法制格格不入; 此外, 因为草原、水利、林木等纠纷引起的群众械斗、报复性偷盗、抢劫案件都严重危害了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这些问题, 国家法应立足于地区现状对习惯法予以修正, 运用法治理念及时消除习惯法中野蛮、封建因子, 将公平正义的宏观精神渗透到民众日常的微观生活之中, 使之成为维护民众权益的有效武器, 从而树立国家法在民众心底的威信。

四、结语

民族习惯法从产生、发展到与国家法契合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张力, 这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 法不是存在就能树立其权威, 法应当紧密贴合民族生活、顺应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精神。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沟通、妥协需经历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 但二者最终会趋于一致。法律信仰的培养不仅为契合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提供了途径, 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推动国家法向主体的意识形态靠拢, 使法具备更为实在的精神。

摘要:法律信仰既包括主体对法的认同, 又包涵法自身的价值, 法律信仰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国家法对民族习惯法的吸收, 还有助于国家法民族习惯法的修正。

关键词:法律信仰,习惯法,国家法,契合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3] 刘旺红.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A].法制现代化研究[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4]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教师的人格魅力下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策略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