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伦理学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高校伦理学范文

高校教师伦理学9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目的论在目的指向上可分为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其中功利主义的基本公式是( )。D A.自由竞争原理;

B.权力制衡原理;

C.善良意志原理;

D.最大幸福原理

2、体现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自律上的教师个体道德核心范畴是( )。D A.道德义务;

B.道德权利;

C.道德价值目标;

D.道德良心

3、墨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他的主张属于( )。C A.重利轻义观;

B.重义轻利观;

C.义利并重观;

D.以上都不是

4、关于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应当处理好的关系是( )。D A.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中;

B.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C.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中;

D.以上都是

5、“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技术成了一种无政府状态,成了一种破坏力量。”以上观点属于( )。D A.技术决定论者;

B.技术价值中性论者;

C.技术乐观主义;

D.技术悲观主义

6、评价教师某道德行为时,应该( )。C A.根据该行为的的效果;

B.根据教师一贯的品质;

C.对该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D.根据该行为的目的

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这句话表明教师应该( )。D 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对节操道德品质的认识错误的是( )。B A.始终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能坚定不移地维护教育事业和个人利益;

C.能以高尚的道德姿态为教育事业服务;

D.始终坚信并完全保持住社会公认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9、相对于经济、法律、行政规范而言,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显著特点是( )。C A.广泛性;

B.强制性;

C.非强制性;

D.包容性

10、以工科见长的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供本科生选修的人文课程有18类100多门,这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中对哪种教育的回归?( )C A.品德教育;

B.精英教育;

C.人文教育;

D.实践教育

11、以下教育家中,提出了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是( )。D A.梁启超;

B.蔡元培;

C.杨昌济;

D.陶行知

12、与教育职业活动的一般特点相比,高等教育职业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A.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

B.其对象是趋于社会化的青年学生;

C.其手段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D.在时空上具有弹性与自由度

13、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从而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以上这种情况反映出是师生伦理关系中哪一方面受到了影响( )。C A.传统思想和师生个性的特点;

B.师生之间相互的认知度;

C.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态度;

D.师生交往的时空、性别等因素

14、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了人文价值的失落。这体现的是( )。C A.技术工具化;

B.技术手段的目的化;

C.技术社会自由丧失;

D.技术异化的显现

15、下列对价值的认识错误的是( )。D A.价值的哲学意义是一个关系性的范畴;

B.价值总是包含着客体与主体需要的某种肯定意义;

C.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价值关系的前提;

D.价值不能考察人生价值

16、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高校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伦理向度( )。D A.增强理性能力;

B.改变情感倾向;

C.端正价值导向;

D.以上都是

17、被称为“新科技时代的伦理”或一种超越了传统伦理学的“新伦理”的是( )。B A.制度伦理学;

B.责任伦理学;

C.美德伦理学;

D.个体伦理学

18、关于教师道德行为的目的的论述错误的是( )。D A.行为的目的是行为的具体原因,没有目的就没有行为;

B.教师道德行为的目的指行为本身的目的;

C.教师道德行为的目的也指行为者的目的;

D.教师道德行为的两种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19、法国的J·埃吕尔说:“技术的特点就在于它拒绝温情的道德判断,技术决不接受在道德和非道德运用之间的区分相反,他旨在创造一种完全独立的技术道德。”埃吕尔的这段话表明他属于( )。A A.技术决定论者;

B.技术价值中性论者;

C.技术乐观主义;

D.技术悲观主义 20、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点是( )。C A.都是由国家颁布实施的;

B.都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C.都对个人行为有限制、约束的规范性功能;

D.一旦违反,都会受到相应的制裁

21、教师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 )。B A.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

B.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C.教师职业道德养成;

D.教师职业理想人格追求

22、师德教育首先应从公民道德谈起,其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D A.公民道德符合当前师德的实际情况;

B.公民道德契合一般教师的道德心理;

C.公民道德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D.公民道德是教师道德的决定性因素

23、从认识论上说,道德是( )。B A.人对自身及其关系的感性把握;

B.人对自身及其关系的理性把握;

C.人对外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把握;

D.人对外部世界及其关系的理性把握

24、认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善良的意志”的思想家是( )。B A.洛克;

B.卢梭;

C.第斯多惠;

D.乌申斯基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教师如果无视自己的教育义务,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那必然严重造成教育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B.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教师道德义务观是密不可分的;

C.高校教师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需要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D.经过教师教育活动的反复实践和认识,道德义务会内化为教师的“内心需要”

26、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特殊形式,( )。C A.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B.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C.人们对现实道德现象的普遍规律的反应;

D.社会对具体道德事件的特殊要求

27、体现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他律上的教师个体道德核心范畴是( )。A A.道德义务;

B.道德权利;

C.道德价值目标;

D.道德良心

28、下列选项属于道德行为的是( )。D A.无知行为、被迫行为;

B.儿童和野蛮人的行为;

C.教师的地点行为;

D.教师自主自愿选择的行为

29、教育活动实现专门化,教师劳动正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是在( )。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0、对教师道德评价的认识正确的是( )。B A.教师道德评价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教师道德评价的主体;

B.对教师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最一般概念是“善”和“恶”;

C.历史上少有伦理思想家提出有关善恶标准的解释和观点;

D.历史上的“义”“利”之争实质上就是教师道德评价

31、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是教师( )。C A.道德人格;

B.道德品质;

C.道德义务;

D.道德良心

32、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性的智慧的思想家是( )。A A.洛克;

B.卢梭;

C.第斯多惠;

D.乌申斯基

33、以下关于教师道德关系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它是一种思想关系;

B.它是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

C.它是受一定利益关系制约的;

D.它是师德意识意识形成的基础,并通过教师的道德行为实践表现出来

34、正确处理言教和身教的关系要认真把握的是( )。D A.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B.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C.严于律己,勇于自责;

D.以上都是

35、以下关于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教师道德一般功能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现;

B.教师道德的最基本作用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协调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完成;

C.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还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

D.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学生,对社会难以产生影响

36、人们常把教师喻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的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这实质上是( )。D A.对教师道德行为的高度肯定;

B.对教师个人的高度肯定;

C.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肯定;

D.对教师道德品质的高度赞美

37、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孟的主张属于( )。B A.重利轻义观;

B.重义轻利观;

C.义利并重观;

D.以上都不是

38、师德规范要求教师“追求创新,注重个性”,以下哪条不属于这一要求的内容( )。D A.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追踪学术前沿,更新教学内容; B.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C.形成个性化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和冒尖; D.保持个性,敢于特立独行

39、在实践过程中,在价值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客体价值的一种稳定看法或思维定势就是我们所说的( )。C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道德观

40、以下关于社会思潮的影响的观点正确的是( )。D A.社会思潮必然会有消极影响和误导,应予以取缔;

B.社会思潮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动荡;

C.社会思潮能促进思想进步,应大力宣传;

D.应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研究,加以批判和梳理,做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

二、多选题(多选少选都不给分,每题2分,20题,共计40分)

1、 师德教育的一般方法包括( )。 ABCDE A.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B.日常教育和系统教育相结合;

C.软性手段和综合手段相结合;

D.榜样引导和舆论监督相结合;

E.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2、 对为人师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BCD A.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最起码的要求;

B.是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C.是从师立业的根本前提;

D.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准则

3、 我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环节包括( )。 ABCD A.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B.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C.形势政策教育;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E.专业技能教育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 ABD A.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荣辱观

5、 对教师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D A.教师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B.一定的道德行为是一定的道德品质的基础;

C.道德行为是由一系列道德品质铸成的;

D.教师道德行为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

6、 对教师道德评价的认识正确的是( )。 ABCD A.教师道德评价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形式进行;

B.教师道德行为评价规定着教师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C.教师道德行为评价规定着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

D.教师道德评价既是对教师行为的道德监督,又起着一种裁决的作用

7、 关于教师道德评价对教师道德意识和活动的影响,认识正确的是( )。 ABCD A.教师道德评价的实施使教师在思想上懂得善恶;

B.促使教师孕育自己实践善的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

C.教师道德评价可以提供推动和促进教师从道德意识向道德活动转变的强大精神力量; D.教师道德评价在教师道德认识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断转化中起着媒介作用

8、 教师道德行为评价善恶标准的相对性种类有( )。 ABCD A.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B.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左右着教师道德行为,成为构成教师道德行为标准的重要因素;

C.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是影响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重要因素;

D.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形成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相对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9、 教师道德行为评价善恶标准的共同性表现在( )。 ABC A.教师行为的方向性;

B.教师行为的科学性;

C.教师行为的“真善美”的统一性;

D.教师行为的能动性

10、 动机和效果作为教师道德评价依据观点正确的是( )。 AD A.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应坚持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

B.动机应成为教师道德评价的侧重点;

C.进行教师道德评价时,应该更关注效果;

D.当动机和效果不一致时,需要采取具体的方法来确定教师道德行为评价标准

11、 关于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BC A.道德目的决定道德手段的表现形式;

B.道德手段反映和反作用于道德目的;

C.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间是相互对立的

12、 在进行教师道德评价时,应该做到( )。 AB A.坚持道德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

B.当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不一致时,应该具体分析; C.追求好的道德目的;

D.只要道德手段是合理的,道德目的即可采用

13、 社会舆论成为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的原因是( )。 ABC A.舆论的重要功能是对教师行为进行善恶判断;

B.通过舆论评判的形式,使学校、教师能及时获得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

C.通过社会舆论,能对教师的行为起着矫正与导向的作用;

D.舆论是教师道德评价的唯一手段

14、 内心信念在教师道德评价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BCD A.它作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成为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自我评判的直接内在动力;

B.它作为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是道德评价中的直接准绳;

C.它是教育行为当事者一种内在的控制力;

D.它是实现教师道德评价成效的途径和目的

15、 在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中,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间的关系是( )。 ABCD A.教师内心信念的形成和巩固,要受到校内舆论和教育传统习惯的熏陶和影响;

B.当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符合教师需要时,会增强教师内心信念;

C.当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不符合教师需要时,会引起教师内心冲突和矛盾,甚至可能动摇教师的内心信念;

D.教师内心信念又构成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形成的基础,教师内心信念的形成,又会促使校内外舆论的形成,并使教育传统习惯活动良性发展

16、 有关“经师”、“人师”说法正确的是( )。 ABD A.是教师的两种人格;

B.经师是教学问的;

C.人师是教学问的;

D.我们的教学要采取经师和人师合一

17、 有关师德教育和师德修养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BCD A.师德修养是师德教育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二者都是践行教师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两种紧密联系的道德活动形式;

C.师德修养是师德教育的必要补充;

D.二者都是致力于教师道德养成

18、 教师道德养成具有的现实意义包括( )。 ABCD A.师德养成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师德养成是受教育者成长的需要;

C.师德养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D.师德养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9、 对师德养成过程中各要素关系论述正确的是( )。 ABCDE A.道德认识是基础;

B.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重要的内在条件;

C.道德信念是核心;

D.道德行为是认知的结果; E.师德养成过程中,需要使各要素达到有机统一

20、 我国师德教育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C A.公民道德是师德教育的底线,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准则;

B.理想信念是师德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是师德教育的任务;

C.改革创新是师德教育的理念,严谨治学是师德教育的任务;

D.规章制度是师德教育的保障,传统美德是师德教育的核心

三、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 教师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教师在一系列的道德选择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的特征和倾向。 错 对 错

2、 教师道德品质不是教师个体的生理特征和一般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是具体体现在一定社会或教育集体的道德要求中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 对 对 错

3、 教师道德品质和教师道德行为是紧密相连的,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道德行为。 对 对 错

4、 教师道德品质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与习性,同自然养成的一般生活习惯或习性是相同的。 错 对 错

5、 对教师而言,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通常是一致的。 对 对 错

6、 教师道德认识中只包括理性认识。 错 对 错

7、 教师道德认识对其道德行为有定向的意义。 对 对 错

8、 在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中,道德意志是社会道德和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品质的首要成分。 错 对 错

9、 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一定的现实基础和个人主观努力。 对 对 错

10、 教师在道德实践中,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不断形成、积累和完善新的道德品质因素。 对 对 错

11、 教师道德行为不具备人类一般行为的共性。 错 对 错

12、 所谓教师道德行为,就是教师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仅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教育事业的行为。 错 对 错

13、 在不可抗拒的外力强迫下,做出的任何某些伤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般不负道德责任。 错 对 错

14、 教师道德行为是教师个人自愿选择的结果。 对 对 错

15、 教师道德行为的自主和自愿指的是教师道德情感的自主和自愿。 错 对 错

16、 只要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意志,经过自愿选择而做出的行为,就具有道德意义。 对 对 错

17、 只要行为者面对两种以上的选择,那么他的行为选择就应承担道德责任。 对 对 错

18、 教师道德行为仅是个人意志的表现,不受他人意志的影响。 错 对 错

19、 所谓教师的非道德行为就是并非出于道德意志的行为。 对 对 错 20、 教师的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是以动机和效果为依据划分的。 对 对 错

第二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提要_教师伦理学

2010高校教师岗前培训_教师伦理学复习提要

题型:

名词解释2个;辨析2个;简答2个;论述1个

一、名词解释

1. 道德 P7

所谓道德,就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特殊社会手段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系的,体现生活意义和善恶价值并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心理意识的总和。

2. 教师职业道德 P47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3. 教师伦理学 P47

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内师德意识、师德规范和师德实践活动规律的科学。

4. 教师道德良心 P14

5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

5. 教师道德评价 P185

教师按照教育行为善恶评价标准,运用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作出善恶的道德评判。

6. 教师道德人格 P22

4指的是教师群体共有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行为特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认知、情感、性格、气质、能力及道德品质等特质。

二、辨析(判别对错,得2分;说明理由)

1. 师德规范体系的构成 P7

2师德规范体系由一个道德基本原则、几个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若干个道德范畴构成。

2. 师德规范的他律与自律 P76-78

他律一是指师德规范体系的外在约束功能,二是指师德规范体系的外在导向功能;自律主要表现一是教师对师德规范体系他律的认同,二是指教师为自己作道德立法和教师个人意志对爱好和欲望的把握。

3. 当前学校存在的学术腐败完全是外部原因,与教师个人无关。

造成学校学术腐败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4. 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当的,所以我们提倡重利轻义。 P130-1

31传统观念重义轻利,而市场经济的观念则重利轻义,二者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持义利统一的观点。

5. 师德义务及其特点 P142-143

Created on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1 页 共 4 页 2013-3-26

师德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师德义务不与谋求个人权利和报偿相联系或相对应;师德义务是教师自觉自愿地履行的。

6. 师德良心与师德义务的关系 P14

5师德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师德良心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义务来自道德的主体之外,良心出自道德主体之内。

7. 师德行为的选择及其条件 P179-18

2师德行为选择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道德关系和矛盾,又有几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时,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作出的行为决定。既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内部条件的影响。前者包括社会历史条件、教师具体生活环境和条件、特定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和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后者包括教师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个体道德素质、个体能力素质。

8. 师德评价的标准 P187

师德评价标准既是具体的、历史的、可变的和相对的;也是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师德评价标准是可变与确定,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9. 道德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P19

5道德目的决定道德手段,目的决定手段的表现形式;手段又将反映和反作用于目的;目的和手段在一定条件上相互转化。目的和手段是辩证统一的。

三、简答(答出要点)

1. 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P45-46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特点相适应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在内容上,职业道德鲜明地体现了职业特征,表达了特定的职业义务和责任;其次,在形式上,职业道德具有具体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因而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在调适范围上,职业道德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2. 教师道德的系统构成 P64-66

教师道德意识现象;教师道德关系现象;教师道德规范现象;教师道德活动现象。

3. 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P62-6

3高校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教育活动的对象是趋于社会化的青年学生;高校教育活动的手段主要是教师的真才实学、人格品德;高校教师教育活动在时空上的弹性与自由度。

4.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征 P47,66-67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在道德意识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在道德行为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突出的示范性;在道德影响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广泛、更深远。

5. 师德规范的他律与自律,为什么他律要向自律转化 P76-78

他律一是指师德规范体系的外在约束功能,二是指师德规范体系的外在导向功能;自律主要表现一是教师对师德规范体系他律的认同,二是指教师为自己作道德立法和教师个人意志对爱好和欲望的把握。从师德规范体系他律到自律阶段的转化,从师德义务到师德良心的升华,无疑是教师个体道德意识、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深化。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是指教师在道德上既扬弃了他律的那种中介性、外在性、被动性,也扬弃了自律所可能产生的主观性、盲目性,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自为的道德主体。

6. 师德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P80-8

2“热爱教育、忠诚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具体要求是:深厚的职业情感和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正确处理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和教师个人利益的关系。

7. 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师德规范 P97-98

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个人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引起的矛盾;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不能满足教学工作要求而引起的矛盾。教学过程中的师德规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8. 科研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师德规范 P115,117-118

矛盾: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与职业要求的矛盾;科研协作中的矛盾。科研过程中的师德规范: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坚忍不拔,勇于探索。

9. 师德义务与师德良心的关系 P14

5良心是和义务密切联系的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义务来自道德主体之外,良心出自道德主体之内。

10. 加强师德修养的意义 P202-20

3师德养成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师德养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师德养成是受教育者成长的需要;师德养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四、论述(要点+发挥)

1. 联系实际,谈谈当前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 P50-

51首先,学习和研究教师伦理学(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一支适应知识社会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广大教师全面地了解、把握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弄清师德规范形成、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遵守师德规范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用师德原则、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第三,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教师在复杂的道德环境和伦理矛盾中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从而提高对善恶、是非、荣辱的辨析水平,增强道德自

主精神和自控能力。

2.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及其伦理意义 P89-90,92-9

3教书与育人是一对“教”与“学”双向结合和双边互动的过程,是一对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爱护学生于严格要求学生的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言教与身教的关系(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严于律己,勇于自责)。

教书育人具有鲜明的伦理意义:教书育人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教书育人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教书育人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成为人民满意教师的重要内容。

3. 现代科技的道德挑战与高校教师的特殊道德品质要求 P113-11

4首先,我们应当肯定,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提供了社会文明和道德进步的动力与源泉;不过,科学精神本身要求我们正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人类在应用科技为自身造福的同时,也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现代科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道德恐慌和危机。因为教育职业承担着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特别是高校教师,直接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直接参与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活动,这就对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首先,要有强烈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责任感;其次,要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的现代人格;在这,要自觉地学习和应用新知识。

4. 联系当前我国高校的学术腐败进行分析科研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师德规范 P115,117-118 矛盾: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与职业要求的矛盾;科研协作中的矛盾。科研过程中的师德规范: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坚忍不拔,勇于探索。

第三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答案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p38

答: 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2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二 列举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133

答: 1 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 认知技能与策略。4 定势的作用。 三 简要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48

答:主要因素以下几点:1 过去知识经验。2 定势与功能固着3 问题情境。4 原型启发。5 情绪和动机状态。 四 简述品的行程中榜样与示范的作用p172

答:

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育者仅仅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身教重于言传”,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果茶学习获得道德行为.2、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示范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流动性和功能性价值等也影响着视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五 简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对你的启发?p35

答: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东西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面四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习中表现为,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六 教学反思包括哪些重要成分?p297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p300

答:1 教学反思有以下三种(1)认知成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述。2反思的方法有以下五点:(1)课后备课。(2)反思日记。(3)详细描述。(4)实际讨论(5)行动研究。 七 如何提高记忆水平?p85

答:1 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提高识记效果与性质。2 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提高识记效果。3 增强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4 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5 对所学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6 调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识记效果。7 提高学习者的觉醒态度。8 树立识记的信心。

八 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形成阶段的理论?p100

答: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活动的形成八廓五个相继的阶段,1 活动的定向阶段。2 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4 不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九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对青年教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十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学生具备自我实现的动机,在教学中应采用哪种策略?p67

答:在教学中应采用以下策略:1 避开过去。2 采取积极接受的态度3 要防止把一切事物都看穿了的“低俗化”倾向和畏惧美好事物的恐惧心理。

论述一 认知策略有哪几种主要方式?P111举例说明进行认知策

略的具体教学方法?P119

答:1 (1)注意策略。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2)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联网策略等多种形式。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3)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4)复述策略。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复述要想真正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宜采用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心加工策略、复述策略都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加以训练。

2 (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的概括性、保持度和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认知策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清楚意识到策略的使用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在策略使用与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对策略的学习和使用(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策略必须通过具体的学科内容迂回教学,因为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情景。(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其教学也必须遵循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掌握了上述原则,教师就可以据此进行策略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策略学习的内外条件,使策略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二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187及其心理健康教育

的对策?P193

1) 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能够对自己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的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务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积极向上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不良的情绪。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

贯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2)教育对策 1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必须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同时要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要求掌握学科特点,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减少由于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3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一只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对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定期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5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咨询、援助体系。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在学校要针对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个性和共性、严重程度,在学校要建立起三个层析的心理教育、咨询和援助体系。

第四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心理学考试提纲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注意、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就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称之为心理状态。

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内容、学科特点、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而且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它最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 ,探索、构建本学科的

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3、学习及作用?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

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地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作用: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

动机的形成。

1、需要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的分类;

1、计划性,

2、间接性,

3、高效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机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其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7、学习迁移及类型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类型:

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前者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后者指的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级规则。

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

抽象知识解决问题。

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

景和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

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

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

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0、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什么、如何做,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有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

角色,亦即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

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2、创造性及其实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

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

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

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

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

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

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

5、直觉思维法。训练大学生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目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14、耶克斯多德逊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多德逊(Dodson)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倒 U 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过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研究还发现,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最佳的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这个理论,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的目的。

15、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标准有哪些?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特征的行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2、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3、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4、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17、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

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是指以前的观念或方法对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表现出消极影响。而功能固着则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8、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与动物心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

“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

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

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

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9、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

师生活条件;

2、深化教育改革,个性品质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提高培

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

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二)完善学校管理。

1、优化学校环境;

2、端正领导作风;

3、健全激励机制;

4、密切人际关系;

5、开展健康休闲。

(三)注重自我维护。

1、树立科学观念;

2、进行身体锻炼;

3、学会科学用脑;

4、丰富业余生活;

5、扩大人际交往;

6、善于调节情绪。

20、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

3、协调整合功能;

4、自我认识功能;

5、心理保健功能。

影响因素:

1、仪表;

2、空间距离;

3、交往频率;

4、相似性;

5、互补性;

6、能力;

7、

第五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10、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1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为什么?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18、良好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7、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8、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上一篇:工商联系统范文下一篇:工作证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