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管理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弱势管理范文

《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弱势大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策划书

一、 节目背景

在现在的社会中,当我们把太多的关注投向财富500强,投向影,视,歌的明星时,当我们把太多的钱财花到去肯德基、专卖店,当我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给予我们的优质的生活时,我们可曾关注过社会边缘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始终处于劣势,他们的生活远远的游离于社会主体以外,他们就是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有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就是——大学生弱势群体。

二、 节目宗旨

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

三、 节目定位

围绕主题展开,把大学生的精彩生活再现出来,起到给人们深刻的思考。

四、 节目内容

首先是主持人介绍嘉宾和冠名的赞助商和节目参与单位。主持人嘉宾在演播室里面现场聊天与交流,向现场的嘉宾和场外的观众提出问题,后进行影像的解说来说明在贷款等问题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在播放影像时进行互动交谈结束后进行分析和评论。

五、 播出时间

每周六19::3——20:00

六、 人员设置

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

第二篇:弱势群体犯罪

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是社会转型阶段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其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阻碍,应当引起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足够重视。本文在对弱势群体犯罪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弱势群体犯罪的基本特征,最后阐述了对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的防控对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伴之而来的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犯罪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做好这部分人群的犯罪预防工作,对保障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弱势群体犯罪的现状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自然、生理和社会等原因而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弱势的群体。所谓弱势群体犯罪是指弱势群体所实施的具有危害社会关系,依照法律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近年来, "弱势群体"犯罪占有一定比例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本市公安机关的治安分析报告,中心城区的外来人员作案数占全部刑案作案人员数的76%。农民工进入城市,实施大量犯罪,主要基于几点原因:一是贫富差距导致心理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同样的工作,领取不同的工资;同样生病,不能享受城市人同等待遇等等,由此造成心理失衡,极易引发犯罪。二是不能及时就业而无事生非,进行盗窃、诈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因处陌生人社会而缺乏道德束缚。"当农民生活中缺乏流动性时,自然形成的以习惯和家庭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的社会组织所统治的以及集体责任为特征的传统的农村生活抑制了犯罪。"①四是文化程度偏低而法律意识淡薄。 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利用计算机等,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青少年犯罪除了其特有的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以外,在转型期主流价值观念迷失,人生缺乏信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学校中提的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往往被社会中的暴力、色情、凶杀、金钱至上、惟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所代替,导致青少年受外界不良影响而实施犯罪。

老年人犯罪也越来越多。我国正逐渐成为老年型社会,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有些老年人因不适应退休后的单调、孤独、寂寞;有些人由于经济来源缺乏,生活没有保障而实施犯罪。甚至一些下岗、待岗人员、残疾人犯罪案件也累见不鲜,等等。

二、弱势群体犯罪的基本特征

弱势群体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弱势群体犯罪的主体特征

从职业上看,弱势群体的犯罪主体中无业人员占绝大部分。这些人因找不到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四处游荡,极易滋生犯罪念头。

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2%以上。这部分人因文化素质低下,较难找到工作,生活无着,再加上法制观念淡薄,故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从年龄上看,大部分为35岁以下青壮年,低龄化趋势明显。当前,由计算机网络引发的犯罪断增多,有的为了获取上网资金实施犯罪,有的年甚至选择网友为侵害对象,实施抢劫绑架、诈勒索、强奸等犯罪活动。

从性别上看,男性约占90%,女性约占10%,但女性犯罪上升趋势较快,尤其是在性犯罪及财产性犯罪类型方面,女性犯罪势头尤为迅猛;从来源上看,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绝大部分犯罪人群属于经济贫困人士。

(二)弱势群体犯罪的客体特征

弱势群体犯罪涉及的种类很多,抢、盗、奸、骗、流氓、贩毒几乎无所不包,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财产型犯罪。据2000年的公安机关的犯罪统计,弱势人群侵财类案件占全部案件数的比例,上海达91%,广州达84%。被害人总量分布方面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在大多数犯罪类型中,男性被害人比例普遍高于女性,但在性犯罪、拐卖和抢夺案件中,女性被害比较突出。被害人类别中,商人、三陪女、出租车司机和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受害群体。

(三)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

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可以从逐富心理、从众心理和反社会心理等几个方面得到折射。

一是逐富心理。弱势犯罪主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往往会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视为人生唯一目标。当其对财富的欲望不断膨胀而又缺乏相应的谋取手段时,其往往会在逐富心理的支配下产生通过不当途径来满足自我愿望的犯罪意念。

二是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地缘、血缘和乡缘情结、物类相聚心理和互动同化心理。该种心理在外来务工人员这一弱势人群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是反社会心理。一般表现为不满、逆反和报复心态。弱势犯罪主体往往生存在主流文化及主流政策之外,生活在倍受歧视、缺乏保障的社会环境中。故其难免会产生与社会规范相冲突、相抵触的思想及对抗情绪,并最终有可能激化为反社会的极端犯罪心理。

一般来说,社会性的弱势群体是在社会结构分层中产生出来的由于社会分层的存在,造成了社会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使得社会资源不均衡地向少数社会上层成员过分集中,并对下层社会成员,或者说弱势群体,形成了巨大的结构压力,使得他们比其他社会阶层更容易走向犯罪。

三、预防和减少弱势群体犯罪的有效途径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权利分配的不公正以及对弱势群体人权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只有消除社会的不公正因素,从多方面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保障,才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弱势群体的犯罪。

(一)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执法保护

所谓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执法保护,就是要求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为此,各行政机关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执法力度。尤其要把以下几方面作为执法重点:

其一,消除就业歧视行为。可以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受理歧视申诉,具体可以对就业要求中有关性别、年龄、身体特征、受教育程度等内容进行调查,并对确有歧视规定者提起诉讼,以实现对违规者的惩处。惩处措施包括对受歧视人的损失赔偿及惩罚性罚款。

其二,处罚无理解雇行为。应明确规定企业解雇的理由,即仅在企业面临经济困顿或雇员因严重违法违纪或其他原因不能适岗的情况下,才可以解雇职员,否则就是无理解雇行为。当确有无理解雇行为发生时,应当责令企业实施撤回解雇命令、恢复原有岗位并做出赔偿等补偿行为。

其三,规范劳务中介行为。有关行政机关必须严厉制止各种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及各种非法职业中介行为:对未经许可成立的非法职业介绍机构要坚决取缔;对未经批准,擅自扩大经营范围,以信息公司或咨询公司、劳务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等名义,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各种组织,予以坚决制止;对在职业中介活动中利用虚假信息、或与用人单位相互勾结进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予以坚决惩处;对从业人员资格不符合要求的,限期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

(二)司法措施

司法救助制度是一国民主法制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国法治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成为公民实现公正和权益保障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西方成文法国家,公民享有司法救济权都直接或间接地规定在宪法原则之中,但是在我国,宪法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司法救助究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还是仅仅是司法机关的道义责任,在我国是不明确的。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对司法救助的定义和范围都作出了规定,但是该规未明确司法救助的性质,司法救助往往被看作是国家和司法机关对弱势群体当事人的一种施舍。为了更充分地实现社会公正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立法上应该明确地把获得司法救助规定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为需要救助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规定为国家和司法机关的一项法定义务。在我国司法救助的方式仅限于诉讼费用的减、免、缓,不能满足弱势群体维权的需要。为了真正实现司法救助的价值,必须要使司法救助的方式多样化。弱势群体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导致其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途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司法救助还应该包括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知识培训。

(三)社会舆论方面--提倡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予以充分尊重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犯罪凸现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应该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既不能一味地指责社会、同情犯罪人,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弱势群体,否则都有违社会公正。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尊重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后。如果社会舆论能够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尊重与关怀,少一点歧视和非难,则有利于平衡势群体的心理落差,消除部分弱势群体的反社会情绪。社会舆论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树立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有很重要现实意义。

(四)社会保障预防

孔子在《礼记》中对"大同社会"有过精辟的描绘: "人不独亲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有所养。"这些论述,其实就是社会对弱者的帮助一种构界。在当社会,社会保障成为对弱势群体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加以防护的全网。我国的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虽已基本确立,但仍有一部分势群体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音。我国首先要尽快建立涵全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次要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最后, "有权利必有救济",对侵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的行为要进行法律救济。在现实生活中,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受到侵害,如果不能对给予法律的救济,则弱势体的社会保障权等于被人为地剥夺,这就更容易引起弱势群体对会的仇恨,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第三篇:关爱弱势群体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金钱不是万能的,关爱需要的是社会的共同关注。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身在校园的我们也可以为关爱弱势群体奉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身边的榜样也是数不胜数。

3月28日,齐河县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服务队来到晏城街道办事处社会福利中心,给老人梳头洗脸、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该县自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来,大学生村官们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目前,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发展到 50多人,救助了100多人。无独有偶,进入七月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化科学院的800名大学生把一腔浓浓的爱心洒向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偿献血,立即行动;为民工送去精神食粮;“阳光天使行”。

关心“弱势群体”,首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办实事。引长江浩荡之水来救涸辙之鱼,固然精神可佳,但那未免太不实际,还不如先提来一桶水救急。给三代同室的住房困难户许诺十年后盖洋楼别墅,不如现在就先给他解决一间住房来得实惠;搞那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不如给最低收入户送去一车煤球两袋面粉。我所在的大学里,有些贫困生连吃饭都很困难,常常是个把月不沾荤腥,学校就从实际出发,每个星期补助他们两餐荤菜,这当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聊胜于无,多少起到救急作用,学生们还是很感谢学校的。二要关心身边的每一位需要关爱的人,因为是他们组成了这样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过去,我们曾经无知又狂妄地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梦醒之后,这才发现,原来最需要解放的是我们自己。因而,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切勿好高骛远,还是务实一些,从关心好身边的每个人,特别是关心“弱势群体”做起,不让一个老实人受屈,不让一个穷人挨饿,不让一个困难学生辍学,不让一个下岗工人失去生计,这些事情也许不能做得尽善尽美,但一定要尽力而为,能做多少是多少,能救几个是几个,因为“每条鱼都在乎”,现在就“在乎”。

关爱弱势群体既给我们的世界一份温暖也给我们自身带来了价值,提高了个人修养和素质,让我们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看着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我们怎么可以无视他们眼里的希望与纯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希望可以给予他们我有限的力量,也许渺小但是相信可以给予美丽的“种子”。现在在校园里,我们可以组织爱心团队捐献爱心物品,离开了校园我们可以选择以一位乡村教师让爱驻扎在他们的心里。对于许多的孩子而言贫穷不是伤,受伤的是心灵,不论是大山的孩子还是聋哑残疾儿童,我们曾经在国旗下多次表明的心愿:将来成长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也许这些点点滴滴被认为是“治标不治本”,可是还是有那么些人真诚地点亮了手里的“蜡烛”。在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努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切实做好农村的扶贫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团结起来风险每一分宝贵的力量。

第四篇: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金碧镇瓦厂小学

2011年学生弱势群体帮扶计划

“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这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个个都非常优秀,但事实上,总有一些学生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如:我们学校的小部分同学或是因为学习习惯太差,或是智力上的差异,或是家庭方面的问题等使学习成绩落后,进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虽然在前两年的转差工作中我为他们量身定做了帮扶计划让他们对学习又有了兴趣并不断的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让他们的成绩提高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今年我将把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帮扶内容,经过细心研究、论证制定如下计划:

一、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可是有的家长不抓学生的学习,导致“学困生”有机可乘,看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应该经常如实地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帮助老师全面地了解孩子。老师通过家访,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架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真正做到学生在校由老师管,在家由家长管。

二、情感鼓励,爱心奉献

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热爱学生,课内是严师慈母,课外是良师益友,教师爱心奉献,缩短了师生情感的距离,使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若“学困生”在学习上有点进步,应抓住学生身上的这一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

三、立足课堂,多提善问

“学困生”的共性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害怕老师提出问题,而课堂提问却是老师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信息的主渠道,“学困生”究竟哪些方面差,教师必须通过提问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我将把多数时间留给“学困生”,对他们多提善问,针对他们的疑难问题“对症下药”,我想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要讲究主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方法正确可以避免走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时间,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指导中,注重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针对我校学困生的实际,重点指导他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

复习的学习方法。

五、精批细改,克服惰性

作业是对当日所学知识的检查和巩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困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类学生的作业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采用面批的方式。边改边向学生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优点要及时表扬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直到弄懂为止。这样师生间的距离慢慢地拉近了,不做作业的惰性也逐渐会消失的。

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往往在上课40分钟里,真正能听进去的知识并不多,在加上基础差,所以,我只有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把当天讲的知识在和他们讲一遍,但是,在进行辅导的时候,须注意宜精不宜多。让你讲的都能真正被他们吸收,真正起到作用。 总之,要想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转化“学困生”,单单做到以上六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必须以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关心去唤起“学困生”的上进心,进取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011年3月

金碧镇瓦厂小学 2011年学生弱势群体

帮 扶 计 划

2011年11月

第五篇:弱势群体心理

弱势群体的稳定才是社会真正的稳定,然而种种不平等始终是社会动荡的潜在危机

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析

角色、道德、手段三种冲突容易诱发心理失衡———

最近,农民工王斌余讨薪受辱,激愤之下连杀4人,被一审判决死刑,成为社会热点。王斌余悲剧的................衡现状的忽视有直接关系。 ............

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6年10月26日,在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大会分组会议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皑博士作了题为“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

考”的主题发言,依据他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剖析了当前弱势群体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应对策略。弱势群体到底指哪些人?

记者:弱势群体概念有些笼统,您依照什么样的标准对弱势群体加以划分开展研究?

马皑:弱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个人或家庭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他们往往会在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中有所表现。

首先是能力弱势,缺少生活或生产的能力,甚至缺乏家庭的庇护。比如残疾人、精神病人、孤寡老人。....

其次是收入弱势,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是非常可怕的。这类情况的覆盖面最广,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

第三是权利弱势,只承担了义务但无法公平地享受权利。像进城打工者,挖煤的农民工,三陪女等等,他....

们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等同的社会权利,即便法律赋予了他们这种权利。最后是资源弱势,对组织资源、....

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决定着各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记者:当前的弱势群体存在于哪些职业中?哪类人群里弱势者比较集中?

马皑:进城务工人员的弱势主要体现在权利得不到保障,主张得不到声张和援助,典型的例子是农民工要工钱,会因几千元而以死相威胁。

何种内心冲突会引发弱势群体心理失衡?

记者:弱势群体是否面临特定的困境?什么样的内心冲突会引发他们心态失衡?

马皑:在弱势群体中,主要面临三类困境,一是生存困境,即缺少生存条件。二是生计困境,生活贫........

困、朝不保夕。三是机会困境,没有个人发展或就业机会。机会困境有时最要命,对弱势群体而言,重要....

的不是我今天有没有饭吃,而是我明天有没有发展的机会,一个人感觉没有希望时是最受煎熬的。最后是权利困境,各方面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矛盾和压力会导致他们内心的焦虑与矛盾。

弱势群体要面对的内心冲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角色冲突。当一个人原有角色与时下扮演的角色在行为规范的要求上不一致时,会出现角色冲....

突。当农民工初次进城,下岗工人由工厂主人变为国家劳动保障救济者。他们尚未从原有生活方式和权利义务的惯性中解脱出来,又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新的角色要求,需要一定的心理调适过程。这时特别要依赖本人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协调,但新旧角色差异造成的角色距离,容易引发诸如紧张、焦虑、茫然的心态,并引发情绪性行为。

其次是道德冲突。弱势群体的道德冲突的产生与缺乏归属感和不平等有关。随着农民离开土地,工人....

被迫下岗,从前旧的社会道德开始慢慢失去原有的凝聚力,在残酷的竞争面前人们更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社会个人化趋势明显,在遵循道德规范时,更多的是需要出于个人需要而非社会利益。然而,另一方面很多人依然遵循着原有的道德要求,两者之间的冲突便不可避免。有一则新闻说,一位下岗工人在街头摆摊免费指路,竟然无人相信,这种情形十分典型。

最后是手段冲突。弱势者在满足自身低水平的资源要求时,会因所使用手段的越轨而侵犯社会的总体....

利益。只要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社会要求勤劳致富,有人却制假贩假;北京要防沙尘暴,有人却在草原上挖甘草、拉发菜。这些都是弱势者脱贫手段与法律的冲突。

然而,面对在矿井内被淹死而得不到补偿的矿工,你能指责他缺少法律意识,未签订劳动合同吗?面对上千万之众在城市中从事“三陪”等灰色产业的农村女孩,我们能说她们不愿意勤劳致富吗?不能,这就是弱势群体的弱势所在。如果伸张权利,他们就可能失去工作,如果讲究道德,她们可能在城市中无立锥之地。

弱势群体心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记者:弱势群体的心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和犯罪行为出现有什么内在联系?

马皑:弱势的个体以何种人生观面对生活,采取什么方式摆脱弱势境遇,心态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同....时抱有何种人生态度,也是产生越轨行为动机的调控因素。

自2001年3月起,我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态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在230份有效问卷中,被访者对弱势归因的选择依次为:自己没本事,缺少文凭或技能;社会不公,找工作要凭关系;竞争太激烈;企业关、停、并、转;社会腐败;城里人排斥乡下人等。虽然绝大多数人将弱势境遇归因为自身原因,但在普遍性方面更多的是归为社会或其他群体。

弱势者对弱势的归因,会影响他们在发泄不满情绪时的具体对象,强化他们作出外罚性攻击时的自我合理化机制。尤其是将自己处于弱势的原因更多地归因为社会和其他群体时,容易引发反社会情绪的积累。值得关注的是,弱势境遇的波及范围差异对个体心态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个家庭中如果仅有一个下岗工人,虽然会产生本人心理上的压力与焦虑,但其家庭单元尚可以满足其生存与生活需要,个人虽有强烈的紧迫感,但不会失去信心,尚有摆脱弱势的动力与能力。

如果一个家庭处于弱势境遇,就容易在巨大的压力下产生生存恐惧,处于一种无助的迷茫状态。弱势群体常常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家庭责任感使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处于弱势时压力感更加明显。目前,城市困难家庭怕失业、怕生病、怕孩子失学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倘若此三项弱势因素同时出现,对一个家庭的严重打击是毋需赘言的。此外,受挫折的时间与强度会影响弱势者摆脱困境的决心与信心,并引起不同形式的挫折反应。对个体而言,处于弱势是一种挫折经历,而在摆脱弱势境遇如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还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弱势者的社会地位,也在客观上使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挫折,这对于他们已经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力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处于弱势的时间越长,摆脱弱势的希望越渺茫,越能激发个体否定的情绪唤醒,并在态度方面产生变化。遭受挫折的次数越多,强度越大,越会削弱自我调节机制的平衡作用,引发外罚性侵犯的动机与冲动。

犯罪是不是弱势群体释放压力的方式?

记者:弱势群体犯罪的手段和特征是什么?犯罪是不是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

马皑:。一位因诈骗而入狱的务工人员表示,“我怕死,更怕穷”。被群体接纳是任何一个人的本能,弱势者获取经济利益也往往是为了获得他人尊重,从而改变被社会排斥的现状。

有个进城务工人员一晚上砸碎100多盏灯,问其原因,则称:我恨你们城里人。这种犯罪已不同于以往人身犯罪中被害人常常与犯罪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起到诱因作用等情况,很多犯罪是对无辜的对象实施侵害,犯罪手段的升级表明了犯罪心理恶性的升级,但这种发泄往往只使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

有时弱势群体的犯罪的触发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只是想改变不平等的遭遇,或对生活中一件小事的处理不当,都会引来严重后果。

关怀弱势群体心理健康,预防犯罪,该怎么做?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公正、理性地看待弱势群体犯罪?

马皑:。弱势群体虽然庞大,但实施了犯罪的仍为少数,个体仍具有主动选择的条件与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众多的、被犯罪学家们公认的致罪因素面前,弱势群体更具有易感性,压力与诱惑对他们的影响更具体和直接。弱势群体中的个体犯罪,虽然可能有一些值得公众同情的因素,但其毕竟是违法与犯罪行为。因此,不因弱势而免责,仍然要承担刑事责任。

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突出,确实是困扰全社会的现实问题。预防此类犯罪行为的治本之策,尚不是乱世用重典可以解决的。不可否认,我们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与分配机制,使弱势者摆脱困境,解决他们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才有可能对该群体中突出的犯罪现象进行控制。

记者:关怀弱势群体心理健康,预防犯罪发生,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多做努力?

马皑:其实做这项研究,我们就是想告诉大家,弱势群体因为处于弱势,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这时可...能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实现心理的平衡,犯罪率会更高,他们更需要关怀和帮助。 ....................................

也许经济收入上的差距不可避免,收入的高低永远是相对的,但是给弱势群体足够的尊重非常重要,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能给进城务工人员一个尊重温暖的笑脸,当他们感觉到尊重的时候,心里不会有仇恨。而游离于城市边缘的人之所以容易犯罪,就在于不能被接纳,我们需要对待所有的人都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让不同社会群体实现一个相互宽容的过程。

此外,我们在关注弱势群体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家庭。我从事这个课题研究十余年,通过调查发现,弱势人群家庭中的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隐患,而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化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排斥导致父母被别人看不起,孩子自己也看不起父母,家庭环境对其心理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孩子将来发生犯罪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典型案例

河北石家庄爆炸案的制造者靳如超是一个残疾人,其仇恨与报复情绪的积累,与其生活中受到社会歧视,缺乏社会同情不无关系。

曾策划制造12起血案的职业犯罪者张君,将暴力取得作为获取利益的方法。但他及同伙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进城打工者。他们在要寻求机会又相对贫困的状态下,屡受挫折,犯罪人格在弱势境遇中得以培植。张君自述“我走上这条路,主要原因是贫穷。我家在农村,12岁时母亲得癌症没钱治,去世了。父亲也长期患有肺结核,家里一贫如洗,所以我想发财。”“我买到第一支枪那天晚上,一夜没有睡着,一直把枪抱在怀里。我在想,有了枪,权力、金钱、女人、荣誉,什么都有了。”

2003年沈阳“1·18”银行抢劫案开创了持械、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的国内先例,手段之凶恶令世人震惊。案中主犯张氏三兄弟从小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父亲早丧,母亲先后四次改嫁,全家仅靠张母微薄的收入和民政部门的救济金生活。在法庭上,张显辉解释犯罪动机非常简单:“没钱了,就抢呗。”他也曾经更细致地说道:“小时候家里穷,亲戚、邻居都瞧不起。不是说我虚荣,人活一口气,有了钱,他们的尊敬就提高了,瞅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我从来不给那些亲戚钱,我花让他们瞅着。”

选自马皑《源于不平等的冲突———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上一篇:时光倒流范文下一篇:认识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