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表演艺术中女性悲剧角色的审美价值——以香港80年代欢场风月电影为例

2022-09-11

(一)

随着香港80年代的经济腾飞, “中国城”“大富豪”等风月场所亦在开埠较早的香港繁荣起来, 在风月场所中“揾食”的舞小姐的人生历练称为了众多港片的素材和灵感来源。香港80年代的一线演员基本都出演过风月女子的悲欢离合, 这些“一点朱唇千人尝”的女性基本都是悲剧收场, 其归宿基本是“单亲妈妈”、“孤独终老”、“身陷囹圄”、“非正常死亡”等等。在每每以悲剧收场的故事中予以人“世俗化”的人生警示。而在这些悲剧女星命运的塑造当中, 一众演技纯熟的女星用深刻的表演勾勒出香江社会进程中的女性悲剧命运的“人物弧光”。虽大多都未能“善终”, 但是其身上的人格密码与彼时社会文化当中的道德并不相悖, 出淤泥而不染, 在鱼龙混杂、三教九流、声色犬马的香港藏污纳垢之处、在纸醉金迷的夹缝中谱写了女性命运“壮美”的“群芳谱”。

(二)

在由80年代三大红星张曼玉、郑裕玲、钟楚红主演的《月亮星星太阳》当中, 三位女主人公曲折悲惨的身世和经历亦令人唏嘘。这部电影基本在香港真实的“中国城”夜总会取景, 其现实主义的题材在香港80年代并非新奇, 但其表演是教科书式的。剧中戏份最少、年龄最大、颜值最低的郑裕玲还赢得了88年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 受到了当时评委归亚蕾的高度赞誉。认为郑裕玲凭借自身对角色的出色理解, 在和旧情人在高级餐厅相聚的一场戏当中, 将由“天堂”跌入“地狱”的内心落差刻画地入骨入魂, 令观者为之动容, 将风月女子寄希望于从良上岸但最终不过黄粱一梦的情绪波动细腻地传递给观众。虽然郑裕玲“傻大姐”的角色因为剧情的需要卖弄一些低级粗俗的拙技, 但是其表演是高级的。值得一提的是, 钟楚红在本部电影当中为颜值担当, 在其从影8年后, 找到了最能散发其“性感”魅力的角色定位, 即成熟美艳的女子, 有一点江湖历练, 有一点风骚娇憨, 此后90年代的刘嘉玲在这条戏路上继承了钟楚红的衣钵, 艳而不俗。时年最为年轻的张曼玉 (24岁) 反而在两位影坛前辈的衬托下稍显稚嫩。影片最后, 三位女性最终重新回到了风月场所中耗尽自己的青春本钱, 无法摆脱自身出身底层的宿命。虽然是三首悲惨的挽歌, 但是有着极强的教化的意义。三位女子的外貌是出众的, 本质是良善的, 均由于三者出身的寒微始终无法获得社会的尊重, 是其命中的宿命, 也是社会上位规则的无情。

虽然电影本身的名字也是向1962年的台湾同名电影致敬的意蕴, 但这部基调为悲剧的电影也为今后女性群戏的表演模式也树立了很好的范式。首先年龄段基本以五岁作为坐标, 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面临的抉择和心态可以更精准地诠释;再次性格的演绎一凹一凸, 但是在人性的需求、姐妹情深方面殊路同归, 矛盾中充满温情;另外电影当中不用提过气黄花、老练沧桑的郑裕玲, 包括万念俱灰被丈夫背叛的钟楚红, 甚至是被拍卖初夜惨遭抛弃的张曼玉, 都有着人生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彻大悟的情绪命运波动, 这就要求在女性群戏当中需要经历丰富的演员才可以驾驭。电影演员需要具备电影表演艺术视野下的审美意识, 脱离不开电影演员所具有的视野和思考深度。故, 一名优秀的电影演员要有意识地研究与了解自己国家的电影表演艺术, 这种历史性的思维修养会提升电影表演的美学内涵, 会提升电影表演艺术和演员之间的连续性。对于钟楚红, 其电影当中透露着对香港社会人情世故的通透和理解, 其丰富的人生阅历 (选美、推销、柜姐等) 在与形形色色的港人的接触过程中对于角色的刻画进行思考和判断。对于香港各阶层社会的高度熟稔有助于其增强其在角色创作当中的审美反应。

(三)

虽然这些女性题材的作品在香港电影最为黄金的时期都票房表现欠佳, 但是在百花齐放的80、90年代, 这些世俗写实、写尽人情人性的电影成为“枪战片”、“功夫片”、“喜剧片”占据主导地位的香港影坛的一抹亮色, 有着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

在也是1988年的《现代应召女郎》当中, 将女性的悲歌唱到了极致。但是本部电影的悲剧结局显得生硬而狗血, 并没有之前的两部电影之中的美学内涵深刻隽永。电影当中采取了并行的表演方式, 五个独立的故事在同一时空的叙述不同阶层的妓女的悲欢离合。其中陈亦诗代表的“大陆妹”最终被遣散回国, 张曼玉饰演的明星妓女最终豪门梦碎, 被男友抛弃, 冯宝宝扮演的底层妓女身患恶疾而“冚家铲”, 吴家丽饰演的单亲家庭的舞小姐因吸食毒品而病入膏肓, 一个个美好年华女子的陨落让人不禁质问社会的冷漠与不公。这些表演参差不齐, 例如其中的“大陆妹”, 演员明显并没能了解当时内地人物的风貌和行为, 演员没有有意识地扩张自己的表演的专业视野, 最细微、最深藏的大陆妹的自卑、敏感并没有流露出来, 镜头前体现角色生命的所需细节荡然无存。所以, 本片的悲剧表演显得刻板而单调, 牵强而假惺。电影演员要善于积淀自己的人生经验, 创造出能够被人类感知的情感图谱, 复杂中寻找单纯, 切忌精神上的教条僵化和作息的自我感觉, 用伪造和模仿完成对角色的塑造。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香港电影80-90年代当中的女性典型悲剧角色代表, 分析其表演范式以及其折射的文化符码和表演美学, 为今后的女性悲剧塑造提供参鉴赏。分析成功和失败的表演范例。在香港电影表演当中主要着墨于欢场风月场所当中舞女群体的影像化的悲剧表演表达及其美学价值, 在社会伦理场域中, 女性的悲剧命运的塑造和其美学内涵。

关键词:电影表演,悲剧,美学,香港

参考文献

[1] 厉震林.电影的构型——表演、文化和产业[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上一篇:漓江流域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财政支撑实现路径研究下一篇:低渗高凝油藏注水工艺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