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资产评估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审计资产评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如合并、脱钩改制、破产清算等等,按照规定或者惯例都必须进行审计和评估。

第一篇:审计资产评估论文

资产评估与审计关系的综述及思考

[摘要]西方国家在长期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评估与审计行业已经形成了相互独立、相对稳定、分工明确的两大阵营。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业务逐渐规范以及行业格局变革,早期的研究主要从目的、性质、原则、职能。方法等诸多方面阐述资产评估与审计的关系,侧重理论引导,成果多见于高校资产评估学教材,也有些研究性文章专题论述了特定经济环境下两者之间的关系;近年的研究主要探讨在国企改制、上市重组、债转股等方面两者的业务协同、工作顺序等问题,侧重于实务推动。本文拟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旨在厘清思路、梳理业务协作边界、提出问题及建议。

一 资产评估和审计的联系

1 二者同属中介行业。审计和评估均属中介服务业,并采用受托有偿的方式开展业务服务;审计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都是一种高智能产业,它所注重的不是资金的结合,而是人力资源的结合。

2 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2006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强调了“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2004年颁布的《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同样强调,“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这些原则分别体现在相应的具体准则中。其中,独立性是中介行业的灵魂与生命,是财务审计能否履行审计鉴证职能、防范企业财务舞弊,资产评估能否提供客观公正的估价的关键所在。

3 业务性质交叉。一般认为,审计提供事实判断,评估提供价值判断,但在业务性质上存在着交叉。有学者认为,资产评估中,如对委托方申报的评估对象进行核实和界定,有相当部分工作采用了审计的方法,具有事实判断的性质;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公允价值等成为会计资产计价属性,审计也必须对会计人员使用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作出估计和判断,而这些估计和判断需要借助于评估技术完成,在某种意义上,审计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成分。

4 相互提供报告依据。资产评估与审计的对象都是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等信息的财务报告,评估师与审计师均需利用会计记录等相关资料,核实有关的资产或负债。我国资产评估对象的分类是按财务会计关于资产分类设计的,资产评估结果的陈报格式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审计报告是评估工作赖以展开的基本文件之一,同时根据有关规定,资产评估报告又为审计调账提供依据。

5 在技术方法,程序和实现目的上有相通之处。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流动资产及企业负债的评估有相当部分可借鉴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审核会计资产计价要大量运用资产评估技术和方法,审计运用评估技术进行工作使得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关系更加紧密。

二 资产评估和审计的区别

1 目的与作用不同。审计工作虽然要求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但允许审计报告上所反映的各类资产价值与现行价值相背离;资产评估却要求如实反映各类资产的现值,评估资产的目的指资产评估所服务的经济行为的具体类型。审计履行鉴证职能,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发表意见,以提高财务报告反映信息的可靠程度,提出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建议,制约违规行为,维护经济秩序:资产评估是为了明确资产数量,质量和价值,为资产的交易,投资等提供价值尺度或谈判平台,为资产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开价依据,确定相关当事人的权益份额,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2 主体及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同。审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即审计工作是由注册会计师(包括助理人员)来完成,资产评估的主体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包括助理人员),即评估业务由注册资产评估师来完成。大多数学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具备较高的会计,审计,金融、税法、投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注册资产评估师则着重掌握资产评估、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资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评估从业人员必须实行内部分工,而审计人员通常不以资产类型分工。

3 基本特征及职能不同。审计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做出事实判断的企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公正性特征,资产评估是为委托人与有关当事人的被评估资产作出价值判断的专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咨询性特征。资产评估具有现实性的特点,按评估基准日时点的资产实际情况对资产的现时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评价、鉴证的职能,其中鉴证职能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最主要的职能,评估的基本职能是鉴定:相比之下,审计侧重于评价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鉴证经济事项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而评估则侧重于鉴定资产的价值量。

4 专业原则与依据不同。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贯彻公正、防护和建设三大专业原则,而资产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则必须遵循供求,替代、贡献,预期等基本经济原则。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可靠,审计对业务处理标准,特别是资产的计价原则与会计是同一的,即以历史成本为依据i资产评估则以效用和市场价值为依据,资产评估在输出数据原则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也与审计有着质的区别。另外,法规对资产评估和审计有不同的规定,两者所依据的行为准则也不相同。

5 操作方法不同。资产评估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评估对象,目的、环境的不同确定适当的价值基础并相应选择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等不同的评估方法,强调对象描述、环境分析和参数说明,保证评估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审计则通过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和抽样审计的方法说明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常采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分析性程序等技术方法。虽然在评估过程中也采用盘点、观察,查询,函证等审计常用的一些方法,但是,审计一般不采用收益法,不考虑资产未来的预期收益,而是遵循会计的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审计一般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而评估则无此项,而是直接评定估算资产公允价值即可。审计较多地运用分析性程序,而评估注重采用技术测定的方法。

6 工作对象及影响因素不同。审计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股东、债权人及税务,工商管理部门等,而资产评估的服务对象是产权交易者,资产所有者。多年来资产评估服务对象已由国有产权主体扩展为多种所有制产权主体。资产评估不仅要考虑资产自身的状况,而且要考虑企业内部相关因素的变化,还要考虑企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约束条件相对复杂,审计反映的是企业内部财务问题,所以约束条件相对简单。

7 客体不同。审计的对象(客体)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评估的对象(客体)是被评估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单项资产与整体资产。多年来资产评估业务领域已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扩展为企业价值评估、

金融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新兴领域。

8 资产和负债价值认定的结果不同。资产账面价值是以会计上的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的资产价值,而资产评估价值是以特定时点的现行状况为基础估计的资产价值。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确定各类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都需要对债权、债务实有数额进行认定,但两者认定的结果往往不相致。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审计时调整资产引起的损益应计入当期利润或留存收益,而资产评估增、减值按规定计入资本公积。

三 资产评估和审计的分工协作

(一)资产评估和审计的分工

当资产评估在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时,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债券投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资产项目,以及全部负债等由审计负责查验核实其具体数额,如无特殊情况存在,应包容审计的结果。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股票投资等权益性资产,应由审计查验核实数量或原始成本(账面价值),其实际价值的确定则由评估负责。审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包容评估结果。实物资产及有价证券中凡是清理盘点时数量减少或已无实物形态的,均应在审计中予以减值处理。在债转股企业应收账款的财务处理中,按照通用的财务会计准则,应收账款一般用索取函证,实地调查和抽查会计凭证等审计工作方法进行评估。改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尤其是流动资产评估,固定资产评估和负债评估时要充分利用财务审计资料,要特别关注个人出资是否采用向原企业借款的方式或者是先注册再抽逃资金的问题。

当资产评估与审计分别由两家中介机构承办时,评估机构可在审计时派员参加审计过程,其中如果评估只涉及实物资产和上市证券,则可由审计和评估机构分别派员,联合确认所评估资产的数量或历史成本。

(二)资产评估和审计的时间顺序

该部分文献较为丰富,考虑企业整体价值时,就资产评估与审计的工作关系顺序而言,一般有三种顺序。

1 先审计后评估。大部分学者认为,有些评估数据应依赖于审计,妥当的办法就是先审计后评估。因为评估主要是解决计量问题,审计主要是解决账面数额的真实性问题。资产评估首先要利用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会计资料为基础,会计资料只能是经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所验证的企业会计报告。有学者认为,对于特定项目如债权债务,应先通过审计查明有无账外的或虚假的债权债务,以免评估时产生漏评或错评。也有学者从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以及企业改制工作的复杂性角度论证了审计要先于评估。

2 审计与评估同时进行。有学者认为,改制企业在改制日同时进行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这类财务报告的三个年度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只是最后一个年度截止日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产、负债需加上评估增值的因素。这种类型的财务报告,可理解为审计在先,评估在后,或审计和评估同时进行。特殊情况下,存在需要审计和评估

同配合工作,无法区分谁先谁后的业务,如股份有限公司在筹建时已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并调整入账,在改组上市过程中的资产评估只是作为发行价的参考,此时并不存在审计与评估的时间协调问题。有学者认为,如固定资产和存货项目,一般可同步地,联合地进行盘点核实。

3 先评估后审计。有学者认为,改制企业三个年度的财务报告都是资产评估之后编制的,资产评估的结果对改制企业三个年度的财务报告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的时间关系上,表现为评估在先,审计在后。

四 处理好资产评估与审计业务关系的若干思考

(一)强调两者的协同,但不能相互替代

中国中介行业走过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路,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以及特殊研究对象的共同、客观要求,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们进行资产评估与审计业务关系研究的前提。目前我国部分机构仍存在“分工不分家”,资产评估与审计业务相互兼容的现象,是不独立的表现,非长久之计。

(二)发挥两大机构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拓展资产评估业务空间

如果考虑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如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资产减值测试、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等,评估与审计在工作顺序方面可能更趋向于具有融合性的互为先后的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这也是资产评估参与审计业务,拓展评估业务空间的一项新领域。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为例,审计师为了合理地降低审计风险,往往会要求公司聘请独立的外部评估师进行评估。国际会计准则鼓励公允价值由独立的评估师进行;如果公允价值不是由独立的评估师做的,应该对此予以披露,以让投资者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完善规制,加强行业管理

当务之急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研究评估与审计的学科性质及归属,形成各自特定的理论基础,特别需要探索并解决资产评估学科是属于经济学,管理学,还是工程技术学等敏感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规划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边界和范围;第二,完善与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评估与审计关系的相关规定,形成层次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管模式:第三,探讨评估与审计行业管理的协调统一性,做到评估与审计标准的相互支持,认同,以及评估界内部准则的统一,业务的统一,人员准入的统一、数据库的统一、考试的统一和机构管理的统一,以构建协同的资产计量体系。

(四)明确各自责任,不能推卸责任

会计,审计和资产评估在确保资产信息真实、可靠,客观等方面起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责任,即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和评估责任。为了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如果相互利用资料,后者应对前者工作进行验证,并对验证结果负责;如果相互利用工作,无论评估在先,审计在后抑或审计在先,评估在后,前者以专家的身份加入后者工作,后者应对前者工作负责。

作者:胡晓明

第二篇:资产评估与审计的协作和包容

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如合并、脱钩改制、破产清算等等,按照规定或者惯例都必须进行审计和评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虽然没有规定企业合并必须通过评估程序,而是采用“账面价值”或“公允价值”入帐,但是同时规定了要处理“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包括为进行合并而支付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这说明企业合并中往往是进行评估的。

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这与评估并无很大区别。这样,就使评估与审计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好评估与审计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评估和审计的效率与质量。笔者根据数次评估同时进行审计的实践。认为评估与审计存在着分工协作、在业务报告中相互包容的需要。

本文中的“包容”,即是资产评估与审计相互包含与容纳的涵义。

一、资产评估与审计穿插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企业委托同时进行资产评估与审计时,这一“同时”往往不是从同一起点日期开始平行进行的。但资产评估与审计,往往需要在同一时点对同一项资产同时进行评估作价与审计调整。而当所得出的“评估价值”与“审计核实数”(以下简称“审定数”)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车”时,会使委托单位无所适从。

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对债权、债务实有数额进行认定,但两者认定的结果往往不相一致。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确定各类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但两者认定的结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用了很长篇幅叙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自有一套方法。审计中用补提折旧或冲回已提折旧的方法核实固定资产净值,用计提减值准备来冲减实物资产账面价值,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实物资产的价值状况。至于冷背、变质存货的变价。实物资产的盘盈等价值的确定,审计中的方法也不如资产评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资产评估与审计需要协作,既可避免“撞车”,还可各自弃短就长,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资产评估、审计同时进行时协作与分工的总原则

1、协调时点

审计的报表截止日与资产评估的基准日宜采用同一时点,这样,被审计、评估单位某日的资产与负债可以成为审计与评估统一的对象,便于进行协作。

2、数据衔接

无论是资产评估报告使用审计结果,还是审计报告使用资产评估的结果,都必须妥善处理数据的衔接问题。资产评估应以审计的“终点”为评估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审定数”基础上进行评估:而审计则应以评估的“终点”作为审计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评估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出具报告时,如评估人员不认同审计结果,可以在评估过程中调整;如审计人员不认同评估结果,可在审计过程中调整。但评估人员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这样的调整时,都应当慎重。

3、分工协作

当资产评估在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时,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债券投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资产项目,以及全部负债等由审计负责查验核实其具体数额,如无特殊情况存在,应包容审计的结果。

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股票投资等权益性资产,应由审计查验核实数量或原始成本(账面价值),其实际价值的确定则由评估负责。审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包容评估结果。实物资产及有价证券中凡是清理盘点时数量减少或已无实物形态的,均应在审计中予以减值处理。

当资产评估与审计分别由两家中介机构承办时,评估机构可在审计时派员参加审计过程,其中如果评估只涉及实物资产和上市证券,则可由审计和评估机构分别派员,联合确认所评估资产的数量或历史成本。

三、具体操作

(一)实物资产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审计实物资产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物盘点。盘盈及账外的实物资产,可评估作价计入资产。

2、折旧项目审计时,均不作补提或冲回的审计处理,累计折旧额(重置价值与评估价值的差额)的最终认定也应由评估完成。

3、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时,有实物形态的,或按成本继续保留余额,或转入固定资产项目,实物交由评估最后确定价值:无实物形态存在又不能为以后经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审计时应报批核销,不作评估。

4、存货的成本差异、进销差价、跌价准备等调整账户,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账户,审计时般将其作为一个总账科目,其金额转入相关被调整科目。企业还在持续经营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可不作变动,留待资产评估时再根据存货估价作适当调整。

5、存货中的在途存货,即“材料(商品)采购”、“物资采购”项目,审计时如发现已逾期但供货方并未实际发货,应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进行审计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可参照在建工程的方法进行审计与评估。

(二)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如果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还存在,应列入评估;如果相应的财产权利已不存在,则应在审计中核销。

2、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审计时,应实际盘点实有股数并与账面记录核对,如发生盘盈盘亏,查明原因后按账面成本或面值调整投资额并列入审计盈亏,尔后转入评估。

当这些投资的价值确定需要利用所投资单位的审计报告,甚至需要对所投资单位实施审计时,评估可以使用审计的结果。对于上市的股票、债券,则应按证券市场价格通过评估确定,也可以通过审计与评估的双方机构协商确定。

(三)债权、债务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债权、债务的审计评估,除债券投资外,均应由审计负责实施。

四、审计、评估报告的相关揭示

在资产评估与审计使用双方的工作结果时必须在审计报告与评估报告中作明确揭示:

(1)在审计先于资产评估前进行时,审计报告可在说明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本次审计采用了先审计后评估的方法,本报告中列举的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审定数,是以实地盘存数与账面成本价为基础得出;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则以清查核对后的账面价值计算。上述资产的实际价值将由资产评估确定”。而后完成的评估报告中可在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应收款项、货币资金、长短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负债各项目、资本公积外的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评估价值,除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子细目以外,均以同一基准日的审定数为准”。

(2)在资产评估先于审计进行前时,在审计报告中应作这样的说明:“在我们实施审计程序的同时,委托方还委托××资产评估机构(或本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本报告披露的上述资产的价值,均采用了评估报告的相关数据”。

五、存在的问题

评估与审计协作与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存在重复劳动,审计与评估的结果不会“撞车”,对基于同一目标(如企业合并、改制、破产清算)的服务尤为需要。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审计时调整资产引起的损益应计入当期利润或留存收益,而资产评估增值减值规定计入资本公积。在上述协作中,许多应由审计完成的工作交由评估完成后,本应计入损益或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计入了资本公积,这有违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

但这一缺陷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妨碍委托者目标的实现。只要评估人员与审计人员配合默契,方法得当,操作认真,其最终结论仍然会是公正的。

作者:李建国

第三篇:审计机关开展境外资产审计的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境外资产审计是国有资产审计的重要领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提出,加强境外资产审计刻不容缓。文章梳理了我国审计机关开展境外资产审计的进展,剖析了境外资产审计的困境,借鉴其他国家境外资产审计的经验,对我国审计机关开展境外资产审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境外资产审计;涉外审计;政府审计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境外资产规模和风险加大,境外资产监管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提出,境外资产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方式不断创新,审计内容逐步深化,在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推动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境外资产审计,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有利于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我国审计机关境外资产审计实践

(一)审计机关境外资产审计的实践进展

1.设立境外资产审计归口管理部门

2008年,经由国务院批准,审计署设立了境外审计司(后改为涉外审计司),具体职责包括: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国务院规定的中央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和管理情况,组织审计国家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除审计署外,一些地方审计机关譬如江苏省审计厅也对口设立了涉外审计处。

2.涉外审计成为单独审计类型

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审计署将国家审计业务划分为六种类型,其中包含了涉外审计业务,包括境外投资和境外分支机构的审计等内容。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同时加强审计境外投资国有企业。加强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和提供对外援助资金审计,服务“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积极稳妥地分类实施境外资产审计

2008年以来,根据积极、稳妥、灵活、有效的原则,审计署区分为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境外经营性机构和对外援助审计三种类型, 根据各个类型的特点,逐步推动境外资产审计工作。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同时经过单独立项、专项调查进行境外延伸等方式,审计署对中央级单位驻港机构进行了审计调查;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央企业在香港投资设立的企业进行了审计;并且组织审计组审计了我国驻外使领馆等非经营性机构;结合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探索性地开展了对外援助审计调查。地方审计机关也揭开了境外资产审计的序幕,2020年3月江苏省审計厅首次对省属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二)我国境外资产审计实践面临的困难

审计机关实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特别是前往境外实施审计,主要存在着以下风险和实际困难:

一为管辖权方面的法律风险。我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合资、独资等企业和机构,属于他国法人,受到当地法律管辖,审计机关没有直接监督管辖权。如果以国家审计机关的身份跨境实施审计,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当然,实际操作中,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审计机关,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跨境实施审计监督已成为惯例。继续加大对化解法律风险对策的研究,为境外资产审计降低法律风险。

二为审计技术手段方面的困难。考虑到国家经济安全、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等方面,境外银行等机构通常不会将和客户有关的资料信息提供给审计机关,大都境外单位是被延伸调查的,也没有配合审计机关取证的义务,延伸调查、银行账户查询等这些是在境内审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对境外资产审计有时是无法使用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对于一些问题查深查透。

三为组织实施方面的困难。由于受到签证、成本、交通等多种因素制约,境外资产审计的现场审计时间非常有限,而境外投资业务较为复杂,层级和隐蔽操作也较多,在短时间内查深查透较困难。另外,各国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与国内差异较大,要求审计人员对各国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保持更高的职业敏感性,在充分考虑境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审计定性评价。尽管相关规定对境外资产审计提出了要求,但法律法规层面,还没有对境外资产审计的专门规定,导致境外资产审计过程中,容易遇到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不理解和不配合等情况。

二、国外审计机关境外资产审计的启示

(一)对境外资产审计进行法律授权

各国法律法规都授权审计机关对涉及公共资金的项目收支和部门进行审计。美国《预算与会计程序法》就规定,审计署要对一切使用和掌管美国财政资金机构的绩效进行审查,根据国会授权或要求,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建投资在内的美国政府对外援助情况实施绩效审计;《美国审计署国际议定书》则规定,审计署应专门委员会或国会要求,实施美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和联合国等相关的审计、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以及联邦政府部门参与的国际项目或活动,其他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实施合作审计。英国《2006年公司法》,规定审计师有权获取海外子公司的相关信息以便展开审计工作;《澳大利亚审计长法》则规定,除非有明确相反规定,本法对在澳大利亚以外的事项也具有效力。

(二)境外资产审计实践取决于各国政治经济环境

美国审计署紧紧围绕着各个时期美国的海外战略和海外利益,对美国对外援助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决策和具体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以及绩效评价。此外,审计署还对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接受大量美国捐款的国际组织的活动展开检查。法国审计法院会对公共部门在海外的活动进行审计。由于这些国家设在境外的国有企业或者政府参股的企业很少,所以对境外经营性机构开展审计比较少。南非审计署和加拿大审计署将对境外投资、国有资产等的审计,视作其财务或者绩效审计的一部分,或者作为相关项目支出周期的一部分以进行审计。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可以与国外最高审计机关联合开展合资企业审计监督。

(三)国际审计界就境外国有资产实施审计达成共识

对海外公司、驻外机构等的境外国有资产实施审计监督已经得到世界审计组织的认可。1962年的世界审计组织第四次会议达成共识:最高审计机关有义务监督境外国有机构和外国机构的财务活动。同样,对那些具有法律地位的企业的账目和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检查时也不需要国际协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公共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一般性声明指出:一个公共企业要承担起充分的经济责任,才能够拥有许多的政府投资、国家资金和其他物质资本。这种经济责任只有在最高审计机关审计后才能得到保障。《利马宣言》也指出设在国外的政府机关和其他驻外机构,也应由最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如果某些企业政府占控股地位,审计机关就要对这些企业进行审计。

(四)境外资产审计的方式方法多元化

第一,在国内收集和审计相关资料。英国的国际援助部、外交部和它们资助的单位(比如海外文化处),由审计署对其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对有关在国际上流动的资金情况进行监督。 日本审计院在政府开发援助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从外务省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捐赠组织处收集文件。

第二,直接赴境外实施现场调查和审计。 美国审计署应国会要求,曾对中国执行保护知识产权备忘录和中美关贸总协定的情况进行调查,期间向中国商务部等多个部门的官员进行了访谈。如果出现了十分必要的情况,加拿大审计署也会组织审计组出境对境外投资、境外援助和境外国有资产进行审计。英国审计署每年都对一些驻外的拨款组织比如英国外交部、国际援助部,还有其他一些被资助的单位开展审计。法国的一些公共部门(比如法国大使馆或者在法国创办的海外学校),会在海外进行一些活动,针对这些活动,法国审计法院也会在必要情况下出境進行审计。在涉及到政府援助项目时,如果需要与受援国的政府展开相应的合作,日本审计署可前往海外进行调查。

第三,设立境外派驻审计机构。 1956年,美国在东京设立了远东审计处,负责美国在菲律宾、日本等的军事援助和非军事援助审计, 之后在越南、欧洲等国家也设立了审计处。 冷战结束,这些机构也随之撤并。为了进行使领馆等的审计,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设立了审计办公室,包括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英国首都伦敦以及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等。

三、加强对境外资产审计政策建议

(一)加强境外资产审计的法规制度建设

1.强化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完整合法证据的责任

为解决审计人员赶赴境外资产审计所面临的困难,特别是境内所常用的延伸调查及银行账户查询等技术手段受限的困难,有必要将其在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特别是境外被审计单位)有义务根据审计机关的要求,从境外银行或者相关单位取得有关业务往来、账户交易等资料信息,并对这些资料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

2.建立健全境外资产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一方面是修订审计法和相关实施条例。当前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对境外资产审计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导致境外资产审计遇到了国内有关部门及被审计单位的不理解以及协调配合方面的阻碍。建议在审计法及实施条例中,对于境外资产审计进行专门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国务院或审计署层面制定境外资产审计专门的规章制度,从境外资产审计目标、对象、程序、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境外资产审计有章可循。

3.梳理现行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一是系统梳理我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投资及对外援助政策等,研究分析境外资产审计面临的大背景、大环境,判断甄别境外资产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二是系统梳理与境外资产审计对象运营、管理、财务、人事、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为境外资产审计提供审计评价标准和判断依据。

4.客观选择审计的评价标准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全面、辩证、历史地去看待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地分析个中原因,区分不能与不为、故意与过失、个人与集体的区别,激发企业的首创精神,宽容失误,允许试错,鼓励干事。在评价经营成果、境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时,应以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为审计标准,同时要考虑维护国家形象、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国家利益等;在评价境外国有资本运营绩效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境外投资经营及财务风险管控等情况时,应该以国内“三重一大”等有关规定和国内的主管部门、集团总部要求为主要判断标准,以促进境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标准;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境外国有资产流失、贪污腐败、利益输送等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追究中方相关人员责任。

(二)理顺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同审计监督职责的关系

目前,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管理的概念较杂乱,各监督主体间存在着职责的交叉重复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整合出资人监管、外派监事会监督和审计、纪检监察、巡视等监督力量,增强监督资源的创新协调共享,通过减少重复检查,进而提高监管效率”。

1.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各司其职

各类监督主体要建立健全监督权责的清单,健全各部门问责机制。根据法律法规,要严格履行自身职责,既要防止缺位也要防止越位。对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要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定位,不能既当出资人和管理人,又要当监督者和审计者;根据工作的需要,现阶段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可以为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但是只能作为监督手段和方式的补充,不能够替代审计机关审计;审计机关要依法依规独立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文件要求,全面实现境外资产审计全覆盖,全方位建成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制度和体系。

2.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

审计机关在坚持突出重点、依法独立地开展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同时,也要注重协调配合出资人监管、纪检监察、外派监事会监督和巡视等监督力量,加强工作协调和信息沟通。内部审计的结果应被有效地利用,不仅要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监督指导,同时更要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加大审核力度。

(三)加强对境外资产的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建立相对稳定的境外资产审计机构

涉外审计司作为审计署的境外资产审计归口管理部门,应该履行好三定方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审计署各特派办、各省级审计机关也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境外资产审计机构,以便为境外资产审计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推动资产审计工作成功展开。

2.组建多支临时性质的境外资产审计团队

在我国审计署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任期间,审计署从全国选拔了一批国际审计类人才, 搭建了审计人才数据库,并且以项目为单位,从数据库中选拔并组建审计组,成功组织实施了大量联合国审计项目。由审计署带头组织实施的境外资产审计项目,可以该人才库作为基础,不断地更新完善,按照境外资产审计项目需求,临时搭建一支符合要求的境外资产审计团队。

3.强化组织和领导

领导全国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是审计署的职责,审计署应成立境外资产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秉持境内外资产审计一体化原则,根据统一安排好的审计项目计划,协调统筹相关的特派办、业务司以及其他審计机关的力量,处理好海外资产审计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应建立相关协调组织,做好相关审计管理工作。

(四)加快推进建设境外资产的审计信息化

1.推动建成境外重要资料数据报送制度

审计机关要积极地推动相关的主管部门制定关于境外投资企业(项目)资料数据的境内报送制度,并且要求境外的投资企业(项目)向国内相关的主管部门和投资主体定期地报送财务管理、业务和会计等重要的资料数据,明确资料数据的报送方式和频次,以及境内归集的方式和期限,确保有关的重要资料数据可以在境内调阅核查。

2.研究设立境外资产的审计资料数据库

审计机关要系统地归集和梳理历年的境外资产审计资料,以“金审工程”三期建设为契机,构建法律法规、审计档案、被审计单位数据资料、人才队伍等数据模块,以便为境外资产的审计工作提供可靠数据。

3.研究探索联网审计

审计机关在确保数据安全、符合相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应该积极探索对金融监管、境内投资主体、国有资产监管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实施联网审计,探索逐步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境外国有资产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督。

4.在境外资产审计中,推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系统)的应用

在境外资产的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软件不尽相同,因此数据格式也有所差异,应该推动会计数据的接口标准迈向国际化, 加大对境外机构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并研究开发适合境外资产审计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五)加强境外资产审计成果运用

1.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地发现审计问题,加强整改

对审计发现的包括体制机制、普遍性、倾向性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要有效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度。对审计发现的失职渎职和重大决策失误,挥霍、侵吞、贪污国有资产等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审计整改问责

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以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境外资产审计结果的运用,有效利用审计结果,运用公开曝光、责任追究、案例警示、纪律审查、考核任免等手段推动整改并强化问责。

主要参考文献:

[1]陆璐.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的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9(4):39-41

[2]肖哲.中央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的内容和方法[J].中国审计报, 2017 (6):1-2

[3]罗廷婷.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策略[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7,(5):22-24

[4]李俊.多层次的央企境外资产审计监督对象初探[J]. 中国审计报,2016,(5):1-2

作者:胡圣方

上一篇:企业绩效审计论文下一篇:项目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