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投资的目的是发展。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和资金量的加大,研究审计机关如何通过审计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审计项目选择、方法创新、审计目标和审计成果应用四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的宏观价值、促进完善体制建设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分析论文 篇1:

工程跟踪审计中的问题分析

【摘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近些年建设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趋势,因其同步性,相对于传统的结算审计,有着诸多优势。然而审计任务、审计深度也较以往更加繁重、细致,本文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其本质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使跟踪审计方式更好地发挥效益。

【关键词】建设工程 跟踪审计 问题分析 控制工程造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制度化改革不断深入,固定资产投资由近年来的疯狂状态慢慢回归理性,工程造价领域也得到了思考与总结的机会。在基础建设疯狂投资的环境下实施的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是否达到了合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还有哪些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更好?

所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运用审计方法,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跟踪审计介入,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与事中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减少了时耗,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投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和方法,促进了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和急需改善之处。

一、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模糊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不同,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关于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等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此阶段审计任务,又由于传统意义上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跟踪审计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够明显。现阶段,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招标文件不规范、招标程序不适当、招标控制价不准确、投标报价不真实、评标落于形式,这些问题造成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很难合理。如何通过审计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建议,使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以便以后审计工作开展,是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所在。

建议跟踪审计工作应提前至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加强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培训,特别是针对项目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预算价、合同价等编制审核进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审计的制度,对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合同价确立进行事前审计。

二、缺乏相对规范的跟踪审计实施法则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比较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审计法则作为支撑。但目前尚缺乏相对标准、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规定,造成项目的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清,职责不明。如:隐蔽工程验收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审计单位应该对现场工程量进行复核,放松了对现场质量的控制;进度款及结算价款审核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审计单位会勘查现场情况,放松或完全放弃了对竣工图纸、送审资料的审核工作;现场签证监管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对签证等事项的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要先等跟踪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责任和风险上的冲突。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职能管理部门制定跟踪审计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职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参建各方行为。跟踪审计人员应是作为助手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履行监督职能,通过造价专业咨询和管理咨询以建议形式参与对项目建设的服务,而不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的决策。

三、评价无标准,审计质量难提升

目前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参与协审。在传统的审计评价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审计人员不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进行了监督评价和审计建议,使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于是矛盾点就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细致,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结算时审减收费可能就越少。所以不能用以往的审减率来简单的比较审计的效益,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现实情况是审计人员考虑到审计的审减收费,往往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问题不重视或者忽视,影响了跟踪审计绩效的价值。

建议在制定跟踪审计委托合同及考核细则时说明,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审计人员的绩效,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四、跟踪审计收费压价,审计质量难保证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各阶段的审核工作,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人员,以满足跟踪审计的同步性。然而,过度的竞争压价,跟踪审计单位为减少成本,派出的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全、人员的素质偏低,使跟踪审计应付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细致的审核工作,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必然难以保证。

建议以现行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为基准,结合各地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可行的跟踪收费细化标准。跟踪审计招标时明确收费标准,防止恶性竞争、降低服务质量,这样使跟踪审计单位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于提高服务质量上。加强对跟踪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单位及个人报酬挂钩,建立奖惩制度,促使跟踪审计单位认真服务,使跟踪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并发挥更好的作用,国家宏观方面,应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审计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和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跟踪审计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微观方面,咨询公司和审计人员要积极组织学习实践,总结已有的经验,建立和完善一套跟踪审计实施办法、规范程序和操作标准,对审计的原则、内容、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方面做出细化规定,为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提供支持指导,防范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工程跟踪审计已是近些年建设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我国审计探索和推进效益审计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符合世界范围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苏红.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之我见.《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4.

[2]熊炜.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措施浅谈.《财会通讯》,2007.

[3]张玉录.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山东建筑大学》,2012.

[4]马丽娟.工程跟踪审计相关问题研究.《山东工业技术》,2015.

[5]朱向舟.基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应注意的问题.《安徽建筑》,2007.

作者:胡丙飞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分析论文 篇2:

如何使投资审计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摘要】 投资的目的是发展。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和资金量的加大,研究审计机关如何通过审计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审计项目选择、方法创新、审计目标和审计成果应用四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的宏观价值、促进完善体制建设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投资 审计 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

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政府投资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在国家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机关在规范投资项目管理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和资金量的加大,各级政府对审计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审计人员更应该提高认识,思考应如何通过投资审计确保国家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发挥应有作用,使政府投资目标得以充分实现。笔者认为,投资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审计“经济卫士”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项目选择上,认真确定审计重点

1、加强对民生项目的审计。审计机关要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将政府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投资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关注民生,心系民利,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做到兼顾全面、突出重点,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热点,贴近群众生活,了解群众心声。

选题时可从地方政府确定的惠民实事上选题,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载体,多渠道向群众公开征集审计项目建议,让公众参与到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中来,提升公民参政议政意识。

审计时重点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如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学校、医院、城市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进行审计,严防贪污、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偷工减料等问题,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在投资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使投资资金真正维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2、加强对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投资审计工作要服务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穿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站在推进政府治理的角度开展工作。

审计机关要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监督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上来。高度重视政府的重点投资行业和重点投资领域,结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围绕地方政府工作重心,与地方政府工作重点相适应,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重点资金及项目的监督和跟踪审计,以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安全,优化投资环境。

审计时可重点关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地区经济发展的行业投资项目,如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行业项目。对国家财政拨款较多、建设周期较长的重点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对使用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的建设项目,要严防截留、挤占和挪用,保证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坚决杜绝高估冒算、以次充好、套取投资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发生,并通过审计从宏观角度向政府提出有高度和针对性的建议。

二、工作方法上,创新实现提速提效

创新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可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审前调查,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有效整合审计资源,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灵活采用审计方法,最大限度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1、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对于隐蔽工程多、投资额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工程,将审计工作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既能克服事后审计工作量大、人员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避免出现重大问题,从而提高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程的质量,充分发挥投资审计促进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的作用,真正做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高效,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放心工程、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2、要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审计人员单纯拥有审计专业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工程审计和远程审计。借助AO审计系统和广联达等工程造价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并尝试对两者进行联合开发,利用现有的投资审计软件、模块,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审计疑点,进而发掘深层次问题,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审计部门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在现实审计工作中,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甚至同一审计机关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相对割裂,信息反馈与交流缺乏,导致审计资源无序利用,损失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应加快建设项目基本资料库、固定资产审计法规库、工程审计经验数据库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案例库建设步伐,实现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部门之间的审计方法与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4、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审计机关也应增强与其他审计部门的联动,善于运用各部门资源,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收集民意,获取更多更充分的信息,以此来拓展审计思路,有的放矢地审查问题,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有实践性的审计建议,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5、整合审计力量。投资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着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就要求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发挥最大的审计效益。在满足审计的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审计的人员保证,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导,借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及各类专业机构的力量参与审计,有效整合资源,增强审计力量。同时应重视专家系统的建立,分层次建立专家档案,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用的专家库。多借鉴专家经验,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

三、审计目标上,充分关注投资效益

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中,要在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提出的预期指标。关注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和效果性,即建设投资既要花的少,又要花的值,促进建设工程发挥其最大效益,减少损失浪费,防止“政绩工程”,保障政府投资的健康运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达到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最大化。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立项决策的科学、正确性。许多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草率,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实不深,论证不充分,调研不详实,前期准备工作存在应付、走形式的现象,直接导致工程项目投资效益低,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巨大。以健全的程序来保证科学的决策,可将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

2、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盲目赶工期、工程进度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等,都可能造成损失浪费。审计是否存在虚计、重计、漏计工程量,有无人为错算、多算情况;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加强设备、材料价格控制,对已购设备、材料因故不能使用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计价定额选用是否适当,套用是否合规;是否按批准的规模标准进行建设,有无扩大规模超标准建设,迫使政府增加投资等情况。

3、投资的经济效益。关注项目建成后资产利用情况、生产情况、生产能力、有无资产的闲置浪费、工程技术经济资料管理等情况,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预测的生产经营规模与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可通过计算一些如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定性指标,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综合分析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4、投资的社会效益。综合衡量工程项目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如促进增加就业机会情况、改善投资环境情况,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条件的情况、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等。

5、投资的环境效益。环境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与生态坏境的贡献和影响。确定被审计单位影响环境的因素,如对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等的影响,评价其美化环境情况、预防污染情况、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空间情况等。

通过对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促进政府投资项目效益最大化,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使建设资金在最具有价值的项目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成果应用上,重视分析建议

审计不仅要揭露表面存在的问题,更要加强对审计情况的深层次分析。投资审计不能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审减额上,以“减”以“罚”了之,要把查处问题与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审计成果分析利用。

1、分析管理体制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关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分析制度管理漏洞,揭示和反映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发现和查找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运营的监督,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措施,促进项目法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2、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公告审计结果可将问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项目,如对保障性住房、征地拆迁等项目的审计结果予以公告,可增加审计的透明度,使公众了解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投资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促进被审单位整改,使建设资金得到合理利用。对审计公告的结果进行后续跟进,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公告的结果进行跟踪回访,充分利用群众力量进行监督,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统一。

3、整合审计成果,实现成果的多部门综合利用。审计机关要从每一个审计项目中总结经验,善于把局部的、零散的、历史的审计资料通过系统化的整理,去粗取精,分析归纳,探索规律,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成果。将好的做法供相关领域各部门利用,完善其财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将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也积极相关管部门建议,以此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水平,真正体现“制约体现服务,监督体现促进”的审计理念。

4、增强大局意识,服务领导决策。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整体把握,分析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原因,把加强监督与服务政府决策结合起来。通过审计信息、审计要情等形式将涉及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措施等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审计建议,积极分析总结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影响,使审计情况成为领导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的宏观价值,促进完善体制建设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华:基于政府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 刘智:政府投资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思考[J].审计署网站,2012-05-29.

[3] 吴青川: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关系[J].经济导刊,2007(11).

[4] 李国明:浅议审理在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署网站,2012-05-16.

[5] 阳明军:地方审计机关推进政府治理的思考[J].审计署网站, 2012-05-07.

[6] 林长斌:增强宏观审计意识 创新投资审计方法[J].中国审计,2003(9).

作者:任鑫 时晓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分析论文 篇3:

围绕《规划》抓落实正视现实破难题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方式方法、基础建设和工作要求。笔者现结合本县实际,就如何贯彻落实《规划》以及如何贯彻落实《规划》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以《规划》为指南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规划》对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工作要求进行了明确,是今后五年的行动指南。作为县级基层审计机关,本人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四个问题。

(一)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夯实审计事业发展基础。

人是决定一切事物的主要因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应主要抓好审计专业队伍建设和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在审计专业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把好“三关”,即进入选拔关、政治业务培训教育关、工作业绩考核关。把好进入选拔关,就是新进入审计部门的专业人员要按照逢进必考的原则,一律实行竞争选拔考试、择优录取,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教育。把好政治业务培训教育关,就是对在岗人员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知识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审计纪律教育,业务知识教育应突出审计知识、审计经验、计算机应用、新法规和新审计内容的教育。把好工作业绩考核关,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在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方面,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确保领导班子在政治上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在业务上是一个全能的最佳组合、在作风上是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四个不直接分管”规定和“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民主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及时把审计计划、审计法律法规、审计程序通过政府网站对社会公开,并逐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同时,加强行风建设,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模范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碰硬,坚决同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

(二)坚持财政审计大格局,积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按照财政资金投入到哪里,审计就要跟进到哪里的要求,牢固树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及时追踪财政资金走向,分析财政资金绩效,通过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转移支付审计、专项审计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为财政资金看好门、把好关。在开展以上审计的同时,注意把握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要突出工作重点,按照财政资金数额大少、涉及面大小和群众反映程度,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坚决消灭审计盲区,确保审计监督全履盖;二是加强跟踪审计,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应全面实行事中审计监督,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效益;三是加强房地产项目税收征管审计,促进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对已经税收清算的房地产项目应全面接受税收征管审计;四是坚持各种审计类型的有机结合,如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之间应结合进行,防止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益。

(三)着力提高审计工作“四性”,在更高层面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要完成《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必须在更高层面上发挥好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转变工作作风,着力在提高审计工作的“四性”上下功夫。一要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审计工作要牢牢把握审计方针,紧紧围绕中心,积极服务大局,就要更加自觉地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当中,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主动适应新形势、履行新使命,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要主动纳入审计计划,把主动监督与主动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二要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审计工作要树立雷厉风行、立说立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必须讲求工作效率,注重捕捉重大信息,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热点问题要高度关注,及时审计,及时跟踪;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披露,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及时促进规范提高;对一些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善于透过微观看宏观、透过苗头看趋势,实事求是地做出分析判断,争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建设性。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审计监督要从建立长效机制着眼,不仅要揭示和反映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更要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促进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要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原则性。审计的首要职责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要查错纠弊就必须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在这一查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或大或小的各种阻力,有时还会遭到人身恐吓威胁。作为审计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在原则面前挺直腰杆,无私无畏,一查到底;作为审计机关一定要为一线审计人员排除干扰、撑腰壮胆,搞好保障服务。

(四)严守审计质量和廉洁自律两条生命线,不断规范审计行为。

第一,坚持审计质量第一。审计工作必须始终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其他一切工作都必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让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因此,审计必须依法,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应符合审计职权。审计程序和审计过程应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准则,做到审计程序和审计取证合法合规。审计评价应实事求是,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健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坚持审计质量审计小组组长负责制、审计工作审理制度、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在制度上防范审计风险。

第二,严守审计纪律。一要加强纪律教育,知道什么可以为、什么不能为,并用反面典型案例进行预防警醒,用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引导激励。同时,要教育好审计工作者牢固树立监督者必须自觉接受他人监督的思想,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二要强化监督手段。审计进点时应主动告知审计纪律、审计结束时有审计纪律执行情况反馈函、平时应主动上门回访。同时,注重加强行风建设,以座谈会、上门征求意见、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要健全制度,通过开展岗位风险廉能管理,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防范;四是严肃处理,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打招呼,对社会上反映的一些不良行为,及时查处。对构不成纪律处分或难以查实的,应实行廉政谈话,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严重违纪的,必须严肃处理。

二、正视现实,破解难题,实事求是地分析落实《规划》中存在的具体困难

做任何工作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只要我们事前论证准、分析透、准备足,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实现《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困难是一定存在的。对于我们县级基层审计机关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人的因素的制约。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编制的制约。目前,本局有行政和事业编制共计21人,其中行政人员编13人、工勤编2人、事业编6人。现有在编人员22人,其中行政人员17人、工勤1人、事业人员4人,行政人员严重超编。二是在岗人员的制约。现有在编的22人中,实际在岗人员14人、不在岗的主任科员7人、其他人员1人。有近五分之二的人员不在岗,人员紧缺现象十分严重。有时市局需要临时抽调人员,本局的一些审计小组不得不停止现场审计。三是知识的制约。本局的14人在岗人员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的3人,40~49岁的6人,30~39岁的4人,20~29岁的1人。由于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专业知识相对比较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四是干部成长环境的制约。由于审计部门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工作辛苦,干部只进不出现象十分严重。受干部交流渠道堵塞的影响,很多人员难以提拔,完全比不上乡镇机关和其他部门。因此,必须增加编制,拓宽审计干部成长渠道。

(二)审计部门自身条件的制约。审计部门工作压力大、专业知识要求高、工作辛苦劳累,但是其经济上待遇低,与一般公务员收入相同,政治上干部难以成长,有的审计干部一辈子在审计局工作直至退休还是一个科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事业的发展,使审计部门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向审计机关倾斜,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

(三)经济规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财政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各种专项资金不断增长。审计监督的对象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项目总量也都逐年增长,而审计人员编制却一直不变,这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不相称的,也与当前审计任务重、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客观现实不相称。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保障机制。

(四)审计业务与当地中心工作之间的矛盾。当前,审计业务任务繁重,工作人员一直紧缺,而每年完成的审计项目均突破200个,其中固投审计已突破100个。搞好审计监督是审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当地中心工作,如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等,审计部门也与其他综合性部门一样,承担着相同的职责和任务,不像公、检、法、司、纪检监察部门那样不需承担这些中心工作。目前的这种状况不仅耗费了审计部门的大量精力,也耗费了审计部门的大量财力,一旦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审计局局长就得被迫离岗招商,审计业务工作却没能引起当地如此重视,这也与审计机关的本职工作不相符。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协调沟通,以引起其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永新县审计局)

作者:吴国祥

上一篇: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下一篇:特教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