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研究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际金融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首先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的过度虚拟化、美元的全球流动、金融监管的缺失等方面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其次探讨了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动、国际贸易、通货膨胀率、制造业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实现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平衡等方面归纳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第一篇:国际金融研究论文

《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国际金融》是针对经济学科而开设的核心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教改为出发点,从《国际金融》这门课入手,从多个方面对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1 引言

高等教育的教学原本就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演进为大众教育后,无论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观念和模式与国际接轨,把应用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21世纪的国际金融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人世” 后金融业已经逐渐与国际金融业接轨。国际金融课是经济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所以,这门课学得好坏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国际金融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宏观和微观并重、研究范围广范、交叉学科多等特点,确切地说,在这门课里,既有金融市场的内容、金融产品的应用、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活动,还有宏观的金融政策。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国际金融专业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本人根据多年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经验,深刻体会到国际金融的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想为其他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将来金融专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撰写了这篇论文。目的是通过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采取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

2 《国际金融》本科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有突破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五个一”来形容,即一本书、一叠讲义、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尽管用ppt课件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但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变化。由于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包括国际金融学在内的许多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专业课长期停留在静态板书、口头讲解、课堂灌输,缺乏模拟实践手段和实际操作流程的展示,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难以弥补日常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憾。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重视理论教学,把理论水平的高低作为判断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单调的、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被彻底抛弃,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2 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国际金融》教学难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实践教学的匮乏。实践教学较为复杂,需要配套的教材、单独的设备和场地、还需要和相关部门打交道,教学组织工作比较复杂。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老师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践。教师要深入第一线,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实践案例。对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院里要创造机会,进行经常的培训和进修,给他们深入实践,熟悉实际工作的机会。只有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改革尝试

为了将实践性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逐步接近人才培养目标,本人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研究积累,在《国际金融》课进行了教改尝试,将实践性教学应用于专业课教学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践过程总结如下:

3.1 设计合理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演进为大众教育后,根据专业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活动和创新能力,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如何进一步开展实践性教学是改革的关键。

在课程结构上,由社会实践或调查、金融综合模拟训练、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组成;在课时结构上,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定比例。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训练次数,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予以规定。最终形成了实践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开放式管理和学、产、研、培一体化。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加强了应用性,也提升了学习兴趣。

国际金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立体化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习期间,鼓励学生按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及要求进行专项强化训练,考取金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等。

3.2 案例教学

国际金融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金融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而运用案例分析配合理论教学不失为实现二者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是将丰富的金融理论蕴藏在一个经济事件当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主动自觉地融人教学活动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恰当选取国际金融案例,本人在“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如表1所示。

鉴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案例选题一般是以往的事件为样本。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示,避免重蹈覆辙。所选事件早已尘埃落定,选题的结论也已经确定,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此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争取做到章章有案例,节节有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学生才乐于接受

3.3 课堂讨论

这是国际金融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达到共同提高、教学相长的目的。能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好课堂讨论,教师首先应认真做好动员组织工作,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及时给予引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表2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讨论题目。

《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庞杂,选择合适的题目是关键。教师应将金融领域热点问题作为题目,与当前形势保持同步。这样可以方便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应由任课教师事先拟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如近期人民币贸易结算倍受关注,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可以了解这一热点的成因、利弊等问题。

3.4 改进现有僵化的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考核的方法包括闭卷、开卷、口试、写论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调查研究等,可以把国际金融这门课的考试分成实务考试和理论考试,实务考试又可以采用手工操作和口试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因为没有实验室,而无法进行手工操作,可以在卷面考试中,引入市场调研、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的论述等。比如:结合实际,论述期货交易的开户与下单?那就需要把开户的过程按造实际答出来,有风险揭示、签署合同、缴纳保证金。下单的过程是:用户登录、委托下单、查询委托、查询成交、持仓、查询资金、查询合同等。并且规定此类考核占一定比例以上,一般是30%到50%左右。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体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学习和获取知识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等。这样对于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避免一次考核定论的弊端,另外,抽题考核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4 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于时间仓促和条件的限制,一些想法不能马上实现,但是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做了以下几点规划。

4.1 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般意义上,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而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没有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实验室的建设也必须满足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实验室的建设属于硬件设施,在这里抛开不论,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包括实验课程的确立和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而这些是由专业的属性和培养目标来决定的。在我们经济管理学院,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从实验内容来看,应包括验证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其中,验证性试验以验证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设计性实验以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主。以国际金融课为例,可以设立如下内容的实验课程:委托开户程序和软件的基本操作;外汇交易基本理论;外汇案例分析;期货交易基本理论;期货行情分析及期货案例分析;通过国际股票市场走势分析国内股票市场发展行情等等。而每个实验又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实验总结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充分体验所学金融理论、投资理论在外汇和期货等投资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通过金融市场的变化把握宏观经济动向的能力。

4.2 与银行、证券、期货公司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特点是整个培养过程需要用人单位的参与,因为学校教育无论怎样模拟现场,也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异,—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所以,仅在学校靠书本知识,靠实验室,都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学院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办学的伙伴关系以期共同实现培养目标。

计划今后与州内及省内的金融机构联合,在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东北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建立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学基地,每年不定期派学生到那里实习;还可以邀请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到学院担任模拟实验讲师。通过这样的合作,如果这些金融机构还能接受我们的本科生到那里就业,为学生打开就业渠道的话,那就更为理想了。

4.3 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在实践环境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应用之间会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教师应当尽量利用这些冲突和矛盾,提出问题或加以点拨。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思索,再发展上升到更高的阶段。完成理论到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切不可越俎代庖。

师者,育人也。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的道理。这些期望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师也是人,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学校应该给教师提供不断学习提高的机会,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尽快具有“双师”的水平。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提高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首先考取各种相关金融职业资格证书。没有优秀的“实践教学”师资,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那无疑是水中捞月。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它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坚持下去定会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建元.2008: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实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 马风华.2008: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7期.

[3] 田晓丽.1999: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金融教学与研究5期.

[4] 金仁淑.2007:信息化时代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徽,黑龙江高教研究11期.

[5] 张锦莉.2007: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素质教育论坛9期.

[6] 鲁桃珍.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在高职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尝试,文化教育.

[7] 何桂基.200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造就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家天地7期.

[8] 陈雨露.2008: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中国期货业协会,2009:期货市场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张永学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首先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的过度虚拟化、美元的全球流动、金融监管的缺失等方面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其次探讨了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动、国际贸易、通货膨胀率、制造业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实现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平衡等方面归纳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金融创新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究竟是如何形成和爆发的,对全球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对其综述如下。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新自由主义盛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大卫·科兹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盛行结果。我国专家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供给过剩与劳动群众有支付手段的需求不足矛盾的对抗性爆发。国纪平指出,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思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这一体系形成了极大影响,并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一些学者认为,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及其管理失控所致,而这些正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此次金融危机意味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

(二)美国赤字政策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吴晓求认为,美国的消费理念与这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脱不了关系,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和赤字政策最终给本国及全世界酿成苦果。杨圣明指出,美国实行的是赤字财政、高消费和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国资本及技术的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劣势决定其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导致贸易逆差与日俱增。为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美国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及金融衍生品,通过这种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流入美国。这种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的局面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积累了金融风险。吴晓求指出,未能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但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时就会导致危机产生。林毅夫认为,美国未能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问题,而是用降息刺激房地产,从而造成更大的房地产泡沫。随着这一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美元的全球流动导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吴敬琏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逐渐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以硬通货形式遍布全球各地,形成了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个小窟窿。在抛离黄金体系的情况下,美国货币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对应的财富,泡沫也因此形成,泡沫破裂时经济危机便会产生。吴晓求指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单级货币体系会带来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的不稳定,美国的GDP在全球份额中所占比例不足25%,但美元却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凭借这一特殊地位,美国可将国内危机转嫁给世界。通过经常账户的长年逆差,美元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向外提供的速度越来越快,美元金融资产也进入加速膨胀的渠道,当从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的现金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时,美国本土的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就会以同样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一过程使美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膨胀。如果将美国比作一支股票,运用金融资产总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高达30倍左右,具有一定的泡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和泡沫破灭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便难以避免。

(五)金融监管和治理工具的缺失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吴颜指出,利己行为必须在一个约定俗成、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框架内活动。在华尔街,这个框架就是金融监管的法规,当“框架”有所扭曲时,在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华尔街的贪欲变得无限膨胀。师子奇对这种“贪婪”的膨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美国央行对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使相当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购房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对评级机构监管的放松也增强了产品评级的主观性,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促进了次贷衍生品的热销,而市场环境改变后大范围调低评级又极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监管的放宽也使其将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而监管者并未制定更详细的规则打击这种有害行为。除美国金融监管的缺位外,全球治理的严重滞后也是金融危机成因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风险扩散效应成倍扩大,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治理,改革现行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加之市场信心缺失,使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流动性偏紧,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由于中国与美国利差的倒挂及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流入我国的资金不减反增,快速增长的FDI表明外资正加速流入中国。但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走强及回流给中国带来了资本逆转的威胁。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欧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5月份外贸逆差约46亿欧元,大大超过此前预测的10亿欧元逆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08年8月份贸易统计速报称,由于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2008年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逆差额达3240亿日元。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市场需求收缩和人民币_升值预期同样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据我国商务部数据,2008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增长22.4%,同比回落5.4%。其中,对美国增长10.6%,回落6.1%,对欧盟出口增长26.3%,回落5.3%。

(三)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

金融危机主要从两个方向对世界价格水平产生影亮:一是经济放缓抑制市场需求,缓解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二是各国央行降低利率,将增加价格上涨的压力。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1~7月,全球各种初级产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能源价格累计上涨48.3%,非能源价格上涨19.4%,农产品价格上涨19.5%。而8~9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有所回落,与7月份相比,9月份能源价格下降23.5%,非能源价格下降11.5%,农产品价格下降13.2%。可见,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第二种影响更大。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需求的萎缩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四)对制造业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2008年10月大幅收缩,降到26年来最低点。欧元区制造业活动指数同期也跌至创纪录的低点,欧元区三个主要经济体的产出量、订单数及就业率均下降,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1.1,是指数建立11年来的最低水平。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危机在给欧美发达国家制度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其他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据IMF测算,发达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1.5%,比上年回落1.1%,发展中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6.9%,比上年回落1.1%。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亦难独善其身。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开放度已超过80%,中国经济与美国及世界经济波动的同步性愈来愈高。2001年以后,中美两国GDP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高于0.9。据经济学家估算,如果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至1.33%。2008年10月上旬,国际投行高盛、瑞银、巴克莱的中国区经济学家纷纷发出报告,分别将2009年中国GDP增速调降为8.7%、8%、9%,明显低于以前的预期。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把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适度平衡。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虚拟经济的膨胀程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逄锦聚指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应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钟茂初认为,当金融规模超过实体经济所需规模后,会加剧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因此,各层面的债务应限定在理性范围内。李杨认为,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疏远化”倾向在国内也有所表现。如,债券市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自身,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已经模糊,等等。因此,要切实加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弱化美元对全球经济的“捆绑”作用。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能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由于美元的全球流动将风险链条扩展至其他国家,使全球经济、金融都与美国“捆绑”在一起。林毅夫指出,金融危机暴露出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应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改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构。吴晓求指出,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构建一个人民币、美元、欧元三足鼎立、有约束力、相互制约的货币体系。

(三)构建适应金融创新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新监管体制。林毅夫认为,此次危机的发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风潮有关,应认识金融创新的风险,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逄锦聚认为,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风险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监管和防范机制。多数学者认为,除各国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外,构建全球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也十分必要。汤敏指出,目前资本的全球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过去20多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了7%,而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高达14%,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却各自为政,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力度更差,因此建立一个高透明度的、有问责机制的、有效的国际监控资本流动的全球协调机制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现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平衡。唐双宁认为,此次金融危机要求有新理论的出现来指导金融实践,新理论的内核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从长远看,“看不见的手”为“第一性”,“看得见的手”发挥辅助作用,但在某种特殊场合,“看得见的手”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逄锦聚指出,我们应认识并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存在着市场主体决策分散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四、简要述评

从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来看,其理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本矛盾的对抗性爆发,思想基础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理论,它推动了美国赤字经济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积聚了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缺失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又加快了这种风险的全球传递,国际金融危机由此爆发。这场危机造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和短期投机性资本的频繁流动,引发了全球的降息浪潮及主要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对制造业产生了严重冲击,减缓了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诱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复,因此多种紧急的救市政策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根本治理呼唤各项彻底的、综合的、配套性的改革措施出台,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漫长过程。

(责任编辑:郭连强)

作者:俞 颖

第三篇:国际采购研究评述国际采购研究评述

[摘 要]本文对国际采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将其主要分为四大类:国际采购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对策、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及国际采购发展趋势、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际采购;采购风险;趋势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4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强,原先限制各方交流的地理因素被愈加弱化。各国贸易往来的不断发展使得世界上的资源得以不断流动,为了得到更为优质、廉价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等,企业不再局限于在本国市场进行采购,而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国际采购成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手段。然而,相比于国内采购,国际采购的环境、过程、面临的问题等更加复杂,这对企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虽然学术界对国际采购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各个层面的国际采购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此,本文将关于国际采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类,重点分析了国际采购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对策、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以及国际采购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并且进一步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研究者和管理者起到一些有益的参考作用。

1 国际采购的内涵与产生原因

“国际采购”是采购的一种类型,可认为它是采购活动在地域上的延伸。Baily等认为“国际采购”就是从另一个国家购买组织要求的产品和服务。[1]在很多文献中,“国际采购”常与“全球”采购一词互换使用,很多人认为“国际采购”与“全球采购”是一个意思,但Trent和Monczka(2002)指出全球采购比国际采购更注重对世界各地供应商之间的整合与协调。[2]周英和刘树林(2011)认为可用“海外采购”代替“国际采购”,这样能使跨越国界的内容更加突出,而“国际采购”则可作为范围更广或者综合的表示,并指出未来国际采购会向全球采购升级。[3]

对于国际采购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很多西方国家的企业竞争力都在减退,他们相信通过国际采购可帮他们逆转颓势。Rajagopal和Bernard就提出应通过海外采购对抗强势的外国公司。[4]Alguire等认为西方国家主要是想通过国际采购获得最低的价格 [5]Monczka和Giunipero较早地研究了国际采购的利益,指出国际采购的原因包括:价格、前导时间/交货时间、质量、产品性能(技术)和可获得性。[6]文献[7]指出国际采购使企业广泛的接触到更多产品和新科技,享受到更高的服务并且将竞争引入了国内供应市场。

从以上研究中可看出,国际采购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对于国际采购与全球采购,笔者也认为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国际采购注重在国际市场上完成采购这一任务,而全球采购则是强调国际市场上采购资源的整合和供应商之间的协调,全球采购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未来国际采购会朝全球采购方向升级。

2 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对策

国际采购虽然能为企业带来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其面临的风险比国内采购复杂。文献[8]将企业在国际采购中面临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如合格卖方或买方的选择风险、质量及交货期管理风险)和外部风险(如国际汇率变动风险、国际物流过程中的风险、政策风险等)。该文献将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分为买方策略和卖方策略。文献[9]具体分析了国际采购中的汇率风险,强调若要回避汇率风险的产生,首先应该回避使用外汇支付。文献[10]针对人民币升值风险提出:要合理掌控本土采购与全球采购的比例;培养专业国际采购人员;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等。

王燕莉从系统的角度将国际采购的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系统风险,如汇率变化、自然灾害等;第二,管理风险,如信息失真、决策不当等;第三,物流风险,包括运输风险、库存风险等。作者还提出了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风险规避方法,包括套期保值、外汇期权以及实物期权方法等。[11]文献[12]将VAR方法(一种风险量化技术)用于采购中,用VAR分析了价格波动对采购的影响,通过将风险量化,可为企业决策提供较好的依据,另外,在国际采购中引入了期货合约,实现期货与现货的对冲,能够大大地降低企业在国际采购中的成本风险,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3 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

宏观上谈国际采购只能指导大致方向,而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问题研究对企业的实际操作更具有借鉴价值。张肇刚对二滩水电站机电设备的国际采购做了研究。作者介绍了在进行相关设备的采购时所采用的采购方式,包括国际竞争性招标(特点是采购金额大、投标者较多、采购周期长等)、有限性国际招标(特点是采购金额较小、采购货物特殊、供货厂商较少、无国内优惠条款并且采购周期较长)以及国际询价采购(特点是采购金额较小、技术规格单一或有现货、采购程序简便、无国内优惠条款、采购周期短)。[13]

文献[14]研究了汽车零部件的国际采购决策支持系统,指出系统的建立需攻破以下关键技术: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流程中决策要素的提炼、模型库的设计和建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及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实现。荣先苗和常立国对石材荒料的国际采购做了相关研究。作者根据实际经验总结了采购前应做的准备工作,比如人员的准备、旅行的准备、供货商的准备以及付款单的准备。[15]文献[16]研究了后配额时代纺织品服装跨国采购模式的三个变化:买方驱动特征愈加明显、零售商和供货商进行直接对接、采购区域与供货商集中化。作者指出了中国供货商应对跨国采购存在的问题,如产品开发模式落后、品牌竞争力缺乏、交货模式陈旧、质量体系与国际对接不完善等。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特定采购项目展开的,能反映一定行业特点,对其所属的领域开展国际采购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 国际采购发展趋势

综合文献[17-19]的观点,可将国际采购的趋势归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以上文献中有的指出在如今供大于求的市场状态下,为订单而采购就成了一条铁的定律,并且还提出了实施JIT采购的优点。第二,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到对供应商外部资源的管理。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的、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及时把生产、质量、服务以及交易期的信息实现共享,能帮助实现准时化采购,实现双赢的局面。第三,由传统采购到电子商务采购。传统的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而现在的电子商务采购系统则主要包括网上市场信息发布与采购系统等,可以实现供需双方信息的共享。第四,采购方式由单元化到多元化。这种趋势首先表现为全球化采购与本土化采购相结合,其次表现为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再次是多供应商与单一供应商相结合,最后是制造商采购与分销商采购相结合。第五,普遍注重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

5 研究不足与发展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个还需要继续探讨的话题。

其一,国际采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只进行了定性说明,并未从定量研究上加以证明。比如,国际采购对企业成本的节约大约占了多大比重?国际采购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否足以抵消企业进行国际采购时所损耗的资源?总的来说,对于国际采购相关问题的定量研究分析不足。

其二,对于国际采购规则的研究不足。对国际采购规则的熟悉是采购成功的必要前提,而现有文献未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采购规则进行研究。而且,国际采购的规则有的是书面上的,有的却是从经验中积累而来的,因为这和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人情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非常少,而这恰恰是企业在国际采购中所欠缺的知识。

其三,关于国际采购的独创性研究不足。不同的行业都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在国际采购中的规则、方法等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很多,但是针对具体不同行业(比如电商行业、家电行业、服装行业等)的国际采购研究还不够。后续研究可多从这一角度着手,以不同行业特性为出发点,使国际采购研究的实用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彼得·贝利(Baily),大卫·法摩尔,巴里·克洛克,等采购原理与管理[M].王增东,李梦瑶,等,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Trent,Robert Jand Robert M,MonczkaPursu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Integrated Global Sourcing[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2

[3]周英,刘树林企业国际采购的战略选择研究[J].商业时代,2011(11).

[4]Rajagopal,Sand Bernard,KNGlobal procurement:motivations and strategy[J].Marketing Intelligence &Planning,1991

[5]Alguire Mary S,Carl RFrear,Lynn EMetcalfAn Examin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Global Sourcing Strategy[J].The Jour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 Marketing,1994

[6]Monczka,Robert M and Larry CGiuniperoInternational Purchasing: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84

[7]Trent,RJand Monczka,RM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trends and changes throughout the 1990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8

[8]韩英,韩渝国际采购实务风险控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9]刘海云,褚晓飞国际采购中的汇率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4).

[10]董妍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应加大国际采购的力度[J].中国市场,2011(10).

[11]王燕莉供应链环境下国际采购的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2]陈艳国际采购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13]张肇刚二滩水电站机电设备国际采购[J].水力发电,2000(5).

[14]王运龙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企业研究,2007(7).

[15]荣先苗,常立国如何做好石材荒料的国际采购[J].石材,2004(9).

[16]孙瑞哲对接—迎接跨国采购新时代[J].纺织导报,2005(3).

[17]许亮国际物流环境下采购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18]陈戈国际采购如何“因势而动”[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4).

[19]丁俊发国际采购五大趋势[J].中国市场,2005(9).

作者:皇甫倩倩

上一篇:工程项目审计论文下一篇:农业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