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分析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战略的制定发展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很多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的合作发展并非易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经济主体想要在金融市场上不受到资金流入流出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其实是阻碍了经营者投资的机会,这也就迫使金融市场进行调整改革,这是在金融排斥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要求,要求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际金融分析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金融分析研究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目前,国际金融本科课程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教材体系不完善,很难满足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应用性内容讲述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方面。本文立足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提出整合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等措施,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应用和实践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应用型本科 案例讨论 校外实训

国际金融这门本科课程是以国际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一国国际收支均衡的金融学科。该课程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基础课程,在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其先导课程一般会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由于专业的差别,其后续课程会随之有所差异。开设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和对国家国际金融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一、国际金融本科课程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差距

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而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课程教学又以本课程为体系形成实践教学要求,在国际金融教学领域普遍存在脱离金融工作实际情况,强调课程为主,割裂课程间联系,最终脱离实践的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主导地位,教与学内容的取舍、实施的方式、实际运作中的控制权、效果的评定等,几乎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虽然近年来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关注理论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但教学环境偏于理想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企业运作整体真实情况的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初,普遍存在不适应的情况。为此,不少高校采取到企业实习的形式,然而受学制和实习岗位限制,学生难以了解金融工作的全貌,实效并不明显。此外,在国际金融本科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抑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体系有待完善

从该门课程的教材来看,虽然教材数目种类林林总总,但很少有教材能够既满足教学内容组织具有系统逻辑性、表述准确而精炼的要求,又能满足宏观微观内容构造合理,知识点有所延伸的要求。此外,国际金融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鲜活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光靠一本教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国际金融变化日新月异,国际金融教科书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继续吸收和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并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有效合适的方法传递给学生。

2、应用性的内容讲述不够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满足实践和创新型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宗旨。如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各国货币汇率变化无常且波动幅度在进一步加剧。我国的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也经常大幅度变化,且自2011年底以来出现了“双向”波动的趋势。汇率波动趋势的变化和波动幅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进出口企业的贸易业务往来,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难度。特别是当世界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到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不断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步伐也将进一步推进。在此背景下,进出口企业和金融机构如何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外汇保值操作,将成为这些企业和机构面临的严峻问题。但现行的《国际金融》教材对于外汇保值和外汇风险防范这些内容,绝大多数分散在“外汇业务”与“外汇风险”两章中,而且教材中关于这两部分的内容重点并不突出。内容不集中,结构不紧凑是现行《国际金融》教材的通病。除此以外,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外债管理等章节的内容则相当陈旧,与当前的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实际脱钩严重。国际金融实际领域的千变万化与《国际金融》教材的相对落后与陈旧矛盾突出。

3、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学习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必须同时具备文科和理科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注重研究国际金融领域内诸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提高对开放的经济体系的理解程度,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业务、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能掌握国际投资和融资,外汇市场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防止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方法,并在实际业务中使用这些技能和方法;了解和掌握涉外金融政策和方针法规,并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加以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集实践与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高素质精英型人才。

在本科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迫切希望增加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但在涉及到实践内容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分析和案例讨论中,却发现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金融形势,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二、整合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衔接本科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结合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培养必须是以理论支撑的、具有实践性和验证性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这种人才的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性思维和态度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结合实践对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开放经济大背景下了解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因而在授课内容方面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适当增加教材中很少涉及到的热点问题,比如说近期的欧债危机的新进展,美国的QE3,“财政悬崖”,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短期内大量“热钱”的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同时,还应当增加学生易混淆的点:如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计算,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原则,本币升值与贬值等内容。当然《国际金融》教材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删减的,比如说太过艰深的理论知识和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的计算,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货币评价理论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等理论内容。此外,应避免与其他学科内容重复,比如与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结算以及国际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等重合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需与前面内容进行整合贯穿即可。

1、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用鲜活的资讯充实教学

国际金融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作为专职任课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理论视野,提升学术水平,以最大的责任心和敏感度捕捉学科前沿动态和资讯,对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理论和实践的完善程度,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紧跟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潮流形势。特别是要在加强教材、教辅资料的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数据收集和使用互联网的同时,重点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思路、新问题和新趋势,并及时纳入教学。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是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文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发展。因此,国际金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加深学生的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三、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实践

案例教学是增强课程应用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利器。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既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可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升华。

在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案例,并要求教师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

四、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国际金融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设计必须突出自己的实践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培训并重。目前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训进行。

1、校内模拟实验

校内模拟实验室内可以建立外汇交易、国际结算和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三个模拟教学系统,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系统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外汇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结果,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使其熟悉外汇交易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国际结算系统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完全掌握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全部业务流程,熟练处理各类业务面函和账务凭证,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加深对国际结算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的功能,一是对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流程模拟:采用国际业务流程软件模拟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整体流程,包括数据录入、单据编制、单据审核审批,让学生熟悉国际结算的过程,了解国际贸易融资如国际保理、福费廷业务的操作规范和优缺点。二是涉外信托理财产品和国际投资产品的研发,可借鉴保险软件的搭配和开发原理,为银行和客户个性化设计涉外理财信托产品,对产品进行优劣势分析,并通过选取客户相关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依据指标分析结果,开发设计满足不同客户群的涉外理财信托产品,为金融机构研发设计产品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三是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风险分析研究:收集相关短期资本流动的横截面数据和纵向数据,并进行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然后进行筛选,验证指标有效性后,选取相关系数高的指标建立短期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以期建立短期资本流动监测系统,通过模型的验证分析,给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进行监控的政策建议。

2、校外实训

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教学计划,开展校外培训计划,结合教学目标,参与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展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或具体的业务操作,其目的是实现深度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校外实训是课堂的延伸和衔接,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外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解决学生实训、实习难题。而通过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的学习,可锻造出与就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治辉: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1(8).

[2] 王全意、邱冬阳:对国际金融教材的比较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1).

[3] 李敏: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2).

[4] 张永莉:高职国际金融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5] 朱佳俊: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综合实训模式与体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杨小丽

国际金融分析研究论文 篇2: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金融合作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战略的制定发展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很多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的合作发展并非易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经济主体想要在金融市场上不受到资金流入流出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其实是阻碍了经营者投资的机会,这也就迫使金融市场进行调整改革,这是在金融排斥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要求,要求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金融合作;金融市场体制

縱观这些年中国市场的变化,我国GDP的增长速度是直线上升,已经进入一个生产动力的旺季阶段,在每一次的生产活动中都有数以万计的信息交流产生,而这样的活力经济也是给更多金融制度的建立很大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各种经济要素都在不断扩大规模影响,市场要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多,呈现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金融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但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国际金融主体参与者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市场行为可能会因为国际金融之间的发展合作,金融制度的有效建立也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情况。

一、“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金融合作目前发展现状

1.“一带一路”之下的国际贸易市场

新时代下经济主体的各方面发展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尤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制定,促使金融合作行业在满足国内经济消费需求之外,也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际市场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其实就要把握住国际市场交易的规律,寻找真正适合我们发挥优势的交易活动,在交易受众范围和交易种类的拓展上要结合大数据进行认真的调研,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客观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努力提升竞争力来打开国际市场,不仅仅是为本国创造了收益,同时也是提升了国际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使消费者以更具有诱惑力的价格换取更优质的服务,这才是交易的目的,对双方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国际贸易市场的逐步打开也是象征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力量增强,是众望所归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参与市场范围越来越大的原因所在,是这些年来多代人的努力成果。

2.目前国际金融合作发展难点很多?

其实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起点较低,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长此以往下去会成为影响对外贸易发展重要因素,其实回顾几十年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初因为经济战略的制定,一部分地区因为种种的原因成为改革开放的优先发展对象,国家政策大力帮扶,全民动员支持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分出重点行业进行支持帮扶,为了发展进行市场秩序、金融秩序的配套建立。还有一些新型产业的发展,像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其实也是对外贸易的助力,但是后劲不足不够成熟。而且考虑到“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会经过其他国家,各个区域各个地区之间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都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国际金融合作的确是存在一些障碍难点。

二、结合板块理念促使国际金融合作

1.构建金融合作板块

分类模块的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区别具体业务的存在,金融板块主要接收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进行金融信息综合,也能反映出一些金融的发展方向。其实这也是考虑到“一带一路”之下和国际市场的接触,在金融合作过程中必定要进行平台的宣传和信息的搜集,而且这还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还可以起到一些调控作用,对融资者的生产活动做出指导,改善金融结构,对于融资主体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避免市场的大波动影响金融合作情况。避免出现信息不对接,造成严重浪费的现象,我国积极对国外金融模式进行仔细分析,吸收借鉴最先进的融资方式,同时根据我国网络通信的发展,进行跨时代的结合建立起一个综合应用的金融信息系统,构建金融合作板块。

2.构建决策处理板块

金融合作的国际贸易是要综合各方面的运行信息,在进行线上管理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信息,充分利用惠民政策,因为“一带一路”之下国家是有很多政策支持的,所以在对于精力的关注点,资源的如何分配,都要科学进行分析决策,一定要把平台风险控制在安全区间内,把利益的稳定性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尽可能提高利益点,这就需要对金融合作的投资方面多下苦功,挖掘有经验操作的人才,组成一个专业化极高的团队,从策划到实施都进行人才的把控调整,保证每一步的科学化、可控化,这样才能在整个过程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方案。在经济与科技并齐发展的时代,国际金融合作活动也必须赶上时代的步伐,应用当前的新科技,利用一切资源进行大时代的新变迁,国际金融合作的实现无疑就是一次新的革命,它成为一代金融合作新平台,逐渐发展逐渐完善,它逐渐成为金融合作过程中新的内核,在“一带一路”之下的国际市场发展下发挥出更大的爆发力和支持力。

3.构建反馈信息板块

因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金融合作特殊性,这使得金融合作是一种跨国活动,所以针对沿线国际政策,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国际市场需求性等方面的了解都是不够全面的,所以尽管在前期有着缜密的安排计划,但是金融合作的具体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还是很多,在众多的变动情况中,一定要及时侦查到变化情况,对国际市场数据进行仔细的记录,尤其是一些本身就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定要定期、定时地进行排查问题。本身平台就是一个信息相互交流的媒介,一定要引导更多人积极参与进来,为平台提供更多参考信息,为日后金融合作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一带一路”对于金融合作的双方的要求,同时也是在提倡各种的市场主体参与进行,为“一带一路”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使得中国金融合作的商品化程度更高,创造出的经济价值更高,为创造外汇、创造财富,提升中国经济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同时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体现。

三、“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金融合作的有效策略

1.建立完善的国际金融合作运行规则

对外贸易制度的产生和服务对象都是一体的,那么就是经济增长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提出也促使国家在国际贸易规则和行为指导方面做出了一些制定,为金融合作行业的发展提出制度约束和提供制度保障。这时候国际金融合作制度的探讨也就显得很及时了,它和救助性的国家金融政策不同,它不依赖于国家的政策补贴,也不是寻求外力帮助,它是根据市场情况,针对金融排斥问题进行具体对策的制定。其实国际贸易体系是对外贸易的行为准则,它的建立和维护都是基于经济市场的要求,目的都是为了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也是在鼓励督促更多的金融合作贸易主体培养制度意识、法律意识,在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同时也要维护自身权益实现真正的公平局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贸易如果没有制度约束和监督也就谈不上公平和效率,也就无法真正地体现经济活动中贸易概念的存在,也就无谓经济交换的意义存在。其实纵观这些年来中国金融合作对外贸易量的不断攀升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是有效的,是符合发展情况的,唯一要求就是不断根据时代发展进行新的制度维护建设。

2.保持国际金融合作的可持续性

“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方向,那么如何保证国际金融合作的可持续性就成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建立稳定的金融合作框架之下,保證国际金融合作以健康良好的态势发展,就需要我国在金融活动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应用范围,使得人民币和更多国家的货币保持良好稳定的汇率机制。至此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合作对于整个金融发展的重要价值。针对当前移动终端横行的时代,金融合作和电商的结合是非常有前景的设计,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寻求技术帮扶和网络安全保障,对于它的线上终端具体平台信息设计、框架结构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也是维持国际金融合作可持续性的好办法。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对目前在“一带一路”之下我国金融合作的现状有所了解,尽管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总体上还是可以看出中国向外拓展发展国际贸易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尤其“一带一路”给予了经济发展更多的帮助,所以希望国际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支持下更加顺利,前行路径也更加地宽顺平坦。

参考文献:

[1]朱苏荣.“一带一路”战略国际金融合作体系的路径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5(3):83-91.

[2]赵青松.“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国际金融合作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27(1):8-12.

[3]王静.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金融合作问题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9):75-76.

作者简介:蔡菁(1989.10- ),女,汉族,北京市人,本科学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融资

作者:蔡菁

国际金融分析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教学模式

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分析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实施方法,并对其他课程建设提出经验启示。

研究性教学 教学方案 国际金融

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注重理论教学、重视“教”的传授过程为特征,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的认知过程,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为此,需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实现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的藕合。

一、以研究性教学实现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的藕合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研究性教学始终坚持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和重心,因而它能够从微观层面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自下而上的改革途径和思路,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005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第十一条中表述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国际金融》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的教学方案设计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目标

《国际金融》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动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理论知识可划分为基础知识、运行原理、政策工具、国际协调四大模块,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课程。上述这些特点要求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传统的国际金融学教学模式以授受式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侧重于基本概念、知识与原理的确定性的描述,讲求知识的精确与理论的完备,强调知识的权威性。

当今随着知识信息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除了获取间接经验外,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相关的金融人才社会需求调查研究表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的缺口较大,应成为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类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四大能力:理论认知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关注不够,并且缺乏有效的实现途径。

为此,我们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学生对国际金融基本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国际金融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定量分析和综合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国际金融》“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的教学方案设计

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设计思想是:教师要组织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如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创设、必要的信息资源的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其核心特征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恰当形式的训练过程,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的目的。

基于这种课程设计思想,设计《国际金融》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的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在《国际金融》四大理论知识模块的教学中均体现出对学生理论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一模块中理论认知以教师授受为主,实践操作、定量分析、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则以研究性教学为主。结合每一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分析提炼专题研究主线,并设计具体的教学训练载体以及分层次的训练方案。例如,在基础知识模块,要求学生上网查询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汇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为主题安排分组研究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设计“我国‘双顺差’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的课堂讨论环节,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表1 《国际金融》“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的教学方案设计

(三)《国际金融》“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的教学方案实施方法

1.研究性课题实施方法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国际金融》教学方案设计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外,突出运用了研究性课题的方法。每个研究性课题均可划分为四个模块,即要求和方法、问题提出、分析研究、总结交流。这种研究性课题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合适的研究问题,还要在课堂之外的时间给予指导。

2.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中突出了过程性、休验性、综合性的特征,相应的考核方式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评价可由三部分组成:期末闭卷考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评价、平时成绩。在期末闭卷考试方面,注重实际应用,增加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热点问题的试题比重,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增加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考核评价,以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作为评价依据,要求考核研究小组要相互考核成员的参与情况,教师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从而加强研究小组过程的自控和监控。

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教学模式的经验启示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的教学模式是解决目前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脱节现象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作者在《国际金融》课程中实行该模式的实践,对于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首先,分析课程理论知识模块与能力素质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基础。

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传统的学科课程偏重于学术性的理论性内容,具有预设性、封闭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偏重于实践性的专题的解决,具有生成性、开放性。为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问题,深入分析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基础。为此,需要在学科发展基础上划分课程理论知识模块,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提炼能力素质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一课程知识模块要达到的能力素质目标,并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实现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的藕合。

其次,对研究性课题进行精细化设计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

理论知识与能力素质藕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的关键是对研究性课题进行精细化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源建设。传统的课程内容多是被规定好的、统一的,所涉及的问题多是封闭的、结构良好的,答案也往往是预知的、标准化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比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由于学科性质、学生素质、地区差别等因素,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个性化特征。目前传统的教材无法支撑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精细设计。同时由于研究性教学开放性的特征,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提供也是该教学模式成攻的关键。

第三,考核方式的改革是该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研究性学习重视教学过程,重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是否满怀兴趣或好奇在思考、在探索、在分析,而不应过分重视学生理解了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知识。因此传统的以试卷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将侧重于学习结果的考核改革为学习过程的考核,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第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该模式实施的保障。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申仁洪.研究性学习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65.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小学管理,2001.7-8.

[3][美]约翰?宾.研究性学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1(4).

本文是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浙理工教〔2010〕35号)以及《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和《国际金融》一类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郭晶

上一篇: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金融机构危机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