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经济生活

2022-07-16

第一篇:思想政治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设计

来源: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 修改:番禺象贤中学黄映坚

[探究依据] 本单元综合探究活动是落实课程标准“1.1理解金钱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教材以正确认识货币和正确对待货币为主旨,从“金钱是什么?金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如何获得?金钱该怎样使用?”等方面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明确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获取金钱的正当手段、学会合理支配金钱等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学生对待金钱是既熟悉又陌生,学生的金钱观又有多样性。 [探究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和深化对货币本质和货币基本职能的认识;理解根据价格变动和收入增减合理安排经济生活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剖析各种观点的思辩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分析、比较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在共同学习的活动中,体会合作探究的愉悦,学会分享与合作。 [探究策略] 根据探究目标,如选择“辩论式” 教学策略 。 [探究准备]

1、在学习了神奇的货币一课以后就可以告知辩题,如正方:金钱是万能的与反方金钱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拾金不昧应当索要回报与拾金不昧不该索要回报;中学生需要学会理财与中学生不需要学会理财等。

2、学生自报辩题,教师根据自报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收集与辩题有关的资料,如古今中外的人对金钱的看法;有关金钱的故事或案例;了解中西方中学生理财情况;走访当地拾金不昧的先进人物等。

3、小组同学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辨别信息的真伪,提取辩题的有效信息,有条理、有逻辑的整理信息并加以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4、小组同学进行辩手分工,根据自己承担的辩论任务撰写主要辩词。 [探究实施]

1、教师宣布辩论的有关规定、程序和要求。

2、辩题双方按正规的辩论赛规则和程序开展辩论。

3、教师要随时纠正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探究评价] 探究评价以教师为主,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客观公正、充满期待的评价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第二篇:政治专题:经济生活图像

政治专题:经济生活图像(均衡价格类)

1. 反腐从公款吃喝开刀,习近平“约法八条”给公款吃喝致命一击。在这一背景下,某高档白酒的均衡价格由点E移到E′。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图①②③④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2. 下图反映的是供给与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图中横轴为供求量Q,纵轴为价格P,D为需求线,S为供给线,变动的方向为D→D1,S→S1,两组供求线交点E0和E3为均衡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以下现象及其影响与右图E0→E3所反映状况大体一致的是

A.汽油价格上调,钢材价格上涨,引起汽车供求波动 B.某市人口激增,土地供应减少,引起商品房供求变动 C.“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导致母婴商品产需发生变化

D.京广高铁通车,航空公司缩减航线,引起该线路飞机票价调整

3. 下图中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市场均衡点),PE为均衡价格,QE为均衡数量。据此判断下列变化中能使E点向右上方移动的是

A.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且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供给减少的幅度 B.需求增加,供给增加,且需求增加的幅度小于供给增加的幅度 C.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且需求减少的幅度等于供给增加的幅度 D.需求减少,供给减少,且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供给减少的幅度

4. 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引起下图(P和Q分别表示农产品的价格和数量,需求曲线D到D1移动表示农产品的需求变化趋势,供给曲线S到S1移动表示农产品供给变化趋势,E到E1表示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有

①越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②农用土地越来越短缺

③产销的中间流通环节成本降低

④城镇人口和总人口都持续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2013年12月28日,沈沪高铁开通。早晨从沈阳出发,傍晚就能抵达上海。沈沪高铁的开通对沈阳到上海的机票产生重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沈阳到上海机票的均衡价格由点E移到E′(P为价格,Q为需求量,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图中最有可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① B.② C.③ D.④

6. 右边图像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M商品的供求量(Q)随价格(P)变化的情况。曲线D(指D0、D

1、D2)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E为M商品的均衡价格。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情况中关于均衡价格E变动的描 述正确的有

①当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会导致均衡价格E向E1移动 ②当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时,会导致均衡价格E向E1移动 ③当M商品未来预期价格上涨时,会导致均衡价格E向E2移动 ④当M商品的互补商品价格上涨时,会导致均衡价格E向E2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政治专题答案:经济生活图像(均衡价格类)

1. B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反腐从公款吃喝开刀,习近平“约法八条”给公款吃喝致命一击”可知,高档白酒的需求量会减少,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其均衡价格会向左平移,故题肢②正确。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的知识。

2. B试题分析:由图可知,D→D1,S→S1移动,表明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加,均衡价格上涨。汽油和钢材价格上涨会引起需求量减少,故A排除。人口激增,土地供给量减少,会引起商品房需求量增加,供给减少,价格上涨,故B符合题意。“单独二胎”政策放宽,会导致母婴产品供给量和需求量增加,故C与题意不符。 航空公司缩减航线,引起该线路飞机票价下调,故D与题意不符。 考点:价格变动的影响

3. A试题分析:A项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且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供给减少的幅度会使E点向右上方移动,A项符合题意;B项需求增加,供给增加,且需求增加的幅度小于供给增加的幅度,E点向右下方移动,故不选B;C项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且需求减少的幅度等于供给增加的幅度E点向正下方移动,D项需求减少,供给减少,且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供给减少的幅度,E点向左上方移动,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4. D试题分析:从本题图示中“需求曲线D到D1移动表示农产品的需求变化趋势,供给曲线S到S1移动表示农产品供给变化趋势”,表明同一价格下,农产品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①项中“越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与②项中“农用土地越来越短缺”都会导致农产品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减少,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城镇人口和总人口的增加会增加农产品的消费,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图示中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由E到E1变动,表明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上涨,而③项中“产销的中间流通环节成本降低”,会使农产品的价格下降,故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供求的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B试题分析:考查互为替代品价格、需求变动对相关商品的影响。高铁与航空是互为替代品的关系,京沪高铁开通后,会分流一部分客流,这会导致对机票的需求减少,(Q数值减少,左移),机票价格降低,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

6.C试题分析:当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会导致均衡价格E向E1移动,故①符合题意;②错误,当预期收入不确定时,人们的需求量可能会减少,E向E2移动;③错误,均衡价格会向E1移动;当M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时,互补品需求量减少,会导致本商品需求量减少,本商品价格下降,均衡价格E向E2移动,④正确,答案选C。 考点: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篇: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经济生活

1、 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是①②点)

①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与商

品价值成正比。

② 供求影响价格,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提高,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

就会下降。

③ 纸币发行量,当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2、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 调节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获利减少,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使商品的供应量减少;反之,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使商品供应量增加。

② 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生产商品

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才能适应市场供

求的变化,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而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

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和措施

① 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

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②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使影响消费的直接因素。通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搞好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落实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③ 物价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继续实施一系列引导消

费的经济政策,如家电下乡等。

④ 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和习惯的主观因素,政府应倡导居民实施正确的消费观。

4、 消费对生产具有发作用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有一个形

成的过程。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

机遇,加快发展。

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 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

争至关重要。

④ 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⑤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⑥ 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提高劳动者素质。

⑦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⑧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6、 从经济生活看,我国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重视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解决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7、 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①从国家角度看,国家应积极调节就业。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同时又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②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必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岗位;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从劳动者角度看,应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同时又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8、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怎么样)

①从国家角度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处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②从企业角度看,要遵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从劳动者角度看,明确享有的权利并履行劳动者义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9、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⑤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⑥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⑦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

入。

10.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国家角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另一方面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②企业角度: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③个人角度: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内在要求。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发展。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容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⑧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4.完善结构性减税,推动经济增长

①实行结构性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②实施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③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防止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④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必修二《政治生活》

主体一:公民——市民、居民、工人、农民、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

①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

广泛性和真实性。

② 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③ 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

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④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A.公民要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B.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C.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⑤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A.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实

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B.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C.通过村民会议或居民会议参与民主管理;D.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参与民主监督。

主体二:政府——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包括中央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政

府是行政部门,一般代表国家,市长也代表政府。

1. 政府为什么做某事?

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要以

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

② ···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

③ 政府只有···,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④ ···是建立权威政府,公信力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2. 政府应该怎样做某事?

① 从政府职能看,政府必须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只能,组织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② 从政府工作原则看,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 从政府权力运行看,要做到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

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实施“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 ④ 从政府工作人员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

系,利为民所谋,提高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主体三:政党——中共中央、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党组织等。`

1.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做某事?

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

实性。

②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助于巩固党的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③ 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坚持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有

助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 党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党的指导思想。

⑥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⑦ ···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现。

⑧ ···是坚持贯彻我国政党制度的需要,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做某事?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③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⑤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思想。

⑥ 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⑦ 坚持贯彻我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生活》补充(宏观角度)

补充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做某事?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该要在···方面有所作为。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

一。···公民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履行义务,积极参与到···。

补充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意义、依据)

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广大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

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篇:思想政治_文化生活范文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一. 文化与生活 (1) 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三观等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 2. 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3. 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 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 1)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1) 教育,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劳动者素养,促进经济的发展 2)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经济中的作用突出。

2)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提高文化素养 2)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3)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1)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核心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3)中国把发展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激发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4)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文化在现代化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个全局性的作用。

(2) 文化对人的影响 1.其表现:

(1)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品,思想道德素养)

3.文化塑造人: (1)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遗产:是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个,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1)文化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个普遍规律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文化是民族的:

1)由于各民族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 2)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格特征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用本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3)原则: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4.如何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维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用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原则 5.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作用:好的促进,不好的阻碍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辩证的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对于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予以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腐朽的予以改造和剔除

(3)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6.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具体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2)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8.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教育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3)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4)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5)教育方式要不断变革 (3)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尊重文化多样性 4.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2)立足于社会实践

3)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4)注入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内容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多元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立足社会实践

3)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4)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5)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6)海纳百川,融入百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 2)中国的文化创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国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定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意义: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由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 4.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每个人都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原因: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

2)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忧的原因:市场自发性,商业传媒性 2.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称为大众文化

3.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

影响: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应对:对于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 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1)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时客观事实

(3)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5)又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抓住其灵魂,突出其主题,把握其精髓,打牢其基础

(2)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6.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7.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1)教育具有基础性,现代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3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 能够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5)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4. 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1) 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素养 (2) 加强思想道德素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5. 怎样提高自身双修养(面对道德两难问题)

(1) 加强自身的双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双修养,不断追最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 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 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6.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立足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 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讨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1)提升信息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对自身所负责工作范围的信息实时更新,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与管理水准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信息的获取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主要工作范围仍旧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其他信息的获取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只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2)建立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

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的建立,对搜集学生思想政治数据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极大帮助。我们只有对学生的真实特点、价值观倾向、心理健康现状等进行科学分析探究,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收集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建立大数据信息搜集与研究平台,将图书馆、教务处、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网络;其次是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联合,通过开展网络调查、专题活动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进行搜集与分析。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完成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统计分析工作。

(3)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具有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政治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政治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与教育观,而且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数据化。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在价值密度低的大数据库中抽取有用信息,找到与学生学习数据的相关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思想政治,会取得良好效果。 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针对现实情况不断的创新改革。而数字化、信息化、教师素养前沿化的教育教学要求,能够产生良好的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上一篇:数学试卷质量分析下一篇:三下乡丨出征仪式